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97年1月,主要是出于好奇而不是其他缘故,我计算了一下陈家拥有控股权益的几家公司的市场价值。当然,其中包括IGB、IJM、百汇控股有限公司和Tan&Tan,以及另外几家公司。我的计算结果表明,我们已经位于马来西亚的100强之列。
我当时说,这些公司和其他公司的下一代经理们能够大幅度提高我们的市场价值。其中有些经理是我和锦耀的孩子,他们在1997—199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和更大规模的亚洲萧条之后,已经各就各位。然而,从供他们调用的物质条件和人员角度说,他们拥有巨大的资产。
金诗投资公司在新经济时代的通讯和健康领域拥有重要而前途辉煌的投资,而随着马来西亚以及整个地区越来越富有,这家现金充裕的公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来利用这种形势。
IGB通常被称作一个地产巨头,或者主要角色。在陈丽贞担任Tan&Tan首席执行官的那些年,她致力于提高循环收益,目标是所有收益中的50%必须来自写字楼和酒店式公寓以及提供服务的子公司的固定收入。这种获利能力的大部分如今来自IGB,以及我坚信在东南亚地区的一家公司里最具创造力的地产开发和建筑人才库。
马来西亚地产开发的未来是机构地产投资的未来。在马来西亚的地产市场,个人投资仍然占了所有资金的一半以上,但是正在寻求投资机会的越来越大的养老金基金,最终必将在地产领域投入数十亿元。这些基金的经理们很可能会把IGB作为他们最可靠的投资合伙人之一。
如果IGB做好准备,那么市场的潜力是无穷的。
在20世纪90年代,有些新闻记者开始称我为“地产大师”,因为他们听说了我在促进国际象棋方面所做的努力。在以此为标题的一篇文章中(刊登在《优势》)我谈到了我的孩子们。“我已经创建了一个企业,由他们去扩张或者收缩。他们非常能干,对此我毫无疑问。事实上,他们觉得他们比我强。新一代人在解读盈亏表、监视现金流方面超过了我。”
这些都是实话。但是,这新一代人是否跟当年的我和锦耀那样渴求财富呢?从我们过去年复一年从来吃不饱的字面意义上说,我那些肚子不饿的孩子们和其他年轻企业家们不可能那么渴求财富。这在实质上是不可能的。因此,激励他们去追求的一定是实现重大成就的欲望。
商业要靠人才。构成我的子孙后代的是什么类型的人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要看由本回忆录中点名道姓的那些伟大的商业竞争对手和朋友们创建起来的金诗投资公司、IGB以及所有其他公司的未来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