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42年,10岁的仲尼跟随母亲来到了外公家,开始了在外祖父家里的读书生活。
第一天上课,母亲也在场。外祖父颜襄说:“按外孙的功底,该授‘六艺’了。‘六艺’包括礼、乐、书、数、射、御六科。我多年讲授礼、乐、书、数,对这四科还算是通晓,但对射、御两科,虽然知道一些知识,但没练习过射箭,也没驾驭过车辆。”
仲尼说:“请外公先给我讲一讲‘六艺’的含义吧!然后再细细地学。至于射箭、驾驭车辆方面的本领,我可以另找机会学习。”
颜徵在对儿子说:“你外公学识丰富,你要专心学习,不要急于求成,只要循序渐进,必能成才。”
颜襄说:“外孙急于求知,这本是好事嘛!”
颜襄端起茶碗,喝了两口茶,开始讲解“六艺”的含义。
仲尼听完,惊讶地说:“外公如此博学,真神人也!知识如江河湖海,无穷无尽呀!丘定孜孜以求之。”
日复一日,外公讲授不倦,仲尼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学习着。
4年之后,颜襄不遗余力地把自己所掌握的丰富知识教给了外孙。仲尼对所学的“六艺”等书本知识做到了熟背和明义,能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并且,已开始攻读《诗》这门课程了。
仲尼向外公颜襄学习“书”时,在掌握6种造字和用字之法的基础上,刻苦练习刻字。
颜襄指导外孙说:“刻字应按方书刻,方中有圆,笔画讲究轻重顿挫,一笔不苟,横竖有别,严整中有变化,清劲中含灵气,力求写得秀朗美观。”
仲尼按照外公的要求,认真习字。每天,先用半个小时,手持刷子,在一大块“习字石板”上反复练写。外公站立一旁,及时纠正他写姿、运笔方面的毛病。
颜襄院内的鸡窝上,盖着一块又厚又光滑的大青石板,仲尼就把这块大青石板作为练习大字的“竹简”。
他每天用刷子蘸清水,在大青石板上练写100个大字。盛夏,汗流浃背,不辍练习;严冬,手冻得红肿发抖,刷子和青石板冻结在一起,他换盆热水,仍坚持习字。
仲尼每天坚持习字,不到两年,便练出了一手好字。这时的仲尼年仅13岁,已成了鲁都城内有名气的少年书法家了。
在仲尼刻苦练字期间,仍不忘随时随地研习周礼。实际上,在同龄人当中,孔子对周礼已经很熟悉了,可是他仍然不断地观摩钻研。
有一回,他去观看太庙里的祭祀典礼,他把自己所见到的每一项礼节、每一件祭物,都虚心地向内行人打听。
有人嘲笑他:“谁说这个陬邑大夫的儿子懂得礼节呢?你看他没完没了地问,大概是什么也不懂吧?”
仲尼听了这些话,却很坦然,他说:“不懂就问,这正是礼呀!别人的嘲笑,何有于我哉?”
后来,人们把此事总结成一句话:“子入太庙,每事问。”
意思是说,无论什么人,有不懂的事物就要请教他人,这不是羞耻的事情,不懂装懂才可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