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3203700000003

第3章 壮年游历裘马轻狂

漫游吴越,名胜古迹任逍遥

杜甫的一生中有三次大的漫游,历时长达十年之久。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人而言,却是比较漫长的。这漫长的十年,他饱览了名山大川,丰厚了人生阅历,了解了所到之处的风土人情和地域文化,还结识了一些社会名流,在上层社会的知名度一路攀升。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杜甫刚满20岁,风华正茂,踌躇满志。他并不在意功名与仕途,而是注重漫游各地的名胜古迹,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于是,他开始了为期4年的吴越之游。

吴越,大致范围就是现在的江南一带,涵盖长江中下游流域以南,南岭武夷山脉以北,也就是湘赣浙沪全境与鄂皖苏长江以南地区。因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些地区是吴国和越国的辖地,故有吴越之称。

说到江南,那是一个让人心旌摇曳的历史文化盆景。许多著名的文学家、诗人,都生活在这一带。童年时代的杜甫,就早已熟读了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谢脁、阴铿、何逊、庾信等诗词大家的诗作,杜甫对这块诗人荟萃的土地,充满了无限的向往。

因此,杜甫人生的第一次出游,就选择了吴越。同时,选择漫游吴越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他的姑母当年就住在江南水乡。

杜甫此行,得到了在武康(今浙江省德清县)当县尉的叔叔杜登和在常熟当主簿的姑父贺撝的大力支持。杜甫出游期间,二位长辈给他提供了所需的经费和物资。这个时期,正是唐朝发展最富庶的时期,也正是杜甫浪漫不羁、裘马清狂的时期。

事实上,这种远游就是走出家乡,到人文荟萃的都市,用言语或诗文进行自我的宣传和举荐,以此来结交上层人士,得到社会认可。然后参加进士考试,就可能一举成名。在那个时代,能否考中进士,与考生在社会上的声望与知名度不无关系。

在这次漫游的过程中,杜甫写过不少的诗,可惜大多没有流传下来,现在能够读到的只有两三首。这两三首诗,比起他后来的忧国忧民的精美诗篇,显得非常稚嫩,只算是一棵萌芽而已。但同时,也预示这小小的萌芽,将来会发育成一棵挺拔的参天大树。

杜甫的吴越之游从洛阳出发,沿着大运河,经过淮阴、扬州,渡过长江,从而到达魂牵梦绕的江南水乡。

杜甫在姑苏城(今江苏省苏州市)波光潋滟的江边,远眺太平洋中的岛国扶桑,产生了东渡日本的遐想。他还做了相应的准备工作,但终生未能成行,留下不可弥补的遗憾。他在后来的《壮行》中这样写道:“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

在苏州,杜甫来到著名的虎丘山,探寻春秋末期吴王阖闾之墓。

虎丘山是春秋时吴王夫差埋葬自己父亲阖闾的地方。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在与越国的檇李之战中,被越大夫灵姑浮挥戈斩落脚趾,重伤而死,后葬于苏州虎丘山。

虎丘山的剑池,素有“吴中第一名胜”的美誉。杜甫离开阖闾墓地后,便慕名来到剑池。

进入剑池,别有洞天,顿觉“池暗生寒气”“空山剑气深”,气象为之一变。举目可见两片陡峭的石崖拔地而起,锁住了一池绿水。池形狭长,南宽北窄,像一口平放着的宝剑,当阳光斜射水面时,给人以寒光闪闪的感觉,即便是盛夏也会觉得凉飕飕的。水中照出一道石桥的影子。抬头望去,拱形的石桥高高地悬挂在半空,不用走上桥去,就觉得胆战心惊,头晕目眩。石壁上长满苔藓,藤萝野花又像彩色的飘带一样倒垂下来,别有一番风韵。透过高耸的岩壁仰望塔顶,有临深渊之感。

剑池的奇、秀、险,让杜甫心旌摇曳,思绪万千,深深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历史的沧桑巨变。

杜甫来到常州苑观赏“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去闾门拜谒古老的太伯庙。然后,他渡过钱塘江,登上西陵(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古驿台,感悟勾践的卧薪尝胆。

繁花似锦的五月,他游览了水平如镜、山水兼容的鉴湖。

鉴湖原名镜湖,相传黄帝铸镜于此而得名。鉴湖水质特佳,驰名中外的绍兴老酒,就是用鉴湖水酿造的。鉴湖湖面宽阔,水势浩淼,泛舟其中,近处静影沉璧,远处青山叠翠,宛若镜中漫游。

杜甫游完鉴湖,乘兴泛舟剡溪,来到天姥山。天姥山之名来自“王母”。天姥山高耸入云,峰峦叠翠,气象万千。早在唐以前就千姿百态,是中国文人向往的文化名山,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唐代诗人,都在天姥山留下了足迹与诗篇。最著名的是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早已熟读,但此时还未曾与李白谋面。

在绍兴,杜甫游览了闻名于世的若耶溪,传说当年西施就是蹲在若耶溪边,双手拿着薄如蝉翼的纱裙,在水面上下摆动。水里的鱼儿嫉妒她的美艳,沉到了水底,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中的沉鱼,指的就是西施。

在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杜甫游览了秦淮河北面的瓦棺寺,在这里,他看到了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画的壁画。杜甫如饥似渴地欣赏着,这是杜甫看到的古代名画中印象最深的一幅画。他在《送许八拾遗江宁觐省》一诗中,写道:“虎头(指东晋画家顾恺之)金粟影,神庙独难忘!”

杜甫在江南漫游四年之久,后来因为参加进士考试才回到故乡河南巩县。但吴越名胜古迹令他难以忘怀,并且一度产生移居江淮的想法,这种意念体现在他后来写给胡商的诗里面。

商胡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楼。

为问淮南米贵贱,老夫乘兴欲东流。

——《解闷十二首之二》

遗憾的是杜甫一生再没有去江南重游,后来他对吴越之地的赞美怀念之情,淋漓尽致地写在了《壮游》之中:

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

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

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王谢风流远,阖庐丘墓荒。

剑池石壁仄,长洲荷芰香。嵯峨阊门北,清庙映回塘。

每趋吴太伯,抚事泪浪浪。枕戈忆勾践,渡浙想秦皇。

蒸鱼闻匕首,除道哂要章。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

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

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尹堂。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

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射飞曾纵鞚,引臂落鹙鸧。

苏侯据鞍喜,忽如携葛强。快意八九年,西归到咸阳。

许与必词伯,赏游实贤王。曳裾置醴地,奏赋入明光。

天子废食召,群公会轩裳。脱身无所爱,痛饮信行藏。

黑貂不免敝,斑鬓兀称觞。杜曲晚耆旧,四郊多白杨。

坐深乡党敬,日觉死生忙。朱门任倾夺,赤族迭罹殃。

国马竭粟豆,官鸡输稻粱。举隅见烦费,引古惜兴亡。

河朔风尘起,岷山行幸长。两宫各警跸,万里遥相望。

崆峒杀气黑,少海旌旗黄。禹功亦命子,涿鹿亲戎行。

翠华拥英岳,螭虎啖豺狼。爪牙一不中,胡兵更陆梁。

大军载草草,凋瘵满膏肓。备员窃补衮,忧愤心飞扬。

上感九庙焚,下悯万民疮。斯时伏青蒲,廷争守御床。

君辱敢爱死,赫怒幸无伤。圣哲体仁恕,宇县复小康。

哭庙灰烬中,鼻酸朝未央。小臣议论绝,老病客殊方。

郁郁苦不展,羽翮困低昂。秋风动哀壑,碧蕙捐微芳。

之推避赏从,渔父濯沧浪。荣华敌勋业,岁暮有严霜。

吾观鸱夷子,才格出寻常。群凶逆未定,侧伫英俊翔。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当时杜甫卧病在夔州。这是一篇自传性的叙事诗,从幼年学诗起,历叙漫游齐、赵,洛阳失第,长安十年,经安史之乱到滞留巴蜀的生活。这是杜甫一生的自我写照。

洛阳不第,功名蹭蹬仕途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唐王朝在洛阳举行了每年一次的进士考试。

在唐朝,进士地位相当高,唐代许多名人都是进士出身,如孟郊、李贺、王勃、王维、刘知凡、陆贽、颜真卿、杜牧、白居易、韩愈、柳宗元等。

五代的王定保在其所撰的《唐摭言》中感叹道: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意思是说:即使是权势阶层,如果不是进士出身,终是美中不足。唐代一位著名的三品官员薛远超曾说自己有三大憾事:一没有进士及第,二未能娶五姓女,三不能修国史。五姓是指隋唐时期最有威望的七宗五姓,即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在当时来说,如果能与五姓女联姻,就是终身富贵。而修国史在唐代是非常让人羡慕的工作,被视为能流芳百世之事,非一般人所能及,不但要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还要人品极其优秀,并得到皇帝的认可方能担任。薛远超把进士及第排在娶五姓女和修国史的前面,足见“进士”的重要性。

按唐制,进士考试在秋季举行,发榜则在下一年春天。孟郊当时就是在春花烂漫之时,获悉考中进士的喜讯,兴奋得一日看尽长安花。

当时,考取进士如同鱼跃龙门,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几乎所有的学子,不论权贵子弟或是平民子弟,都将进士及第视为人生的奋斗目标。尤其是寒门学子,不走考取进士之路,很难出人头地。杜甫一生考了三次进士,三次落第,但这没有影响他的诗歌创作和诗圣之名。

唐朝时,进士考试制度是非常严格的。考场的主教官就有十人,都是德高望重的大臣。考生进场时,要进行严格的搜身,不得携带作弊工具进场,只可以带“韵册”,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字典。考场四周布有兵马巡逻,戒备极其森严。考试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一天。从早晨到晚上,烧三根蜡烛,烛尽为止。考生要连考三场,一经贴,二杂文,三策文。每卷定去留,即必需三卷全部通过才有可能进士及第。

由此可见,考取进士之难,难上于青天。

参加进士考试的年龄,要在18周岁以上。考生大概有四个主要来源,一为“生徒”。指中央政府设置的全国性大学中读书的考生。这些大学包括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书学、弘文馆、崇文馆、广文馆等,每所大学人数在30到1500人之间。这些大学,都集中于首都长安和洛阳,这些学校绝大部分都是招少部分官员子弟。二为“乡贡”。除中央大学外,唐代各州各县也都设置学校。到玄宗时期,为了提高国民素质教育,朝廷下令在每个乡都设学校。州立学校学生人数在30到60人不等,县立学校学生人数在20到40人不等,乡立学校视乡人数而定。三为自学成才的考生。四为名士推荐的“非常之才”。

从生源来看,杜甫应属“乡贡”考生。

杜甫结束吴越之旅,就是为了回到故乡请求乡里保荐,经过州县甄选后,参加开元二十三年的进士考试。通过保荐甄选这种途径参加进士考试的考生,叫“乡贡”。

一般进士考试都是在皇城长安举行。而杜甫参加进士考试的这一年,考场设在了离故乡河南巩县不远的古城洛阳。原因是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秋天,天降大雨,长安城洪水泛滥,淹没了道路和田园,无奈之下,唐玄宗于开元二十二年正月迁往洛阳暂住,因此,开元二十三年的进士考试便在洛阳举行。

洛阳位居中原腹地,不仅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是中国建都时间最早、朝代最多、时间跨度最长的“世界名都”,更是中国历史的缩影。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历史人物、社会名流、诗词大家层出不穷,灿若星河。

在西晋太康年间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叫左思,他曾作一部《三都赋》,在当时的京城洛阳广为流传。对此,人们交口称赞,竞相传抄,出现了洛阳纸贵的现象。原来每刀千文的纸,一下子涨到两千文、三千文,后来竟然倾销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买纸,抄写这篇千古名赋。由此,留下了“洛阳纸贵”的成语典故。

东汉兰台令史班固,曾在洛阳著《汉书》,这是我国第一部体例完备、内容丰富的断代史。

宋代大政治家文学家司马光说:“欲知天下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这一诗句,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洛阳在中华大地悠久历史中的独特地位。

大灾之后的进士科考设在洛阳,也算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回归。

杜甫出生在诗词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加上天资聪慧,勤奋好学,文学功底深厚,他7岁时,就曾写下歌咏凤凰的诗词。

杜甫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和少年名气,以为这一次参加进士考试志在必得,结果事与愿违。这次进士考试,在3000名考生中只录取27名,录取率还不到百分之一。

常言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杜甫意外落第,功名蹭蹬。

这一年,杜甫24岁,正值青春年华,心高气傲,踌躇满志,不可一世,甚至把屈原、贾岛、曹植、刘祯等大名鼎鼎的诗人都不放在眼里。这种心理,体现在他后来写的《壮游》诗中:“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

科考落第,杜甫虽然有些失望,但并不沮丧。他没有把这次进士落第特别当成一回事。此时,他没有意识到社会的现实与残酷,也没有预料到他今后的人生之路会有多么曲折和多少磨难,更不会想到国家会由开元盛世变得战乱频发、山河破碎。

落榜后,杜甫在洛阳又居住了一些时日。他欣赏一番洛阳的名胜古迹,品尝了洛阳的杜康美酒,拜访一些洛阳的新老朋友。之后,才离开洛阳,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二次漫游。

浪漫齐赵,辞亲远游志四方

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道:“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过,辞亲远游。”这句话不是写给杜甫的,但恰恰契合杜甫漫游神州大地的雄心壮志。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科考落第之后,便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二次漫游,他自己把这次漫游称为“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齐国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齐王被周天子封为侯爵,为战国时代七雄之一,领土在山东省境内,国都是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境内)。公元前221年,为秦国所灭。

赵国也是战国时代七雄之一,领土大致在今山西北部和中部,河北西部和南部,国都原在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境内),后迁至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境内)。公元前228年,被秦国所灭。

由此可见,齐赵之地泛指现在的山东、河北、河南、山西等地。这些地方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名胜古迹颇多。当年,杜甫的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做司马,杜甫就借省亲之机,去齐赵之地游山玩水,领略大好河山。

根据元稹所撰杜甫的墓志铭记载,杜闲最高职位为奉天令,其间还做过兖州司马,一生都在基层县郡任职。杜闲的名望,远不及父亲杜审言,也不及儿子杜甫。但杜闲所得俸禄,还能满足杜甫漫游的开销。

开元二十四年春天,杜甫骑着高头大马,风风光光地来到齐赵之地。

在美丽的春天,他来到邯郸,在战国时赵王兴建的丛台上引吭高歌,直抒情怀。

在寒冷的冬天,杜甫来到青山,踏雪狩猎。这时,他结识了苏源明(也称苏预)。苏源明,字弱夫,唐代京兆武功人。后来在天宝元年(742年)及第进士。苏源明在担任翰林学士期间,积极向唐肃宗李亨建言献策,而且多被采纳。他所著的《新唐书·艺文志》流传于世。

苏源明少年父母双亡,生活非常艰难,但他勤奋好学,专心读书。与杜甫相识时,两个才子惺惺相惜,很快成为好朋友。他们一起观光旅游,谈诗论画,追逐野兽,不亦乐乎。苏源明是杜甫众多朋友中结识较早的一位。

杜甫在游览汶水时,遇到了边塞诗人高适。

高适(约700年—约765年),字达夫、仲武,唐朝渤海蓨(今河北省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省商丘市境内)。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唐玄宗天宝八年(749年),46岁的高适在睢阳太守张九皋的荐举下,考取进士,授封丘尉。

杜甫初识高适时,高适还未中进士,生活十分拮据,常常靠打鱼砍柴为生。但高适并没有因为仕途失意而萎靡不振,而是以一种乐观豪放、平和超然的心态面对现实,高适的人生态度,深深感染着年轻气盛的杜甫。

一天,杜甫与高适在草原骑马游猎,远远看见天空中飞来一只鹙鸧,又名秃鹙,是一种头颈无毛而习性贪馋的水鸟。杜甫飞马向前,拔箭拉弓,只听“嗖”的一声,那只鹙鸧坠落马前。由此可见,杜甫并不是一个书呆子,而是能文能武之人。

杜甫来到孔子的家乡山东曲阜,游览了汉时鲁恭王建造的灵光殿。

山东,因居太行山以东而得名,简称“鲁”,因先秦时期隶属齐国、鲁国属地,故而别名“齐鲁”。

山东兖州地处齐鲁,是儒家学说的发源地,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

杜甫来到了与兖州相邻的邹县,登上了峄山,亲眼目睹了秦始皇在峄山留下的石碑,但石碑上刻着的秦始皇丰功伟绩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

他登上兖州城楼,独自徘徊,举目远眺,飘浮的白云连接着东海和泰山,一马平川的原野直入青州和徐州。秦始皇的石碑像一座高高的山峰屹立在这里,鲁恭王修的灵光殿只剩下一片荒芜的城池。见此情景,杜甫怀古伤感之情油然而生,于是诗兴大发,一举成就了杜甫诗集中最早的一首佳作《登兖州城楼》: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余。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杜甫的代表作《望岳》就是游历山东泰山所作。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海拔1532.7米。因其高,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历代有识之士及文人墨客视泰山为“国家柱石”。

杜甫登上泰山,心旷神怡,欣喜若狂,于是才有了他的千古绝唱《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满怀激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傲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杜甫写下了矫健豪放,沉雄隽永的《房兵曹胡马》一诗,咏物言志。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诗人用传神之笔描绘了一匹神清骨峻,驰骋万里的胡马,借此期望房兵曹能为国建功立业,更体现了杜甫卓尔不群的志向与锐意进取的雄心壮志。

青年杜甫不但擅长诗词格律,喜欢拉弓射箭,还精通音乐美术,他的早期作品《画鹰》,就是根据一幅鹰的临摹画而作。形象生动,寓意深远。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耸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这首题画诗大概写于开元末年,此时杜甫正当年少,富于理想,也过着快意的浪漫生活,充满着青春活力,富有积极进取之心,通过对画鹰的描绘,抒发了他嫉恶如仇的激情和自负不凡的凌云壮志。

筑居首阳,而立之年娶娇妻

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年),30岁的杜甫从山东回到了洛阳,结束了他长达10年之久的壮游。这10年间,杜甫结识了很多游猎唱歌喝酒的朋友,但这些人,并没有给杜甫带来仕途上的帮助。

杜甫回到洛阳后,落脚在首阳山。他在首阳山附近建起几间颇具规模的窑洞,相当于现在的别墅。有了崭新的居所,杜甫心情大好。

首阳山位于洛阳和偃师之间,海拔最低2186米,最高2509米,因其位列群山之首,阳光先照而得名。首阳山素以奇秀著称,是古丝绸南路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商末周初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叔齐葬于此地。

杜甫的远祖杜预和他的祖父杜审言都葬在首阳山,这两个人在杜甫心中至高无上。先祖杜预令他深深感到诗歌创作是杜家的光荣传统,要一代一代延续下去,发扬光大。祖父杜审言让他觉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是他的责任和使命。

如今,他来到首阳山,仰望杜预的陵墓,一种不可名状的思绪萦绕心头。想当年,杜氏家族是多么显赫、荣耀,而到自己这一辈,虽然已是而立之年,仍没有什么功名,心里多少有些惆怅。于是,他写下了《祭远祖当阳君文》,高度赞扬了先祖杜预的文韬武略,表明他住在首阳山“不敢忘本,不敢违人”。

维开元二十九年岁次辛巳月日,十三叶孙甫,谨以寒食之奠,敢昭告于先祖晋驸马都尉镇南大将军当阳成侯之灵:初陶唐出自伊祁,圣人之后,世食旧德。降及武库,应乎虬精。恭闻渊深,罕得窥测,勇功是立,智名克彰。缮甲江陵,祲清东吴,建侯于荆,邦于南土。河水活活,造舟为梁。洪涛,莽汜,未始腾毒,《春秋》主解,膏隶躬亲。呜呼笔迹,流宕何人?苍苍孤坟,独出高顶,静思骨肉,悲愤心胸。峻极于天,神有所降,不毛之地,俭乃孔昭。取象邢山,全模祭仲,多藏之诫,焯序前文。小子筑室,首阳之下,不敢忘本,不敢违仁。庶刻丰石,树此大道,论次昭穆,载扬显号。于以采蘩,于彼中园,谁其尸之?有斋列孙。呜呼!敢告兹辰,以永薄祭。尚飨!

此时,已经30岁的杜甫尚未结婚。杜甫的父亲杜闲刚刚去世,而杜甫又没有什么功名和稳定的收入,杜家家境开始走向衰落,但还可以靠着祖上的一些积蓄勉强度日。

杜甫出身官宦家庭,父亲杜闲当过兖州司马,爷爷杜审言在初唐文坛赫赫有名,姑父是常熟县尉,他还有个堂弟娶了宰相李林甫的女儿,杜甫本人又是个神童,长得也是一表人才,风流倜傥。那么,为什么到了30岁还未娶妻生子呢?

据说,世代为官的杜家有个祖训,男子不考取功名不得结婚。杜甫屡试不第,又喜欢马不停蹄周游天下,钟情诗词歌赋,对于结婚生子这等大事没怎么着急。

他从山东漫游回到了洛阳之后,在洛阳渑池县首阳山下,盖了几间窑洞,取名“陆浑庄”。

“陆浑庄”这个名字,是有一些来历的。“陆浑”为渑池县的一个古地名,“庄”大有庄园之意。既然是庄园,就得有田有地有房屋。

陆浑庄建成后,杜甫在陆浑庄附近购置了田地,雇人种上绿油油的庄稼,栽上各种果树。春天,陆浑庄鲜花盛开。秋天,陆浑庄硕果飘香。房前屋后绿草如茵,鲜花绚烂,引得蜂飞蝶舞,常有人驻足,一派田园风光。

有了这所风风光光的陆浑庄之后,前来说媒的人络绎不绝,杜甫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选中了司农少卿杨怡的千金小姐杨婉为妻。

一天,陆浑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30岁的杜甫与司农少卿杨怡的千金小姐杨婉喜结良缘。

在唐朝,司农少卿为从四品官员,负责地方财政经济工作。

如此说来,杜甫的夫人杨小姐当是大家闺秀,与杜家也算是门当户对。

由于杨婉出身书香门第,善良贤淑,知书达理,有着娇美的容颜,所以,杜甫说她的姿容如同花蕊一样娇艳,一颦一笑都像嫦娥一样令他动心。为了看清她的容貌,杜甫恨不能将月中的桂树全部砍去。他在《一百五日夜对月》写道:

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仳离放红蕊,想像嚬青蛾。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

杜甫与杨婉,可谓是一见倾心。

婚后,杜甫与杨夫人感情深厚,相濡以沫,二人常常坐在庭院,品茶赏花,谈诗论画,生活滋润、惬意。

但杜甫收入微薄,家底也不是特别丰厚,日子越过越困难。结婚之前,杜甫一直过着衣食无忧、裘马清狂的贵族生活,不晓得世间有那么多疾苦与磨难。婚后随着孩子一个个出生,更加重了家里的经济负担。

杨夫人贵为千金小姐,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娘家有丫鬟伺候着,但嫁到杜家之后,节衣缩食,含辛茹苦,默默地操持家务,养育子女,处处为丈夫着想。杜甫和诗朋酒友们在花园里饮酒,她却在河下洗衣,那石砧上传来的隐约捶洗声,每一下都牵动着诗人杜甫的神经,杜甫在《九日五首》其三中写道:

旧与苏司业,兼随郑广文。采花香泛泛,坐客醉纷纷。

野树歌还倚,秋砧醒却闻。欢娱两冥漠,西北有孤云。

杨夫人的贤德和贤能,给杜甫带来了莫大的慰籍和满足。当时,杨氏堪称贤妻良母。

后来,杜甫被困长安期间,兵荒马乱,杨氏带着孩子种粮种菜种草药,养猪养鸡,艰难度日,为了养活儿女,甚至沿街乞讨。

杜甫一生穷困潦倒,安史之乱中全家流离失所,但夫妻二人的爱,丝毫不减。

常言道:“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杨氏夫人不但勤劳善良,而且十分爱美,她深知离乱之中的团聚很难得,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可能阴阳两隔,永不相见。因此,每当杜甫回来,她总是刻意打扮一番,梳头,化妆,喜形于色。

有一次,两个年少的女儿也偷偷学着母亲的样子,不但用小手梳理头发,还施粉画眉,将稚嫩的小脸蛋儿涂抹得一塌糊涂,童心童趣,非常可爱。杜甫在《北征》一诗中是这样描绘的:

北归至凤翔,墨制放往鄜州作。

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

维时遭艰虞,朝野少暇日。顾惭恩私被,诏许归蓬荜。

拜辞诣阙下,怵惕久未出。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

君诚中兴主,经纬固密勿。东胡反未已,臣甫愤所切。

挥涕恋行在,道途犹恍惚。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

靡靡逾阡陌,人烟眇萧瑟。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

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前登寒山重,屡得饮马窟。

邠郊入地底,泾水中荡潏。猛虎立我前,苍崖吼时裂。

菊垂今秋花,石戴古车辙。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悦。

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

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

坡陀望鄜畤,岩谷互出没。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

鸱鸟鸣黄桑,野鼠拱乱穴。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

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遂令半秦民,残害为异物。

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

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

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

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裋褐。

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那无囊中帛,救汝寒凛栗。

粉黛亦解苞,衾裯稍罗列。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

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

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

翻思在贼愁,甘受杂乱聒。新归且慰意,生理焉能说。

至尊尚蒙尘,几日休练卒。仰观天色改,坐觉祆气豁。

阴风西北来,惨澹随回鹘。其王愿助顺,其俗善驰突。

送兵五千人,驱马一万匹。此辈少为贵,四方服勇决。

所用皆鹰腾,破敌过箭疾。圣心颇虚伫,时议气欲夺。

伊洛指掌收,西京不足拔。官军请深入,蓄锐何俱发。

此举开青徐,旋瞻略恒碣。昊天积霜露,正气有肃杀。

祸转亡胡岁,势成擒胡月。胡命其能久,皇纲未宜绝。

《北征》是杜甫创作的长篇叙事诗之一。此诗创作于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三年,即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八月,是诗人从凤翔到鄜州探家途中所作。全诗共有一百四十句。不难看出,短暂的家庭团聚,给一家人平添了一丝喜悦色彩,国家危难之中,又有多少家庭流离失所、妻离子散呢?

杜甫的“情诗”都写给了他的妻子杨氏,这些“情诗”现存有二十几首。杜甫在这些情诗中,字字句句尽显对妻子深深的爱,这一点在唐代其他诗人的作品中是极少见的。

当年儒家除了大谈“男女有别”和“夫为妻纲”以外,关于丈夫如何对待妻子,孔子和孟子谈得很少,而且两位圣贤都休过妻。杜甫在自己的诗中大书特书与妻子二人之间的恩爱,读来特别感人。无论是“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还是“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对团圆的期待,都可以从中体会到。

杜甫一生逆境多,顺境少。特别是四十岁以后,穷困、疾病、逃难,几乎没有过几天好日子。他的妻子杨夫人在饥寒交迫中,担负着抚育儿女的重担,“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晚年又时刻关心照顾着疾病缠身的丈夫,“老妻忧坐痹,幼女问头风”,丈夫漂泊在外,她没有一丝埋怨,只有理解和懂得:“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杜甫笔下的妻子是那么可亲可近,可爱可敬,是那么具有奉献精神。杜甫能够成为众人景仰的“诗圣”,应该说与妻子杨氏的默默奉献是分不开的。

所以,杜甫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对结发妻子杨氏的感情始终如一,一往情深。

访道寻友,李白高适共聚首

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杜甫在洛阳有幸结识了已经名扬天下的大诗人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后人把李白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的组合“小李杜”有所区别,又称杜甫与李白的组合为“大李杜”。李白爽朗大方,饮酒、作诗天下闻名,因此有“李白斗酒诗百篇”之称。

杜甫与李白相遇时,杜甫33岁,李白44岁。两人一见如故,谈诗论画,把酒临风,并相约同游梁宋之地。梁宋之游,是杜甫人生的第三次漫游。

唐代的宋州,也就是今天的商丘,周朝时为宋国,汉魏时为梁国。

开元盛世后,大唐盛行游侠之风。长安、洛阳等地,都是八方侠客洒脱逍遥的地方,游侠生活成了大唐诗歌一个新主题。

在李白的感召影响下,杜甫非常欣赏游侠生活,乐于像游侠一样求仙访道。

天宝三年秋,杜甫与李白约定,一起到梁州、宋州一带去采折瑶草。

瑶草是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仙草,如灵芝等,能医治百病,使人长生不老,药效非常神奇,是植物中的珍品。据说,王屋山上就生长着这种神奇的瑶草。

王屋山位于山西咸阳和河南济源之间,东依太行,西接中条,北连太岳,南临黄河,是中国古代九大名山之一,也是道教十大洞天之首,为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

杜甫与李白乘舟渡过滔滔的黄河,登上王屋山,十分虔诚地去参拜道士华盖君,实现求仙访道的夙愿,以求达到超世脱俗的境界。华盖君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道士,长期住在王屋山上,山上的华盖峰就因这位道士而得名。

但令人遗憾的是,他们到了王屋山时,才知华盖君已经羽化升天。望着茫茫大山,两人感到十分落寞。后来,杜甫在《昔游》一诗中这样写道:

昔谒华盖君,深求洞宫脚。玉棺已上天,白日亦寂寞。

暮升艮岑顶,巾几犹未却。弟子四五人,入来泪俱落。

余时游名山,发轫在远壑。良觌违夙愿,含凄向寥廓。

林昏罢幽磬,竟夜伏石阁。王乔下天坛,微月映皓鹤。

晨溪向虚駃,归径行已昨。岂辞青鞋胝,怅望金匕药。

东蒙赴旧隐,尚忆同志乐。休事董先生,于今独萧索。

胡为客关塞,道意久衰薄。妻子亦何人,丹砂负前诺。

虽悲鬒发变,未忧筋力弱。扶藜望清秋,有兴入庐霍。

当年,杜甫与李白游览了著名的梁园,登上了汉高祖刘邦曾藏匿过的芒砀山。他们还登上位于扬州瘦西湖公园内的吹台,透过吹台园洞,五亭桥和高高的白塔映入眼帘。

一次,傍晚寒风中,他们登上宋州以北的单父琴台。

琴台又名伯牙台,位于汉阳龟山西麓,月湖东畔,是为纪念俞伯牙弹琴遇到知音钟子期而修建的纪念性建筑。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古绝唱,就发生在这里。

那时候的宋州,是一个繁荣兴旺又充满豪侠气息的城市。宋州人口稠密,街道宽广,楼台高达,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当地人好客仗义,嫉恶如仇,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他们恩怨分明。为了报仇,可以在闹市杀人;为了报恩,可以为其赴汤蹈火,倾其所有。这样的侠气氛围,让两位诗人激情四溢,热血沸腾。

后来,杜甫在《遣怀》中也曾描写过他的游侠生活。

昔我游宋中,惟梁孝王都。名今陈留亚,剧则贝魏俱。

邑中九万家,高栋照通衢。舟车半天下,主客多欢娱。

白刃雠不义,黄金倾有无。杀人红尘里,报答在斯须。

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

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芒砀云一去,雁鹜空相呼。

先帝正好武,寰海未凋枯。猛将收西域,长戟破林胡。

这种生活固然洒脱,但却脱离实际,似乎有些不食人间烟火。当时,连尧舜、孔丘这样的历史人物,在杜甫和李白的眼里都不足为奇。

杜甫与李白游梁宋时,又遇到了唐朝的另一位著名诗人高适。杜甫漫游吴越时,就曾与高适相识,且情趣相投,交情颇深。他乡遇故知,杜甫的心情格外高兴。于是,杜甫、李白、高适三人同游梁宋。

三人中,杜甫最小,名气也没有李白、高适那样大。高适因早些年创作的边塞诗《燕歌行》,在诗坛上早已名声大振。李白更是佳作无数,名扬天下。

虽然李白和高适的才华极高,但与年龄小得多的杜甫交往,仍然感到很高兴。这三个人都是满腹才华,才华横溢;都是怀才不遇、功名不显。所以,一路上总有说不尽的共同语言。

三位风度翩翩的公子哥互诉衷肠,开怀畅饮,放马驰骋,呼鹰逐兔,度过了一段逍遥烂漫的大好时光。

几位诗人在一起开怀畅饮时,更多谈论国家社稷、边关战事等问题,忧国忧民。他们认为玄宗好大喜功,边关将领夸大战绩,以博取皇上欢心,往往占领很小的一块地方,就要用上百条生命去换取。虽然此时国库也还充实,但隐隐感到一种潜在的危机。杜甫在《惜游》中这样写道:

幽燕盛用武,供给亦劳哉。

吴门转粟帛,泛海陵蓬莱。

李白也写下了《战城南》一诗,抒发反对侵略战争,忧国忧民之情。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

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

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

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

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

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兖州辞别,笔落诗成惊风雨

唐玄宗天宝四年(745年),杜甫与李白、高适结束了梁宋的漫游后,三人在洛阳作别。之后,具有仙风道骨的李白去了齐州紫极宫簪髻入道,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道士。边塞诗人高适到南方继续漫游,书写他的边塞诗篇。

与李白、高适作别后,杜甫又去拜访了北海太守李邕。“北海”指的是北海郡,主要指山东地区,大体位置是今天的潍坊、泰安一带。

李邕(678年—747年),即李北海,也称李括州,唐代书法家。字泰和,汉族,扬州江都(今属江苏)人。李邕少年即成名,能诗善文,尤擅长行楷书,变王羲之法,笔法一新,一生共为人写了八百篇碑颂,名重一时。后召为左拾遗,曾任户部员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职,人称“李北海”。他为人耿直磊落,不畏权贵,屡遭贬谪。晚年在北海太守任上遭人暗算,被宰相李林甫定罪下狱,又被酷吏活活打死。

李邕年长杜甫30多岁。在杜甫年少时,李邕就想与他谋面。对此,杜甫感到无上荣光。

唐玄宗天宝四年(745)夏天,已经68岁高龄的李邕,从北海赶到齐州(今山东省济南市),不顾自己年高体迈,与杜甫一起游览了历下亭。他们在碧波环抱的古历下亭设宴雅集,纵饮畅谈,说古论今。当时,参加这次盛会的还有蹇处士、李之芳等人。诗人幸会,自然不能无诗。于是,杜甫即兴写下了著名的《陪李北海宴历下亭》:

东藩住皂盖,北渚临清河。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

蕴真惬所遇,落日将如何?贵贱惧物役,从公难重过!

诗中的东藩、李北海均指李邕。北海在京师之东,故称东藩。诗中赞美了济南的名士风流和秀丽景色,也表达了朋友之间的深厚友情。

而这年秋天,李白回到家乡兖州,相约与杜甫重逢。高兴之余,杜甫写了一首《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诗中杜甫仅仅用了二十八个字,就把李白的风采、气度、品格,刻画得淋漓尽致。

这次相逢,他们一起到蒙山拜访了道士黄炼诗和元逸人,到荒郊野岭中寻访会晤老朋友范隐士。他们携手同游,把酒临风,甚至同眠共枕,无话不说,感情倍增。

深秋时节,杜甫就要离开李白,准备到长安去应试。重逢的欢愉还没有散去,就即将又要分离,两位诗人难免有些感伤。于是,李白写下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李白将杜甫称为“杜二甫”,是因为杜甫列他之后排行第二,故称他为杜二甫。这首诗,充满了李白对杜甫依依惜别的深情。

从此,杜甫与李白两位伟大的诗人天各一方,此生再无缘相聚。

在李白的人生中,结交了无数达官显贵和诗词大家,但对杜甫的思念与赞美与日俱增,称杜甫为“白也诗无敌”“笔落惊风雨”。

李白被放逐后,杜甫写了不少思念李白的诗,《寄李十二白二十韵》就是其中的一首: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文采承殊渥,流传必绝伦。

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白日来深殿,青云满后尘。

乞归优诏许,遇我宿心亲。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

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

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处士祢衡俊,诸生原宪贫。

稻粱求未足,薏苡谤何频。五岭炎蒸地,三危放逐臣。

几年遭鵩鸟,独泣向麒麟。苏武先还汉,黄公岂事秦。

楚筵辞醴日,梁狱上书辰。已用当时法,谁将此义陈。

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滨。莫怪恩波隔,乘槎与问津。

因李白在同辈排行第十二,所以杜甫称他为“李十二白”。

这是一篇“惊风雨”“泣鬼神”的传世杰作。第一段,从“昔年有狂客”到“青云满后尘”。追述李白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和天宝元年(742年)两次入长安的经历,对李白的前半生做了高度的概括。同时,对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进行了热情的赞颂。

第二段,从“乞归优诏许”到“诸生原宪贫”。追叙李白于天宝三年(744年)春被赐金放还后,南北漫游、潦倒落魄的情景,并回忆自己在与李白相识交往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亲如兄弟的深厚感情。

第三段,从“稻粱求未足”到“谁将此义陈”。着重记述李白长流夜郎前后的经历,篇幅寄慨最深,为全篇重点。安史之乱起,李白求仕不得,报国无门,于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秋隐居庐山。

最后四句是结束语。诗人称赞李白在垂老之年,仍吟咏不辍,祝愿他早日“病起”,为人间多作好诗。诗人还劝李白不要抱怨没有得到皇帝的恩泽,表示自己要设法向朝廷探明究竟。这是在无可奈何中的安慰之词,让老朋友在困境中感受一点人间的温暖。

在这首诗中,杜甫对李白晚年的不幸遭遇辩护申冤,并对他不平凡的一生热情称颂。诗中竭力称赞李白的才华,表达了对他的深厚友谊,也流露出对统治者不公平对待李白这样一位奇才的不满。

此诗对仗工稳,辞藻富丽,用典精当。在杜甫的一百二十多首五言排律中,无论在思想性还是在艺术性方面,均不失为一首上乘之作。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两句,历来被人们看成是描写李白的佳句。诗人以高度夸张的手法,盛赞了李白诗歌强大的艺术魅力。落笔能惊动狂风暴雨,说明李白的诗歌气势磅礴;诗成能使鬼神哭泣,说明李白的诗歌感人肺腑。诗人用精妙的语言赞美了李白的旷世才华,从这里可以看出杜甫对李白的推崇和钦敬。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又何尝不是杜甫本人的艺术写照呢。

同类推荐
  • 未带地图的旅人:萧乾回忆录

    未带地图的旅人:萧乾回忆录

    本书是萧乾先生对于自己大半生的回忆录,通过他的文字,读者可以了解到他不平凡的一生以及在大时代对于个人命运的影响和改变。
  • 名人传奇故事丛书-马歇尔

    名人传奇故事丛书-马歇尔

    乔治·卡特莱特·马歇尔(GeorgeCatlettMarshall,1880.12.31~1959.10.16),美国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陆军五星上将。他于1901年毕业于弗吉尼亚军校,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
  • 与郑和相遇海上

    与郑和相遇海上

    绕过好望角世界第一人,揭开人类“大航海”时代的序幕,开辟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破解郑和船队之谜。人类“大航海”先驱郑和下西洋六百年祭(1405-2005)!“既是一部弥足珍贵的学术著作,又是一部语言精美的文学读物,更是一部弘扬我国古代文明的极好教材!”
  • 亡友鲁迅印象记

    亡友鲁迅印象记

    本书收入许寿裳先生回忆鲁迅的两本重要集子:《亡友鲁迅印象记》和《鲁迅的思想与生活》。许寿裳与鲁迅有长达三十五年的交谊,自留学日本起即“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不异骨肉。鲁迅去世后,许寿裳曾陆续撰写多篇回忆鲁迅的文章,资料翔实,理解深切,文笔生动,是研究鲁迅和我国现代文学史的珍贵材料。
  • 唐太宗十讲

    唐太宗十讲

    唐太宗李世民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一位少有而独特的帝王。唐宗宋祖,历来是中国古代帝王的表率。提及唐太宗,盛世景象犹在眼前,干百年来难以消逝。唐太宗没有用权术和铁腕驾驭大臣,而是靠信任;他并不顾忌皇帝“永远正确”的面子,而是鼓励大臣进谏;他更没有搜刮天下以满足个人私欲,而是提倡以民为本,富国安民。他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古代帝王的楷模,是古代帝王的道德标兵。
热门推荐
  • 青春还剩几多梦

    青春还剩几多梦

    谁没有青春年少之时,时间却冲淡这些美好的记忆,只留下悲秋伤春的泪痕挂在沧桑的面孔之上。峰颜不改水长流,岁月埋没在香丘。一曲别离寸肠断,青春年少为谁愁。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华夏宗师在异界

    华夏宗师在异界

    华夏古武宗师李青河魂穿天武大陆,本以为能和众多穿越主角一样开启金手指,走上人生巅峰,谁知宿主竟是不能修炼的废柴体质。看李青河如何另辟修炼途径,炼体魄,修古武,锻神兵,让华夏五千年传承,在异界留下一段波澜壮阔的传说。
  • 你与我的小秘密

    你与我的小秘密

    “你看看你的游戏技术那么菜,还出来玩游戏。真的不丢人嘛”......“哼!我也是有师傅的人。”“若是欺负我,我就叫师傅揍你们。”......“师傅,我我我们可以面基吗?”“嗯。”却没想到是你......“师傅,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啊,你怎么可以这么对待你可爱的女儿呢。”某男黑着脸登录游戏解除师徒关系,转手建立了CP关系,“那这样呢,总可以了吧!继续!”[欲哭无泪啊]幸好一直都是你......
  • 愿你别忘怀

    愿你别忘怀

    人生苦短却让我再次遇见你实属不易但我却累到不再想爱你
  • 在斗罗继续当熊猫

    在斗罗继续当熊猫

    叶熙重生在了斗罗大陆,并且再次成为了一只熊猫!为了生存,他不得不拼尽全力从十年魂兽晋升至百年魂兽,千年魂兽,万年魂兽,十万年凶兽,乃至百万年神兽!落日森林,星斗大森林,极北之地,大洋,日月大陆……斗罗星的每一个角落都将被叶熙所征服!帝天,深海魔鲸王,邪眼暴君主宰,雪帝……每一位魂兽之王都将臣服一于一尊黑白两色的身影!武魂殿,海神岛,七大宗,天斗帝国,星罗帝国……每一个势力都将在一只漆黑熊掌的阴影下颤栗!(书友群:698787173,是否去往其它世界待定,可能后续会有斗破,遮天等)
  • 天啊,妈妈!那么多猫啊?

    天啊,妈妈!那么多猫啊?

    在美丽的安达卢西亚橄榄农场生活了六年,艾伦和洛娜似乎已经适应了在西班牙的生活,但事情却从来没有顺利过。当羊驼莉莉怀孕的时候,他们好几个月都忧心忡忡地应付各种怪事,以保住羊驼宝宝。在系列第三部《天啊!妈妈——那么多猫啊?》中,他们开始担心猫会统治整个农场。谷仓里是猫,花园里也是猫,甚至还有一群猫在一天夜里袭击了卧室。在这一集里,有爆胎事件、塞维利亚舞蹈、复活节宗教游行,当然了,你们最喜爱的小动物们在这个人见人爱的英国移民故事里继续扮演着古灵精怪的角色。
  • 柒影谣

    柒影谣

    “我......已经死了吗?”炎凰国新科状元卢向阳于朝堂之上离奇死亡,炎凰卫统领江御流奉女皇之命彻查案件,邂逅神秘少女枫萤萤,并从她口中得知真相——自己竟然早已丧命,变为了混不自知的半死之人,而这一切的源头,都指向了一段深埋于二十年前的过往......
  • 觅言大人在上

    觅言大人在上

    我乃是一名法师,从有记忆开始直到现在已经活了100年了,这一百年里不老不死不毁不灭,然而这种生活在我遇到那只非常欠揍的妖王开始发生了变化。
  • 异界蛤蟆功

    异界蛤蟆功

    异界版蛤蟆文太?一头魔兽的成长史。王海非自愿的重生到一头巨蛤身上。成为了帕卡特大陆上最低级的魔兽。在这个生命受到威胁的世界,王海为了活下去只能让自己更像一头巨蛤,虽然这头巨蛤是蛤王。于是,帕卡特大陆的天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