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310100000027

第27章 话语的安全和安全的话语媒介安全的话语基础(4)

阿什德早在1997年的《传播生态学》一书中就曾经指出:“媒介实践和主流新闻源合力打造了一个组织化的机器,这个机器的能源来自娱乐和选择性的新闻源使用,在产生娱乐导向的利益的同时将人们和他们的有效环境联系起来。”(Altheide 1997)恐惧话语正是媒体这一组织机器的产物。新闻媒体通过提升受众的恐惧感,来延伸自身的使用。换言之,大众传播展示了恐惧话语如何运动。当恐惧被提供给某一种状态以赋予其意义时,恐惧就变得很特殊并且很重要。恐惧会涉及个体与环境情形之间的互动,可以强烈地警示如何应对某种环境或情形,并且最终警示情形自身的状态(Altheide,2002)。事实上,当其成为通用的框架内容的一部分时,恐惧可能是新闻事件报道中最重要的元素。当恐惧被如此使用时,就成为了一种话语(van Dijk,1988)。

话语作为知识的制度重建,包括了“领土、物质客体、人民、规则、格式和技术”,代表自身的基础和解释性的框架工作(Ericson,Haggerty,1997:84)。语言分析和符号权威在解释恐惧话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那么大众媒体是如何使恐惧成为话语并进行传播的呢?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语言的底层结构和文化编码的有效理解,是恐惧话语得以通过媒体传播并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语言学家福勒(Fowler)导入传播学理论,运用了李普曼曾经使用过的“刻板印象”,也就是说,媒体通过对虚拟环境的有效营造,为公众设定了议程,并制造了“刻板印象”。福勒认为:新闻价值,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主体间的精神类别。在决定新闻事件的重要性时,报刊和读者会明确地或含蓄地参考那些在认知心理学或语义学上的概念,如“框架”、“范式”、“刻板印象”、“图表”和“广泛观点”。刻板印象是一种社会化建构的头脑分类,将事件和个体分门别类地储存,从而使这些事件和个体更容易理解。

现在,刻板印象被认为是新闻分类的基本重点,这些分类能够使我们理解想认知的世界。(Fowler,1991)

二、大众传媒建构安全话语

阿什德(Altheide)对恐惧话语的研究并没有使他走得更远,但本研究认为,他几乎已经解决了媒介安全话语的主要问题。正如罗斯福所说的四大自由中“免于恐惧的自由”其实质就是“享受安全的自由”。那么阿什德所研究的大众传媒的“恐惧话语”,结合国际政治学的“安全话语”,就能够理解其实质就是“媒介安全话语”。

值得注意的是,阿什德论证了人们所生活的环境中的恐惧,并不都是真实、现实的恐惧,有很多的恐惧是各种政治力量为了政治目的而营造和建构的,这种建构主要是通过大众传媒进行的,这类恐惧就是“恐惧的政治”。恐惧的政治可以通过宣传和各种象征手法来操纵。事实上,现代西方社会例如美国,已经不太会因为匮乏而恐惧,而是领导人、意识形态和政治所宣称的为了保护不失去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更多的经济和社会安全的机会,从而实施的恐惧政治(Altheide,2006:24)反恐战争、伊拉克战争和美国宣称的对恐怖主义的讨伐,无不如此。

媒介话语在营造恐惧的另一方面是关于犯罪的报道。政客和国家机器(如警察)经常作为大众传媒的“新闻源”,来提供信息提升社会公众的不安全感,从而为监控、保安、私人侦探等安全行业提供了保护公众甚至拯救公众的商机(Altheide,2006:84)。

三、媒介安全是媒介话语的非传统安全建构

关于非传统安全的身份建构,主要是建构一个“我”和对“我”产生威胁的“他”。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内容经常被表述为对“我”的威胁。在大众传媒实现非传统安全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证实这种威胁是否现实,另一方面如果大众传媒所建构的这种威胁大于现实中存在的威胁,就是媒介恐慌,而大众传媒所建构的这种威胁小于现实中存在的威胁,则是媒介失语。这一内容将在下一章论述。

在此,本研究导入框架(framing)理论,来论述媒介安全是媒介话语的非传统安全建构。

媒介的框架就是选择的原则——刻意强调的、阐释的和呈现的符码。

媒介生产者惯常于使用这些来组织产品和话语。在这样的语境中,媒介框架能够帮助新闻从业人员很快并且按照常规处理大量不同的甚至是矛盾的信息,并将它们套装在一起。由此,这一框架就成为大众传媒文本编码的一个重要的制度化的部分,而且可能在受众解码的形成中发挥关键作用(Sullivan,Hartley,Saunders,Montgomery,Fiske,1994:123)。因此,框架是选择所感知的现实的某些方面,并使之在传播文本中更加突出。框架理论的创始人戈夫曼(Goffman,E.)认为,框架有助于分类,让框架的使用者对限制在一定范围的事件进行归位、理解、确认与表示,从而实现意义的建构。鉴于此,潘忠党认为框架的分析“是一个关于人们如何建构社会现实的研究领域”(黄旦,2005:232)。人们如何获得对现实的反映,如何建构意义,如何规范认知,核心是通过文本或话语,而这些文本和话语在当代社会,主要是由大众传媒生产和实现的。

1981年,美国行为科学家特维斯基(Amos Tversky)和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心理学家卡尼曼(Daniel Kahneman,于200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一个实验直接证明了框架理论,并论证了框架建构与安全的密切关系。实验中,被实验者需要回答一个和自身的安全态度密切相关的问题,对“突然爆发的、非比寻常的亚洲病毒”的应对方案的安全评价,实验通过针对同一事件使用两种完全相反的框架进行描述,以期判断框架本身(而非事实本身)是否会影响人们的决策。一种是相对安全的、积极的框架,即是以“将会获得什么”的方式讲述事件,即以安全的“拯救”为导向;消极的框架则是以“将会损失什么”的方式讲述事件,以不安全的“死亡”为导向。该实验所涉及的问卷如下(括号中的数字为选择该方案的人数占此框架实验人数的百分比)。

试验

想象一下,美国正在应对一种突然爆发的、非比寻常的亚洲病毒,它有可能导致600人死亡。现在有两个被提议的方案,假如对这二者进行精确的科学的评估,结果如下:

积极的框架:152名人员被试

采用A方案,可以拯救200人。(72%)

采用B方案,1/3的可能是600人全部获救,2/3的可能是无人获救。(28%)

消极的框架:155名人员被试

采用A方案,400人将会死亡。(22%)

采用B方案,1/3的可能是无人死亡,2/3的可能是600人死亡。(78%)

(资料来源:Tversky,Daniel Kahneman,1981)

在此次试验中,虽然所叙述的情况完全相同,但是积极的框架和消极的框架引发了人们较为明显的决策倾向的差异,这种差异,实质是安全感与不安全感的差异。面对积极(安全)的框架,多数参与者选择了比较有把握的方案A;面对消极的(不安全)框架,多数参与者倾向于比较有风险的方案B。

在有可能导致600人死亡的方案中,“可以拯救200人”(安全框架)和“400人将会死亡”(不安全框架),所反映的事实其实是一回事,但在框架的建构中,前者得到了72%的支持,而后者只得到了22%的支持。所以,尽管安全框架与不安全框架所表述的内容完全一致,但由于运用框架进行事实建构的话语、文本与态度不同,从而造成了受众的安全感与不安全感的巨大反差。黄旦直接把框架理论所表现的这种建构功能,称为“为社会定调”(黄旦,2005:212)。至于这种定调是定“安全”的调还是定“恐慌”的调,则是由话语决定了,也可以理解为福柯所说的“权力”。可见,和恐慌一样,安全是可以通过话语运用框架进行建构的,而媒介安全则是通过媒介话语进行的非传统安全建构。

用框架理论来研究媒介实践、文化、受众以及媒介生产者的相互作用时,就会十分警惕地防止对涉及传播各个部分的过分割裂(传者、内容、受众),并由此有可能在它们中间架起一座重要的桥梁,为长久以来处于分隔状态的研究打开联系的通道(Pan,Kosicki,2001:8-10)。

首先,安全是一种话语,这已为哥本哈根学派的先行者们所论证,也是当代非传统安全研究的重要成果。其次,大众传媒可以建构媒介话语,这也已经为《作为话语的新闻》作者梵迪克、《媒介话语》的作者费尔克拉夫等一批话语研究的社会语言学家所证实。再次,阿什德论证了大众传媒可以建构“恐惧话语”,而这种恐惧话语其实质是一种媒介政治话语,因此这类恐惧话语也可以在一定的情形下转变为“安全话语”。最后,根据本书第七章大众传媒的安全功能,大众传媒建构“恐惧话语”的路径,同样可以建构“安全话语”。这也被汉森(Lene Hansen)等学者间接论证了。所以,媒介安全是大众传媒建构的话语安全和安全话语,媒介安全在媒介话语的非传统安全建构中得以实现,其实质就是一种非传统安全。

同类推荐
  • 中华美德——秉公处事

    中华美德——秉公处事

    本书是“中华传统美德和修养文库”的其中一本。这是一套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编辑出版的“中华传统美德和修养文库”,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对美德和人格修养的各个方面作出了形象生动的阐释。中华传统美德和人格修养必将扎根于现实生活的沃土之中,开出更加绚烂的花朵,结出更加丰满的果实。
  • 老观念,新观念

    老观念,新观念

    某份著名杂志的宣传语是“我们所有的努力,只是为了再新一点”。“新一点”是一份努力、一种跨越、一分灯火阑珊处回望时脱胎换骨的感悟。本书的总结出关于人生的100个观点,从老观点里挑出精髓,从新观点里迸出火花,让老观点不老,新观点更新。
  • 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书

    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书

    最伟大、最高尚、最科学、最有力量的思想。本书是对经典的浓缩,是对大师的一种怀念。精心选取了人文类、宗教类、管理类、哲学类等各个领域的思想经典,记录了世界思想史上的每一个脚步,是大师智慧精华的缩影。内容精彩,版块丰富,值得每一个人用心去品读。
  • 我的非诚勿扰

    我的非诚勿扰

    作者从个人视角讲述了《非诚勿扰》台前幕后为人所不知的一些节目内幕、受观众关注的女嘉宾的故事,以及作者本人对《非诚勿扰》主持人孟非、作客嘉宾老师乐嘉、黄菡的个人经历和对其人生建议的评价与解读。她以亲身经历为基础,记录了很多源自心灵深处的关于爱和生活的感悟,希望通过与大家的分享,能够帮助到处于新恋爱时代中的人们。
  • 爱弥儿

    爱弥儿

    陶红亮编著的《爱弥儿--教育实施者的反思之道(白金版)》是世界教育经典书系之一,《爱弥儿--教育实施者的反思之道(白金版)》讲述了:《爱弥儿》是西方世界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之后最系统、最完整的教育理论名著。此书对后世的教育学说以及幼儿们的教育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许多教育思想和理论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它的脉络和根系。例如,曾在世界范围内引起的一场关于幼儿教育革命的、近年来在国内较为盛行的“蒙台梭利教育法”亦发端于这本《爱弥儿》。
热门推荐
  • 史上第一疯妃

    史上第一疯妃

    有一个不爱的未婚夫怎么办?雪芊羽说,消了他。要消陆晨,就要救醒爸爸,要救醒爸爸,就要回到前世找到发光的和田玉,破除迷局。雪芊羽回到前朝,混进宫中,欲求太子做靠山。想不到陆晨也穿越,还附身太子。他们无意争夺,可皇后仍是一次次把他们逼到浪尖。徘徊在生死边缘,雪芊羽疯了,疯颠率性,闹翻皇宫。与皇后的大战,最终谁胜谁败?发光的和田玉又在何处?破除迷局时,他们又将遇到谁?都市爱情古代演绎,蟀哥霉女应接不暇O(∩_∩)O=============================================本文为男女主共穿,卷一卷二为异时空,卷三为现代。甜文,欢迎点击收藏。
  • 多塔死亡游戏

    多塔死亡游戏

    其实这就是获得虚空假面和幽鬼血统传承的主角在各个世界装逼的故事。ps:群号330279005,欢迎大家来玩
  • 霸爱绝世小丫头

    霸爱绝世小丫头

    “蓝回忆你这个白痴!无论你是谁我都不在乎!我只爱你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就算你把我狠狠推开我还是爱你!”他嘶吼的话语一下一下撞击着她的心脏,他没办法一个人而活,他的心脏只为了她悸动。他再也不想还清这份债务,因为他知道这个女孩就是他往后一生的意义。他第一次捂着心脏觉得整个人要被挖空,他再也无法不在意,仿佛自己的灵魂就要飞离。这就是他赌下的契约,失去心的感觉吗?
  • 剑城传奇

    剑城传奇

    百米高的楼顶,一群人聚集在上面,在他们面前是一扇门,门的位置不偏不倚,就在边缘上,没有哪个傻瓜会打开门走进去吧?正在某些人这样想的时候,一个声音响起来。“都躲开,我先来!”南山就在众人的目光下如箭一般冲了过去,然后开始做自由落体运动。别笑南山没脑子,他可不是国际跳楼协会的医院,而今天正是某游戏开测的当日,那扇门便是通往传奇之门。
  • 吾皇万万睡:拒婚皇后

    吾皇万万睡:拒婚皇后

    她堂堂一个国际美女教练,一场车祸让她变身徐国公府花痴是也!一道圣旨到临,什么还下了万两聘礼?切!别以为你是皇上,本小姐就要嫁给你!做谁老婆就是不能做皇帝的老婆。这一夫多妾制度她徐落冉可无法接受,拒婚…拒婚…不嫁,不嫁,坚决不嫁…
  • 一品贵妻:权相,别宠我

    一品贵妻:权相,别宠我

    苏耀钰在火中重生回十五岁,他的目标是把五年后的妻子莫庭荷宠成一个白痴+生活废,这样她就非自己不嫁啦!可事实真的会和他想象的一样吗?
  • 钻石就在你家后院

    钻石就在你家后院

    本书以拉塞尔·康威尔听到的一则传说为演讲原型:很久以前,一位僧人告诉阿尔·哈菲德,高山上的白沙河流里埋藏着真正的钻石。哈菲德信以为真,不惜放弃自己的家园,动身前往未知的异域,想要寻找代表着巨大财富的钻石。他四处流浪,直至穷困潦倒地客死异乡,也没能寻见半缕宝石的光芒。而在那不久之后,有人在哈菲德家的花园里发现了璀璨的钻石。这就是人类最大的钻石矿——印戈尔康达钻石矿被发现的经过。这个故事在康韦尔的心中唤起了一个伟大的信念:“众人渴求的钻石不在偏僻的山巅,也不在未知的海底;只要你善于发现,钻石就在你家后院。”这份演讲稿和信念一直激励不同时代的人如何善用身边的资源获得财富。
  • 魔谣之末世调查

    魔谣之末世调查

    愿人类战胜一切病毒,希望真没有末日,所以暂时不写末日文了,《吕基之封神西游》每日两更中,有兴趣可以看看,是吕清广故事,应该算是本级的番外。
  • 魔道三分醉

    魔道三分醉

    谁人笑我,为我所为管他是非功过!哪个知我,或正或邪自由他人评说!
  • 爱你从默默守护开始

    爱你从默默守护开始

    墨琛亦在他15岁时在那个懵懵懂懂的爱情时,遇见12岁的傅彦凝。傅彦凝的爸妈搬家搬到墨琛亦家的一块,他们妈妈互相认识,是大学时的室友。她第一次见到墨琛亦就一个字概括“帅”但他好像不太好接近是傅彦凝第二印象。他们都是豪门~多年后傅彦凝问墨琛,你第一次见到我的印象是什么呀?只见他笑了笑没回答。(墨琛亦和傅彦凝他们的爱情有很多坎坷,但最后还是有情人终成眷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