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708000000009

第9章 在治家中修养心性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意思是:要使家族成员能够齐心协力、和睦相处,就要先从自己做起,改变自身的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品行。正所谓『家齐而后国治』,只有整治好了家庭,才能治理好国家。

古人云:“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意思是: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庭。家庭整顿好了,国家才能安定繁荣,而治理家庭的关键是克服情感上的偏私。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语出《论语·泰伯》

语意: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说:“君子思不出其位。”说的都是一个人应该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完整地理解这两句话就是“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这句话往往会引起人的质疑,这不是提倡自私吗?这不是“自扫门前雪”吗?这不是提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吗?人们会产生这些误解是因为把“位”看成是固定的、唯一的东西了。实际上,“位”不是唯一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所谓的“位”,可以是一个人的职位、身份、地位等各种各样的角色,有什么样的角色与地位,就有什么样的职责,就应该完成相应的职责。人可以同时有多重角色,这些角色还在不断变化之中,不同的角色要承担不同的职责,也就是“在其位,谋其政”。

一个人要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角色与地位,履行相应的职责,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其位,谋其政”,就是教导人们要专心完成自己的职责;“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告诫人们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其实,一个家庭、组织或社会中的人如果都能够明确自己的位置,安心完成自己的职责,社会便和谐了。

礼之用,和为贵。——语出《论语·学而》

语意:礼节的应用,以达到和谐的程度为贵。

“礼”是孔子思想学说的一个重要范畴。“礼”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由来已久。孔子曾经说过:“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在孔子看来,“礼”是从天子到庶人,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礼”不仅仅是君子提高自身修养、扩大社会交往的重要手段,还是士大夫们治国平天下的利器。

所谓“礼之用,和为贵”,就是说,礼的作用以“和”为最高准则。“和”,除了有和顺之意外,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能从容不迫地待人接物,大事小事均做得有礼有节、游刃有余、不偏不倚。由于能保持平和的心境和静穆的心态,所以我们才能以公正平等的心去体贴万物,而不抱偏见才能保持正常的判断力。心和则气平,气平则胸宽,胸宽则自谦,谦恭则处众。

交往之道只在一个“和”字上。和则心静,静以省身,静以察世,如此方能做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语出《论语·学而》

语意:当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对父亲的合理之处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道了。

古语云:“百善孝为先。”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首。自古以来,人们把孝敬父母看成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高尚的人。

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然而“子欲孝而亲不在”是天下最可悲的事情。因此,子女孝敬父母,不能等自己能力很强或很有钱时才去做。其实,一句温暖的问候,一点小小的心意,或者常回家看看就可以让老人欣慰无比。天底下的父母莫不望子成龙,并为子女付出了他们全部的心血,但他们要求子女的却少之又少。因此,做子女的应该尽可能地关心、照顾他们,让父母在有生之年享受到天伦之乐。人的一生可以错过很多东西,但万万不能错过回报父母恩情的机会。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语出《论语·泰伯》

语意:有远大理想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坚毅,因为他责任很重,而且路途又很遥远。

这句话是孔子的学生曾参说的。曾参在孔子的弟子中一向被认为是性情温和的人,可是这几句话却掷地有声,表现了他对高尚道德与人格的执著追求。曾子对此解释为:“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就是: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这个责任不是很重大吗?奋斗到死才停止,这个历程不是很遥远吗?

如果一个人饱读诗书却没有坚强的意志和恢弘的气度,在遇到困难时就会中途退缩。那么,他就是一个懦弱的人。一个懦弱的人怎能为国家和社会承担起应尽的责任?这样的责任往往沉重而久远,只有心中怀着实践仁道理想且意志坚强的人才足以担当。所以,人若要承担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就必须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意志以及仁爱的品德。

居轩冕之中,不可无山林的气味;处林泉之下,须要怀廊庙的经纶。—语出《菜根谭》

语意:身居显位的人,不可以不保持一种隐居山林、淡泊名利的情趣。隐居在田园山林之中的人,也要有胸怀天下、治理国家的壮志和蓝图。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受儒、道思想影响极大。在对待人生的问题上,一方面积极入世,实现理想抱负;一方面真心出世,品味林泉真趣。将矛盾双方统一为整体。这样,在权势的包围下还可以保持几分山林雅趣,以缓和因过分热衷名利造成的精神紧张。这里的出世又分为真出世和假出世,假出世是以出世作为入世的手段,作为当官的资本;真出世是退隐,是不屑于争名夺利、尔虞我诈。一个人只要具有林间隐士们的高风亮节,就能体会孔子所说的“富贵于我如浮云”,也才能领悟到生活在林泉之下的情趣。不过,不管是真退隐还是假出世都不可以完全忘记国家兴亡大事。

现今,人们参政议政的意识更强烈,表达政治意向的方式也更多,对于政治的态度可以有多种选择。但是,“志在林泉,胸怀廊庙”的思想依然影响着人们。

家人有过,不宜暴扬,不宜轻弃。—语出《菜根谭》

语意:自己家里的人犯了错误,不能随便大发脾气,也不该轻易放过而就此不管。

清官难断家务事,家人犯错应该如何处理呢?“不宜暴扬、不宜轻弃”均为治家要诀。疾风暴雨式的解决方法不适合家庭。解决问题时,批评是可以的,但是不可以动怒,否则家人都容易受伤害。因为,我们不是要消灭谁,只是希望家人能改掉一些缺点和不足,让生活更加和谐与完美,所以应该讲究方法。家庭问题往往不涉及什么大的原则,一些细枝末节上的问题想一次性根除还是有困难的,只能是反复地磨合,“和”才是治家的根本。

推而扩之,一个单位,可视其为中等家族;一个国家,可视其为大的家族。人民要是有过错,也不宜暴扬,不宜轻弃。要做到“春风解冻、和气消冰”,用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才最有效。

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语出《孟子·离娄上》

语意:家庭一定是自己先产生裂痕,别人才会跟着破坏的。

古语有云:“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无论多么坚固的堡垒都可以从内部攻破。一个家庭遭到破坏,往往是由于家庭内部不和睦才给他人以可乘之机。一个家庭若要避免被别人破坏,就不要在别人面前暴露自家的矛盾,更不能在他人面前大讲自己的家庭战争。面对不利于家庭和睦的外界环境时,更需要家人能够同心同德,对外保持警戒状态,形成铁壁铜墙方能御敌于家庭之外。

中国人常常强调家和万事兴,一个和和美美的家庭可以经受风吹雨打,即便平日家人由于工作和学习而分离,但家依然是最温馨的地方。

孝在实质,不在于饰貌。—语出《盐铁论·孝养》

语意:孝的关键在于内心,而不是表面功夫。

这句话告诫子女在孝顺父母时要付出自己的真心以及宝贵的时间。如果只是在礼节方面做得周全,而内心缺乏敬意与爱心,还算不上是真正孝敬父母。父母不需要物质上的回报,他们真正需要的是儿女的陪伴和关爱。

当今有很多的老人,他们虽然儿孙满堂,在生活上衣食无忧,但是孩子因为工作的缘故几乎都不在身边,平时也很少见面,他们在感情上最渴望的是能与亲人团聚。所以,身为子女,不但要使父母的物质生活相对富裕,还要尽心尽力满足他们在精神与情感方面的需求。特别对年迈的父母,更要精心照顾,耐心安慰。因为是他们养育了我们,是他们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为人子女要懂得感恩,及时行孝。

先淡后浓,先疏后亲,先达后近,交友之道也。—语出《小窗幽记》

语意:先淡薄而后浓厚,先疏远而后亲近,先接触而后相知,这是交朋友的方法。

人都希望有真诚的感情交流,渴望有亲密的朋友。可是交友并非易事,要获得真正的知己更是难上加难。择友得当,则受益匪浅;交友不当,则祸害非轻。刚开始交往时,看到的常是人的表面,在表面中有多少真实的成分,又有多少虚伪的成分,并不能一眼看出。所以要经过仔细的观察和选择,要由表及里,对对方的人格进行深入的了解。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决定是否与其进一步交往,这便是“先达后近”。

所以,交友要掌握正确的方法。一般是经过初步的了解,对合乎心意的朋友再进一步接触,在接触中加深感情,当心灵和志趣逐渐接近,才是真正的相知。

穷通之境未遭,主持之局已定;老病之势未催,生死之关先破。求之今世,谁堪语此?—语出《小窗幽记》

语意:在还未遭受贫穷或显达的境遇时,便先确立自我生命的方向;在还未受到年老和疾病的折磨时,预先看破生死的道理。在现今的社会上,能和谁谈论这些呢?

人的一生,无论生命的道路如何走过,最终都要走向死亡。但是,在通向生命终点的过程中,每个人的经历是不同的,而且,在有限的生命中能够把握自己人生方向的人并不多。

一般的人总是要经过种种的磨难和波折以后,才能看透社会的本质和生命的真相。也就是说,不到最后的时刻,人们往往难以领悟人生的真谛。而好多人根本就到不了最后觉悟的那一刻,就会糊里糊涂地走完了生命历程,可以说这一世是白活了。这就告诉我们,人要学会在有限的生命里留下光彩与成就,充分体现生命的价值,因为只有这样,当生命的旅程接近终点时,你才敢毫不犹豫地说:“我的生命没有虚度,我为自己生命的光彩而感到骄傲。”

我们不一定都能做到俯仰无愧,但至少也应该是坦坦荡荡,不枉此生。

凡人之患,偏伤之也。—语出《荀子·不苟》

语意:人们所担心的就是偏伤。

偏伤就是指不能全面地看问题,遇事只看到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而不顾潜在的其他危险。一个人一旦有了偏伤之患,便会大祸临头。

从历史事实来看,偏伤之患不仅对个人有害,对国家也是一样。汉代名臣贾谊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就是走极端和多行不义。秦朝走向末路的时候,秦二世比秦始皇更加暴虐无道。他毁坏宗庙、聚敛无度、大兴土木;他施行严厉的刑罚和残酷的杀戮,赏罚不当、苛刻狠毒、以吏治民、残害百姓;他导致天下混乱多事,官吏无法治理,百姓穷困而君主不加以收容抚恤。此后奸臣当道,百姓痛苦不堪。从君卿以下直至平民百姓,人人自危。就这样,秦王朝因为偏伤而走向了灭亡。

为人处世同样要谨防偏伤之患。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孤立、片面地看待问题会阻碍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履霜,坚冰至。—语出《易经·坤》

语意:脚上粘了霜,气候渐渐变冷,冰雪即将到来。

根据表面显露的迹象,可以推断出问题所在,并且可以预料到它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其实,苗头刚露时,纠正还来得及。但是,如果不加理睬地继续保持现状,将会使局面越来越艰难。人处于这种状况,或是知难而进,或是知错而返。假如你已经发现自己处世的方法存在问题,你首先考虑的应该是如何纠正它,无论这个问题的责任在于谁,都不能任其发展。

一个善于处世的人仅仅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要想成为杰出的人必须还要具备丰富的社会常识和良好的判断力。对一个人来说,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与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同样重要。一个过于自负的人常常不能弄清自己的实际能力和缺陷所在,不知道进行自我完善,那么他的下场往往是可悲的。

总之,一个人要与社会共同进步就必须具有准确的判断力和防微杜渐的能力。

外比之,贞吉。—语出《易经·比》

语意:在交往中互相信任、亲密团结,其结果是吉祥的。

当今世界呈现多极化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集体与个人之间都在进行着精诚合作。在开创事业的艰难过程中,有同伴的配合,有友好的交情,有战胜困难的自信,才让我们凝聚所有力量,朝共同的目标前进。如果一个人在生活、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善于团结他人,就会为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如果一个人不注意团结别人,就不会得到别人的帮助,甚至与别人矛盾重重,那么,干什么事情都很难取得进步和成功。

团结对于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能化消极为积极,化弱小为强大,化不利为有利,从而产生出强大的力量,使人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甘临,无攸利;既忧之,无咎。—语出《易经·临》

语意:居高临下,靠甜言蜜语去督导,必无所利;但是若已经觉悟,能去恶从善,就不会有祸害。

以言辞之甘骗取民众的支持,这叫做“甘临”。屡次自食其言,必然丧失威信,招来怨恨,当然也就百害而无一利了。这就是说,以甘美的语言欺骗别人,口惠而实不至,是不可取的。

嘴巴讲一套,实际做一套,也就是所谓不诚。这样为人处世,虽然有时候可以蒙蔽一些人,但从长远来看,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礼记》中说:“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身。”意思就是说,只是口头上承诺别人而实际上办不到,怨恨和灾难就会降临到这个人的身上。因此,生活中要切忌随便许诺。

《弟子规》中说:“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意思是说,如果是给自己带来痛苦和灾难的事情,就不应当承诺,一旦承诺了,就会使自己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兑现,就会损害自己;不兑现,就会使自己背上失信的恶名和思想负担。即便所承诺的事情是善事,也要考虑自己有没有能力兑现。如果所承诺的事情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这样的承诺也会毁坏自己,最终使他人对自己心生怨恨。因此,孔子才说:“言诺而不与,其怨大于不许。”意思是说,承诺之后却不能兑现,则招来的怨恨大于当初的不承诺。由此可见,随便许诺非明智之举。

王者不令人放生,而无故却不杀生,则物命可惜也;圣人不责人无过,惟多方诱之改过,庶人心可回也。—语出《围炉夜话》

语意:为人君王的,虽然不至于下令命人无故放生,但是也不会无缘无故地滥杀生灵,这样至少可以教人爱惜生物的性命。圣人不会要求人一定不犯错,只是用各种方法引导众人改正错误的行为,如此才能使众人的心由恶转善,由失道转为正道。

若从佛家轮回的观点来看,世间众生均经过千百万年的轮回,任何一种生物,都有可能是过去的父母或亲友所投的胎。所以,佛家不只严禁杀生,连无故迫害众生也决不允许。再从儒家的仁道立场看,别人杀你,你会痛苦不堪,动物与人一样有感觉,无故捕杀它,它同样很痛苦。

古代儒生常言“民胞物与”,就是要推仁及万物。生灵皆苦,所以人应有悲哀怜悯之心。做君王的虽不便下令要人民多放生,但若是自身绝不无故杀生,就能够以身作则,教化于民。圣人并不严厉地责求别人绝对不能犯错,因为圣人明白,平常人的心志怯弱,要绝对不犯错是不可能的。若是犯了小错便不原谅他,就会打击人们的改过向上之心。圣人只希望人们了解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所谓“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孔子认为“不贰过”,就是要对众人循循善诱,使他们走向正道。古圣先贤距今虽然遥远,他们的思想却值得后人传承。

守身不敢妄为,恐贻羞于父母;创业还须深虑,恐贻害于子孙。—语出《围炉夜话》

语意:一个人洁身自爱而不敢胡作非为,是怕自己有了不好的行为使父母蒙羞。开始创立事业时,更要深思熟虑,仔细选择,以免将来危害到子孙。

历史上的汉奸走狗和社会上的暴乱分子,以及那些素行不良的人,他们在为非作歹的时候,并没有顾念到生养他们的父母会因他们的行为而蒙羞。如果他们有一点儿孝心的话,就不会做出这种事了。有孝心的人做任何事都能洁身自好,以免让父母愧对世人。

一个人在开创事业时,尤其要仔细地考虑,若从事不好的职业,会危及自己的子孙,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之下,也成了此辈中人。为了使我们的下一代更健康,不妨从我们这一代做起,努力营造一个风俗淳厚、积极进取的社会。

交朋友增体面,不如交朋友益身心;教子弟求显荣,不如教子弟立品行。—语出《围炉夜话》

语意:交朋友如果是为了增加自己的面子,倒不如交一些真正对身心有益的朋友。教自己的孩子求得荣华富贵,倒不如教给他们做人应有的品格和行为。

有些人喜欢和达官贵人交往,以便借此提高自己的身份。实际上,这是极愚蠢的行为。“面子一张皮,不著真心处”,交朋友如果是为了让自己更有面子,那么结交的只是一张皮,而不是朋友。因为人之相交,贵在相知,若是为了炫耀,倒不如去和金钱交往。况且,如此交友,也很难得到朋友的真心,因为他也知道,一旦没有了荣华富贵,友情也就荡然无存了。真诚交友,必定有益于身心。在患难时,能互相扶持,共听一首曲,共赏一幅画,更能忠告劝导,彼此提携,这才是真正的朋友。

教导小孩子时,一定要重点培养其良好的品格和行为,而不应该灌输给孩子追求富贵荣华的错误观念。“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本”指的是做人的根本。可见培养孩子端正的品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有品格的人,即使没有富贵荣华,仍然不失为高尚的人。

家纵贫寒,也须留读书种子;人虽富贵,不可忘力穑艰辛。—语出《围炉夜话》

语意:纵使家境贫穷匮乏,也要让子孙读书;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可忘记先前耕种与积累财富的辛劳。

即使家境再穷,也要让子孙读书,不是为了要子孙追求功名来改善现况,而是因为“不读书,不知义”。人最初是白纸一张,全靠读书知道做人的道理。若是不读书,本性良善又不受环境影响的人当然还好。可是生性浮躁、容易受环境影响的人,就可能误入歧途而不自知。读书的目的在于提升气质,使本性不良的人变得良善,使本性已佳的人成才。因此,即使家里再贫寒也要让子孙读书。

家境富裕本非偶然,而是从贫穷中一点一滴努力积累下来的。能够谨记初时耕种的艰辛,一方面可使自己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另一方面也能提醒自己不要在发达后挥霍殆尽。以此教育子孙,家业才能长久。否则人一旦富贵,就忘了当初粗茶淡饭的俭朴日子,富裕就不会长久了。

富家惯习骄奢,最难教子;寒士欲谋生活,还是读书。—语出《围炉夜话》

语意:有钱人习惯奢华自大,教导孩子便成了困难的事;贫穷的读书人想要讨生活,还是要靠读书。

富家人教孩子不如平常人家容易。因为富家人过惯了骄奢的生活,一来子孙并不觉得读书有什么用;二来外界的诱惑多,一旦染上恶习,要他读书简直比登天还难。尤其是认为财富可以长久保持的人,他们觉得子孙只要衣食无缺便够了,殊不知这样只养活了他的身体,却闷死了他的心灵。所以说富贵人家多败子,这跟他们对待教育的态度有很大关系。

读书人往往是清贫的,因为他们不妄求非分之财,不愿用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取金钱。然而读书人的穷只限于开始,因为书读了是要用的,在用的当中自然能挣得酬劳。当今时代更加重视知识,知识就是力量,书读得好,能学以致用,生活便会越来越好。

齐家先修身,言行不可不慎;读书在明理,识见不可不高。—语出《围炉夜话》

语意:治理家庭首先要注意自身的修养,在言行方面一定要处处谨慎。读书的目的在于明达事理,一定要使自己的见识高超而不低劣。

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如果连自己都治理不好,如何能治理一个家庭呢?连一个家庭都管理不好,又如何去管理自己的事业、服务社会、贡献国家呢?家庭是一个小社会,一个人是否能成事,只要看他的家庭是否和谐与美满就可断言,因为那是他最切身的事务,连切身事务都处理不好,那么谈其他都是令人怀疑的。而家庭的完满,主要在于自身的修养。如果自己无恶不作,却想要管理一个家庭,使之幸福美满,那么可以说是以斧斫树,欲其开花,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读书的目的在于提升思想境界,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然而有些读书人的言行却不及普通百姓,这是因为他们被物欲所蒙蔽了,所以书未读进心中。读书人做事要有远见,要顾及大众的利益,而不可只顾一己私利。读书人见识要高,高不仅是指对事情要懂得多,还要能够深入事件的核心找出其弊而加以改善,可以理解其重要之处而妥善处理,更重要的是能高而望远。

一家之中要看得尊长尊,则家治。若看得尊长不尊,如何齐他得?其要在尊长自修。—语出《呻吟语》

语意:在一个家庭之中,家长能够尊敬长辈,那么这个家庭就会很安宁。家长如果不尊敬长辈,那怎么能够治理得好这个家庭呢?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家长的修养。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成员的修养关系着它的安宁与稳定。同时,家庭也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桥梁。个人可以通过家庭走向社会,社会可以通过家庭影响个人。古人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

其实,家庭也像国家一样,它的领袖就是这个家的家长。家长有了威信,说话才能算数,大家才能听信。他是个榜样,是个主心骨,遇到大事的时候,大家的眼睛都在看着他。他能够撑得住,这个家庭也就能够渡过难关;他撑不住了,这个家庭就很可能会垮掉。所以,家长的地位很重要,作用也很关键,他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儿女当做典范来模仿。所以,身为一家之长就更应该注意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家长要使自己具备威信和良好的品性,才能使家庭和睦幸福。

富而好礼,孔子所诲;为富不仁,孟子所戒。盖仁足以长福而消祸,礼足以守成而防败。—语出《劝忍百箴》

语意:富有而爱好礼仪,这是孔子对富人的教诲;一心贪图致富便不能施行仁义,这是孟子对世人的告诫。通常行仁义者能保持幸福而消灾灭祸,爱好礼仪者完全能保持已有的成就而避免失败。

据《左传》记载,子皙因富有而喜欢欺侮别人,于是下场很惨,最终被人抛尸野外;卫公叔文子因富有骄横得罪了卫灵公而流亡他国。这两个历史典故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富者未有不骄,骄者未有不亡。”富有不是罪过,但让淫欲贪欲泛滥,凭借自己的财富或权势对人傲慢无礼,就会招致灾祸。如果能够去矜夸之态及鄙吝之心,消心中之怒,禁淫欲之心,便能保享五福,长命百岁。

金钱并不是可以终生依赖的东西。一夜暴富和一夜倾家荡产的例子不在少数。钱利用得好就可以带给我们物质享受,让我们生活得更好。但是,与金钱相比,真正值得依赖的是美好的品性以及丰富的知识。一些有见识的有钱人往往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他们懂得节制自己儿女的物欲,教导他们不断学习。

言忠信,行笃敬,乃圣人教人取重于乡曲之术。—语出《世范》

语意:言论讲究忠信,行动奉行笃敬,这是圣人教导人们获得周围人敬重的方法。

在利益面前,不做损人利己的事;在困境中,不做妨碍别人而方便自己的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忠”。一旦向人许诺,就是一丝一毫的小事,也一定要有结果;一旦约定期限,就是一时一刻也不能耽误,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信”。待人接物热情厚道,内心诚实敦厚,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笃”。行为有礼,言辞谦恭,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敬”。如果能够做到这些,不仅能得到众人的敬重,而且做任何事都能顺利。恭敬待人一事,世人只要努力应该能够做到。但是,还要做到表里如一。如果表面上待人很好,心中却轻视鄙薄,这就成了能敬而不能笃了,君子将这种人称为奉承献媚的小人,久而久之别人也不会再敬重他。

无论是哪个时代,这都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一些人自以为聪明,做事喜欢投机取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损害他人的利益。还有一些人十分善于伪装,人前一套,背后一套。这样的人很少能交到知心朋友,终有一天会被世人揭穿。

在如今这个品质和实力并重的时代,为了自身的发展,要将“忠信笃敬”作为处世待人的准则。

富贵乃命分偶然,岂宜以此骄傲乡曲!若本自贫窭,身致富厚,本自寒素,身致通显,此虽人之所谓贤,亦不可以此取尤于乡曲。若因父祖之遗资而坐享肥浓,因父祖之保任而驯致通显,此何以异于常人!其间有欲以此骄傲乡曲,不亦羞而可怜哉!—语出《世范》

语意:谁富谁贵,在人生中是极偶然的事,岂能因为富贵了就在乡里作威作福!如果本来贫穷,后来发财致富,本来出身微贱,后来身居高官,这种人虽然有才能,但也不能因此而在家乡过于招摇。如果因为祖先的遗产而过上富足生活,依靠父亲或祖父的保举而获得高官,这种人又与常人有什么区别!他们中如果有人想借这种富贵或高官在乡邻面前炫耀,这种炫耀不仅是令人感到羞愧的,而且是可怜的。

富裕固然是好事,但只有富而仁爱者才能远祸增福。若不好好把握,富而奢侈,依富骄横欺人,忘记做人的礼数,甚至为富不仁,就会给自己招致祸端,则富为祸也。通常,如果实行仁义就能保持幸福而消灭灾祸,爱好礼仪就能保持已有的成就而防止失败。在我们身边有许多人能做到败不馁,却做不到胜不骄。凭着自己的显达而到处招摇的人在哪个时代都是存在的。因此,那些为富不仁者要仔细斟酌“弓满则折,月满则缺”的道理。

人的一生如白驹过隙,匆匆数载,富贵无凭,怎能够一朝发迹便忘却昔年之贫苦而横行乡里?须知日中而昃,月盈而亏,居家在官,均应一理相持。

言语简寡,在我,可以少悔;在人,可以少怨。—语出《世范》

语意:说话简短并且少言寡语,对于我来说,可以减少因为言语不周而造成的懊悔;对于别人来说,可以减少对我的怨恨。

俗语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在日常生活中,因为说话不当而产生矛盾的事,可能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古往今来,许多人都把寡言少语作为自己立身行事的原则。唐朝诗人刘禹锡在《口兵诫》中说:“我诫于口,惟心之门。毋为我兵,当为我藩。以慎为键,以忍为阍。可以多食,毋以多言。”可见古人对此是何等的慎诫。有人把语言形容成刀剑,可见慎言的重要性。一句话可以改变很多事情,可以改变别人对你的看法,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救一个人也可以杀一个人。

语言可以是唠叨、危言、狡辩、贫嘴、妄言、绮语、恶口、胡说、冷语、争议……人在语言上容易犯的毛病很多,因此,不得不慎言。要时刻记住对自己说过的每一句话负责任。话到底该不该说,该怎样说,都需要字斟句酌,这也是一种处世技巧。

今人受人恩惠多不记省,而人所急于人,虽微物亦历历在心,古人言:施人勿念,受施勿忘。诚为难事。—语出《世范》

语意:现在的人接受了别人的恩惠大多不记在心里,但是如果有恩于别人,即使给了别人微不足道的东西,也要清清楚楚记在心里。古人说,不要记住你对他人的恩惠,不要忘掉他人对你的恩惠。能做到这一点确实是很困难的事。

知恩图报是做人的起码准则。一个人最大的悲哀不是得不到别人的恩惠,而是得到了却漠然视之。一个不懂感恩的人会认为别人的赐予是理所当然的,只知一味索取而不知回报。他的生活会因体验不到相互给予的快乐而变得枯燥乏味。相反,一个懂得知恩图报的人,能够生活得轻松而愉悦。因为,他能够为别人创造无限的快乐,所以说,感恩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一个人只要能够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他就是一个不断进步的人,一个快乐幸福的人。感恩不仅是一种内心的情感,更是一种外在的行为,是以“寸草心”报“三春晖”的赤子之举,是“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快乐和满足。感恩其实很简单,有时,它只需一声问候、一束鲜花、一个拥抱,甚至一个笑容。我们只有懂得知恩图报,才能少一些怨天尤人,多一些满足与快乐。只要我们心存感恩,便会发现幸福其实很简单。

凡人生而无业,及有业而喜于安逸,不肯尽力者,家富则习为下流,家贫则必为乞丐。凡人生而饮酒无算,食肉无度,好淫滥,习博弈者,家富则致于破荡,家贫则必为盗窃。—语出《世范》

语意:凡是人生在世而没有正当职业的人,或是虽有职业而喜欢安逸享乐、不肯尽力去做的人,家庭富有他就会不务正业,成了下流无耻的人,家庭贫困他就会做乞丐。凡是人生在世而不加节制地饮酒、吃肉或荒淫无度以及染有赌博恶习的人,家里富有他会败坏财产,家里贫困他就会去做盗贼。

荒怠淫逸不是人生正道,选择这条路的人早晚会毁灭自己,败坏家庭。古人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安逸是通往成功路上的最大障碍,成功总是与困苦相伴,而与安逸享乐无缘。水在一定的压力之下能成为美丽的喷泉,人在一定的压力之下能创造人生的辉煌,而安逸却使压力荡然无存。业精于勤,荒于嬉。安逸的暖流会销蚀意志的长堤,人一旦渴望并接受了安逸,就如同掉进了温柔的陷阱,进去容易出来难。因此,那些贪图享乐、惧怕艰苦的人,永远走不出平庸的泥沼。

奋勇拼搏是历代英杰的成功之路,贪图安逸享乐的人永远品尝不到胜利的喜悦。因此,我们要时刻警惕安逸,要通过一件件小事磨砺意志,只有奋勇拼搏、积极进取,才能赢得成功。

人有居贫困时,不为乡人所顾,及其荣达,则视乡人如仇雠。殊不知乡人不厚于我,我以为憾;我不厚于乡人,乡人他日亦独不记耶?但于平时薄我者,勿与之厚,亦不必致怨。若其平时不与吾相识,苟我可以济助之者,亦不可不为也。—语出《世范》

语意:有人在贫困的时候,没有得到乡里人的照顾,等到他荣耀显达以后,就把乡里人视做仇人。殊不知乡里人当初不厚待我,我感到怨恨,我不厚待乡里人,乡里人他日难道就不记得了吗?只是对那些平时鄙薄我的人,不与他深交也不必怨恨。对那些平时和我不相识的乡里人,如果我能周济帮助他,也不能不这样做。

踏入社会以后,我们都尝过人情冷暖,例如,言语上的嘲讽、讥笑,行动上的排挤、陷害等等。人情冷暖如日月星辰,常存于社会,与其抱怨斥责,不如学习了解人情世故。其实,做人大可不必斤斤计较。人生苦短,如果还要斤斤计较,那么实在是浪费精力和时间。因此,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明白人情冷暖是常情,那么遇到挫折时,便不会大惊小怪了。

其实,无论是穷困时的门可罗雀,还是发达时的熙来攘往,我们都要用平常心去看待。别人都是你人生中的过客而已,他们注定不会参与到你的人生之中,因此,大可不必在意他们。如果睚眦必报,必然有失豁达大度的风范,只有宽容仁厚才会受人尊重。

圣人言“以直报怨”,最是中道,可以通行。—语出《世范》

语意:圣人说的“对待仇怨,须以正直之道来对待”最符合中庸之道,遵行这个道理就可以通行无阻。

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孔子回答说,如果用宽容与恩惠去回报别人对你的仇怨,那么,你又用什么去回报别人给予你的恩惠与德义呢?所以,人应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提倡仁爱道德,追求真善美,所以他提出了“以直报怨”,“以直报怨”不等于“以怨报怨”,而讲究的是“恕道”,即宽恕、容忍的精神。怨是一把双刃剑,一个心怀仇恨的人,伤害别人有多深,伤害自己就有多重。

冤冤相报是不明智的选择,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而“以直报怨”不但能体现出一个人不记前嫌、宽容大度的品格,而且也是改善人际关系的最适用的方法。可见,“以直报怨”就会避免出现无休止的相互报复,对人际关系的改善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居乡及在旅,不可轻受人之恩。方吾未达之时,受人之恩,常在吾怀,每见其人,常怀敬畏,而其人亦以有恩在我,常有德色。及吾荣达之后,遍报则有所不及,不报则为亏义,故虽一饭一缣,亦不可轻受。前辈见人仕宦而广求知己,戒之曰:“受恩多,则难以立朝。”宜详味此。—语出《世范》

语意:在乡里居住,或是寄居在外,都不能轻易接受人家的恩惠。在我没有发达的时候,受了人家的恩惠,要常常记在心里,每次见到施恩于我的人,心里都很敬畏。而那人也因为觉得有恩于我,所以在神色上常常表现出来。等到我荣耀显达以后,要想报答所有有恩于我的人,恐怕也很难做到,不报答人家的恩情又觉得理亏。因此,即使是一顿饭、一丝绢,也不能轻易接受。前辈看见有人做官时广求知己,就告诫他说:“受别人的恩惠多,就很难在朝廷中立住脚。”我们应该好好地体会这句话。

一般情况下,人们在付出时间、金钱、情感等这些东西的时候,都希望会得到一些等值的回报。如果一方只是单纯地付出,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那么就会引起不满,甚至招来怨恨。如果一方没有来由地对你热情如火,那么他的背后肯定隐藏着其他的目的。一个人如果接受了别人的好处,就会有愧疚的心理,要去为对方做点什么,这样才能减轻这种愧疚。

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平常两个亲密无间的朋友有时会成为反目的仇人,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当我们与人相处时,要尽量洁身自好,与他人保持那种淡淡的感觉,不要轻易地接受别人的恩惠,也同样不要轻易地施恩于别人。因为,这会给自己和对方造成一定的压力,或者是增加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为了自己和他人能够轻松愉快地生活,我们一定要注意保持适度的热情和距离,这样才能活得轻松自在。

子弟有耽于情欲,迷而忘返,至于破家而不悔者,盖始于试为之,由其中无所见,不能识破,则遂至于不可回。—语出《世范》

语意:子弟中有人沉迷于情欲之中,迷途忘返,甚至败坏家业而不知悔改。这些人开始时都是想尝试一下,由于心中没有见识,不能看透这样做的后果,于是就发展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然而情感不同于情欲。情感是社会化的,高尚、健康的情感能催人向上。情欲则是原始的,是始于自然生理的。人如果沉迷于此种欲望,与其他动物又有何不同呢?

不论有无满足欲望的条件,纵容自己的欲望归根结底不是件好事。因为,它将使你失去理智,模糊你追求的目标。所以,人要学会克制欲望,生活在理智的光辉下,才会拥有美丽而有价值的人生。

虑费用之无度而致耗散,则必算计较量,支用之甚节。然有甚严而有失者,盖百日之严,无一日之疏,则无失;百日严而一日不严,则一日之失与百日不严同也。有甚节而终至于匮乏者,盖百事节而无一事之费,则不至于匮乏,百事节而一事不节,则一事之费与百事不节同也。—语出《世范》

语意:害怕日常花费没有计划而耗散家产,就会精心地计算一切花销。然而也有人虽然对日常花销精打细算,还是破了产,这是因为一百天严格谨慎地花销,没有一天疏忽,才不会破产;一百天在花销上严格谨慎,却有一天疏忽放任,那么这一天的疏忽放任与一百天不严格谨慎造成的后果是一样的。有人十分节俭,但最后还是到了资财匮乏的地步,就是因为在各种事情上都节俭,才不会资财匮乏;而在一样事情上破费与各种事情都不节俭的后果是一样的。

这段话告诫人们,当家理财要以节俭为原则,有些人虽然自认为节俭,但还是到了败家的地步,因为他们不能持之以恒,认为偶尔破费一回是无关紧要的。结果,正是这种疏忽造成了倾家荡产。

要真正做到勤俭持家,就必须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坚持勤俭,必须在每一件事,每一个细节上坚持勤俭。日常花费要依据自己财力大小量力而行、量入为出,即使财产丰足,也不可奢侈浪费,这样坚持下去才能使家业兴旺发达。其实,这种当家理财的主张,在任何社会与时代都是合理可行的。

起家之人,生财富庶,乃日夜忧惧,虑不免于饥寒。破家之子,生事日消,乃轩昂自恣,谓“不复可虑”。所谓“吉人凶其吉,凶人吉其凶”,此其效验,常见于已壮未老,已老未死之前,识者当自默喻。—语出《世范》

语意:创家立业的人积聚起财富之后,就会每天忧虑不安,恐怕将来仍不免于饥寒交迫的境地;败坏家业的人使家财逐渐减少,但还气宇轩昂地任意胡为,认为“将来没有什么可担心忧虑的”,这就是“有福之人把有福看做不幸的事,而无福之人却以不幸为好事”。这句话经常在一个人已经是壮年,但还未到老年,或已经是老年但还没死之前应验,有见识的人应当自己体会这个道理。

创业者知道创业艰难,所以兢兢业业、勤俭克己,一心想让家业兴隆旺盛。可后世不肖之子孙,不知祖先创业艰难,只知坐享其成,挥霍无度,最终往往落得破家败业的下场。

人们都认为富不过三代。第一代之所以能够富起来,是因为他们在其过去的岁月里锲而不舍,使事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因此,慢慢地从贫困线迈向了富裕的阶层。而第二代在第一代的影响和管理下,还是能够做到勤俭持家、艰苦奋斗。而到了第三代,由于从小娇生惯养,长大便不知奋斗,整日吃喝玩乐,挥霍无度,所以,到了晚年,老祖宗创下的家业已荡然无存。创富不易,守富更难,以此为戒,我们才能教育好下一代,走出这一“财富诅咒”。

人言居家久和者,本于能忍。—语出《世范》

语意:人们常说家庭能长久和睦的原因,在于能够忍耐。

这里所谓的“忍”,不过是宽容的一种表现,当人们心中充满关爱,就不会过多地去计较一些小事。学会理解,我们就不会陷入苦恼的旋涡。另外,要想使家庭关系和睦,也应学会必要的处世方法。相敬如宾不一定适合所有家庭。矛盾就像绳结,要随时去解,不要让问题堆积成待发的火山。别人冒犯了我,我将不满埋藏隐蔽而不外露,这种做法仅适用于一两次罢了。积蓄得越多,发泄之时,越像洪流决口,不可阻挡。因此不如将愤懑随时发泄,不把矛盾存留于胸中。

由此看来,随时吵吵架并不都是坏事,不过要注意方式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罢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说恨话,恨话是伤感情的,而感情的裂痕往往是不容易弥补的。

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语出《太上感应篇》

语意:看见别人有所得,就如同自己得到一样高兴;看见他人有所损失,就如同自己损失一样难过。

世间常有一种可恶之人,他们见人之得,便眼红心妒;见人之失,便幸灾乐祸。这种与他人相反的情感,实际上是一种病态心理。因为他们一片私心只为自己着想,所以便有了唯恐别人得到,宁可使人失去的念头。起初还只是为了利己而已,后来渐渐变成妨害他人。喜欢得到,这本是人之常情。但是,势利小人忌讳别人获得,高兴看到他人损失,这是因为他心胸狭窄的缘故。其实,别人的成功和获得对自己没有丝毫伤害,为什么要产生忌恨心理呢?别人的失败和倒退对自己没有丝毫的好处,为什么要情不自禁地高兴呢?人生在世,得失均属自然,何必为之烦心呢?

对待自己的得失,无须烦心;对待别人的得失,同样也勿烦心。只要有一个好的心态,无论是己得己失,还是他得他失,我们都能坦然面对。

是道则进,非道则退。—语出《太上感应篇》

语意:合乎道理的就要上前去做,不合乎道理的就必须退避不为。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道”字乃道德、道义也。换言之,要获得钱财,应该在讲道德、道义的范畴内取得,此乃君子所为。道就像是大路,顺天理、符人心、心地坦荡、公正、耿直就是正确之道;逆天理、违人心或行于逆乱、艰险之途的,就是“错误之道”。

这两句话既教人从善,又教人改过,但两者都是同一个意思,就是要退“非道”而进“是道”,最后都归到一个善字而已。而且,是非要在当下一念辨别清楚,进退必须即时决定。此时就要有斩钉截铁的魄力,不能有丝毫的迟延、犹豫。因为在这转念之间,稍有不慎就会堕入魔关。所以人们须时时省察,事事谨慎修持。仁道是安身立命的基础,是生活的原则。所以,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都决不能违背这个基础和原则。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语出《尚书》

语意:勤俭治国,勤俭治家。

人在生活中需要戒奢以俭。成由勤俭败由奢,奢而惰则贫,力而俭则富。戒奢以俭,能端正人的品格,能让人感到生命的躁动与升华,能让人拥有“富贵如浮云”的美好心理,更能让人走向成功,促进社会的进步。节俭的人拥有的是坚韧不拔的力量,如同初春的小草,看似柔弱,却能冲破冰冻的大地,绽一片嫩绿,又如一朵朵野花,简单朴素的外表下却蕴藏着内在的芬芳。这样的人知道一切成果来之不易,懂得珍惜,并且会激励自己不断奋斗,不畏艰辛地去努力创造。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一个常常挥霍的人,一旦到了经济紧缺之时,便会多欲。而多欲者便会“居官必贿,居乡必盗”,即使不盗,思想也会腐败,而自己会变得懒惰,不愿付出劳动去赚得报酬。俗话说:“以俭立名,以奢自败。”一个成功的人往往是节俭促使他不断奋斗。正所谓 “奢者狼藉俭则安,一凶一吉在眼前”。因此,我们更应该戒奢以俭。

为善者不云利,逐利者不见善。—语出《省心录》

语意:做善事的人不讲名利,追逐名利的人做不成善事。

“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与之同理,要想发财致富就没有仁义,要讲仁义就不能发财致富。换句话说,只求自己发财致富的人必然存心不良,而心地善良、为别人着想的人很难富裕起来。因此,中国文化中就有了一种“为富不仁”的观念。可以说,这种观念绝非凭空而来,传统的中国历史中确实存在着大量义利对立、为富不仁的现象。也有很多相关的俗语,譬如,“无官不贪,无商不奸”、“不穷千家,不富一家”、“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黑心做财主,杀心做皇帝”等等。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数千年的桎梏已被去除,国人被压抑的创富潜力真正得到了解放,追求个人利益乃至发财致富的正当性开始逐渐得到确立,依靠个人智慧和奋斗获取财富成为主流观念所鼓励的成功模式。所谓“正当性”,主要指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弘扬及正式社会制度的保障和维护。

在当今社会,追逐名利做不成善事的观念需要改变了。无奸一样可以行商,仁者无敌,只要心存仁义,便无往不胜。

廉者常乐无求,贪者常虞不足。—语出《中说》

语意:廉洁自律者知足常乐故无欲无求,贪婪者却经常为自己拥有的不够多而苦恼。

老子曰:“知足之足,常足。”知足是指对已经得到的生活感到满足。知足常乐者能客观地认识和准确地判断已经实现的目标和愿望,充分肯定目前的状态,始终保持愉快、平和的心态。人如果只为满足欲望而活着,那么他将永远不会获得快乐。因为,贪婪者满足了一种欲望,紧跟着就有另外一种欲望产生。在永远不可能满足所有欲望的现实生活中,他们自然不乐或者乐不长。

廉与贪也是给人以不同影响的两种心态。廉者常乐于无求,贪者常忧于不足。乐无求还是忧不足,是廉与贪的一个分水岭。位高权重者若不知足,自然官欲膨胀。官欲膨胀,难免以私害公;以私害公,难免不廉不正;不廉不正,自然为法不容。而要做到知足,就意味着淡泊名利,这种淡泊名利并不是要人们持有消极的心态,或是安于现状,而是让人们积极向上地对待人生中的得失福祸,宠辱不惊地认识自己,寻找生活事业的最佳角度,在和谐中求得发展。看淡了金钱与权力,就会心态平和,就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就会处理好公与私、国与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宁可清贫自乐,不作浊富多忧。—语出《景德传灯录》

语意:宁愿清白而遭受贫困,也不污浊而享受富贵。

这里的清贫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穷困潦倒,而是人在主观上甘于清正、清白的一种生存状态。“宁可清贫自乐,不作浊富多忧”说的就是这种境界。清贫是一种崇尚节俭,反对奢靡的传统美德。纵观历史,凡淡泊明志、贫贱不移而清史留名者,往往都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最后也经得住历史的推敲。当然,由于奢侈铺张、挥霍无度而导致败国、亡家、损己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因此,便有了“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古训。俗语说:“难耐清贫莫为官。”耐不住清贫的人就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懈怠,在舒舒服服中迷醉,在风风光光中沉沦;就可能经不住各种诱惑,陷入困惑和苦恼之中。

所谓“守贫必苦”,过一种清贫的生活是对个人品格的严峻考验。时时以清贫砥砺青云之志,就能淡泊名利,远离喧哗,不被世俗所淹没,不被诱惑所击倒,便可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官,廉洁清正做事。因此,清贫对于个体的人而言,是贫寒而有志气,困苦而不失气节,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精神追求和思想境界,其实质和核心是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总之,清贫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勤俭,治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谨慎,保家之本。诗书,起家之本。忠孝,传家之本。—语出《格言联璧》

语意:勤俭是治家的根本;和顺是齐家的根本;保家的根本是谨慎;起家的根本是诗书;传家的根本是忠孝。

勤俭自古为美誉,节约至今是佳称。这一流传至今的古联说的便是勤俭节约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俭是治家之本,当你不懂得勤俭,这个家就没办法维持。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和”,是一个家庭兴旺的核心和关键,也是一个家庭长久发达的根本所在。谨慎为保家之本,如不谨慎,一个人一生的成就都有可能在刹那间被毁掉。所谓“立名以一生,而失之仅顷刻而已”,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诗书即知识,这是治家之本。学习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课题。一个人一生中所要处理的任何事情,无不与学习有关,只要有一步没学好,就会对将来的路有所影响。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对忠孝二字格外看重,古人更是将其视为立身之本。在任何时代,人们对那些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人都深恶痛绝,而对忠孝之人则大加褒扬。即便到了现今,忠孝还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准。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语出《格言联璧》

语意:心术不可违背天理,言行举止要给子孙做榜样。

为人父母者,无不期望子女胜过自己,生活比自己更幸福,事业也更有成就。子女是父母情爱的结晶,也是人类社会生命的延续。对子女寄予极大的期望是很自然的。问题是如何把期望变成现实。这里只谈父母的言谈举止对孩子未来的影响。

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以身作则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原则。若想教育出优秀的孩子,仅用口头教育是不够的,更需要父母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为让孩子接受看得见的教育。父母在孩子心中位居第一,是孩子最尊敬最崇拜的人,父母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孩子。纵观古今,有很多人都是在父母的影响下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孩子每天都有大量的时间与父母在一起,因此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为人父母一定要给孩子做出一个好榜样,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以便培养孩子良好的素养和品格。

近处不能感动,未有能及远者。小处不能调理,未有能治大者。亲者不能联属,未有能格疏者。一家生理不能全备,未有能安养百姓者。一家子弟不率规矩,未有能教诲他人者。—语出《格言联璧》

语意:亲近的人不能受感动,就无法感化远处的人。小事情不能调理,就不能治理大事。亲友不能联属,就不能匡正关系疏远的人。一家的生计不能照料,就不能安养人民。家中的子弟不守规矩,就不能教诲他人。

儒家认为,修身是人生事业的起点,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几千年来封建士大夫为之奋斗的目标。但问题是国家的政治职位十分有限,很多人终身不曾为官。也可以说,这也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悲剧。他们在踏入社会之前,接受教育的目的都是成贤成圣,被灌输的思想是“只要修好身,踏入社会就能治国平天下”。可踏入社会之后,却发现人与人之间钩心斗角,而且没有你的参与治理,国家依旧正常运转。于是,价值落差就出现了。“怀才不遇”就成为封建时代被反复诉说的一个话题。但是,儒家还是强调修身的重要性。一个人无论处于何种社会地位,都应修养品行,提高自身素养。

一个人品性的历练与道德的完善是成就功业的必要准备,因为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人格高尚者才有号召力与凝聚力,如果连做人都不会,怎么能有大成就呢?

雨泽过润,万物之灾也。……情爱过义,子孙之灾。—语出《格言联璧》

语意:雨下得太多,不仅不能滋润万物,反而造成涝灾。……情爱多于义,则成为子孙的灾害。

呵护与关心孩子,进而使他们快乐成长是没有错的。但是,我们要明白:雨下得太多,不仅不能滋润万物,反而会造成涝灾。这就是说,对孩子的爱要有度,不能让爱泛滥成溺爱之灾。人们常说:“纵子育歹徒。”由此可见,溺爱是一种没有分寸的、不理智的爱,高尔基也称它为“母鸡的爱”。这是因为溺爱总是与“娇”、“骄”二气联系在一起。娇生惯养容易使孩子形成不良品行。被父母溺爱的孩子,一切由大人包办代替,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他们走向社会后,由于生活能力差,会产生许多麻烦与苦恼。被父母溺爱的孩子,物质上过于丰厚,不知艰苦朴素;被父母溺爱的孩子是家庭中的核心,容易养成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坏品质。正如马卡连柯所说:“父母像牛马一样付出最大的牺牲。娇惯出来的孩子不是社会的叛徒,便是家庭的暴君。”

因此,父母对孩子的爱一定要有限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具有健全的心理品质。

同类推荐
  • 做一个有心计懂礼仪会交际的精明女人

    做一个有心计懂礼仪会交际的精明女人

    有心计的女人,懂得用心来经营爱情,不会莫名其妙的嫉妒,而是选择做一个聪明的傻女人;懂礼仪的女人,时刻散发着迷人的气息,一抹红唇,一个眼神,一笑一颦,一举一动,都会悄无声息地绽放出女人美丽的光芒;会交际的女人,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职场上,都能够左右逢源、人见人爱,成为最受好运青睐的幸运女人。《做一个有心计懂礼仪会交际的精明女人》由朱武红编著,该书没有枯燥乏味的理论,也?有陈词滥调的说教,有的只是生活中一个个生动真实的小故事,通过一个个平凡的小故事来启迪一个女人应该如何从心计、礼仪、交际这三个方面去追求自身的幸福。
  • 不懂说话就当不好经理(全新修订)

    不懂说话就当不好经理(全新修订)

    本书是介绍经理语言技巧的图书。全书共分10章,分别以说话的基本功与技巧,如何提高说话的能力,培养说话技巧的方法等方面介绍了说话的作用、意义及训练方法,并分专门章节介绍了总经理、营销经理、人力资源经理,公关经理等人员的说话技巧。是一部值得经理人员参考的好书。
  • 做人不要太爱面子

    做人不要太爱面子

    做人不要太爱面子,但绝对不能没有尊严。尊严是人活着的动力,尊严是人活着的意义。希望读完本书的读者,能从本书中的无数小故事中,获得做人的真正意义,知道人的一生不要仅为面子而生活,要想获得自由洒脱,还是不要为那张面子而让自己活受罪。
  • 二十岁以后一定要上的88堂成功课

    二十岁以后一定要上的88堂成功课

    本书精选二十几岁年轻人需要知道的80条成功原理,通过翔实的案例,讲述了激发无限潜能的阳光思维课、告别盲目生活的人生规划课、走上快速成功路的黄金行动课以及从成功走向进一步成功的能量升级课等经典课程,旨在帮助读者强化成功欲望,掌握成功的真谛,更快地走向成功。
  • 青年必读-苦难的启示

    青年必读-苦难的启示

    应该睁大眼睛瞪着困难,衡量困难的大小,对它进行分析。那时,你就会觉得困难并不如它外表看起来那样可怕。
热门推荐
  • 火爆狂医

    火爆狂医

    来历神秘的少年,凭借一手绝世医术,妙手回春,救醒美丽的未婚妻,从此香艳纷沓而至,美不胜收!
  • 不善,言辞

    不善,言辞

    我喜欢他不善言辞却对我废话连篇。
  • 咸鱼与飞鸟

    咸鱼与飞鸟

    如果你只想当一条咸鱼,那就别去嫉羡飞鸟的自由。“我做了一个很长的梦,梦见自己走在一条很熟悉的路上。我知道我是在做梦,因为那条儿时爸爸带我和姐姐去看大戏的路,早已不在了。可是我还是停不下脚步往前走,因为那也是回家的路。”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日落木槿花尤香

    日落木槿花尤香

    以第一人称尤阳叙述他的小恋曲,微凉半涩。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重生归来之嫡公主要逆袭

    重生归来之嫡公主要逆袭

    前世,她是高层大陆的修炼者,不知为何附在了嗜月国嫡公主的身上失去了很多她在高层大陆的记忆,受到她剩余意识的控制,一直认为是小姨为了皇后之位害死自己的母后,却看不见小姨对她比亲生的都好,从而害死了自己的哥哥妹妹和小姨!把他人视作珍宝,却不知在他人眼里,却是个笑话。如今老天既然给了自己一个机会,让她的意识能不受控制,她发誓她一定会保护好她们,同时她要让自己绽放出自己的光芒,回到那里找回记忆!却不知道老天给她补偿了一个万能又贴心的依靠!
  • 亡年

    亡年

    年、我们最大的节日如果哪天没了,很多东西还会在吗?比如羞愧、骄傲、人情、温暖……
  • 绝色红颜——紫眸王妃

    绝色红颜——紫眸王妃

    紫眸,绝色,任何人见到她之后都说她的妖怪,所以她也觉得自己是妖怪,所以不敢面人,离她近的人都会离奇的遭遇横祸。她也不想这样,她只想和人好好相处,但是好像都是事与愿违,难道这一生都不会有疼她爱她的人?再次失忆,她做了他的妻,这种欺骗的婚姻能维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