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多尔衮蒸蒸日上的软实力相比,李自成引以为傲的山西防线开始慢慢的从内部瓦解。
李自成很看重山西防线,把手下能打的都留在山西驻防,这也是清军不敢贸然进兵的原因。
不贸然进兵并不代表清军的脚步就此打住,硬的不行就来软的。大概是接触多了诸多文豪(明朝能中进士的抛除人品和能力,基本都是一等一的文豪,水平相当之高),多尔衮文字驾驭能力大有长进,开始给那些驻守山西的明朝降将写信。内容嘛,无非就是君恩臣节、高官厚禄之类的套话。
就写信这件事来说,多少都有点他哥哥皇太极的风范。最大的区别就是兄弟俩写信的对象不同。皇太极在不能攻克祖大寿驻防的城池时,写信的对象是祖大寿,目的是劝降;多尔衮在西进遇阻时,写信的对象是李自成手下多位高级将领,目的也是劝降。最后的结果是,皇太极失败了,多尔衮成功了。兄弟俩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有在对的时间、找到对的人才能解决问题。
多尔衮之所以敢这么做,是看到了这个防线的弱点。如果李自成还在山西,这个弱点就不叫弱点;一旦李自成离开了山西,这个弱点就像大顺军柔软的下腹部,直接暴露给了敌人。
这个弱点就是将领之间的关系。根据我们之前的介绍,留守山西的将领包括了李自成的大顺军元老和明朝降将,这两拨人之前打的你死我活,哪怕是如今归属于同一个领导,但是阶级观念是无法克服的,再加上大家没啥文化,能动手的从来不动嘴,所以现在要他们亲如兄弟那就是白日做梦。如果李自成还在山西,上面有老大按着,大家各安其事,也还风平浪静;事实却是李自成去了西安,各握兵权的将领就不再那么安分守己,再加上多厂长颇具吸引力的挑唆、煽风点火和真金白银的引诱,大顺元老和明朝降将之间的矛盾终于爆发了。
1644年5月初十,明朝降将、现山西大同总兵姜瓖起兵反大顺,为了表示决心,还杀了大顺军的重要将领张天琳。不久之后的八月,老朋友唐通向大顺宣战,很快山西北部及军事重镇大同全部落入清廷之手,而且清军控制了黄河西岸的陕北沿线,导致陕北防务更加捉襟见肘。
1644年12月,花了半年时间终于在陕豫边境码齐了人头的清军,以最快的速度逼近潼关。
李自成和多尔衮都知道,这是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双方都不容有失。
一年前,李自成攻破了潼关,迫使孙传庭力战而死;现在站在城外的是比孙传庭更可怕的对手,他们有最强悍的骑兵,最骁勇的将领,更要命的是他们还有秘密武器。
不知道李自成是不是要感叹一句:六月债还的快!
认输从来都不是李自成的性格,他调集陕西境内所有兵力到潼关驻守,多尔衮同样不敢松懈,命令附近的所有兵力不论满八旗还是汉八旗,全部以最快的速度向潼关集结。
1644年12月29日,潼关战役正式打响。
大顺军的权将军刘宗敏和刘芳亮先后出战,均告失败。搞得李自成连元旦都没过好,1645年1月初四刚过完年,李自成亲自出城接战,清军多铎也不敢松懈,亲自带领八旗玩命儿抵抗,最终李自成败退回潼关。虽然屡战屡败,李自成倒也不慌,毕竟潼关易守难攻,光靠着刀劈斧凿没个三年五载是很难完成潼关的拆迁工作。一月初五、初六,李自成连续两晚采用夜袭,但是清军夜间巡逻丝毫不松懈,连续两晚都无功而返。这个举动让多铎很不爽,毕竟我也是看三国长大的孩子,还玩儿夜袭这一套,这不是摆明了欺负我的智商?!虽然气势占有优势,但凭借目前的力量确实没把握拿下潼关。阿哥(多尔衮)不会放我鸽子吧,说好的秘密武器呢,这么久了还没到。多铎对多尔衮的许诺心里也没底。
一月初九,清军大营迎来了他们的秘密武器——红衣大炮。
李自成恍然大悟,但此刻为时已晚。
战斗最终切换成了清军最熟悉的模式,这个模式是他们从孙承宗那里学来的。毕竟吃了老孙头那么多哑巴亏,创新不行偷师还是要的。
十一日,清军全线迫近潼关,先用红衣大炮一顿猛轰,然后攻城,僵持的战局顷刻之间已倒向清军,大顺也在正面派出骑兵牵制、在背后派兵进行偷袭,均无功而返。这个时候,焦头烂额的李自成又接到一个坏消息,阿济格已在陕北对延安、榆林展开攻击。这句话没有吓到李自成,毕竟不论延安还是榆林,都是小地方,让李自成哆嗦的是下一句:阿济格只留下姜瓖带着明朝降军继续对延安和榆林保持围困,自己率领主力直扑西安。
李自成已经把西安的精锐尽数调来潼关,西安已经无险可守。
脑补了一个画面:李自成大喊一声:不妙!中了鞑子声东击西之计也!
其实说声东击西也不恰当,声东击西起码有一边是虚的,多铎和阿济格两边都是实打实的。
在这种关键时刻,李自成必须做出选择:是继续坚守潼关,还是回援西安?这是一个问题。继续坚守潼关,作为腹地的西安将陷入危机,一旦阿济格率先攻陷西安,自己将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回援西安,按照多铎这个攻城力度,潼关失守只是时间问题,而自己带兵千里迢迢的杀回去,阿济格以逸待劳,再加上多铎的军队,自己能有多少胜算?
在两个毫无赢面中做出选择,真的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尽管很痛苦,但李自成还是做出了自己的选择:率领主力,回援西安。
很多人说这是李自成又一次战略失误,我觉得这种说法太主观。其实不管李自成怎么选,西北糜烂的局势确然已经失控,保留有生力量才是他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十一日,李自成带领手下爱将及主力撤出潼关;
十二日,潼关沦陷;
十三日,李自成先于阿济格抵达西安。同一天,逃离北京的戏码再次上演,大顺军拖家带口,拿着金银细软离开西安,向湖北转移。
十八日,多铎部攻占西安,不久,阿济格部也抵达西安。在西北地区的统治权上,大顺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兴高采烈的兄弟俩收到了兄弟多尔衮的来信,多尔衮是个讲话很直接的人,表扬了多铎的同时批评了阿济格,为啥你和多铎同时进兵,多铎受阻潼关而先入西安?还不是你绕道蒙古各种勒索,耽误了行程。现在你俩平分军队和军需,多铎按原计划开赴南京,阿济格留在西安扫清西北地区的农民军立功赎罪。
1645年2月24日,多铎部经过一月休整,启程开赴南京。
再次撤退的李自成半年之内往返西安和京城之间,繁华如梦,转眼云烟,我想这就是李自成对于多年奋斗的感悟吧。其实我一直有个疑问,从潼关到京城千里之遥,而且沿路关隘重兵把守,李自成怎么会如此之快的到达北京?直到我了解了周遇吉的生平往事,才知道事情的真相。
半年前,李自成通过这样的方式得到了中原,半年后又是同样的方式失去了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