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议亲征的朱聿键,隆武元年十二月初六离开福州。按照他的计划,皇帝带头把中央行政机关搬到何腾蛟所控制的更前线(湖南地区),督促何腾蛟和郑成功(之所以不是郑芝龙是因为郑芝龙早就不听招呼了)分兵攻取江西,先夺回以南京为核心的富庶地区来保证军队和朝廷的钱粮供应,这样自己也不用再在郑芝龙的胁迫下仰人鼻息了,有兵有钱有地盘还怕不能复国吗?
这简直是一个完美的不能再完美的计划。
反复衡量利弊之后,他确信已经没有漏洞。
隆武二年正月,顺治三年,1646年1月,在汀州过完春节的朱聿键按照原定计划继续推进自己的行程,进入江西,这样就可以与在湖南作战的何腾蛟相互声援,江西、湖南战线形式一片大好。
就是在这种关键时刻,添堵的来了,这次担任“堵王”一角的是郑芝龙。
一直都不把皇帝放在眼里的他从隆武离开福州的那天开始就感觉不对了,皇帝跑了自己还怎么摄政啊,摄谁的政呢?彻底明白“皇帝”重要性的他立即下令,当务之急一定要把隆武劝回福州,就是绑,也要绑回来。所以远在江西的隆武见到了一个人数规模庞大的劝说组织,来恳求朱聿键回福州。朱聿键是开弓没有回头箭的性格,好不容易跑出来,还想忽悠老子再回去,不可能。可是郑芝龙这个老流氓摸准了隆武以百姓为先的慈悲心肠,搞了许多百姓前来堵路。这一下弄得朱聿键没了脾气,社会舆论的影响还是不能够无视,可他也不想就这样屈服于郑芝龙,最终,朱聿键决定先在汀州停一下,等一等。
这一停,就再也没能走出去。
这一等,等来了清军和何腾蛟的溃败。天绝人之路矣!
其实,隆武帝被俘只是一个时间问题。隆武帝的结局也没有出乎人们的意料,清军对于这种敢于称帝和清廷作对的明朝著名人物只有一种处理手法——只有处死而已。
兢兢业业的朱聿键只有短短不到两年的统治期,他管辖下的江南地区并没有出现什么本质的改变,这并不影响朱聿键在南明三位皇帝中的位置,在弘光、隆武和后来的永历三个人当中,意志、天赋、决心朱聿键都是出类拔萃的。即便是这样,朱聿键也只是一个时代的牺牲品,因为仅仅是自律是不能挽救明朝的,因为南明的局势已经一塌糊涂了,需要自律的不只是皇帝,还有百官和整个南明。
战场上颇为得意的多尔衮并没有好过到哪里去,他也开始体会到了功高盖主的痛苦。
从顺治元年(1644年)入关开始,在战场上顺风顺水的多尔衮开始声名鹊起,用时髦一点的话说就是在满人和汉人之间非常吃得开。在顺治皇帝还要人扶着走路的时候,以范文程等汉族官员为首的文官集团积极辅佐多尔衮,清政府统治下的疆域开始逐渐扩大,整个清朝展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更多的前朝官员在清朝的体系中摸索自己存在的方法。凭借着多年拍马屁的经验,很多官员认为千穿万穿、马屁不穿,送礼给摄政王绝对不会错。
于是这样一幕开始轮番上演:封疆大吏在进贡的时候,礼物排第一的是给多尔衮的,第二份才是顺治的。小皇帝不懂事,万事还要仰仗这位家里家外都帮着打理的井井有条的亲叔叔,对于这种事情也不会太在意。他不在意但是有人在意,以肃亲王豪格为首的反对派从来都是以搞倒多尔衮为己任,并且在这条路上生生不息的奋斗着。刚好借着这个机会,给多尔衮扣一个欺君的大帽子戴戴。这样一来一往,嗅觉敏锐的睿亲王,哦不,应该是摄政王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在这种时候,一般人肯定就立马认罪然后引咎辞职,皇帝自然一番挽留,大家继续又吃又拿,快快乐乐的继续工作。多尔衮却很反常的选择了沉默,他相信自己可以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一直沉默忍让的他开始发现根本不能感化反对派,豪格就是抓着他的行动不放,算是越描越黑。忍来忍去,多尔衮终于忍到了忍不了的那一天,他喊齐了人,决定开会。
会议的主要内容有:只知道尊重摄政王而不知道尊重皇上的人哥忍不了、当初哥为啥不当皇帝也不让豪格当皇帝、这个摄政王哥到底要当到什么时候。这几个问题是相当敏感的政治问题,在万恶的封建社会发展到极致的年代,每条都是十万伏高压线,一触即死。多尔衮没有回避,直截了当的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第一,所有官员一律要尊敬皇上,不准私下给摄政王送礼行贿;第二,要想当皇帝老子在皇太极挂的那天就当了,还要等到今天?至于豪格,以他睚眦必报的性格要是当了皇帝,我们估计都要玩儿完,虽然哥不想当皇帝,可是哥也不想英年早逝。第三,至于什么时候“归政”于皇上,多尔衮用了一个含糊其辞的表达方式——春秋鼎盛。
由于这个词没能明确的界定“鼎盛”的年龄,我特意去查了一下鼎盛的意思是比喻正当壮年。再考察一下顺治从登基(六岁)到驾崩(二十四岁)的情况,就发现多尔衮忒贼了,福临少爷一辈子都还没能“鼎盛”就去找祖宗汇报工作了,按照多尔衮的设想,自己只要把持着权力,当不当皇帝其实就是个形式。
可偏偏人算不如天算,入关后的多尔衮没能嚯嚯几年的挂了,顺治提前接管了他渴望已久的皇权,至于倒算都是后话,起码在当时天下不稳的情况下,多尔衮的这个决策很好的使得清朝避免了初期权力斗争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彻底平息了全国各地兴风作浪的舆论。甚至对自己的亲弟弟劝说自己登基称帝,多尔衮也毫不留情的进行训斥(官话叫申饬),导致多铎热脸贴了冷屁股,被搞得灰头土脸,也没有因此作出过激的举动。激动或者不激动,这是清朝能够摆平中原明朝的残留势力的关键,“想要平外患,先要除内乱”的道理多尔衮懂,崇祯也懂,多尔衮从本质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崇祯没有。显然崇祯的智商并不低于多尔衮,在范文程都可以成为多尔衮的智囊的前提下,崇祯高了范文程多少个档次?很不幸的是多尔衮率先找到了这个诀窍并付诸行动,这对于南部逐鹿的各位豪强来说显然不是好消息。
逐鹿中原的野猪皮终于亮出了屠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