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239600000048

第48章 唯识学的实践理论(9)

7.方便善巧波罗蜜有二种:即回向方便善巧、拔济方便善巧。回向方便善巧,是约菩萨的大智说,意显菩萨所行前六波罗蜜的种种功德善事,不是完全把它看作是自己所有的,而是要回向一切有情与诸有情共有的,希望众生也因我所修的功德而得一切义利。所以菩萨虽在生死中度生,但不为生死所困扰,亦即通常所说的不住生死。假定没有大智的洞达空无自性,怎么肯将自己所有的善根回向众生?又怎能在生死而不为生死所困?拔济方便善巧,是约菩萨的大悲之说,意显菩萨在生死中的种种活动,完全是为拔济各类有情。假定不是为了有情,菩萨为什么要逗留生死而不安住涅槃?菩萨所以不安住涅槃而不息地奔驰于生死中,完全是由悲心之所推动的。无性《摄论释》第七说:“若以前云波罗蜜多所集善根共诸有情,为欲饶益有情故,不舍有情,当知即是不舍生死;若以此善回求无上正等菩提,为证无上菩提故,当知即是希求涅槃。”世亲《摄论释》第七说:“谓以前六波罗蜜多所集善根共诸有情,此由大悲回求无上正等菩提,不求帝释等富乐果,由了知故不起烦恼,此即般若。”总之,此二方便不出于大悲及般若。以诸善拫回求菩提是般若,利乐一切有情是大悲。

8.愿波罗蜜有二种:就是求菩提愿、利乐他愿。求菩提愿,简单地说,就是“佛道无上誓愿成”。无性《摄论释》第七,将这说为“及为速证佛果涅槃”。利乐他愿,简单地说,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无性将这说为“求到彼岸为利有情故”。《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五说有五种愿:“云何菩萨所修正愿?当知此愿略有五种:一者发心愿,二者受生愿,三者所行愿,四者正愿,五者大愿。若诸菩萨于其无上正等菩提最初发心,是名发心愿;若诸菩萨愿于当来往生,随顺饶益有情于善趣中,是名受生愿;若诸菩萨愿能无倒思择诸法,愿于境界修无量等殊胜善法,是名所行愿;若诸菩萨愿于当来摄受一切菩萨善法,摄受一切所有功德若总若别所有正愿,是名正愿;菩萨大愿,当知即从大愿所出。”佛教叫人发愿的用意,就是要告诉我们将修行积集的功德,用在某一目的上,因为各人的目的不同,故虽同一功德,而所得的结果大有差别。大乘佛法,不愿将有用的功德,消耗于人天、小果上,故特提出愿波罗蜜。发了愿就得实行,所谓“愿为行导”。愿海一定要由行山去填补,才得满足。可见《瑜伽师地论》所说的五愿,就是愿行兼资的。

9.力波罗蜜有二种:就是思择力、修习力。思择力,简单地说,是以智慧思惟理解,抉择观察。力是堪能的意思,由于有思择力,所以有胜堪能,正思抉择,看看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修习力,简单地说,是实践那思惟观察的诸法。由于有这修习力,所修的静虑,得有胜堪能,没有怯弱性、综合二者来说,思择诸法而起修习,是名力波罗蜜多。由此二力,能令所修的六种波罗蜜多无间断地念念现行。这二种力,是遍通一切修的,一是理解力,一是实践力。

10.智波罗蜜也有二种:就是受用法乐智、成熟有情智。受用法乐智,是说菩萨由修前六波罗蜜多,成立不可思议的殊胜妙智,以自己所得的这妙智,在如来的大集会中,受用种种的法乐。成熟有情智,是说菩萨以此所成就殊胜妙智,观察有情各个不同的根性,以六波波罗蜜多去成熟有情,使之获得解脱。受用法乐是自利,成熟有情是利他,所以这二智具自他二利。无性《摄论释》第七说:“由施等六成立此智,复由此智成立六种,谓数相等种种品类,是则名为受用法乐。由此妙智能正了知此施、此戒、此忍、此精进等,如所闻法饶益一切有情之类,是则名为饶益有情。”世亲《摄论释》卷七说:“由般若波罗蜜多无分别智自性等,故成立后得智,复由此智成立前六波罗蜜多,由此自为与同法者,受用法乐,成熟有情。”《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辨别慧、智二者不同说:“于一切法如实安立清净妙智,当知名智波罗蜜多。今于此中能取胜利无分别转清净妙慧,当知名慧波罗蜜多;能取世俗有分别转清净妙智,当知名智波罗蜜多。如是名为二种差别。”

以上十波罗蜜又称十胜行,菩萨于十地中勇猛修习这十波罗蜜胜行,断十重障,证十真如,由于证十真如,于二转依便能证得。这十重障是:

1.异生性障,依烦恼、可知二障分别起之种子而立异生性,障无漏之圣性,入初地见道断之。

2.邪行障,所知障中俱生之一分及其所起而误犯之三恶行,乃障极净之尸罗,入第二地断之。

3.暗钝障,所知障中俱生起之一分,令忘失闻思修之法,能障胜定、总持及其所发之三慧,入第三地断之。

4.微细烦恼现行障,执著诸法实有,无始以来随身现行,能障四地之菩提分法,入第四地断之。

5.于下乘般涅槃障,厌生死,乐趣涅槃,障无差别之道,入第五地断之。

6.粗相现行障,乃执有苦集之染及灭道之净等粗相而现行之障,能障无染净道,入第六地断之。

7.细相现行障,执有生灭之细相而现行之障,乃障妙空无相之道,入第七地断之。

8.无相中作加行障,令无相观不任运起,尚有加行之故,障无加行道,入第八地断之。

9.利他中不欲行障,不欲勤行利乐有情之事,而乐修利已之事,障四无碍解,入第九地断之。

10.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乃于诸法中不得自在,能障大法智云及所含藏并所起之事业,入第十地断之。

于十地中修十波罗蜜胜行,以断此十重障,能证得十真如,故菩萨至第十地于法虽得自在,但有微细之所知障及任运烦恼之种子,若断此等余障,方能入如来地。加此一重障,合称十一重障。

修十胜行,断十重障,证十真如。所谓真如,梵文bhutatathatā或tathatā。即指遍布于宇宙中真实之本体,为一切万有之根源。又作如如、如实、法界、法性、实际、实相、如来藏、法身、佛性、自性清净身、一心、不思议界。早期汉译佛典中译作本无。真,真实不虚妄之意,即不变其性之意。即大乘佛教所说之“万有之本体”。《解深密经》卷三有七真如之说,即流转真如(缘起之理法)、实相真如(诸法之实性)、了别真如(万法唯识之理法)、安立真如、邪行真如、清净真如、正行真如(后加四真如乃配合于苦、集、灭、道等四谛为序所安立)。这七真如中,除实相真如之外六种,称“六真如”,系以各个理法之自体永不变,故称之为真如;然或谓非由其理法自体而名真如,乃是由实相真如所显现之各种相状而立者。法相唯识宗据《成唯识论》卷九,真如乃远离虚妄分别法,为人、法二无我之性,相当于三性中之圆成实性。主张一切现象皆从阿赖耶识所生,故真如本身为一超越现象之绝对寂然之体,自其体不会成为现象之法,故说“真如凝然,不作诸法”。《成唯识论》卷十载,菩萨须自初地始可悟真如之理,依次以其所悟内容之深浅次第,立有十真如之别。十地中所断之障及所证之真如各不同,而称之为“十地是证真”,结合十真如,简述如下:

1.遍行真如,即普遍万有的二空之理。此谓欢喜地断障记真。菩萨修舍行,于内身对财无所吝惜,由因感果而登初地、心生欢喜,即断异生性障,证遍行真如;此真如由人法二空所显,无有一法而不在。

2.最胜真如,身完全受持具足戒所悟之真如,以其具足无量功德,故称最胜。此谓离垢地断障证真。菩萨修十善业,远离欲垢,舍念清净,即断邪行障,证最胜真如。此真如具无边之德,于一切法为最胜。

3.胜流真如,从真如流出之教,较其他教为胜之意,其教之根本即是真如。为发光地断障证真。菩萨加工用行,发起深广之心,如法修行,智慧光发,即断暗钝障,证胜流真如,此真如流出教法,于余教法极为胜故。

4.无摄受真如,即不成为执著的对象之意。为焰慧地断障证真。菩萨具修三十七品道法,发起慧焰,即断微细烦恼现行障,证无摄受真如,则无所系属。

5.类无别真如,谓生死与涅槃无二,即迷悟一如之意。为难胜地断障证真。菩萨修习平等加行,悟真俗二谛无分别智,无有能胜,即断下乘(声闻、缘觉二乘)涅槃障,证类无别真如(生死涅槃,其类平等,无有差别)。

6.无染净真如,即真如超越染净之意。为现前地断障证真。菩萨加修平等利生之行,智慧现前,即断粗相(于四谛中,执苦集为染,执道灭为净)现行障,证得无染净真如。此真如本性无染,亦不可言后方净。

7.法无别真如,谓真如已离生灭之相,故不论自何法而论之,其体为一。为远行地断障证真。菩萨修一切菩提分法,悟空、无相、无愿三昧,即断细相现行(于一切法执有缘生及无相)障,证法无别真如(了种种教法,同一真如而无别相)。

8.无增减真如,谓断烦恼之污垢既不减,修清净之法亦无所增,即离增减执著之意。一旦悟此真如,即能变现各种形状与国土,故亦称相土自在所依真如。为不动地断障证真。菩萨加修清净道行,离心意识,得无生法忍(谓一切诸法,性本不生,而于此法忍可印证),一切烦恼所不能动,即断无相中作加行(无相指第七地,谓于无相中加功用行)障,证无增减真如,此真如不随净染而有增减。

9.智自在所依真如,于四无碍智得自在之意。为善慧地断障证真。菩萨以无量智观察众生境界,皆如实知,得无碍智慧,遍说诸法,普令获益,即断利他门中不欲行(谓第八地于无相中,舍离功用)障,证得智自在真如,得此真如,能于四无碍智得自在。

10.业自在等所依真如,即得一切神通、总持、禅定等身口意的作用自在之意。为法云地断障证真。菩萨以无量智慧,观察觉了,三昧现前,得大法故,具足自在,即断诸法中不得自在障,证业自在等所依真如。

以上十真如顺证地从初地至十地行十波罗蜜,断十重障而至菩提,是为“大牟尼法”,永离二障。

(第六节) 菩提与涅槃佛身与佛土

同类推荐
  • 红尘禅影1:我用《红楼梦》讲《坛经》

    红尘禅影1:我用《红楼梦》讲《坛经》

    《坛经》诞生于唐朝,是禅宗标志。《坛经》的诞生是一场奇遇,他是中国文化的奇葩。本书简单讲述《坛经》中的大唐文化,从文学、哲学、历史三个方面讲佛教归化中国,在唐代圆满融入中国文化。这段融入,使中国文化更具魅力。在文学方面:“坛经偈”影响了唐诗,反映了唐代禅诗传统,还影响了《红楼梦》的诞生,本书即用《红楼梦》的内容、情节及人物讲解《坛经》的奥妙。
  •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上下)》即是作者长期披辨和研究汉译佛教经典、着力厘清繁杂佛教哲学的精要之作。全书共分两卷:上卷“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的基本教义和经典”,主要分析了佛教早中期形成的基础教义、基本概念及诸经典;下卷“大乘佛教思潮和大乘佛教经典”,主要分析了大乘思潮以及对中国佛教影响深远的大乘诸经典。佛教作为一种域外的宗教,其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汉译经典来实现的。
  • 禅与养生

    禅与养生

    将前人精要有机地融汇组合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化繁为简。相信有兴致的读者详阅后,在很多方面与我会有共同感悟。若能照此修禅、养生,净化心灵,强身治病,延年益寿,善莫大焉。
  • 和尚——出家人的日常生活

    和尚——出家人的日常生活

    出家人作为社会上一个特殊的阶层,对我们常人而言一直有其神秘的一面,但该书却以风趣的文笔和详实的图文,向我们描绘了出家人寺院生活的世俗性。他们朴素、简约和体现着人性本真的生存观念,无疑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 舍得的艺术

    舍得的艺术

    本书作者星云大师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谈为人处世的道理,比如,应积极看待生命、正确对待金钱与财富、注重培养待人接物的人生修养、正确处理感情问题、对社会知恩图报等等。
热门推荐
  • 女人体虚先变丑

    女人体虚先变丑

    本书是身心养生专家佟彤继《脸要穷养身要娇养》《脾虚的女人老得快》之后,写给现代女性的驻颜抗衰健康书。本书提示女性朋友,如果你有身材走样、面色不佳、精神萎靡的症状,很有可能是体虚,而体虚是使人变老、变丑的罪魁祸首。佟彤结合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专家陈小野多年的研究精华,从脸型、身材等方面讲述了能够体现健康状况的各种标准、日常生活中身体的体态习惯可能引发的疾病,以及哪些事、物最容易耗虚身体。并给出具体的方法,来调整先天的不足,将体态、容颜向健康的方向进行调理,从而达到真正的美。
  • 解忧处

    解忧处

    当代中小学生平日生活烦恼总结及解决方式。
  • 爱,要趁早:听张爱玲谈爱情

    爱,要趁早:听张爱玲谈爱情

    除了还在“好好学习、天天上向”的小朋友之外,本书没有什么不合适的人群。茫茫人海,花花世界,几十年的一生,爱情是世人逃不过的宿命。爱情,看似强求不得的东西,其实大有经营哲学。若是经营有方、细心浇灌,爱情将会盛开为我们生命中最美的花朵,若是经管不善,爱情也将会变成有毒的曼陀罗。其实,一份美好的爱情,可以成就一个人的很多事,比如心情,比如事业,比如生活,它给我们继续前行的勇气,它让人生的谷粒更加饱满。本书通过与民国才女张爱玲对话爱情,通过张爱玲的爱恨情仇、束缚与解脱,帮助人们更加理性地分析处理一些爱情场景、爱情问题,帮助人们更直观地面对自己的爱情,有则改之,无则勉之。
  • 重生之冷血女帝

    重生之冷血女帝

    曾经,她是一位可爱伶俐的公主,她那所谓的姐姐与母后,一步步将她推入万丈深渊。重来一回,成为世界上真正的主宰者,曾经伤害过她的人,都得死!
  • 仙剑之唐门毒功

    仙剑之唐门毒功

    这是一个在仙剑奇侠传三里发展唐门毒功的故事。我这把匕首可是涂满剧毒的…… 舔。 仙剑奇侠传三同人,电视剧版。 (群号:811429128)
  • 惊天魔神

    惊天魔神

    承载魔神魂体,开辟修魔奇径!暗黑修魔之路,跌宕热血之旅,命运之门,由此开启!
  • 命运位格

    命运位格

    我从棺椁中醒来,忘记了一切。因何而死,又因何而生?一步一步的位格究竟在引导什么?探索着世界的角落,追寻着真实的身份,揭开扭曲的历史扉页,拨开笼罩着真实的迷雾。“我,究竟是谁?”一名“亡者”找寻答案的故事。
  • 哲人的灵感(下册)

    哲人的灵感(下册)

    当今之人骨子里是有那么一点永远也挤不出去的奴隶的血,在心理和性格中占上风的是一种乐道人善的庸俗气质,是一种公允执中的老好心境,是一种习惯于“服从”的奴性人格,明哲保身和妥协折中成为一种不少人遵行的人生哲学,在领导面前逢迎拍马,遏抑言说冲动,克制真率表达,成为他们最基本的人生规训,并且在当今生活中具有主宰的意义。
  • 快穿之欢若平生

    快穿之欢若平生

    欢若沉睡了不知道多久,在某一天被一个叫做“系统”的东西唤醒了。系统:我们要去拯救世界!欢若:行吧,你安排一下。……系统:宿主!停!说好的一切听从指挥呢!欢若微笑:我听着呢。系统:你把刀放下再跟我说话!
  • 炽焰妖君

    炽焰妖君

    我若成魔,世间无佛。我若成妖,那便屠杀众神,毁了这天地!做唯一的生灵。我叫秦域——这是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