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十一月,董卓拜为相国,更赐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如萧何、霍光故事。董卓权势熏天,其手下将兵,更加张扬跋扈。此时天下大势动荡不安,凡是有识之士,莫不认为天下必乱。
谢誉鉴于时局动荡,又考虑到自己现在环境不错,便想把其他同学接过来,给他们提供庇护。
于是谢誉把陈展从军营找了回来,从华雄给的十个亲兵里拨了五人给陈展,又从郝萌的手里抽了五个兵出来给他,让陈展和杜瑞生带上这些士兵和钱粮出发,从雒阳往蒯乡一路探索前进,若是能找到愿意过来的同学就带上他们,就是碰到不愿意来的,也给他们分一些钱粮,接济一下。
华雄给谢誉的亲兵,可都是能以一当十的精兵,由什长程旭率领。这程旭更是个人狠话不多的主,现在谢誉已经让程旭当了他的亲卫队队长。
这天,谢誉就在程旭等人的护卫下前往张辽的府邸,而这府邸正是谢誉给张辽安置的。
张辽原先是丁原的部属,被丁原指派到何进手下听用,现在丁原和何进都死了,张辽无所依从,只得依附于手握皇帝,具有朝廷名义的董卓。
张辽手下的士兵都是临时招募的,说白了就是编制之外的部队。董卓手下的嫡系部队自然是待遇优先,其次才是朝廷的正规军,可想而知,张辽的部下能得到的待遇不会好到那里去。别说一直没得到武器、军装的分发,甚至都得不到足够的伙食供应。
张辽现今在雒阳没了靠山,正是爹不疼娘不爱的。虽然丁原的部众都由吕布继承了,吕布又曾是丁原的义子,但张辽因不齿吕布所为,实在不愿主动与吕布来往,因此也没向吕布求助,只好委屈了手下的士兵。
想着当初募兵时,弟兄们受自己的激昂神情所感染,凭借一腔热血入伍,想要报效朝廷,现如今却是如此境况,张辽时常感到愧对兄弟们。
但一日不知为何,武库令和太仓令居然亲自来找张辽,主动询问他这边的需求,并当场承诺一切军需粮草供应都将如数给足。
后来张辽才知道,原来这一切都是“少司农”谢誉在背后使力的结果。就当张辽还在纳闷谢誉这位董卓亲信,为何要对自己这位不知名的小将另眼相待时,谢誉又派人给他送了一处宅院,还真是让张辽受宠若惊。
今日谢誉更是特意探听到张辽在府中休歇,才登门造访。
在三国人物中,只有张辽、关羽、张飞、周瑜、吕蒙、陆逊、邓艾和陆抗八人被选入了古代六十四名将。谢誉早就仰慕张辽的英名,今日一见,果然英气逼人,一身便服也难掩威武气息,剑眉长须更显轩昂器宇。
倒是张辽对谢誉的拜访有些惶恐:“谢大人对小将关照有加,本该是小将先行登门向大人道谢,哪有让大人亲自过来的道理。”
谢誉轻松笑道:“文远兄,这里又不是官场,哪来什么大人,你只管叫我子恒便可。”
张辽脸有难色:“这···”
谢誉见张辽为难,便道:“文远兄的功名,全靠自己一刀一枪拼杀出来,凭的是真本事。我不过是这张舌头比别人多能言善道几分,因此受相国宠信,才身居要职。你若还是执意唤我作‘大人’,倒教我惶恐了。”
张辽没想到谢誉年纪轻轻身居要职,不仅没有少年得志的傲气,而且身为董卓亲信的他,竟也没有如董卓其他手下般的嚣张跋扈,反倒如此平易近人。张辽想着自己要是再拘于礼节,倒显得婆妈了,因此他便开始与谢誉以平辈相称。
两人此间谈笑风生,见张辽还是念念不忘谢誉给过的帮助,谢誉轻描淡写地道:“这本就该是朝廷应要给予将士们的待遇,可不能因几个办事不力的官员,而寒了将士们的报国赤心呐。我这不过是举手之劳,又何足挂齿呢?”
“这总归是子恒兄弟从中出力的功劳,我和兄弟们可不能忘了你的恩德。而且这府邸还是兄弟你安置的,我无功受禄,实在惭愧啊。”张辽感激道。
“哈哈,文远兄这样说倒是见外了。我平生素爱交朋友,和文远兄初次相识,也不知准备些什么见面礼好,想着这府邸你总该是能用上的。就是这间宅院找得有些匆忙,简陋了点,只要文远兄不嫌弃,安心住下便好。”
简陋虽然谦词,但谢誉确实也没有特意给张辽送上过于豪华的府邸,因为他怕张辽不肯收。就连现在这府邸,也都是谢誉派人挂上了是朝廷给有功将领安置的名头,张辽才收下的。
张辽再三言谢:“子恒兄弟这是哪里话,你这份恩情,我感激都来不及,哪会有嫌弃的道理。”
一番互道家常后,谢誉又向张辽请教了关于治军练兵方面的心得,而谢誉对于兵法韬略的见解,却是让张辽觉得相见恨晚。两人相谈甚欢,谢誉和张辽之间的交情,算是结交上了。
心情大好的谢誉回到府中后,发现杜瑞生正对着一幅书法作品啧啧称奇,一问之下,原来是蔡邕差人送来的。
那天谢誉虽然走得匆忙,但知道蔡邕的书法也是一绝的他,也不忘向蔡邕讨要一副书画。看来今天蔡邕也是有了闲情逸致,挥笔一幅字赠与谢誉。
“这大概就是世人所称颂的蔡邕‘飞白体’,真是‘妙有绝伦,动合神功’。”杜瑞生对书法也颇有研究,看得如痴如醉的他,还不忘用简体抄录一遍。
“练余心兮浸太清,涤秽浊兮存正灵。和液畅兮神气宁,情志泊兮心亭亭。嗜欲息兮无由生,踔宇宙而遗俗兮眇翩翩而独征。”谢誉读罢,倒不知蔡邕到底是在澹泊明志,还是在规劝谢誉自己。
不过这下要是借着登门拜谢的理由再临蔡府,就不算唐突了。于是在第二天,谢誉就以答谢蔡邕赠送书画为由,再次前往蔡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