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是什么?就是人的品格,人的尊严,人的立身之本。什么是人格教育?就是一种着眼于心灵改造和品格建塑的教育,是教育者针对青少年素质现状,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心理教育、心理训练、心理建构等方式与方法对青少年施加影响,促其人格系统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
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这一时期正是他们长身体、长知识的最佳时期,同时也是他们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抓住这一阶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把外部灌输和开发人的自觉性结合起来进行人格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并循序渐进塑造健全的人格。
人格教育:时代发展的需求
日前媒体曾有报道,说有人虽然获得了香港实业家李嘉诚先生设立的长江学者计划的高额奖金,却不能去领取。原因可能是出于怕自己领取了别人心里会不平衡,从而影响业务合作,诸如此类的问题常常会使人们扪心自问:这到底是怎么了?
也许近日公布的一项科研成果会给你满意的答案。北京大学王登峰教授与台湾大学杨国枢先生从1990年开始合作在两地进行中国人人格的研究。王教授从《现代汉语词典》、小说、报刊、影视剧和学生语文课本中挑出描述人格特点的词汇8000余个,然后再减至400个词,并在内地各高校找了近2000名被试者进行样本分析。然后他将在此基础上得出的内地人格维度表与台湾学者的研究结果进行对照,发现两者竟惊人地相似,五项指标都涉及这样的描述:努力浮夸、外向开朗——内向拘谨、沉稳干练——迷糊懦弱、善良宽厚、暴躁固执。
而与图普斯和克罗斯特为代表的西方学者所得出的研究结果迥然不同。因为他们得出的五项描述人格的维度是外向、有活力、热情,愉快、利他、有感染力,公正,克制、拘谨、神经质、消极情绪、神经过敏,直率、创造性、思路开阔、文雅。由此可见,中国人与西方人的人格有很大不同。因此,人格教育被提上议事日程。
人格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思想政治教育既十分重要,又相当难做,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相对疲软的状况,很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造成思想政治工作不力的原因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人格教育及培养。
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就犹如无根的浮萍,总是漂流在人的思想表面而不能深入下去。原因在于:
(1)人生价值观念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基础。人的价值观念必须统一和稳定,而这就需要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及其人格形态是统一而稳定的。否则,分裂的人格只能产生分裂的观念。
(2)形成特定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内在心理依据。世界观是对于世界的认识,正确的世界观虽然来自于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学习,但如果没有良性的人格形态作为内在心理依据,外在的观念灌输就很难起作用。
(3)形成特定道德素质的主要动力。人格具有品质化的特性,因此,人格一旦形成,人就具有了相应的内在质地,不同的质地会适应不同的道德倾向,良性的人格自然易于建立良性的道德素质。当然,人格的这些基础作用并不是绝对的,而往往是相对的,同时它还与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意识发生相互的影响和转化作用。
因而,人格既有统一性和稳定性,也有分化性和可变性,这些特性也决定了良性人格的不易养成。总之,人格状态可以说就是细微的、隐性的和原始的思想道德状态,而思想道德则往往是发展了的、成型的、成熟的、显性的人格表现。
人格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社会化的切入口
要真正重视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就必须切实重视公民的人格培养。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当看到这一点。但是,以往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往往把力气花在了正面的、显性的教育上,花在外部灌输上,而很少从人格的和人的心理的角度来深化思想政治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失去日常化和潜移默化的效应。
因此,必须在人格培养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上来一个根本的转变,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优势和效益。这里仅从人格培养的角度提出几点应当注意的方法,以引起大家思考:
(1)必须把外部灌输和自觉性结合起来。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外部灌输就是社会教化的过程,人的自觉性过程是个体内化的过程。只有外部灌输,而不注重于社会个体内在化了多少人格要素和思想观念,人格培养就是一句空话。中国传统教育十分重视从小培养人的自觉性,并主张通过“修养”建立自觉意识,这是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有效方法。
(2)必须采取日常化教育方式。使人格教育的内容和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结合起来,进而形成为人的习惯。中国文化从小对儿童进行“洒扫、应对、进退”方面的教育,就是从劳动、言谈和礼仪方式培养其人格自觉性。西方社会也十分重视人们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培养人格和思想品德。例如,西方人注意培养儿童的独立生活能力,减少其依赖性;教育儿童爱护一草一木,爱护环境,由此培养其热爱家园、热爱国家的基本情感。这些良好的教育方法,我们应当积极吸取。
(3)必须采取诱导式教育方法。避免强制式教育产生的逆反效果。人格的形成应当是自然的,道德的养成也是如此。教育者应当以诱导为主,逐渐引导被教育者建立良性人格。强制教育建立在对人的威胁和制裁的基础之上,不符合人的受尊重和服人以理的心理,应当慎重采用才行。
(4)必须采取启发式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在自我思索的状态下建立良性的人格。人格教育和思想教育与文化教育一样,应当想办法激发受教育者的探索热情和思考习惯,并在受教育者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达到“愤”和“悱”的临界状态下,教育者适时“启”之“发”之,就能使受教育者“如醍醐灌顶”,顿然醒悟,从此对思索出的人生道理铭记于心,没齿难忘。
(5)必须运用无形教育的方式。把教育者的日常言行作为受教育者的样板和标准树立起来,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良好人格和思想品德的影响和感染,进而建立与教育者一致的人格和思想品德。常言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正是说明为父母者的自然“身教”的巨大影响力。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往往以教师作为人生的标准和社会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默默地感染着学生。在社会中,位尊势重的人的言行同样在“暗示”着周围的人:人应当怎样生活,怎样工作,怎样为人。
可见,无形教育的效果往往大于有形教育,正如春雨的滋润往往比暴雨的冲刷更有益于万物的生长一样。做到这一点,有赖于教育者高度的素质修养。说到底,教育者也有一个不断地接受教育、自我教育和不断提高的问题。这也说明了人格教育是社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化的,全社会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的形成,要靠每一个人在人格和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提高,以及彼此的相互影响。这正应了《礼记大学》中的那一句话:“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总之,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离不开老师的精心塑造和正确引导。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老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不仅对学生人格的塑造责无旁贷,而且自己的人格也在不断地升华、发展。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格塑造之间关系是何等紧密,万万不可忽视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