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1893~1976年)无产阶级革命家,湖南湘潭人。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
毛泽东说:“读书是我终生的爱好”。纵览20世纪成千上万的读书人群,毛泽东是读书很多的一个。古今中外,分门别类的各种书籍,他都读。书籍,伴随他走过了波澜壮阔、轰轰烈烈的一生。
毛泽东的读书,同他的思想一样,也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中华世世代代的后来者将从中获得启示和借鉴。广泛涉猎:读有字书,也读无字书
毛泽东从幼年时代起就酷爱读书,即使在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他也是运筹帷幄不忘书,日理万机书为伴。毛泽东读书十分广泛,据研究人员统计,他认真研读的书有十大领域,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学、自然科学、军事科学、政治经济学、史书、文学、报章杂志和“无字天书”。
青年毛泽东为学颇有特色。他认为,作为一个青年就要有救国救民的宏大志向,而求得宇宙的真理才算是真正的立志。当时,他与同学约定三不谈,即: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事,不谈家务琐事。他后来对斯诺说:“在这个年龄的青年的生活中,议论女性的魅力通常占有重要的位置,可是我的同伴非但没有这样做,而且连日常生活的普通事情也拒绝谈论。记得有一次我在一个青年的家里,他对我说起要买些肉,当着我的面把他的佣人叫来,谈买肉的事,最后吩咐他去买一块。我生气了,以后再也没和那个家伙见面。我的朋友和我只愿意谈论大事——人的天性,人类社会,中国,世界,宇宙!”
毛泽东读书十分注意和自己的兴趣结合。当他以第一名的优秀成绩考取省立第一中学时,因认为“它的课程有限,校规也使人反感”,就“隐居”到图书馆里自学了半年。他就“像牛闯进了菜园子”一样“饱餐”了现代西方的历史、地理及思想著作。在结束了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学习生活以后,他曾在北大图书馆里做过助理员,精读了《共产党宣言》等马列主义著作。
对于自己喜欢的书,毛泽东总是设法借来。他曾向萧子暲借《世界英雄豪杰传》,萧说,要借书不难,我有一副对联,你对得出就借给你。说着吟出上联:目旁是贵,瞆眼不会识贵人。毛在韶山私塾里就学会了做对联,他稍一思索,就对了下联:门内有才,闭门岂能纳才子?萧一听,果然对偶工整,且具讽刺意味,对其才思如此敏捷深为佩服,马上把书借给他看。这本书对拓展毛泽东的视野起了很大的作用。
毛泽东常常说,一个人的知识面要宽一些。1958年9月,张治中陪同他一起外出视察工作。一天,在行进的列车中,毛泽东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一本冶金工业的书。张治中诧异地问他:你也要钻研科技的书?毛泽东说:是呀,人的知识面要宽些。
毛泽东有一个习惯,每到一个地方,必先作两方面的调查。一是向书本做调查,无论是探讨一个问题,还是参观了一个展览会,得悉科学技术上有什么新的重大发展,甚至是看了一出戏,往往都要查阅有关书籍,进一步研究和学习;二是向人做调查,询问当地的现实情况。这是毛泽东喜欢读的另一本书——“无字天书”。1938年3月15日,他在抗大三大队学员毕业典礼上说:“社会也是学校,一切要在工作中学习。学习的书也有两种,有字的讲义是书,‘无字天书’——社会上的一切也是书。”
1914年他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中写道:“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这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刀垓,遍游四宇尚已。”并身体力行,实践这点。他于1916年和1917年夏天,邀集同学,利用暑假时间,两次游历农村,广泛接触社会,进行实地考察。他的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可说是读“无字天书”的结晶。在历次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从未放松向实际学习,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提出和确立,到军事战略、战术原则的形成和实施,无一不是从实际出发,向群众学习的结果。毛泽东军事思想,实际就是群众的智慧结晶。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进”的十六字诀,抗日战争时期的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解放战争中的十大军事原则和抗美援朝战争的“零敲牛皮糖”的打法等等,都是毛泽东“读无字天书”集中总结群众智慧而形成的。
独立思考:读书艺术的灵魂
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在向学生介绍自己的读书经验时,特别强调一条是“不动笔墨不读书”。毛泽东对这条经验非常赞赏,他认为,这是值得学习的一条治学求知的成功经验,并躬行实践,一丝不苟。毛泽东读书时,凡是自己的书,总是备好朱墨两色的毛笔,遇到他认为观点正确、文字优美的段落,便密加圈点,批上“此论颇精”、“此言正合吾意”等眉批。否则,就划杠、打叉,写上“不通”等语。有时先用朱笔圈点,然后又加上墨笔圈点。据说,毛泽东在湖南一师的几年中,所写的笔记、日记、读报摘记等足有好几网篮。现在惟一保存下来的只有一本《讲堂录》。他在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以及文史等各类书籍中都有这种习惯。如《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等书的许多章节的页面上都有他批注的笔迹。他在阅读《南史·韦叡传》的一段话时,就在旁边作了“仁者必有勇”、“不贪财”及“我党干部应学韦叡作风”等的批注。还在“叡巡行围棚”几个字旁加了旁圈,在天头上划上三个大圈,后来又加了套圈。在“调查研究”四个字旁加了单圈,以示重视,突出重点,强调躬自调查研究的重要。
除了批注外,毛泽东读书时还勤于记笔记。他听课有“讲堂录”,自修有“读书录”,选抄全文的有“选抄本”,摘录精要的有“摘录本”或札记。一次毛泽东借来一本杨昌济翻译的《西洋伦理学史》,因好书难求,他就一字不漏地全部把它抄了下来,后来这本手抄本还被其他同学借去阅读呢。
独立思考是毛泽东读书艺术的灵魂。毛泽东比谁都深深懂得“信书又不能全信书”的道理。他一贯强调,读书贵在有自己的头脑和眼光,贵在独立思考,或先读后思,或先思后读,或多读多思,反复读反复思。他很善于用辩证的方法进行思考,往往能从错误的或不甚完善的结论中,看出较合理的一面。
毛泽东十分注意用读书来培养自己不受干扰的毅力。他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的时候,常拿着书到离学校不远处的南门嘈杂大街去看,以此作为考验,培养自己的注意力。美国作家R·特里尔认为这是“成为英雄的一条小径”。
终身学习:花甲之年学英语
毛泽东终身笃学,晚年尤勤,读马列著作、读史、读文学,从未间断。早在1938年8月12日,毛泽东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就说过:你学到一百岁,人家替你做寿,你还是不可能说“我已经学完了”,因为你再活一天,就能再学一天。在延安的一次演说中又讲道:年老的也要学习,我如果再过十年死了,那么就要学九年零三百六十五天。毛泽东以自己的行动实现了他的诺言。
晚年的毛泽东,身体衰弱了,视力减退了,但读书学习的精神丝毫未减。1973年,他在大病恢复后不久,还同科学家杨振宁谈论物理学的哲学问题。1975年他的视力有所恢复后,又重读“二十四史”及鲁迅的一些杂文等。到1976年,他还要了英人李约瑟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来看。根据当时为毛泽东管理图书的工作人员的记录,毛泽东逝世前不久还借阅了《容斋随笔》,这是他借阅的最后一本书。
这里说一说毛泽东花甲之年坚持学英语的故事。
毛泽东历来重视对外语的学习,主张把学习本国语言和学习外国语言结合起来。他多次提倡干部学习外语,自己在延安时期就曾自学过英语。全国解放以后,学习英语成了毛泽东的一种爱好。他结合工作实际,克服种种困难进行学习。他说话的湖南口音很重,有些英语单词发音不准,就让人领读,他跟着读。过后自己再练习几遍,请人听他的发音是否标准,并及时纠正发音不准之处。他身边经常放着两部字典:一部英汉字典,一部汉英字典,便于经常查阅。他在《共产党宣言》和《矛盾论》的英译本上,从第一页直到最后一页,都作满了详细的注。直到晚年,他每重读一遍时,仍补注一次。
毛泽东认为利用业余时间学英语,是一种特殊的休息。1959年1月,他接见巴西外宾时说:学外文好,当作一种消遣,换换脑筋。同年11月,他在杭州休养时,在攀登山峰的途中,每当停下来略作歇息,就利用这空隙学习英语。
50年代和60年代,是毛泽东学英语兴致最高的时候。每次在国内巡视工作期间,无论在火车,还是在轮船上,随时随地都挤出时间学英语,哪怕只有个把小时也要加以利用。
毛泽东在经过长时间的开会、工作或会见外宾之后,也常常以学英语作为一种精神调节。1960年5月6日至10日,他在郑州连续会见非洲十二国、拉丁美洲八国等四批外宾后,多次以学英语作为休息。同年5月27日,他在上海会见蒙哥马利,两人谈得很融洽,休息时又读了一会儿英语。
杨国明上海海关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