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全县连续遭遇干旱、冰雹等灾害,尤其是旱灾,为多年来所罕见。祁连、旦马2乡粮食几乎颗粒无收,草场未能返青;大红沟、东坪、西大滩等乡的粮食作物大部分未能出苗。7~8月份,打柴沟、西大滩、赛什斯等14个乡镇又连遭冰雹袭击和霜冻。全县因灾造成粮食作物减产2767万公斤,油籽减产368.6万公斤,死亡大畜1150头(匹),小畜5952只,洪水冲坏民房和牲畜棚圈3672间,造成各类经济损失3781万元,受灾人口18.6万人,成灾人口12.64万人。县上先后下拨救灾款185万元,救灾粮75万公斤,面粉15万公斤,重点安排了重灾区的群众生活。
2001年,全县遭受特大旱灾,春播前后的60多天无降水,致使部分耕地无法下种,下种的农作物出苗期推迟,大部分乡镇农作物出苗率只有50%~70%,旦马、大红沟、祁连、哈溪尤为严重。水库蓄水量占历年同期的60%,大部分河流来水量减少3~5成,部分人畜饮水管道、机井和水窖已断流干涸。秋季松山、大红沟、哈溪、天堂、东坪、朱岔、赛什斯、炭山岭、石门、柏林、安远等11个乡镇的42个村先后遭受严重冰雹、洪水灾害。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29.56万亩,绝收9.86万亩,大小畜死亡4.2万头(只),全县农牧业直接经济损失6652万元。受灾人口17万人,成灾人口16.2万人。省地安排天祝县救灾款151万元,县上下拨各乡镇救灾款280万元对灾区进行救助。
2002年,石门等乡镇遭受了特大洪水、大面积病虫害、高温干旱、强冰雹等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达28.96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90.21%。洪水冲毁倒塌民房244间。各类经济损失5531万元。受灾人口16.2万人,成灾人口14.2万人。灾情发生后,上级部门安排救灾款125万元,县上下拨各乡镇口粮救灾款180万元,动员社会力量筹措资金164万元,省慈善总会向受灾严重的大红沟乡捐赠面粉5万公斤,解决了灾区群众生活困难。
2003年,朱岔、柏林、赛什斯、打柴沟、东大滩等15个乡镇遭受多次冰雹、暴洪、雪冻、青秕等多种自然灾害,致使39540户168417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24.83万亩,成灾面积22.7万亩,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011万元。上级下拨救灾款210万元,县上下拨各乡镇救灾款220万元。同时,安排灾民建房补助款66万元,使5个乡镇220户灾民建房842间,当年迁入新居。
2004年,遭受了雪冻、霜冻、干旱、暴雨、洪水、冰雹、山体滑坡等多种自然灾害,19个乡镇的农作物均遭损失,道路、农田、渠道、人饮工程和学校、民宅等程度不同受损,全县共受灾18.4万人,农作物受灾31.6万亩,成灾31万亩。冻死牲畜2030头(只)。其中,大畜688头,小畜1342只。房屋受损934间(倒塌27间)。山体滑坡致2人死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4亿元。共下拨各乡镇救灾款240万元,安排建房资金30万元,确定建房对象100户,新建房屋459间。
2005年,全县遭受严重干旱、霜冻、洪水等多种自然灾害,造成农业经济损失5099万元,致使4.1万户18.4万农业人口人均减收277元,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县上累计下拨救灾资金410万元,对9名农村癌症患者免费发放价值5万元的药品,对50多名因病、因灾致贫的特困户、残疾户解决救助款4万多元。发放救灾衣物3万多件。完成灾民建房179户。
(二)抗震、抗洪救灾
1.天祝、古浪、景泰6.2级地震救灾
1990年10月20日,天祝与古浪、景泰3县交界处发生了MS6.2级中强度破坏性地震,使天祝的松山、东大滩、钱宝3乡的33个村、3450户、17588人受灾,造成经济损失总额5749.9万元。
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及下设后勤组现场办公室、社会治安组、医疗组、物资供应组、灾情调查组等,分头展开抗震救灾应急工作。共搭设帐篷245顶,防震棚791间,修复牲畜棚圈1690间,无偿发放兽医药品价值1.05万元,灾民医药品2000多元,救灾面粉13075公斤,煤炭186吨,洋芋8000公斤,油渣4000公斤,竹帘子410捆,毛毡322条,棉毯1269条,发放应急赈灾皮大衣、棉大衣、棉裤、棉鞋等2921件(双),旧衣物35000件,各类捐款16.28万元,使灾民生活初步得到了安置,迅速恢复了自救生产能力。随后,国务院拨专款748万元,用于灾区重建家园。
1991年5月28日,重建家园工作正式开始,核定灾民1008户4942人。进驻灾区的各类工程队57个。经过8个月的施工,共完成投资717.23万元,重建单项工程800多项,各类房屋建设5255间,建筑面积69710平方米。其中民建部分完成投资433.41万元,修建民房4033间,52240.74平方米;用于重建、加固畜牧兽医站、乡村文化站、学校、乡卫生院、派出所、粮站、供销社等公共房屋254.15万元,建房391间,28829.95平方米。投资75.7万元,建成农电线路21.6公里;投资15万元,建成人畜饮水渠1.5公里,新打大口井18眼,解决了2977户人,14140头(匹)牲畜的饮水困难,恢复了1700亩农田的灌溉。
对于地震八度区之内的囊锁、藏民2村群众除主房外的所有侧房、棚圈、大门、围墙等,也都按照统一抗震要求进行自建。群众共自筹重建家园劳力和各类建材实物等折合人民币368.2万元,自建房屋638间7320平方米,自建棚圈2130间46880平方米(其中新建468间10296平方米,加固维修1662间36564平方米),民工建勤修建乡、村道路5公里,修建饮水管道16公里。
2.天祝、古浪5.4级地震救灾
1996年6月1日晚,抓喜秀龙、安远、哈溪一带与相邻的古浪部分地区发生了MS5.4级地震。
震灾发生后,县委、政府立即抽调干部逐户核查灾情,并争取重建资金179万元,发动全县干部群众捐助10万元,安排灾民生活,使1.8万灾民得到了救助,1300间危房和棚圈得到了修复,6所学校恢复了正常教学,2所医院得到了重建,3项水利工程如期竣工,妥善安置了灾民的正常生产生活。
3.“6·7”抗洪救灾
2002年6月7日,天祝县遭遇自1951年以来最大的强降雨引起的洪水灾害。石门、抓喜秀龙、打柴沟、华藏寺、安远、炭山岭、朵什、赛什斯、祁连、旦马、大红沟、东大滩、天堂、朱岔、西大滩等15个乡镇遭灾,石门河沿岸尤为严重。洪水造成2人死亡,3600亩庄稼被淹,1600余头(只)牲畜被冲走,沿岸公路、桥梁、树木、房屋及其他建筑物均被毁坏。
灾害发生的当日,市、县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急赴现场领导救灾,解放军指战员、机关干部、农牧民群众、学校师生共3400余人参加抗洪抢险,营救溺水人员3人,救治伤员3人,疏散、解救被困群众160余人。灾后重建中又得到了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资助,灾区的生产生活很快得到恢复。
五、城乡社会保障
1998年10月,县上制定了《天祝县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999年7月,又制定了《天祝藏族自治县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办法》。当年共保障低保对象122户379人,发放保障金21万元。2000年,县上成立了专门调查机构,对22个乡镇、82个行政事业单位、36家国有和集体企业进行调查。经调查,应享受城市低保对象1998户5479人,农村应保对象9987户43090人。当年,共向城市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176户581人计37万元,向农村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280户434人计10.94万元。2001年向270户892人发放城市低保金46万元,至2005年,增加到1991户5018人390万元。
六、群众自治机构建设
(一)村(居)委会建制
1990年,全县共辖5镇17乡221个村,4个居民委员会。同年在原有安远、哈溪、团结路东、团结路西居委会的基础上,新设华藏寺南街、中街2个居委会,居委会总数增加为6个。
1991年,将东坪乡的扎帐村分设为罗家湾和扎帐2个村,赛什斯乡的大克岔村分设为大克岔和小克岔2个村。全县村委会数增加到223个。
1992年,将大红沟乡的20个村合并为9个村;即西顶、马房沟并为西顶村,东槐、朵家沟并为东槐村,灰条沟、陶家湾、格岔沟并为灰条沟村,东圈湾、三角城并为东圈湾村,大红沟、峡口并为大红沟村,马路、道阳并为马路村,大沟、排路台并为大沟村,红沟寺、旧寺沟并为红沟寺村,地湾子、长沟并为下西顶村。赛什斯乡的20个村并为12个村,即上水、大滩、先明寺并为大滩村,克岔、华家沟并为克岔村,大克岔、小克岔并为大克岔村,野狐川、雪沟并为野狐川村,土城、石家滩、藏民沟、野狐川脑并为土城村,原阳洼、麻渣塘、拉干、下古城、上古城、东大寺、先明峡7个村不变。将钱宝乡12个村以原生产大队为基础,调整为红石、石塘、滩口、中大沟、阿岗湾、芨芨滩6个村,全县村委会数调整为198个。
1993年,将祁连乡的12个村合并为8个村,即边沟、南岔并为边沟村,下河、宽沟滩、寨子滩并为祁连村,石达坂、长达坂并为石达坂村。全县村委会数调整为194个。
1994年,将东坪乡的9个村并为先锋、坪山、扎帐、大麦花4个村。全县的村委会数调整为189个。
1995年,在县景电移民区成立了富民、红溪、小岭子3个村,全县村委会数调整为192个。
1998年,将祁连乡的祁连村分设为祁连、寨子滩村。旦马乡的白羊圈、康路并为康路村,赛什斯乡大克岔村的大克岔组并入阳洼村,小克岔组并入克岔村,景电移民区的3个村移交给景泰县,全县的村委会数调整为188个。
2000年,全县辖5镇17乡,188个村,6个居民委员会。
2003年,炭山岭、石门、打柴沟、安远、哈溪、钱宝、赛什斯设立9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004年12月,因对乡镇区划进行调整,对打柴沟等镇的村民委员会进行调整,原柏林乡划归打柴沟镇的石板沟、上庙儿沟、下庙儿沟合并后称多隆村。松山镇藏民、囊索合并为藏民村,达隆、果曲、水沟合并为达隆村,鞍子山、大沟、土沟、马圈合并为鞍子山村,松山街、松山城合并为松山村。祁连乡撤销边沟村,边沟村的村民小组分别划入天山村和祁连村;撤销庙台村,庙台村村民小组分别划入祁连村和岔山村;老虎沟村并入马场滩村。炭山岭镇的旺直良、祝藏沟并入拉卜子村;大科什旦、阿沿沟村合并为阿沿沟村,石门脑并入四台沟村。
调整后全县有172个村民委员会,758个村民小组,1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二)群众自治
1991年,县上在钱宝乡进行了村级组织建设试点工作。1992年,在华藏寺镇开展了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整体化建设试点工作,并在全县各乡(镇)、村推行,健全了党支部、村委会、共青团、妇女、治保、民事调解、计划生育、科普、村民小组、红白理事会等各种村级组织。
1993年,全县开展了村委会第一届换届选举。在各村普遍建立了村民代表大会制度、村民议事制度和村理财委员会,制定了村规民约。
1996年,全县进行了第二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对村、组等其他组织进行了调整,完善了村规民约等制度。
1999年,全县举行了第三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各村均建立了3年任期目标规划,村干部工资从乡统筹中支付,年薪在600~3600元之间。
2001年,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关于全县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成立了天祝县社区建设工作指导委员会,加强城市社区群众自治工作。全县有191名村干部分别在省、市、县党校受培训,69名村干部进入县委党校大专班接受培训。
2002年,城市社区建设工作全面开展,对原有居民委员会进行了调整。县城社区居委会调整为南街、中街、路西、华干路、路东、铁路新村、花园台、寺滩8个居民委员会,主任、支部书记由一人兼任,人选从公务员中选拔,给予副科级待遇;文书由公务员担任;在居民中选举副主任,月工资350元,由财政供给;从居民中选举3~5名居委会委员。
2004年,新设立更名社区居民委员会9个,完成了第五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和居民委员会选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