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算什么?要和我对着干吗?曹丕刚刚登上王位,亟须建立权威,没想到自己的兄弟竟率先发难,拥兵与他对峙,这个罪名可不小。可他应当如何应对呢?是打还是和?面对曹彰打出来的太极拳,曹丕一下子没了主意。一旁的司马懿看出了曹丕的忧虑,他略加思索,上前一步说道:“陛下莫要忧虑。越骑将军(指曹彰)虽骁勇,但缺少谋略,来者不善,臣下愿前往说服他。”曹丕大喜,道:“太好了!那先生需要多少人马?”
“为表诚意,只身一人前往。”
曹丕听说司马懿要只身一人前往,前途未卜,便皱起了眉头,说道:“先生独自前往,教我如何放得下心哪……”
司马懿稍稍低头,谢过曹丕,说:“陛下请放心,臣有把握说服越骑将军。”
不久,司马懿便来到了曹彰的帐前,只身求见。曹彰原本以为曹丕真的要将他赶尽杀绝,正准备决一死战,没想到曹丕竟然只派出了司马懿一个人,甚是惊讶,连忙召见。
曹彰见到司马懿后,先给他一个下马威,以试探曹丕的态度,便故作愤然地说道:“你来做什么?想那曹丕定是害死了父王,然后违背父亲的遗愿称帝。现在,他又想假借服丧之名加害于我,他究竟是何居心?”
司马懿不动声色,等曹彰发泄完之后,才回话道:“殿下一定是误会了。先王是安然离世的,绝无加害一说。植公子目前也很好。为人子,在父亲离世后,为其服丧,乃人之常情。殿下此次赶来是为了尽孝心。如若殿下这般杀气腾腾地回到许昌,很难不引起误会。魏国刚刚建立,正繁荣民生之际,如若你们兄弟互相残杀,一定会让小人趁机得逞。”
曹彰疑惑地问道:“是吗?哥哥果真不会加害于我?”
司马懿斩钉截铁地说道:“在下只身一人前来,是承天子所遣,以表诚意。微臣愿以性命担保殿下的安全。还望您能随我回许昌,与天子共祭先王!”
曹彰见司马懿确实是带着诚意来的,又想到父亲刚去世,尸骨未寒,如若自己和哥哥兵戎相见,一方面,违背了父亲的遗愿;另一方面,自己的兵马远远不及哥哥的,定无胜算,倒不如应了司马懿的要求,以保性命。这样想来,曹彰便用好酒好肉款待了司马懿,并在席间表达了自己愿意交出兵权,换取平静生活的想法。
第二天,曹彰便随司马懿回到了许昌。当然,曹丕剥夺了曹彰的兵权后,并没有亏待他,反而加封他为公,并赠给他大量封地,就是为了让他彻底断掉与自己争夺帝位的想法。
就这样,没费一兵一卒,司马懿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为曹丕解决了拥有兵权的曹彰。
搞定了曹彰,下一个该轮到曹植了。
曹植的性格和出身的巨大矛盾,注定了他这一生终将生活在重重矛盾之中。他满腹诗书经纶,却不拘泥于既定规则;他喜欢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偏偏宫中是一个规矩高度集中的地方;他无心与自己的哥哥争夺世子之位,却时时刻刻被自己的哥哥监视着。如今,那个爱他的父亲去了,自己的哥哥做了皇帝,自己的前途一片昏暗。万念俱灰之际,他只能和几个死党一起在自家的花园中喝酒,喝得昏天黑地、不省人事。和曹植一起喝酒的,还有当初支持他为世子的丁仪。此刻,丁仪比他还郁闷。
当初,丁仪对曹操的长女清河公主一见倾心。虽然丁仪长相非常一般,但他颇有才华,并得到了曹操的认可,于是,在他的努力下,曹操同意了他和清河公主的婚事。可是,在曹府这种权力集中的地方,婚姻从来都和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颇有心机的曹丕见丁仪平日和曹植交往较为密切,担心丁仪和清河公主成亲,并和曹植走得太近,会对自己当世子不利,便跑到曹操那里说丁仪有眼病,建议曹操把清河公主嫁给相貌堂堂的夏侯楙。被曹丕这么一闹腾,丁仪到手的婚事给搅黄了。从此,丁仪对曹丕恨之入骨,并毅然决然地加入了曹植阵营,为曹植争夺世子之位出谋划策。
如今,曹丕取代曹植,成了这个帝国的主人。对于丁仪而言,这个打击是毁灭性的。事业没有了,美人也被抢走了,如此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于是,喝酒成了曹植和丁仪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
可是,就连窝在家中放肆地喝酒也有错,因为他们没有去参加曹操的葬礼。
曹丕见曹植一直没有出现在父亲的葬礼上,非常愤怒,便派人前往曹植的住处打探情况。
曹彰、曹植和曹丕是亲兄弟这一客观条件,决定了他们对曹丕的王位构成了事实上的威胁。尽管曹彰只是一介武夫,并且早在父亲在世的时候就已经多次表露出志在疆场、无意于政治的想法;尽管曹植终日只钟爱他的美酒和诗篇,陶醉于花前月下、饮酒赋诗,对夺取王位丝毫不感兴趣;尽管已是帝王的曹丕也知道这些,但是,这终究是帝王之家,这特殊的性质决定了兄弟情义始终是排在权力后面的。
鉴于兄弟情分,同时,也是罪不至死(其实曹植也没有什么罪),曹丕对曹植最后的判决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看起来,这样的量刑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毫无戒备又个性张扬的曹植在颇有心机的曹丕面前,就像一个满是裂纹的鸡蛋,轻轻一碰就破了。
当士兵全副武装地闯进宅府抓人的时候,曹植正在和几个酒友推杯换盏。父亲的死以及自己的前途未卜,使他看不到未来的路;一个又一个的打击,使他沉沦,索性就这么烂醉如泥,借酒消愁吧。
李白有一句诗叫“借酒消愁愁更愁”,曹植的愁并未消去,同时,更大的麻烦找上门来了。
可怜的曹植和丁仪还没有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就被士兵抓走了。
丁仪曾经是曹丕成为世子路上的一个巨大的障碍,如今,天下初定,该是出这口恶气的时候了。曹丕不由分说,便以藐视先皇、密谋造反等罪名将丁仪斩首。这样还不解气,立刻,曹丕又下令将丁仪满门抄斩。
当这一切发生的时候,曹植是迷迷糊糊的,直到他忽然发现自己已经来到了朝堂之上,身边满是文武大臣,刚刚一起喝酒的丁仪已经被处死了,前面的皇位上坐着的正是自己的哥哥曹丕,而且看起来不太友善,这才意识到有些不对劲,一下子,酒醒了一大半。
“子建(曹植字子建),”前面的龙椅上传来了曹丕的声音,他说,“父王刚逝,举国哀悼,朕不遗余力地操办父王的葬礼,而你却不顾朕一而再再而三地劝请,不来为父王服丧,反而和一帮狐朋狗友喝得昏天黑地,成何体统?怠慢先王乃是死罪,你可知罪?”
面对魏王的斥责,清醒过来的曹植知道,现在,自己的处境非常危险,稍有不慎,自己的日子就到头了。虽说曹植生性放荡不羁,此时又是微醺,不过,这点忧患意识还是有的。于是,他连忙跪下磕头,用略带颤抖的声音说道:“臣知罪,臣甘愿受罚。”杀吧杀吧,反正横竖都是一死,与其苟活,不如痛痛快快地去死。
“住手!”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个人出现了,挽回了这看似不可挽回的局面,她便是曹植和曹丕的母亲卞氏。
之前,皇太后听到曹彰被剥夺兵权,丁仪被曹丕处死的消息后,既惊讶又不安。如今,她又听说曹丕连自己的亲弟弟曹植也抓了过来,非常惊讶,也非常惶恐。于是,便匆匆赶来,想要在曹丕“下手”之前加以阻止。她刚刚来到这大殿之上,便见曹植跪在地上,料到事情不妙,便哭着指责曹丕说:“你弟弟不过是喜欢多喝些酒罢了,并没有犯下什么大的过错,我听说你已经解除了曹彰的兵权,又杀了丁仪,难道你想不顾兄弟情面,对自己的弟弟痛下杀手吗?”
曹丕和母亲的感情一向都很好,如今,面对母亲近乎哀求的请求,曹丕犯难了,一面是才华胜于自己的,可能对自己的皇位构成威胁的弟弟;另一面又是自己不忍心伤害的母亲。究竟如何取舍,曹丕一时难以决断。
这时,华歆出现了,给曹丕解了围,他建议道:“陛下,臣听闻植公子才华横溢,不如让植公子赋诗一首,限其在七步内完成,如果能完成,则减轻罪行;如果不能完成,所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只有按刑律惩罚了。”
这一幕曹丕早已料到。虽说曹植对自己的皇位构成了威胁,但曹植毕竟从来没有过“非分之想”,况且,曹植所犯的都是一些小罪,认罪态度又好,罪不至死。如若杀死他,难以服众。而且,作为亲兄弟,曹丕对曹植还是有一些怜悯之心的。为了达到惩戒并且剥夺曹植实际权力的目的,同时又不失自己的威严和体面,曹丕对曹植说:“朕念你酒后无心,但之前你对先王失敬,不加以惩戒,实在难以服众。久闻贤弟诗赋绝伦,这样吧,一会儿我出一题,你在这殿堂之上行走七步,七步之后若能成诗,便免你死罪,否则,就是罪有应得。”
对于建安文学集大成者的曹植而言,吟诗作赋简直就是小菜一碟,但在这大殿之上,要在短短七步的时间内来个“命题作诗”,难度可想而知。
曹丕望着曹植,说道:“你我为兄弟,就以‘兄弟’为题,但诗文中不得提及‘兄弟’二字。”
所幸,曹植的才华拯救了自己,起步之后,诗文即出,这便是著名的《七步诗》,全文如下: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以豆和豆秸比作兄弟二人相互倾轧,构思巧妙,行文流畅,引得殿上众大臣交口称赞。
曹植出口成章,让曹丕舒了一口气,毕竟,他也不想背上为了权力斗争而杀死自己弟弟的骂名。于是,他下令将曹植贬为安乡侯。
至此,对曹丕威胁最大的两个人已经被解除武装了,内部已安定。对于帝王,特别是曹丕这样渴望建功立业的帝王而言,接下来就该攘外了。
刚刚处理好“家庭内部事务”的曹丕接到驻守襄阳的曹仁的来信,信中说,孙权刚刚消灭掉关羽所带的蜀军荆州兵团,现在正在当地活动。如今,孙权军士气正盛,曹仁担心,如果孙权真的趁势发动进攻,恐怕襄阳的守将难以抵挡,所以,他请求许昌的帮助。看完信后,曹丕连忙询问众位大臣的意见。
襄阳和樊城处于战线的前沿,因为刚刚经历过大战,城中的粮食储备已显不足。如果从许昌出发,筹集粮草,再加上路途中的运输,这是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此外,由于这两地遭受了洪水的肆虐,粮草供应更显得紧张。
形势如此困难,有人选择了知难而退。曹真对曹丕说:“陛下,依臣之见,襄阳、樊城两地刚刚遭受战争的破坏,尚未完全恢复元气。此时,孙权士气正盛,如果他们趁先王刚逝出兵,恐怕我们能保住这两地的希望不大。况且,先王在位时曾经答应了孙权,如果他们战胜,就将这两座城池送给他们。现在,我们如果出尔反尔,道理上也很难说得过去。不如先令曹仁将军撤退,避其锋芒,再从长计议,伺机夺回这两座城池。”
作为一位开国皇帝,新上任就丢掉两座城池,实在说不过去。曹丕思忖了一下曹真的建议,觉得自己一时半会儿很难下这个决心。
此时,司马懿站了出来,表示反对,他说:“先王虽然当时答应孙权送他襄阳、樊城两座城池,但这仅仅是一种外交手段。当年,刘备许孙权以荆州,不也是拖了很久,一直不还吗?孙权刚刚和刘备打完了一场仗,元气尚未恢复,军备物资供应也不是很充足。以孙权的性格,就算他发起进攻,也一定是小打小闹,不会是什么战略性的进攻。因此,就算放弃这两座城池,等孙权发动进攻后再撤也为时不晚。况且,孙权根本不会发动攻势。蜀军之所以战败,是因为我们和东吴联合出击。想必尝到甜头的孙权也不会这么快就忘了本,打了刘备,又来冒犯我们,所以,陛下大可不必忧虑。”
被司马懿这么一劝,曹丕更加难以抉择了。曹真看出了曹丕的犹豫,他再次劝说道:“陛下,臣以为万不可听之任之。为君者,应该有能够预见他人所不能预见的事情的能力。如今,陛下预见了襄阳、樊城的危险,又怎能无动于衷呢?臣坚持认为,应当放弃这两座城池。以我大魏的实力,稍作休整后,重新夺回这两座城池,甚至乘胜追击,都是易如反掌的事。”
曹真的一番话,打动了坐在龙椅上的曹丕。新上任就出兵,取胜了自然好,但如果战败,对自己就是一个不小的打击。此时,倒不如避其锋芒,择日再战。于是,曹丕决定采纳曹真的意见,下令曹仁一把火烧了襄阳和樊城,并做战略性放弃,向后撤退到南阳。
很快,一个令曹丕又高兴又懊悔的消息传来了:孙权白捡了襄阳和樊城后撤军了。如果当初听取司马懿的劝告,襄阳和樊城就不会这么轻易落入孙权的手里了。曹丕真是后悔不已啊。
其实,曹真的建议也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至少,他给丢失襄阳、樊城的曹丕指明了下一步应该做的事——恢复生产,休养生息,然后伺机夺回这两座城池。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魏国毕竟势力强盛,经过短暂的喘息,又恢复了元气。不久,曹丕见收复襄阳和樊城的时机已经成熟,便派曹仁和徐晃率领大军南下。
事实上,孙权虽然占领了这两座城池,但他占领后基本没有进行什么建设。由此可以看出,他对这两座城池的兴趣不大。考虑到襄阳和樊城的地理位置,即使东吴攻下城池,也难以守住,所以,东吴对这两座城池的占领只不过是象征性的,孙权派出守城的武将也不过是陈邵这种没有什么名气和实力的人。
很快,徐晃和曹仁几乎没有费什么力气就从陈邵手中夺回了襄阳和樊城。因为夺城有功,曹仁被提升为大将军。
事实证明,曹丕没有采用司马懿的建议,险些酿成大祸。试想,如果不是因为孙权与刘备关系恶化,而不敢得罪魏国,不能抵抗魏军,那么,魏军很难从东吴军手中夺回这两座城池。司马懿卓越的远见,再一次在曹丕面前表露无遗。
上任后首战即告胜出,曹丕喜不自禁。修生养息,恢复国力后,曹丕不再计较这一两座城池的得失了,他心里已经有了一个更加宏伟的战略蓝图。他想起了过世的父亲,想起了父亲在位时未能实现的愿望。如今,他称帝了,不再是宦官之后,他是一代天子,君临天下。现在,他要去实现父亲的愿望,那就是一统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