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413500000002

第2章 不打不骂教出好孩子

方法1:打不是亲,骂也不是爱

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把娃害!这是中国传统教育中最广为流传的一条法则。直到现在,有很多父母仍旧把其当做教育孩子的法宝。这实在是大错特错!

要知道,在孩子心目中最具信服力的家长,并不是那些动辄打骂者——你可以用拳头胁迫他们点头,但却永远无法使他们的心灵为之洞开。你打得越狠、骂得越难听,他们的心门也关得越严,越不信服你,越会反抗顶撞你。只有那些真正讲道理,肯包容的家长才会使孩子信任并且佩服,以己为傲,才会从心底里听从你的话,诚心地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才是教育。

恐惧是最容易把人摧毁的,这是全世界心理学家的共识。当一个人绝望的时候,最需要的是亲人的包容。爸爸妈妈永远是孩子心中最后的底线。父母能包容孩子,孩子就有胆量直面错误,有胆量改正,有胆量尝试新事物。而所谓的打骂教育是中国传统专制家庭制度的残余,会对青少年身心造成严重摧残。打骂教育,也是一种畸形的家庭教育方式,不仅不会使孩子成才,而且还有可能酿成家庭悲剧。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约翰·洛克早在300年前就提出:要尊重孩子,要精心爱护和培养孩子的荣誉感和自尊心,反对打骂孩子。他断言:“打骂式的管教,其所养成的只会是‘奴隶式’的孩子。”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父母的普遍愿望。但是,由于他们教育“失重”、“失度”,有意或无意中采取了打骂的教育方式,结果事与愿违,出现了不少触目惊心的家庭悲剧。

2006年,一名17岁的高中生因不满父亲的打骂,用老鼠药毒死了父亲。这名高中生从小在父亲的打骂中长大,尽管他的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还写得一手好字,但仍逃脱不了父亲三天两头的毒打。一次,他因期中考试未取得父亲规定的成绩,而被父亲用钢条毒打了l个多小时,拇指粗的钢条都被打弯。但第二天早晨,父亲还余怒未消,随手拿起放在桌上的菜刀对正在吃早饭的儿子咆哮:“若再拿那么差的成绩单见我,我就杀了你!”17岁的儿子被吓得抓起书包跑出了家门。这一次他从灵魂深处感到了恐惧,并且想到了报复。当天,他就买了一瓶老鼠药藏在床下,想要“警告”一下父亲。正当他犹豫不决该不该实行自己的报复计划时,又一次毒打使他下定了决心。一天晚上,他早早回到家里,为父母做好了饭菜,可父亲只吃了几口就被药倒在饭桌上,母亲也昏迷不醒……最后,母亲因抢救及时保住了性命,而父亲却永远地闭上了双眼。儿子终因涉嫌故意杀人罪而被判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多么惨痛的经历!多么惨痛的教训!孩子需要的是教育而不是打骂,打骂或许能够纠正孩子的行为,使孩子听话顺从,但却是以摧毁孩子的灵魂,破坏他的自信为代价的,这不是教育,而是摧残。

再来看一则事例,《青岛日报》曾经刊登过一位成绩被“打”好的孩子的信。原文如下:

我是一所省重点高中的学生,虽在十几年求学生涯中一直是拔尖的学生,却不是一个幸福的孩子。上小学时,父母就规定我的名次不能低于前五名,否则就要挨打。有一次,我考了第八名,回到家里,妈妈二话不说上来就是一把掌。那天挨的巴掌我至今还记得,想起来就心痛。我是在棍棒下长大的孩子,棍棒下的孩子确实也会有好的成绩,我的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但我不能理解的是,考了第一名,父母也从来不会由衷地表扬我,总是给我泼冷水,为的是不让我骄傲。我不能次次考第一啊,结果考了第二还要挨打,一年四次考试起码挨三次打,还不算平时的小打。现在我已经上高二了,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尊严。

父母几乎天天翻我的书包,说是怕我学坏。每次翻我书包时,我都有小偷在公安局被审查的感觉,可怕极了。

今天又和妈妈吵架了,原因很简单,她要求我先做物理作业,我先做了外语,结果妈妈一边打我的耳光,一边狠狠地骂我。我毕竟是一个17岁的姑娘了,就让她这么一边打一边骂,声音大得整栋楼都听得见。我只有保护我仅有的一点尊严,求她别再骂我了。她却说:“我养你十几年,给你吃给你穿还供你上学,骂你怎么都不行啊?!”妈妈是用皮带打我的,我的手和胳膊都被打肿了,脸上全是巴掌印,我实在忍无可忍最后抢下她的皮带,她又狠狠地踢了我一脚,说了句:“真后悔不该生你这个畜生!”就在她说这句话时,我仿佛突然听见了玻璃破碎的声音,我仅有的一点尊严也被她彻底剥夺了,我当时大声吼了起来:“对,我是畜生,不要你管我好吗?!”她呆了,她万万没有想到,我会如此强烈地反抗她。也就在这一瞬间,我决定了:“我要退学!”我不能再让那可恶的成绩压死我,我即使能考上大学,我也不想考了,我要自谋生路。

也许我的选择是错误的,但我决不后悔,我要走自己的路,我要争回做人最基本的尊严!……

读了这位女高中生的信后,相信所有的人都会感到震撼。当她妈妈骂那句“畜生”的时候,孩子为什么会听见玻璃破碎的声音呢?孩子的心是玻璃做的……

最痛当是心碎时,当孩子反抗得最强烈的时候,也是心碎的时候。那些被打骂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虽然已看不到他们身体上挨打的伤痕,但在他们的内心,仍然保留着幼年时挨打的痕迹,其后果是造成对自己没有信心,莫名的内疚,这种内疚会有不同的表现:性格有攻击性,跟人相处困难,或工作不负责任等等。

这种幼年遭受打骂造成的人生不自信,不仅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身心,还会直接限制孩子个性的发展,阻碍孩子特长的发挥,很大程度地影响孩子未来的事业成功。

方法2:对孩子吼叫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一位家长参加了一次学校组织的家长会,一位老师向到会的家长讲述了一件发生在这个老师身上的事情:

一天早晨,我组织同学们上早自习。科代表已把作业留好了,我只是管纪律,防止那些调皮鬼捣乱。开始,同学们都还挺安静,可没过一会儿就乱了套,说的说,笑的笑,有的竟唱起了歌。我生气地巡视课堂,发现说得最起劲的还是童虎。就走过去,大叫道:“你别说了行不行?”

他吐了吐舌头,笑着说:“不谦虚,不说了。”

可我一转身,他又开始了他的“演讲”,望着这混乱的局面,我只是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总不能这样任其乱下去呀?我猛然想起了“杀一儆百”。对!我虽不能“杀”他,但一定要“儆”。于是我怒气冲冲地走过去,喝道:“童虎!你站起来!”

他却好像没听见似的,没吭声,可也没动。

我又加大了嗓门:“你站起来!”他见我急了,只好慢悠悠地站了起来。

这时,一个尖声尖气的声音传入我的耳朵:“吃黄河水长大的——管得倒宽。”我扭头一看,气得火冒三丈,说话的原来是童虎的“好”组长富江。他不紧不慢地说:“你那样训人,我们不服气。”

看到他傲慢的样子,想到他身为组长,不但不管童虎,反而替他说话,我气恼得像狮子,严声命令:“富江!你也站起来!”

富江脸朝屋顶,不理不睬。我忍无可忍地举起了教鞭,给了他一下子。这一下他也火了,跳上课桌,拉开了决一雌雄的架势。

课堂上顿时安静了下来,四十多双眼睛一齐投向我俩。恰在这时,另一位老师来了,才算解了围。

晚上回到家,我把这件事告诉给了我的丈夫,丈夫注视了半天后,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个小孩子,不知道回声是什么东西。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山冈上,大声叫道:“喂!喂!”

附近小山立即反射出回声:“喂!喂!”他又叫“你是谁?”回声传来:“你是谁?”他又尖声大叫:“你是蠢材!”立刻又从山上传来“蠢材”的回声。

孩子十分愤怒,向小山骂起来,然而,小山仍旧毫不客气地回敬他。

孩子回家后对母亲诉说,母亲对他说:

“孩子呀,那是你做得不对。如果你恭恭敬敬地对它说话,它就会和和气气地对待你。”

孩子说:“我明天再去那里说些好话,听听它的回声。”

“应该的,”他的母亲说,“在生活里,不论男女老幼,你对他好,他便对你好。正如以前有一个非常聪明的人所说的那样:‘温柔的答话会消除愤怒。’如果我们自己粗鲁,是绝不会得到人家友善相待的。”

我知道这个故事,但是从来没有过这么深的体会。在第二天早自习时,我主动承担了责任,还给童虎和富江同学道了歉。还说请求大家协助他做好班里的工作,一起把班集体搞好。同学们听后都报以热烈的掌声,鼓得最带劲的要算富江和童虎了。

从此,在我的班上,再也没有听到过喧闹声了。

这个家长这个故事很受启发,因为他也像这个老师曾经对待她的学生一样,对待他的孩子。结果效果也不怎么好,孩子也不怎么听他的。

其实,作为家长,应该心平气和地纠正孩子的错误,而不是冲孩子大吼大叫。在很多的情况下,放声吼叫起不到什么很好的效果,相反轻声细语的嘱咐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美国的很多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喜欢轻声细语,这样做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一个大型商场的玩具架前,有一个小男孩高兴地举起一支卡宾枪,并示意他的父母买下这支枪,还使劲地喊道:“我要!我要!”这时他的母亲赶紧走过去,用左手食指放在嘴唇上嘘了一声,示意小男孩轻声点。然后她弯下腰轻轻地对小男孩耳语了几句。小男孩默默地放下枪,又向前跑去。

有一个小男孩抢了一个小女孩的电动车,女孩要男孩归还,可男孩就是不给,这时女孩子哭了起来。男孩的母亲看见后,微笑着走了过来,轻轻地对男孩说:“你过来一下。”小男孩不太情愿地跟了过去,这位母亲脸上始终带着微笑轻声地跟男孩交谈。开始小男孩还反驳,一会儿母亲在小男孩耳边又讲了几句,小男孩就不做声了。过了一会儿,小男孩低着头,拿着小车走到小女孩面前,把车还给了小女孩,并认真地讲了一声“对不起”,说完了,向女孩欠欠身,然后挺胸抬头像个男子汉似的走回到他母亲的身边。

家长通过耳语、弯下身子说话以及把孩子找到一个僻静处悄悄说话,这都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一种尊重,一种保护。

现在的孩子,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诸如分数、升学及家长强加于孩子的各种“厚望”。为了这些而感到活得很累的孩子已经不少了,作为父母,难道你们还愿意去酿成更多的悲剧吗?

想起一位父亲对他的儿子说的一句让无数人动容的话:“即使全天下的人都看不起我的孩子,我依然会饱含热泪地拥抱他、鼓励他。”既称之为孩子,就是因为他们还稚嫩,还弱小。即使成人在遇到失败时,都渴望别人的呵护,更何况孩子呢?愿所有的家长理解你的孩子,多对他们说鼓励的话,不要说让孩子伤心的话,不要对孩子经常使用大嗓门,更不可打骂他们。只要家长能真正体察孩子的心声和需求,平等地对待他们,他们是一定会进步的。

难得的是,如今很多家长改掉了大声训斥的习惯,采用了一种轻声细语的批评方法:其实这才是一种既科学又艺术的批评方式,孩子理所当然容易被感动,也体现出家长举止的高雅。

方法3: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出气筒

父母为了生活,为了孩子的未来,努力工作,并忙于各种日常事务。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难免会产生不良情绪,而有些父母出于种种原因,往往就会把这种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如果你把孩子当成出气筒,那就很可能会毁掉自己的一切教育成果。对孩子发脾气是可厌和有失体面的。

有些父母常常用大嗓门跟孩子讲话。一个小学生在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爸爸的“雷声”》的作文,文中写道:“别以为只有春天才会听到雷声,在我的家里常常会听到‘雷声’——那就是爸爸教训我时的大嗓门。我从小就淘气,不听话,只要被爸爸知道了,他立即圆睁双眼,‘隆隆’的‘雷声’马上就到,震得我不敢抬头。我的眼泪就像夏日的大雨,‘哗哗’下个不停,那时我最恨我的老爸,每天最担心的也就是他的‘雷声’。我常常想,要是爸爸不打‘雷’了,那该多好啊!”

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好动又容易犯错误,且反抗的力度不够,在不顺心这根导火索的“引导”下很容易成为不理智父母的“出气筒”。殊不知,这样会对孩子造成难以估量的生理及心理创伤。

把孩子当自己的出气筒,孩子的直接反应就是自己犯了什么错误使父母如此生气。因为起因往往是平时算不了什么的小事,孩子被弄得莫名其妙,加上与平时父母的溺爱“落差”太大,更使委屈倍增。更为有害的是天长日久给孩子造成的心理阴影和性格变异,多次无辜被父母迁怒,孩子会不信任、不服从父母,以后真的需要父母管教了,父母的威信已丧失殆尽。另外,孩子,尤其是一二岁的幼儿,性格形成期受到这种影响,会变得易暴躁、好斗、出言不逊。一旦到了恶果的形成,父母们后悔不迭也为时已晚。所以,千万别拿孩子当出气筒。

要避免孩子成为“出气筒”事件的发生,父母最起码做到以下3点:

将不良情绪丢在家门外。

首先,父母应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及情绪,一定不要把家庭以外的不良情绪带入家庭中来,应努力将遇到的麻烦妥善地处理解决。要明白向家人及孩子倾诉没有任何意义,反而会破坏大家的情绪。

和孩子保持平等关系。

开明的父母应该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许多事情应多多征求孩子的意见,全面考虑孩子的情感,常与孩子交流思想。这样,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就会和谐融洽,孩子就不会轻易成为父母的“出气筒”了。

积极的形象,并要及时处理问题。

父母在家庭内部发生矛盾时,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以免让孩子感觉失去安全感,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过分关注父母的矛盾。父母给孩子的印象应是积极乐观、稳定自信。

对于孩子的缺点和错误,父母应及时指出,善意地批评指导,要就事论事,不要算总账,也不得夸大,要使孩子能知道错误所在,并知道如何改正。父母不应借机发泄自己心中的不快,而使孩子无所适从。

孩子犯错误是再所难免的,独生子女更是会经常性的犯错误。作为父母,应该心平气和地纠正他们的错误,而不是冲他们大吼大叫。因为那样不但收不到良好的效果,还会造成孩子们的逆反心理。

方法4:父母要注意自身的素质,别对孩子恶言恶语

好话与坏话其实都可以是正确的话,但因为虚荣心的驱使,人们大多愿意听好话,而反感别人对自己恶语相向,即使这个恶语是正确的、很有道理的。退一步讲,即使他们表面接受了,心理也会对你有敌意。

孩子也有这种心理,当然,他不大可能对你产生敌意,但反感则是一定的。事实上,更为严重的后果是,有些孩子会因为父母的恶语相向而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

王女士的女儿今年上高二,学习成绩在班里属于中下等水平,平时喜欢和男同学一起玩,经常出入游戏厅、台球厅等娱乐场所,成绩一路下滑,为此王女士一筹莫展。

一次家长会后,班主任点名批评了王女士的女儿,暗示王女士的女儿不检点,不注意男女关系,学习不努力。回家之后,王女士对女儿大发雷霆,骂女儿不要脸,甚至对女儿说这样的话,“考不上大学你就出去当小姐”。

这件事过去不久,一天,王女士接到公安机关的通知,原来王女士的女儿因卖淫被公安机关逮捕,她的女儿真的当了小姐!当王女士含着眼泪去探望女儿时,女儿的目光非常冷漠,冷笑着对王女士说:“你说的没错,我就应该出来当小姐,这下子你满意了吧!”王女士听了女儿这番话欲哭无泪,悔不该当初会说出那样的话,可如今,悔之晚矣。

在这个事例当中,王女士因为对女儿失望而对女儿恶语相向,使女儿的心灵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索性一错到底,做出极端的事。王女士没有想到自己的一些话伤害了女儿,继而毁了女儿一生。这一切都是因为王女士口无遮拦,对自己的女儿恶语相向。

当孩子做错事情时,父母最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对孩子恶语相向。孩子做错事,父母生气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因此而批评孩子也无可厚非,但最好不要恶言恶语的责骂孩子,这会对孩子造成很严重的伤害。会严重地伤害孩子的自信心,破坏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孩子会觉得自己不受尊重。

从另一个角度讲,教育需要言传也需要身教,一个出口成“脏”的家长,是绝对不会教出一个言语文明的孩子的。家长恶语相向,孩子也会变得粗暴,言语也会逐渐变得恶毒,这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父母对孩子恶语相向,最严重的后果是,当孩子对父母的话无动于衷甚至自暴自弃时,教育的作用就变得微乎其微了,一些孩子还会产生强烈的逆反情绪,索性与家长背道而驰,处处与家长作对,做出一些不理智甚至是反犯法律的荒唐事。

所以说,父母一定要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语。万一不小心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一定要及时给孩子道歉,真诚的道歉是可以化解矛盾的,也可以避免伤害孩子。

此外,有一点需要注意,父母在批评孩子时,千万不要骂孩子“笨”,这虽然算不上恶语,但也能对孩子造成很深的负面影响。

孩子最爱自己的父母,也最崇敬自己的父母。父母对孩子的赞扬和肯定可以激发孩子的自信;父母对孩子的奚落和否定则会摧毁孩子的自信。父母随口说出自己孩子“笨”,尽管可能说过以后就淡忘了,可孩子却会记住“笨”这个词。他会感到羞辱,感到难受,以后很可能对任何事情都会表现出畏难情绪,因此而产生自卑心理。孩子心灵受到的伤害,要比体罚所带来的伤害还严重。

所以说,父母对孩子必须忌用“笨”、“不争气”等轻视、讽刺、侮辱孩子的话语。而是要用“你能行”、“真棒”等热情、善意、激励的语言去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帮助孩子树立自尊、自信。当孩子付出了努力,一时还不能达到目标时,父母要给孩子勇气,鼓励他继续坚持,相信他一定会成功,同时要引导他找出克服困难的办法,提高他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讲究教育的艺术性,注重提高自身的素质。

方法5:父母越唠叨,孩子越不听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对于某个问题,提醒了孩子许多次,可越说却越不听;纠正了孩子许多次,可孩子一点反应都没有;教训孩子多次之后,才发现孩子的表现与自己的期望恰恰相反……这个时候父母不要再揪住问题不放,而应该静静的想一想,是不是自己太唠叨了?

家庭教育中,切忌对子女唠叨。常见一些父母,出于对孩子严格要求的初衷,当孩子有些事做得不大好的时候,或者学习考试成绩出现下降的时候,往往反复告诫,一再提醒。有一位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平时学习抓得不紧,作业敷衍潦草,母亲非常着急。为了提醒孩子,她一大早就叫孩子起床,并说:“你不看是什么时候了,还不起来!”晚上孩子回到家中,就问作业做了没有?当她看到孩子在室内来回走动时,就说:“你不看是什么时候了,怎么一点也不着急!”这位母亲的心情是人所共知的。作为母亲,似乎认为不这样,自己就没有尽到责任,也就是说,自以为只有这样,才能提醒孩子注意,达到预期的目的。实际上却往往使孩子感到厌烦,产生抵触情绪。

之所以孩子产生抵触情绪,是有原因的。从心理学上讲,这种唠叨,就是一种重复刺激,同一内容重复的次数多了,就会在大脑皮质产生保护性抑制。这样产生的结果就是,父母说的越多,孩子越不听。每一位做父母的必须对这种逆反心理引以为戒。

有一位学生,母亲在外地工作,他长期生活在祖母身边,从小嘴馋,生活自理能力差,学习上也是马虎拖拉,经常迟到、逃课。他母亲知道了这些情况,就决定召开家庭生活会,对他进行一次认真的教育。父亲在会上讲述了自己苦难的童年和成长史,祖母也介绍了对孙子的管教情况。会议开得很成功,孩子受到了很大的震动。会上,还帮助他制定了学习计划。从此以后,他母亲定期回家,督促检查,不到半年时间,这个孩子就改掉了散、懒、馋的毛病,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其实,絮叨的说教是教育子女的一种错误的方式,也是父母缺少教育方法的一种表现。对于子女的教育不能单纯地说教,更不能发脾气,耍态度。当父母发现孩子有某些缺点和不良习惯,进行批评教育和诱导时,应使用多变的语言,以及不同的语调和表情,选择适当的时机,有的放矢地进行训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再加上给予具体的帮助和监督,这样就会使孩子逐渐改掉缺点和不良习惯,养成好的行事风格。

父母和孩子交谈,教育孩子,除了要选择谈话的方式,还要注意谈话时机的选择。孩子放学回到家,还没放下书包,爸爸妈妈就开始唠叨,这是最不适宜的。可是,父母有问题要和孩子谈,都等了一天了,他们不知道孩子上了一天学,十分疲劳,注意力很难集中,也较难克制自己的情绪。如果他在学校正好碰到不顺心的事就要更糟,谈话肯定不会顺利。因此,父母想要自己的训导有效果,一定要善于找到孩子的兴奋点,在恰当的时机将自己的观念传达给孩子。

方法6:这些字眼轻易不要对孩子说

有一些字眼虽然很简单,但如果在某些时候说出来,却足以挑起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冲突。如果父母能够了解在与孩子的沟通中,哪些话可能普遍会引起冲突,就可以用其他更能够鼓励合作和了解的措辞来替代那些字眼,使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更加顺畅。大部分可能会引起冲突的字眼,一般会出现在句首或接近句首的地方。以下是两个看似无关痛痒,却最容易引起孩子内心冲突的语词:“如果”和“为什么”。

“如果你……”

“如果”——通常会紧接着“你”,若被父母当成威胁来对孩子使用,就会挑起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冲突,例如:

——“如果你不把玩具收拾好,我就会把它们通通扔掉。”

——“如果你不好好爱惜你的衣服,我就再不给你买新衣服了。”

许多孩子会把威胁当成一个挑战,而且他们会重复引起父母发出威胁的行为,来测试父母的决心。其实,父母发出的那些威胁通常都不可能真正付诸实践。而如果父母没有执行他们的威胁,孩子就不会再认真看待父母说的话。另外,不合理或太夸大其词的威胁,尽管会给孩子一个强烈的信号,让他们明白父母不支持他们的某些行为,但是并不能让孩子了解他的行为可能导致的真实后果,因此也达不到父母所期望的教育效果。

替代选择:

父母应该避免使用“如果”,而改用“一……就……”或“只要……”。这些句子在孩子听来,会感觉比较正面,而不会感觉包含着很多处罚的意味在里面。用“一……就……”或“只要……”的句型,能鼓励孩子保持理性,并让孩子清晰明了可以执行的结果,从而使孩子更乐于遵从:

——“你把玩具一收拾好,我们就可以吃点心了。”

——“只要你把外套挂好,我们就可以开始玩游戏了。”

“为什么你不能……”

“为什么”也很容易挑起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冲突,尤其是在“为什么”后面紧接着“你不能”的时候,例如:

——“为什么你总是不能把你的东西捡起来?”

——“为什么你总是不能把你的手放好?”

——“为什么你总是不听话?”

这些问题没有答案。事实上,父母并不是要问“为什么”,父母期望得到的只是一个合理的答案,然而在孩子看来,父母实际上是在责备或批评他。当孩子觉得自己被父母指责时,是不可能合作的。另一个“为什么”这个词常见的使用情形,是在“你为什么……”当中,例如:“你为什么打你妹妹?”而其实大部分的孩子往往并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会做他们正在做的事情。很多时候,他们只是出于本能的反射动作而已。

这种说话方式更糟糕的地方在于,这些对孩子整体个性的描述,是他无法改变的部分,对孩子来说,意味着对他整个个性的全部否定;而如果父母在要求孩子时,只使用对孩子客观行为的描述,则是他可以有所控制的部分,他也更愿意接受并做出改变。指责总是会让人心理上产生抵制和防备(孩子和大人都一样),而一个心理上有抵制和防备的人,当然就会缺少改善他的行为来取悦别人的动机。

替代选择:

父母可以把那个没有用的“为什么”拿掉,把问题变成一个清楚、明确、坚定,只涉及孩子正在进行的行为本身,而没有指责的陈述,例如,父母可以这样说:

——“你必须把那些玩具捡起来。”

——“不可以打人。”

——“我知道你自己可以把外套挂起来,而不需要我提醒你。”

方法7:对待爱顶嘴的孩子要说服而不是压服

很多父母都发现这样一种现象: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们不再像以前那么听话,与父母顶嘴的现象常会发生。

洋洋今年7岁了,嘴巴越来越厉害,大人说一句她能回十句,爸妈都被她气得没办法。

一天晚上,她到邻居家和小伙伴玩。该吃饭了,爸爸要她回家,可她玩兴正浓,怎么也不肯回家。爸爸没办法,只好强行将其抱回家。回家后她大哭不止,反复说一句话:“为什么我要听你的,为什么你们大人就不听我的?”

饭桌上,爷爷好意给她夹菜,说:“好好吃饭,以后洋洋要上大学的。”洋洋却撅着嘴:“上什么大学,有什么好上的。”妈妈接过话茬:“不上大学将来怎么有饭吃?”洋洋:“回家吃好了。”妈妈:“以后妈妈老了,不会挣钱了,家里没吃的。”洋洋:“那你不是还没老嘛?外婆家有吃的。”妈妈:“到时候外婆更老了,活都干不动了呀!”洋洋:“那太婆(外婆的妈妈)都70多了还在干活呢!”说完还白了妈妈一眼。

究竟是什么事情让小家伙喊出了“不”呢?其实道理很简单:顶嘴只是孩子表达自身判断的一种方式,父母不妨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看看他们顶嘴的理由,就能轻易地理解孩子为什么要顶嘴了。

总的来说,孩子顶撞父母不外乎以下几种原因:

其一,父母不考虑孩子的意愿,独断专行。比如孩子看卡通片正看的入神时,让他立即停下来去做作业;孩子不愿学画,父母硬要他苦苦练习等等。于是,冲突便在所难免。

其二,父母与孩子缺乏有效的沟通。有些父母一味采用家长制的教育方式,容不得孩子有半点不同意见。然而随着孩子的长大,孩子逐渐表现出自己的独立性,便会觉得父母对自己的行为干涉太多,也就容易与父母发生争执。

其三,父母平时过于溺爱孩子。过于溺爱往往会使得孩子缺乏约束,不懂礼貌,在长辈面前我行我素,而父母又未能及时纠正孩子的这种行为。等到孩子的坏习惯已经养成,要纠正就比较困难了。

其四,父母自己不能以身作则。父母平时在家中不注意自己的行为,往往为一些小事而争吵,这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他们的独立性就会逐渐显露。这时如果父母采用不太合理的管教方法,势必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这样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而且会影响孩子将来的人际关系。那么遇到孩子顶嘴的情况,父母具体应该怎么办呢?

一般情况下,父母可以按这几个步骤来解决孩子的顶嘴问题:

首先,寻找孩子顶嘴的原因。

一旦发现孩子有顶嘴的习惯,父母就应认真分析原因,不要轻易责备孩子。不讲方式、不分场合地批评孩子是一些父母的通病。有些批评十分尖锐,却不完全正确,结果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埋怨,甚至记仇。所以批评孩子前先要弄清缘由,不要乱批评。需要批评时,要注意语气、场合和方式。批评时要循循善诱,使孩子心甘情愿地接受。面对孩子的困难和挫折,要真心帮助解决。这样,孩子就没有理由再与你顶嘴了。

其次,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

家长应多与孩子谈心,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喜欢什么。

父母同子女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对话形成的。因此,父母最需要主动注意且虚心地倾听孩子的话。父母要善用商量口吻与孩子对话,尽力理解孩子的感情和想法。不要有“我是大人”“我要教育你”或者“要树立权威”等想法。即使孩子的话可笑或者是错误的,父母也要认真地听下去,用心体会孩子的感受。

再次,同孩子说话一定要有耐心。不少父母在同子女沟通时,矛头往往直指孩子,如:“你怎么怎么……所以不对。”这样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抗心理。当孩子说“我在学校受到了批评”时,父母不要马上问:“你又犯了什么锗误?”而应表示同情地说:“怎么不高兴了?”待孩子说明了详细情况后,再通过对话,寻找使孩子反省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最后,千万不要说伤害感情的话。在解决孩子的顶嘴问题时,父母还要注意对话方式,因为方式不同,效果也不同。表达同样的意思,可能使孩子喜欢听,也可能刺激和伤害孩子的感情。

总之,只要父母从爱护孩子的角度出发,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和理解孩子,并注意沟通的方式,孩子慢慢地便不会再和你顶嘴了。

方法8:别逼孩子,过高的期望不见得是好事

逼子成龙,龙就会变成虫。正像法国诗人海涅所言:“即使种下的是龙种,收获的也可能是跳蚤。”所以说,千万不要以“父母都是为你好”为理由去逼孩子。

“小威,把电视关了,跟我到书房来,你看爸爸帮你买了一套小百科,内容很不错哟!快来看。”

爸爸一下班回来,就催着正在看电视的扬扬,一边喊一边进书房去了。电视里的金刚战士和大坏蛋正打得难分难解,小威根本没听到爸爸的话。

三分钟后,爸爸从书房出来,“啪!”的一声把电视关了。

“爸爸,你怎么这样啊!”小威真是快气疯了,本来他想冲到前面去打开电视,可是一抬头看到爸爸那张脸,他知道又大事不妙了。

“爸爸专程跑到出版社去帮你买了一套小百科,大老远地扛回来,你连看都不看,就只会看卡通片,卡通片有什么好看?看卡通片以后考试会考100分吗?”

爸爸也快气疯了,他接着又说:“爸爸小时候都没有这些书可以看,你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我希望你将来比我好,所以……”

哇!好惨,爸爸又开始了,5岁的小威虽然不能完全听懂爸爸的话,像爸爸常说的“100分”是什么东西?“身在福中不知福”又是什么意思?听起来好像绕口令。还有,爸爸为什么老是说要我比他好?如果我比他好,是不是换我当爸爸呢?不过可以确定的是,他从爸爸说话的语气和表情就知道爸爸在生气。

以前爸爸一生气,小威就很害怕,现在看多了就不怎么怕了。可是,他很不喜欢爸爸常买一些他看不懂或是他觉得不好看的书,因为爸爸只陪他看一下子,就叫他自己看,他实在不知道那些书有什么好看的,还不如金刚战士、万能机器猫来得精彩。如果不看,爸爸又会生气,只好偶尔去翻一翻,让爸爸高兴,还好爸爸很忙,没有太多时间管他,不然——日子可就难过了!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毫无疑问,绝大多数独生子女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能够在将来出人头地。这本身无可厚非。

期望是一种有信心的等待,父母对孩子寄予期望,是一种信任,是孩子取得进步的动力,有利于孩子增强自信心、进取心。同时,如果孩子也对父母爱戴,愿意以实际行动取悦于父母,让父母满意,这就会促使孩子自觉地经常地将自己的实际表现同父母的期望联系起来,并努力达到平衡。

父母对孩子抱有期望,就不会放纵孩子或袖手旁观,就会努力为孩子创造条件,及时督促,具体帮助,加强指导,不断激发孩子的上进心。父母的期望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促使孩子努力向上的精神环境,是潜在的动力。而对孩子不抱有任何期望,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客观上对孩子起着压抑的作用,这是不可取的。

但是,父母也应该明白,如果对孩子期望过高,以至脱离孩子的实际,就不仅不会起到积极作用,反而很可能会毁掉孩子。原因在于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太高,会造成孩子心理上很大的压力,有的孩子会拼命地遵照父母的期待去努力,也许真的能使父母如愿,可是父母的期待会愈来愈高,孩子只有愈追愈辛苦了;另一种孩子则不管怎么努力都做不到父母的要求,干脆就半途而废,最后和父母的期待相差太远,亲子间的关系当然也就很难维持的好了;还有一种孩子,其实他可以达到父母的期望,但是因为父母的态度令他产生反感,他会为反对而反对,故意不依父母期待的方向去走,这实在是可惜而又可叹。

父母希望孩子过得好,希望孩子幸福、富足和成功并不是错,但是标准要依孩子的实际情况而定。如果超过孩子能力范围太多,使得孩子一生都在追求那个可望不可即的目标,让彼此都过得很痛苦,那就太不应该了。

方法9:孩子不需要没有尊重的爱

美国人杰克·甘菲德在他的作品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我隔壁邻居大卫有个7岁的儿子叫克里。一天大卫教克里如何在花园草坪上使用割草机除草。当他正教儿子在草坪的尽头如何转弯时,他的妻子简叫他过去问事情。大卫去回答简时,克里推着割草机,穿过草坪,一直到花坛……花坛上留下一条两尺宽凹槽。

大卫回来看到发生的一切后,禁不住气恼。大卫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照养花坛,邻里都很羡慕他这个漂亮的花坛。当他开始对他儿子大声说话时,简很快走到他身边,把她的手放在大卫肩膀上,对他说:“大卫,请记住——我们在养小孩,不是养花。”

孩子和花,孰轻孰重?这是一个不言自喻的问题。花朵被剪掉了还可以再长,花坛坏了还可以再修,而童贞心灵受到受害,可能一生都无法痊愈。

为了花或者为了某些东西而伤害孩子,本末倒置的事情我们做过多少呢?

对于父母来说,尊重孩子似乎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

毫无疑问,每一位父母都深爱自己的孩子,但有多少父母真正的尊重孩子呢?很多父母在以爱的名义行使着自己享有的权利时,往往就容易忘记孩子的权利。所以,父母在给孩子表达关爱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尊重孩子,没有尊重的爱是一种伤害。

中国著名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曾在他的一部作品中记载过这么一件令人深思的悲剧:

在一位年轻朋友的生日晚会上,我见到了高一女生秋儿。热情大方、漂亮出众、多才多艺,这是我对她的深刻印象。据说,她已获得钢琴六级,擅长舞蹈,歌唱得不错并会作曲。当我们稍微熟悉一些后,我请她展示才艺。秋儿毫无拘谨之感,先跳了一段自编的现代舞,又弹奏起贝多芬的钢琴曲《致艾丽斯》。一切都是那么完美。

然而,一年之后,最让人料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秋儿自杀了!应她父母的邀请,我出席了这个美丽少女的遗体告别仪式。曾经活力四射的女孩,此刻静静地躺在太平间里,杏黄色上衣与紫红的背带裤表现出她最后的明艳。在她的枕边,放着她喜欢的文学书籍和再也不能飞舞的芭蕾鞋。

我泪流满面,悲愤无语,心里一千遍一万遍地问:为什么?究竟是为什么?不久我即与朋友合写了近万字的报告文学《生命的追问》。

原来,多才多艺的秋儿文化课却是弱项。按照她的愿望,初中毕业后报考幼儿师范,将来当个幼儿教师,一辈子吹拉弹唱岂不快乐?可父母不同意,非让女儿进入一所重点中学,为考大学一搏。父母的心愿是可以理解的,但秋儿却走进了人生的“滑铁卢”。高二会考两门不及格,意味着她高考受阻,喜欢她的一位男生也对其不满。一时间,秋儿的世界崩溃了,而果决的性格又不容她三思,于是,她走上了不归路。在秋儿的遗体告别仪式上,几个同学对我说:其实,凭秋儿的任何一项特长,都可以过上快乐的生活,她却偏偏败在自己的弱项上,这都是她父母逼的。

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不能说秋儿父母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试问,世界上又有那一位父母不渴望孩子成才?问题在于父母们是否想过,天下又有哪一个孩子不希望自己进步呢?哪个孩子不盼望得到父母的欢心呢?却不知为何,总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让他们身不由己,就像一座座大山挡在面前,弱小的他们只能望山叹息却无法翻越,这座大山实际上就是父母对孩子的不尊重。孩子的兴趣与爱好是他美丽人生的幼芽,是他灿烂梦想的尝试,剥夺了他的这种权利是很残忍的,也是很愚蠢的,即使他的兴趣与爱好很可笑,也应当尊重。

有句话说得好:“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尊重孩子是教育和爱的前提。父母尊重孩子、并引导孩子珍惜自己的权利时,真正有益的教育才开始。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去教育孩子,关爱孩子,才能正确处理孩子的错误,赢得孩子的爱戴。也许关爱每一个孩子我们较难做到,但是尊重每一个孩子是我们必须做到的。

世界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同时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这句名言值得我们永远记取和反思。

方法10:不妨对孩子示弱

父母一定要学会在孩子面前示弱!这是让孩子健康成长的法宝之一。当孩子面对一个在他眼里无所不能的人的时候,他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学习这个无所不能的人,追求完美,不能容忍自己有丝毫缺点;另外一个选择就是什么都不做,因为这个能人什么都能做!这样,孩子就会失去成长的动力,对父母的依赖性会更加强烈,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有许多障碍无法跨越。

相反,如果父母能够在孩子们面前有那么一点的不完美,有那么一点软弱,孩子们就有机会变得宽容,变得坚强,成长为一个能够为家庭挡风遮雨、有责任的人!

小谢是一个大大咧咧的母亲,常常会将许多一般人认为不适宜让孩子做的事情交给年仅9岁的儿子去做。譬如说,小莉会告诉儿子:妈妈这两天很想听谢娜的那首《菠萝菠萝蜜》,你写完作业后,帮我们下载好吗?我们不会弄。儿子积极性非常高,忙着找网站,没过几天,便将父母要的歌曲及电影下载好了。

小谢带儿子上街,儿子要去肯德基。小谢会为难地说,儿子,这个月妈妈给了奶奶、姥姥零用钱,咱家剩余的钱不太多了,肯德基吃一顿很贵的……话音未落,儿子便说:那我们自己买瓶可乐,回家后妈妈再烧两个菜,好吃又便宜,还是回家吃饭吧。

看小谢带孩子,觉得她很轻松,孩子也懂事乖巧。

小谢说,其实并非我们不会下载,而是想通过这种示弱,让孩子成长起来,一来提高动手能力,二来也分散他一味地去追逐游戏的注意力,还可以让他养成节俭持家的能力,培养他对家庭的责任心。

而对小谢的儿子来说,能够帮爸爸妈妈的忙,做他们不会做的事,或是帮他们分忧,会有一种很强的成就感。

事实证明,小谢这种偶尔在孩子面前示弱的教育方法,还是很有成效的。儿子说,班上的电脑课,他几乎一堂课都顾不上安静地坐着,总是要被同学们叫着,给他们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我比老师都忙”,儿子自豪地说道。

家长要平等地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甚至偶尔示弱,让孩子做一回强者,感受成功的成就感,并学会换位思考问题。在压力面前,孩子的潜能将发掘得更快。所以说,父母有时不妨学会做孩子伞下的一株小草,而让孩子为你遮风挡雨,这样的孩子长大才会坚强。

方法11:当孩子被人欺负时父母怎么办

有的父母出于疼爱和保护的心理,在孩子遭到欺负的时候,会这样训斥孩子:“他打你,你怎么不打他!”在这些父母看来,优胜劣汰,孩子从小就应该有竞争意识,无论在哪一方面。其实这样做是很不利于孩子成长的。教孩子以牙还牙,会使孩子认为这样的处理方法是最正确的,有可能他也会去欺负他人。

妈妈从学校接回强强,发现他的手上有一块青紫,还依稀可辨出是抓痕。妈妈就问:“强强,这是怎么回事?”强强说:“壮壮咬的。”“他为什么咬你?”“他跟我抢玩具,我不给他,他就抓我了。”

这位妈妈听了孩子的话,心里很不是滋味,自己的宝贝,自己从来一个手指头都没动过,可到学校后,就被别的孩子欺负成这样了,这还了得。妈妈继续问:“那你打他了吗?”“没有。”“那你怎么办了?”“我就哭了!”“你这孩子,他打你,你就应该打他!”

当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被人欺负之后,心里肯定不舒服,但父母要学会正确对待这样的事。教孩子以牙还牙不仅不会达到保护孩子的目的,反而容易使孩子形成什么事情都靠暴力解决的坏习惯。

为了避免孩子受欺负,平时父母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对孩子进行训练。

教给孩子两个秘诀:不睬,不怕

孩子受欺负的事最容易发生在小学和初中,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中常会冒出一些小霸王,他们的特点一般是教养差成绩差,由于常吃批评,他们在同学面前很没面子,但虚荣心又使他们想通过欺负人来挣回面子,他们有时还会去巴结一些高年级的同类学生甚至校外的不良少年。这些小霸王们欺凌的目标,一般总是选择那些对他们感兴趣、把他们当回事,甚至和他们有某些相似之处的孩子。所以,如果不理睬他们,无视他们的存在,那就首先在气势上压倒了他们。事实上,那些志存高远专心学习的孩子惹上麻烦的机会要比其他人少得多。

教孩子学会大声求援

父母要引导孩子在受欺负时,学会大声求援。有的孩子生性软弱,当别人欺负他时,他只知道向后退,一直退到墙角。孩子越是退缩,欺负他的人可能越是厉害。对这样的孩子,父母应当告诉他,不用害怕,而要大声呼救。高声地喊叫,能吸引其他人的注意,使攻击的人住手。

那么,孩子受欺负后,父母该如何处理此事呢?

首先,父母要避免感情用事,不要不问原因就要孩子“以牙还牙”、“他打你,你就打他”,这是很愚蠢的做法,会使孩子习惯用武力解决问题,不利孩子良好素质的养成。

其次,要先安慰孩子,安慰是一副良药,会使孩子内心力量强大。孩子打架是很正常的事情,在看到孩子被人打了以后,不要急着追根问底,因为不恰当的询问只会让他更加紧张。父母要做的是先安慰孩子,等他心情平复以后,再问明真相。

最后,父母不要着急替孩子做主,孩子之间的事情,先要问问孩子:你准备怎么办?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孩子的真实态度。如果在问明孩子的态度之后,孩子的想法正确,就让孩子按他的想法做;不正确,父母则可以进行合理的引导,同孩子共同探讨处理问题的方法,最终解决问题。

总之,当孩子受了欺负时,父母一定要冷静、豁达,对孩子的关爱要恰当,化不愉快为愉快,化不利为有利,以充实孩子的人生经验和智慧。

方法12:自己的孩子不要给别人带

有些父母因为工作太忙,认为自己没时间照看孩子,于是就雇人照看和教育孩子。父母的教育是不可代替的,把孩子交给别人看管,会让孩子失去许多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同时也容易发生照看不周的事情。

有一对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夫妇,由于家庭条件极好,他们生下孩子后就到国外旅行了。他们把孩子委托给一位亲戚,而这位亲戚因为工作忙,没有时间教育孩子,于是,就又把孩子交给了保姆喂养。

这对夫妇在英国住了一年,又到法国住了一年,后来还去了美国和非洲,几乎走遍了全世界。他们走之前对别人说,现在有了孩子,趁他还小的时候,应该去外面多玩一玩,否则等孩子长大以后要教育他就没有时间玩了。

多么愚蠢的一对父母,他们不知道孩子在出生时教育就已经开始了。他们错误的观念最终让他们尝到了苦果,以至于终生后悔不已。

他们从国外回来后发生的事令他们目瞪口呆。孩子根本就不认识他们,常常把他们当陌生人一样看待,而这一切不能怪任何人,只能怪他们自己。

晚上,当这对夫妇想让孩子和他们一起睡时,却遭到了孩子的拒绝。虽然他们的卧室美丽而舒适,可孩子却偏偏要去保姆那间装修简陋的小房子。

这对妇夫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而如今,他们的孩子却满嘴脏话,这都是在学校里和那群坏孩子学的。由于没有严格的管教,以至于放学后他经常和别的孩子一起干坏事、打架、欺负更弱小的孩子。这对夫妇想让孩子好好补课,把成绩提高上去,但孩子根本就学不进去,他们的管教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束缚。

每当他们教导孩子时,只会看到孩子陌生而冷漠的目光。终于,不应该发生的、令人心痛的一幕发生了。

有一天,他们和孩子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你要知道,我们是你的亲生父母。”年轻的父母面对孩子的冷漠,终于忍不住发怒了。

然而,当孩子看到他们凶神恶煞般的模样的时候,转头便跑出了房间,躲在了保姆身后。于是,他们又把怒火全都发泄在保姆身上。

“你是怎么教孩子的,他连自己的亲生父母都不认识了。”那位父亲怒气冲冲地对着保姆吼叫。

“哦,对不起,先生。这可能……是因为你们很久不在一起的缘故吧……我想以后会好的。”可怜的保姆战战兢兢地辩解道。

“你们不能这样对玛格丽特太太说话。”对于和自己一起长大的孩子来说,他肯定是站在带他长大的保姆一边的。他一边为她说话,一边怒视着自己的亲生父母。

“我是你的父亲,你不懂吗?”

“但是我从来没有见过你。”

“不管你想怎样,从今以后你都要听我们的话,接受良好的教育。从今天起,不许你再和玛格丽特太太一起睡,而要和我……”

“不”,孩子打断了父亲的话,“我只喜欢和玛格丽特太太在一起睡。”

“那好,我今天就把玛格丽特太太辞掉。”此时,父亲已经是火冒三丈了。

玛格丽特太太和孩子相处已经快五年了,和孩子早已经有了深厚的感情,她含着眼泪离开了。

但是,在玛格丽特太太走了之后,孩子仍没有什么好的改变,而是变得整天郁郁寡欢,甚至在睡梦中时常呼唤玛格丽特太太的名字。在他十几岁的时候,有过几次离家的经历。

事实上,会有这样的结果,和他父母不得当的教育方法是分不开的。

当然,也并不是说一定不能让雇用人来照料孩子,只要方式正确即可。对于生活比较富裕的家庭,可以把部分杂活交给保姆做,对孩子的照料也不一定要样样都动手,但母亲要承担起孩子平时的教育和管教的责任。

方法13:如何对待孩子的逆反情绪

逆反心理是青春期的孩子一般都有的心理,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父母应该明白,如果对待青春期的孩子,还像是对待小孩那样,自然会产生矛盾、对立与冲突。

维维自从上了上初中以后,开始与妈妈唱反调,她妈说东,她偏说西;她妈说这样,她偏说那样。一天,她做作业时,手总玩笔,妈妈就对她讲:你这样玩笔耽误时间,分散注意力。不说她还好些,她妈妈越说她,她玩得越来劲儿。有时,她在做作业时,一见妈妈进屋,就马上玩起笔来,把她妈妈气得没办法。

维维表现出来的逆反行为让她妈妈很生气,也很失望,觉得原本很听话的孩子不知是什么原因竟变成现在这个样子,这令维维的妈妈非常苦恼。其实维维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她存有逆反心理,这也是许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存在的较普遍的问题。

青春期的孩子正由小孩走向成人,由对父母的生活依赖逐渐走向独立。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识和独立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从孩子主观意愿上来说,一般都想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来处理自己的事情。父母一旦在有关他自己的事情上说长道短,指手画脚,孩子就会产生厌烦和抵触情绪,于是就显得越来越没有小时候听话了。

事实上,对于孩子的逆反心理,父母不必太过于着急和苦恼。如果父母对待青春期的孩子还像对待小孩那样,自然会产生一些矛盾与冲突。因此,家长要改变一下对青春期孩子的教育方式,不要按照旧有的命令式的教育方式,而应采取商量的态度来处理问题,做到既不放任自流,又要细心诱导。这样,孩子才容易接受和采纳家长的意见和善意的批评,消除逆反心理。

为了避免因逆反心理而与孩子产生冲突,父母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尊重孩子

对待青春期的孩子,特别要注意让孩子有与家长同等的发言权,同等的表述自己看法的机会,不能家长说了算,不许孩子说,不许孩子表述自己的看法。否则,孩子的逆反心理就会加重,可能会与父母对着干。

了解孩子

青春期的孩子生活的范围不断地拓宽,他有他生活的伙伴,有他生活的范围。父母在充分了解孩子情况的基础上发现孩子有做得不当的地方要采取商量的态度,讨论的方式,交流看法,事事清楚又通情达理,这样孩子是会接受父母的意见的。要避免情况不明说起话来与事实不符,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

树立孩子的自信心

家长对于青春期孩子处理问题中的积极方面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在这个基础上来与孩子讨论怎么进一步完善处理事情的方式,孩子是容易接受的。如果见孩子有些地方做得不妥,上来就是劈头盖脸的一通批评,完全否定孩子的做法,不但容易激起孩子的对立情绪,产生逆反心理,还容易使孩子失去自信,导致自卑。

父母要把自己的观念和想法化为孩子自己的、内在的要求,化为孩子自己的观念与想法。当与孩子在某一问题上出现争执时,要学会倾听孩子的意见,并向他提出忠告,用恰当的方法解决矛盾,这样就可有效地防止逆反心理的出现了。

同类推荐
  • 写给青春期男孩的书(全集)

    写给青春期男孩的书(全集)

    《写给青春期男孩的书大全集》主要内容简介:青春期是人生中最重要、最宝贵的阶段,只有经过青春期,男孩才能从童年过渡到成年,从幼稚变为成熟,从家庭走向社会,最终成为一个成熟的社会人。对每一位父母而言,看着自己的儿子天长大,除了骄傲和自豪之外,面对青春期孩子越来越难以琢磨的内心,父母也会感到有些不知所措。面对青春期男孩出现的各种问题,父母必须认真分析原因,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在孩子的青春期与孩子一起成长。
  • 妈妈这样教,孩子口才好

    妈妈这样教,孩子口才好

    有些孩子在课堂上从来不主动发言,甚至老师点名的时候会内心慌张,说话语无伦次。这些孩子日常生活中也是只愿意成为“听众”,而不愿意成为“说者”。这种不善于表达、不懂得说话的孩子,必定会影响到孩子的生活、学习、交际等方面。因此,如何培养孩子拥有良好的口才,在孩提时代家长最应该值得关注本书运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以理论加生动的事例的方式为各位家长详细描述了如何提高孩子的口才,如何在生活中让孩子熟练运用口才的能力和技巧,让孩子从先就系统地培养和锻炼出一幅好口才!
  • 280天同步胎教专家方案

    280天同步胎教专家方案

    按照280天的胎儿孕育过程,给出每一天的胎教细节,针对准妈妈实际体验给出专业贴心指南,同时将优生方略的指导理念贯穿内文,从胎教形式、内容、时间安排、方法、作用、营养等方面详细地介绍了280天的完美胎教方案。本书还特别地为准爸爸开设了课堂,让准爸爸学习了解胎教的重要性和具体的操作事项。
  • 和孩子一起勇敢长大

    和孩子一起勇敢长大

    “我做妈妈了!”初为人母的新妈妈们欣喜之余,也会开始不遗余力地打造孩子:为孩子选最好的幼儿园!进各种培训班!但妈妈们努力过后往往发现:孩子不爱读书?不懂艺术欣赏?怎么办?!妈妈们在培养孩子的路上乐此不疲,却也困惑盲目着……本书记录了从孩子出生到初中的时光里,四个年轻妈妈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一起和孩子共同成长的经历。从妈妈们身上,可以看到孩子的未来。要做一个孩子心中理想的妈妈,妈妈们需要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勇敢改变自我,和孩子一起长大,指导孩子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孩子的成长也是妈妈的成长。
  • 为了孩子

    为了孩子

    本书立足农村家庭教育,衍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国家教育。作者通过叙述一对夫妇在家庭教育中所经历的酸甜苦辣,披露中国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孩子问题。现在很多人把目光聚焦应试教育,而孩子的素质教育成为被大众淡化的角落。这部书揭示最“原生态”的中国教育现状,因此它是父母必读的家庭教育范本,教师必备的业务进修蓝本,学生课外的心灵读本。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都市之魔幻手机

    都市之魔幻手机

    林南山收到一个神秘的包裹,里面是一部来自外星的魔幻手机。接着......某个天朝武者:我精通形意、太极、八卦......林南山:降龙十八掌!某些倭国忍者:看镖!林南山:切,快看,那儿有灰机,螺旋手里剑!某野猪妖:哇,好俊的小弟弟啊,快到姐姐碗里来。林南山:妖怪啊!!救命!闪现!千方残光剑!剑神无我!紫电怒雷摧!......咦,妖怪呢?某粉身碎骨的野猪妖:呜呜.........以上,节选自林南山的梦境。
  • 幽影孤鸿

    幽影孤鸿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孤鸿、孤鸿,谁人肯从?
  • 民间异闻杂谈

    民间异闻杂谈

    通常一些发生的事情往往都让人无法想象,本书记录了一次次事件……
  • NBA之老兵不死

    NBA之老兵不死

    17年高考状元,再一次机缘巧合下得到老兵不死系统。从此成为国人的骄傲,艾顿?呵呵,这孩子已经被打成自闭症患者。小学生库里?过来,哥教你怎么投三分。詹姆斯?过来,哥给你大腿抱。杜兰特?你也想抱哥大腿?不行,哥不是针对你。你长得太影响食欲了,去韩国整容回来再说吧。
  • 风云流散

    风云流散

    古萑苙:在你离开之前未来得及拥抱你,在你离开之后未来得及想起你。陆缘冰:无论多遥远的距离我也要去寻找,无论多漫长的光荫我也能等待。顾影怜:有些人,有些事本该忘记,却又偏偏铭记。会爱上的人,重来多少次,结果都一样;不会爱上的人,守候多久远,结局都一样。句容:山高水长,我们就此别过。
  • 西关往事

    西关往事

    本书设定:无厘头式的半意识流喜剧小说。文笔风格:以诙谐生动、夸张搞笑、插科打诨的方式来讲述我在西关的往事。作者承诺:这是一本能够令人捧腹大笑的小说,描写了现实中小人物的大乐趣。读者评价:本书每段都充满了精雕细琢的幽默感,是睡前阅读、茅房如厕的必备!QQ读者群:743583288。
  • 活面具:谁主九州

    活面具:谁主九州

    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大唐王朝在风起云涌中覆灭,天下诸侯势力,纷纷割据一方,乱世英雄,谁能主宰九州!
  • HP之斯莱特林的平凡人

    HP之斯莱特林的平凡人

    Falsus·Riddle弗劳苏斯·里德尔,是著名的黑魔王——伏地魔的小侄子。在阿兹卡班待了五年之后,被魔法部长勒令去霍格沃兹学习。毕竟,他没有犯过什么法,只不过是因为是伏地魔的家人所以逮捕了罢了。他还有大好前途。(PS·本文私设众多,比如只有从事魔法部与凤凰社有关职业的人知道伏地魔姓里德尔)
  • 神奇宝贝之若叶夜戬

    神奇宝贝之若叶夜戬

    这个世界上,值得自己去守护的东西太多太多……亲人、朋友、爱人,亲情、友情、爱情、这一桩桩一件件都值得自己去拼了命的守护……为了守护这一切,我要变强,变得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