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生”?可以是生存,可以是生活,也可以是生命,还可以是生死!
为了生存,我们需要借助物质条件,要从自然界索取,所以我们要学会和自然相处。这就出现个问题,我们选择什么生存方式和自然互动?如果不当,就会有很多生存的危险。
2020年的开始,武汉疫情来势汹汹,多少人陷入了生与死的选择与恐慌?大年三十的春晚,举国上下,能安者几人?能乐者几人?能欢者几人?这就是人与自然相处不当的结果,这两者之间需要一个平衡,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记得有这么一张图片,上面画着山尖上的两方在一根独木上相互对峙,一方是代表着拥有高等智慧的人类,另一方则是代表着自然界的一只熊,尽管人类手中有着先进的工具——枪,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一旦枪响,双方都会跌落山谷。正如著名主持人董卿所言:枪响之后,没有赢家!
生活,比生存更高一层,是价值的体现,生命的展现形式有很多种,有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人作为生命体,肉体是物质的,心灵是精神的。生活必然包含这两部分。就像当今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我们既需要物质上的,也需要精神上的,因为我们需要全面发展。这也是时代的必然发展规律。
生命就像是用铅笔写下的字,终究会慢慢淡去,慢慢消失,慢慢接近死亡。以前我以为死就像夜空中的云彩,模糊不清又遥不可及,是不可能与我撞在一起的,于是我无忧无虑,心空上没有一丝愁云,直到死神从我身边偷走了我爱的人。我有些着急,因为我不知道她藏到哪儿去了,我找不到她。妈妈拍着我的脑袋说,她死了,她离开我们到天国去了。
生命是一种神圣的存在,否则为何医生会将挽救生命视为一种无上荣耀!英雄妹妹杜富佳勇战一线,她说,这不仅是哥哥的精神,也是他们家的传统,哥哥是一名军人,在雷场上贡献力量。自己是一名护士,理应在抗击疫情的无烟战场上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新年始伊,伴随着多少人有过青春的传奇巨星科比不幸辞世,一同遇难的还有他年仅13岁的女儿……一遍一遍地讲述生死,目的绝非是让人们单纯地了解何为生、何为死。我们更多地是担心丧失和分离,并希望人们珍惜生命,善待自己,让我们的生活中能够少发生一些因鲁莽和冲动所带来的“意外”。
又或者,我们不断地在内心深处提醒自己:客观地认识生死这一自然规律,这样就能在意外和死亡到来时,不至于慌乱、悲伤和绝望。
说到底,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试图保护我们柔软多孔的心灵。因为我们的祖先似乎在潜意识中传承了一种对于死亡的焦虑:自然太伟大,人类太渺小,疾病和灾难随时会降临,我们要做好预防。阻止不了生命的逝去,那就尽量让感情少受些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