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叡接过方盒子,命人打开一看,里面竟是一个血淋淋的人头,不禁吓得浑身哆嗦。一旁的曹真大声呵斥道:“司马懿大胆!竟敢将沾染血光之物呈给圣上,要是惊了龙驾,你担当得起吗?”
司马懿回话说:“陛下,臣今天是来请罪的,实属不得已而为之,还望陛下宽恕。”
这时,曹叡才稍稍平静下来,说道:“司马懿,你何罪之有?又为何不得已而为之?速速讲来。”
司马懿说:“陛下,罪臣先前接旨在宛城耕作,不经意间得知新城太守孟达得到诸葛亮的帮助,欲意谋反。新城为我魏西之门户,如果孟达此时起事,凭他所掌握的兵力,完全可以一举拿下长安。如若他和诸葛亮形成掎角之势,共同防御我军进攻,则局势危矣。而上庸距洛阳非常遥远,罪臣担心,等到将此消息禀告给陛下时,恐怕孟达早已起兵了。万危之际,罪臣斗胆决定先斩后奏,动用我先前镇守雍凉时所招募的两万军队,在孟达欲举兵时,趁其不备,一举攻下了上庸。如今,罪臣提孟达人头来面见圣上,望圣上宽恕罪臣私用兵马以及先斩后奏之罪。”
曹叡听后大喜,这可是此次出征西蜀的第一场胜仗!对于已经习惯了前线传来败报的新主来说,何尝不是一件喜事?曹叡联想到先前钟繇推举司马懿御蜀一事,便当即下令:司马懿戴罪立功,官复原职,加封为平西都督;并授予他先斩后奏的特权,令他出关抵御蜀军。
司马懿重新得到了曹叡的信任,心中不禁窃喜,不过,他的头脑还是非常冷静的,他向曹叡举荐了一个人,这个人名叫张郃。张郃原是袁绍手下的将领,在官渡之战中被曹操收降。张郃性情威猛,能征善战。司马懿正是看中了他这一点,所以点名要求他随军出战。曹叡很乐意满足司马懿这个小小的要求,便应允了。
司马懿终于获得了兵权。经过漫长的等待,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蛰伏,他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司马懿被曹操逼出山之后,一直生活在曹氏的猜忌和打压中。虽然他满腹才华,但却因为被猜忌和提防,加之早年曹魏谋士众多,所以,几乎没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能,更没有机会被重用。曹操死后,曹丕继承了父亲的遗愿,仍然对司马懿有所防备。更多时候,司马懿只是一个为曹丕出谋划策的谋士。每当司马懿要求掌握兵权的时候,曹丕总是以这样那样的理由加以拒绝。如今,新主即位,司马懿再次在新主面前展现了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军事指挥能力。在曹魏高水平人才逐渐缺失的情况下,司马懿显得尤为重要。司马懿在擒获孟达一役中所展现出来的才能和对曹魏的忠心,使他得到了魏明帝曹叡的认可,并第一次执掌了魏国的兵权。几经沉浮,励精图治,这一天,司马懿等得太久了。
不久,司马懿重新来到了宛城,这时已经物是人非。之前离开的时候,他还是一介布衣,率领着自己违反朝廷律法、私自训练出来的军队小打小闹。如今,他重新回到这里,却变成了魏军西征的总指挥。
他来到宛城后,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他继续推行先前实施的屯田制,并大力鼓励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禁止一切形式的浮夸浪费。经过司马懿一段时间的整治,宛城的繁荣程度甚至超过了战前。
司马懿所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处理一个名叫申仪的人。以普遍的评价标准来看,申仪就是一个小人。当初,就是他无意中听到了孟达想要造反的消息,并将其告诉了司马懿的细作,才使得孟达反戈的事情最终败露。申仪一直以来都在魏兴郡做官。俗话说“强龙难压地头蛇”,申仪在魏兴郡的这段时间里,专威弄权,擅自借皇帝名义刻制印信,私相授予。孟达被擒杀之后,申仪非常担忧。司马懿处理申仪的方法非常简单,就四个字——以逸待劳。当司马懿成功识破孟达的反戈计谋,并将其擒杀的消息传开之后,各郡郡守纷纷前来祝贺,唯有申仪因为心中有鬼迟迟不来。于是,司马懿给申仪写了一封信,夸奖他在孟达一事上表现突出,这等于是在催促申仪快点前来祝贺,同时也给出了示好的信号,使申仪放松了警惕。申仪刚到司马懿府上,就被拿下了,还被送去了京师。
蜀军这边,诸葛亮正在和马谡等人商议出兵方略。前一阶段连战连捷,令诸葛亮喜不自禁。如今,在他看来,没有了司马懿的魏军就如一盘散沙,只要颠倒两下,就会散了。不过,诸葛亮一向以小心谨慎著称,尽管他在战场上势如破竹,但他从来不轻敌。大胜之后,诸葛亮仍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命人修书给孙权,希望得到孙权的支持,让吴军在东南战线上出兵牵制魏国的兵力。
除了希望得到孙权的支持外,诸葛亮还希望在己方战线上能取得胜利。当诸葛亮和马谡等人热火朝天地讨论下一步的进军方略时,安插在魏国的细作前来报告说,魏主曹叡重新起用司马懿御蜀。这无疑是给诸葛亮泼了一盆冷水。
这消息犹如晴天霹雳一般,让蜀国众将士,尤其是诸葛亮的心凉了半截。在诸葛亮心中,司马懿是魏国最有才华的军事家,也是唯一一个可以阻止蜀军前进的人。先前,他设计让曹叡疏远司马懿,就是为了让司马懿远离魏国的权力中心,才有了后来蜀军接连大捷的好事。如今,司马懿重新获得了兵权,这对于志在一举拿下魏国的诸葛亮而言,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站在一旁的马谡看出了老师心中的忧虑,便问何故。
诸葛亮回答说:“魏主重新起用了司马仲达,此人极善用兵,特别擅长防守,是我军前进路上的一个极大的障碍啊。”诸葛亮站在作战的沙盘前沉思了一会儿,叫过来马谡和魏延二人,说道:“司马仲达领兵前来,定不会贸然与我军正面交锋。以我对此人的了解,他一定会固守不战,同时派人破坏我军的运粮路线——不好,街亭危矣!”
街亭,是一个位于崇山之间的狭长的开阔地带,是关陇大地的咽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诸葛亮带兵北伐,街亭是运粮的必经之地,因而,街亭这弹丸之地的战略地位,可想而知。街亭一旦丢失,蜀军粮道立刻会被切断,前方军需难以供给,后果不堪设想。
出人意料的是,马谡竟毛遂自荐,要去镇守街亭。前面提到,马谡是诸葛亮的得意门生,熟稔各路兵法,他的最大弱点是缺乏实战经验。街亭险地,很多经验丰富的战将都不一定能够应付得了,何况是纸上谈兵的马谡。可是,马谡却不以为然,反而自信满满,还立下了军令状。诸葛亮非常无奈,只得派生性谨慎的王平随军,配合马谡。
在战场上,时间就是生命,一刻也不能耽误。司马懿领了兵符后,便急匆匆地赶到大军驻守的眉城。司马懿严令守城将士坚守不战,并匆匆赶往前线熟悉地形。之所以说“熟悉”,而不说“观察”,是因为司马懿先前居住在宛城时,便时刻关注着前方的战局变化,并早已将魏、蜀交界处的地形熟记于心。正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有了之前的蛰伏准备,如今,司马懿对如何应对诸葛亮一事已经成竹在胸。
司马懿下令执行的第一次军事行动,便是派大将张郃出击街亭。司马懿和诸葛亮一样,觉得街亭是通往关中、天水、安定的咽喉,占领街亭,就等于掐住了诸葛亮的命脉。
人们常说“英雄所见略同”,诸葛亮和司马懿都看出了街亭的重要性。高手过招的时候,往往一个细节就足以致命。这次交战的胜负就在于,司马懿派出了威猛善战、有勇有谋的张郃,而诸葛亮却派出了只会纸上谈兵,且骄傲自满的马谡。
夺街亭放生孔明
原本这场战局诸葛亮是占先手的,因为他派出的马谡先到了街亭,而司马懿派出的张郃因为路途遥远,在路上耽搁的时间太久,比马谡晚到了一步。但是,张郃桀骜不驯,将大好机会拱手送给了魏军。
马谡领兵到达街亭,四下观察了一下,便笑道:“丞相真是多虑了。区区街亭,何足挂齿。我只需在前方的山头上安营扎寨,待魏军来时,利用有利地势,就可一举将其歼灭。”正当马谡得意于自己的作战计划时,他的耳边响起了一个不和谐的声音,王平劝道:“将军,前方山头虽然是有利地势,但它却是一座孤山,山上没有水源,如果敌军包围这个山头,围而不攻,我们恐怕难以硬撑啊。以末将之见,还是按丞相的计划行事,占据关卡,以逸待劳。”马谡道:“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先前,丞相并未实地观察过地形。兵书上讲,‘居高临下,势如破竹’,如果我们只驻守关卡,要是敌军占据了有利地形,该怎么办?”王平想要再劝,但马谡已经不耐烦了,示意王平住嘴。大军即刻占据山头,安营扎寨。
王平无奈,只得率领五千人驻守关卡,两队人马互为接应。
不久,司马懿派的张郃也赶到了。见蜀军已占据山头和其他要塞,张郃便下令暂停进军,回去禀报司马懿。司马懿本来还在为比诸葛亮晚到一步而后悔,没想到张郃的消息很快就来了,这让他欣喜万分。马谡竟然放弃了最为重要的关塞,而将大军驻扎在山上,这不是将鲜美的肥肉拱手送给我魏军吗?
于是,司马懿当机立断,命张郃率一队人马前去包围马谡所在的山头,自己则率大军牵制王平以及可能到来的蜀国援军。
正如司马懿所料,马谡被魏军包围后,断水断粮,不久便军心大乱。见蜀军已经到了崩溃边缘,魏军便放了一把火,蜀军顿时大乱,几乎被全歼。最后,马谡被几个贴身人员掩护着杀出了重围。
见敌军主将逃跑了,张郃便急忙跨马而追。一路追了十几里,眼见就要追上了,只听到山林中有人大喝一声,张颌定睛一看,此人正是蜀军大将魏延。原来,兵分两路之后,王平急忙派人将马谡弃守要寨而屯军山头的消息告诉了远在大营中的诸葛亮。诸葛亮听后,知道大事不好,连忙派魏延前去增援。所以,他们就在路上遇见了。
张郃连追十几里,孤军深入,对面的魏延有备而来,身后又有大队人马。张郃虽然骁勇,但几个回合下来,终究寡不敌众,正欲撤退,忽然,后方喊杀声发聋振聩。张郃定睛一看,司马懿的援军来了,他大喜。
原来,司马懿击破王平镇守的关卡后,发现张郃不见了,非常着急。一问才得知,他去追击逃跑的马谡了。爱将单兵深入,司马懿万分焦急,便连忙率领魏军主力前来增援。
在魏延的掩护下,马谡还未走远。这边,司马懿已经带着大军杀了过来,魏延一看形势不妙,便连忙下令全军撤退。先前司马懿已经派人查清了诸葛亮的确切位置正是西城。现在,蜀军正往西城方向撤退,这印证了先前的探查。于是,司马懿果断地下令大军追击魏延,一路往西城方向进军。
在蜀军的军营里,忧心忡忡的诸葛亮等来的是一个又一个的战败消息。先是马谡全军被围困在山上,之后是王平寡不敌众,陈仓彻底失守。这还没完,当诸葛亮听到司马懿正率领十几万大军往西城起来时,一向沉稳的他也坐不住了。此时,蜀军的大部分军力都驻守在陇西地区,而他身边的留守护卫只有数千人而已,这和司马懿的十多万大军比起来,简直就是杯水车薪。更要命的是,诸葛亮身边并没有大将,有的只是一些文官。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诸葛亮想到了一个巧妙的办法,或许也是唯一一个可以令他求生的办法,这就是著名的“空城计”。
诸葛亮命令守卫西城的数千守军以及败退而归的魏延和马谡先撤退(王平已经从另一路撤退回来了),然后,他独自一人在西城门上弹奏古琴。西城门大开,几个士兵装扮成普通百姓在下面扫地。
不久,司马懿率大军紧追而至,十几万大军浩浩荡荡,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面对这般场景,倘若是一般人,或许早已被吓得手脚发抖,不知所措了;而诸葛亮却依然不动声色,稳稳当当地坐在西城门上,用手指拨动着琴弦,对眼前的十万大军不屑一顾。
见西城门上只有一个诸葛亮在弹琴,下面城门大开,几个人在扫地,司马懿觉得情况诡异,恐有伏兵,便命大军暂停前进,两方对峙。一时间,连空气都仿佛凝固了,只有诸葛亮的琴声在幽幽地回荡。
司马懿也不急着上前去,而是静静地听着诸葛亮弹出的曲子。也许在普通人看来,诸葛亮弹出的曲子听起来平静而悠扬,仿佛映射了他心中的镇定。或许大家以为,周围有诸葛亮的伏兵,所以,司马懿犹豫不决,不敢上前去。错了,司马懿精通音律和厚黑,有着常人无法比拟的智慧。
片刻的聆听,司马懿便从诸葛亮的琴声中读懂了很多东西。诸葛亮的琴声虽然听起来沉稳老练,该省略处轻描淡写,该突出处坚定果断,但细细听来,分明可以从里面听出一丝忧虑,当轻描淡写处却如履薄冰,当坚定果断却浑浊犹豫。看来,诸葛亮不过是虚张声势罢了。
两方的实力对比实在太悬殊了,一方带领的兵戈铁马有十万之多;另一方却只有区区几个人。只要司马懿一声令下,他手下的十万军队就能在瞬间踏平这座小城,让诸葛亮粉身碎骨。
一声烈马长嘶打破了回荡在空气中的琴声。出乎意料的是,司马懿竟下令全军撤退。随军的司马师不解,问道:“父亲,诸葛亮明明就在前面的城楼上,为什么不下令进攻,反而撤退呢?”司马懿摇摇头:“面对大军而城门大开,如此阵势,定有伏兵。如果贸然前行,恐有不测。”“可是,我们也可以先派一小股部队前去试探,大军在城外开阔地……”司马师还想劝说司马懿,司马懿摆摆手,示意不要再说,他已经决定了。
以司马懿对音律的解读,他早已看出了其中的破绽,只要他下令全军攻城,诸葛亮便会手到擒来。那么,他是担心诸葛亮的伏军吗?司马懿大可先派出一小股军队加以试探,并以主力部队在身后策应之,杀他个片甲不留。可是,为什么他选择了放弃,选择了撤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