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2406500000004

第4章 访谈

现在的年轻人太主流,太追求一种被社会界定的理想生活,这是他们最危险的部分。

寻找谭嗣同

采访、撰文 许知远

百日维新一百二十周年,也是谭嗣同离去的一百二十年。谭嗣同和他所处的那个风云巨变的时代令无数后人着迷。他是怎样的一个人?那是怎样的一个时代?在《十三邀》中,许知远带着这些疑问,通过变换的空间去完成这场追溯。浏阳、长沙、上海、北京,来自各地的教授、学者、研究者,以及一位同样在寻找谭嗣同的年轻人讲述起谭嗣同其人其事。隔着一百二十年的时光,我们尝试重新勾勒谭嗣同的命运与时代的诡谲。

北京南海会馆[1]

单读:您知道谭嗣同住的“莽苍苍斋”(寓所)大概在哪里吗?

马勇:他当时在这儿住的地方占的面积很小,因为是个会馆,会馆就是旅社的性质,办事处。

单读:八月初九他被抓走的那天,也在这儿。

马勇:是在这儿被抓走的,他非常坦然。来了?跟你走,就是这样。为什么他那么坦然,可以去分析的。

单读:您觉得呢?

马勇:我觉得他就是认识到这个事情的严重性,和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因此他很坦然。日本使馆要保护他,大刀王五一再跟他讲,任何情况下,我都可以保护你离开北京,但谭嗣同哪儿都不去,就在这儿等着。

这些年晚清史的研究,特别是戊戌的研究,我们已经看得很明白,它就是谭嗣同、康有为这几个人策动的政变,无论我们如何同情他的爱国和改革精神,但这个政变本身肯定是有问题的。

单读:这个政变最初真的是谭提出来的吗?

马勇:我觉得应该是谭嗣同提出来的,因为他是一个情绪很焦躁、很有急迫感的人物。就在他死前一年多的时间里,谭嗣同内心里对这个国家有一种很强的责任感和担当。胶州湾事件之后,他写了“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看到中国被列强完全瓜分。梁启超和谭嗣同都在1897年这件事情发生之后,有一种亡国的毁灭感。

单读:您最早研究晚清的时候,谭嗣同给您的印象是什么?

马勇:谭嗣同给我的印象,当然来自我们读书的时候,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改革者。我们读大学的时候就接触谭嗣同的东西,看他的《仁学》,分析他的一些哲学概念。我们今天讲,《仁学》其实是个读书笔记,是思想的碎片汇到一起去的。

单读:年轻的时候,您看他的东西,他的性格吸引您吗?

马勇:我对他的想法有一个质的变化。我做晚清史的研究,没有受到革命叙事的影响,现代化叙事一下把这些问题都摆平了。从现代化的发展来看,晚清不是一个沉沦的过程,而是一个向上的过程。在过去的几十年,谭嗣同的形象在整个中国知识界,有很大的变化。但是今天谁也没敢讲到极端,因为它涉及道义问题。

温和地来讲,实际上谭嗣同缺少一种整体观和大局观,被康有为的想象所迷惑。因为我们今天可以判断,谭嗣同一开始是有自己的看法的,他不认为两宫有矛盾。但是突然他就认为有矛盾了,因为他受康有为、梁启超这几个人的影响越来越大,缺少一个定见。

单读:就他的个人能力而言,您怎么评估呢?

马勇:我觉得某种意义上来讲,在选拔体制上,他还是占了他父亲的便宜。清朝的推荐体制是实名推荐,谭嗣同是没有行政历练的,但是他有一个很好的背景,因为他父亲是湖北巡抚,而且跟张之洞关系不错。谭嗣同被推荐,和这个背景有关。另外,谭嗣同在过去差不多十年的时间里,在国内的知识界是小有名气的。

单读:您觉得,他的性格是不是应该特别有魅力?如果生活中碰到他,您会喜欢他吗?

马勇:可能会喜欢,但是不可能交成很亲密的朋友。我总觉得谭嗣同跟别人交往是有点问题的,大概应该是属于相信自己的判断力的那一类人。

单读:特别自信的。

马勇:对,不愿意接纳别人的看法。

单读:您刚才说了,为什么谭这么镇定,等着被逮捕?

马勇:因为谭嗣同是黑白两道上的,死不要紧,江湖上的名声非常重要。他知道这件事情,一定会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当然也可以逃走,但逃走了实际上也就是行尸走肉,没意义了。这一点和梁启超完全不一样,梁启超是我要为未来的新中国活着,谭嗣同说我要为新中国死掉。在生命的最后,谭嗣同当时应该说是很风光的。

单读:如果谭当时如果没有死,您觉得他会是什么样的状况?

马勇:谭没死,至少这段历史可以讲清楚。我们今天觉得他好像是改革者,为国家献身,但在当时的语境下,不死的话,唾沫星子就可以淹死他。另外,谭家也会很麻烦。他被抓起来之后,和他父亲之间通过几次信件,谭嗣同撇清他父亲和这件事情的关系,实际上他就是用这一种办法来保护他的家人,不让他们都卷到这个里边去。谭嗣同的问题在于,以一个非和平的手段,解决和平变革的问题,这是所有问题的症结。

单读:经过这么多年,您再回看谭嗣同,他身上还有什么东西,是让您特别赞叹或者费解的?

马勇:我觉得谭嗣同不应该这样轻易地做假设性的判断,他是有阅历的人,在哪里都能够玩得转,以他的知识、他的经历,不应该预设立场的,但事实上他就是这样判断了。这是一个让我费解的地方。

第二个,他跟袁世凯的沟通应该是很成功的,两个人很缓和地走,达成了某种共识。但是谭嗣同回来之后,没能够把这个场景和判断分析转达给康有为、梁启超几个人。

比较佩服的是,谭嗣同真的认为人固有一死。我们今天可以想象,谭嗣同死了,我们永远都觉得很厉害,但是他真的活下来,大家很容易就会认为,他还是不行。和梁启超一比,梁启超是我为新中国活下去,因为中国需要我。谭嗣同讲我为新中国而死,因为没有人死,新中国不能来。所以谭嗣同有我们很佩服的地方。

单读:他主动选择死,您不觉得有什么困惑?

马勇:我觉得这是他的身份要他必须做的。他的死对自己的家庭是一个解脱,对这个国家也是一个解脱。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一点谭嗣同还是敢做敢当,没有推脱,我们到现在也没看到有什么反悔式的交代。可能他的生命太短了,已经做得这么辉煌,所以没有什么更多可困惑的了。

单读:谭当时说我眼看着中国被瓜分了,我活不下去,您觉得这话可信吗?

马勇:可信。半年前发生的胶州湾的租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不仅德国租借了胶州湾,而且俄国租借了旅顺大连湾,法国租借了广州湾,英国租借了威海和香港。从南海到东海,到辽东半岛,中国整个沿海全部被租借了一百年。1842年,清政府割让香港之后,大家很高兴,英国人求我们割一块荒岛给他。但是1842年之后,当时的清政府再也没有同意过任何土地割让,因为农业文明的国家就这样,对土地看重。1842年到1895年,大家都没办法解决土地怎么利用的问题,外国人到中国来做生意太难了。从1897年12月开始谈,一直谈到来年的3月份,不知是谁出的主意,说还有一个办法,租借。德国人当时就同意付租金租。你可以看到,某种意义上来讲,清政府要处理胶州湾、广州湾,解决这些外国投资者过去几十年来想解决而没能解决的问题。但是中国的知识人,没有得到这种准确的信息,所以包括谭嗣同在内的一代知识人,都认为这是国家要灭亡了。

单读:对于一个活在2018年的年轻人,他想去理解谭嗣同的人格或行为,这种可能性大吗?或者说,怎么去理解呢?

马勇:你在网上开辟一下这个问题的话,我估计回答会五花八门。我估计很难理解。现在的年轻人会觉得,凭什么一定要死掉?能逃就逃了。

单读:或者说,我们在这个时刻谈论他,您觉得价值和意义所在是什么?

马勇:我觉得我们可能从戊戌的教训当中看到,一个好的社会应该是一个分工合作的社会,每一个人只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我认为1898年所有问题的症结,就是知识人超越了自己的专业知识指引,做了很多自己没有能力去把握和做成的事情。

我们今天去读康有为的上书,有好多建议,币制改革、国际贸易平衡,但是这些东西在张荫桓、李鸿章眼里面,太小儿科了。这些体制内的大臣,比知识人得到的信息更多、更全面、更重要,他们要么是已经做了,要么是知道而没能做。所以我讲,知识人要守住自己的边界。

当然,政治家也要检讨,政治家能不能有一个宽容心,如果不是这么一个结局,而是通过充分的审判,充分的辩护,这个事情今天还要我们这样讨论吗?不要讨论了。

上海福州路[2]

李天纲:1872年,申报馆在上海是一个新的知识中心。山东路,现在叫山东中路,就是租界的山东路。山东路延过去,那边有一个墨海书馆。再往南一条街,后来又往北移,移到了福州路,边上就是新闻出版书局、报社书局,全都在这儿。

单读:《万国公报》的报馆在哪里?

李天纲:《万国公报》跟墨海书馆很有关系,但是它的报馆是在虹口,后来移到了八仙桥。

单读:这是西学之士最初的缘起地了。像谭嗣同这样的年轻人充满好奇,他们一般是怎么进入这个地界的?

李天纲:谭嗣同那个时候是从轮船招商局的码头,我们现在称为南外滩开始的那个地方,下轮船,进福州路买书,进墨海书馆参观。上海到1870年代以后,就开始有京剧传入,谭鑫培什么的就过来,开始在上海走穴了,这边都是戏园、茶馆。所以谭嗣同到这边来,他也不陌生,可以听京剧,逛茶馆。

单读:所有的激进诉求,总会慢慢消融在消费主义的潮流之中。

李天纲:对,在上海特别如此,但是个变种,因为上海后来变成了全国的舆论中心,新知识的传播中心。

单读:所以这里基本上是知识界的硅谷。

李天纲:最重要的就是福州路。福州路全都是华人,它是租界,可是它里边所有的事业都是华人在做,而且是为中国做。所以我们对租界要有一个恰当的评价,不是殖民地,是殖民地制度,但起了很好的作用。

单读:对,这个地方其实给了他们一种真正的自由。

李天纲:对,有治外法权。所以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单读:像梁启超、谭嗣同他们来到这里,他们的新世界都是从这儿打开的。上海出的那些新书是在哪里买的?

李天纲:就在山东路的附近,每个书局都有自己的门市部,都在摊头上卖自己的书。在康有为自定的年谱里面就记了,在上海吃喝玩乐以后,大购西书以归。

单读:他们的生活还是好。当时作为一个内地的年轻人,突然来到这个地方,对他们会是一个特别新的冲击。

李天纲:年轻人都是血脉偾张,我觉得那是他们想要的。一个人在一种文化里面待久了,他在另外一种文化当中,会有一种解放感。

单读:其实这个知识对他们来讲很陌生,他们是一团混沌地过来,全都是稀里糊涂的感觉吧?

李天纲:谭嗣同他们是稀里糊涂的,花的时间不够,因为传统的知识结构不一样。但是谭嗣同还是蛮有远见卓识的,他抓住了一个信仰的问题,人心的问题,所以他不是提出“以心挽劫”吗?他想把西学当中的所有东西化解,所以搅成一锅粥。

单读:您在研究这段历史的时候,读到他们是什么感觉?那一代年轻人给了您怎样的感觉?

李天纲:那一代的年轻人热情可嘉,他们的政治主张已经开始有些激进,所以那个时候像李鸿章这些老成者,就批评他们少年新进,不是不同意年轻人的政治主张,甚至他们本来的愿望就是如此,但是认为这些年轻人的一些做法不够谨慎。但是那代人,我觉得国学和西学还算是比较平衡,所以整体上当时还是处于一个有希望的阶段。

章太炎这样的国学和马相伯这样的西学是能够结合在一起的,两者也相互欣赏,不算是势不两立,但是没真正地融合在一起,这当然是清朝体制的隔阂问题。这两拨人没有合在一起,我觉得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损失。其实当时可以共商、共议,弄出一套比较好的关于未来的方案,所谓的“顶层设计”。这个没做到,导致戊戌变法的失败,随后就糟糕下去了。

单读:谭嗣同跟这些人又不太一样,您研究上海史,您是怎么看他的?

李天纲:我觉得无论是谭嗣同,还是康有为、梁启超,都是热情有余,而才干不够,才干不是指他们个人的智慧、能力、知识,而是知识结构有问题。他们对整个中国的未来走向并不是太清楚,如果戊戌变法的时候,把年轻人的精力、才干、热情,和上一代人的智慧、远见卓识、熟门熟路拼起来的话,这个变法说不定还可以搞搞。

单读:某种意义上,上海迅速地政治化,是跟1895年的《马关条约》有关系。

李天纲:非常有关系。对于《马关条约》的签订,上海反应最强烈。其实当时中国很富,在1914年有一个统计,当时中国的财富总量是排在大英帝国之后,在美国之前的。但是政治怎么往前走,怎么适应这个环境,众说纷纭。所以这使得上海的地位在后来戊戌变法的时候,就变得非常重要,大家都过来了。

单读:包括那种自由感。因为上海是一个崭新的城市,它没有过去的束缚。比如说像谭嗣同,他们那么想打破三纲五常这种伦理的罗网,上海给他们这样一种自由。

李天纲:对,上海就是这样。康有为的说法叫“保国、保种、保教”,这是一种保守主义的说法。保什么呢?用什么方法保呢?我觉得谭嗣同的意见更好一点,虽然激进。他年轻嘛,胆子大,当然也是刚刚接触西学,有热情,所以要用西学把它融进来,把佛学也带进来。

单读:大杂烩。

李天纲:那一代的年轻人想法多,因为中国忽然展现出一个很大的可能性,想象空间很大的。

单读:您希望生活在那个时代吗?

李天纲:我蛮希望,其实我最希望生活在1930年代,抗战前夕,整个通商口岸地区比较欣欣向荣。我认为市民社会在辛亥革命以后,已经慢慢地成熟,经过几十年的运作更加成熟了。

单读:在现当代,从您的角度,怎么去重新想象、理解谭嗣同呢?

李天纲:我没有从这个角度多想过。我觉得谭嗣同给中国的戊戌变法留了一块纪念碑,他很明确,他必须做一个牺牲,来确立这样一个纪念碑。

单读:您觉得这样的烈士精神真的很必要吗?

李天纲:对他个人来讲,我们没有办法阻拦他。但是整个社会需要一个慢慢的、渐进的改革过程。当然,你不能责怪谭嗣同,某种意义上,我们也不能说后来章太炎主张的革命就是错的,因为你没得选择,历史来选择。梁启超说谭嗣同是清末的一颗彗星,很亮,很耀眼,一下子就过去了。其实我们不希望有这样一个人物,对个人是一个悲剧,对时代是一种浪费。

上海龙华寺[3]

单读:1897年,在谭嗣同偶尔来的时候,龙华寺是怎么样的?

成庆:那个时候,龙华大概跟居士佛教的关系比较远,近代士大夫跟佛教寺庙的关系非常有趣,他们不大进入具体的寺庙,一般都是通过居士士大夫的关系网络来互相交流佛法。

单读:两套系统。

成庆:对,所以是很不一样的。

单读:回到那个时候,康、梁、谭20多岁,30岁左右,他们面临着巨大变化的时代,你体会他们的心境,到底是什么样的?

成庆:谭嗣同是1865年生的,他受到的最大的刺激就是光绪二十一年,甲午战争跟《马关条约》的事情。他在1896年来到南京,遇到了杨文慧,杨文慧属于曾国藩幕僚这一系,这一系里面有不少佛教徒,佛教对于他们大多数而言只是个人化的信仰。所以我觉得他们不仅仅有知识上的兴趣,也是因为当时的世道对他们的生命有一个很大的冲击力。

对于谭嗣同,我觉得一方面跟他从小的生命遭遇有关系,因为他十来岁的时候,他的母亲跟兄弟纷纷去世。后来,他个人科举不顺,世家子,但是仕途不顺,所以他性格桀骜不驯的一面就特别突出。

单读:你怎么评价《仁学》呢?它是谭嗣同一个巨大的努力。

成庆:《仁学》整个成书时间非常短,它有很多洞见,但是它的拼凑性也很强。我个人认为,他是那一代知识分子里面,比较有深度、没有任何负担、抛开儒家正统去探究的人,面对一个所有思想资源全部集中的时代,他能够重新把一些中国人的生命问题、宇宙观问题、人生观问题,重新剖露出来。

为什么谭嗣同这样的性格在中国人的生活当中很少见到?因为他在那个时代里面,把资源结合起来,成为他个人的一个展现。但是后来中国人的主流思想,其实都没有在根本上重新探究中国人的生命观。谭嗣同有点不一样,他接受的儒家训练不是太强,凭兴趣看书,能够抛开所谓的整个儒家学统道统的负担。如果按我的解读,谭嗣同是重新把中国人的生命问题、精神问题暴露出来的一个代表,而不仅仅是他为了革命流血。

单读:所以你觉得谭嗣同的思想遗产,某种意义上被遗忘或者低估了?

成庆:对。后来对谭嗣同所有的界定,都侧重于他为革命流血,这样的说法把他狭窄化了。我觉得谭嗣同是中国晚清时代,传统精神开始瓦解、新的主流秩序还没有产生的时候,出现的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所以看他的《仁学》,就不能从知识的角度去看,要看他问什么问题,为什么要强调这个。他赴北京告别妻子李闰的时候,基本上相当于一次诀别,他有时刻赴死的决心,这样的心态在传统儒家士大夫中间是不太有的。

单读:所以你认为,在前往北京之前,他就已经做好这个准备了?

成庆:对,我觉得他是。因为他知道这是他唯一的机会,有光绪帝的认可。另外一点,他也知道这条路可能会非常艰难。

单读:怎么看他这种矛盾性呢?他的《仁学》里面对君主制剧烈地批判,但是他又期待光绪的接见,或者光绪能够做出改变,你觉得矛盾吗?

成庆:我觉得他们那一代人统统都有这样的倾向。按照今天人的思维,我们对体制有不满的话,有两条路径,一条路从社会开始,一条路从上层开始,这两条路都是可行的。但是你发觉,那个时代,无论是康,也包括谭,其实都指望以一人之力来改变,光绪帝大概是唯一的机会。因此,他承认光绪帝并不意味着他承认君主制,而是他认为这是改革的唯一动力,他深知从底部运作是多么困难。我想他接到光绪帝的任命之后,心里一定想的是,我有机会通过上面来去改变这个国家。我觉得是不矛盾的。

单读:他在《仁学》里面表达了对传统纲常伦理的唾弃和厌恶,但是他在死前,又尽力为他的父亲着想,包括他曾写信,非常欣喜地告诉李闰,他们父子关系和缓了。这种矛盾是那代人普遍的矛盾吗?

成庆:其实对他跟他父亲之间的关系,要进行非常深的分析。他的确是讨厌功名,但是在他的成长过程当中,他的父亲帮他捐补候补道,他还是接受的。所以,他仍然没有脱离这样一个大的秩序,他没有走得那么彻底,我觉得这是他入世性的体现。入世性是什么?他只有依附在这样的一层关系当中,才能够推行很多东西。他没有表现出我们后来革命年代走出家庭、走向完全不可知的社会的革命氛围。我想那一代人是无法脱离的。

单读:我们想象一下,如果他没死,按照他的性格、知识结构,他会怎样呢?

成庆:我觉得按照他的知识结构,如果去到日本,会不断激进化,当他完全失去力量后,就自然地消失。他一定是这样的性格,他不大会像梁启超这样容易变化身段。

单读:他死了一百二十年了,现在的一代人想去理解他的话,有没有什么特别好的方式?或者说,在这个时代理解他的重要性在哪里呢?

成庆:对我来讲,是要从谭嗣同那里重新去挖掘一个现在中国人仍然面临的问题。也就是说,当你面对一个时代以及个人生命大的变动的时候,你该拿哪些观念去应对?传统的儒家有没有这股力量?科学有没有?宗教呢?

所以我想,如果今天的年轻人要重新去理解谭嗣同的话,就是他在那种极端的环境里面,如何应对他生命当中一些重要的关口,比如说尽管每个人不会都面对那么激烈的选择,但是同样面临生老病死这样一些普遍性的问题。中国人对死亡,其实在不断地遭遇,不断地回避。谭嗣同没有,他是主动去面对这个问题,他有点像生命典范,他的生命很短促,但是有光彩。

单读:他们那代人在一起聚会,可能一边喝着葡萄酒,一边谈各种国家危亡,谈新的知识。你觉得他们的内心是什么样的呢?

成庆:这个问题蛮难回答的。他们有一个普遍的共同性,他们充分感受到中西之间的冲突。那代人有很不一样的看法,这个世界是跟他们相干的。这种态度使得当时这批接受佛学的人有两种倾向,一种是相对保守,有一种遇到时势变化的那种挫折感;而谭嗣同虽然对佛学有那么强的信仰,但是他的入世性明显地比这部分人强,他不想离开传统士大夫的入世。

单读:当你最初听到网络上传“佛系青年”的时候,你是什么感觉?

成庆:我觉得跟佛教没太大关系,但是它反映了这个社会普遍的挫败感。因为我们在第一线接触大学生,大学生那种生命中的挣扎和追逐,背后隐藏了一个非常大的空洞,这个空洞就是我不成功就必定会被抛弃,这种挫败感才形成“佛系”。这些讲佛系的人,常常都是拿佛系来自我消解跟调侃,但是他们的追逐心绝对不佛系。

单读:所以,现在的年轻人应该在谭嗣同身上找到强烈的共鸣才对。

成庆:对,但是他们的反叛常常会内化为一种段子,戏谑,是被动型的,很少有人主动重新定义这个世界。现在的年轻人太主流,太追求一种被社会界定的理想生活,这是他们最危险的部分。

湖南长沙、浏阳[4]

单读:其实我挺好奇的,在当地,在长沙、在浏阳这个地方,你们是怎么看待谭嗣同的?

任大猛:谭嗣同其实是我少年时期的偶像,我曾经就想成为一个像谭嗣同一样的人,那种青春和热血。现在已经完全不可能了,发现生活不是那么一回事。

单读:比如你跟当代浏阳人接触之后,你觉得他们跟谭嗣同世代浏阳人之间还有比较强的连续性吗?

谭伯牛:我觉得当代跟那个时代有个很大的不同,我们整体比较隔绝。但是可以横向比较,比如说湖南的话,我总认为长沙不代表湖南,往西边走,湘中那一带,就是今天的娄底、邵阳、益阳等南部的一些地方;往东边走,就是浏阳这边,甚至还有一个茶陵,我觉得这些地方的人更代表我所理解的湖南人。

单读:或者说,一个生活在2018年的20多岁的年轻人,如果想理解谭嗣同,应该怎么办呢?

谭伯牛:估计比较难。因为首先,谭嗣同不是一般人,用我们今天的话讲,他是高干子弟,全国性的晚清四公子。还有,他有一个湘军的背景,晚清的时候,50%、60%以上中央省的高官都来自湖南。他本来就跟一般的年轻人不太一样。

单读:对,有个巨大的网络。

谭伯牛:有个巨大的网络。他同时也是一个批评湘军最严厉的年轻人。

我对谭嗣同有一个理解,我觉得他挺有朋克精神的。

单读:他有的,他是摇滚精神。

谭伯牛:他要追求一个真理,坚持一种他认定的原则和审美,这一点他做到了。当然这个跟天赋有关。严格地说,谭嗣同年轻时候的才学,比不上谭延闿,也比不上江西的陈三立,但是他跟他们关系非常好,包括梁启超那样的人为什么跟他有交往呢?就是他的这个精神和个人魅力吸引人。你看他到死亡,“万古变法流血,谨自嗣同始”,那不是爱国那么小的概念,也不是古代的忠君思想,那就是自己内心有一种充满了审美艺术的、有关摇滚朋克的精神。

单读:特别浪漫的一个人。

谭伯牛:他跟大多数人不太一样,所以我觉得我们今天理解他,最重要的就是要理解那种真正摇滚朋克的精神,这已经不仅仅是政治或者学问所能够涵括的了。我觉得谭嗣同每天都是精力旺盛的。那会儿各种因缘际会,在北京又认识皇帝,皇帝还对他印象好。他确实想干一番大事业,不需要别的,他天天已经很亢奋了。

单读:你觉得他是不是一个受不了平淡生活的人?

谭伯牛:看梁启超给他写的传记,当然是觉得他受不了日常生活,你看他每天那种自虐式的行军。

单读:所以他是不是挺迷恋痛苦的?

谭伯牛:应该是,不然你怎么解释他主动去死这个问题。当然我们现在很难讲谭嗣同有什么信仰,但是他最终的选择,肯定不仅仅是为了变法而死,还有更隐秘的东西藏在其中。有些隐秘的东西可能他自己也说不出来,他可能因为不明白才用死亡去做选择。

单读:对,我觉得是有一个隐秘的动机,但一直好像没有被好好探讨过。19世纪末的那个年代,湖南那些士大夫文人之间是怎么交往的?日常生活是怎么样的呢?

谭伯牛:日常交流就是以写信为主了,门童一天能跑好多趟。那些来自中央朝廷最高政治权力的信息,也是通过书信的方式来传达的。另外一种就是定期的聚会,聚会的理由各种各样,都很风雅,就像北京的士大夫一样,大家总会去法源寺、大觉寺那些不错的寺庙里喝茶。

单读:我还是想聊聊科举的事。谭嗣同是一个看起来很自由,但实际上内心很紧张的人。他的科举连续受挫,你觉得这种受挫对他的影响是什么?

谭伯牛:科举受挫所产生的影响巨大,因为那个时代不通过科举就进入不了主流社会,做不了官。而且以前官学是一体的,我们讲纱帽底下好题诗,就说这个人官做得大,学问也大。通过不了这个考试,表示你的学问也有问题,你学问有问题,你这个人可能也有问题,做不了事儿。你说压力是不是很大?这对你的人生都是一个否定啊!谭嗣同后来是捐官的,光绪末年捐官多,康梁俩师徒曾经也为此惆怅过。

单读:你觉得这种接连的挫败感,对他思想的激烈化,有直接的影响吗?

谭伯牛:肯定会有一点的。他会很尴尬,尴尬了之后会不会恼羞成怒,郁积胸中?我觉得还是会的。

单读:或者至少日后强烈的愤懑跟这有巨大的关系。

谭伯牛:当然了,还有一点嘛,是他的经历也跟别人不太一样一点,我觉得他在北京的经历很重要。在那个时候,可能真正的忧国忧民,保君、忠君、爱国的心就来了,那个已经可以暂时忘掉这个东西。权力很短的!

单读:但很短那段时间,只有不到一个月吧?

谭伯牛:虽然很短,很刺激嘛!

单读:对,最后一个月真的是非常刺激的一个月。

谭伯牛:你想,30岁出头的人,突然天天跟皇帝在那儿聊天,想干什么皇帝都同意,对不对?京剧唱腔里面的词叫“重整朝纲,要把奸臣去掉”,他们当时有这种计划。

单读:他在菜市口作为逆臣被杀掉,这个消息传回来,当地人的第一反应应该是非常恐惧吧?

谭伯牛:浏阳本地人不会太恐惧。如果慈禧真要办你们,她要办什么?因为真要将康党赶尽杀绝的话,要抓多少人?这个是大逆不道之罪,有核心,有后援,还有外围那些人,这种消息传得很快,康梁突然跑了,当时也带了一批人跑,但那些人名气没那么大,感到恐惧的就是这些人。

但在浏阳县的家乡人中,恐惧很快就散掉了。我觉得慈禧这一点其实挺明智,每一次不管是政变还是镇压,她都没有扩大。

单读:我们在这个地方,岳麓书院,它是中国传统的某种象征,是学术权力和政治权力的高度结合、统一。你认为,儒家传统的影响对于谭到底有多大?尽管他以一个激烈的反传统的姿态出现,但实际上是深受其塑造的。

谭伯牛:首先我认为,我们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用的并不是儒家的东西,如果按孔子说的去做人,那你就是一个很刚正的人,刚正的人每天不都得头破血流嘛,简直活不下去;我们真正运用的入世这一套,是道家的东西,齐物、逍遥、无可无不可;而用来统治的,又是法家的那一套。儒家只是用来背书,做一个装饰品,是一种理想,但是我们不能那样做,对不对?臣子也是一样,偶尔出现一两个特别坚持儒家传统的人,那就会成为海瑞这样的人。谭嗣同虽然说反对的是儒家,但其实他的行为更像一个儒家的烈士。他反对的可能是道家那一套,是日常行事,但是他又把佛、道引入进来批评儒,所以这就是他比较混乱的地方。

北京菜市口[5]

单读:你最初对谭嗣同产生兴趣是什么时候?

张维欣:13岁吧。

单读:为什么呢?

张维欣: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我在历史书上看到了他的照片,还有他的一些生平事迹的介绍,就觉得他跟历史书上别的人不太一样,所以对他产生了比较特殊的兴趣。上了高中以后,就很浅显地从网上和书上了解了他的基本生平。等到上了大学,就把志愿报到湖南去了,觉得要去他家乡上大学,那时候确实比较喜欢他了,他已经是我人生当中的灯塔、偶像了。

单读:你特意去湖南上学,他对你最大的诱惑是什么呢?

张维欣:最开始是因为他的就义精神,我不否认这一点。但是能够维系我这么多年研究他、喜欢他、追随他、做有关他的事情的,绝对已经超出了他的就义精神范畴,更多吸引我的,应该是他的人格、才情、魅力、思想,以及他跟别人不相同的这种高度。

单读:最不相同的是什么呢?

张维欣:在我个人看来,应该是他的冰清玉洁,他的这种纯洁体现在他外在和内在。还有就是他天生具有的这种浪漫主义情怀,他是个非常浪漫的人,追求美,追求爱,爱与美结合于一身。他是一种大爱,不光是去爱苍生,爱天下,爱普通民众,更多是去爱世间万物,包括兄弟姊妹、夫人、父亲。哪怕这个世界对我不好,我还会抱之以歌,他有这样一种别样的情怀在其中。

单读:你对谭嗣同的这种热情,你的同学们或者你的同代人会觉得很奇怪吗?

张维欣:我一般不太在同辈人当中说这个事情。除非有朋友表示出了兴趣,我会给他们讲一讲。因为喜欢谭嗣同的人大都是爱好广泛、很爱读书的女孩子,她们肯定不会以我为异类,而会以我为同道。

单读:这种情况方式有点像日本少年看坂本龙马的漫画,有很强的投射感。某种意义上,谭嗣同被二次元化了。

张维欣:非常二次元,二次元人物没有之一。因为在他的世界里面,我们可能感觉到与现实生活的一些差距,现实生活是不完美的,但是我觉得他始终是我们心里的一方净土。

单读:那所有的人都有黑暗面、缺陷,他的黑暗面是什么呢?

张维欣:我觉得他的情商有点低。有一次,他跟一帮朋友聚会,把他的朋友挨个夸了一遍,就落了一个人没夸,那个人回去写日记骂他,说他神经病。我觉得他这个人,就是我不喜欢什么,我就不喜欢;我喜欢谁,我就好喜欢。他是一个感情特别充沛、丰满的人。

单读:更符合二次元的人设。你觉得他如果活在现在的北京,会是什么样?他会非常愤怒吗?会让人失望吗?

张维欣:我觉得时代造英雄,他是那个时代造就出来的一个英雄,他如果活在现在的话,应该是个工科男吧,因为他对工科的兴趣好像特别膨胀,已经到达了癫狂的程度。

单读:你去转了那么多不同的地方,你此刻坐在这儿,前面就是菜市口,他离世的地方,你是什么样的感觉?

张维欣:我一般不会来这个地方,除非在他的祭日,或者类似于清明节这样的日子。

单读:如果他活到现在,你们肯定会是很好的朋友。

张维欣:会一起做事吧。

单读:会想跟他谈恋爱吗?

张维欣:那肯定啊,能不想吗?

单读:现在你觉得你理解他最困难的部分是什么?

张维欣:差不多都能理解。有困难的是佛学方面的东西,我们就算是看得再多,它的很多内在的东西,我们也理解不到位。因为谭嗣同写的诗会给你感觉他已经活了一百多年了,他在翻回头来看这个世界。“死生流转不相值”“直到化泥方是聚,祗今堕水尚成离”这样的句子,以我们的年纪和阅历,还有对于哲学经典的理解,是达不到他的层次的。

单读:你觉得谭嗣同会喜欢你们这代年轻人吗?

张维欣:应该会喜欢吧。

单读:为什么呢?

张维欣:因为他是一个特别有脑洞的人,我们最喜欢的就是他的脑洞,我们觉得我们的脑洞跟他的脑洞是对着的。

单读:什么地方最对呢?

张维欣:谭嗣同是个很天马行空的人,他经常提出一些理论,让别人会觉得,这人有病啊,但是我们就会觉得我们可以理解。别看我们差了一百二十年,我们这帮年轻人跟他们那时候的那帮年轻人,脑洞是对得起来的。

单读:那你觉得,你们这代年轻人跟19世纪的90后相比,差什么呢?

张维欣:我觉得我们差的东西太多了,根本就不是一个层次的人。他对于哲学的理解,他的文学造诣还有科学上的理解,比我们这代人强太多了,根本没有任何可比性,只能说跟他对得上话,我们能理解他。比如说他赴死,很多人理解不了,但是我们能理解。

单读:怎么理解呢?

张维欣:他做这个事情之前,没有考虑这个事情值不值,能不能达到我预期的效果,能不能达到我的两个目的,一个是“酬圣主”,一个是“召后起”。他想要的就是我要去死,要去用我的血唤醒国人,他的死不光是烈士对于革命的献身,更是一种哲学家对于理念的致敬,所以他不会去过多地考虑我的死值不值,而是去考虑我愿不愿意。

他的理念是什么?是“世间万物都是平等的”,什么叫平等?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生与死都是平等的,消亡与存在是平等的,他并不认为生就是存在,死就是消亡。他还认为我是一个小我,但是我的理念、我身后的这群人是一个大我,小我在大我中间,因为我死,他们的生才有价值,生与死是一对要相互成全的概念。所以我认为他的死其实就是生,他是真正的向死而生。

单读:你觉得你们这代,大家普遍还有对这种大我的追求吗?

张维欣:我觉得没有,大多数人都是在追求小我。我也不能说追求小我就是不对的,只是谭嗣同的选择就是,大我重于小我,他的思想是这样子的,我们的思想也是这样子的,如果有一天,有一个事情或者理念,需要我去献身,我一定会去,只要这个大我是我所认可的。

单读:会担心他这种想法被滥用吗?被20世纪的各种革命。

张维欣:当然会了,已经被滥用过了,也没有什么好继续担忧的了。已经是最差的结果了,还能怎样呢?

单读:你觉得理解他、研究他,对你们生活、思维方式的改变是什么?

张维欣: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上有很大的改变,比如说他造就了我很多爱好,我喜欢上科学、学工科也是因为他。还有我喜欢上诗词、文章、历史、天文,尤其是天文,我走了很多地方。还有一个点,他对我有非常大的影响,我觉得我有了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信仰。我认为我所做的一切事情,包括其他人做的一切事情都应该是自由的,人与人之间应该是自由而平等的关系。

单读:你觉得未来,谭嗣同这个形象会越来越受到认可和欢迎吗?

张维欣:我做的这些事情,就是希望扭转大家对他的刻板印象、脸谱印象。他在历史书里的形象好单一,就是为了革命流血的烈士形象,我不喜欢这个形象,我觉得它好没有人味和人情味。我更希望大家了解,谭嗣同是一个温柔、多愁、敏感、悲观、浪漫的人,追求真理,热情似火,纯洁若冰霜。下一代的人,最好能更关注他这个形象,而不是只关注他为革命献身。

注释:

[1]对谈者:马勇,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

[2]对谈者:李天纲,复旦大学教授,历史学家,上海史专家。

[3]对谈者:成庆,上海大学历史系教师。

[4]对谈者:任大猛,长沙民俗研究者;谭伯牛,近代史学者。

[5]对谈者:张维欣,寻找谭嗣同的年轻人。

同类推荐
  • 时代的精神状况(译文经典)

    时代的精神状况(译文经典)

    本书“高屋建瓴地回顾了西方人‘时代意识’的起源,分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精神原则,讨论了科技进步的文化前提及其对社会形态变迁的作用,讨论了民主政治与贵族理想之间的对立。全书以实存哲学式的反思作底线,描画了与西方社会现代化进程相伴随的精神文化的巨大震撼以及这种震撼留给当代西方人的困境。凡此种种,均探及西方文化的精神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内在冲突”。
  • 士者弘毅

    士者弘毅

    本书是潘维教授继《信仰人民: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政治传统》之后的又一思想文集。书中收录了作者自2004年至今的人文类文章和近期的一些政论文。书中文章形散而神不散,体现了一位中国学者刚毅自强、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故名《士者弘毅》。书中的《忆先师陈翰笙》《理想主义与大学》《科学工作者的祖国》等文章曾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为什么大学要培养理想主义?当代学者的使命是什么?科学工作者的国家认同有什么意义?什么是“中国学派”?什么是我国百姓能理解的社会主义?如何理解“新时代”?如何实现人民之治?怎样的发展才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什么党和政府要“以小为大、以下为上”?如何提高大城市的治理能力?作者以深邃的思考、清新的史观、直击人心的语言风格回答上述问题。书中的观点或高屋建瓴、一针见血,或娓娓道来、情真意切,给人以强烈的思想共鸣和情感共鸣。
  • 语文教学的趣味古文设计(上)

    语文教学的趣味古文设计(上)

    语文教学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在此情况下,怎样从语文教学自身特点中寻找突破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语文教师探索的问题。根据广大青年学生好奇、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学习从兴趣出发的特点,充分利用语文本身独具的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等特点,努力挖掘各种趣味因素,创设情境,以各种教学形式诱发、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使他们由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从而搞活教学,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 与讲台同在

    与讲台同在

    本书是贾志敏老师关于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思考及回忆,分 “教海拾贝”“课堂记忆”“亦师亦友”三部分。它不同于语文教学研究的专门性论文,而是通过贾老师的娓娓讲述,通过语文与生活、教学与成长、作文课堂、与同行交流等不同的侧面与角度,展示了贾老师的语文教学观和语文教学艺术。全书内容丰富,思想闪烁,感悟深刻,充满人生的沧桑、温情和智慧,表现了贾老师对教育的执著追求,以及一生“与讲台同在”的热爱和自豪感。是难得的关于语文教师素养和语文教学的通识性读物,值得教师一读。
  • 党政机关公文写作技巧及范例全书

    党政机关公文写作技巧及范例全书

    《党政机关公文写作技巧及范例全书》根据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编写。文中详细介绍了公文的种类、格式,以及机关公文的主题、材料、结构、语言等要素;重点讲述了公文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主要文种的基本写法。《党政机关公文写作技巧及范例全书》集通俗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精心选择了机关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直接需要、经常使用的文体,并通过例文示范来增强实际写作能力,既有一定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用性。
热门推荐
  • 网游之路人甲日记

    网游之路人甲日记

    公元2100年,地球人口突破500亿。地球资源耗竭,人类灭亡岌岌可危。各国首脑决定倾尽全国资源,协助灵魂公司制造虚拟游戏仓。2105年。历经5年的长久开发,终于研究出模拟度百分百的虚拟世界。同年10月,全球人民集中在南北俩极。由灵魂公司工作人员冷藏保存人类身体并进入游戏内。2105年10月10日10点10分10秒,游戏正式开始。
  • 穿越之改史

    穿越之改史

    她是一个现代社会的人,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意外穿越了,她成了苏妲己,她为了不使他恶名远扬,她放弃了那一次回到她梦思夜想的家的机会,因为她“红颜祸水”这个称号永远的离开了苏妲己,她帮助他稳定了江山,但她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他,为的只是......
  • 归墟大帝

    归墟大帝

    归墟大陆,苍族没落,妖族称霸,人族狭缝求生。有一少年,于乱世称帝,镇压八方。姐姐林玉菁:咱俩比划比划,谁输谁做小?林洛笑而不语地望着林玉菁,这可是你自己要求当妹妹的,我可是能优化万物的。数据类:丹方、功法、武技……物质类:根骨、血脉、丹药、神兵……归一宗宗主笑道:少年,博而不精是武学大忌。林洛:我悟性非凡,完全掌握的武学数不胜数。归一宗宗主再道:你根骨太差。林洛:请保留你的意见,一年后见到我时再发表,如果你还能活一年……
  • 所有的巧合都是处心积虑

    所有的巧合都是处心积虑

    “安安,你为什么第一次见我就对我这么好啊。”“呵,丫头,那不是第一次。第一次见你,我就心动不已。”“啊~那第一次在哪里?”“在梦里…”
  • 就喜欢霸道的你

    就喜欢霸道的你

    “你还是这么敏感”男人的话在她的耳边响起。虞窈夕慌忙的坐起来,看着黑暗里只有眼光闪烁的男人,不禁摸了一把眼泪。“唉,小祖宗,你别哭啊,我错了。”男人的语气立马就变了。一弯腰就把小姑娘抱在怀里,羽毛般的吻落在她的眼睛上,吻去了她所有的苦涩的眼泪。1v1双甜,女主男主身心干净。前几章会有些虐,不喜欢无喷。
  • 仙门遍地是奇葩

    仙门遍地是奇葩

    原来仙门竟是这般不以为耻,当真是脸皮厚到极致。师傅喜欢徒弟,徒弟却为魔界鬼祭哭得死去活来。好一个郎艳独绝,遗世独立的灵澈仙人。又好一个不知羞耻,仙门之辱的徒弟。不愧是仙门之境,遍地奇葩,魔为仙成仙,仙为魔堕魔;不疯不魔,不魔不仙(ps:纯属瞎七八扯,毫无逻辑。)
  • 摄政王追妻之千里迢迢

    摄政王追妻之千里迢迢

    她是凤家嫡女,身份尊贵,可却是个废材,经脉堵塞,不能修炼,成为天下人的笑柄。父母双亡,唯有她爷爷对她宠之入骨。一朝醒来,身体的灵魂已经是从21世纪穿越而来的杀手。经脉堵塞?呵,重新测试她是全系灵师。高级丹药?呵,分分钟炼出来,当糖果吃,可是她是怎么惹上这个妖孽摄政王的。世人说他杀人狠戾,有洁癖,从不让女人接近,可是现在又算什么啊!不是说他讨厌女人的吗!
  • 寂在尘埃里

    寂在尘埃里

    富商在豪宅内惨遭杀害,围绕着这一案件,案情小组展开了调查,揭开了多年前的那个雨夜背后的谜。
  • 网王之亚久津恩

    网王之亚久津恩

    穿越前的亚久津恩孤僻冷漠,穿越后的她依然如此,只是……朝仓飞扑:恩酱~凤学姐真的好好看嗷嗷!不二放下手里的单反:恩酱呆呆的表情真的很有意思呢迹部:啊嗯?有本大爷这么完美的表哥,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吗?手冢:恩,这个蔬菜汁……亚久津恩的表情有了一丝破裂:人设快立不住了啊喂!
  • 反派女主是妖怪

    反派女主是妖怪

    新书《穿成反派的白月光后我翻车了》求收藏求票票。【甜文双洁】+【大佬NB】这是一个假装温情的故事。渴望朋友,期盼热闹的十四,她孑然一身了万年。突然有天,一位手握盲仗的少年闯入她的世界,款款而来的温柔总是不经意间软化她的盔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