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从小到大,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只有下足工夫去学习,才能进步,实现自己的目标。学习实在是一门学问,它没有捷径,不能一步登天。也不能手到擒来,快速学成。真正的学习是坚定执著,永不放弃。
先温故,后知新
孔子向师襄子学弹琴。师襄子先教孔子弹一支曲子,练了十多天,孔子还在不停地练。师襄子对他说:“差不多了,再学一支曲子吧。”孔子答道:“我仅仅学会了谱子,还没掌握技法!”过了些时候,师襄子说:“你已经掌握技法了,可以另学一支曲子。”他答道:“我还没有体会出这支曲子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呢!”又过了些时候,师襄子告诉他:“你已经弹出了思想感情,可以学新的了。”孔子说:“我还没弄清作曲家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继续弹,师襄子在旁边听,听了一阵说:“像有人在严肃地思考,快乐地抬头遥望而关注远方。”孔子兴奋地说:“我已经了解了作者的为人:黑黑的面孔,高高的身材。两眼仰望,一心想着以德服人,感化四方。除了文王,还有谁是这样呢?”师襄子钦佩地向孔子行了个礼,说:“一点儿也不错。老师讲过,这只曲子,叫做《文王操》啊!”
盲人好学
师旷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他虽然双目失明,却依旧热爱学习,在音乐方面的造诣很深。一天,晋平公问师旷:“我70岁了,很想学习,恐怕已经太晚了吧?”师旷反问道:“既然晚了,为什么不点起蜡烛呢?”晋平公听后,认为他答非所问,很气愤。师旷解释说:“我这个瞎了眼的臣子哪里敢跟君王开玩笑呢?我听人说过:少年时代热爱学习,好像旭日东升,光芒万丈;壮年时代热爱学习,好像烈日当空,光焰夺目;到了老年才下决心学习,就好像晚上点起蜡烛。”晋平公听了,点头称赞道:“你说得真好!”
良师可从,非良即去
晋国大夫阳处父出使卫国,回来路过宁邑,住在一家客店里。店主姓嬴,他见阳处父相貌堂堂,举止不凡,悄悄对妻子说:“我早想投奔一位品德高尚的人物,可多年以来都找不到一个合意的。今天我看阳处父这人不错,我决心跟他去了。”店主得到阳处父的同意后,离别妻子,跟着阳处父走了。一路上,阳处父同店主东拉西扯地谈起来。刚刚走出宁邑不久,店主就改变主意,决定不跟阳处父去了。妻子见丈夫突然折回,不解地问道:“你好不容易遇到这么个人,怎么又不去了呢?”店主说:“我看他的外表觉得不错,谁知听了他的言论却非常讨厌。我担心跟他去却不能获得教益,倒先遭受祸害,所以打消了原来的主意。”
韦编三绝
孔子在晚年很喜欢阅读《易经》。但这本书道理很深,很不容易读懂。孔子边读边思索,深钻细研,体味其中的义理。一遍读不懂,就读二遍;还读不懂,就再读第三遍……由于读的遍数多了,以至穿在《易经》上的皮绳几次三番地折断。孔子之所以成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与其刻苦善读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举贤致福
宓子贱是孔子的学生,在任单父宰时,政绩斐然,好评不断。一次宓子贱来访,孔子便问:“听说你治理单父时得到众人的好评。你是如何做的呢?”宓子贱回答:“我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对待老百姓的父亲,像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爱护老百姓的子女。我抚恤所有的孤儿,为百姓的丧事而哀痛。”“还行,”孔子不动声色,“不过,这是小节,只能让平民亲附,但这还很不够!”宓子贱又说:“被我当做父亲一样对待的有3人,当做兄长一样对待的有5人,所结交的朋友有11人。”“当做父亲对待的3人,可以用来教导人们尽孝道;当做兄长对待的5人,可以用来教导人们敬爱兄长;结交朋友11人,可以用来教导人们互相学习,”孔子面色稍缓,淡淡说道,“这是中间环节,能让中等阶层的人们亲附,也还不够!”宓子贱又说:“当地有5位比我贤明的人,我向他们请教,他们都教我一些治政方法。”“对!想成就大事业,关键就在这里!”孔子掩抑不住欣悦之情,话语中颇有称许之意。
借竹劝学
子路是孔子学生中的“七十二贤”之一,以勇武刚直、擅长治政而著名。但他刚见到孔子时,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子路去见孔子,孔子以为他来求学,迎头便问:“你爱好什么?”子路没弄清楚孔子的意思,贸然回答:“我爱好长剑。”孔子摇了摇头,说:“我问的不是这个。你是个有能力的人,如果再勤学好问,成就不可限量。”子路理直气壮地说:“南山上的竹子,本来就直挺挺的,用不着矫正。砍来当箭用,可以射穿犀革。由此看来,本质好就行了,做学问有什么用呢?”孔子进一步解答道:“不错,竹子可当箭用。但如果在它的一端插上羽毛,在另一端装上金属箭头,并且磨得十分锋利。难道不会射得更加深入吗?”子路听了,恭恭敬敬地行了个礼,说:“我愿意接受您的教育!”
洞中苦读
屈原小时候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苏秦刺股
苏秦是出名的政治家,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他下定决心,发愤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常打盹,直想睡觉。他想出一个方法,准备了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忍辱苦读
陈平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他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他面对一再的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他终于忍无可忍,离家出走,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他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者,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负薪读书
朱买臣是汉朝会稽人,很喜欢读书。他家里很穷,每天到山上砍柴,挑到市场上卖,勉强过日子。他很会利用时间用功,挑柴的时候,口里仍不断背诵诗文,咿咿唔唔念个不停。妻子跟在后面,越听越心烦;而朱买臣越念越起劲,越读越响,像唱歌一般,欣喜若狂,别人大老远都能听到他在背诵古书。妻子反复劝说,始终没有效果。家里头经常有了上顿,没了下顿。妻子到后来实在受不了,吵着要离婚。朱买臣知道妻子永远不可能了解读书报国的道理,便赔着笑脸安慰她。他的话还没有说完,却被妻子好一顿痛骂,朱买臣只好答应离婚。依旧砍他的柴,背他的书。他最后获得成功。
朝闻道,夕死可矣
汉武帝时,大臣夏侯胜因为力谏汉武帝而落个“诽谤”先帝的罪名,被关进监狱。黄霸因为赞成夏侯胜的意见,也被关了起来。黄霸爬到夏侯胜的面前,说:“我愿拜您为师,请您给我讲讲《尚书》吧。”“唉,”夏侯胜叹息一声,说,“我俩犯的是死罪,活不了几天,还学什么《尚书》!”黄霸指着沿墙根移动的阳光说:“早上听了有益的道理,晚上死了也无憾。这不就是叫抓紧时间学习吗?您就收了我这个学生吧!”夏侯胜十分感动,开始教黄霸学《尚书》。一晃三年过去了,黄霸学业大进。当他俩被赦免出狱时,黄霸成了一位对《尚书》很有造诣的学者。
凿壁偷光
西汉人匡衡,祖祖辈辈靠务农为生。他家里很穷,虽然没钱买书,匡衡却酷爱学习。为了达到读书的目的,匡衡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读书。匡衡买不起书,同乡有个富翁家中藏书很丰富,匡衡就去他家做工,却不收分文工钱。富翁很奇怪,问匡衡为什么。匡衡说:“我不想要工钱,只希望您能把家中的书都借给我读,我就心满意足了。”富翁听了,被他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的请求。从此,匡衡有了极好的读书机会。他精力充沛,超越常人。匡衡博览群书,勤奋努力,终于成就一番事业。
带经而锄
西汉的倪宽,幼时聪明好学,但家中贫穷,上不起学。他就在当时的郡国学校伙房帮助做饭,以此求得学习的机会。他还时常被人家雇用做短工,每当下地干活时,他总是把经书挂在锄把上。休息时就认真诵读,细心研究。由于他勤学好问,得到了西汉著名学者欧阳生的身传亲授,后来又受业于孔子后裔、西汉经学博士孔安国,所以,他在经学特别是《尚书》研究方面有了很深的造诣,被当时的郡国选为博士。
书铺成才
东汉时期的王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他少年时就失去了父亲,家里很穷。但他很有志气,酷爱学习。在他20岁时,乡里保送他到全国最高学府--太学里去学习。在太学里,为了弄清老师讲的东西,他把讲课时提到的书都找来阅读。太学里的书差不多都读遍了,可还是满足不了他的学习需要。去买书学吧,家里实在困难,于是,他把书铺当做自己的书房。整天钻在里面,孜孜不倦地读。不管是酷暑严寒,还是刮风下雨,他每天都早早来到书铺,帮人家干零活,然后读书。有时在书铺里一站就是一整天,吃饭、休息全部都忘了。他读完了一家书铺所有的书,又跑到另一家书铺去读。他几乎读遍了街市上所有的书铺。由于他刻苦学习,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终成一代学者。他的代表作品《论衡》,洋洋洒洒20万言,充满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在今天仍然有很高的价值。
孙敬悬梁
孙敬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门读书。每天从早到晚,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他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学习,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当读书疲劳打盹时,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他再继续学习。
刮目相看
吕蒙初不习文,孙权开导他说:“你如今身居要职,掌管国事,应当多读书,使自己不断进步。”吕蒙推托说:“在军营中常常苦于事务繁多,恐怕不容许再读书了。”孙权耐心指出:“我难道要你去钻研经书做博士吗?只不过叫你多浏览一些书,了解历史往事,增加见识罢了。谁的事务能有我这样多呢?我年轻时就读过一些史书。自我执政以来,又仔细研究了各家的兵法,大有收益。你思想气质颖悟,学习一定会有收益。你为什么偏偏不能勉励自己呢?”吕蒙从此开始学习,专心勤奋。他所看过的书籍,连那些老儒生也赶不上。鲁肃继周瑜掌管吴军后,上任途中路过吕蒙住地,吕蒙摆酒款待他。鲁肃还以老眼光看人,觉得吕蒙有勇无谋。但在酒宴上两人纵论天下事时,吕蒙不乏真知灼见,鲁肃大为惊奇。酒宴过后,鲁肃感叹道:“我一向认为老弟只有武略,时至今日,老弟学识出众,确非吴下阿蒙了。”吕蒙道:“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
非学无以广才
诸葛亮当年结庐隆中时,潜心学习,刻苦攻读。读了几年,书也读得不少了,可就是对书中的某些意思道理还吃不透,诸葛亮为此十分苦恼。一天,襄阳名士司马徽来访,诸葛亮倾诉了胸中的苦闷。司马徽听完,不禁抚掌大笑,连声说:“以君之才,当访求名师指点。庞公常以璞玉浑金比喻你,现在正是时候。我给你物色到了一位开璞之匠、炼金之师。”于是,司马徽把年轻的诸葛亮介绍给了住在海南灵山的一位隐士,叫他拜这位隐士为师。可是诸葛亮在海南灵山住了整整两年,这位隐士每天只是叫他干些扫地、挑水的粗活。一年后的某日,隐士拿出《三才秘录》、《兵法阵图》、《孤虚相旺》三本书,对诸葛亮说:“你不必再干活了,只把这三本书拿去认真揣摩,百天之后再来。”诸葛亮自此就整天在家琢磨这三本讲兵法阵图、治国安邦的书,懂得了其中的道理。百天之后,他与隐士对答。隐士发现诸葛亮吃透了书中的道理,又有自己的见解,甚感满意。诸葛亮不久便回隆中,庞公等师友与之聚谈,对之都刮目相看,称之为“卧龙”。
浪子回头
皇甫谧,魏晋年间人,是西晋著名的学者和医学家。皇甫谧小的时候异常顽劣,被村子里的人称为小霸王。一次,他将同窗家的枣树树皮铲掉,使得枣树枯萎。全村人看到他,都不理他了。在婶婶的教育下,皇甫谧终于浪子回头,成为了一个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