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个人观念与社会要求的关系有4种平衡或不平衡:
1.内外平衡:指个体的主观观念、行为与社会的要求一致,现实目标与理想目标统一。这是一种真正的、高水平的平衡。许多自我控制力表现良好的人都属于这种类型。
2.内平衡—外不平衡:指主观平衡,但与外界要求有距离,如当人们偶尔自我控制弱,往往会通过降低标准、借助外力、改变观念等方式来求得内心的平衡。这也是一种好的平衡。
3.内不平衡—外平衡:指行为力求适应社会要求,但内心不平衡。如个体过分的自我控制(或压抑),不敢表露自己的意见与情绪,这是一种虚假的平衡。
4.内外不平衡。指个体的行为没有按社会的要求去做,并且对自己的行为也不满意,如由于一再努力而失败,内心上虽也想平衡自己,但与社会要求相差甚远,逐渐产生习得无助,使自己完全失控。
出于上述对自控力的认识,本活动以心理咨询中的一个技术——“六步换框法”(详见本书附录三)为基础,根据行为由动机推动,动机由需要与外在诱因构成,行为是由需要推动的,得出要改变或坚持某种行为一般是要以满足某种需要为基础的。
【活动目的】
1.帮助学生找到影响自己实现目标的不良行为。
2.学会发现行为的正面动机 ,学会自我平衡。
3.初步掌握“六步换框法”的多选择的策略,提高自我调控的能力。
【活动形式】小组讨论,讲授。
【活动地点】教室、校园均可。
【活动流程】
第一阶段:热身活动
在这一阶段,主要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在活动中,因此,本活动的热身问题是:“请你用一个象征物来代表自己,你觉得自己像什么。”引导学生开始做自我探索。每个同学都要说自己像什么,这个象征物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自然界一些现象。 比如,有的同学觉得自己像小草,像云,或是像一块铺路石,然后同学们之间可以相互陈述对自己的自我意象的解释。
第二阶段:活动开始阶段
1.开始由老师讲解什么是自我控制能力?为什么有的时候我们会控制不住自己?从这样的问题引出一个新的概念:身心一致。我们怎样才能做到身心一致,就要学会自己跟自己沟通。下面我们要教大家做一个自己跟自己沟通的方法。了解自己为什么想到的事情做不到。这个方法是从心理咨询技术中发展出来的方法,叫“六步换框法”。用“六步换框法”可以让我们发现我们坚持做一些行为是为了满足哪些需要。根据前人的研究,所谓的控制力就是要学会在各种需要中达到一个平衡。为了能够改变一些行为,就要先了解这些行为满足了我们什么样的需要,从而找到更好的方法来满足这种需要。
2.开始分组,让同学找自己比较信得过的同学,每3人组成一组,这三个同学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一个人为倾诉者,他会提出自己打算改变的行为;一个人为引导者,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让倾诉者明白自己这种行为的需要是什么;一个人为观察者,他将负责观察这个过程,提出策略。由引导者提出问题,倾诉者来思考,观察者充当引导者的策略员,3人合作来完成倾诉者的自我探索。
3.开始引导过程,引导者根据下列问题进行:
(1)引导倾诉者说出自己想改变的行为是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改变之后的行为是什么样的?
比如,倾诉者可以说“我要改变的行为是性格急躁”。引导者可以让倾诉者对性格急躁在生活中的一些表现进行描述,让三人组的其他成员了解倾诉者所描述的问题,然后对倾诉者提出问题,“当你的性格不再急躁后,你的性格会是什么样的?”倾诉者可以说“性格稳定,耐心”等等,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每个人会不同,没有标准答案。这一步骤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改变者不断思考自己的这个行为。
(2)想想看不做这个行为可以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好处?这个行为给自己的生活与学习带来什么样的价值?
对这个问题,倾诉者可以说“遇事情后比较有耐心,可以多一些听,多一些分析”等等,倾诉者也可以想想,当自己拥有了这个好的性格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不同。这种思考可以让同学认真思考自己的行为改变是为了什么。
(3)想想看什么样的行为还可以带给自己这样的好处与价值?请说出三种以上的行为,哪种行为是你以前从来没有想到过的?
倾诉者可以想想,为了能达到那些好处(比如耐心,多分析,多倾听),除了改变急躁的性格这种方法或途径外,还有没有其他的行为,比如让好朋友提醒自己,多做一些事情等等,通过这个问题,让倾诉者开阔视野,不会局限在唯一的行为上,从而提高倾诉者的信心。
(4)现在你看着你的右前方大约半个手臂的地方(用左手的同学看相反的方向),想象在未来的日子里,当你采用新的行为的时候感觉如何?
引导者让倾诉者将眼睛看到右边(或是左边),然后想象,遇到了一件让自己着急的事情,但自己却能够耐心地处理这件事,将这个画面想清楚,然后请倾诉者讲讲看到这个画面时的情绪与感受。
(5)小组内讨论这样的活动给三个人带来了什么样的体验。
第三阶段:活动总结阶段
请每一个小组的代表来谈一谈这个活动带给自己的体会,老师做总结,一起唱《感恩的心》,结束活动。
【活动后的作业】
每个人写出自己想改变的行为,按照活动中所提示的方式,写出可以替代的三种行为,并写出体会。
【操作要点】
1.辅导员自己在做这个活动之前要理解为什么说良好的控制力表现的是身心合一的状态。其实,每一个行为都有其行为背后的原因,比如,有些同学性子比较急,遇到事情发火,这个行为背后可能的动机是什么,既可能是担心把事情做了自己受到别人的指责,也可能是其他的一些原因,这些动机是没有错的,只是行为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这个正面的动机是处在一个人的潜意识里的,因此有可能当一个人准备改变一个行为时,潜意识却可能会认为你忽略正面动机,就不会全身心地支持这个行为,所以这个行为的改变就不能持久。因此,我们需要跟自己的内心做沟通,从而做到身心一致。
2.在活动开始前,辅导员要跟学生讲清楚,什么是自我控制力,控制的实质是什么,要让学生充分明白,每种行为都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只有了解这一点,学生才能在活动中认真思考这些需要,并思考行为与需要满足之间的关系。
3.在活动中要注意引导者的提问,所有的问题都是帮助倾诉者明确自己的需要。引导者不需要加入太多的个人主观的评价或是引导,所有的提问都是用于澄清倾述的需要,没有正确答案。
方案五大学生的自我认识
这个活动可以在大学一年级下学期进行。大学生在这一个阶段对自己有很多疑问,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识与了解自己。
【设计原理】俗话讲,人贵有自知之明。个体对自己的看法不但直接影响其行为,而且由于这种看法与其人格和心理健康等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因而会对行为产生广泛的影响。人们形成对自己的看法的途径之一是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因此,此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自己与别人对自己看法的区别。
心理学理论认为个体的自我是一个由多种成分构成的动力系统,对于自我的理解一般涉及两个维度:个体维度和发展维度。从个体维度来说,自我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区别于他人的“分离感”,即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身体和心理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同时这也使个体能够更好地认识他人;二是跨时间、跨情境的“稳定的同一感”,即一个人知道自己是长期持续存在的,不随环境及自身的变化而否认自己是同一个人。从发展的维度来看,自我的特征在于:它起因于社会,其发展是个体的社会化和个体化的统一;自我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态实体;自我是一个结构,自我的发展意味着结构的改变;自我是作为一个整体而起作用的。
画自画像,用非语言的方法将画者的内心投射出来,是一种独特的自我探索、自我分析、自我展示的方法。通过团体内交流,可以促进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加深对他人的认识和理解。
【活动目的】帮助学生开放自我,从不同角度认识自己,对自己形成全面的认识。
【活动形式】画画、写信。
【活动地点】宿舍、教室。
【参与人员】全体学生。
【活动准备】蒙眼罩或是替代品,自制小书签。
【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热身活动
这个活动需要学生对自己的内心进行探讨,因此,需要创设一个团体互相支持的环境。辅导员可以选择一些增加相互信任的热身游戏(见学生附录一)。我们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盲人行”。团体成员两人一组,一位是盲人,一位是帮助盲人的人。盲人蒙上眼睛,原地转3圈,暂时失去方向感,然后在帮助人的搀扶下,沿着辅导员选定的路线(因这是热身活动,所以选择路线不必太长或过于曲折),带领“盲人”绕室内外活动。其间不能讲话,只能用手势、动作帮助“盲人”体验各种感觉。活动结束后两人坐下交流当“盲人”和帮助别人的感觉,并在团体内交流。然后互换角色,再来一遍,再互相交流。
第二阶段:活动实施
1.请每位学生各画一幅画,用这一幅画来代表自己,所画的内容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风景,也可以是物品或是动物,作画者觉得什么样的形象能代表自己就可以用什么形象。画画工具可以是铅笔、钢笔,也可以是水彩笔。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在活动前完成,也可以在活动时完成。
2.将每位学生的画挂在墙壁上,让学生相互看,然后分成4~5人的小组,每个人讲解自己画的含义,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同学眼中的自己。
3.请每位学生写下对自我的剖析材料:“我眼中的自己”,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包括性格、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等。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在活动前完成,也可以在活动时完成。所写的材料上不署名。
4.将自我剖析材料随机分给全班学生,让学生在看完这些材料后写出对材料主人的评价与建议。之后,让学生将材料认回。再将学生分成4~5人的小组,交流看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的体会,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
第三阶段:活动结束阶段
1.辅导员将所有的自我描述的图画与文字收回,结束这次活动,并对此次活动过程进行总结,告诉同学们:“我们对自己的看法叫做自我概念,自我概念影响着人们方方面面的行为与思想。我们对自己的了解不可能很透彻,因为人类对自己认识都在路上。然而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反思来达到自知与自觉。”
2.活动结束后,辅导员在认真阅读学生的资料之后,写出相应的鼓励的话,并指出方向,以书签的形式返回。图2-5-1是我们在这样的活动中自己制作的书签。
注意: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同时也可以发现学生们面临的共同问题,从而更有效地开展下一次的活动。
【操作要点】
1.自我探讨需要相对安全的心理环境,辅导员要告诉学生对别人的画与材料保持一份欣赏态度。
2.在学生进行体验交流时,要注意把握体验的方向,把学生的体验集中在对自己内心变化的感悟上。
方案六“培养责任心”
在大学生中培养对自己负责和对他人负责的意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这种教育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与活动来进行。这个活动既可以跟其他活动一起做,也可以单独使用。
【活动名称】报数。
【活动时间】30~60分钟。
【所需物品】秒表。
【活动目的】
1.使团队通过竞争提高他们的效率;
2.使队员感受到每个人对团队的责任。
【活动过程】
1.将所有参加活动的人在两分钟之内平均分成两组。
2.挑选男女队长各一名,组织团队进行比赛(队长不参加比赛)。
3.辅导员要求队长宣誓,问三个问题:“有没有信心战胜对手”、“如果失败,敢不敢面对队员的指责”、“如果失败,愿不愿意承担由此所带来的一切责任”。
4.辅导员宣布比赛规则:
(1)全队同学进行报数,从1到50开始报数,逢7或7的倍数以拍手代替,速度越快越好。
(2)分别进行8轮比赛,每轮比赛间隔休息3分钟(2次)、2分钟(2次)、1分半钟(2次)、1分钟(2次)。
(3)每轮比赛进行奖惩。输者,由队长率领队员向对方表示诚服,并对对方队员说:“愿赌服输,恭喜你们!”并由男女队长做俯卧撑N次,如果再输,俯卧撑的次数将会成倍递增。赢者,将全队哈哈大笑,以示胜利。
(4)将每轮比赛的结果记录在白板上。
5.比赛结束后,让每队同学谈谈活动的感受,当自己认输的时候,内心的感觉如何,赢了以后,内心的感觉是什么样的,辅导员还可以引导大家讨论:
(1)每个人都同意所有的意见吗?如果不是,为什么?
(2)谈谈责任心对人生的作用。
【操作要点】
1.这个活动的游戏性比较强,辅导员要注意活动的节奏与秩序。
2.责任心主要表现在努力为团队工作,犯了错误要勇于担当,因此,要建立好团队意识,选择好各组的队长,在表示诚服时,态度一定要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