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55400000005

第5章 春秋争霸(2)

齐桓公九合诸侯

齐桓公帮助燕国打败山戎以后,邢国也遭到另一个部落狄人的侵犯。齐桓公又带着人马去赶跑了狄人,帮助邢国重筑了城墙。接着,狄人又侵犯卫国,齐国又帮助卫国重建家园。

这时,只有南方的楚国(都城在今湖北江陵西北),不但不服齐国,还跟齐国对立起来,要跟齐国比个高低。

楚国在中国南部,向来不和中原诸侯来往。那时候,中原诸侯把楚国当做“蛮子”看待。但是,楚国人开垦南方的土地,逐步收服了附近的一些部落,慢慢地变成了大国。后来,干脆自称楚王,不把周朝的天子放在眼里。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约会了宋、鲁、陈、卫、郑、曹、许七国军队,联合进攻楚国。

楚成王得知消息,也集合了人马准备抵抗。他派的使者去见齐桓公,说:“我们大王叫我来请问,齐国在北面,楚国在南面,两国素不往来,真叫做风马牛不相及。为什么你们的兵马要跑到这儿来呢?”

管仲责问说:“我们两国虽然相隔很远,但都是周天子封的。当初齐国太公受封的时候,曾经接受一个命令:谁要是不服从天子,齐国有权征讨。你们楚国本来每年向天子进贡包茅(用来滤酒的一种青茅),为什么现在不进贡呢?”

使者说:“没进贡包茅,这是我们的不是,以后一定进贡。”

使者走后,齐国和诸侯联军又拔营前进,一直到达召陵(今河南郾城县,“召”音shào)。

楚成王又派屈完去探问。齐桓公为了显示自己的军威,请屈完一起坐上车去看中原来的各路兵马。屈完一看,果然军容整齐,兵强马壮。

齐桓公趾高气扬地对屈完说:“你瞧瞧,这样强大的兵马,谁能抵挡得了?”

屈完淡淡地笑了笑,说:“君侯协助天子,讲道义,扶助弱小,人家才佩服你。要是光凭武力的话,那么,咱们国力虽不强,但是用方城(楚国所筑的长城,在今河南方城北至泌阳东北)作城墙,用汉水作壕沟。您就是再多带些人马来,也未必能打得进去。”

齐桓公听屈完说得挺强硬,估计也未必能轻易打败楚国,而且楚国既然已经认了错,答应进贡包茅,也算有了面子。就这样,中原八国诸侯和楚国一起在召陵订立了盟约,各自回国去了。

后来,周王室发生纠纷,齐桓公又帮助太子姬郑巩固了地位。太子即位后,就是周襄王。周襄王为了报答齐桓公,特地派使者把祭祀太庙的祭肉送给齐桓公,算是一份厚礼。

齐桓公趁此机会,又在宋国的葵丘(今河南兰考东)会合诸侯,招待天子使者。并且订立了一个盟约,主要内容是:修水利,防水患,不准把邻国作为水坑;邻国有灾荒来买粮食,不应该禁止;凡是同盟的诸侯,在订立盟约以后,都要友好相待。

这是齐桓公最后一次会合诸侯。像这样大的会合,一共有许多次,历史上称做“九合诸侯”。

公元前1645年,管仲病死。齐桓公请鲍叔牙作了齐国的相,他继续施行管仲的政策,齐国还能保持霸主的地位。过了两年,齐桓公也死去。齐桓公一死,他的五个儿子抢夺君位,齐国发生了内乱,公子昭逃到宋国。齐国的霸主地位也就结束了。

唇亡齿寒

齐国的西北边是晋国,晋的南面有两个小国家,一个叫虞(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一个叫虢(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南)。这两个国家山水相连,他们的祖先又都姓姬,所以相处得十分和睦。可是虢国的国君不自量力,经常到晋国边界闹事,侵犯晋国。晋献公一直想发兵讨伐虢君,总没找到机会。

后来,晋献公听从大夫荀息的建议,给喜欢玩乐的虢公送去一些美女,又给贪财的虞公送去一份厚礼,以此来离间两国的关系。接着,荀息又出主意让一些人去虢国北部边界闹事。晋献公就照荀息的主意办。虢国守边的官吏果然派人来质问。晋献公看到第一步成功了,就派大夫荀息出使虞国。

荀息见了虞公,先送上一双名贵的玉璧和一匹千里马。虞公是个贪心很重的人,见了礼物,眉开眼笑。他问荀息是否有事需要他帮助。荀息说:“敝国国君,很想和您结交,这点薄礼只是表示一点心意。顺便有点小事求您帮个忙。虢人多次侵犯我们边界,我们打算惩罚他们,贵国可不可以借一条道,让我们过去?如果侥幸打赢了,所有缴获,都送给您。”虞公高兴地答应了。送走荀息后,大夫宫之奇说:“虢虞两国好比嘴唇和牙齿,俗话说‘唇亡齿寒’。如果没了嘴唇,牙齿就会受冻。虢国灭了,咱们虞国还能够生存吗?”虞公对他的话毫不理会。

宫之奇还想劝他几句,被大夫百里奚止住了。退朝以后,宫之奇问百里奚:“您不帮我说几句,怎么反而劝阻我呢?”百里奚说:“咳!给糊涂人出主意,好比把珍珠扔在道路上。国君是不会听的,再劝下去,说不定您还会有生命危险哪。”宫之奇料到虞国一定要灭亡,就带着全家老小悄悄地跑了。

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658年)晋献公派大将里克和荀息去讨伐虢国,当晋国的兵车经过虞国的时候,虞公对荀息说:“为了报答贵国,我情愿率兵助战。”荀息说:“您与其派兵助战,不如将下阳关献给我们。”虞公莫明其妙地说:“下阳是虢国的土地,我哪有权献给你呢?”荀息说:“我听说虢公正和犬戎交战,胜负未定,您假装前去助战,他们一定会放您进去。您把兵车都装上我们晋兵,只要他们一开城门,下阳关不就是我们的了吗?”虞公言听计从,果然帮助晋军拿下了下阳关。晋军又乘胜前进,在周惠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灭了虢国。里克将俘获的歌女和抢来的财宝分了一些送给虞公,虞公更高兴了。里克把大军驻扎在虞国都城外,说休息几天再回去。

一天,忽然守门的人跑来报告:“晋侯来了,正在城外。”虞公急忙备车,到城外欢迎。晋侯约虞公到箕山打猎,虞公为了显示自己的排场,将城中的兵马全部调出,跟随自己去打猎。正玩得高兴,百里奚气喘吁吁地跑来说:“城里出事了,您赶快回去吧。”虞公刚到城边,只见城楼上一员大将,威风凛凛,朝虞公喊道:“您好啊!前次蒙您借给我们一条路,这次又蒙您借给我们一个国家,谢谢您了!”虞公大怒,便想攻城。不料城头上箭如雨下。这时候,虞公如梦初醒,悔恨交加,回头看到百里奚还跟着自己,便说:“当初您怎么也不劝劝我呢?”百里奚说:“你连宫之奇的话都听不进去,还能听我的吗?”

愚昧而贪婪的虞公就这样把国家断送了,自己也没了自由。忠臣百里奚跟着虞公一块当了晋国的俘虏,押往晋国。

百里奚白发识明主

晋献公灭了虞国以后,听说百里奚是个很有才能的人,善于为主谋划,就想重用他,派了好几个人去劝说,可百里奚就是不肯为晋国做事。他说:“君子身处逆境时,本不应到敌国去。我即使想做官,也决不在晋国供职。”

晋献公心里暗自想到:“百里奚不愿为我做事,留在身边也是个祸害。”周惠王二十三年(公元前655年),正逢秦晋联姻,秦穆公派公子絷来迎接晋国公主去秦国完婚,百里奚作为陪嫁的奴仆遣送到秦国去了。百里奚当了俘虏就一肚子气,现在又被充当陪嫁的奴仆,更是无法忍受,于是,在半路上趁人不注意就溜了。谁想到他才跑到楚国,就被当作奸细抓了起来,后来又被流放到南海去牧马。

秦穆公完婚以后,才发现陪嫁奴仆名单上一个叫做百里奚的不见了,就问晋国来的公孙枝是否知道百里奚。公孙枝说:“这人本是虞国的大夫,很有才能。虞国亡后,他陪虞君一道当了俘虏。晋公原想重用他,但他死活不肯在晋国当官。这人既忠君,又有计谋,真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啊,只可惜没遇到明主。”秦穆公这时已有称霸中原的念头,正在四处招贤纳才,听了公孙枝的介绍,恨不得马上找到百里奚。于是,他马上派人去打听百里奚的下落。后来得知百里奚在为楚国牧马,秦穆公就要派使者带着厚礼去见楚成王,把百里奚赎回来。

公孙枝在一边急忙劝阻道:“主公要是用这么贵重的礼物去赎百里奚,他反而回不来了。”秦穆公一听很奇怪,就问为什么。公孙枝不慌不忙地说:“楚国派百里奚去做牧马人,正说明他们不了解百里奚的才能,主公现在用这样贵重的礼物去换他,不正告诉楚王百里奚是个人才吗,到那时楚王还会放他回来吗?”秦穆公一听才明白过来,便依照当时买卖奴仆的一般价格,派人带着五张羊皮去赎百里奚。

秦国的使者到了楚国,对楚成王说:“我们一个叫百里奚的奴隶,偷跑到贵国了。我们国君想把他赎回去,当众治罪,吓吓别的奴隶,让他们以后听话一点。”说着就献上五张羊皮,楚成王认为百里奚只不过是一个一般奴隶,也不在意,就让人把百里奚从南海带回,交给秦国的使者。

百里奚被带到秦国边境时,公孙枝早已奉命在那等候多时了。第二天,公孙枝就带百里奚去见秦穆公了。刚一见面,秦穆公见百里奚已经是一位满头白发的老者,心中不禁失望,随口问道:“你多大年纪了?”百里奚道:“已经70多岁了。”秦穆公叹息道:“可惜太老了。”百里奚说:“那要看做什么事了。主公如果让我去追赶飞鸟,或者捕捉猛兽,那确实老矣。如果是让我为国出谋划策,运筹帷幄,那还正当年呢。岂不知当年姜太公80岁,还为周武王夺天下立下汗马功劳呢,我比姜太公还年轻10岁。难道就没用了吗?”秦穆公听了这番话,觉得百里奚说得确实在理,是个人才,就向他请教富国强兵的方法。百里奚有问必答,说得头头是道。秦穆公越听越兴奋,不觉兴奋地说:“天助我矣!天助我矣!我有了先生,如同齐君有了管仲啊!”说罢就拜百里奚为相。可百里奚说什么也不肯接受。他对秦穆公说:“我的本事和才华远比不上我的朋友蹇叔,公主若真想实现称霸中原的愿望,就应该拜蹇叔为相。”秦穆公一听,立即派人去蹇叔隐居的地方,请蹇叔出山。

公子絷找到蹇叔的住处,见到蹇叔,恭恭敬敬地呈上书信。蹇叔看完信说:“当时虞君不信任百里奚,不听忠言,招致败亡。现在秦公若真能慧目识贤人,一个百里奚也足够了。我已隐居多年,不想再出去做事了,请回去代我向秦公致谢吧。”公子絷一听就慌了,急忙说道:“百里奚大夫说过,如果你不去秦国,他也不愿一个在那。”蹇叔一听此话,无可奈何地说:“为了成全百里奚,我也就只好走一趟了。”

蹇叔到了秦国,秦穆公向他请教治国图霸的良计。蹇叔侃侃而谈:“秦与西戎相接,百姓久与戎民杂居,多数不懂礼教,不明法理。应当加强教育,并对犯罪者惩之以刑罚,使百姓自己明白什么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是荣耀,什么为耻辱。只要国家风气正了,什么事都好办。”秦穆公又问:“我想称霸诸侯,依先生见,我该从哪做起呢?”蹇叔略加思索便答道:“首先要做到三戒:一戒贪图小利,二戒气愤蛮干,三戒急于求成。”他还进一步解释说:“贪图小便宜往往要吃大亏,愤怒时不知忍耐就会失去理智,急于求成则难免有失误,只有一步一步地把每件事都做好,才能为富国图霸打下牢固的基础。基础好了,统一诸侯就有了牢固的根基。”

秦穆公听了蹇叔的一番话,觉得极有道理,真是相见恨晚,连声道:“我得蹇叔和百里奚,如同又增左右臂。”第二天就拜蹇叔为右庶长,百里奚为左庶长,都属上卿职务,当时称为“二相”。从那以后,秦穆公在蹇叔和百里奚的辅助下,兴利除弊实施变革,秦国很快地强大起来了,为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秦穆公的善举

秦穆公是一位有作为、广施仁德的国君,在他执政期间曾经历过一件令人称奇又感动不已的事。

有一次,秦穆公和大臣去梁山打猎,由于天色已晚,便就地支上帐逢过夜,可到了半夜时分,发现少了几匹马,便派人四处寻找。找到山下时,发现一群蓬头垢面相貌凶猛的人,正围着火堆烤马肉吃。他们忙回去报告秦穆公,请求出兵捉拿这些刁蛮山民。秦穆公沉吟片刻,叹了口气说:“如此饥荒年月,缺衣少食,他们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于是派人送去酒菜和粮食。

这些山民原本对秦穆公充满敌意,如今见他这么宽厚待人,不禁大受感动,他们向着秦穆公所在的方向恭恭敬敬地拜了几拜。秦穆公未曾料到,就是因为这一善举,才使他在几年后被晋军团团围住时,捡回了一条命。

这还得从晋国接连两位国君被杀说起。奚齐、卓子先后被杀死后,晋人便想迎重耳回国继位,遭到重耳拒绝。而夷吾为了能够回国继位,他请人捎话给秦穆公,如果能助他回国,情愿把黄河外的5座城池作为谢礼,接着又派人找到里克、丕郑父帮忙,许诺如果成功,给里克土地100万亩,给丕郑父土地70万亩。

公元前650年,夷吾在百里奚、公孙枝护送下,回国当了国君,他就是晋惠公。晋惠公目的达到了,却忘了当初的诺言,他派人给秦穆公送去一封信,大意是:关于割让五座城池的事,许多大臣反对,容以后慢慢定夺。秦穆公很生气。至于对里克、丕郑父的许诺,晋惠公不但不想兑现,反而设计杀了他们,同时被杀的还有另外七位前朝重臣。丕郑父的儿子逃到秦国,作了大夫。

晋惠公继位后,粮食连年歉收,公元前647年,晋国遭到百年未遇的大灾荒,全国百姓饿死、病死无数。情急之下,晋惠公只好厚着脸皮向连年丰收的秦国借粮,秦穆公本不想借粮给他,但念在晋国百姓无辜,便下令由水路运粮给晋国,路线是从渭水到黄河再到汾水,粮船首尾相接,绵延几百里,非常壮观。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泛舟之役。”

第二年,秦国又闹灾荒,粮食几乎绝收。而晋国却是大丰收。秦穆公派人向晋国借粮。谁知晋国不但不肯借,反而乘人之危派兵攻打秦国。秦穆公肺都要气炸了,立即调兵遣将,亲自迎战晋国。两军在龙门山(今陕西韩城县境内)相遇。

秦穆公挥刀陷阵,与晋将韩简厮杀一处。西乞术为保护秦穆公也与韩简大战起来,这时晋国又一名大将率队赶来,将西乞术围住,并刺于马下。众人又将秦穆公团团围住。秦穆公渐渐体力不支,忽听不远处杀声震天,只见一群赤脚露肩的人手拿大刀冲杀而来,见到晋军不容分说挥刀就砍,晋军见来势凶猛,纷纷逃避。

晋惠公也披挂上阵,但是给他驾车的是一匹只供观赏的小马,一到战场就吓得乱蹦乱跳,结果晋惠公被公孙枝俘虏。

秦穆公得救了,经过询问才知道救他的正是当年盗马的山民。秦穆公拉着他们的手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秦穆公要他们留下来作官,他们婉言谢绝,秦穆公又拿出财宝衣帛送给他们,他们看也没看,只是拱拱手,便头也不回地去了。秦穆公望着他们的背影,感慨万千,心想,得天下,必先得民心哪!

凭着同情和仁慈的胸怀,秦穆公的善举得到了回报。正是深知民心无价,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极有威望的一个。

糊涂的宋襄公

英明一世的齐桓公死后,易牙、竖刁、开方三个奸臣废了原来应当继位的公子昭,而让听他们话的公子无亏当了国君,齐桓公的几个儿子不服,为争夺王位打了起来。公子昭为躲灾祸,就跑到宋国去了。

宋襄公见齐国发生内乱,就通知各国诸侯,请他们共同护送公子昭到齐国去接替君位。但是宋襄公的号召力不大,多数诸侯把宋国的通知搁在一边,只有卫、曹、邾三个小国带了点人马前来护送。

宋襄公率领四国的兵马打到齐国去。齐国一批大臣一见四国人马打来,就投降了宋国,迎接公子昭即位。这就是齐孝公。

齐国本来是诸侯的盟主国,如今齐孝公靠宋国帮助得了君位,宋国的地位就自然提高了。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主事业。这次他约会诸侯,只有三个小国听从他的命令,几个中原大国没理他。宋襄公想借大国去压服小国,就决定去联络楚国。他认为要是楚国能跟他合作的话,那么在楚国势力底下的那些国家自然也都归服他了。

宋襄公把这个主张告诉了大臣们,大臣公子目夷不赞成这么办。他认为宋国是个小国,想要当盟主,不会有什么好处。宋襄公哪里肯听他的话,他邀请楚成王和齐孝公先在宋国开个会,商议会合诸侯订立盟约的事。楚成王、齐孝公都同意,决定公元前639年七月约各国诸侯在宋国盂(今河南睢西北)地方开大会。

到了七月,宋襄公驾着车去开大会。公子目夷说:“万一楚君不怀好意,可怎么办?主公还得多带些兵马去。”

宋襄公说:“那不行,我们为了不再打仗才开大会,怎么自己倒带兵马去呢?”

公子目夷怎么也说不服他,只好空着手跟着去。

约定开会的日子到了,楚、陈、蔡、许、曹、郑等六国之君都到了,只有齐孝公和鲁国君未到。

果然,在开大会的时候,楚成王和宋襄公都想当盟主,争闹起来。楚国的势力大,依附楚国的诸侯多。宋襄公气呼呼地还想争论,只见楚国的一班随从官员立即脱了外衣,露出一身亮堂堂的铠甲,一窝蜂地把宋襄公逮了去。后来,经过调解,让楚成王做了盟主,才把宋襄公放了回去。

宋襄公回去后,怎么也不服气,特别是邻近的郑国国君也跟楚成王一起反对他,更加使他恼恨。宋襄公为了出这口气,决定先征伐郑国。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出兵攻打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救。楚成王很厉害,他不去救郑国,反倒派大将带领大队人马直接去打宋国。宋襄公没提防这一着,连忙赶回来,宋军在泓水(在河南柘城西北)的南岸,驻扎下来。

两军隔岸对阵以后,楚军开始渡过泓水,进攻宋军。公子目夷瞧见楚人忙着过河,就对宋襄公说:“楚国仗着他们人多兵强,白天渡河,不把咱们放在眼里。咱们趁他们还没渡完的时候,迎头打过去,一定能打个胜仗。”

宋襄公说:“不行!咱们是讲仁义的国家。敌人渡河还没有结束,咱们就打过去,还算什么仁义呢?”

说着说着,全部楚军已经渡河上岸,正在乱哄哄地排队摆阵势。公子目夷心里着急,又对宋襄公说:“这会儿可不能再等了!趁他们还没摆好阵势,咱们赶快打过去,还能抵挡一阵。要是再不动手,就来不及了。”

宋襄公责备他说:“你太不讲仁义了!人家队伍都没有排好,怎么可以打呢。”话还没说完,楚国的兵马已经摆好阵势。一阵战鼓响,楚军像大水冲堤坝那样,哗啦啦地直冲过来。宋国军队哪儿挡得住,纷纷败下阵来。

宋襄公刚想亲自督阵进攻,还没来得及抵抗,就被楚军围住。大腿上已经中了一箭。还亏得宋国的将军带着一部分兵马,拼着命保护宋襄公逃跑,保住了他的命。等他逃命回来,兵马、粮草全被楚军抢走。

宋襄公逃回国都商丘,宋国人议论纷纷,都埋怨他不该跟楚国人打仗,更不该那么打法。

公子目夷把大家的议论告诉宋襄公。宋襄公揉着受伤的大腿,说:“依我说,讲仁义的人就应该这样打仗。比如说,见到已经受了伤的人,就别再去伤害他;对头发花白的人,就不能捉他当俘虏。”

公子目夷真的耐不住了,他气愤地说:“打仗就为了打胜敌人。如果怕伤害敌人,那还不如不打;如果碰到头发花白的人就不抓,那就干脆让人家抓走。”

宋襄公受了重伤,过了一年死了。临死时,他嘱咐太子说:“楚国是我们的仇人,要报这个仇。我看晋国(都城在今山西翼城东南)的公子重耳是个有志气的人,将来一定是个霸主。你有困难的时候,找他准没错儿。”

宋襄公的“仁义”虽然成笑柄,但他愚笨之余,还能识别人才,在他养伤期间,曾派人热情招待了落难来宋的重耳,这不能不让后来称霸中原的晋文公感激涕零。

重耳率众流亡

在春秋争霸中,宋襄公只不过是个昙花一现的人物,真正接替齐桓公称霸的是晋文公。

晋文公名字叫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晋献公在他夫人死了以后,把他最宠爱的骊姬立为夫人。骊姬想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为太子,就逼死了太子申生,并且要阴谋杀害比奚齐年长的公子重耳和夷吾。重耳和夷吾只得分别逃到国外去避难。

晋献公死后,公子夷吾在秦穆公的帮助下,于周襄王二年(公元前650年)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惠公。

晋惠公在执政的第十四个年头时得了重病,不能临朝。留在秦国做人质的太子圉听到这个消息,生怕君位被人抢走,乘天黑逃回晋国。晋惠公也担心公子重耳回国抢夺君位,弄得寝食不安。大夫郤芮献策说:“重耳流落在外,终归是个祸害,不如想法把他杀了。”晋惠公就派一个叫勃鞮的人去刺杀重耳。

重耳逃离晋国以后,一直在狄国避难,前后有十二年光景。晋国有才能的人,像狐毛、狐偃、赵衰(cuī)、介子推等人都跟随他。一天,狐毛、狐偃兄弟俩接到父亲狐突的信,信上写道:“勃鞮三日内即去谋刺公子,速作准备。”他们赶快告诉重耳。大家商量准备逃到齐国去。要从狄国到齐国去,必须经过卫国。卫文公怕得罪晋惠公,不但不接待,还不放重耳进城。没有办法,重耳等人只好绕着道走。一路上无依无靠,又没有干粮,只好沿路乞讨。

一天,他们走了几十里路不见人烟,太阳当头了,还没吃早饭,肚子饿得咕咕叫,看到远处大树下一伙农夫正在吃饭,高兴极了。重耳叫孤偃向他们要点吃的。衣不蔽体的农夫们望着这群贵族打扮的人说:“我们哪里有吃的!连野菜都吃不饱,哪有多余的送人呢?”另一个农夫从田里捧起一大块泥土,送到重耳面前说:“这个给你吧。”重耳大怒,拿过马鞭,就要打那个农夫。狐偃看到农夫们一个个怒目相视,急忙劝阻说:“要弄点粮食不难,要弄块土地恐怕就难了。老百姓送给我们泥土是好兆头啊!这是上天借他们的手给我们的恩赐,得土意味着得国啊!”重耳只好忍气上车,向前赶路。他们风餐露宿,经历了数不尽的辛苦,花费了一年左右时间,终于到了齐国。

齐桓公听说重耳前来投奔,马上派人去迎接,给他们安排住处,供给车马,送米送肉,招待十分周到,还把本家的一个美女齐姜嫁给重耳作夫人。重耳非常感激,更加敬佩齐桓公。他们在齐国一住就是七年。周襄王九年(公元前643年)齐桓公死了,齐国的五个公子争夺君位,国势渐渐衰落下来。跟随重耳的几个人商量要离开齐国。

可是,重耳迷恋眼前的安逸生活,整天厮守着齐姜,再也不想离开齐国了。狐毛等人想见到他都很不容易。一天,大家凑在一块说起这事,都十分焦虑。狐偃说:“诸位不要着急。要让公子振作起来,我倒有个办法。”赵衰说:“你有什么妙计?”狐偃说:“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便拉着他们几个人,来到城外桑树林的深处,大家围坐在地上。狐偃说:“现在不离开这里不行了!大家回去把行李准备好,等公子一出来,咱们就说请他去郊外打猎,出了城,咱们赶车就跑,他还有什么办法?只是不知上哪国去好。”赵衰说:“宋国总想作霸主,他们很需要人,咱们投奔宋襄公试试。万一不行,再回秦国或者楚国去。”狐偃又说:“宋国大司马公孙固是我的朋友,我看可以到宋国去。”这几个人以为,他们的话没有人听见,商量完了就分头去准备。哪料到齐姜的几个使女正在树上采桑叶,偷听了他们的谈话,回去后就一五一十告诉了齐姜。

第二天天刚亮,赵衰、狐偃来叫重耳。重耳还在酣睡。齐姜把狐偃叫了进来,问他有什么事。狐偃说:“公子过去在狄国,天天乘车驰骋,现在长久不出去活动,我们怕他闷坏了,想请他去打猎。”齐姜笑着说:“你别说笑话,打一次猎,哪里会去那么远呢!你们不要瞒我了。你们商量的事,我都知道了。我很敬佩你们一片忠心,这次,我一定帮助你们。今天晚上,我请公子喝酒,将他灌醉。你们乘天黑,把他拉出城去。”狐偃见齐姜是不同寻常的女子,不禁肃然起敬。

当天晚上,齐姜在宫中摆下酒席,请公子喝酒。重耳问道:“今天晚上为么这样大摆酒席啊?”齐姜说:“我听说公子将要远行,特地设宴送行。”重耳说:“人生有限,只要舒适如意,何必再想别的事呢?”齐姜说;“公子应该有志气,听从手下人的忠告,离开齐国。”重耳很生气,放下酒杯不喝了。齐姜怕事情弄僵,笑着说:“算了,算了,要是走呢,那是公子的志气,这酒就算送行;要是不走呢,那是公子对我的一片深情,这酒就算表示我对您的感谢。来,让我们开怀畅饮吧!”重耳转怒为喜,一杯接一杯地喝起来,加上齐姜不断劝酒,不一会儿就醉得不省人事了。齐姜急忙派人去叫狐偃。

狐偃等人七手八脚地把重耳抬上车,连夜出城。他们一气跑了五六十里,才放慢了脚步。这时候正值雄鸡啼晓,东方发白。重耳翻了翻身,感到摇晃得厉害,睁开眼一看,才知道自己是睡在车上,又不知到了哪儿,顿时大怒,骂道:“你们想造反吗?为什么不和我商量就把我弄出了城?”说罢,从魏仇手里夺过戈就向狐偃刺去。狐偃急忙跳下车,重耳又下车追赶。大家赶忙婉言相劝。赵衰劝道:“我们之所以忍受骨肉离散的痛苦追随主公,是因为主公是有大志的人,如今齐国内乱不止,我们不适合在此立足,这是我们大家意思,你不要只怪狐偃。”

事到如今,重耳也无可奈何,只好和大家一起上路。重耳一行人到了曹国,曹君得知他们从齐国逃出本不想接待他们,但因大夫僖负羁请求才不情愿地打开城门,而且对他们非常无礼,还不安排饭食。僖负羁感到过意不去,再加上夫人劝说,就在晚间给重耳等人送去丰盛的饭菜及礼物。重耳等人非常感激,他们将饭菜吃掉,却退回了礼物。

第二天,重耳等人离开曹国,僖负羁望着他们的背影,暗想:这些人困难时期却不贪图钱财,将来定能成大事。

重耳等人一路颠簸到了宋国,宋襄公此时正重病在床,只好派公孙固出城迎接。狐偃本打算留在宋国,但公孙固向他如实介绍了宋国目前的情况,狐偃打消了这个念头。几天后,重耳决定继续前行。宋襄公送来许多必备的马匹、衣物等。

重耳及随从们踏上了去楚国的路途。不久,就到楚国。对重耳很尊敬。楚成王用招待国君的礼节招待他。重耳跟住在齐国时大不一样,他现在经常想要回晋国这件大事。

一天,楚成王问重耳:“公子如果回到晋国,怎样报答我呢?”重耳想了想,说:“如果我能回晋国,一定和楚国和睦相处,将来万一两国打起仗来,我一定命令晋军退避三舍,来报答您的恩情。”古时候行军,三十里为一舍,退避三舍,就是后退九十里。楚成王只当重耳是说笑话,对他依然敬重。

当年晋惠公背信弃义攻打秦国,被秦穆公俘虏,因姐姐求请才被放回晋国。为了向秦穆公表示诚意,将公子圉送到秦国作人质。公元前637年,晋惠公病死。公子圉背着秦穆公偷偷回晋国作了国君,而且与秦国继绝了关系,他就是晋怀公。

秦穆公得知此事,既气愤又伤心。想想自己对他们父子俩真是以诚相待真心相助,而这二人一个忘恩负义一个过河拆桥。秦穆公越想越后悔,假如当时护送重耳回国,一定不会是现在的局面。秦穆公打定主意,决定迎接重耳回晋国称君。

一天,秦国使臣求见楚成王,向他说明秦穆公希望重耳能到秦国去。楚成王征求重耳的意见,重耳决定接受秦国的邀请。

重耳到了秦国,秦穆公和夫人都很高兴,决定将女儿怀嬴嫁给他。这个主意令重耳、怀嬴均感到难为情。原来怀嬴曾是公子圉的妻子,也就是重耳的侄媳妇。怀嬴本不想答应这门婚事,一来辈份有差别,二来重耳的年龄已是61岁了。但是这个婚姻含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她只有默认了。重耳也觉得不合适,便让赵衰帮忙回绝。赵衰却劝说道:“主公千万不要拒绝,历来两国修好,都是靠联姻维系,这门婚事已经和我们能否回晋国联系起来了,所以主公应该答应。”于是,重耳成了秦穆公的女婿。

公元前636年,秦穆公亲率大军护送重耳等人回国。到了黄河,秦穆公派两员大将率一部分军队送重耳过河,自己率部分军队在河边驻扎,以便接应。重耳与秦穆公洒泪而别。

重耳上船后,发现船上堆满了过去用过的旧物品和穿过的旧衣物,有的已经破得不成样子,感到很滑稽。就说:“我们这次回晋国,吃穿用度会应有尽有,还留这些破东西干什么?”说完便命人将破烂儿扔掉。这些东西都是壶叔弄到船上的,他从重耳逃离翟国时就跟随他,替大家管理物品,如今回国,想想从前所受的磨难,看看这个,摸摸那个,什么也舍不得扔。听了重耳的话他不禁呆住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这一切均被狐偃看在眼里,他的心里也有些酸溜溜的。他觉得是该向重耳表明心迹的时候了。于是跪在重耳面前说:“主公就要成功了,我继续留下来也没有什么用了,只能像那堆破烂儿一样。我这儿有一块秦穆公送的白玉,转送给您作个纪念……”重耳听了狐偃的话,顿时醒悟过来,慌忙扶起狐偃,流着泪说:“如果没有你们陪我受尽千辛万苦,哪有我重耳的今天。我知道错了,只是请你不要再有这种想法……”说罢便令人将丢掉的东西捡回,又向壶叔赔了不是。

重耳过了黄河,秦军一鼓作气接连攻下几座城池。晋军守将本不愿为晋怀公拼命,所以逃的逃,降的降。晋怀公早已众叛亲离,他见大势已去,就在勃鞮的保护下逃走了。吕饴甥、郤芮曾与晋惠公夷吾同谋刺杀重耳,见晋怀公已私自逃走,只好向重耳叩头请罪,重耳却没有责怪他们的意思。

重耳从逃到翟国时算起,在外飘荡了整整19年,终于在62岁做了国君,他就是晋文公。晋文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派人杀了怀公。怀公的被杀,深深触动了吕饴甥、郤芮。他们越想越害怕,认为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先下手为强。于是他们定下一条毒计,让前后两次追杀文公的勃鞮去实行。

勃鞮并没有听从他们的安排。勃鞮是个非常忠君的人,当年晋献公经不住骊姬的挑唆,派勃鞮追杀重耳,勃鞮斩断了重耳的一截袍袖;后来又受晋惠公之命到翟国刺杀重耳,勃鞮领命而去,结果重耳逃走,这次吕、郤二人让他杀重耳,他犹豫了,国君让他杀任何人,他都会服从命令,而今要杀重耳是杀国君啊,是与前两次意义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半夜时分他请求狐偃带他见晋文公。晋文公不愿见他,他苦求三次,终于见到晋文公。吕、郤芮二人为此丢了性命。

这件事使晋文公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同时晋文公还任用了一个人,这就是当年拐走重耳出逃时全部财物的头须。他现在的任务,仍然是管理财物,而且经常同文公坐在一辆车上,说说笑笑,十分融洽。

跟随重耳一起逃亡的有位贤人叫介子推,他是对国家有功之人。当晋文公奖励有功之臣的时候,他却躲在乡村里,不肯受封赏,后来干脆和母亲躲进深山老林。从此以后,人们再也没有看到他了。晋文公知道这件事后,心里非常难受,就派人去山中请他,但是找不到他的下落。有人说介子推躲进了绵山,但是这儿仍不见他的踪迹。于是晋文公就把绵山封给介子推,将绵山改名为介山,他说:“这介山的名字记载了我的过失,也记载了人间的一个善人。”

晋文公退避三舍

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晋国渐渐强盛起来。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

这时候,齐国已经衰落,南边的楚国却强大起来,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都成为楚国的势力范围,楚成王还不断把自己的势力向北渗透。这样以来,晋楚两国的矛盾和冲突就变得越来越尖锐。周襄王十八年(公元前634年),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狄国借兵,夺了王位。周襄王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他发出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发兵打狄人。

有人对周襄王说:“现在诸侯当中,只有秦、晋两国有力量打退狄人,别人恐怕不中用。”襄王才打发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

晋文公马上发兵往东打过去,把狄人打败,又杀了太叔带和他的随从,护送天子回到京城。

过了两年,又有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大臣们都说:“楚国总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难的国家,建立霸业,这可是时候啦。”

晋文公早就看出,要当上中原霸主,就得打败楚国。于是他就扩充队伍,建立了三个军,浩浩荡荡去救宋国。

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这时晋军的力量稍弱于楚军,且又远离本国作战,但已占领曹、卫两国作为前进的基地,况且齐、秦已与他结成联盟,从而很有实力。

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可是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他派部将去对楚成王说:“我虽然不敢说一定打胜仗,也要拼一个死活。”

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归成得臣指挥。

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晋军,要他们释放卫、曹两国国君。晋文公却暗地通知这两国国君,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但是要他们先跟楚国断交。曹、卫两国真的按晋文公的意思办了。

成得臣本想救这两个国家,不料他们倒先来跟楚国绝交。这一来,真气得他双脚直跳。他嚷着说:“这分明是重耳这个老贼逼他们做的。”他立即下令,催动全军赶到晋军驻扎的地方去。

楚军一进军,晋文公立刻命令往后撤。晋军中有些将士可想不开啦,说:“我们的统帅是国君,对方带兵的是臣子,哪有国君让臣子的理儿?”

狐偃解释说:“打仗先要凭个理,理直气就壮。当初楚王曾经帮助过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答应过:要是两国交战,晋国情愿退避三舍。今天后撤,就是为了实现这个诺言啊。要是我们对楚国失了信,那么我们就理亏了。我们退了兵,如果他们还不罢休,步步进逼,那就是他们输了理,我们再跟他们交手还不迟。”

晋军一口气后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才停下来,布置好了阵势。

楚国有些将军见晋军后撤,想停止进攻。可是成得臣却不答应,一步盯一步地追到城濮,跟晋军遥遥相对。

成得臣还派人向晋文公下战书,措词十分傲慢。晋文公也派人回答说:“贵国的恩惠,我们从来都不敢忘记,所以退让到这儿。现在既然你们不肯谅解,那么只好在战场上比个高低啦。”

大战展开了。才一交手,晋国的将军用两面大旗,指挥军队向后撤退。他们还在战车后面拖着伐下的树枝,战车后退时,地下扬起一阵阵的尘土,显出十分慌乱的模样。

成得臣一向骄傲自大,不把晋人放在眼里。他不顾前后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晋军的埋伏。晋军的中军精锐,猛冲过来,把成得臣的军队拦腰切断。原来假装败退的晋军又回过头来,前后夹击,把楚军杀得七零八落。

晋文公连忙下令,吩咐将士们只要把楚军赶跑就是了,不再追杀。成得臣带了残兵败将回到半路上,自己觉得没法向楚成王交代,就自杀了。其实,楚成王并没有惩办他的意思,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晋军占领了楚国营地。把楚军遗弃下来的粮食吃了三天,才凯旋回国。

晋国打败楚国的消息传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认为晋文公立了大功。周襄王还亲自到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慰劳晋军。晋文公趁此机会,在践土给天子造了一座新宫,还约了各国诸侯开个大会,订立盟约。这样,晋文公就当上了中原的霸主。

秦晋大战崤山

秦国是当时诸侯之争中的强国,自从得到了百里奚和蹇叔以后,国家的事业如日中天,秦穆公又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国君,他治理国家讲信修义,与诸侯相交,也多为人所敬重。他向西成为西戎地区的霸主,向东收服了大大小小的诸侯。

但是,秦穆公最大的心腹之患就是晋国,晋国在文公的手上迅速地发达,成为东方的霸主,晋国的朝廷谋士林立,战将如云。晋文公又十分会用人,所以晋国上下一气,固若金汤,秦穆公想撼动它谈何容易。

公元前627年,正当晋国的事业蒸蒸日上之时,晋文公和几个重要大臣狐偃、狐毛先后去世。这就给秦国图谋战胜晋国提供了一次很好的机会。

晋国知道周围的一些国家都想削弱晋国的力量,于是决定暂时在曲沃这个地将文公殡葬起来,等到合适的机会再重新大葬。

这一年,郑文公也去世了。郑国曾迫于晋国的压力,加入了晋国为盟主的中原联盟。后来,郑国死心踏地跟随晋国,秦国对郑大为不满。郑国有一个叛臣叫缯贺想投靠秦国,就偷偷地跑到秦国,告诉了秦国一些秘密。秦穆公决定讨伐郑国,便就此事询问蹇权和百里奚,出乎他意料之外,两位德高望重的大臣一致认为害多利少。蹇叔说伐郑胜则利小,败则害大,再说乘人丧乱而攻之,是不讲仁义的。两人坚决进谏,恳求穆公放弃伐郑,千万不要出兵。

秦穆公说:“我心已定,不论你们同意还是不同意,我一定要和他们决一雌雄。”于是发兵去攻打郑国。

穆公派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蹇叔的儿子西乞术,还有白乙丙三人统帅大军,发兵那日,在东门举行誓师大会,蹇叔和百里奚俩却对着出兵的部队痛哭,蹇叔边哭边说:“孩子们,我看到你们今天出去也许盼不到你们回来。”

秦穆公当时非常生气,他这时正坐在台上,蹇叔正在台下,他大怒地说:“你们为什么哀哭寡人的军队?你们是要动摇军心吗?”蹇叔回答道:“臣子不是哭君主的军队,而是痛哭自己的儿子!”

部队就这样出发了,蹇叔还赶上大路,哭着送自己的儿子西乞术,对他说:“晋国人一定会在崤这个地方陈兵等候你们,这个地方两面靠山,中间是个大峡谷,你们一定会死在那里,我等着到那里收你们尸骨。”

第二年春天,秦军通过晋国的地方,走到周朝都城北门时,周朝的王孙满看到他们部队的情况说:“秦军必败,看他们那副傲慢的神气,这样的军队不失败才怪哩。”

秦国的大军一路浩浩荡荡向前开去,来到了滑这个地方,这里已经离郑国的国都不远了,但是到这时,郑国还蒙在鼓里。恰好在这里遇到了郑国的一个商人弦高要到周去卖东西,他一看到秦国的大军黑压压地开过来,不禁抽了一股凉气,心想,我们郑国要遭大祸了。他是有爱国心的人,同时,他还有智慧,勇敢而又冷静,就是这位商人免除了郑国的一次灭顶之灾。

弦高很冷静地走上前去,先送上四张熟牛皮作为先行礼物,又将自己准备赶到周朝国都去卖的十二头牛送上前去,以犒劳秦军,只见他不慌不忙地对秦军统帅说:我们郑国国君听说你们秦军要从老远的地方到我们郑国来,特派我来给你们送上一些礼物,以慰劳贵军,我们郑国不是很富有,但我们还是能准备一些东西来侍候你们的。

秦军的三位主帅听到后,面面相觑,郑国已经知道了,他们的一切计谋都被打破了,孟明视说:“郑国已有防备,我们不可轻易向前推进,他们有准备,我们要急攻是攻不下的,这样我们又怎么能胜呢,不如班师回朝。”其他几位大将觉得也只能如此。他们命令大军停止前进。后来秦军灭了滑国,就开始向后撤兵。

这时,弦高派人骑快马到郑国国都报告,郑国的君臣才知道秦军来进犯。一个商人的爱国行动救了他们的国家。

晋国风闻秦军这番行动,就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先轸说:“秦军劳师远征,无功而返,士气一定很低沉,我们这个时候去攻打,一定会取胜。”但是大臣栾枝却不同意这样做,他说:“秦国有恩于我们先主,我们未报答他们,反而去攻打,恐怕不好吧?”

先轸说:“话也不能这样说,我们国家有丧事,他们不但不来吊丧,反而来攻打我们,滑就被他们攻取了,这还说什么人情。我常听人说,敌人不可纵,一日纵之,将会后患无穷。”晋国内部意见一致后,就发兵迎击秦军。

这时文公的儿子襄公还没有继位,他还在服丧,穿着一身的白衣服,戴着白帽子,大臣们觉得这样不吉利,就把他的白衣服全部染黑,将士们也同样做了,襄公亲自率领军队出征。

晋军果然将部队驻扎在崤山,因为这是个战略要地。秦国部队回师正是从这里经过,当秦军走到这深深的峡谷时,晋军一起进发,彻底摧毁了秦军,这时西乞术和孟明视才想起了他们父亲所说的话。

秦军的三位大将都被俘虏,部队得胜而归。于是,晋人才开始安葬他们所尊敬的文公,按平常,葬礼上,人们都要穿白色的衣服,但是,晋人这次葬礼,人们一律都穿着黑色的衣服,从此以后,晋人就以黑色为他们的丧服。

今天,我们的民俗中,既有以白色为丧服,又有以黑色为丧服,可能就受到晋文公葬礼的影响。

晋文公的夫人文嬴是秦国的宗室,她看到秦国的三员猛将被俘虏,就去请求把他们放了,她说:“穆公对这三个人可以说恨入骨髓,我请求你们把他们放了,让穆公亲自把他们煮死。”晋国的国君襄公就听从文嬴的话,把他们放了。

第二天,先轸上朝,问秦国的囚犯,襄公说:“夫人请求把他们放了,我觉得她说得有道理,就放了他们。”

先轸大怒,道:“武士好不容易在战场上把他们捉住,而你凭妇人一句话就把他们放了。这种做法实在是灭我们的志气,长敌人的威风,像这样下去,国家不亡才怪呢?”说罢,头也不回,就愤愤地离开了。

襄公也觉得自己做错了,就派阳处父去追他们,他们一直追到黄河边,这时,孟明视他们已经坐着船,行到水中央了。

这时,阳处父在岸上叫道:“喂,秦国的将军们,我家国君送给你们几匹宝马,请你们回来取去。”说着,就解下左边的马。只见那孟明视在河当中双手一拱,道:“太感谢了,承蒙你家大王的好意,没有杀我们,放我们回去,如果穆公杀了我们,我们死而无憾,如果主上饶我们不死,几年后,我们一定当面来感谢你们。”言下之意,是说几年后,一定来报此大仇。

孟明视三位将军回到秦国,秦穆公穿着白色的衣服,亲自到郊外去迎接他们,他见后,放声大哭道:“我没有采用蹇叔和百里奚的意见,使你们蒙此大辱,这全是我的过错。你们没有任何过错。”照样保留他们原来的官位。孟明视继续掌握兵权,这使他十分感动,他变卖家产、抚恤阵亡将士家属,亲自操练军队,与士兵同吃同住,同甘共苦。

公元前624年,秦军经过孟明视的严格训练,已经是一支兵精将广的军队了。经过充分准备,由秦穆公亲自挂帅,孟明视任先锋率大军奔向晋国,一路上势如破竹,没几天就把过去被晋国抢去的城池收了回来,晋国都城一片慌乱。

秦穆公见失地已收,也打下了晋国的威风,就率领大军到崤山,将上次阵亡将士的尸骨埋好,并亲自祭奠了一番。

楚庄王一鸣惊人

楚国在城濮之战败给晋国以后不久,颇有作为的楚成王就被他的儿子商臣害死了。商臣当了国君,就是楚穆王。楚穆王不甘心失败,加紧操练兵马,发誓要和晋国决一雌雄。他首先把附近的几个小国兼并了,又把中原的陈、郑等国拉了过去,周顷王六年(公元前613年),楚穆王正在雄心勃勃、发愤大干的时候,突然得暴病死了,他的儿子旅即位,就是赫赫有名的楚庄王。

晋国见楚国忙于办丧事,又重新会合诸侯,订立盟约,随后,把楚国拉过去的陈、郑等国,又拉回到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这一来,楚国的大臣们都心急如焚,要和晋国决战。可是,楚庄王却无动于衷。即位三年以来,他整天喝酒、打猎,不问政事,还在宫门口挂上块大牌子,上面写着:劝谏者,死无赦!谁愿意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呢?大臣们不敢上谏,只能看着楚庄王整日无所事事。

一天,大夫申无畏来见楚王,让楚王猜个谜语。申无畏说:“楚国京城,有只大鸟,五彩缤纷,整整三年,不飞不叫,满朝文武,莫名其妙。请您猜猜看,这究竟是只什么鸟?”楚庄王一听,笑着说:“我猜到了。这可不是只普通的鸟。这只鸟啊,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你等着看吧。”申无畏明白了楚庄王的意思,他高兴地退了出去。

又过了几个月,楚庄王这只大鸟依然如故,既不“飞”,也不“鸣”,照旧喝酒、打猎、欣赏歌舞。大夫苏从忍耐不住了,便去见庄王。他一进宫门,就大哭起来。楚庄王说:“先生,什么事这么伤心啊?”苏从回答说:“我为自己就要死去伤心,也为楚国即将灭亡伤心。我想劝谏您,你不听,一定要杀死我。您整天打猎游玩,不理朝政,楚国的灭亡不就在眼前了吗?”楚庄王突然站起来,激动地说:“大夫的话全是忠言,我一定照你说的办。”随后,他便下令解散了乐队,遣散了舞女,决心要干一番事业。

楚庄王先是整顿内政,起用有作为的人,把申无畏、苏从提拔到关键的职位上去。当时楚国的令尹斗越椒野心勃勃,想要篡权。楚庄王便任命了三个大臣协助令尹工作,削弱了令尹的权力,防止斗越椒叛乱。

楚庄王一面改革政治,一面扩充军队,加强训练,准备和晋国决战,报城濮之战的仇。他即位的第六年,出兵灭了庸国(今湖北省竹山县一带);第六年,打败了宋国;第八年,又打败了陆浑(今河南省嵩县北部)的戎族。楚庄王还在周朝的边界上阅兵示威,吓得周定王赶忙派大臣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见了王孙满,头一句话问周朝京城宗庙里的九鼎有多重。这九鼎是天子权力的象征,问九鼎的重量,实际上就是对周天王地位的威胁。

周定王二年(公元前605年),楚庄王讨伐了陆浑的戎族,在回来的路上,突然发现叛贼斗越椒发兵拦截,想把楚庄王消灭在郢城之外。楚庄王见斗越椒人多势众,自己带的兵刚刚打完仗回来,疲惫不堪,知道硬拼对自己不利,便说:“斗氏一家对楚国有大功,宁肯让越椒负我,我不能负越椒。”便派苏从前去讲和,斗越椒没有答应。到了晚上,楚庄王假装退兵,却把军队埋伏在漳水东岸,又派一队士兵在本岸活动,引诱斗越椒过河。自己则带着少数士兵,躲在河桥的下面。第二天早上,斗越椒看到河对岸有楚兵,果然追过河去,等发现中了计,想往回撤退,桥已经被拆毁了。斗越椒惊慌失措,急忙命令士兵涉水过河。士兵们正要下水,只听对岸一员楚将大声喊:“大将乐伯在此,斗越椒快快投降!”说完,命令士兵奋力射箭。斗越椒也急令士兵向对岸射箭。在双方对射之中,乐伯手下的神箭手养由基一箭射死了斗越椒。斗家将士见主将身亡,便四下逃散,楚军分头追剿,取得了全胜。

楚庄王平定了内乱,又经过多年的准备,决定挥兵北上,同晋国争霸。

周定王九年(公元前598年),楚庄王趁陈国内乱的机会,派兵降服了陈国。第二年,楚庄王亲自率领大军去攻打郑国。陈、郑都是晋国的保护国,楚国出兵陈、郑就是向晋国挑战。

晋国当然不甘示弱。这一年的夏天,晋景公派荀林父为大将,先轸的孙子先彀(音hú)为副将,率领六百辆兵车,去援救郑国。大队人马到了黄河边上,探子报告,郑国已经投降,楚国正在往回撤兵。荀林父本来就不愿意打仗,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决定退兵。先彀坚决不同意,带着自己的一队兵车,渡过黄河追击楚军去了。赵同、赵括也认为自己父兄劳苦功高,也不听荀林父的将令,带上队伍跟着先彀过河去了。荀林父没有办法,只好下令全军过河。

楚庄王听说晋军已经渡过黄河,便召集部将们商量对策。令尹孙叔敖主张同晋军讲和,然后退兵;一批年轻的将士都主张开战。楚庄王一时拿不定主意,有一个叫伍参的小臣说:“晋军主将荀林父刚掌大权,没有威信,副将先彀倚仗先人的功劳,瞧不起荀林父,三军的将领想要主动出击,又没有权力;士兵们不知道听谁的,晋军上下不同心,恐怕有伤我们楚国的尊严吧?”楚庄王听伍参分析得入情入理,便下令楚军摆开阵势,将战车一律朝向北方,准备出击。

孙叔敖见晋军有六百辆兵车,实力雄厚,总是放心不下,他对楚庄王说:“我看不如先派人去讲和,他们如果不同意和,非要打,我们再迎战也不迟。那时候,理就在我们这边了。”楚庄王接受了这个建议,派蔡鸠居出使晋军。荀林父派人接待蔡鸠居,表示同意讲和,并且提出双方同时退兵。蔡鸠居完成了使命,准备返回楚营。谁知先彀早就在营帐外面等着,他见蔡鸠居出来,一把拦住道:“你回去告诉你们国君,我们这次来,不把你们杀个落花流水,决不收兵!”蔡鸠居十分气愤,没有答理先彀,继续往外走,刚到军营口,又碰上了赵同、赵括。这两个人拿弓点着蔡鸠居的头大骂不止。

蔡鸠居跑回楚营,把他受侮辱的情况向楚庄王讲了一遍。庄王大怒,问:“谁敢打头阵,给晋军点厉害瞧瞧?”大将乐伯挺身而出,跨上战车,直奔晋军大营,战车没跑多远,乐伯就碰上了十几个巡逻的晋兵。乐伯也不说话,一箭一个,一连射倒三个晋兵,又下车活捉一人,然后跳上车,往回便走。晋军看到楚将杀人,分三路追来。乐伯毫不畏惧,他放声大喊:“晋将小心,我左边射马,右边射人,看箭!”说完左一箭,右一箭地射起来。果然箭无虚发,左边射倒三、四匹马,右边射伤三、四个人,吓得晋军谁也不敢再追。

荀林父见楚军来挑战,急忙又派魏锜去讲和。魏锜就是跟随晋文公重耳逃难的魏仇的儿子。魏锜想当大夫,没有当上,一直不满,恨不得晋军失败。荀林父派他去讲和,他却下了战书。回来后对荀林父说:“楚王不同意讲和,一定要决一胜负。”

晋将赵旃认为自己的本事高强,总想露一手给主将看看。到晚上,他乘着天黑带领部下去偷袭楚营,不小心被楚兵发觉。楚庄王驾车就追。楚军将领见庄王亲自出击,纷纷跟了上去。孙叔敖对庄王说:“晋军欺人太甚,既然众将都出来了,咱们不如乘其不备,杀过去!”这时候,天还不亮,楚庄王下令出击。霎时间,鼓声如雷,车马飞驰,楚军将士争先向晋国军营冲去。晋军将士睡得正酣,一点没有准备。荀林父听到鼓声,急忙下令抵抗。两国军队在邲(bì)城(郑地,今河南省郑州东)郊外大战起来。晋兵士气不振,指挥不灵,抵抗不力。而楚军一鼓作气,往来冲杀,没多大功夫,就把晋军打得溃不成军了。

楚庄王率领楚军开进邲城。有人请他乘胜追击。楚庄王说:“楚国自从城濮之战败给晋军,就不敢和晋国争锋,这次胜利,可以洗掉耻辱啦。晋国楚国都是大国,早晚总得讲和,何必多杀人呢?”于是,下令楚军立即收兵,放晋国官兵渡河回去。

邲城一战,拥有六百辆兵车的晋国大军,一夜之间,几乎全军覆灭。三年不鸣的楚庄王终于一鸣惊人,他继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之后,也当上了诸侯霸主。

晏婴出使楚国

晏婴,名婴,字平仲,春秋时期在齐国任相国。晏婴原是齐国人,他为人正直清廉,敢于进谏,能言善辩,处处替百姓着想,很受齐景公赏识。

有一年齐国闹旱灾,齐景公决定向百姓征税求雨,晏婴反对说,求人不如求己,此时不但不应该征税,还应打开粮仓救济灾民,并号召他们打井挖泉,种田浇苗。齐景公采纳了他的建议,齐国百姓齐心协力,共同度过了难关。

齐景公的刑罚很重,常常对犯罪的人施用刖刑,也就是砍掉他们的脚。晏婴决定找机会劝谏他。一次齐景公问晏婴市场什么东西最贵,什么东西最便宜。“晏婴回答:假脚最贵,鞋子最便宜。齐景公不解。”晏婴解释道:百姓的脚被砍掉了,没必要穿鞋,而且争着买假脚。齐景公明白晏婴的意思,便下令不准再滥用刖刑。

由于晏婴处处替百姓着想,深受百姓爱戴,齐景公也越来越信任他。

春秋时期,诸侯争当霸主。齐景公时代,楚国威镇诸侯,各国都很怕它,纷纷派使者同楚修好。

当时楚国是一个大国,齐景公想跟楚国建立友好关系,就派晏婴出使楚国。同时想了解楚国的实力,齐景公也梦想着恢复齐桓公时代的霸主地位。

楚国当时正在鼎盛时期,根本不把齐国看在眼里。楚灵王听说齐国使臣晏婴求见,按说,晏子当时任相国,访楚表示友好,按诸侯公卿互访礼节,楚国也该派相应官员出城迎接。但楚灵王又得知他身材矮小,决定戏耍他一番,就下令紧闭城门,只在旁边开一个5尺高的小洞,让晏婴进来,晏婴说:“到狗国去才钻狗洞,请问你们大王,这是什么国?”楚灵王无话可说,讨了个没趣,只得打开城门迎接晏子入城。

晏子来到楚王宫廷门前,遇见楚国许多官员,一个个衣冠鲜明,等候朝见楚王。晏子下车,不卑不亢,与他们施礼相见。其中有个大夫对晏子访楚极力进行挖苦和讽刺。这个大夫满以为可以羞辱晏子,显示楚国威风,却未料到晏子口若悬河,对答如流,驳得他哑口无言。

有人见晏子穿着朴素,便耻笑他是一毛不拔的“鄙吝之徒”。他说:“大丈夫贵为相国,服饰应当豪华,车马应当盛装,才能显出君主的恩宠和重视。你出使外邦,穿着破旧的皮裘,拉车的马很瘦,难道你的俸禄很少?”

晏子讥笑他说:“你的见解太肤浅了。我自从当相国以来,父族皆穿皮裘,母族都能吃肉,妻族也无冻馁之虑。民间之士,靠我晏婴维持生活的有70多家。我家生活俭仆,但三族人的生活比较富裕;我穿着简朴,看起来鄙吝,但我周围的亲友都丰衣足食。这正好显示了君主的恩宠,难道不好吗?”

正在晏子舌战楚国臣僚方酣之际,楚灵王升殿,宣召晏子进见。楚王存心要再奚落他,第一句话就问:“齐国难道缺人吗?”

晏子说:“齐国人多得很,哈气成云,挥汗如雨,行人摩肩,怎么能说缺人。”

楚灵王说:“既然有人,为什么派一个小矮子来访问我国呢?”晏子见楚王抓住他身材矮小的缺陷不断奚落,便反唇相讥:“敝国派出使者有个规定,贤士出使贤国,非贤士出使非贤国。大高个儿出使大国,小矮个儿出使小国。我个儿矮小,又不是贤士,故派来楚国。”

楚灵王见晏子唇枪舌剑,能言善辩,无法难倒他,心中暗自吃惊,但也无法奈何他。

临到设宴相待时,楚国还安排了一幕丑剧来侮辱齐国人。宴会进行不久,忽然有武士三四人,捆着一个囚徒从殿下走过。楚灵王故意发问:“囚犯是哪里人?”武士答道:“齐国人。”灵王问:“犯什么罪?”武士答道:“当强盗,抢劫。”灵王便转过身来问晏子:“齐国人当强盗,是不是习以为常,成了习惯?”

晏子明知楚王故意侮辱他和齐国,把他作为嘲弄和开心的笑柄,便反守为攻,对楚王进行反讽刺。晏子说:“大王听说过没有?淮南的橘柑种到淮北,就会变成枳,味道也由甜变苦。为什么会变呢?因为南北水土气候都不相同。同样的道理可以用来解释大王提出的问题。齐国人出生在齐国,安居乐业,奉公守法,是很好的臣民。但是,到了楚国就变了,不是当窃贼,就是当强盗,这也许是由于水土不同而造成的结果。”

楚灵王听了晏子的回答,沉默了很久未说话,心中感到很不是味儿。但他最后由怒变喜,称赞晏子说:“早听说你博学多才,善于对应,今日寡人目睹,果然名不虚传,令人敬佩。”

楚王给晏子送了一份厚礼,热烈送他回国。

晏子回到齐国后对齐景公说:“楚国现在虽然强大,但是,楚灵王骄傲自大,目中无人,朝中文武多是平庸之辈,没有什么可怕。陛下只要勤政爱民,选贤任能,远离小人,齐国一定会强盛起来,赶上和超过楚国。”

齐景公在晏子的忠心辅佐下,使齐国很快又强盛起来,虽然没有完全恢复齐桓公时代的霸主地位,但中原诸侯不敢再小看齐国了。

二桃杀三士

在齐景公的时候,齐国有三个勇士,一个个力大无比,他们一个叫古冶子,一个叫田开疆,另一个叫公孙接。

这三个人虽然有一身好力气,但是非常缺乏教养,他们横行乡里,危害百姓,谁也不敢惹他们。他们动不动就要杀人,老百姓怕他们,就是官府也不敢对他们怎样。

更可恨的是他们和朝廷中的一些奸臣勾结,齐国当时有一个大夫叫梁据,专会使诡计,陷害忠良,他要是对谁不好,就叫这三个人下手除掉,为此,齐国在短短的几年中不知死了多少好人。

当时齐国人就把这三个人称为“三害”。后来他三个人干脆就在朝廷里,遇到什么事,他们都喜欢搅和,闹得朝廷也不得安宁。齐景公看他们有力气,却很信任他们,一些重要的场合就叫他们三人作卫士,陪伴在左右。

晏子当时是齐国的相国,这三个恶人有几次想谋害他,均未得逞。晏子为不能很快制服这些恶人而羞愧。

有一次,鲁昭公访问齐国,齐景公设宴招待他,由叔孙和晏子俩人作陪,底下站着的卫士就是这“三害”。宴会之中,这“三害”全无礼貌,站在那里东张西望,舞枪弄棒,根本不把客人放在眼里,鲁昭公几次直皱眉头。晏子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就想了一个办法来制服他们。

晏子对齐景公说:“大王,今天来了贵客,您的那棵万寿金桃树今年结了许多鲜桃,何不去摘上几个来给客人尝尝。”

齐景公一听,很高兴,因为这棵树是从海外传来的,多年来只是开花,就是不结果,今年却结了又大又红的果子。于是他说:“快快派人去采来。”晏子吩咐下人,去将那树上的六个桃子一起摘来。一会儿,六个桃子被送了上来。红艳艳,香喷喷,晏子当即给两位君主各奉上一只,他们吃了都说好。齐景公说:“真是好桃子,叔孙大夫也请品尝一只。”

叔孙大夫跪下道:“晏相国是我国的几朝元老,还是请他先用吧。”

他们二人互相推让,齐景公让他们二位各吃了一只。现在盘子里还剩下了两只桃子,晏子说:“我看这两只桃子就请他们三位勇士吃,让他们都上来说说,看谁的功劳大就请谁吃。”

景公觉得这个建议很有意思,就传下令来,让他们三人上堂来,说说各自的功劳,谁说得好,这桃子就给谁吃。

令刚传下去,公孙接就站上来,说:“大王,我的功劳最大,有一次我陪大王去打猎,遇到一只老虎向您扑来,我跑上前去,几拳就打死了老虎,救了大王的命。这桃子该我吃。”公孙接上前抓起了桃子吃了下去。

古冶子冲着公孙接喊道:“打一只老虎有什么了不起,有一次我送大王过黄河,突然起大风,黄河上掀起了大浪,眼看着要打翻了我们所坐的船;这时间,又从河里跑出了一只大鳖,要伤害我们的大王,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我跳入水中,和大鳖搏杀了半个时辰,杀了大鳖,救了大王。我的功劳比你还要大,所以我更该吃这个桃子。”

齐景公说:“该吃,该吃。”古冶子一口将桃子吞了下去。

田开疆一看一个桃子也没有了,脸涨得通红,说:“我曾奉命率领大军征讨徐国,我杀了徐国的大将,俘虏了五百多士兵,硬是逼得徐国投降了,后来另外两个小国家看我们所向无敌,也归附了我们,我这个功劳是谁也比不上的。”

晏子说:“你的功劳是很大,我也认为你应该吃桃子,但是现在桃子没有了,只有等到明年结了新果,再来品尝了。”景公说:“你的功劳的确很大,可惜你晚了一步。”

田开疆本来就是个粗人,他一看自己功劳这么大,反而吃不到桃子,就手按住佩剑说:“杀鳖打虎能算得了什么,我南征北战,吃尽了苦头,到头来,却在国君面前丢人现眼,还不如一死了之。”说完,就拔剑自杀了。

田开疆的这一举动把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这时忽然听到公孙接大声嚷道:“老田立了这么大的功劳却没吃到桃子,他自杀了,我们还有什么脸面活着。”话音刚落,也拔剑自杀了。

古冶子看到他俩都倒在血泊中,于是提着剑说:“他俩为这桃子都死了,我活着有什么意思,人家不说我贪生怕死吗。”也自杀了。

晏子利用两个桃子杀死了三个猛士,为齐国除了三害,老百姓听到后,都兴高采烈,他们也暗暗佩服晏子的足智多谋。

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本名孔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学创立者,先世为宋国贵族。父亲梁纥,鲁国武士,在孔子3岁时去世。他这时随父母迁居鲁国都城曲阜,这里保存了周朝大量的典章文物。这种环境对孔子的教育和思想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处于激烈动荡的时期,周王室的统治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互相争斗,周朝初年制订的一套礼乐制度都被破坏了。孔子对这种状况非常不满,他提出了一套政治主张,就是要恢复周礼,实行“仁政德治”。当时,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就只能去做官。于是,孔子在50岁左右的时候,在鲁国做了官,但是他的政治主张不能被统治者接受,几年后不得不弃官离鲁,从55岁时起,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漫长经历。

孔子把周游列国的第一站定在了卫国。卫国在鲁国的西边,是鲁国的兄弟之邦。当时卫国政治安定,经济也比较富庶,而且卫国还有几位贤人,可以互相谈论问题,并且孔子的弟子子路的妻兄颜浊邹是有贤名的卫国大夫,可以照应,这样,孔子就把卫国当作了立足点。

孔子带着数十个随从弟子,一行人坐着马车来到卫国,暂时住在颜浊邹家。由于孔子做过鲁国上卿,声望已很高,再加上颜浊邹起了桥梁作用,于是国君卫灵公热情地接待了孔子,并问孔子:“先生在鲁国时,俸禄是多少?”孔子笑着说:“六万斗小米。”卫灵公也给予了同样的待遇。但是,他对孔子那套“仁政德治”的主张没有兴趣,因此,只是表面上对孔子很尊重,但却没有让他参与政事。不久,有人对卫灵公说:“孔子来到卫国,也许是不怀好意的,他带来的弟子很多,各样人才都有,万一是为了鲁国而到这里有什么企图的话,又怎么办呢?”于是,卫灵公便派人暗中监视孔子的行动,孔子怕发生意外,便在这一年的冬天,带着弟子们离开了卫国。

孔子怀着不愉快的心情离开了卫国,带领一行人向东南方向走去。经过曹国没有被接待,又来到宋国境内,这次不但没有接待,而且宋国的大夫司马桓还想杀害孔子,逼得他只好换了便衣才逃出了宋国。

从宋国逃出后来到郑国,这时弟子们都失散了,只剩下孔子一个人站在东城门外。弟子们找不到老师,便到处打听,当子贡问到一个行人时,那人回答说:“我倒看见一位,立在东门外,很有气派,但是其狼狈相,累累若丧家之狗。”当子贡找到老师并把这话告诉他时,孔子笑了笑说:“说我气派,倒是未必,说我疲惫的像丧家狗,倒真有点那样。”郑国没有接待孔子师徒,他们便来到陈国的都城宛丘。

孔子到了陈国,住在大夫司城贞子家里,并由他们推荐给陈国国君陈公,取得了一个有名无实的职位,陈国是一个小国,陈公又是一个平庸的人,没有争霸称雄的野心,也不想从孔子那里请教什么治国安邦的方法,所以孔子仍然不得志,心情郁闷。公元前489年,吴国大举进攻陈国,楚国国君楚昭王亲自率兵前来救援,吴楚两军在陈国东北部的城父对垒,陈国于是陷入战乱之中。这时楚昭王听说孔子在陈,便派人来请,孔子认为楚昭王是贤君,便决定到楚国去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孔子一行人离开陈经过蔡国去楚国,这一段路正是吴、楚交兵的地带。有一天,孔子被乱兵围住,带的粮食也吃光了。已经7天没有粮食了,可是,孔子还抓紧时间给弟子们上课,照常弹琴、唱歌。子路首先沉不住气了,问道:“老师,难道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就注定要遭难吗?”孔子说:“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非不遭难,但是经得起困难的考验。没有道德、没有学问的人一遇困难,却会动摇变节。”孔子虽然稳定了弟子的情绪,但他的心情还是闷闷不乐,路上还遇到一些不同意孔子积极从政治国的主张,而提倡消极避世隐居自乐的人的责难和讽刺。经过了艰难的跋涉,孔子一行终于到达了楚国的负函。

孔子师徒到了负函没几天,就传来消息,楚昭王死了。孔子该怎么办呢?经过考虑,最后决定还是回到卫国去,于是一行人又风尘仆仆地回到了卫国。这时卫国的国君是卫出公,当时卫国局势稳定,孔子比较满意,所以在他初返卫国时,很有一番抱负,并酝酿着上台后的计划。一天,子路问孔子:“这次卫国的国君请你出来,你首先要作什么呢?”孔子答道:“必须正名分!要让任何人的名义、身分和他的地位完全符合。”子路对此表示怀疑,认为老师有点不切实际,孔子则陈述了自己的理由。但是卫出公既没有要他“为政”,也没有向他“问政”。在这种情况下,孔子就把精力用在了教学和治学上。

孔子离开鲁国已经十几年了,他非常思念故乡。他的弟子有的回国做了官,他也很想回去。有个叫冉有的弟子在鲁国做官,他向当权的季康子一再推荐孔子,于是季康子派人带着贵重的礼物去迎接孔子回鲁,这时卫国发生内乱,政局动荡不安,孔子便接受了鲁国使者的礼聘,回到了鲁国。

孔子从公元前497年离开鲁国,直到公元前484年才返回,在外奔波达14年之久,希望寻求做官,以便有机会实现他的“仁政德治”的政治理想,结果是在到处碰壁之后,结束了流浪生活,回到了故乡,这时,孔子已经68岁了。

孔子周游列国历尽艰辛,到处碰壁。这是因为他的政治理想不符合时代潮流。他颠沛流离14年,也使他的人生经验更丰富,眼界更广阔,学问更高深,观察事物更透彻了。回首往事,壮志难酬,但孔子并不灰心。他把晚年的最后5年时光和全部精力,都用在开办私学和整理古籍文献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楚灵王自食恶果

楚灵王是楚庄王的儿子,他上台的时候,楚国是最强盛的时候,但是到他临死的时候,他却没有立锥之地,这都是楚灵王自己造成的结果。

当政的第三年,灵王大会诸侯,派人到各国,请他们到楚国的申地会合。但是,灵王却并没有利用好这次会合的机会,宋、鲁、卫没有参加,使灵王很不快,尤其晋国没有参加,更使灵王恼怒不已。

老臣伍举告诉灵王:“这次会合不是一个好兆头,我们一定要早作准备,以防有人反对我们。”

灵王没有把他的话放在耳边。他在这次会合中,处处表现了骄纵的习气,他当场侮辱别国来的使臣,杀了一些无辜的下属,并且对到来的各国君王毫无礼貌,这就种下了祸根。

灵公对外就是信强权这一套,他攻打吴国朱这个地方,俘虏了当地首领庆封,杀了他家一族人,并且把庆封拉到街上示众,灵王对着公众宣布说:“大家都不要向庆封学习,他杀害了自己的国君,欺负老姓,还要强行让大夫们都支持他。”

庆封就反唇相讥说:“大家也不要向楚共王的儿子围那样,杀害了自己的国君,那国君就是自己亲哥哥的儿子。”

一席话丢了楚国的人,使得站在一旁的大臣都直叹气,灵王只有命令人将庆封杀掉。

他任用那些奸佞之臣,有一个人叫析父,巧舌如簧,专会当面说人家的好话,有一次,楚军攻打吴国,他们在乾溪驻扎下来,以观吴军动静,灵王问析父:“齐、晋、鲁、卫四国在受封时,都领到了宝器,我们偏没有,现在我派遣使臣到周去向他要求把九鼎给我做宝器,你看他们会给我吗?”

灵王的意思,是要代周而立。析父说:“他们一定会给的,以前我们楚国的先祖熊绎远在荆山,坐着柴车,穿着破衣,跋山涉水到周的京城去侍奉天子,现在让他给这点东西还不行吗?”灵王又说:“从前我们的远祖昆吾住在原来的许国,现在郑国人占领了那里的土地,我想把它要回来,你看行不行?”

析父说:“周王不在乎九鼎,郑又怎么会在乎那一点土地呢?”

灵王又说:“现在我陈兵的各个地方,看起来想要和别人打仗,别的国家会怕我吗?”

析父顺着他的口气说:“当然怕呀!”

这些话正说到灵王心坎里,他当然高兴了,他说:“析父真会说往古的事情。”就封析父做大官。

灵王就住在乾溪,整天吃喝玩乐,这样就完全把自己国家的大事忘记了。他以前曾经侮辱过越国大夫常寿过,常寿过回到了自己的国家就联合吴国来攻打楚国,他们趁灵王不在家,杀了灵王的太子,拥立公子比为王。又派人到乾溪去,对楚国的官兵说:“你们的国家已经有了新的国王,你们现在回去的,可以保留原来的官位,你们所拥有的土地也可以还归你们。如果你们不回去投靠新主,继续跟随这个昏君,那么你们被抓到以后,就要被杀头。”

灵王的部队本来就对灵王非常不满,经他们这样一讲,就四散逃走了。只丢下灵王在乾溪。

这个昏庸的君王见自己的国王的位子被废弃了,又听说自己的儿子也被越国和吴国的部队杀了,就趴在地下嚎啕大哭,喊天叫地,他对旁边仅有的两个随从说:“我不是为我自己伤心,我是为我的儿子伤心,我对我的儿子多好啊,胜过任何人。怎么遭到这种报应呢?”

他的一个随从说:“你杀人家的儿子太多了,能不到这个地步吗?”灵王被他一句话止住了眼泪。

这时他的一个忠实的大臣右尹来到他的身边,灵王非常感谢他,就问右尹,他现在到底该怎么办。

右尹说:“我看你还是回到楚都的郊外吧,听候他们的发落。”灵王连连摆手:“那怎么能行呢,我要是落到他们的手上,他们不把我杀了?”

右尹说:“那你就到诸侯国家去找救兵吧。”

灵王说:“这也不行,我把他们都给得罪了,人们都背叛我了。”右尹觉得这个以前不可一世的君主,今天真是可怜极了,真叫做多行不义必自毙,最后觉得自己也救不了他,也离开了他。这样,灵王真成了孤家寡人了。

灵王这时孤独极了,他一个人在山里乱走,肚子饿了,就下山想去要点吃的,他遇到以前的一个熟人,就热情地同他打招呼,说:“我已经三天三夜没有吃东西,给我一点吃的。”

那人说:“我们新的国王已经下达命令,谁要是给你吃的,就会被杀头。”

灵王又饿又气又累,一下倒到了地下,正好压到了那人腿上,昏过去了。那人抽掉了自己的腿,走了,边走嘴里还在说:“你这个罪恶滔天的家伙,你也有这一天!”

后来,曾经骄横狂妄的楚灵王就在这个山脚下死去了。

伍子胥掘墓鞭尸

在诸侯大国争夺霸权的斗争中,大国兼并小国,扩张了土地。可是大国的诸侯不得不把新得到的土地分封给立了功的大夫。大夫的势力大了起来。他们之间也经常发生斗争。大国由于国内的矛盾尖锐起来,都想把争夺霸权的战争暂时停止下来。

公元前546年,晋楚两国和其他几个国家,在宋国举行了“弭兵会议”(弭音mǐ,弭兵就是停止战争)。在这次会议上,晋国的大夫和楚国的大夫代表南北两个集团讲了和,订了盟约,规定除齐、秦两个大国外,各小国都要向晋、楚两国同样朝贡。晋楚两国平分霸权,以后五十多年里,没发生大的战争。

到楚庄王的孙子楚平王即位之后,楚国渐渐衰落了。

公元前522年,楚平王要把原来的太子建废掉。这时候,太子建和他的老师伍奢正在城父(在河南襄城西)镇守。楚平王怕伍奢不同意,先把伍奢叫来,诬说太子建正在谋反。伍奢说什么也不承认,立刻被关进监狱。

楚平王在杀伍奢以前,想斩草除根,设计诱杀他的两个儿子,免除后患。他假惺惺地对伍奢说:“寡人念你祖上对楚国有功,不忍心惩罚你,你写信要你的儿子来为朝廷服务,寡人改封官职,让你回乡养老。”伍奢只好照平王说的写了书信。

伍奢有伍尚和伍子胥两个儿子。伍子胥,博学多才,智勇双全,是楚国著名豪杰。伍子胥的兄长伍尚见信,以为楚王真要赦免他的父亲,劝弟与他同去见楚王。伍子胥说:“父亲如果得免死罪,就算万幸,我们没有任何功劳,为什么要加官封爵?这明明是诱骗,去见楚王是一起送死。”

伍子胥坚决不去。伍尚去了,楚平王立即将他囚禁起来,同时派兵去抓伍子胥。

伍子胥探知有楚兵来抓他,拿起弓箭和佩剑连忙离家外逃。楚国士兵见在伍家抓不到他,便驱车紧追。伍子胥见楚兵穷追不舍,便站在一个隐蔽的地方,张弓搭箭,接连射死数人,然后厉声说:“谁再来追,立即受死。赶快回去告诉楚平王:如果想保存楚国宗庙,就不要杀我的父兄,否则,我一定要消灭楚国,亲手斩掉楚王的头颅,报仇雪恨。”

楚兵吓得赶快回去报告。楚平王一听大怒,立即将伍奢和伍尚斩首示众。楚平王问手下人:“伍奢临刑前有何怨言?”监斩人说:“他只说:伍子胥在逃,楚国君臣以后不得安宁了。”楚平王听了,立刻派了一个将军,率3000兵马,继续追捕伍子胥。

伍子胥拼命奔跑。突然,面前出现一条大江,挡住去路,后面追兵眼见很快就到。伍子胥急中生智,忙将所穿白袍挂在江边柳树上,将鞋子放在江边,另穿一双芒鞋沿江直奔而去,故意造成一种被追得走投无路,被迫跳江自杀的假象。率兵追他的将领追到这里,发现白袍和鞋子后,果然受骗停止追捕,回去报告楚王,说伍子胥不知去向,可能跳江死了。楚王仍不放心,便命人四处画像悬榜捉拿伍子胥,下诏给各路关口,严格盘查过往行人,并遍告各国,不要收留伍子胥,使他无容身之地,无法进行报仇活动。

楚平王尽管考虑得很周到,防守得很严密,但仍无济于事。伍子胥还是想方设法混过了昭关,最后进入吴国。据说,昭关把守极严,伍子胥逃到这里,眼见昭关十分难过,急得晚上睡不着,仅仅一夜,急出了满头白发。

伍子胥千辛万苦,历尽艰险,最后总算逃到了吴国,这时他囊空如洗,异地他乡,告贷无门,无法维生。好在他会吹箫,只好在吴市吹箫唱曲行乞了。

天无绝人之路,正在他潦倒不堪、行乞渡日的时候,遇见了吴市一个叫被离的官员,被离将他介绍给吴王的弟弟公子光作门下客,才使他摆脱了困境。

公子光是吴王诸樊的儿子。诸樊死后,按王室惯例,本应由他继位。但却被另一个叫王僚的王子篡去了王位。公子光心中不服,正在访贤求能,积聚实力,伺机夺回王位。公子光见伍子胥相貌非凡,智勇双全,要报杀父兄之仇,便设法将他收为心腹,给予特殊礼遇,依靠他策划刺王僚的计谋,物色冒死行刺的男士。

伍子胥向公子光推荐了一个叫专诸的英雄。此人是他在吴国结拜生死之交的兄弟,武艺高强,行侠仗义,专好打抱不平。他听伍子胥说王僚用阴谋篡位,慨然答应为公子光效命。

公子光得到专诸以后,想立即谋刺王僚,但伍子胥认为时机不成熟,不能冒险行事。他说:“王僚有两个心腹大将掌握兵权,还有儿子庆忌勇敢无比,日夜随身保护他。只有设计引开这三个人后,才能动手行刺,否则,王位即使夺回,也会得而复失。”公子光听他说得有道理,只好暂时忍耐待机。

当时正逢楚平王病逝,伍子胥听到消息以后,整天痛哭,捶胸狂叫,近似疯人。公子光知道以后去问他:“楚平王是你的仇人,他死了,应当高兴才是,为什么反而捶胸痛哭呢?”伍子胥说:“我不是哭楚王之死,而是恨我不能亲自斩下他的头颅来祭奠父兄的亡灵。”公子光听了,很赞赏他的一片孝心,答应在登位以后,为他出兵伐楚报仇。

伍子胥自恨不能亲手杀了楚平王雪恨,气得一连三夜失眠,反复思量,想出了一条妙计献给公子光。他说:“我日夜苦思,想出了一个实现公子愿望的妙策。楚平王刚死,缺良臣,公子可劝王僚趁楚国丧乱之际,发兵攻楚,以图霸业。吴王好大喜功而不善计谋,定会听从你的主张。”

公子光说:“如果命我派兵伐楚,那怎么办呢?”伍子胥说:“你可以先伪装乘车不慎摔伤,吴王就不会命你去,而派他的两名心腹武将率兵前往。让公子庆忌去联合郑卫两国出兵。那时,公子就派专诸行刺王僚了。”

公子光按伍子胥的计策行事,王僚果然中计。专诸用“鱼藏剑”行刺成功。吴国国王换成公子光,改名阖闾。王僚两名武将率兵在外,听到王僚被刺的消息,不敢归兵,各自投奔他国自保性命。庆忌则被新吴王派去的一个刺客杀死。从此无人敢与阖闾争位。

吴王阖闾消除了心腹大患,大宴群臣,嘉奖有功之臣。伍子胥趁机向阖闾哭诉:“陛下的祸患已除,但微臣的家仇未报,不知何日才能雪恨?”

阖闾答应考虑他的要求。第二天一早就召见伍子胥进宫。他说:“寡人想为你出兵伐楚报仇,你看谁可率兵当将帅?”

伍子胥说:“只要大王下命令,自当效命。”当时还有一个叫伯的,也是楚国臣子,受楚王迫害后投奔吴国,受到重用,这时在场,跟伍子胥一样答话。

阖闾见两人都是楚国人,担心他们报仇以后不愿再为吴国效命尽力,一时犹豫起来,站在窗前沉思不语。

伍子胥很敏感,察觉了阖闾的心事,便说:“陛下是不是顾虑楚国兵多将广?臣举荐一人当将军,保证可以战胜楚国。”他接着详细介绍情况。此人叫孙武,吴国人,幼读兵法,造诣很深,自己著述,写有《兵法》十三篇。无人知道他的才能,现在隐居在罗浮山中。伍子胥又说:如果能得到他当军师,吴国可以无敌于天下,楚国就更不在话下。

阖闾一听孙武是吴国人,心里非常高兴,立即派人找来,向他询问用兵之道。孙武对答如流,向吴王详细介绍了《兵法》一书的内容。

阖闾听完后,觉得很有道理,但未必能适用于吴国。他说:“你的《兵法》书很好,你是一个深懂用兵韬略的将才,但遗憾的是,吴国国小兵少,如何应用你的兵法呢?”

孙武说:“我的《兵法》不但适用于士卒,即使是妇女,只要遵守军令,都可经过训练,用来打仗。”吴王鼓掌发笑说:“听先生说的,都是不着边际的话,天下哪有妇女操戈练习打仗的?”孙武说:“陛下如不相信,可派宫女当面操演。”

阖闾派了300宫女给孙武当场操练,并派宠妃二人任正副队长。孙武在操练前,首先宣布三道命令:一、队伍不乱;二、不许喧闹;三、不准违令。这些宫女以为是来玩耍,操演给吴王取乐,一个个嘻嘻哈哈,说说笑笑,扭扭捏捏,谁也不听命令。孙武重申三次军令,依然无人听从。他就厉声问执掌军法的人:“士兵不听命令,按军法应如何处罚?”军法官说;“应当斩首!”孙武立即命令执法,要将两个女队长斩首。参加操练的宫女吓得人人脸上变色。吴王见两个宠妃要被绑去处死,立刻传旨赦免。但是,孙武说:“军中无戏言,军令如山。违令者不斩,谁还能指挥军队作战?”他不顾吴王赦令,立即将两个宠妃斩首,另挑两个宫女当队长,重新操练,严格要求。很快练出了一支步伐整齐、纪律严明的队伍。

阖闾见孙武果然是个精通兵法的将才,善于练兵和用兵,便拜他为大将,伍子胥为副将,发兵6万伐楚。楚军惨败,楚国郢都被攻破。伍子胥为报父仇,劝吴王阖闾灭了楚国,拆毁宗庙,并准他去挖掘楚平王的坟墓,开棺斩首,鞭尸雪恨。

伍子胥获准后,找到楚平王的坟墓,挖出他的尸体,痛打300钢鞭;并割下楚平王的头,仰天长笑道:“父亲、哥哥、我终于为你们报仇雪恨了。”

吴国阖闾回到吴国都城,把第一大功归给孙武。孙武不愿意做官,回乡隐居去了。他留下了一部《孙子兵法》,是我国最早的杰出的军事著作。

勾践卧薪尝胆

春秋后期,位处长江下游地区的吴国和越国,经常互相攻击,战争不断,百姓苦不堪言。

公元前506年,吴国阖闾率兵攻打楚国时,他的弟弟夫概私率部分军队返国,阴谋篡位,并派人向越国借兵求助,以为外应。阖闾打败楚国,回师平定内乱以后,非常痛恨越国,常想伺机报复。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长死去,他的儿子勾践继位。吴国阖闾得到讯息便想乘乱打越国。伍子胥劝他不要做这种有损名声的事。阖闾不听,与儿子夫毅带3万士兵浩浩荡荡向越国进发。

越王勾践亲率士兵奋勇抗敌,吴国惨败。吴王阖闾因受重伤死于路上,不久夫毅也死了,夫差成为吴王。

夫差继位后一心想报父仇,天天训练水兵、车兵和步兵。还要人每天问他一遍:“夫差,你忘记越国的杀父之仇了吗?”他应声答道:“没有,不敢忘。”这样坚持准备了近3年的时间。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亲自统率大军攻打越国。

越国大夫范蠡对越王说,吴国准备了3年,如今发兵士气正旺,我们应当避其锋芒。文种也赞同范大夫的看法,并建议同吴国讲和。越王不听,认为讲和有失颜面,便出兵迎战,结果正如范蠡所料,大战一场之后,越国3万士兵仅剩5000人,还被吴兵层层围困。勾践悔之莫及。这时文种说:“主公,我们应该赶快与吴王讲和,否则连国家都保不住了。”勾践流着泪说:“事已至此,恐怕他们不会同意了。”文种说:“此事交给我来办吧。”

当晚,文种带着8名美女,大量黄金珠宝来到伯嚭营中,并说明来意。伯嚭看见礼单心里乐开了花,假意推辞一番,便应承下来。

第二天,伯嚭见吴王,向他说了越王求和的意思。吴王说,越国指日可灭,我怎么能坐失良机呢?伯嚭见吴王不答应,进一步说:“越王讲和,名声虽好,实际就是投降,他们的一切都由我们做主,越王也愿意作您的奴仆。答应求和,别国也会称赞我们仁义,这样名利双得的事我们何乐而不为?况且也有利于我们成就霸业。假如我们不同意求和,越国必拼死作战,其后果很难预料。”

吴王觉得很有道理便答应下来。伍子胥一听越王派人求和,知道事情不妙,急忙求见吴王。听说吴王已答应讲和,大怒道:“吴越向来势不两立,几年前您天天想着报仇,日日提醒自己不要忘了报仇,如今答应讲和,是何道理?吴国如果不灭越国,将来必定被越国所灭!”

伯嚭收了人家的礼物,生怕事情办砸了赶紧说:“相国此话言重了,当初您报了楚国的杀父之仇,最终不也答应同他讲和了吗?如今大王报了仇,你怎么就说三道四了呢?你这不是陷大王于不仁不义之中吗?”

伍子胥正要反唇相讥,吴王道:“大家不要再争了。相国您先回去吧,等越国送来贡品,我分给您一部分。”伍子胥心底一片苍凉,不禁叹道:“吴国亡矣。”

正如伯嚭所说,越国名义上求和,实际就是投降。勾践安排好文种料理一切国事后,便和范蠡一起去吴国服役。吴王将他们安排在简陋的石屋里居住,还让他到阖闾的墓地看坟喂马。夫差有时故意羞辱勾践,出门让他牵马,回来让他更衣、脱靴,甚至上厕所也让他伺候。勾践百依百顺,毫无怨言。

吴王很欣赏范蠡的才华,想重用他。可范蠡并不动摇,和勾践一起服了整整三年的苦役。

由于这几年文种始终不间断地贿赂伯嚭,伯嚭就不间断地向吴王说勾践的好话。经过三年的观察,吴王感觉勾践表现不错,决定放他回国。伍子胥不同意这么做,再三劝阻,可吴王很反感,没有理睬。

勾践回国后,继续过着清贫的生活,他的床上铺着木柴干草,屋子里挂一只苦胆。每次饭前都要舔一下苦胆,尝尝它的味道,以便提醒自己不要忘了昔日的耻辱与百姓的疾苦。他将国家政事交给文种,军事交给范蠡,而自己则和百姓一起下田务农,他的妻子带领妇女养蚕织布。君臣一心,全国上下齐心协力,越国渐渐恢复了生气。

一天勾践向文种寻问对付吴国的办法,文种提出对内积草屯粮、操练兵马,对外使用贿赂、美人计、离间计等七条建议,勾践依计而行。范蠡听说要对吴国施用美人计,知道普通的美女难当此任,便忍痛推荐了自己才貌双全的女友西施。

吴王夫差得到西施,立刻被她天仙般的容貌迷住了,对她宠爱备至言听计从。伍子胥明白这是越国的美人计,劝吴王远离西施,并举出夏桀之于妹喜、殷纣之于妲已的例子。夫差心里很不痛快。西施也暗暗吃惊,觉得此人不除,对越国不利,伯嚭为了当上相国也有恨他不死的意思。

一天,越国向吴国借粮,这也是文种的计策之一,目的是弄空吴国粮库。关于借与不借的问题伍子胥与伯嚭又起了争执。吴王心烦便离朝回到后宫向西施说了此事。西施举出当年秦穆公、齐桓公向敌国难民借粮受到好评终成霸业的例子,劝说吴王。吴王当即决定借粮给越国。

由于伯嚭所做的事大多遭到伍子胥的反对,这使伯嚭除掉伍子胥的想法更加强烈。于是他造出谣言:伍子胥要投降齐国。

吴王得到消息很生气,也不调查,只派人送给伍子胥一把“属镂”宝剑,辛苦一生,帮助吴王奠定基业的伍子胥含泪自刎而死。伯嚭如愿以偿地当上相国。

为了消耗吴国实力,西施劝吴王争夺中原霸主之位。吴王决定进攻齐国。太子友知道,吴国伐齐,越国必会乘机攻吴,便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种借喻的方式劝阻吴王。吴王此时哪里肯听,还劳师动众花费大量财力物力挖掘了中国第一条大运河邗沟。公元前485年,吴鲁联军通过运河讨伐齐国,这也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海军作战。

公元前482年,吴、鲁、齐、晋在黄池会盟,尊吴王夫差为霸主。回国的路上,听说越王率军攻吴,太子友已阵亡。吴王再想调兵遣将,已有心乏力。此时他才想起伍子胥、太子友平时所说的话,但后悔已来不及了。

万般无奈,吴王夫差派伯嚭备足厚礼向越王求和。

不久,吴国被越国所灭,夫差自杀。越王勾践灭了吴国以后,接着率军渡过黄河,在徐州会合齐、晋、鲁、宋等国诸侯,被诸侯们推为盟主,成了春秋末期最后一个霸主。

陶朱公范蠡

范蠡足智多谋,跟随越王勾践22年,身经百战,又精于外交,对成就越国的霸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灭了吴国后,他又领兵向北挺进,渡过淮河,使得齐国和晋国也不得不听从越国的号令。就这样,范蠡被任命为上将军。

范蠡为成就勾践的霸业立下了奇功,他感到自己的名气太大了,又深知勾践的为人,于是就决定离开越国,他给越王写了封信,表露了自己的心思。他说:“我曾经听说,主上有烦恼事,他的臣子应该为他分忧,当初你在会稽受耻辱,我们做臣子的人就应该为你去死,那时臣下没有死,是想为主上雪此大耻。现在大仇已报,我也该来领早先的罪过了。”勾践不知说什么是好。

勾践说:“你真是一个诚实的人,我要把越国的江山分给你一半,让我们共同享受这胜利后的果实。”

范蠡这时似乎是听吴王夫差在说话,他当时对伍子胥就是这么说的。范蠡说:“感谢主上不弃之恩,我实在受之不起。”说后,就退了下去。范蠡决定偷偷地离开越国。在一个静悄悄的夜晚,他骑着他心爱的马,带着他的妻儿走了。

他来到了齐国,给自己的老朋友文种写了一封信,信中转述名诗一首:“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他想用这首诗去劝文种急流勇退,明哲保身,否则难免有杀身之祸。

文种接到了这封奇妙的信,感到还是老朋友说得对,于是他就自称有病不能上朝,这样持续几天,就有嫉恨他的人在越王面前进谗言,说文种想谋反。

勾践也感到越国霸业已成,留着文种已没有什么用了,还会生出许多事来,就把文种叫来,对他说:“你教给我攻打吴国的七条计谋,我只用了三条就打败了吴国,还有四条在你那儿,你还不如跟着吴国的国王去,试试你的计谋看是不是能救了他们。”文种听到勾践说这样的话,很是伤心。可是后悔也来不及了,他只好遵命自尽了。

范蠡在齐国,改名换姓,自称“鸱夷子皮”,在海边耕种,做商业买卖,就这样勤劳数年,集聚了许多财产,他成了一个大富翁。齐国人觉得他是个了不起的人,就推举他为相国,他做了一段日子,感到还是没兴趣。于是就辞去了自己的官位,将自己的万贯家财都分发给穷人。又从齐国的大地上悄悄地消失了。

他来到一个叫陶的地方住了下来,自称为“陶朱公”,就在这个地方做买卖,开作坊,事业干得很红火,很快,他又成了一个富人,人们都称他为“陶朱公”,后来中国也常以陶朱公来表示富裕。

范蠡在陶地生了一个小儿子,这个儿子长大之后,他的二哥哥杀了人,囚禁在楚国,范蠡的家人急死了,就想以范蠡自己的面子将儿子赎回来。但是,范蠡说:“杀人偿命,这是天理,我的儿子也不能例外。但是我只有一个愿望,就是让他不要在街上示众。”于是就让他的小儿子带上许多的钱,放在一个麻袋里,驮在牛车上。

范蠡的小儿子正要上路,范蠡的大儿子说他可以替弟弟去,范蠡知道这个大儿子平时办事能力并不强,有点舍不得花钱,就不同意他去,但是他的大儿子说:“家中的长子应该帮助父亲做最重要的事,现在弟弟犯了法,你不派我去,而派小弟弟去,别人不会说我是个不良之辈吗?”说罢,就拿着刀要自杀,他的母亲赶快来阻拦,说:“我看就让他去吧,小儿子一个人去未必能救活,现在二儿子还没有救成,就死了个大儿子,那不把我们的心都伤透了。”范蠡也只好同意他去。

临行之前,范蠡给他写了一封信,要大儿子交给他的老朋友庄先生,并且嘱咐他说:“到了那里,把这里带去的黄金都交给庄先生,让他代你处理,遇事千万不要和别人争论。”大儿子一一都答应下来。他家是一个非常富的家庭,大儿子就又偷偷地带着许多黄金。

大儿子到了楚国,好不容易才找到庄先生的住处,交上了书信,并且把车子上带来的所有黄金都交给了庄先生,这位老者说:“你的事情办好了,你赶快离开这里吧,千万不要停留,即使到你弟弟从监狱里出来了,你也不要去问他。”他连声答应,就告别了庄先生。但是他并没照庄先生所说的那样去做,他觉得楚国这地方很好玩,再说弟弟还没有放出来,自己还有不少私带的黄金,干脆在楚国溜达起来了。在这期间结交了楚国的一些贵族,他们一听说是范蠡的公子,当然对他非常热情。他也就把自己私自带来的黄金送给这些贵族。

庄先生在楚国具有极高的威望,他的廉洁正直广为人知,朝廷的一些大臣们都把他当做老师一样对待。他接受了范蠡的金子,连一句拒绝的话都没有说,这使范蠡的大儿子以为庄先生很贪财,而庄先生根本不想要他的一文钱,他是把金子当做信物,待事办成后,他还要如数奉还。

庄先生找了一个合适的时机去见楚王,楚王一见这位德高望重的前辈非常高兴,就向他请教治国之方,庄先生说:“我听说治理国家必须以仁政,最近我看到星象对楚国不利,大王务必要注意。”楚王非常迷信,就问他如何办是好。庄先生说:“只办好事,不能办坏事。”楚王应允了。

楚王准备大赦的消息让一些重要的大臣都知道了,这其中也包括那些接受了范蠡大儿子贿赂的人,他们连夜找到范家大儿子,告诉他这一情况,让他放心,他的弟弟很快就要出来了。范家大儿子听后高兴极了,他想我弟弟出来,这是国王的恩赐,那老头白白地拿了我那么多的黄金,这还了得。他越想越不是滋味,于是就登门去索取那些钱财。庄先生见他这样,就取了黄金还给了他。

范家大少爷走后,庄先生感到心里很窝囊。于是他又去面见楚王,对他说:我在外面到处听到人们这样说,陶朱公的儿子杀了人被囚禁在我们楚国,他家拿了许多钱来贿赂我们楚国的大臣,你知道陶朱公是一个多么富有的人,所以人们都说,大王你不是为了怜悯同情人民才实行大赦的,而是为了陶朱公的儿子。

楚王一听大怒,就下令将范家的二儿子先杀死,然后再实行大赦。这位一向精明的范家大儿子有气无力地驾着牛车,他踏上了归程,父亲给他的黄金当然如数都在,但是他的车里又多了一样东西,这就是他弟弟的尸体。

他到了家,他的母亲和远近邻居看到范家二儿子的尸体,都很悲痛,唯有陶朱公一人不但不哭,反而大笑不已,人们问他笑什么,他说:“我知道他这一去,他的弟弟一定会死,他不是不爱他的弟弟,只是他舍不得花钱。他小时候和我在一起,我们吃尽了苦头,知道谋生的艰难,所以他生活非常节简。至于他的小弟弟,他出生以后就看到我万贯家财,他只知道尽情地享乐,我派小儿子去,就是看他舍得花钱。而大儿子硬是要去。并以自杀相要挟,而只好让他去。他这一去,我就一直在等我二儿子的尸体回来。这是事情的常理,没有什么好悲痛的。”

范蠡一生,三次迁移,但是他所到之处,一定有所作为,治国可以立奇功,理财可以致大富,他的德行,他的出色的处世能力,赢得了后代无数人的赞颂。

子产铸刑鼎

子产,名侨,是郑穆公的孙子,所以又叫公孙侨,是春秋后期郑国著名的政治家。他父亲子国做过司马,父辈兄弟七人先后掌握国家政权,号称“七穆”。他在郑国执政21年,无论内政、外交都有卓越的建树。

子产在年轻的时候就有敏锐的政治眼光。公元前565年(鲁襄公八年),他的父亲子国与子耳一道带兵攻打蔡国,俘虏了蔡国司马公子燮。大家都很高兴,唯独年轻的子产显出不愉快的样子,他忧心忡忡地说:“小国没有什么文德却有了武功,没有什么祸患比这更大了。蔡国是楚的属国,如果楚国替蔡国报仇,我们能打得过吗?打不过就得投降,这样一来,北边的晋国又要来兴师问罪。晋国、楚国打来打去,我看至少四五年内,郑国是不会安宁的。”

事情正像子产所预料的那样,就在这一年的冬天,楚国以郑国侵略蔡国为借口发兵讨伐郑国,郑国无力抵抗,屈服了。到了第二年的冬天,晋国又来攻打郑国,郑国又只好求和。晋国刚撤兵,楚国又来问罪。你来我往,闹得郑国几年不得安宁。

公元前563年(鲁襄公十年),晋国军队攻打郑国,由于当时的执政者子驷对贵族尉止不满,在对晋作战中处处为难他,致使尉止联合其他几家贵族叛乱,杀死了执政子驷、司马子国和司空子耳。在当时混乱的局面下,子产临危不乱,沉着地布置好家里的一切,然后带着编好队列的兵车去攻击反叛者,最后平息了叛乱。这次平叛使子产初露头角。

周景王二年(公元前543年),子产做了郑国的正卿。从当时的形势来看,可以说子产是接任于危难之中,但是子产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上台后为了稳定政局,对内政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革。他下令把田地划清疆界,挖好沟渠,承认土地私有。在私田上按亩收税,把农民按规定加以编制,这就限制了旧贵族,使他们不能任意兼并掠夺。他还规定农民有战功的,可以做甲士,甲士是作战时战车上主要的军事人员,平时,甲士担任诸侯国的小官吏。

为了治理当时已是混乱不堪的郑国,保障社会改革的进行,子产加强了法制。为了使国家有法可依,他主持制订了一套国家法律——刑书。这套刑书开始是写在竹简上,由国家的官吏掌握执行。

公元前536年(鲁昭公六年),子产下令把刑书铸在鼎上,放在王宫门口,让全国的老百姓都能看到这个鼎,这就是有名的刑鼎。法律一经公布出来,旧贵族们再也不能随意解释法律,任意处罚人了。但有守旧思想的人像晋国叔向写信给子产,说:过去的君主按照习惯审理案件,没有刑法条文,怕的是民众依据条文争夺不已。如果民众知道有法令条文,对统治者无所顾虑,并以此为依据与上抗争,那就不可能治理好国家。子产给叔向回信说:像你所说的这种长治久安之计,我没有能力做到。我是要解决当前的社会问题。结果,还是坚决实行了,这是我国第一次公布法令条文。

子产对贵族中那些忠于国家,生活比较俭朴的人给予嘉奖,对那些荒唐不法,奢侈浪费的人加以惩罚,使旧贵族不再敢为所欲为。这样干了一年,先是招来了怨恨,反对者编了一首歌谣来诅咒子产。可是,这些措施执行的结果,对维护贵族阶级的利益很有效果,所以,那些原来反对他的人也拥护子产了。

子产还主张实行贵族内部的民主政治。春秋时代,郑国的统治族人按照传统,经常在乡校里议论国家的政治,对一些做法提出批评。大夫然明看不惯这种做法,他向子产建议:“把乡校封闭起来吧,别让他们扰乱人心了!”子产说:“把人家的嘴堵住不让人家讲话,就像把河堵起来一样,河水决堤,死伤更多,而且没有办法挽救。不如让它细水长流,有意见让他讲出来,当做给我治病的良药。”然明听后,佩服地说:“现在,我才知道您真能治理我们的国家。”

在外交方面,子产运用高超的外交手段和巧妙的外交辞令,周旋于大国之间,使郑国得以安然自立。同时,他在与大国打交道中,还能始终不失国格与尊严。

有一次,子产陪郑简公到晋国去,晋平公轻视郑国,故意不会见,也不派大臣招待他们,把他们扔在宾馆里就不管了。宾馆的大门很小,车马进不去,只好把车停在外面。子产吩咐随从把晋国宾馆的围墙拆除一段,让自己的车马全部进去,这时,晋国的大夫士文伯跑来责备子产不该拆除围墙。

子产回答说:“我们是个小国,什么事都得听从大国的吩咐,不敢怠慢。这次,我们国君带着礼物,亲自拜访贵国,不料,你们一直不安排会见。我们的礼物,既不敢贸然送去,又怕放在外面日晒雨淋受到损坏。而招待来宾的宾馆,大门矮小得连车辆也进不去,我们不把围墙拆了,让车马进到宾馆院内,万一出了意外,你们不是又会加罪于我们吗?”一席话说得士文伯哑口无言,赶紧把子产的话报告给了晋国执政大臣赵文子。赵文子赶快让士文伯代表他赔礼道歉。随后,晋平公就十分隆重地会见了郑简公和子产,还举行了盛大宴会,欢送他们回国。

子产治理郑国,取得了很大成绩。国家安定了,生产发展了。老百姓也得到了不少好处。所以,当子产死的时候,郑国人像死了亲人那样悲伤。

春秋时期是社会大变动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子产立法来治国,促进了社会向前发展。到了春秋晚期,这种改革孕育着社会制度的变革——由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

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

《诗经》是孔子编订的“六经”之一,是他把收集到的古代各种诗歌版本,经过严格筛选后,编订成用来施教的重要教材。《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包括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500多年的305篇作品。因为《诗经》中的作品都可以用乐器伴奏演唱,所以《诗经》也被称为我国古代第一部乐歌总集。

《诗经》最初在先秦典籍中,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后来因为孔子很重视这部书,在培养从政人才时,非常重视诗教,把诗教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所以,到了汉代,一些学者就把它奉为经典,开始称为《诗经》了。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又称《国风》,有160篇,包括15个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民歌和少量贵族作品。《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朝廷宴享之乐。《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庙堂祭祀颁德的舞乐。

《诗经》所产生的时代,正是我国诗歌大发展的黄金时代。当时,统治阶级在祭祀、交往、外交活动中,都喜欢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以诗言志;普通人在劳动和生活中,也普遍以诗歌形式表达自己对劳动、生活的热爱和对剥削阶级的不满及反抗。

《诗经》中以十五“国风”为主的大量民歌中,有的揭露了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有的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反抗,有的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产情况,有的描写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的表现了征夫、思妇、小吏的不幸和怨忿。它像一幅幅生动鲜明的画卷,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表现了当时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为研究当时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可靠而宝贵的史料。在这些诗中,大量运用了朴素的语言、形象的比喻、细致的描写、生动的想象来反映主题,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清新、明快、朴实、优美的艺术风格,显示了很高的艺术技巧。

在《魏风·伐檀》这首民歌中,以朴素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了一个劳动场面:在一座土山上,长满高大的檀树,山下流过一条小河,人们在山坡上紧张地劳动着,叮叮当当的砍伐声响遍整个山谷,砍下了许多檀树,堆在河岸上,准备放排送出。但是,砍下的树木全部为贵族老爷们占有,劳动者终年辛苦,却穿不上一件好衣服,吃不上一顿饱饭。在这首民歌里,我们不仅看到一群伐檀者在辛勤劳动、采伐木材的动人情景,而且还听到了他们对贵族强占劳动果实的愤怒控诉。

在《魏风·硕鼠》中,把剥削阶级比作贪得无厌的大耗子,形象地表现了劳动人民对他们的蔑视和仇恨。这些剥削者常年过着寄生生活,一点不顾劳动人民的死活。因此,诗人表示要以逃亡的方式反抗统治者的压迫与剥削。诗中再三咏叹的“乐土”,在当时虽然只是一种幻想,却反映了劳动人民强烈的反抗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与追求。

爱情诗在《国风》中占有很大比重,这些诗或写相互的爱慕思念,或写幽期密会,或写春日同游的欢乐,或写爱情受到摧残时的痛苦与反抗,都充满了真挚、热烈的感情,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

还有一些是反映战争的诗。东周以来,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日益频繁,这些战争多是统治者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进行的兼并战争,人民是直接受害者。《国风》中有一部分诗歌就表现了应征士兵和广大人民对战争的厌倦和不满。

《风·东山》写一个长期出征归来的士兵在归途中的复杂心情,极为动人。在细雨时节,一个出征多年的老兵踏上了回家的归途。他庆幸自己从此不再应征当兵,一面想象着分离多年的家乡情景:家园大约早已荒芜,门上可能还挂满了蜘蛛网,妻子也许唉声叹气地盼着自己归来,从而又引起他对新婚时侯的甜蜜回忆,表现出对和平劳动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国风》中还有一些诗,通过女子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现了战争带给人们的不幸和痛苦,以及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抗。

《国风》中有不少政治讽刺诗,或讽刺统治者的荒淫无耻,或暴露其腐朽丑恶的灵魂,都具有很强的战斗性。如《邶(音bèi)风·新台》就是直接讽刺卫宣公的。卫宣公为他的儿子娶齐女姜氏为妻,因为听说她长得很美,就在黄河边上造了一座“新台”,把齐女姜氏中途截住,作了自己的新娘。对于这种无耻行为,卫国人民利用诗歌进行辛辣讽刺。诗中把卫宣公比作癞蛤蟆,骂他是缩脖子的丑老公,嘻笑怒骂之中,剥去了统治者的假面具,揭露了他们的极其丑恶的本质。

《诗经》特别是其中的民歌《国风》,描写了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统治者对广大劳动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突出地体现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雅诗中的部分贵族讽喻诗,虽然是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基础上产生的,也都敢于面向现实,客观上反映了贵族统治阶级的丑恶和社会现实的黑暗。这种坚实的现实主义精神,对我国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积极的影响。《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

同类推荐
  • 六星九州

    六星九州

    每个炎黄子孙的心中都有那么一个三国梦。只因为我们同是龙的子孙,那个龙的三国是英雄的梦!这是一个梦一样的三国!五本天书打开乱世之谜!六星耀九州闪耀大地。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刘贤,一个三国骨灰级玩家,资深三国粉,猥琐宅男。因一次系统意外错穿三国,发现那个三国和自己想象之中的完全不一样。且看贤哥纵横三国:名将,谋士,美人,地盘。大大滴有!给你不一样的三国!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亲!给点动力让孤写下去吧!ps:九窍的群243048984
  • 大当家不好了

    大当家不好了

    小喽啰:大当家,不好了,他们打进山来了。林子然:慌什么,稳住!小喽啰:那我们现在怎么办?林子然:让兄弟们赶紧收拾东西,我们立即走人!小喽喽:我们跑?林子然:不跑你还想咋地?正经版:永昌四十八年,藩镇混战,民不聊生,这一年的秋天,青山镇城外来了一个年轻人,他说:大恒该重新统一了!(雨天新书,一如既往的稳定更新,请诸位放心收藏阅读)
  • 我在大唐造假的日子

    我在大唐造假的日子

    内容看名字和类型就知道了。这是一本没有创新的小说,是一本不是在写套路,就是在抄套路的小说,因为它真香。每天只有一章(更字不好听),还不能保证。因为本人是手残,有灵感还好,没灵感会直接卡文,写不出来。至于都这么惨了我为什么要写小说,纯粹想写就写了。脑阔一闪一样都不管。
  • 大宋巨枭

    大宋巨枭

    莫名穿越宋朝,为了大宋国祚远赴蒙古草原;适逢草原战国,为了蒙古一部对抗古尔合罕;金国虎视眈眈,西夏野心勃勃,大宋积贫积弱;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这次我也来玩一下,每增加十个收藏,加更一章~~~~新书已发布——《机霸战国》——各位书友还望去捧个场~~~在下不胜感激
  • 天星天择

    天星天择

    *历史组签约作品*五代十国——这是一个凄惨的时代。身为穿越者,有些人当他是降世的天星奎宿,又有人一心想利用他。最终,穿越者能否成为天择之人?安史之乱其后,也许中原王朝名为大一统,其实只是表面现象。反观五代,虽短暂而混乱,却隐含着中国真正确立大一统秩序的密码。欢迎大家同我一起,观看穿越者在历史十字路口的沉浮。
热门推荐
  • 道基

    道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我在前方等过你

    我在前方等过你

    她喜欢他,很喜欢、很喜欢,而他喜欢着另一个人,正好他喜欢的那个人也喜欢着他……他喜欢她,很喜欢、很喜欢,让他觉得无比幸福的是,那个人也喜欢着他,只是后来……他喜欢她,很喜欢、很喜欢,只是他出现的有点儿晚了,不过幸好,一切都还来得及……
  • 千金公主的初中生活

    千金公主的初中生活

    妘汐悦真名南宫妧嫣,九岁因天生聪慧被哈佛录取毕业后因为政治联姻,逃婚离家出走。女主早已来到了私人小岛开始了自己全新的生活....
  • 阴阳妖道

    阴阳妖道

    我降服千年女鬼当女仆;我控制囚禁了正道的女天师供自己开心;我豢养僵尸做奴隶;我叫黄泉,我修炼的是邪术,他们都说我是个妖道。没错,我一生的夙愿,便是救一只女鬼……但是,你们所认为的邪恶,当真就是邪恶吗?你们所说的正义,又是什么正义?你们一个个都骂我十恶不赦,理应天诛地灭。今天,我要告诉你们,世风日下,人不如妖。天当诛的是世风!地当灭的是人心!人心尔虞我诈,世上谁人不是邪魔?
  • 念符破道

    念符破道

    万年劫一开天地之轮再转究竟是舍生取义换取那一丝希望还是留着性命守护那心中至爱不言爱不代表不爱不说情不代表无情无法舍弃的使命也无法忘怀的情儿
  • 星晨皆长宁

    星晨皆长宁

    时家千金时星晨为了赫影帝,那可是放弃了自己学医的道路……好吧,其实是她不喜欢学医,只是拿赫影帝当挡箭牌,所谓星途漫漫,出道三年两年半都在跑龙套中,还要一个劲地躲着赫影帝,甚至还觉得赫影帝暗恋她……
  • TFBOYS我们在一起

    TFBOYS我们在一起

    以前我也写过一本书,可是读者都说我抄袭,可我真的没有,小说大家都是差不多的思路,写的差不多也很正常,为什么一定要说抄袭呢-_-#本书讲述三小只与四叶草的爱恋故事。。。
  • 道士上尊

    道士上尊

    道门没落,但大道仍存,茅山道术,南阳降头凄惨冤魂,恐怖鬼王。光怪陆离
  • 恶魔你的微笑

    恶魔你的微笑

    她,女扮男装,有钱有势,帅气逼人,牛bi一世(遇见吴尚宇之前的自述)本以为可以潇洒一世,却偶然之间撞破恶魔的“秘密”本想逃之夭夭,却阴差阳错之下离的更近了场景一往日不可一世的小恶魔躲在角落里,看着脸色越来越黑的大恶魔瑟瑟发抖,某大恶魔温(邪)柔(恶)的看着她“还跑吗?”某小恶魔不敢说话,可怜兮兮的看着窗外暗自偷笑的某位亲哥大哥哥,您的手下这样对您的亲妹妹,您真的不管吗?
  • 陛下每天都在套路娘娘

    陛下每天都在套路娘娘

    婚约被夺,被迫入宫,沈澜熙本以为自己将过上“君门一入无由出,唯有宫莺得见人”的凄苦日子。但一段日子后她却发现,自己逛御花园能遇到皇帝和朝臣对弈,过御用监能遇到皇帝闲逛,泛舟游湖能遇见帝王龙舟出行,就连宫宴悄悄跑出来透个气儿,也能偶然遇见同样偷跑出来透气的皇帝。若非此人是九五至尊,沈澜熙几乎都要以为他是故意的! (1v1大甜饼,全员土著(无穿越无重生),坑品保证,喜欢的小可爱可以来康康~) 新书《殿下他偏要以身相报》已开,欢迎小可爱入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