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以蔽之,洛阳上程聚就是古程国所在,也是伯符公担任国君的程国。而关中咸阳附近的程邑,是后来休父‘失其官守而为司马’所徙封的地方。古人为了将程国故地和关中程邑加以区别,故将程国故地称做‘上程’,意即作为程国,早于关中的程邑。”侯郡君作了小结性归纳。
“那么程伯休父是我程门几世祖呢?”程颢继续问道。
“五世祖。也是程姓中较早见于史书的人物。《诗经》、《国语》、《史记》等均有记载,司马迁在《史记.自序》中说:‘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父)其后也。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周宣王时,有重黎的裔孙程休父在伐淮夷的战争中立了战功,被封为大司马,离开了程国到关中镐京任职。并将咸阳附近的程邑作为封邑。”程珦十分肯定地说。
“不仅如此,程伯休父担任大司马以后,其子孙中有一部分人又以他的官职——司马为氏,于是形成了司马氏。正是由于司马氏与程氏同源,所以在古代他们是不通婚的。”侯郡君插话道。
程姓族人在关中繁衍,后来形成了著名的安定郡望。程姓谱牒和有关程姓书籍,都把安定作为重要的郡望之一,有的至今还沿用“安定”这一堂号。 有欧阳修撰写的《宋宜春县令追封冀国程公神道碑》为证:“远矣程侯,颛顼之苗。始自重黎,历夏商周。惟伯休父,声诗孔昭。”
“父亲,能否告诉我们,程氏是何时开始外迁的?”程颐又问。
“春秋时,程姓由河洛、关中向河东(今山西)迁徙。秦汉之际,程氏除在河东、京城和关中进一步繁衍外,还有一部分迁入蜀都(今属四川省境)之地,以及江右(今浙江乌程县和江西南昌)一带。魏晋之际,尤其是晋末,因北方连年战乱多事,中原氏族大举南迁,程姓也随之南迁。其中新安(今安徽、江西、浙江交界一带)是程姓首先南迁的主要地区。”程珦回答说。
“到了西晋末年,匈奴和羯族的军队进入中原,发生了永嘉之乱,中原汉族士人再次大规模外迁。迁徙的方向主要是江南,也有迁往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听说程氏四十五世祖、洛阳上程聚程元潭公就是随晋室南迁的,是这样吗,父亲?”程颢问。
说起程元潭,程珦更是眉飞色舞,他说:“是的。元潭公于东晋元帝太兴年间(318- 321)担任襄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新安郡(相当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江西婺源等地)太守。据唐代杜佑《通典》第一八二卷载,新安在春秋时属吴,后属越,又属楚。秦属鄣郡,两汉属丹阳郡。三国时,东吴孙权分丹阳立新都郡。晋荡平东吴后,改为新安郡,宋齐亦沿袭此名。隋灭陈后,改置歙州,到了炀帝初年,又废歙州置新都郡。唐帝国则沿用歙州与新安郡。
“由于元潭公在治理新安期间,政绩突出,深受百姓拥戴,当地百姓得知他任满后准备告老还乡,便联名上奏朝廷,诚意慰留。东晋元帝司马睿接到奏表后,觉得这样的好官值得褒奖,遂颁诏,赏赐程元潭田地和住宅于歙县篁墩(今属黄山市屯溪区),让其在新安定居,复任太守。直至死在任所,享年81岁。后追封为忠佑公。由于新安郡后更名为徽州,程元潭因此成为徽州程氏一世祖。其后代繁衍昌盛,成为程姓大派。”
侯郡君问道:“我翻阅了一下《程氏族谱》,元谭公第十四世裔灵洗(字玄涤)公,也是一代名将。是不是这样?”
程珦亦振振有词地回答说:“不错。灵洗公少以勇力闻,日行二百里,便骑,善游射。手殪妖蜃,以安乡里。侯景之乱,兴兵以拒,太守萧隐奔依焉。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年),授云麾常侍。元帝承圣二年(553年),诏授建威将军,兼领新安太守。入陈朝,以战功拜都督、郢州刺史,封重安县公。灵洗公治军严明,好播种,躬勤稼穑,虽老农不能及。他归天后赠镇西将军,谥曰忠壮。有子22人。程姓遂成徽州望族。”
是的。现今江西饶州、婺源,浙江凤凰以及福建等地的程姓,大多是忠壮的后代。程颢成名后曾保存有“忠壮公裔印章” ,表明自己对直系之祖程灵洗的认同。
二程兄弟与父母到达九江后,再进入鄱阳湖,然后出鄱阳湖沿千里赣江南下,一路上尽管跋山涉水,旅途劳顿,但由于他们尽兴地畅谈,竟在不知不觉中,顺利到达了目的地。
二程是新安程元潭之三十四世孙。
宋人欧阳文忠在《冀国公神道碑》中道出了二程之祖是安乡侯程昱。碑文写道:“唐定世族,而程氏之望分为七,中山之程,盖出于魏安乡侯之后。”元礼部程公黟南亦在《书河南上程堂振录后》中云:“河南夫子,胄出中山,中山之胄,出自新安篁墩,实忠壮公之裔,陈末播迁而北者也。”
不过,后来有人对程氏“系统来处”却提出了不同看法。为此,程颐之孙程晟便纂续了《河南先公伊川家谱》又名《程伊川谱》,其世系图上溯到程秀,对程秀之上世系,他在《程氏历代官秩并迁目录》中说:
“大辨祖为六合令,迁广宗。传二世皓祖,唐玄宗开元中进士,为定州刺史,迁中山(今河北定州)博野(今河北蠡县)。再传四世厳祖,都知兵马司。秀祖,字景思祖,唐进士,后封兵部侍郎。”
到了明代成化十八年,程敏政通过考证《邕碑》、《唐史》、《陈留谱》等典籍,并对二程以上世系进行了旁征博引,修成《新安程氏统宗世谱》,作《程氏统宗谱辨》三十七条。程敏政说,“皓生日华,日华生怀直,怀直生执恭,执恭生世庸,世庸生岩,岩生秀”。 终于使程氏世系“百年之疑一日而决”。
据元代丞相脱脱等著述《宋史》记载,到了五代后晋时期,从中山博野迁居深州陆泽(近河北深县南)的二程高祖父程羽(字冲远),少年聪明好学,能属文。于后晋天福年间(936年),擢进士第,授山东阳谷县主簿。此后,家眷随他走南闯北,他历任(山西)虞乡县、(陕西)醴泉县、(成都)新都县县令,政绩显著,有口皆碑。
赵匡胤称帝后,程羽成为宋太祖手下的一员将领,随赵氏南征北战,于963年平定荆南和湖南,965年灭后蜀。
在开宝元年(968年),程羽被遴选为两使判官,当他应召进宫回答赵匡胤提问时,他引经据典,对答如流,语惊四座,甚得赵匡胤赏识,立即擢升为主管天下文章与著作的官吏——著作郎。
程羽走马上任小试牛刀后,赵匡胤见其身手不凡,又将其外放到陕西一带主持地方大计,先后出任兴州(今陕西略阳)与兴元(今陕西汉中)知州。到了971年,赵匡胤荡平南汉,开宝八年(975年),又俘虏了南唐后主李煜。至此,除北汉之外,十国基本统一。这时,赵氏觉得程羽人才难得,着令程羽回京师开封任职,以知州官衔行使开封府判官职责。
程羽虽然是皇城脚下朝廷命官,但他仍然坚持淳厚的秉性,勤奋做事,诚实待人,莅事恪谨,深受各方赞誉。
这时,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又名赵光义,即位后改名赵炅),与他交往了一段时间后,大有相见恨晚之感。虽然赵匡义统管京畿,大权在握,但却十分敬重程羽,常以长者之礼敬之,每逢重大事件均向他请益。
程羽也佩服赵匡义雷厉风行、敢说敢做的作风——
那是赵匡义参与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后,他相继担任殿前都虞侯,领睦州(今浙江省建德县东)防御使,直至成为统摄中央军政大权的中书令,并封为晋王。
不久,初登大宝的赵匡胤正宠幸一位天姿国色的金城夫人。赵匡义屡次劝谏赵匡胤要远女色,重国事,坠入爱河的赵匡胤哪里听得进去,依然与金城夫人形影不离。
有一天,赵匡胤在后苑召赵匡义陪宴,并边饮酒边射猎助兴。为了奖赏功勋卓著的弟弟,赵匡胤特赐赵匡义一大杯酒,让其喝下。赵匡义推辞不了,就指着庭下花丛中的一朵鲜花说:“如果金城夫人亲手去将这朵花摘来,我就一饮而尽。”
赵匡胤即命金城夫人去把那花摘来。说时迟,那时快,赵匡义迅速拉足弓弦,似欲射猎别物,忽然一转身,随着“嗖”的一声箭响,金城夫人倒在血泊中。继而,赵匡义立即扔弓哭泣跪拜在地,抱着赵匡胤的大腿说:“陛下刚刚得到天下,应该以国事为重啊!”
赵匡胤见他一片忠心,又是自己的亲兄弟,更何况宫中美女如云,也就没有怪罪他。
976年10月,赵匡胤于“烛影斧声”中死去,赵匡义于同月继位,改年号为“太平兴国”。
赵匡义登临大宝后,史称宋太宗,更是给程羽加官晋级,开始任命他执掌自己盘踞了十五年的开封府大印。没多久,为稳定西南,赵特派程羽前去镇守成都重镇。
程羽到任后,严肃吏治,取消了一批苛捐杂税,推行稳民安民政策,深得人心。在不太长的时间内,使成都乃至整个西南地区出现了政通人和的局面,蜀人有口皆碑。
西南局势稳定后,程羽奉调回京,被拜为礼部侍郎。
程羽是一个知足常乐的人,他觉得自己年事已高,应该给年富力强的官员提供一试身手的机会。于是,他主动上奏请辞,希望赵匡义给他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但赵匡义认为,程羽是大宋王朝的宝贵财富,执意诚恳挽留,让其继续在朝中担任要职。
当时,朝廷设有端明殿翰林学士一职,其职责是专门帮助皇帝通读和协助处理奏章。最初担任此职的是两位遗老重臣:一位是曾任翰林学士、户部侍郎、知制诰等职的五朝宰相冯道,另一位曾任右千牛卫大将军、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后任宰相的赵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