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经过6年在家时光,公元196年曹操颇为器重的谋士戏志才去世。伤心之余,曹操写信给好友荀彧, 请他推荐一位可以接替戏志才的谋士,于是荀彧就将好友郭嘉推荐给了曹操。由于曹操本对颍川贤达就怀有特殊感情,认定“汝、颍固多奇士”,所以对郭嘉也就格外器重。而郭嘉也没有让曹操失望,抵达曹营不久,他就展示了其高超的谋略和洞彻人心,明于见事的本领。这一点突出体现在如何对待刘备的问题上。
最初,正是郭嘉劝曹操不要杀前来投奔他的刘备,因为那样会让天下人才寒心,再也不愿前来辅佐,绝不能“以一人之患,绝四海之望”,但也不能放了刘备,因为他从来不真心甘居人下,因此要把他软禁起来。只是曹操对此不完全理解,最后让刘备出走。后来当刘备在荆州边上的新野当上小军阀蠢蠢欲动时,曹操想乘其羽翼未丰,一举拿下,却又担心袁绍乘机偷袭,搞得自己“进不得战而退失所据”。正在两难之际,郭嘉站出来对比了刘备与袁绍的价值和本质。他说,刘备是人杰,不可不除。而且此时他已经脱离我们,可以趁其人心未附正大光明地除掉之。袁绍性迟而多疑,即便偷袭我们也一定不会快速出兵,当其出兵之时我们已经得胜而归了。结果,曹操真的得以利用袁绍的性格弱点,打了刘备一个措手不及。
其实,此时在郭嘉心中,也已经对袁绍和曹操两军进行了对比。虽然与曹操相比,袁绍的当时的军事公司远比曹操的场面大,但郭嘉认为这家公司没有实质的盈利项目,只是一个空壳,早晚要破产。所以他才不会只为了公司的煊赫声势,办公楼的高大敞亮和老板袁绍的翩翩风度,就轻易出卖自己的一生。相反,他认为曹操的公司代表了未来政治产业的发展潮流,可以放心投资。此后正是郭嘉在200年关系袁曹生死存亡的官渡之战前,列举了曹操与袁绍的十种差别,即“曹操十胜袁绍十败”,可谓刀刀见血,坚定了曹操战胜袁绍的信心。由此也可见,从本阵营叛逃到另一阵营的人何其危险,因为他太知道你的底细了。
当曹操和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胶着难分之际,江东的孙策却落井下石,想渡过长江,偷袭许都。消息传到官渡前线,曹军众人无不变惊恐,一筹莫展。此时郭嘉却意识到这正是自己当仁不让施展谋略的机会,于是他以非我莫属的气概,冷静分析敌我态势,展开了一番神机妙算,其实就是严密的推理。在郭嘉看来,孙策此时刚刚平定江东,杀了很多英雄豪杰。可谁又没有几个亲近跟随,铁杆手下呢?必然会有一些人会伺机刺杀孙策,甚至起兵造反。而偏偏孙策又自恃武功,轻率而不加防备,不知道马上采取安抚政策,却急于攻击曹操这样强大的敌人。这样的人虽有千军万马,但早晚都是要失败的,甚至只需一个刺客就可以了结。结果,孙策尚未过江,果然被他误杀的许贡的门客刺死。时机虽然过于凑巧,结果虽然残忍,却从一个侧面证明了郭嘉对历史与人性的深刻洞察与推理。
最终,官渡之战曹操胜出,袁绍大败之后一蹶不振,忧愤而死。曹军长驱直入袁绍故地,连战告捷,打得袁绍的两个儿子四处奔逃。诸将都想趁热打铁,一举荡平河北。应该说,这话说到曹操的心里去了。对曹操来说,乘势拿下袁氏经营多年的老巢,虽然有些吃力,但已不是不可能。如果拿下这块地盘,他曹操就可以一扫多年从袁绍那受的窝囊气,扬眉吐气。而且河北沃土又广袤千里,足以建基立业。但就在众人喧腾之时,偏偏郭嘉能见利顾害,觉得当大家都有共识时,最轻捷安全之策反而是选择少有人走的路。于是他力排众议,奉劝曹操按兵不动。在郭嘉看来,袁绍既死,其众多子嗣势力还很大。这些人素质虽然不高,但如果逼急了仍会合力反抗。虽然如果两军交战,最终袁军会失败,但真刀实枪的交战也会给曹军造成实质伤害。所以攻城交战,只是下策。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策。而现实已经出现了这种可能,因为袁绍本人没有战略头脑,对儿子们又溺爱过多,教育过少,使其诸子均不明大理,不懂大势,没有实才,没有共济时艰的远见和度量。因此如果不去逼迫他们,他们反而可能自相残杀。果然,当曹操放缓攻势后,袁绍之子袁谭、袁尚以为外患已除,便因争夺由谁来继承父位而大打出手,最后曹操轻易当了一回鹬蚌相争的老渔翁,轻取河北。郭嘉“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的著名论断,得到事实的完美证明。
但在207年,袁绍之子袁尚逃入乌桓,即现在的辽宁锦州一带时,郭嘉却又提出了与他人不同的意见。当时诸将说:袁尚已如丧家之犬,关外胡人不会支援他们的。如果再做远征,刘备必然会挑拨刘表袭击许昌,万一有什么变数怎么办?此时的刘备经过数年的休养生息,在荆州刘表的身边已积聚了相当的实力。以曹操对刘备的了解, 他有理由担心自己孤军远征之际,刘备会在背后发难。但郭嘉却说,“明公你尽管放心去远征,留下一个空空荡荡的许都也无妨,我料定刘备无法给您添麻烦。不是刘备不想这样,而是刘表会替您来阻止他。”在众人一片质疑声中,郭嘉指出,“乌桓胡人自恃偏远,现在必然没有防备,突然发动攻击,一定能够很快将他们消灭。袁绍对胡人有恩,如果袁尚还活着他们一定会帮忙,迟早是隐患。现在袁家的影响还很大,这个时候南征刘备的话,如果胡人从后面袭击,我们的后方就不安稳了。但如果我们东征乌桓就不一样了,刘表是个只知坐谈的政客,他自知能力不足以驾驭刘备,所以必然会对刘备有所防备,不会放刘备出来袭击我们。而刘备本人的军队则十分单薄,他要单干的话则不足以攻破我们部署在南部边界的守军。所以即使我们虚国去征乌桓也没有危险,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乌桓问题。”
郭嘉的观点一针见血,坚定了曹操的信心。曹操立刻进军辽东,在白狼山奇袭乌桓主营,俘虏了20余万人。走投无路的袁尚投奔了襄平公孙康,郭嘉又进言道:“兵贵神速,不如留下辎重,轻兵速进,攻其不备。”后来,曹操据此用兵,终于彻底扫平袁尚势力,统一整个黄河流域以北地区。只是这次出征行军路况和气候极端恶劣,郭嘉本人也因水土不服,加上日夜急行军操劳过度,患病去世。一个旷世奇才,如流星一般陨落在辽东的土地上。但也有史家研究认为,郭嘉身体抵抗力不强是因为他平时喜好女色,过于纵欲使得体虚所致。如果这一点属实,也就证明了天下没有完美的奇才。
郭嘉跟随曹操11年,“行同骑乘,坐共幄席”,君臣相得,亲密无间,先后官至军师祭酒,洧阳亭侯。郭嘉说曹操:“真吾主也。”曹操说郭嘉:“唯奉孝为能知孤意。”郭嘉病重期间,曹操不断派人去询问病情。及至郭嘉不幸病故,曹操“临其丧,甚哀”,十分惋惜地对谋士荀攸等人说:“你们都是我的同龄人,只有郭嘉年纪轻。本来我想将来把后事托付给他,没想到他竟然中年夭折了。这难道是命吗?”这等于说曹操已经准备把自己的后人交给郭嘉辅佐,足见曹操是多么赏识其才。试想,如果郭嘉不死,司马懿父子怎能夺得曹家的天下?郭嘉死后不久,曹操上表朝廷,全面肯定了郭嘉一生的功绩,称赞他“平定天下,谋功为高”,并追赠郭嘉封邑。
可惜的是,虽然郭嘉英年早逝之时告诫曹操,不可轻易攻打孙吴。可曹操统一北方后还是有点忘乎所以,于是趁荆州军阀刘表病死,旌麾南指,逼降刘表之子刘琮,打垮刘备。结果,正是他的急攻硬取促成了孙刘联盟,点燃了赤壁之战的大火。赤壁惨败之后,曹操唯有叹息说“郭奉孝若在,不使孤至此。”
历史的巧合在于公元207年,38岁的郭嘉病亡。同年,刘备请出了27岁的诸葛亮任军师。郭嘉之死与诸葛亮出山,既使这两位谋略天才失去了较量的机会,也使刘备的力量大增,终于成就了三国的局面。但赤壁大战后痛定思痛的曹操,却也忠实贯彻了郭嘉“缓之而后争心生”的策略。对于魏蜀吴三家必争的荆州重地,采取了缓攻之策。尽管他处于近水楼台的有利地位,却始终谨守荆州近城襄樊,不主动去攻打荆州。相反,还故意把魏地中靠近荆州的江陵这根骨头扔出去,逗引孙、刘两家争夺。正是曹操的缓势加深了孙、刘的罅隙,导致孙权听从部下争功的建议夺取荆州,袭杀关羽,撕裂了孙刘联盟,也终于打破了三角的平衡。最终让吴蜀两败俱伤,先后被吞并。
透过伊尹与郭嘉的发迹故事,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如果一个人确为战略大才,那么只要机缘巧合,其发迹上位是必然的事。古往今来,无论是谁当官执政,哪怕他再耽于吃喝玩乐,都需要有一两个干才为他主事,替他掌控局势。这就注定了,确为大才的总有发迹的可能。
时空对话
在谋略之道上,伊尹和郭嘉都是历史的名臣。
郭嘉说:“作为谋士,熟读兵法只是入门,军师的优劣在于临场应变。”
“那么临场应变的关键是什么?”
“其实这一点你已经做到了”,郭嘉不疾不徐地说:“无论是你帮康熙成功对付吴三桂,还是我帮曹操成功对付袁绍,其实都是以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刻洞察为基础的。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战略大才的作用在于看透形势,向其所辅佐的人说明形势的本质,言明形势的利害,并据此清晰地说明己方应采取怎样的策略。也就是说,战略大才应该是在一切纷繁的局面中头脑最为清醒,认识最为透彻,条理最为清晰的人。而他们的这番功夫从何而来?其中40%来源于对历史贯通的把握,40%来源于对人性强弱的真实认识,20%来源于对现实的明彻观察。如果一个人对历史的细节与人性的缺点了如指掌,又能将这些与现实相结合,那么自然就会料事如神。这恐怕是千百年来,一切战略大才之所以成功的关键。同样,它也可能是某些人发迹的重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