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8229400000005

第5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前221—581)

项燕

项燕(?—前223),战国末年楚国将领。下相(今属江苏宿迁)人,秦末义军领袖项梁之父,西楚霸王项羽祖父。项氏世代为楚名将,燕爱护士卒,数有战功。楚王负刍三年(前225),秦王嬴政命李信、蒙武率军20万伐楚,连下十余城,项燕楚军避其锋芒,转而进攻南郡。秦军远道来救,项燕大败秦军于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杀秦七都尉,秦军败走。次年,秦王命王翦率60万大军攻楚,坚壁稳进,直取寿春。项燕战败退至淮上,秦军迅猛追击,败其于蕲(治今安徽宿州东南)。项燕孤军奋战,立昌平君为楚王,反秦于淮南,前223年兵败自杀,一说被杀。项燕不畏强秦,英勇善战,悲壮牺牲的事迹在楚地广泛传颂,受到楚地人民的爱怜,“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陈胜起义时,曾打着项燕之后的旗号,号召楚地人民反秦复楚。

徐福

徐福,秦代方士。字君房。原籍为今山东龙口(又说为山东胶南),出生并生长在赣榆(今属江苏)。曾任秦始皇御医。事迹最早见于《史记》的《秦始皇本纪》和《淮南衡山列传》(在《秦始皇本纪》中称“徐巿”,在《淮南衡山列传》中称“徐福”)。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希望自己长生不老,公元前219年,徐福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上面有神仙居住。于是,秦始皇派徐福率领童男童女数千人以及可以备用三年的粮食、衣履、药品和耕具入海求仙,耗资巨大,但并未找到神山。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至琅岈,徐福推托说出海后碰到巨大的鲛鱼阻碍而无法远航,要求增派射手对付鲛鱼。秦始皇应允,派遣射手射杀了一头大鱼。后来,徐福再度率众出海,来到“平原广泽”,他感到当地气候温暖、风光明媚、人民友善,便停下来自立为王,教授给当地人以农耕、捕鱼、捕鲸和造纸的方法,再也没有返回中国。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后汉书·东夷列传》也提及徐福到达过亶洲(也被称作澶洲)并滞留不归。亶洲与夷洲同在中国外海的东南方向并相距不远。有人认为,夷洲就是台湾,亶洲就是日本,而亶洲与倭国是一个地方的两个名字,都在中国外海的东南方向。《后汉书》、后周济州开元寺僧人义楚的《义楚六帖》也有同样的记录。

项梁

项梁(?—前208),秦末义军首领。下相(今属江苏宿迁)人。项氏世为楚将,父为战国名将项燕,侄为西楚霸王项羽。梁尝杀人,与侄项羽避仇于江东吴中(今苏州)。在吴中广交贤士大夫,主办大繇役及丧事,暗中以兵法训练宾客子弟。秦二世元年(前209),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今安徽灵璧西)起义后,项梁、项羽杀死秦会稽郡假守殷通,起兵响应。二年,陈胜部将广陵人召平矫陈王令,拜项梁为楚上柱国,并命其“急引兵西击秦”。项梁率江东子弟八千精锐渡江北上。东阳(今盱眙境)令史陈婴率义军两万来归,英布、蒲将军亦以兵相属,兵力一时达到六七万人,成为反秦武装的主力。陈胜牺牲后,从范增计,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楚怀王以从民望,都于盱台(今盱眙县东北二十五里盱眙山麓),自号武信君,实际上成为楚地起义军的领袖。项梁能征善战,多次击败秦军,由于骄傲轻敌,不听宋义劝诫,遭到秦将章邯突然袭击,战死于定陶。

楚怀王

楚怀王(?—前205),即义帝,秦末义军领袖之一。熊姓,名心,传为楚怀王之孙。秦灭楚后,藏匿民间,为人牧羊。秦二世二年(前208)六月,陈胜败亡,项梁拥立熊心为楚怀王,建都盱台(今盱眙县东北二十五里盱眙山麓),号召反秦。项梁败亡后,怀王迁至彭城,依附项羽、刘邦等项梁残部,后重用吕臣及其父,掌控军政权力。前207年,秦军主力围困赵军于巨鹿(今河北邢台东南),怀王打压项羽,曾与诸将立约“先入关者王其地”,命刘邦先行入关攻秦,任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北上救赵。途中项羽矫旨杀死畏缩不进的宋义,怀王被迫封其为上将,项羽统率楚军在巨鹿一举消灭秦军主力。项羽率诸侯入关,怀王命依约封刘邦王关中,加剧了与项羽的矛盾。项羽以怀王无功不能主约,阳尊其为义帝,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天下诸侯。不久,项羽借口“古之王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徙怀王于长沙,都于郴县(今湖南郴州),暗令英布、吴芮、共敖等人于其渡江时将其杀害。

项伯

项伯(?—前192),秦末义军将领。名缠,字伯。下相(今属江苏宿迁)人。楚国贵族后裔,西楚霸王项羽叔父。秦末随项梁、项羽起兵反秦,任左尹。前206年,项羽率兵40万进驻鸿门,与范增定计消灭刘邦。项伯欲报刘邦谋士张良救命之恩,连夜向张良报信让其逃走,并受张良之请为刘邦开脱。次日,刘邦亲至鸿门拜见项羽,项羽摆宴相待。席间,范增使项庄舞剑,意在伺机刺杀沛公刘邦。项伯拔剑陪舞,以身蔽护,刘邦得以幸免。刘邦称帝后,封其为射阳侯,赐姓刘氏。

项羽

项羽(前232—前202),秦末义军领袖、西楚霸王、军事家。名籍,字羽。下相(今属江苏宿迁)人。祖父项燕、叔父项梁均为楚国名将。少时学习书剑,无所成就,以为“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项梁教其兵法,略知大意,又不肯深学。后随梁避难吴中。秦始皇巡行会稽,渡浙江,他在路旁观看,声言:“彼可取而代也。”项羽身材高大,力能扛鼎,勇猛过人,吴中子弟对其十分畏惮。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举起反秦大旗。九月,项梁命项羽杀会稽守殷通起兵反秦,项梁自立为会稽守(一说为将),羽为裨将,汇聚江东精兵八千,平定江东。二年,陈胜部属广陵人召平闻陈胜败走,秦将章邯且至,乃矫令拜项梁为楚上柱国,命其“急引兵西击秦”。后随项梁率部渡江,陈婴、英布、蒲将军等又率所属相继归附,兵力扩增至六七万人,军于下邳。时陈胜部下秦嘉闻陈王战败,拥立原楚国贵族景驹为楚王,驻扎于彭城东,欲抗拒项梁。项梁击杀秦嘉、景驹,并其军,军于胡陵。后项梁引兵入薛,闻陈王败死,乃召集各路义军首领会薛计事,用范增之计立楚怀王孙心为楚怀王,都于盱台,以号召抗秦。居数月,项羽与刘邦奉项梁之命,先后在城阳、濮阳东、雍丘等战中大败秦军。楚军将骄卒惰,终在定陶之战中为章邯击破,项梁被杀。义军受到重大挫折,军心涣散,项羽、刘邦与吕臣率部退保至彭城、砀。楚怀王从盱台迁至彭城,兼并项羽与吕臣之军,亲掌军权。章邯以为楚地不足为忧,遂渡河北上击赵,大破赵军,并与秦将王离、涉间将赵王歇,将陈余,相张耳等围困于巨鹿,形势危急。楚怀王命宋义为上将军,封项羽鲁公,任次将,范增为末将,率楚军北上救赵。宋义行至安阳,逗留46日不进,坐观成败。在屡劝不听之后,项羽以宋义与齐密谋反楚为名杀掉宋义,自立为假上将军。怀王因使其为上将军,统率楚军救赵。项羽命当阳君、蒲将军将兵两万渡漳河以解巨鹿之围,接战失利。随即项羽亲将全军渡河,破釜沉舟,抱定必胜信心,经九次激战,大破秦军。巨鹿之战一举消灭不可一世的秦军主力,从心理上摧毁了秦军的士气,振奋了反秦起义军的斗志,项羽一举成为各路起义军的统帅,号称“诸侯上将军”。接着,项羽在漳南之战、汙水之战中又大破秦军,并利用章邯与赵高的矛盾迫使章邯率秦军投降。项羽以秦降卒为前驱,率40万诸侯大军杀向关中,因顾忌秦降卒生乱,遂在新安城南将20万降卒全部坑杀,深为秦人所痛恨。此时刘邦已奉怀王之命先入咸阳,派兵驻守函谷关。项羽击溃守军进入关中,行至戏西鸿门,闻刘邦欲王关中,且独享秦府库珍宝,在范增的劝说下,准备击灭刘邦。后因叔父项伯等背叛,刘邦得以在鸿门逃脱。随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诛秦降王子婴,焚烧秦宫室,掳掠宝货和美女。汉王元年(前206),阳尊怀王为义帝,徙之长沙,都于郴,大封十八诸侯,自立为西楚霸王,据有梁、楚地九郡,都彭城。由于分封失当,造成各国起义首领诸多矛盾和利益冲突,田荣、陈余、彭越等相继举兵反楚;刘邦也自汉中还定三秦,东向争霸,于是爆发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二年三月,汉王刘邦乘楚军主力北上击齐之机,率56万诸侯联军进占楚都彭城。项羽亲率3万精兵回师救援,大败联军于濉水,刘邦退据荥阳。此后,楚汉双方在荥阳、成皋一线展开争夺,对峙相持。楚军虽屡败汉军,累陷刘邦于困境,但终因其都于四战之地的彭城,无法建立一个长期巩固的后方,一直陷于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此外,赶走谋臣范增,疏于赏赐,勇猛有余,谋略不足,逞匹夫之勇,致使身边将领谋臣及分封诸侯纷纷投入刘邦阵营,最终兵疲食尽,丧失优势。五年十二月,楚霸王被四面围困于垓下。韩信指挥汉军唱起楚歌,项羽以为楚地尽为汉军占领,乃与虞姬对饮帐中,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随即,与从者八百余骑突围,至阴陵迷失道路,复至东城,从者仅28骑。汉将灌婴率五千骑追及,项羽引兵东向,将乌骓马送与劝其过江的乌江亭长,不愿再返江东。最后在乌江边自刎而死。刘邦以鲁公礼葬其于山东谷城。《汉书·艺文志》著录项羽兵书一篇,已亡佚。

黄石公

黄石公,秦代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姓魏名辙。下邳(今江苏睢宁)人。传说黄石公曾经是秦始皇父亲庄襄王的重臣,后因不满秦始皇的独断专行而挂冠归隐于邳州西北黄山北麓的黄华洞中。当地人并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所以称其为黄石公。因传魏辙最终修道成仙,所以被道教纳入了神仙谱系。张良谋刺秦始皇没有成功逃亡到了邳州,在邳桥上相遇,他对张良进行了三次测试,认为他是一个人才,便向张良传授了《太公兵法》。临别时对张良说:“十三年后你在济北谷城山下可以见到我黄石公。”后来,张良以黄石公所授的兵书帮助汉高祖刘邦夺得了天下,并于十三年之后到济北谷城下请回了黄石公供养。主要著作有《内记敌法》,《三略》3卷,《三奇法》1卷,《五垒图》1卷,《阴谋行军秘法》1卷,《黄石公记》3卷,《略注》3卷,《秘经》3卷,《兵书》3卷,《阴谋乘斗魁刚行军秘》1卷,《神光辅星秘诀》,《兵法》1卷,《三监图》1卷,《兵法统要》3卷、《备气三元经》2卷,还有《地镜八宅法》《素书》等。后世流传有《黄石公素书》和《黄石公三略》二书,可能为后人托名所作。

刘邦

刘邦(前256—前195),西汉开国皇帝。字季。沛(今江苏沛县)人。公元前202年称帝,在位七年,庙号高祖,谥号高皇帝。出身农家,宽仁爱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作业。秦时为泗水亭长,押送刑徒赴骊山服役,因途中刑徒多有逃亡,遂释放其余刑徒,自己率十余愿从者亡匿于芒、砀山泽之间。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胜、吴广起义反秦。九月,刘邦在沛县主吏萧何和狱掾曹参等人的拥戴下起义,杀沛令,自称沛公。先从楚王景驹,后投奔项梁,逐渐发展为反秦义军的主力之一。项羽率领义军和秦军主力决战巨鹿时,刘邦受楚怀王(熊心)派遣,率部避实就虚,经颍川、南阳绕道武关进入关中。公元前206年十月攻占咸阳,接受秦王子婴投降,废除秦朝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得到秦人拥护。项羽在击溃秦军主力后,也引诸侯兵西趋关中,刘邦欲王关中,遂聚兵敛财,闭关不纳。项羽攻破函谷关,进驻鸿门,刘邦实力不济,遂听从项伯、张良建议,亲至鸿门,卑辞请和,以获项羽谅解;又在项伯、张良等保护下躲过范增刺杀预谋。同年正月(按西汉前期以十月为岁首,同年正月在十月之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大封灭秦有功的诸侯王。刘邦为汉王,被迫就封南郑,领有巴蜀、汉中一带。齐国叛乱,项羽率军镇压,刘邦乘机灭秦地三王,占领关中。随即出关,与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战争初期,刘邦处于劣势,屡屡败北,但其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又积极联合各地反楚力量,扭转了被动形势。楚、汉双方在荥阳、成皋(今河南郑州西北)之间对峙数年。项羽难以坚持,被迫与汉立约以鸿沟为界,平分天下,随后撤兵东归。汉王五年(前202)冬,刘邦命约韩信、彭越等人率军进围楚军于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项羽败走乌江(今安徽和县长江边),自刎而亡。同年二月,刘邦在定陶即皇帝位,初建都洛阳,不久迁至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史称西汉。楚汉战争后期至称帝后,刘邦分封楚王韩信、韩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长沙王吴芮、赵王张敖、燕王臧荼等异姓王。他们拥兵自重,独霸一方,严重威胁汉朝的中央集权统治,汉高祖遂以谋反等借口陆续将其逐一翦除,仅留下势力最弱并可为汉、越之间缓冲的长沙王吴芮。吸取秦朝废除分封子弟为王而招致秦朝迅速溃亡的教训,在翦除异姓诸侯王的同时,陆续分封楚、齐、梁、赵、燕、代、吴、淮南、淮阴等九个同姓诸侯王国以拱卫汉帝国,并与诸大臣刑白马为盟:“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接受娄敬强干弱枝的建议,把关东六国的强宗大族和豪杰名家十余万口迁徙至关中定居,既增强关中实力,又加强对他们的控制。针对秦朝暴政和秦汉之际战争造成的社会动荡、经济凋敝、人口减少、土地荒芜、府库空虚、物资匮乏的局面,相继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规定:减轻田租;战争期间流亡山泽没有登记户籍的人,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民以饥饿自卖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士兵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商人不得衣丝操兵、乘车骑马等,这些举措对于稳定统治秩序和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起了重大作用。秦亡后,漠北匈奴乘机南下,重新占据河南地,并不断侵扰汉边境。高帝六年(?),韩王信又投降匈奴对抗汉帝国。次年,亲率大军前往征讨,在白登(今山西大同东北二十里马铺山)被匈奴30余万骑兵围困七昼夜。后用陈平计谋,重贿冒顿单于夫人阏氏,方得脱险。此后,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开放与匈奴之间的关市,以缓和双方矛盾。又命陆贾立秦南海尉赵佗为南粤王,使之臣奉汉约。边境的安宁为汉帝国的发展、巩固赢得了有利时机。以秦制为基础,派萧何编制律令,韩信申明军法,张苍拟定章程,叔孙通制作礼仪,陆贾撰写《新语》,构建有汉一代立国的规模。十一年,在讨伐英布时,被流矢射中,后病重不起。临终前,对丞相、太尉等重要职务的人选作了妥善安排,这为后来平定诸吕叛乱起了重要作用。

卢绾

卢绾(前256—前193),西汉诸侯王。沛(今江苏沛县)人。绾与刘邦同日生,壮为同学,相为亲爱,两家关系受到邻里称赞。刘邦曾因刑狱之事四处躲避,绾随之左右。秦二世元年(前209),从刘邦起义于沛,随入关中,又就封汉中,迁为将军。楚汉战争时,以太尉身份从刘邦东击项羽,最为亲信,赏赐过于群臣,因封长安侯。汉王五年(前202)冬,奉刘邦之命与刘贾率兵围杀项羽余党临江王欢(一作共尉)。又随刘邦击破燕王臧荼,以功封燕王。汉高帝十一年(前196)秋,赵相国陈豨在代地反。刘邦亲率大军至邯郸进讨陈豨,绾率燕兵自东北夹击陈豨。绾遣张胜出使匈奴,阻其出兵帮助陈豨。故燕王子臧衍以为“诸侯数反,兵连不决”是燕国得以久存的原因,要张胜“且缓豨,而与胡和”。张胜听从臧衍的计策,请匈奴攻燕助豨。绾疑张胜与匈奴勾结谋反,上书刘邦族灭张胜。张胜归燕后道明原委,绾一方面为张胜开脱,另一方面让其继续与匈奴联络,并与陈豨勾结。刘邦击杀陈豨后得知其谋,遂遣使召见而称病不往。刘邦又遣辟阳侯审食其、御史大夫赵尧前去召见并调查其左右亲信。绾愈加恐惧,闭门谢客,左右亲信皆亡匿不见,刘邦愈加愤怒。匈奴降汉者又言张胜为燕使通匈奴等情况,刘邦遂命樊哙率军击燕,后以周勃代之。汉军相继攻下燕国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渔阳等5郡79县。刘邦病重时,绾率宫人、家属等数千骑居于长城之下,欲候刘邦病愈后入汉请罪。不久,刘邦病死,绾率众逃入匈奴,匈奴单于以为东胡卢王。一年后,死于匈奴。

韩信

韩信(?—前196),西汉军事家。淮阴(今江苏淮安)人。初为平民,因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谋生治业,常从人寄食,为人所厌。身材高大,好带刀剑,曾受屠中少年胯下之辱,人多以其怯懦无能。秦二世二年(前208),参加项梁起义军。项梁死后,隶属项羽,担任郎中,不为所用。刘邦入蜀,他亡楚归汉,任连敖,仍未知名。后坐法当斩,滕公悦其才貌,释而不斩并将其推荐给刘邦,拜治粟都尉,却仍未受到重视。刘邦封汉王至南郑,将士纷纷逃亡,其因未得重用逃亡,萧何知其才,将其追回。汉王元年(前206),经萧何力荐,得拜大将。在综合权衡楚汉两方的优劣强弱之后,协助刘邦制定举兵东向、以图天下的方略。是年八月,刘邦率兵北出汉中,还定三秦。二年,东出函谷关,并乘机攻占彭城。项羽率三万精兵回救,大败汉军,刘邦仅率数十骑遁归。他与萧何复发兵会刘邦于荥阳,楚汉相持于荥阳、成皋间。是年八月,为左丞相,破魏,俘魏王豹,定河东。又与张耳共击赵、代。破代,擒代相国夏说。三年冬十月,在井陉之战中破赵,斩成安君陈余、掳赵王歇。发使使燕,燕闻风而降。四年,其兵权一度被刘邦剥夺。后受拜相国,奉命发赵兵击齐。破齐历下,定临淄。十一月,潍水之战中,杀楚将龙且,俘齐王田广,遂定齐地。迫使刘邦立己为齐王,奉命击楚。五年冬十月,在固陵之战中,因其与彭越失期不至,刘邦战败。刘邦纳张良计,以睢阳以北至榖城王彭越、以陈以东至海封韩信,以便合二人之力共同灭楚。十二月,韩信围项羽于垓下,命汉军唱楚歌扰乱西楚军心,楚军大败。刘邦回到定陶后,袭夺其军权。春正月,徙为楚王,王淮北,都下邳(今江苏睢宁县西北)。因藏匿楚将钟离眛,又在封国陈兵出入,被诬告谋反。汉高帝六年(前201)冬十月,刘邦从陈平计,以巡狩云梦会诸侯为名,召其至陈。迫钟离眛自杀并献首刘邦,仍被以谋反罪名下狱。后经田贺肯相救,得赦免,封为淮阴侯。日夜怨望,常称病不朝。十年,陈豨谋反,史称门下舍人之弟告其与陈豨勾结,欲释放囚徒,发兵谋反。吕后与萧何定计,诱其入宫,斩之于长乐宫钟室。著有兵书3篇,参与整理兵家著作,收集、补订了军中律法,均已失传。

萧何

萧何(?—前193),西汉官员。沛(今江苏沛县)人。为秦沛县主吏掾时,曾数次护佑刘邦。秦二世元年(前209)随刘邦起兵反秦,任沛丞。刘邦率军入咸阳,诸将皆争夺府库的金帛财物,何独忙于接收秦丞相、御史大夫所藏律令图书,使刘邦详细地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及当时社会情况,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楚汉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项羽分封时,说服刘邦接受分封,以保存汉军实力,待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以图天下”,举荐韩信为大将军。楚汉战争中,他以丞相镇守关中,侍卫太子,负责后勤,制定法令,建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使关中日益巩固,成为汉军可靠的后方。楚汉相持于荥阳、成皋时,及时调遣关中兵卒、粮饷驰援屡遭挫败、缺兵少粮的刘邦,为战胜项羽、建立汉朝起了关键作用。汉朝建立,刘邦论功行封,以其功最盛,位次第一,封为酂侯,父母兄弟十余人皆有封赏。高帝十一年(前196),定计助吕后平定淮阴侯韩信反叛,被拜为相国。刘邦死后,辅佐惠帝。病危时,推荐曹参继任相国。惠帝二年(前193),卒,谥曰文终侯。刘邦曾命其重新制订律令。他采摭秦法,酌加新律,作《汉律九章》,已佚。

曹参

曹参(?—前190),西汉官员。沛(今江苏沛县)人。早年为秦沛县狱掾。秦二世元年(前209),随刘邦起兵反秦,为中涓。

在灭秦诸战中,屡以军功赐爵。刘邦立为汉王,赐其建成侯爵;入汉中,迁其为将军。楚汉战争中,历任将军中尉、假左丞相、左丞相,战功显赫。刘邦称帝后,迁其为齐相国。汉高帝六年(前201),又得赐爵加封,号平阳侯。后以齐相国身份率军协助刘邦平定陈豨、黥布等地方叛乱。惠帝即位后,除诸侯相国法,更其为齐丞相。他采纳胶西盖公的“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的黄老之术,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号称“贤相”。惠帝二年(前193),继萧何为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取郡国吏员,多选谨慎、宽厚、不善辞令的年长之人,凡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即斥去之。因其日夜饮酒,不务政事,曾受惠帝责怪,他认为惠帝不若高祖刘邦圣武,自己又不若萧何贤能,故“高皇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具,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听了十分赞许。经曹参提倡,黄老无为之说成为汉初统治者的指导思想,这为汉初休养生息、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当时百姓歌颂其功绩:“萧何为法,讲若画一;曹参代之,宁而勿失。载其清靖,民以宁壹。”卒于惠帝五年,谥懿侯。

樊哙

樊哙(?—前189),西汉将领、刘邦连襟。沛(今江苏沛县)人。早年以屠狗为业。初随刘邦起兵反秦,为其部将,屡以军功赐爵,封贤成君。起义军进入咸阳,刘邦留恋宫廷奢华,他与张良以秦无道败亡为戒,力劝刘邦封闭宫室府库,还军霸上。鸿门宴上,范增欲杀刘邦以绝后患,他持剑执盾,直闯营帐,严词斥责项羽:“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刘邦立为汉王,赐其列侯爵,封临武侯,为郎中,从入汉中。楚汉战争中,任郎中骑将、将军,战功显赫。刘邦称帝后,协助刘邦诛除异姓王侯,掳燕王臧荼、取楚王韩信,因平定燕、楚之功得赐爵加封,任左丞相,号舞阳侯。在平定韩王信、赵相国陈豨的反叛中也立有军功。汉高祖晚年卧病禁中,适遇英布叛乱,他入宫力谏刘邦平叛。燕王卢绾反,以相国身份率兵进击燕国。为吕氏后党中坚,高祖惧自己死后哙诛杀戚夫人和赵王如意,命陈平、周勃代其为将,并于军中斩之。陈平畏惧吕后,执其还长安。刘邦死后获释并恢复爵邑。惠帝六年(前189)卒,谥武侯。

张良

张良(?—前186),西汉谋臣。字子房。传为城父(今属安徽亳州)人。出身韩国贵族,祖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父平相襄哀王、相釐王、悼惠王。秦灭韩时,其家尚有家僮三百人。他弟死不葬,倾全部家财寻求刺客,企图刺杀秦始皇,为韩报仇。乘秦始皇东游之机,与客在博浪沙狙击未遂。于是变更姓名,逃匿至下邳(今江苏睢宁),遇黄石公,得授《太公兵法》。秦末起义爆发,聚百余人转投刘邦,授为厩将。随刘邦至薛,项梁立楚怀王,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项梁接受建议,任其为韩司徒,与韩王率千余人西向攻占韩国故地,游战于颍川一带。刘邦转战至轘辕,他引兵随之攻下韩国十余城池。韩王奉刘邦之命留守阳翟,他随刘邦南下攻宛,西入武关,进占咸阳。刘邦率军进入咸阳之后,留恋宫廷生活,他与樊哙力劝刘邦封闭宫室府库,还军霸上。张良从项伯处获知项羽入关后准备攻灭刘邦,帮助刘邦在鸿门宴上化险为夷。他建议刘邦至巴蜀后,绝栈道,以“无争天下之心”示项羽。后随韩王东从项羽东归,在韩王为项羽贬杀后归附刘邦,被封为成信侯,东击项羽。因体弱多病,未能独自率兵打仗,但其“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为刘邦赢得楚汉战争,起了重要作用。汉王二年(前205),刘邦接受其联合英布、彭越和韩信三人共同起兵反楚的建议,为日后战略包围项羽奠定了基础。三年,反对郦食其复立六国之后的主张,以此牵制项羽,对此后政治形势具有重大影响。四年,刘邦又听从其授韩信齐王信印的建议,坚定了韩信加入灭楚同盟的决心。五年,刘邦又采纳其分封韩信、彭越分地,使各自为战的建议,终于取得楚汉战争的最后胜利。汉高帝六年(前201)正月,受封为留侯。他见刘邦所封皆亲旧,所诛皆仇怨,从而引起未受封赏功臣的猜疑和不安,遂建议刘邦封其最憎者雍齿,以消除疑虑,稳定军心。后又力主刘邦建都关中,拥立刘盈为太子,为汉朝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卒谥文成侯。

王陵

王陵(?—前181),西汉官员。沛(今江苏沛县)人。初为县中豪士,刘邦微时以兄礼待之。刘邦军从武关入咸阳时,王陵聚众数千人居南阳,不肯相从。楚汉战争时,始率兵归附刘邦。项羽于楚获陵母,欲以招降之。其母对陵使者说:“愿告吾子,汉王长者,必得天下,子谨事之,无有二心。”伏剑而死。遂辅佐刘邦打败项羽。由于本无从汉之意,汉朝建立后,高帝六年(前201)仅得封安国侯。惠帝六年(前189),相国曹参死,陵继为右丞相。惠帝死后,吕后欲立诸吕为王,陵以高祖生前立“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之约反对,得罪吕后,被免相夺权,改迁太傅。遂托病辞免,杜门不朝,病死家中。一说客从刘邦起兵于丰,后随刘邦入汉中。楚汉睢水之战,刘邦战败,王陵救出孝惠、鲁元,后封雍侯。卒谥武侯。

刘交

刘交(?—前179),西汉诸侯王,即楚元王,汉高祖同父异母弟。字游。沛(今江苏沛县)人。好诗书,多才艺。少时尝与鲁穆生、白生、申公等受《诗》于荀卿弟子浮丘伯。秦末从刘邦起兵,入关后以功封文信君,后随刘邦转战各地。汉高帝六年(前201),刘邦分楚王韩信地封刘交为楚王,领薛郡、东海、彭城三十六县。刘交归国后,以穆生、白生、申公为中大夫。吕后时,浮丘伯在长安,他派其子郢客与申公从浮丘伯完成学业。文帝时,申公以研习《诗经》最精得授官博士。刘交好《诗》,诸子亦皆读《诗》,后编集所撰《诗》传,号称《元王诗》,今佚。文帝元年(前179),卒谥元,故史称“楚元王”。

夏侯婴

夏侯婴(?—前172),西汉官员。曾为滕令奉车,故号“滕公”。沛(今江苏沛县)人。初为沛厩司御,后试补县吏,与刘邦私交极好。刘邦起兵攻沛时,他以县令史身份为其使者;攻下沛后,得赐爵七大夫,任为太仆。因屡立战功,先后获五大夫、执帛、执珪等爵赏,至封为滕公。刘邦为汉王,其得赐爵昭平侯,复为太仆,从入汉中。楚汉战争中,刘邦败于彭城,他保护惠帝与鲁元公主免为楚军所掳。刘邦称帝后,他协助诛燕王臧荼、楚王韩信,受封汝阴侯。随刘邦平定韩王信、赵相国陈豨、淮南王黥布等地方叛乱,并参加了汉匈之间的平城之战。高祖死,复以太仆事惠帝、高后及文帝。卒谥文侯。

陆贾

陆贾(约前240—前170),西汉思想家、政治家。楚人。早年随刘邦平定天下,口才极佳,常出使诸侯。刘邦即帝位后,他受命出使南越,说服尉佗接受汉朝赐予的南越王印,称臣奉汉约,被任为太中大夫。刘邦即位之初,重武力,轻诗书,以“居马上得天下”自矜,他乃建议重视儒学,“行仁义,法先圣”,提出“逆取顺守,文武并用”的统治方略,遂受命总结秦朝灭亡及历史上国家成败的经验教训,共著文12篇。每奏一篇,高祖无不称善,故名其书为《新语》。哲学上他提出宇宙万物都是“天地相承,气感相应而成者”,反对神仙迷信思想,但也有圣人“承天诛恶”和天人感应的神秘思想。后人称《新语》开启贾谊、董仲舒的思想,成为汉代确立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先声。刘邦死后,吕氏称制,大封诸吕为王,他乃称病免职家居。后劝说丞相陈平结交太尉周勃,联络汉代大臣和宗室王侯,对诛杀诸吕、迎立文帝起了很大作用。后来,汉孝文帝再次派陆贾南下,又一次说服赵佗归顺汉朝。前后17年间,陆贾两下番禺,为维护国家统一做出贡献。他的重要著作有《楚汉春秋》和《新语》等。

周勃

周勃(?—前169),西汉将领。沛(今江苏沛县)人。其先卷人,后迁徙至沛。早年以编织薄曲(蚕具)为生,曾担任丧事中的吹鼓手,后任引强官。秦二世元年(前209),随刘邦起兵反秦,任中涓。在灭秦诸战中,屡立军功,曾任虎贲令。刘邦为汉王,赐其威武侯爵。后从刘邦入汉中,迁为将军。楚汉战争中,参与攻打赵贲、击败章平、围困章邯等战,累建军功。刘邦建汉称帝后,参与攻灭燕王臧荼,赐爵列侯,号为绛侯。继随刘邦讨平韩王信叛乱,升为太尉。又率军击叛汉的赵相陈豨、燕王卢绾,先后平定长城以南百余县。为人木讷敦厚,刘邦认为可属大事,病危时嘱告吕后:“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刘邦死后,以列侯身份侍奉惠帝。惠帝六年(前189),复置太尉官,其为太尉。吕后死后,吕产、吕禄等企图篡夺刘氏政权,他与丞相陈平、朱虚侯刘章等共定计,入北军,号召将士拥护刘氏,成功翦除吕氏诸王势力,迎立代王刘恒为帝(文帝)。文帝即位后,以拥戴功得拜右丞相,因惧功高招祸,又不谙政事,故称病辞职。陈平死后,复以为相,不久免相就国。岁余,被诬告谋反下狱,后被文帝赦免。卒谥武侯。

刘濞

刘濞(约前215—前154),西汉诸侯王,即吴王。沛(今江苏沛县)人,刘邦兄合阳侯刘仲子。初封沛侯。20岁时,以骑将身份随刘邦击破英布。时荆王刘贾为布所杀绝后,而“故荆地”素有轻悍之风,刘邦遂封“有气力”的刘濞为吴王前往镇抚,王三郡五十三城。汉初诸侯各自“拊循其民”,濞招致天下亡命,铸钱煮盐,百姓无赋,国用富足。文帝时,吴太子入朝长安饮博,由于博弈争执,为汉太子刘启(即以后的景帝)以博局击杀,他自此怀恨,托病不朝。为笼络吴王,文帝以其老迈,赐以几杖,允许不朝。景帝即位,见诸侯王骄横不法,势力渐大,严重威胁中央集权,遂采用御史大夫晁错的建议,削夺王国封地,引起诸侯震恐。景帝前元三年(前154)正月,濞联合胶西、胶东、淄川、济南、楚、赵六国诸侯,北接匈奴,南合闽越、东越,以“诛晁错”为名,起兵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景帝一面派太尉周亚夫率三十六将军击吴、楚,郦寄击赵,栾布击齐,并以大将军窦婴驻屯荥阳,监齐、赵兵;一面接受吴国故相爰盎的建议,斩晁错,赦吴楚七国,复故削地。吴暂居优势,遂拒不受诏。时梁国为汉坚守睢阳,周亚夫轻兵绝吴粮道,濞不用田禄伯、桓将军计,终在下邑之战中一败涂地,率数千卒退保长江以南的丹徒。汉遣人策动吴军中的东越人反吴,东越人杀刘濞以献,其他诸王非自杀即受诛,“七国之乱”遂告结束。“七国之乱”的平定,巩固了削藩政策的成果,为汉武帝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创造了必要条件。

刘长

刘长(前198—前174),西汉诸侯王,即淮南厉王。沛(今江苏沛县)人。刘邦少子,母为赵王张敖美人。高帝十一年(前196),刘邦亲自率兵击破淮南王英布,立其为淮南王。幼时失母,育于吕后,故孝惠、吕后时得幸无患。文帝即位,他自以与皇族最为亲近,骄横不法,与文帝同辇出猎,径谓“大兄”。因怨恨辟阳侯审食其未力救其母,率人擅杀审食其,后得文帝赦免。归国后,愈加恣肆,不用汉法,出入警跸,自作法令,僭越不逊。文帝令帝舅薄昭写信劝谏其改操易行、上书谢罪,然仍不知悔改。文帝六年(前174),派遣但等70人与棘蒲侯柴武太子柴奇合谋,联络匈奴、闽越首领,图谋叛乱,事泄被拘。朝臣多次议以死罪,后经文帝赦免,废除王号,谪徙蜀郡严道邛邮,途中不食而死。文帝怜其早夭失国,于八年封其子安为阜陵侯,勃为安阳侯,赐为阳周侯,良为东城侯。十二年,又追谥其为厉王。十六年,以东城侯良早夭绝后,乃封阜陵侯安为淮南王,安阳侯勃为衡山王,阳周侯赐为庐江王,令三分淮南王故地,后国皆以谋反除。

周亚夫

周亚夫(?—前143),西汉将领。沛(今江苏沛县)人。周勃次子。初为河内守,兄绛侯周胜之杀人被处死,故得继承父爵,被文帝封为条侯。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匈奴大举侵扰上郡、云中,京城长安告警。时宗正刘礼为将军,驻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棘门;亚夫以河内守为将军,驻军细柳,共同防御匈奴。文帝亲往前线慰劳将士,至霸上及棘门军,皆直驰而入,将士送迎;至细柳军,则军容整肃,戒备森严,不得擅入。文帝赞赏其治军严谨有方,誉为“真将军”,升为中尉,负责京城治安。后“细柳”“细柳兵”等成为诗文中的常用典故。文帝临终嘱咐太子,如有缓急,可任亚夫将兵。景帝即位,任其为车骑将军。前元三年(前154),吴楚七国发动叛乱,亚夫为太尉,奉命率军平叛。他会兵荥阳,固守昌邑,待机以轻骑断绝吴军粮道,最后以精兵出击,三月平定“七国之乱”。五年后,迁为丞相。不久,因不同意废栗太子,又在王皇后兄王信和匈奴降王徐卢五人封侯等政事上触犯景帝,加之梁孝王的挑拨和诬陷,受到景帝猜忌。中元三年(前147),因病辞去丞相。后元元年(前143),其子私买工官尚方甲盾五百具,备作亚夫葬器,被人告发。廷尉召亚夫对质,并逼其供认谋反。亚夫不服,绝食五日,呕血而死。

朱买臣

朱买臣(?—前115),西汉官员、辞赋家。字翁子。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家贫好学,靠卖薪自给,常担束薪,于途中诵读。妻屡劝其不要在途中诵读,他反愈益疾歌。妻以之为羞,弃而另嫁。数岁后,随上计吏为卒,将重车(装载衣食用具的车子)入长安,诣阙上书,久无回音。粮食资用日渐匮乏,被迫外出求食。邑人严助举荐其为武帝讲论《春秋》《楚辞》,受到赏识,拜为中大夫。会武帝北筑朔方郡,公孙弘以为此举是“罢弊中国以奉无用之地”,多次请求武帝罢去。武帝遣其同公孙弘辩难,说明置朔方郡的便利之处,终使公孙弘屈从。坐事免官,旋复为待诏。时东越反复无常,他献计破灭东越,拜会稽太守,负责准备攻打东越事宜。元狩元年(前122),受诏将兵击破东越,迁主爵都尉,位列九卿。坐法免官,不久又为丞相长史。与严助为太中大夫时,张汤为其使唤小吏。后张汤升为廷尉,审理淮南王刘安谋反一案,以“私交诸侯”穷究严助,引起买臣不满。张汤屡以御史大夫行丞相事,以买臣与王朝、边通三长史“素贵”,蓄意打压,三人遂合谋诬告张汤,迫使张汤自杀。后三人亦以诬告不实遭诛。《汉书·艺文志》著录其有赋3篇,今佚。后人取其夫妻离异事,作《烂柯山》剧,衍变为《朱买臣休妻》《马前泼水》等故事和剧目。吴县藏书乡(今属吴中区木渎镇)穹窿山有“读书台”,相传为买臣当年读书处。旧有藏书庙,乡以此得名。

董仲舒

董仲舒(前179—前104),汉代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今文经学家。广川(今河北衡水)人。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他的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后,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10年,任职期间,对刘非以礼匡正,使这位骄王有所顾忌,未步其父刘濞的后尘。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的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此后,居家著书,朝廷每有大议,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问之,仍受武帝尊重。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他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董仲舒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尊儒”“德政”“尚礼”“崇学”等方面,内涵极为丰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社会的人际关系到个人的道德修养,几乎涵盖整个宇宙,是华夏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汉武帝采纳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现了政治大一统后的思想文化统一,儒家思想成为汉代武帝之后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成为此后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主导思想,影响中国历史达两千年之久,对中华文明和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他的教育思想也十分深刻,他强调行教化、重礼乐;兴太学、重选举;提出了神学化的人性论和性三品论,认为教育对象是中民等级的人,使贫苦的劳动人民排除在受教育之外。在学习上,他提出了“多连”和“博贯”的方法。他以为只要“连而贯之”,就可以推知天下古今的知识。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方法论。他的著作汇集于《春秋繁露》一书之中。

刘安

刘安(前179—前122),西汉思想家、文学家。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沛郡丰(今江苏丰县)人。自幼才思敏捷,好读书,善文辞,热衷于道家黄老之术。他爱贤若渴,礼贤下士,招募的宾客和术士多时达数千人。这些宾客在淮南王府不仅从事讲学、炼丹之事,还讨论为政之道,由此使淮南国都(今安徽寿春)成为文人荟萃的文化中心。与众门客著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有《内书》21篇、《外书》33篇、《道训》2篇,20余万字。流传至今的《淮南子》,仅剩《内书》21篇。书以道家思想为主,被梁启超誉为“汉人著述中第一流”。史称他“为人好书”,“善为文辞”;潜心治国安邦,推崇“无为而治”,制定一系列轻刑薄赋、鼓励生产的政策。善用人才,体恤百姓,使淮南国出现国泰民安的景象。尽管其治国之策得到百姓拥护,但与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统治思想相抵触,屡遭谗言。元狩元年(前122),武帝以“阴结宾客,拊循百姓,为叛逆事”罪名派兵入淮南,从其家中搜出攻战器械和伪造的玉玺金印,迫其自杀。另著有《淮南王赋》82篇、《群臣赋》44篇、《淮南歌诗》4篇、《淮南杂星子》19卷、《淮南万毕术》等。涉及政治学、哲学、伦理学、史学、文学、经济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农业水利、医学养生等领域。

枚乘

枚乘(?—前140),西汉辞赋家。字叔。淮阴(今江苏淮安)人。幼喜文学,因辞赋出名后,远游他乡谋求出路。不久抵广陵,在吴王宫中任郎中,以文学显扬。吴王有反叛之心,上书劝阻不听,遂改投梁孝王。景帝三年(前154),吴王联合六国起兵反叛,再次上书吴王,劝其审时度势,切勿对抗中央。“七国之乱”平定后,因屡次上书善于进谏而声名大振,拜弘农都尉。因不愿为地方官遂托病辞职,仍投梁孝王为文学侍从,与其门下司马相如、严忌、邹阳等文士作赋论文,优游文学。景帝中元六年(前144)梁孝王死后返乡。建元元年(前140),武帝召其进京,因年高体弱不耐路途颠簸,病死于途。据载作赋9篇,今存其3:《七发》《柳赋》《梁王菟园赋》,后两篇疑为伪作。《七发》在引子之后分叙七事,对诸侯王奢侈生活进行讽喻警诫,文风上受战国策论与《楚辞》影响,下开汉代大赋铺排夸张风气,既富文采又具感染力,奠定了汉大赋的形制与写法,在赋发展史上意义重大;同时它成为一种文体,历代仿者众多,称为“七”体。另有散文《谏吴王书》和《重谏吴王书》,后者因内容与史传记载不尽相符,或为伪作。梁朝徐陵编《玉台新咏》收其诗9首(实为8首),均又见萧统《文选》,入《古诗十九首》,未署名,论者多疑为伪作。近人辑有《枚叔集》行世。

枚皋

枚皋(前156一?),西汉辞赋家。字少孺。原籍淮阴(今江苏淮安),生于梁(今河南商丘),枚乘庶子。受父熏陶,幼好文学,善辞赋。景帝中元六年(前144),梁孝王死,因留恋本土,未随父归里。17岁上书梁共王(梁孝王子),得召为郎。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因遭谗言获罪,家室没入官,只身逃至长安,遇大赦。约武帝建元二年(前139),以枚乘之子上书自荐于武帝,获召并当廷试赋,深获赏识,即拜郎官,随侍左右,与司马相如、东方朔等平列,后曾奉命出使匈奴。每于武帝出巡之际随侍左右,常奉命作赋,才思敏捷,倚马成文。作赋甚多,据载可读者有120篇,不可读者有数十篇,今皆不传。

韦孟

韦孟,西汉诗人。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秦时种田读书,家居不仕。汉高祖六年(前201),楚元王都彭城,选为傅。得遇明主,遂精心辅佐王事;元王死后继续辅佐其子夷王;夷王死后又辅佐夷王子刘戊。因其阴谋参与吴王七国之乱,作四言长诗《讽谏诗》殷殷规劝,要其正道以行,迷途知返。此诗在后世影响较大,被收入多种选本。见刘不听,决然离职还乡,举家迁山东邹城。迁邹地后仍心怀旧主,作四言《在邹诗》,言及兴亡盛衰,劝谏由古涉今,由祖上到自身,忠贞之意溢于言表。为汉初最先提倡四言诗之诗人,其诗上继《诗经》诗式与精神,既含救正谏诤之想,又中正平和有温柔敦厚之意,叙事清晰,长于说理,对汉代长篇叙事诗有一定影响。

严忌

严忌,西汉辞赋家。本姓庄,东汉时因避明帝讳,改姓严,故又称严夫子。会稽吴(今江苏苏州)人,一说由拳(今浙江嘉兴)人,严助之父。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吴王都广陵(今江苏扬州),广招四方人才以为己用,以文才善辩与名士邹阳、枚乘等受招,为文学侍从。因吴王谋叛上书谏阻未果,遂与枚乘、邹阳改投梁孝王门下为文学侍从。后因谏阻梁孝王“求为汉嗣”事被谗下狱。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梁孝王病死,梁国一分为五,再次流散,从此不知所终。因始终处于王室权力争斗旋涡,委曲求全,寄人谋生,深悲生不遇时,作拟骚赋《哀时命》,遣词用意多仿屈原《九章》,借叹屈原以抒怀才不遇之情,为抒情言志之名篇。《汉书·艺文志》著录其赋作24篇,唯此篇流传。

严助

严助(?—前122),西汉辞赋家、散文家。本姓庄,东汉时因避明帝讳改姓严。会稽吴(今江苏苏州)人,严忌之子(一说严忌族子)。武帝建元元年(前140),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荐入长安,于廷试一百多人中独为武帝赏识,擢中大夫,与东方朔、吾邱寿王、司马相如等参议朝政,持论尤得武帝赏识,参事最为得力。三年,于闽越王围攻东瓯告急之际,力主相救,获派以节发兵会稽,浮海相救,遂解东瓯围。六年,闽越王又攻南越,南越求救,武帝派军攻闽越,又派严助出使南越宣扬朝廷关怀之意。自南越返长安时,奉武帝命顺道赴淮南王处通报伐越之事,遂与淮南王交好。因功出为会稽太守,被赞为“会稽贤守”。后奉诏返长安,随侍左右,奉命为文作赋数十篇。元狩元年(前122),受淮南王、衡山王谋反案牵累被诛。《汉书·艺文志》“诸子类”有“庄助四篇”,“诗赋类”有“严助赋三十五篇”。今俱不存。

严延年

严延年(?—前58),西汉官员。字次卿。下邳(今江苏睢宁)人。父曾任丞相掾,弟彭祖为《公羊春秋》“严氏学”开创者。年少时于丞相府学习法律。昭帝时,归为郡吏。历任御史掾、侍御史。大将军霍光废昌邑王,拥立宣帝,他劾奏霍光“擅废立主,无人臣礼,不道”,以此为朝廷所敬惮。检举大司农田延年“持兵干属车”,反因处置不当被御史中丞治以“阑内罪人”之罪。按律当斩,被迫逃亡。遇大赦,复征为御史掾。任平陵令,因错杀无辜被罢。起为丞相掾,擢为好畤令。宣帝神爵年间,强弩将军许延寿请为长史,随之击破西羌,以功迁涿郡太守。时涿郡废乱,豪门不法,他整顿吏治,穷究不法,诛灭大姓西高氏、东高氏,由是郡中震恐,路不拾遗。三年后,迁为河南太守,以“摧折豪强,扶助贫弱”为施政宗旨,境内出现了“豪强胁息,野无行盗”的局面。精悍敏捷,忠守勤政,令行禁止,治内清明,然嫉恶如仇,用刑刻急,被河南称为“屠伯”。名酷好杀,仕途不顺,然自矜其能,素有怨望,后为丞义告发,以“诽谤不道”罪被杀。

严彭祖

严彭祖,西汉经学家、公羊春秋“严氏学”开创者。字公子。东海下邳(今江苏睢宁)人。父曾任丞相掾,兄严延年。与颜安乐俱师眭孟,习《公羊春秋》。眭孟弟子百余人,唯彭祖、安乐为明,质问疑谊,各持所见。眭孟对彭祖、安乐寄予厚望,曾说:“《春秋》之意,在二子矣。”眭孟死后,与安乐各专门教授,由是《公羊春秋》有严、颜之学。宣帝时,立为博士,历任河南、东郡太守,左冯翊,迁太子太傅。清廉刚直,不事权贵。有人劝其曰:“天时不胜人事,君以不修小礼曲意,亡贵人左右之助,经谊虽高,不至宰相。愿少自勉强。”他回答:“凡通经术,固当修行先王之道,何可委曲从俗,苟求富贵乎。”后以太傅官终。家世传业。授同郡公孙文、东门云,东门云为荆州刺史,公孙文任东平太傅。徒众尤盛。著作已佚,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公羊严氏春秋》和《春秋公羊严氏记》。

庆普

庆普,西汉经学家、今文《礼》“庆氏学”开创者。字孝公。沛(今江苏沛县)人。曾任东平王刘宇太傅。与梁人戴德、戴胜等同受《礼》于东海郯(今山东郯城县)人后仓。授鲁夏侯敬及族子庆咸等人,庆咸曾官至豫章太守。东汉曹充持《庆氏礼》,为经学博士,作章句辩论,由此而有庆氏学。曹充子褒作《通义》12篇,《演经杂论》120篇,又传《礼记》49篇,教授诸生千余人,庆氏学兴盛。

施雠

施雠,西汉经学家、今文《易》“施氏学”开创者。字长卿。沛(今江苏沛县)人。幼时从田王孙受《易》。后徙家长陵,时田王孙为经学博士,复与东海孟喜、琅邪梁丘贺同师田王孙,由是《易》有施、孟、梁丘之学。性谦让,常称“学废”,不愿教授。及梁丘贺为少府,事多,乃遣子梁丘临率门人张禹等从其问学。他自匿不肯见,梁丘贺固请不已,乃勉强教授梁丘临等。后经梁丘贺举荐,宣帝诏其为博士。甘露中,与诸儒杂论《五经》同异于石渠阁。授河内张禹、琅邪鲁伯,鲁伯为会稽太守,张禹官至丞相。禹又授淮阳彭宣、沛戴崇,戴崇为九卿,彭宣任大司空。鲁伯则授太山毛莫如、琅邪邴丹,邴丹著清名,毛莫如至常山太守。传施氏学者甚众,张禹、彭宣为其中最著名者,故又分为张、彭二学。施氏学亡于西晋。《汉书·艺文志》著录施雠《易经》12篇,《易》章句2篇,已佚;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周易施氏章句》1卷。

刘向

刘向(约前79—前8),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成帝时更名向。沛(今江苏沛县)人,汉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宣帝地节二年(前68),因父荫入任辇郎,由此踏上仕途。神爵二年(前60),以“行修饬”被宣帝擢为谏大夫。时宣帝招选名儒俊材置于左右,向以“通达、能属文辞”得与王褒、张子侨等并进对,前后献赋、颂数十篇。宣帝又兴神仙方术,向进《枕中》《鸿宝》《苑秘》等书,后坐“伪铸黄金”下狱,旋被赦免。会《穀梁春秋》立于学官,宣帝令向从博士江公受《穀梁春秋》,与诸儒在石渠讲论《五经》。石渠会议后,因辩论有功,复拜郎中、给事黄门。元帝初元元年(前48),以萧望之、周堪荐,迁散骑、谏大夫、给事中。向与望之、堪及金敞同心辅政,多所匡正。时外戚、宦官相互勾结,专权用事,向与望之、堪谋罢宦官以恢复儒臣对中书的控制,反被谮为朋党称举、谮诉大臣、毁离亲戚、专擅权势,向与堪下狱,望之免官,后皆罢为庶人。二年,元帝感悟地震、星变等灾异,诏赐望之关内侯爵、奉朝请,并欲以向、堪为谏大夫,为宦官所阻,惟拜中郎。未几,复有地震,向见外戚、宦官有据灾异再度排斥望之的倾向,遂借其外亲名义,以天人感应学说,谏言元帝罢退宦官“以章蔽善之罚”,进用望之等儒臣“以通贤者之路”。外戚、宦官乘机诬陷向毁离亲戚、诬罔不道等罪,罢为庶人。不久,元帝悔悟,擢堪为光禄勋,堪弟子张猛为光禄大夫、给事中,重用儒臣。永光元年(前43),向再以“阴阳灾异”学说谏元帝近“君子”、远“小人”,进一步加剧儒臣与外戚、宦官的矛盾。外戚、宦官利用灾异及长安令杨兴、城门校尉诸葛丰的前后反复,出堪为河东太守,徙猛为槐里令。成帝建始元年(前32),向以故九卿起用为中郎,使领护三辅都水,迁光禄大夫,受诏领校《五经》秘书。期间曾数上书谏“制度泰奢”,“政由王氏”,然不为所用,以中垒校尉终,故后世称为“刘中垒”。向才华横溢,整理国家典籍,著述颇丰。所撰《别录》,是中国第一部有书名、有解题的综合性的分类目录书。《汉书·艺文志》载其赋作33篇,多有亡佚,今唯《九叹》为完篇。原有集,后佚,明代张溥辑有《刘中垒集》1卷,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所作《新序》《说苑》《列女传》《洪范五行传》等传世。另著有《五经通义》,已佚,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存1卷。

郑吉

郑吉(?—前49),西汉官员。会稽(今江苏苏州)人。初以卒伍从军,多次出使西域,由是为郎。坚强执著。熟悉各国情况。宣帝地节三年(前67),以侍郎身份与校尉司马熹率免刑罪人屯田渠黎,发西域诸国兵和屯田兵攻破车师,以功迁卫司马,负责护卫鄯善以西南道。神爵二年(前60),匈奴日逐王先贤掸欲降汉,派人与其联系。他发渠黎、龟兹诸国五万人迎匈奴日逐王归汉。击破车师、迎降日逐王的功绩使其威震西域,汉政府遂命其一并护卫车师以西北道,故而号“都护”。自此,西域有了都护府的设置。后又以“茂著功效”,受封为安远侯。他选择西域诸国之中的乌垒城设置幕府,以镇抚西域诸国。由于他的努力,汉政府的政令得以通行于西域,其功绩可同张骞的“凿空”相提并论。故班固说:“汉之号令班西域矣,始自张骞而成于郑吉。”卒谥缪侯。

高相

高相,西汉经学家、今文《易》“高氏学”开创者。沛(今江苏沛县)人。与费直同时治《易》,专以阴阳灾异之说解《易》,其学亦无章句。自称所学出于丁宽。授子高康及兰陵毋将永,由是《易》有高氏学。高康以明《易》为郎,毋将永官至豫章都尉。王莽摄政,高康获知东郡太守翟谊谋举兵讨伐王莽,遂私下告诉门人,门人上书告发翟谊。后数月,翟谊果起兵,王莽以惑众斩高康。高、费二家皆在民间传授,未立于学官。

刘歆

刘歆(?—23),西汉古文经学派开创者、目录学家、天文学家。字子骏,后改名秀,字颖叔。沛(今江苏沛县)人。汉朝宗室,刘向第三子。成帝时,以通《诗》《书》能属文,召为黄门郎。河平元年(前28),奉命与父向领校秘书,讲论六艺传记,诸子、诗赋、数术、方技,无所不究。刘向死后,他继为中垒校尉。哀帝时,大司马王莽以其“宗室有材行”荐为侍中太中大夫,迁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复领校秘书,卒父前业。汇集六艺群书,根据《别录》,撮要编出第一部反映当时国家藏书的分类目录——《七略》。《七略》已佚,主要内容保存于《汉书·艺文志》中。在校皇家藏书时,发现古文《春秋左氏传》,乃引传文以解经,使经传互相发明,致《左传》的章句义理更加完备。哀帝建平元年(前6),建言《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等古文经皆列于学官,遭到今文经博士反对,因作《移太常博士书》。由于措辞急切,触犯执政大臣,为众儒所讪谤。担心在朝会被害,遂求外出补吏,迁为河内太守,又以宗室不宜典三河(指河东、河南、河内三郡),徙守五原,复转守涿郡。后以病免官,起家复为安定属国都尉。平帝时,征为右曹太中大夫,迁中垒校尉、羲和、京兆尹,封红休侯,负责治明堂、辟雍,典儒林史卜之官,考订律历。又与甄丰、王舜等称颂王莽功德,议立安汉、宰衡之号。王莽代汉,拜为新朝国师,封嘉新公。后谋诛王莽,事泄自杀。著有《三统历谱》,造有圆柱形的标准量器。根据量器的铭文计算,所用圆周率为3.1547,世称“刘歆率”。原有集,已佚,明张溥辑有《刘子骏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张道陵

张道陵(34—156),东汉道士。原名张陵,字辅汉。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传为张良后裔。因是东汉道教——“五斗米道”(即“正一盟威道”,简称“正一道”)创始人,所以他被道教徒尊奉为“张天师”。年轻时喜爱阅读河图、洛书、谶纬、天文、地理一类图书。他曾经入太学学习,通达《五经》,又好“黄老之学”。永元十年(98),乘舟游江西鄱阳湖,然后登上云锦山。相传黄帝在云锦山上授予他“九鼎丹法”。从此,他开始修炼外丹黄白术,三年之后炼成了“龙虎大丹”,云锦山也因此显现出龙虎之形,依此改名为龙虎山。汉明帝时,张道陵曾经担任巴郡江州(今四川重庆)令,后来隐居北邙山(今河南洛阳北)修炼长生之道。东汉顺帝时,修道于鹄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撰写《道书》24篇,创立了五斗米道,以《老子五千言》《太平洞极经》为经典,奉老子为教祖并尊称太上老君,还以鹤鸣山为中心设立了二十四治,各治内部设立有名为“祭酒”的道官用来统治道教信徒。后来为了与二十八宿相配,便增加为二十八治,渐渐形成了正一道的基层组织结构。在道教治理方面,高举“廉耻”大旗,依此教导信徒。南朝的道士都尊称他为“正一真人三天法师”。他曾经被唐玄宗加封为“太师”,唐中和四年(884)僖宗加封为“三天扶教大法师”,宋熙宁年间(1068—1077)神宗加封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宋大观二年徽宗(1108)加封为“真君”,宋嘉熙三年理宗(1239)加封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正一等应显佑真君”,元元贞元年成宗(1295)加封为“正一冲元神化静应显佑真君”。

华佗

华佗(145—208),东汉末三国医家。字元化。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华氏家族本为一望族,其后裔中有一支定居于谯县以北十余里风景秀丽的小华庄。至华佗时家族衰微,但族人对华佗寄予厚望。“佗”乃负载之意,“元化”有化育之蕴。自幼刻苦攻读,习诵《尚书》《诗经》《周易》《礼记》《春秋》等古籍,具有很好的文化素养。家乡盛产药材,他在攻读经史的同时,也留心医药。青少年时代,正值东汉桓帝、灵帝之际。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纲不正,政出私门,卖官鬻爵,贿赂公行,对百姓敲骨吸髓,疯狂榨取。目睹官场腐败和苍生苦难,决心弃绝仕途,以医济世。太尉黄琬要征辟他为官,沛相要荐举他为孝廉,都被婉言谢绝。华佗行医,并无师传,主要靠精研前代医学典籍,并在实践中不断钻研。当时,《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相继问世,望、闻、问、切四诊原则和导引、针灸、药物等诊治手段已广泛运用。中年以后,因中原动乱而“游学徐土”。徐州是江淮重地,有郡、国六,下辖六十二个城、邑,人口二百余万,首府为彭城(今江苏徐州)。民间传说他就住在彭城附近的沛国(今江苏沛县)。行医足迹遍及当时的徐州、豫州、青州、兖州各地,而多以彭城为中心,东起甘陵、盐渎,西至朝歌,南至广陵,西南至谯县,即今江苏、山东、河南、安徽等地。曾为曹操治头风病,后被其杀害。徐州籍弟子樊阿将其头颅偷偷运回徐州安葬。

张纮

张纮(152—211),三国东吴谋臣。字子纲。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少游洛阳,治五经。还本郡,举茂才。汉献帝初年避难江东。孙策创业时数次拜访以世务相询,遂为孙策指点天下大势、进退谋略,成为孙策谋臣。建安四年(199),奉孙策命出使许昌,留曹操部任侍御史,与孔融友善。曹操欲任其为九江太守,以疾固辞。次年孙策遇刺身亡,曹操欲乘丧伐孙权,他力谏曹操打消此意。后尽力辅佐孙权,常参与大事密计,草拟表章,时有规谏,受孙权器重。十三年任长史,随同孙权征合肥。次年孙权又欲兴兵,他劝孙权广开播殖、任贤使能、务崇宽惠之策以收天下之心。两年后又建议孙权由武昌迁都金陵。同年在还吴迎家时死于途中。好文学,亦善书法,精楷篆,与孔融书即以篆字书之。著有诗赋铭诔十余篇,《隋书·经籍志》录其集2卷,散佚。今存文5篇。

张昭

张昭(156—236),三国吴谋士。字子布。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辅佐孙策、孙权开创并巩固东吴政权。少时好学,博览群书。弱冠察孝廉,辞不就,深受州里才士陈琳赏识。徐州刺史陶谦举以为茂才,仍不接受。东汉末年避乱扬州。孙策在江东创业,辟其为长史、抚军中郎将,以管仲视之。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后受孙策临终托付,尽力辅佐孙权,迅速稳定民心士气。孙权以为长史,待以师礼。作为东吴谋士,张昭忠直敢谏,刚正不阿,从不偷容取合。孙权好田猎,常冒险射虎,遂进谏言:作为君主应“驾御英雄,驱使群贤”,不应驰逐于原野,校武于猛兽。孙权即东吴帝位后,对其冷眼相看,但张昭忠诚未减,刚正如初。赤壁战前主降,孙权深感失望,当时批评他“几误孤大事”。后拜张为辅吴将军,封娄侯,邑万户。嘉禾五年(236)病逝,孙权素服吊唁并赠谥号文侯。

臧旻

臧旻,东汉官员。广陵射阳(今江苏宝应)人。达于从政,有干事才。初为徐州从事,后被司徒府辟为卢奴令。因政绩优异,迁扬州刺史。灵帝熹平元年(172),许昭起兵句章,他率丹阳太守陈夤攻讨。三年,破许昭于会稽。后羌人、匈奴扰边,举为匈奴中郎将。六年,与南单于出雁门击鲜卑檀石槐,大败而还。下狱治罪,赎为庶人。后以讨贼有功,征拜议郎,回到京师。太尉袁逢问其西域诸国土地风俗人物种数,他口陈其状,手画地形,对西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情况进行了详尽的说明,内容包括各国变迁、大小,旁及交通、风俗、气候、山川、草木、鸟兽等。袁逢赞赏他的才能,以为“虽班固作《西域传》,何以加此乎?”后拜长水校尉,以太原太守终。

臧洪

臧洪(160—195),东汉官员。字子源。广陵射阳(今江苏宝应)人。臧旻子。年15,以父功拜为童子郎,知名太学。举孝廉,补即丘长。中平末,辞官归家,广陵太守张超请为功曹。献帝初平元年(190),董卓横暴专权,他劝说张超起兵讨伐董卓。张超联合兄陈留太守张邈、兖州刺史刘岱、东郡太守桥瑁、豫州刺史孔伷等于酸枣结盟,但是各军迟疑不进,遂使粮草耗尽,兵众离散。四年,奉张超之命前往幽州与大司马刘虞商讨共攻讨虏校尉公孙瓒,值幽、冀交兵,交通阻绝,遂寄寓于袁绍。袁绍与其结为友好,使领青州刺史。时黄巾军已破青州,兵民流散,他收抚离叛,安定百姓,深得民心。兴平二年(195),徙为东郡太守,都于东武阳。会曹操围张超于雍丘,他向袁绍请兵救援,袁绍坐视不理,致使张超自杀,被夷三族。由是怨恨袁绍,绝不相通。袁绍发兵围攻东武阳,他坚守历年,城中粮断,杀爱妾以供食士兵。城破被俘,不屈而死。

张鲁

张鲁(?—216),东汉五斗米教创始人。字公祺。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祖父张陵,客居蜀地。“陵死,子衡传其业;衡死,子鲁传其业。”(《华阳国志》)道教徒尊称为三师,即“天师”“嗣师”“系师”。母好养生,“有少容”,“兼挟鬼道”,往来益州牧刘焉家,得其信任。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刘焉以张鲁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修带兵同击汉中太守苏固。张修杀苏固后,张鲁又杀张修,夺其兵众。刘焉死后,其子刘璋代立,以张鲁不顺从为由,尽杀鲁母家室。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社会动乱。张鲁遂割据汉中,以五斗米道教化民众,自称“师君”,建立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

曹操把持的东汉政权无暇顾及汉中,遂封其为镇民中郎将,领汉宁太守。他采取宽惠政策,统治汉中近三十年,政局较安定,关西来奔者数万家,还得到巴夷少数民族首领杜濩、朴胡、袁约等人的支持。不置长吏,以祭酒管理地方政务。他继承祖法,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并亲自作注,名曰《老子想尔注》。他提出“道”“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认为“道精”“分之与万物,万物精共一本”;主张君臣民皆须“顺道意,知道真”,“行诫守道”。只有“奉道诫”,将“积善成功”和“积精成神”二者结合起来,方能不死成仙。后为曹操所破,众劝其烧粮仓,不从,遂封藏而去,避走巴中。曹操嘉之不烧粮仓,遂降操,拜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邑万户。卒谥原侯,其子张盛迁江西龙虎山,传其道业。

陈琳

陈琳(156—217),东汉末诗人、散文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孔璋。广陵射阳(今江苏宝应)人。中平年间为何进大将军主簿。中平六年(189)灵帝死后,太后宠任宦官,何进与袁绍等密谋召外兵入京,威胁太后,诛杀宦官。陈琳谏阻何进,认为授人以柄,功必不成。何进不听,反为宦官所杀,遂引发董卓之乱。陈琳避难冀州,入袁绍幕,掌书记。建安五年(200)初,在袁绍与曹操相持于官渡时作《为袁绍檄豫州》,痛斥曹操罪行,文风雄放,文气贯注,笔力强劲,为其代表作。九年,袁绍兵败,归附曹操,操爱其才,既往不咎,授司空军谋祭酒,军国书檄多出其与阮瑀之手。后徙门下督。十二年后,屡从曹操出征,所作书檄深得钦赏。其间作《神武赋》,或与王粲、曹丕等同作《神女赋》《柳赋》。二十二年冬,染疫疾而亡。诗以《饮马长城窟行》最为著名,开鲍照之先河,为建安名作。有《陈琳集》10卷,散佚。明人辑有《陈记室集》。今人《建安七子集》辑录其诗文,较前人完备。

葛玄

葛玄(164—244),三国宗教学家。字孝先,人称太极葛仙翁。本琅琊人,后迁丹阳句容(今属江苏)。出身宦族名门。他的高祖庐为汉骠骑大将军,封下邳侯,祖上矩仕汉为黄门侍郎,父德儒历大鸿胪登尚书,素奉道法。葛玄生而秀颖、自幼好学、性识英明,于经传子史之中尤喜老庄之说。后发心学道而遁迹名山,参访异人而服饵芝草,精勤苦修遂得成仙,世称葛仙翁,又称太极左仙公。曾从仙人左慈学道,受《太清九鼎金液丹经》《三元真一妙经》《九鼎丹经》《金液仙丹经》等道法。传说葛玄勤奉斋戒感动了老君与太极真人下降天台山,传授给葛玄《灵宝等经》36卷,《出洞元大洞等经》36卷,及“上清斋二法”“灵宝斋六法”。葛玄的足迹历遍灵岳、赤城、罗浮等名山大川,擅长符咒诸法,奇术甚多,传说能遨游山海分形变化,尤其擅长治病收劾鬼魅之术。传说吴嘉禾二年(233)葛玄径往阁皂东峰建庵,筑坛立炉,修炼九转金丹。《三国志·吴书》记载:孙权好道术,葛玄尝与之游,得权器重,特于方山立洞玄观。后于北宋崇宁三年(1104)封“冲应真人”,南宋淳祐六年(1246)封“冲应孚佑真君”。曾删集过《灵宝经诰》,精心研诵了“上清”“灵宝”等多部真经,嘱咐弟子郑思远在他死后将“上清”“三洞”“灵宝”中的各品经箓付于阁皂宗坛及家门弟子,世世箓传。所以,道教称《灵宝经箓》传自葛玄,后世灵宝道士也因此奉他为阁皂宗祖师。

顾雍

顾雍(168—243),三国吴官员。字元叹。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顾氏为吴郡名门望族,雍以门第、才德见重于世。少年时曾从隐居于吴地的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学琴与书法。弱冠之年,由州郡官吏表举推荐,任合肥(今安徽合肥)长。后转为娄(今江苏昆山)、曲阿(今江苏镇江)、上虞等县令,所到之处皆有政绩。建安五年(200),孙权兼任会稽太守,以顾雍为郡丞,行太守事,后累迁大理奉常,兼领尚书令,封为阳遂乡侯。黄武四年(225),改为太常,进封醴陵侯,替代孙邵为丞相、平尚书事,直至逝世。雍仕东吴相19年,以国事为重,以德辅政,多进良言,在朝秉公执政,不为权势所屈。常访察民间疾苦,从不居功自傲,淡于爵禄,廉洁自奉,人称“东吴名相”。赤乌六年(243)十一月,顾雍病逝。孙权素服临吊,谥肃侯。

陈登

陈登(169—207),三国时期将领。字元龙。下邳(今江苏睢宁)人。25岁举孝廉,任东阳(今江苏金湖)长,后被徐州牧陶谦提拔为典农校尉。兴平元年(194),陶谦病死,刘备继任徐州牧,登倾心拥戴。建安元年(196),吕布赶走刘备,袭夺徐州,自称徐州牧。陈登名义上改属吕布,但对其为人深恶痛绝。二年,登与其父陈圭设法离间吕布与淮南袁术的关系,削弱吕布力量。随后,陈登出使许都,向曹操面陈破吕之计,深得曹操嘉许,被任命为广陵太守,移治于射阳,筹建一支精兵以策应曹操。三年冬,曹操挥军东出,进剿吕布。陈登从广陵出发,亲率精兵为曹操先驱,围吕布于下邳城。吕布亡后,登以功加伏波将军,仍为广陵太守。四年,江东孙策攻下皖城后,派孙权跨江向广陵进攻。陈登镇静自若,用兵如神,两次击败孙权,取得广陵保卫战的胜利。陈登在太守任上注重民生,领导开凿了邗沟西水道,避开射阳湖风浪,缩短了从今扬州到淮安的运河航道。

鲁肃

鲁肃(172—217),三国吴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人。早年在袁术手下当东城长,后经周瑜推荐,成为孙权参谋。鲁肃尽力辅佐孙权,每遇大事,都参赞谋划,又善言论,能属文辞,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深受孙权器重。

建安十三年(208),孙权命甘宁西攻江夏,斩太守黄祖,准备夺取荆州。曹操本无暇南顾,见孙权攻取江夏,唯恐其攻取荆州,养成羽翼,便集结大军开始南征。同年八月,刘表病死。鲁肃向孙权进言,请求代表孙权去荆州吊丧,以了解情况。鲁肃刚到夏口,闻曹操已向荆州进兵,刘表之子刘琮献出荆州降曹。刘备南撤渡江,鲁肃当机立断,去找刘备。两人于当阳长阪(今湖北当阳境内)相遇,共论天下形势。鲁肃述说江东的实力,劝刘备与孙权联合。刘备听从鲁肃的意见,决定合力抗曹。

孙权得知曹操准备渡江东侵,召集众将领商议,多数主降,唯鲁肃一言不发。孙权起身如厕,鲁肃跟至屋檐下。孙权知他要单独表述意见,就拉着他的手说:“卿欲何言?”鲁肃说出孙刘联盟,共同抗曹的主战意见。孙权听完,叹息道:“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三国志·吴书·鲁肃传》)孙权授权周瑜主持战事,任命鲁肃为赞军校尉,帮助周瑜运谋划策,终于在赤壁大败曹兵。

赤壁战后,刘备派人谒见孙权,请求借荆州。吕范等将领劝孙权扣留刘备,周瑜在外地也上疏陈说此意。唯鲁肃从全局考虑,劝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继续巩固孙刘联盟。孙权听从了鲁肃的建议。周瑜病危时,写信给孙权,推荐鲁肃代替自己。孙权采纳周瑜建议,任命鲁肃为奋武校尉,接替周瑜统领部队,负责处理荆州事务。时鲁肃与关羽邻界统兵,疆土犬牙交错,多次发生摩擦。鲁肃顾全大局,总能以友好的姿态安抚双方。

建安二十二年(217),鲁肃病逝,终年46岁。卒葬建业(今江苏南京)。孙权亲自为他举办丧事,诸葛亮也前来举哀。在曹、刘、吴三家鼎立纷争的局势中,唯独鲁肃始终不渝地坚持孙刘联盟。鲁肃死后,孙权派吕蒙袭取荆州,孙刘联盟完全破裂。鲁肃一生的活动,证明他是江东最杰出的战略家。

诸葛瑾

诸葛瑾(174—241),三国吴官员。字子瑜。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诸葛亮之兄。汉末避祸江东,得孙权姊婿弘咨荐,为东吴效力。为人谨慎温厚诚信,颇受孙权信赖,历任长史、中司马、宣城侯、绥南将军、南郡太守、左将军、宛陵侯、大将军、左都护、豫州牧等。曾随吕蒙伐关羽,亦曾作为孙权特使出访蜀汉,努力缓和与蜀汉关系。与诸葛亮虽为兄弟,但各为其主,不徇私情。

孙策

孙策(175—200),东汉末年割据江东豪强。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坚之子,孙权长兄。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善用人。幼居寿春,与周瑜为友。后其父进讨董卓,他奉母徙家于舒,交结知名人士,在江淮间享有盛誉。初平二年(191),父战死后即渡江,居于江都。因为徐州牧陶谦所忌,遂往依舅丹杨太守吴景,途中招募得兵数百人。兴平元年(194),为泾县大帅祖郎所袭,乃赴寿春依附袁术,收领其父部曲,为太傅马日磾辟为怀义校尉。二年,袁术表为折冲校尉,行殄寇将军,并同意其率军渡江南讨扬州刺史刘繇。先后击破笮融、刘繇、严白虎等割据势力,据有吴、丹杨、豫章、庐陵、会稽五郡,自领会稽太守。策以张昭、张纮、秦松、陈端等为谋主,依靠南北豪族势力,为孙吴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建安元年(196),袁术僭号称帝,其借机脱离。次年,诏拜骑都尉,袭爵乌程侯。三年,遣使贡献于朝,表为讨逆将军,封吴侯。次年,讨破庐江太守刘勋。五年,西击黄祖,还击广陵太守陈登。行至丹徒,为故吴郡太守许贡门人刺死。孙权称帝后,追谥长沙桓王。

周瑜

周瑜(175—210),三国东吴军事家、政治家。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人。父异,洛阳令。长壮有姿貌。与孙策同岁,相与友善。孙策东渡,他率兵迎之,并从其平江东,后还镇丹杨。未几,为袁术招致寿春,观袁终无所成,求为居巢长,东归孙策。孙策任其为建威中郎,戍守牛渚,时年24岁,吴中皆呼为“周郎”。又为春谷长。孙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从拔皖城。后留镇巴丘。孙策死,即与张昭同辅孙权。建安七年(202),曹操下书责孙权送质子,众人犹豫不决,瑜力主不可,孙权从其议。十一年,率部攻下麻、保二屯,俘获山民万余口。十三年,孙权讨伐江夏,任瑜为前部大都督。时曹操率大军南下,他与鲁肃坚决主战,并亲率吴军取得赤壁之战胜利。又进军南郡,于夷陵击败魏将曹仁,迫其自江陵撤军北归。因功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镇江陵。十五年,病卒于巴丘。其精通音乐,时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孙权

孙权(182—252),三国吴国君。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孙策平定江东,15岁被举为孝廉、秀才,任阳羡(今江苏宜兴)长,代行奉义校尉。孙策遇刺身亡后,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

孙权听从鲁肃等人的谋略,稳固江东,适时出击,扩充领地。首先解决山越人的骚扰问题,使江东后方得以稳固。建安十三年(208),起兵西进,收服甘宁,围剿黄祖,将夏口纳入版图。同年七月,汉丞相曹操南下,豫州牧刘备大败。曹操占据荆州后给孙权写信,以执意攻取东吴相威胁。东吴内部分主战和主和两派,孙权有意与曹操一战。此时,鲁肃从江夏带来刘备军师诸葛亮,表明联吴抗曹决心。周瑜返回,也坚信有望获胜。孙权果断决定,以周瑜为统帅,出兵三江口,与曹操决战。周瑜在赤壁火攻曹操,以3万人大败曹军80万兵力。赤壁战后,孙权为联合刘备,将其妹孙尚香嫁给他。后又从鲁肃之计,将荆州借给刘备。刘备取蜀成功,孙权要他归还荆州,刘备不从。鲁肃单刀赴会讨回三郡。

建安二十四年(219),关羽与曹军交战,攻打樊城。孙权命吕蒙、陆逊取下荆州,在麦城生擒关羽。孙权将关羽杀害后,将头颅送给曹操,被曹封为南昌侯。孙权收回荆州的第二年,曹操病死。延康元年(220)十月,次子曹丕代汉称帝,改元黄初。孙权为防刘备报仇,与曹魏讲和,派使者前去祝贺曹丕继位。221年,刘备称帝,起兵攻打东吴,名曰为关羽报仇,实为争夺荆州。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迎战刘备,用“火烧连营”之计大破蜀军。黄初三年(222),孙权自封为吴王,定都武昌(今湖北鄂州),建元黄武。黄武二年(223),刘备病逝白帝城。诸葛亮为北伐,派邓芝赴江东讲和。孙权与蜀汉共伐曹魏。

曹丕继位后,为遥控江东,要求孙权将儿子送至魏国都城做人质。孙权不肯,一直找借口推辞,曹丕认为孙权心存不诚。三年,曹丕亲率大军讨伐东吴。孙权采纳徐盛计策,一夜之间在长江南岸用木桩和芦苇造了无数的假城楼,连绵数百里远。第二天,曹丕以为江东早有防备,只得丧气地退兵而去。之后,徐盛又以火攻破曹军,将曹丕烧成重伤。

八年,孙权趁魏明帝年轻(时年26岁)、吴国与蜀汉关系较好的时机,在武昌登基自称吴国皇帝,建国号大吴,改元黄龙。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孙权称帝后,派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大规模航海,加强对夷洲(今台湾岛)的联系。嘉禾三年(234),孙权响应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御驾亲征合肥,大败扬州都督满宠。

称帝后的孙权日益骄奢,赋役繁重。丞相顾雍无故被杀,后任丞相陆逊忧愤而卒。太元元年(251)冬,孙权到南郊祭祀天地后得风疾。次年四月病逝,谥大皇帝,庙号太祖。

陆逊

陆逊(183—245),三国吴将领。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孙权兄孙策之婿。孙策死后,孙权继领其众为将军,“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陆逊年仅21岁,应召入孙权幕府。历仕东、西曹为令史、海昌屯田都尉,领县事。建安十三年(208),曹操与孙刘联军进行赤壁之战。战后,刘备拒不归还所借荆州,占据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孙权占据江夏郡和南郡南部。刘备占领荆州大部分地区,既阻碍孙吴向西扩展,又威胁其侧翼安全。吴、蜀争夺荆州的纠纷越来越大。

东吴大将吕蒙驻军陆口,觉察到关羽素怀兼并江南野心,建议孙权尽早解除后患。二十四年闰十月,吕蒙称病返回建业,推荐陆逊代替他在陆口指挥。孙权即拜36岁的陆逊为偏将军、右部督,进驻陆口。他利用关羽骄傲自大的弱点,写信吹捧其功德。关羽阅信后,丧失对东吴的警惕。陆逊见破蜀时机成熟,孙权即命吕蒙与陆逊分道攻取荆州。吕蒙攻打公安、江陵,陆逊率军直下荆州公安、南郡。关羽兵败,仅率少数骑兵从麦城突围,被吴将潘璋部马忠擒获斩首。孙权拜陆逊为右护军、镇西将军,进封娄侯,镇抚荆州。

蜀章武元年(221),刘备为关羽报仇欲夺回荆州,不顾诸葛亮、赵云劝谏,决意伐吴,七月,刘备亲统大军沿江东进。孙权遂任命陆逊为大都督、假节,统率五万人抗拒蜀军。当蜀军四万进攻巫、秭归时,陆逊主动后撤,诱敌深入,把数百里峡谷山地让给刘备,使蜀军战线伸长,露出破绽。陆逊实施火攻,火烧连营40余寨,蜀军死伤惨重。刘备败退马鞍山,依险据守。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蜀军被歼数万。刘备趁夜突出重围,逃奔秭归。孙权加拜陆逊为辅国将军,领荆州牧,改封江陵候。

黄龙元年(229),陆逊被拜为上大将军、右都护。同年,孙权东巡建业(今江苏南京),命陆逊辅佐太子,掌管荆州及豫章三郡事务,主持吴军国大事。赤乌七年(244)正月,孙权在前任丞相顾雍死后,任命陆逊为丞相。后因卷入立嗣之争,为力保太子孙和而累受孙权责罚,于八年二月忧愤而亡。

皇象

皇象,三国书法家。字休明。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官至侍中、青州刺史。自幼工书,善篆书、隶书、章草,尤以章草见长,时人称“书圣”。书法作品与当时严武棋、曹不兴的画并称“八绝”。章草学杜度,笔势沉着痛快,纵横自然。唐张怀瓘《书断》评价其章草为神品,八分为妙品,小篆为能品,指出王羲之写隶书,以一形而众相,千万字都不一样;而皇象写草书,虽众相而形一,万字皆同。东晋葛洪《抱朴子》一书中誉其为“一代绝手”。传世书迹有《天发神谶碑》《急就章》《文武帖》。《天发神谶碑》刻于吴天玺元年(276),又名《天玺纪功碑》,原立于南京南郊凤凰山,因在宋以前已断为三段,故又名《三断碑》。后碑迁至江宁学府宫内,于清嘉庆十年(1805)夏毁于火。《急就章》现今仍存世,版本有数种,文字多少有异同,而以明代杨政于正统四年(1439)时据宋人叶梦得颍昌本摹刻者为最著名,因刻于松江,故名《松江本急就章》,原石现藏松江博物馆。另有书论著作《论草书》。

苏建

苏建,三国吴书法家。籍贯不详。官至中郎将,书风与皇象相近。传世作品有《禅国山碑》,又名《封禅国山碑》,因碑形如米囤,俗称《囤碑》。传江苏宜兴善卷洞曾于西周幽王时忽然裂开,至吴天玺元年(276)其洞再次裂开,吴帝孙皓假托祥瑞,封禅刻石,建立此碑。汉魏篆书碑刻存世不多,而此碑风格独特,故受历代书家重视。《江宁府志》谓此碑:非篆非隶,最为奇古。此碑篆势遒劲,结体圆中见方,饶有隶意,是研究三国书法的重要资料。据《金石萃编》载:“碑高一丈,围一丈,碑文环刻,共四十三行,每行二十五字。文字漫漶已甚而篆势遒劲,纯古秀茂,有周秦遗意。”因年代久远,碑已失昔日风貌,原文一千多字,今仅两百余字依稀可辨。

陆绩

陆绩(187—219),三国学者、天文学家。字公纪。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一生博学多识,尤其精通天文、历数。知礼节,懂孝悌,尊重长辈,孝敬父母,是《二十四孝》中怀桔遗亲的主角,为孝亲之典故。孙权授与奏曹椽,他敢于直谏,满朝文武都对其“以直道见惮”。因刚直见恶于权,后出任郁林(今属广西)太守加偏将军。陆绩为官廉明清正。任满还乡,身无重物,船轻难以越海,无奈以巨石压舱。回乡后,将巨石置于家门口,人称“郁林石”“廉石”(现存苏州文庙)。陆绩志在儒雅,学识修养深厚,虽身患脚疾又主持地方军务,但并未放弃著述。《隋书·经籍志》录有其所著《易经注》15卷、《周易日月变例》6卷、《太平经注》10卷。其被人收录还有《周易述》13卷、陆氏《易注》13卷、《京氏易传》3卷、《京房易传》3卷、《积算杂占条例》1卷等。在宇宙结构问题上,陆绩于宣夜、盖天、浑天三种学说中,极力推崇浑天说,曾造浑象,著有《浑天图》,试图推算浑天之意。

陆抗

陆抗(226—274),三国吴将领。字幼节。吴郡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东吴名将陆逊次子。陆逊于赤乌八年(245)忧愤而亡,陆抗时年20岁,被孙权拜为建武校尉,领陆逊部众五千人。九年,升为立节中郎将。建兴元年(252),孙权去世,孙亮继位,拜陆抗为奋威将军。太平二年(257),魏将诸葛诞在寿春叛魏降吴。吴主派陆抗去寿春接援,败魏牙门将偏将军,升为征北将军。永安二年(259),拜镇军将军,镇守西陵(今湖北宜昌西北)。元兴元年(264),孙皓继位,加陆抗为镇军大将军,领益州牧。建衡二年(270)四月,拜陆抗都督信陵、西陵、夷道、乐乡、公安诸军事,驻乐乡。

凤凰元年(272)八月,吴帝孙皓欲召昭武将军、西陵督步阐。步阐数代皆为西陵镇将,仓促被召,以为失职,担心遭人陷害,遂于九月举城降晋,送侄步玑赴洛阳为人质,晋武帝诏命步阐为都督西陵诸军事、卫将军。十月陆抗闻讯,急遣将军左奕、吾彦、蔡贡等部进围西陵。晋武帝则命荆州刺史杨肇到西陵接应步阐,命车骑将军羊祜率步兵五万进攻江陵,令巴东监军徐胤率水军进攻建平以救援步阐。陆抗为避免腹背受敌,命吴西陵各军自赤溪至故市构筑高墙,内用以围困步阐,外则抵御晋援军,却不急于攻打西陵城。

十一月,晋杨肇率援军到西陵,巴东监军徐胤率水军至建平。陆抗分令张咸固守江陵,派公安督孙遵于长江南岸机动,防备羊祜军南渡;自率大军凭据长围与杨肇对峙,以待战机。杨肇集中攻击吴兵防区弱处,陆抗即命反击,矢石雨下,晋军大败。十二月,杨肇计穷,乘夜逃走,陆抗本欲率众追击,因虑步阐出城袭击,遂擂鼓,佯作追击。杨肇大惧,丢弃铠甲溃逃,陆抗派轻兵追之,晋军惨败。羊祜各军亦各自撤兵。陆抗转兵攻克西陵,俘杀步阐及其部属数十人,皆诛三族,其余胁从者数万皆赦之。陆抗入城后,修治城围,然后东还乐乡。

吴主孙皓称帝后,荒淫残暴,胡作非为。陆抗虽远驻西陵,但对朝政阙乱,深为忧虑。孙皓用朝廷诸将之策,令吴军入侵晋国边界,使百姓疲弊。陆抗认为此举有弊无利,多次上疏陈言,以匡不逮,均不为孙皓采用。陆抗鞭长莫及,只好恪尽职守,慎保边圉。二年三月,拜大司马、荆州牧。

康僧会

康僧会(?—280),三国吴僧人、翻译家。原籍康居国(今新疆北部),世居天竺(印度),随父经商移居交趾(今越南北部)。幼时父母双亡,服丧结束后出家,潜心研究佛法。为人宽厚,好学博览,精通典籍。当时三国吴地佛法尚未深入人心,为了使佛教在吴地广泛传播,便决定东游。吴赤乌十年(247)抵达建业(今江苏南京),建立茅蓬,设立佛像,传扬佛法。其后吴主孙权为他建寺立塔,称建初寺和舍利塔,为建业最早所建寺塔。

建初寺建成后,通过康僧会的弘扬,佛法在吴地逐渐隆盛起来。康僧会精通三藏、文典,博览六经,毕生专事讲法译经。他在建初寺生活30多年,设坛传经,弘扬佛法,并译出《六度集经》9卷(今存8卷)、《吴品经》5卷、《杂譬喻经》2卷等佛教经典7部20卷,并注解《安般守意》《法镜》《道树》等经。另外,梵呗(古印度歌诵经典的唱颂)也通过康僧会传入中国。他主张诸行无常、万法性空,属于大乘般若系统。他的佛经译文,典雅易懂。更重要的是他常常引用老、庄之言以阐明佛理,开佛教在中国玄学化的先河,从而更容易为普通民众接受。康僧会的一系列富有成效的举措,使佛教在江南广为流行。

周处

周处(236—297),西晋将领。字子隐。吴郡阳羡(今江苏宜兴)人。鄱阳太周鲂之子。年少时纵情肆欲,蛮横强悍,祸害乡里。义兴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一起祸害百姓,义兴百姓称为“三害”。有人劝说周处为民除害,去杀猛虎和蛟龙。周处上山杀死老虎,下河斩杀蛟龙,留下“周处除三害”的传说。为改过自新,周处去吴郡拜访陆机、陆云。陆云勉励他朝闻过而夕改之,立定大志,尚有前途。自此,他励志好学,志向义烈,言谈忠信。吴亡后,出任雍州新平太守,成功处理边疆民族问题,转任梁州广汉太守。因母年迈辞官归里,不久再被征为楚内史,尚未到任,又征召入京担任散骑常侍。他先到楚国赴任,有安抚教化等治绩,又入朝为官。在朝中以正直出名,迁任御史中丞,纠劾对象不避权贵,梁王司马肜违法也遭到纠举。元康六年(296),西北少数民族氐羌反叛,首领齐万年称帝。十一月,晋朝任命司马肜为征西大将军、都督关中诸军事;周处为建威将军,隶属安西将军夏侯骏。七年正月,齐万年屯兵七万于梁山(今陕西乾县)。司马肜、夏侯骏令周处仅以五千兵力发动攻击,遂力战至死。卒赠平西将军。

孙皓

孙皓(242—284),字元宗,三国吴第四代国君。他前任孙休有一幼子,因太年幼,群臣鉴于蜀亡教训,认为主少国危,孙皓作为废太子孙被拥立继位。孙皓即位后,追谥父亲为文皇帝,为他举行祭祀。下令抚恤民众,开仓振贫,减省宫女,放生宫内多余的珍禽异兽,一时誉为令主。不久,却变得粗暴骄盈、暴虐治国,又好酒色,使民心丧尽。孙皓即位次年,曹魏司马炎受禅称帝,建立西晋。孙皓任用陆逊的族子陆凯为丞相。陆逊次子陆抗被委派镇守襄阳等处的边防。两人均为东吴名臣。孙皓对两人的直谏有所不满,但因家族势大,一直没有惩罚他们及其子孙。陆凯、陆抗二人于269年和274年相继去世。吴国失去两位重臣,政局转坏。280年,西晋内部达成伐吴的一致意见。晋武帝派贾充为大都督南下灭吴,王浚在蜀地建造楼船准备沿江而下。孙皓以为长江天险固若金汤,丝毫没有理会。待王浚所率的舟船抵达石头城下,吴军竟毫无抵抗之力。孙皓只好叫人反绑双手,抬着棺材到西晋军门前去投降。建业陷落,吴国灭亡。孙皓、滕皇后与后宫五千多美女作为俘虏,被王浚送到晋国都洛阳。晋武帝没有杀孙皓,赐他为归命侯并闲养至死。

刘颂

刘颂(?—约301),西晋官员。字子雅。广陵(今江苏扬州)人,汉广陵王刘胥之后。世为名族。颂少能辨物理,为时人所称。察孝廉,举秀才,皆不就。司马昭辟为相府掾,奉使于蜀。时蜀地新平,人饥土荒,刘颂表求赈贷,不待报而行,被除名。晋武帝践位,拜尚书三公郎(宰相府的高级属官,主管司法),典科律,申冤讼,累迁中书侍郎。咸宁中,诏刘颂与散骑郎白褒巡抚荆、扬,以奉使称旨,转黄门郎。时尚书令扈寅非罪下狱,诏使考察,刘颂执据无罪,扈寅遂得免。在职六年,秉公执法,时人把他比作西汉廷尉张释之。惠帝元康初,诏以刘颂为三公尚书。又上疏论律令事,强调必须严格按照法律判案,断罪应以法律条文为依据,极力反对司法官吏迎合君主意志,迁就社会舆论,避免量刑畸轻畸重,为时论所美。不久,转吏部尚书。赵王伦害张华,刘颂哭之甚恸。伦党惮颂持正,不能害,以为光禄大夫。卒谥贞。

陆机

陆机(261—303),晋代文学家、书法家。字士衡。吴郡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出身名门,三国吴陆逊孙、陆抗子、陆云兄。文名极著,与陆云并称“二陆”,又与潘岳并称“潘陆”。晋武帝泰始十年(吴凤凰三年,274),父陆抗去世,兄弟五人分领父兵,为牙门将。太康元年(280)吴国覆灭,偕弟陆云返乡隐居。十年,晋武帝颁诏举清能拔寒素,偕弟陆云入洛阳,受朝廷元老、文坛领袖张华赏识提携,声名远播,历官祭酒、太子洗马、郎中令、尚书中兵郎、殿中郎、著作郎等。元康元年(291),外戚贾谧干政,权势愈盛,偕陆云、石崇、潘岳等24人投附,号称“二十四友”。四年,吴王出镇淮南,偕陆云同被辟为郎中令。永康元年(300),拜相国参军,赐爵关中侯。不久因卷入王室争斗获罪,发配边疆,遇赦而止。偕弟投成都王司马颖,任参大将军军事,复任平原内史,故世称“陆平原”。太安二年(303)迁任都督,领军20余万,因战败遭部下构陷被杀,夷三族。诗文著作丰富,惟多散佚,今存赋27篇,诗104首。代表作有赋《文赋》,散文《辩亡论》《吊魏武帝文》,诗歌《赴洛道中作》等。《文赋》为中国文论史上第一篇系统的创作论;其散文辞藻华美,音律协和,讲求对偶,开骈文之先河。亦擅书法,其《平复帖》为今存最早之名家手迹。明代张溥辑有《陆平原集》,今人辑有《陆机集》。

陆云

陆云(262—303),晋代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字士龙。吴郡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出身名门,三国吴陆逊孙、陆抗子、陆机弟。幼显才华,6岁能文,为文略逊陆机,但持论过之,在文坛与陆机并称“二陆”。晋武帝泰始十年(吴凤凰三年,274),父陆抗去逝,兄弟五人分领父兵,为牙门将。太康元年(280),吴国覆灭后偕兄陆机返乡读书。次年,扬州刺使周浚辟为从事,赞为当今“颜渊”。十年,晋武帝颁诏举清能拔寒素,偕兄陆机入洛阳,受朝廷元老、文坛领袖张华赏识提携,声名远播。后以公府掾出为浚仪(今河南开封)令,断案明察,有政声,因遭郡守嫉妒辞官。元康元年(291),外戚贾谧干政,权势愈盛,偕陆机、石崇、潘岳等24人投附,号称“二十四友”。四年,吴王出镇淮南,偕兄陆机同被辟为郎中令,又迁尚书郎、侍御史、太子中舍人、中书侍郎等。后偕兄投成都王司马颖,永宁二年(302)春,任清河内史,故世称“陆清河”,后迁大将军司马、右司马等。太安二年(303),因陆机战败被诛,夷三族,受牵被杀。擅长诗文,为文简短清新自然,意旨雅深,重藻饰。亦能谈玄,惟其著作多散佚。明代张溥辑有《陆清河集》,今人辑有《陆云集》,其中《与兄平原书》35篇,纵论文学,最具史料价值。

石冰

石冰(?—304),西晋张昌起义军将领。籍贯不详。晋惠帝元康元年(291)开始的“八王之乱”加深了社会危机。太安二年(303)五月,石冰参加张昌发动的起义,旬月之间,众至三万。义军头著绛色巾,上插羽毛,攻克江夏郡后,又分四路进攻。其中一路由别帅石冰率军攻扬州,击败晋扬州刺史陈徽,占领扬州诸郡,复攻破江州(今江西九江)。临淮(今江苏盱眙东北)人封云起兵响应,占领徐州。这样,义军迅速占领长江中下游的荆、江、徐、扬、豫五州的大部分地区。永兴元年(304)三月,周玘、顾秘、贺循等江南豪族武装和广陵度支陈敏等官兵合攻石冰起义军于建康(今江苏南京)。义军失败后,石冰被迫北依封云,后为义军叛徒张统所害。

顾荣

顾荣(?—312),西晋江南士族首领。字彦先。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祖雍,任孙吴丞相。父穆,任宜都太守。弱冠仕吴为黄门侍郎、太子辅义都尉。晋灭吴后,与陆机、陆云兄弟共赴都城洛阳任职,时号“三俊”。历仕尚书郎、太子中舍人、廷尉正。在“八王之乱”中,常醉酒不问事以避祸。赵王伦篡位,迁大将军长史。伦败,齐王同召为大司马主簿,转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封嘉兴伯。长沙王义召为骠骑长史,转成都王颖丞相从事中郎,入兼侍中。晋惠帝司马衷西迁长安,征为散骑常侍,以世乱,辞不就,还吴。永兴二年(305),广陵相陈敏起兵,企图割据江东,任其为右将军、丹阳内史。他暗中联合周玘、甘卓等江东大族,共同发兵平定叛乱。永嘉元年(307),安东将军司马睿移镇建业,为笼络江南士族,请他出任军司马,加散骑常侍,咨询军国大计。他引荐江南名士陆士光、甘季思、殷庆元、杨彦明等出仕,支持司马睿立足江南。卒赠侍中、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元。司马睿即位,追封为公。有集5卷,已佚。

张翰

张翰,西晋诗人、辞赋家。字季鹰。吴郡吴(今江苏苏州)人。三国吴大鸿胪张俨之子。幼承庭训,有文采,任心自适,放纵不拘,时人比若阮籍,称“江东步兵”。惠帝元康末,因听琴结识前往洛阳途径吴阊门的贺循,一见如故,即同船北上。永宁元年(301)任大司马东曹掾。因对宫廷斗争深感恐惧并预感危险,作《秋风歌》,托思念家乡菰菜莼羹鲈鱼脍弃官南归,“纯鲈之思”遂传为美谈。永嘉六年(312),吊唁好友顾荣去世,恸哭鼓琴而返,返家又逢母亲去世,哀痛过度而死。诗文多散佚,今存诗4首,收《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存文3篇,收《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周玘

周玘(258—313),西晋江南士族首领。字宣佩。义兴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太安二年(303),张昌起义军将领石冰攻陷扬州、江州等地。他联络江东士族,共推吴兴太守顾秘为都督扬州九郡诸军事,动员江东大族的武装消灭了起义军。永兴二年(305),寒人出身的陈敏乘“八王”内讧,自称扬州刺史起兵,拉拢江东首望顾荣、贺循等40多人为将军、郡守,企图建立割据政权。陈敏任玘为安丰太守,加四品将军。玘称疾不行,继而联结顾荣、甘卓与晋军,攻杀陈敏。永嘉四年(310),吴兴人钱?起兵广陵,自称平西大将军、八州都督,并立孙晧之子孙充为吴王,进寇阳羡。西晋朝廷遣将郭逸、宋典讨之,玘配合晋军率领乡里武装讨平钱璯之乱。周玘“三定江南”,稳定江东局面,为南北士族支持下的东晋政权的建立铺平道路。晋元帝司马睿以周玘为建威将军、吴兴太守、封乌程县侯。北方士族相继渡江后,形成南北士族的矛盾。司马睿对宗族强盛的义兴周玘怀疑恐惧。周玘内怀怨望,又受到朝廷刁协的轻视,与戴渊等江东人士密谋发动政变,事泄忧愤而死。

王敦

王敦(266—324),东晋权臣、将领。字处仲。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王导从兄,晋武帝婿。早年任给事黄门侍郎、青州刺史、扬州刺史等。后与王导同心扶助琅玡王司马睿,任军咨祭酒、扬州刺史等,都督征讨诸军事。建兴二年(314),拜镇东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都督江、扬、荆等六州诸军事,江州刺史,掌控长江中上游军政。东晋立,迁大将军、荆州牧,手握重兵,专擅朝政,威胁晋室。因见元帝欲抑制自己,有所防范,遂于永昌元年(322)举兵反叛,攻入建康(今南京市),杀刁协、周顗、戴渊等,自为丞相,还屯武昌,遥制朝政。明帝太宁二年(324),王导等乘敦病重,率军讨之。敦命王含、钱凤等再进兵建康,大败。旋病卒。

祖逖

祖逖(266—321),东晋将领。字士稚。河北逎县(今河北涞水)人。出身世宦之家,少轻财豪放,慷慨任侠,有澄清天下之志。曾任齐王冏大司马掾、累官太子中舍人等。永嘉五年(311),因匈奴族刘曜率汉军攻陷洛阳,俘虏晋怀帝,中原大乱,他率亲邻几百家避难南下,被推为流徙之首——行主。至泗口(今江苏靖江北),镇东大将军司马睿任为徐州刺史,不久征为军咨祭酒,移居京口(今江苏镇江)。上书司马睿,力请北伐,以收复中原。建兴元年(313)获任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率南下的部曲百余家北渡长江,中流击楫宣誓:“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至淮阴后,招募流散,冶铸兵器,进屯雍丘。招抚河南各地方势力,共御石勒,进克谯城,又设伏击溃蓬陂坞主陈川,并数以奇兵击退石勒所遣之石虎援兵五万。石勒统治的镇戍多归附祖逖,北方晋室将领李矩、郭默、上官巳、赵固等也愿听从指挥。九年间收复黄河以南大部土地。自奉俭约,不畜资财,治军严明,劝督农桑,深得百姓爱戴。黄河北岸坞壁民众向祖逖密报石勒的活动,迫使不敢南犯。后因东晋朝廷内乱,北伐难成,忧愤死于雍丘。北伐虽半途而夭。但打击了胡人气焰,使东晋王朝统治得以巩固。“闻鸡起舞”“中流击楫”等成语即源于其事迹。

刘隗

刘隗(273—333),东晋官员。字大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起家秘书郎,后迁冠军将军、彭城内史。因彭城在琅邪王司马睿辖区之内,被睿任为从事中郎。避难渡江后,司马睿势单力薄,有赖于以王导、王敦为代表的北方世族的扶植、拥戴才得以立足。王导内控朝政,王敦外居荆州重镇。司马睿不甘现状,开始重用刁协和刘隗二人。刘隗为人耿直,不畏权势,司马睿以刘隗为丞相司直,后转为御史中丞,委以刑宪,先后上书弹劾戴渊、王籍之、梁龛等人,为淳于伯申冤鸣屈,迫右将军王导引咎辞职。司马睿即帝位后,刘隗旋迁丹阳尹,拜镇北将军,都督青、徐、幽、平四州军事,率万人镇泗口(今江苏淮安)以抑制王敦。永昌元年(322)春正月,王敦以讨刘隗、清君侧为名,在武昌起兵,攻占建康。刘隗、刁协败退台城,元帝劝他们逃离建康,自寻生路。刘隗行至淮阴,为戍守此地的刘遐所袭击,不得不带着家人和亲信二百多人投奔后赵石勒。石勒以刘隗为从事中郎,太子太傅。成帝咸和八年(333),刘隗随石虎征前赵,战死于潼关。

郭璞

郭璞(276—324),晋诗人、训诂学家。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好经学、博学高才,于古文字及训诂学有较深造诣,妙于阴阳算历,精通五行、天文、卜筮之术,传以术为人消灾转祸,颇有灵验,时人比之京房、管辂。《晋书》本传中于其生平记载颇多为人卜筮应验或法术灵异之事。惠帝末、怀帝初,预知家乡战乱将起,率家避地东南,经盐池、洛阳、庐江、宣城,最后定居暨阳(今江苏江阴东),并将母、兄遗体安葬于此。晋室渡江,偏安南京,献《南郊赋》,授著作佐郎,再迁尚书郎,后被割据荆州的王敦征召为记室参军。因劝阻王敦谋反被杀,年48。卒赠弘农太守。有诗文数万言,多散佚,今传辑本《郭弘农集》2卷,存诗22首,其中《游仙诗》14首为代表作,为游仙诗之祖始。曾为《周易》《尔雅》《山海经》《楚辞》等古书作注释;其中《山海经注》和《尔雅注》流传至今,为人们研究这两部书的主要依据。

司马睿

司马睿(276—322),东晋开国皇帝。字景文。河内温县(今属河南)人,司马懿曾孙,琅琊王司马觐子。

15岁嗣琅琊王位,16岁拜员外散骑常侍、左将军。“八王之乱”后期,依附于东海王司马越,越以其为平东将军,监徐州诸军事,镇下邳。永嘉元年(307)朝廷命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汉主刘渊举兵后,中原局势恶化。司马睿用王导之谋,移镇建业(313年改名建康,今江苏南京)。司马睿在皇族中地位、名望不高,若得不到当地士族支持,很难在江南立足。三月三禊节这天,依江东风俗,百姓和官员都要到江边去“求福消灾”。在王导谋划下,司马睿盛装去观看官民过节,王导、王敦兄弟簇拥着司马睿的轿子。江南名门望族顾荣、贺循等人见王氏兄弟对司马睿如此拥戴,也到路边拜见。一时江南世族纷纷归附,从此在江南站稳脚跟。

建兴四年(316),汉刘曜陷长安,俘愍帝,西晋亡。次年三月,部下拥司马睿即晋王位,开始建国,改元建武。318年,在南北世族拥立下,司马睿即皇帝位,改元大兴,定都建康,据有长江中下游以及淮河、珠江流域地区,史称东晋。司马睿称帝后,重用王导。东晋建立之初面临的最大威胁不是北方少数民族,而是南渡的北方士族和江南土著士族之间的矛盾。王导敏锐地看到这一点,运用策略,依靠中原南迁大族,优礼当地士族,使南方士族和北方南迁士族支持、拥护司马睿,稳定了东晋政权,维持了偏安局面。他十分感激王导,任其为司徒,执掌朝政,让王导的堂兄王敦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军事,握有重兵,控制军权。其他重要官职,大多数也由王氏家族担任。东晋政权,实际上是由王导与司马睿共同掌握的。

随着皇位的稳定,司马睿日益不满“王马共天下”的局面,引用刘隗、刁协、戴渊等为心腹,试图排斥王氏权势。但王敦先发制人,于永昌元年(322)以诛刘隗为名,在武昌起兵,直扑石头城(即建康)。王导为保全王氏家族利益,暗助王敦。王敦攻入建康,杀戴渊等,刘隗投奔石勒。司马睿见动摇王氏势力不成,渐渐忧愤成病,于永昌元年闰十一月病死在建康宫内殿,时年46岁。死后葬于建平陵(今南京北极阁)。庙号中宗,谥元帝。

王导

王导(276—339),东晋官员。字茂弘。晋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西晋末年“八王之乱”时,参与东海王司马越军事,与琅邪王司马睿交好。永兴二年(305)司马越北上,司马睿镇守下邳(今属江苏睢宁),王导为司马。

永嘉元年(307),晋怀帝任命司马睿为安东将军,出镇建业(后改建康,今南京)。王导相随南渡,任安东司马。司马睿初到建康,南方士族都不理他,很久还没有人来求见。王导安排在三月初三禊节那天,让司马睿肩舆出巡,王敦、王导及北方名士骑马随从。仪仗隆重,行列威严,使南方士族感觉到司马睿是北方士族拥戴的江东之主。顾荣、纪瞻等江南望族相率拜于道左。

317年三月,司马睿称晋王。次年称帝,史称东晋。登基之日,司马睿要王导同坐御床接受百官朝拜。王导坚决推辞,言道:“若太阳下同万物,苍生何以仰照!”时人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元帝司马睿以王导为丞相军谘祭酒。不久,又拜右将军、扬州刺史,监江南诸军;迁骠骑将军、加散骑常侍、都督中外诸军事、领中书监、录尚书事。王导从兄王敦都督江、扬六州军事,拥兵重镇。元帝对王导极为倚重,比作“萧何”。王导为政务在清静,每每规劝司马睿要励精图治。

东晋初建,南北士族之间界限分明,矛盾很深。北方“亡官失守之士”南渡后多居显位,而南方士族并无实权,难免使“吴人颇怨”。王导为联络南方士族,常在南人面前学说吴语。以说洛阳话为正统的北方士族,讥讽他没有什么特长,只会说些吴语罢了。为联合南北士族,使南北士族之间的利益关系达到相对平衡,王导采取忍让态度,不允许北方士族侵犯南方士族的利益,并取得一定的成功。王导的威望越来越高,朝野人士无不倾心。

太宁元年(323),晋元帝病死,司马绍继位,是为晋明帝,王导继续辅政。王敦以为有机可乘,加紧图谋篡夺。这时,王敦病重,不能自将,命其兄王含为元帅,以水陆军五万陈于江宁南岸。王导致信王含,劝其不要谋反,同时具体部署兵力坚决抵抗。王导听说王敦病重,就率子弟为敦发丧,将士们以为王敦真的死了,士气大振。在一个夜晚,王导派人渡江偷袭,将王含杀得大败。

三年,晋明帝病死,司马衍继位,是为幼主成帝。王导与外戚庾亮辅政。王导总揽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国政,始终维护司马氏政权。

葛洪

葛洪(284—363),晋代医学家、博物学家、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道教学者。字稚川,号抱朴子,世称葛仙翁。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出身江南士族,其祖上在三国吴时曾任御史中丞、吏部尚书等要职,被封寿县侯。其叔祖父为三国时方士葛玄。13岁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16岁开始读《孝经》《论语》《诗》《易》等儒家经典,本想成为一个儒者。后来对神仙导引之法产生兴趣,师从葛玄弟子郑隐学习炼丹术,又向南海太守鲍玄学习炼丹术,并娶鲍玄之女——擅长灸法的鲍姑为妻。西晋太安二年(303),参加平息扬州石冰农民起义的战争,建兴四年(316)还归桑梓。东晋开国时朝廷念其旧功,任命其为伏波将军,赐爵关内侯,食句容二百邑。咸和(326—334)初,司徒王导召葛洪出任补州主簿、转任司徒掾、迁任咨议参军,后来干宝又举荐他为散骑常侍,都固辞不就,隐居广东罗浮山采药炼丹。其间对许多病例做细致观察,发现汞的氧化还原反应,并且成为第一个将狂犬脑浆敷在狂犬病人伤口上来医治狂犬病的人。晚年在杭州葛岭结庐炼丹。其学内主神仙养生,外用儒术应世,既重神仙教理,又奉儒家名教纲常,对魏晋以来玄学清谈风气殊为不满。著有《抱朴子·内篇》20卷、《外篇》50卷、《碑颂诗赋》100卷、《军书檄移章表笺记》30卷、《神仙传》10卷、《隐逸传》10卷;又抄五经七史百家之言、兵事方技短杂奇要210卷。另有《金匮药方》100卷、《肘后》4卷、《梦林玄解》等,惟多亡佚。《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共收其著作13种。

温峤

温峤(288—329),东晋政治家。字泰真。太原祁县人。聪敏有识,博学能文,风仪秀整,善于谈论。始为司隶都官从事,后举秀才。司徒辟为东阁祭酒,补上党潞令。刘琨请为平北参军,随府迁大将军从事中郎、上党太守,加建威将军、都护前锋军事,又随府迁司空右司马,进左长史,从讨石勒、刘聪,屡立战功。琅琊王司马睿称制,以刘琨命南渡奉表劝进,受朝士推重。元帝即位,为散骑侍郎,历王导骠骑长史,迁太子中庶子,受太子司马绍(即明帝)赏识。明帝即位,拜侍中,转中书令,参综机密。后为大将军王敦所忌,请为左司马,以便控制。他设计骗取王敦信任,入补丹杨尹,还京告发王敦逆谋,为东晋朝廷平定王敦之乱做了准备。后王敦为乱,他加中垒将军、持节、都督东安北部诸军事,率军平叛,以功封建宁县开国公,进号前将军。时天下凋敝,因奏军国要务七事,多为采纳。晋成帝即位,其代应詹为江州刺史,持节、都督、平南将军,出镇武昌。及苏峻、祖约起事,又与庾亮、陶侃等出兵讨平,以功拜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封始安郡公。后回镇武昌,不久病卒。赠侍中、大将军、持节、都督、刺史等,谥曰忠武。初葬于豫章,后改葬于建平陵北。有集10卷,已佚。

司马绍

司马绍(301—325),东晋第二代皇帝。晋元帝之子,元帝在位时被立为太子。元帝于永昌二年闰十一月病死,司马绍于同月庚寅日继位。次年改年号为“太宁”。司马绍继位后,仍用王导辅政。王敦以为有机可乘,加紧篡夺帝位。司马绍得知王敦密谋叛乱,单骑微服密探王敦营垒,胆略过人。太宁二年(324)王敦病重,司马绍谋划,准备发兵征讨王敦。王敦却先发制人,派兵进攻建康,被晋军击退。不久,王敦病死。司马绍平定王敦叛乱后,仍全力重用王导,并与江东大族保持和谐关系,对“王敦之乱”成功地作善后处理。三年闰八月,司马绍得急病。垂危之时,召太宰司马样、司徒王导、尚书令卞壸等人进卧房接受顾命,命立太子司马衍为帝,要他们三人尽心辅佐。第二天(戊子日),司马绍病死于建康宫中的东堂,年仅27岁,在位3年。谥明帝,葬于武平陵(今江苏南京鸡笼山)。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原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生于建康(今江苏南京),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字逸少,号澹斋。出身士族豪门,祖父王正为西晋尚书郎,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伯父王导为东晋丞相,另一伯父王敦为东晋军事统帅。因士族身份,一出仕便为秘书郎,后为庾亮参军,再迁宁远将军、江州刺史,累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人称“王右军”“王会稽”。永和十一年(355),称病弃官,由会稽蕺山徙居剡县隐居。在那里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

幼爱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庾启蒙,及长从卫夫人学书。后得见汉魏以来诸名家书法,遂博采众长,精研体势。草书学张芝,正书得力钟繇,增损古法,一变汉、魏质朴书风,创造出妍美流变的今体,尤以正书、行书为古今之冠,人赞“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称为“书圣”。永和九年农历三月,与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即兴挥毫,作《兰亭序》。因其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传后再写已不能逮。其中20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为“天下行书第一”。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孝女曹娥碑》《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姨母帖》,草书《初月帖》《行穰帖》《寒切帖》《十七帖》等;行书法迹以《兰亭序》最为著名,传手迹被唐太宗携入墓葬。今传世多为唐代冯承素摹本,称神龙本。另有虞世南、褚遂良等人临本。其他如《丧乱帖》《孔侍中帖》《奉桔帖》《王略帖》《袁生帖》《快雪时晴帖》《官奴帖》《此事帖》《思想帖》《秋月帖》《霜寒帖》《太常帖》《迟汝帖》《长风帖》《豹奴帖》《罔极帖》《游目帖》《告誓文》等,皆为后人临摹本,散见于《淳化阁法帖》及宋、明、清诸集帖中。另有《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笔势论》《用笔赋》《记白云先生书诀》等书论著作传世。后人辑有《王右军集》。

谢安

谢安(320—385),东晋政治家、军事家。字安石,号东山。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北方高门,以永嘉之乱南渡。少有重名,深得桓彝、王蒙、王导器重。寓居会稽东山,与名士王羲之、许询、名僧支遁交游,以山水文籍自娱,屡辞朝廷征召。升平三年(359),弟谢万兵败被黜,为免门户中衰,始有出仕之意。四年,任征西大将军桓温司马,深受重用。次年,弟谢万病逝,他归郡赴葬。未几,任吴兴太守,为政清平。咸安元年(371),升为侍中。二年,转吏部尚书、中护军。桓温专擅朝政,图谋篡位,赖其与王坦之尽忠匡翼,晋室方能安宁辑穆。宁康元年(373),为尚书仆射,领吏部,加后将军。二年,中书令王坦之出镇广陵,他兼总中书。次年,领扬州刺史,并加侍中。太元元年(376),孝武帝亲政,进中书监、录尚书事。二年,加司徒,谦让不拜,复加侍中,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诸军事。四年,出镇广陵,令子琰攻占彭城,获胜而归。次年,为卫将军、仪同三司。八年,受命为征讨大都督,坐镇建康,大破前秦苻坚百万雄兵。次年,以淝水之功进拜太保。九月,请求北伐,进大都督扬、江、荆、司、豫、徐、兖、青、冀、幽、并、梁、益、雍、凉十五州诸军事、加黄钺,以谢玄为前锋,收复徐、兖、青、司、豫、梁六州,因遭会稽王司马道子排陷,未竟其功。十年四月,由于不为司马道子所容,被迫出镇广陵,筑新城居住。不久,以病剧还建康,卒。赠太傅,谥“文靖”;以淝水之勋,更封庐陵郡公;葬于建康石子岗东首梅岗。安博学多才,能诗善文、精通乐理、工书善画;风流儒雅,人称“东晋风流宰相”,然奢侈铺张亦为世人所轻;影响深远,成语“东山再起”“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皆与其有关。

杨羲

杨羲(330—386),东晋道士。字羲和。生于江南吴地,后迁居句容(今属江苏)。为道教《上清经》的主要作者。年少好学,善书工画,幼有通灵之鉴,后信奉天师道。他曾经与东晋护军长史许谧是好朋友。因此,许谧在晋简文帝登基前推荐杨羲为尚未登基的相王(即后来的晋简文帝)服务,为此曾经得到过“公府舍人”一职。简文帝登位后,杨羲反而不肯复出。《真诰》《清微仙谱》等道教典籍中称杨羲为上清派创始人之一。传说,晋永和五年(349),杨羲受授过《中黄制虎豹符》。六年他又从魏夫人长子刘璞受授过《灵宝五符经》。兴宁二年(364),他受授过《上清真经》,并托神仙口授制作过大量的道经秘笈。太和元年(366)开始,杨羲自称得到三茅君、魏华存等仙真的降临,陆续写出了《大洞真经》《八素真经》《灵书紫文》《茅君内传》等上清经传以教授诵经和存思等修炼方术。许谧父子曾经对杨羲深信不疑,为此记录了杨羲所写的经传和通神。东晋后期和南朝,许氏后人把《上清经》传授开来对南朝道教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南朝的顾欢和陶弘景也都非常尊崇杨羲及其经书。后来,信奉上清经的道士们自成了“上清派”。元代茅山宗也追尊杨羲为第二代宗师。宋宣和年间,杨羲被敕封为“洞灵显化至德真人”。

法显

法显(337?—422),东晋僧人、旅行家、翻译家,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僧人。俗姓龚。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人。一说是并州上党郡襄垣(今山西襄垣)人。3岁剃度为沙弥,20岁受大戒,有“志行明敏,仪轨整肃”之称誉。因感“经律舛缺”,于晋隆安三年(399)偕同慧景、道整等人从长安西行求法,是年已65岁。跋山涉水,走遍北、西、中、东天竺(今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等国,朝拜释迦牟尼诞生、成道等佛迹,然后赴多摩梨帝国(今孟加拉)、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再漂海至耶婆提(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或苏门答腊岛),经台湾海峡,于晋义熙八年(412)达青州长广郡牢山(今青岛崂山)回国,时已年近80高龄。行程数万里,前后14年,历34个国家,同行9人仅存他一人。带回很多梵本佛经,在建康道场寺与佛驮跋陀罗(一译佛大跋陀)合作翻译佛经律论6部24卷,主要有《大般泥洹经》《摩诃僧祗律》《方等般泥洹经》等。又根据旅行见闻于义熙十二年写成《佛国记》一书,又名《历游天竺记传》或《法显传》,对所历30余国山川风物、寺庙古迹均作扼要描述,为研究南亚次大陆古代史地及中国海上交通史的重要资料。

王献之

王献之(344—386),东晋书法家。字子敬,小字官奴。原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历任州主簿、秘书郎、秘书丞、长史、建武将军、吴兴太守,征拜中书令,世称“王大令”。书性颖悟,才气勃发,幼学于父,次学张芝,后进一步变革先前朴拙的书风,有“破体”之称。书风笔迹流泽,婉转妍媚,为世人所重,与其父并称“二王”,或尊称“小圣”;又与其父及张芝、钟繇合称“书中四贤”。

楷书、行书、草书、隶书诸体兼精,尤以行草擅名。乃于“行草之外,更开一门”,独创“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的新书体,名为“藁行之草”,人称“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又另创草书“一笔书”,变其父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一笔连贯数字,而为后世狂草奠定基础。其小楷书用笔则从“内拓”转为“外拓”。结体匀称严整,如大家闺秀,姿态妩媚雍容。唐代诸大家如欧阳询、虞世南、王绍宗、孙过庭、张旭、怀素等莫不受其影响。遗墨传世甚少,今仅见《鸭头丸帖》《洛神赋十三行》《中秋帖》《十二月割帖》《东山松帖》《舍内帖》《新妇地黄汤帖》《兰草帖》《鹅群帖》《廿九日帖》《送梨帖》等数种,均为摹本及碑帖拓本,且多真伪之争。《洛神赋十三行》为其小楷代表作,今传者为贾似道刻石本,因刻石色如碧玉,世称“碧玉十三行”,字体秀劲圆润,论者谓行世小楷无出其右。《中秋帖》为米芾所临,其“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纵逸豪放,俊爽流畅,为其所创新体“一笔书”之代表作,清乾隆将其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珣《伯远帖》合誉“三希”。“藁行之草”代表作《鸭头丸帖》,为唐摹本,全帖仅蘸墨两次,一次一句,墨色均由润而枯,由浓而淡,墨色分明,枯润有致,笔道流泽,婉转妩媚,展现出全帖的节奏起伏和气韵自然变化。亦善画,工诗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10卷,已佚。明人辑有《王大令集》。

顾恺之

顾恺之(345—409,一作346—407),东晋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今江苏无锡)人。出身官僚贵族之家,曾祖父、祖父、父亲皆重臣,青年即入仕途,历官大司马参军、参军、散骑常侍等。博学多艺,极富才情,擅文学,工诗赋,喜书法,尤精绘画,时人称才、画、痴“三绝”:“才绝”指其文学修养深厚,写下不少诗、赋、游记;“画绝”指其绘画才能杰出;“痴绝”指其为人率真通脱、喜谐谑,并有大智若愚之意味。

绘画兼擅人物、佛像、禽兽、山水,以人物画成就最高。兴宁二年(364),建康(今江苏南京)建瓦官寺,于寺壁绘《维摩诘像》,创造出一种连绵不断、循环飘忽而又遒劲有力之笔法,如春蚕吐丝,行云流水,出之自然,被称为“高古游丝描”。画像引来大量观者,为寺募捐百万钱。所画人物清瘦俊秀,所谓“秀骨清像”,人称“顾家样”。唐代张怀瓘赞曰: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美术史将其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并称“六朝四大家”。画人物强调眼睛的重要性,说:“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另重人物特征,如给裴楷画像时着意刻画其面颊上三条皱纹,传出其爽朗而有远见的神情。又善用环境衬托人物,如在为名士谢鲲画像时将其放置在山岩中,从而衬托其洒脱超逸的气质。亦精画论,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等论画著作行世,其“迁想妙得”“传神写照”“以形写神”等论点对中国绘画发展影响深远。绘画作品据载不下70件,今存《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烈女·仁智图》3件作品摹本。《女史箴图》共九段,为“春蚕吐丝”描法。《洛神赋图》因衬景山水丰富完整,被视作中国早期独立之山水画。

司马曜

司马曜(362—396),东晋孝武帝。简文帝死后,司马曜继位时10岁,由褚太后听政。当时北方氐族政权前秦先后灭前燕、仇池,进攻代国、前凉等政权,逐步统一北方。宁康元年(373),前秦苻坚进攻东晋,攻占益州部分地区。太元元年(376),孝武帝亲政,重用贤臣,励精图治,国力日益强盛,开始抗击苻坚入侵的战争。二年,孝武帝下诏求文武良将,谢玄应诏,前往京口募兵,建立新军“北府兵”。加封谢安为司徒,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以车骑将军桓冲为都督荆江梁益宁交广七州军事,把全国划为两大战区,由谢安和桓冲两人指挥。七年,苻坚征召天下兵马南下攻打晋朝,一路由益州姚苌沿长江东下,自己亲帅主力由两淮过江。在晋朝面临危机的时刻,20岁的孝武帝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八年五月,前秦大军还未全部集结,孝武帝先发制人,诏令桓冲在西线发起攻势。八月,苻坚主力百万大军南下。孝武帝加卫将军谢安为征讨大都督,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孝武帝在位24年,因酒醉戏言,被张贵人命宫女用被子闷死,终年35岁,死后葬于南京的隆平陵。

刘牢之

刘牢之(?—402),东晋北府兵将领。字道坚。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太元二年(377),以骁勇应募北府兵,初任参军。八年淝水之战,刘牢之率精兵五千夜袭驻洛涧的五万前秦军,令前秦军损失一万五千人,因功晋升龙骧将军、彭城内史。九年,随谢玄乘势北伐,一度收复今河南、山东、陕西南部等地区。后致力于镇压孙恩、卢循的天师道浙东农民起义军。淝水之战后,兖、青州刺史王恭、骠骑大将军司马元显、荆州刺史桓玄等为争夺朝权,都想拉拢手握重兵的刘牢之。隆安元年(397),王恭讨王国宝,以其为军府司马。次年,司马元显收买刘牢之,击溃王恭,任征西将军,都督兖、青、冀、幽、并、徐、扬州和晋陵诸州军事。元兴元年(402),北府军奉命征讨在荆州割据的桓玄,刘牢之投降桓玄。桓玄攻入建康,杀司马元显。桓玄称帝后,为翦除北府兵将领,削夺刘牢之兵权,以桓修代之。刘牢之欲起兵对抗桓玄,但由于先降桓玄已人心丧尽,众叛亲离之下北逃新洲,其子刘敬宣失期未至,以为事泄,遂夜间自缢林中。

刘毅

刘毅(?—412),东晋北府兵将领。字希乐。彭城沛(今江苏沛县)人。少年家贫,参加北府军。元兴二年(403),桓玄篡位代晋建楚国,曾为桓弘中兵参军。后借口守丧归京口,被何无忌联络举义,推举建武将军、彭城内史刘裕为盟主。与孟昶、刘道规等同在广陵起兵,斩青州刺史桓弘,与刘裕攻入建康。武陵王器重刘毅,任命为冠军将军、青州刺史。平定桓玄后,被封为抚军将军,比刘裕的镇军将军低一级。义熙四年(408),刘裕入朝接替司马遵任执政。五年,任命刘毅为卫将军,依然比刘裕的车骑将军低一级。刘裕调集晋朝主力攻打南燕,广州刺史卢循叛,乘虚北上攻打建康,义军几乎控制长江中游大部。六年,担任豫州刺史的刘毅正染疾,病愈后率军从豫州南下迎击,与卢循战于桑落洲,因兵力悬殊大败,降职为后将军。八年,卢循叛军被平定,刘毅任江州都督,后接替病重的刘道规任荆州刺史,据长江中游。他与刘裕协同讨平桓玄,而功居其次,意常怏怏,求与裕抗衡。后刘裕受诏讨伐,刘毅兵败,自缢于江陵。

刘裕

刘裕(363—422),南朝宋开国皇帝,史称宋武帝。原籍彭城(今江苏徐州),曾祖刘混始随晋室南迁,客居京口(今江苏镇江)。

刘裕是西汉楚元王刘交的后裔,因父早逝,家境贫苦,少时仅识文字,以种地、砍柴维持生计,一度沦落到靠卖草鞋为生。性格强悍、坚韧,喜冒险。稍长,“雄杰有大度,身长七尺六寸,风骨奇伟,不事廉隅小节”。东晋孝武帝时,投身行伍,开始戎马生涯,初为北府军冠军将军孙无终司马。隆安三年(399),由孙无终荐举,转入刘牢之麾下,为参府军事。在转战三吴的几年中,不仅作战勇猛,披坚执锐,冲锋陷阵,且指挥有方,富有智谋,善于以少胜多。当时诸将纵兵暴掠,涂炭百姓,独有刘裕治军整肃,法纪严明。因讨乱有功,被封为建武将军,领下邳太守、彭城内史。他率水军追讨孙恩,迫使其投海而死,成为东晋名将。

元兴元年(402),桓玄举兵东下,攻入建康,杀司马元显,收夺刘牢之兵权。刘裕审时度势,暂投桓玄以行韬晦。刘裕屡建军功,在北府旧部中声望极高,桓玄不敢小视。次年十二月,桓玄篡位自称楚帝,更对刘裕款待备至,恩宠有加。正当桓玄盘算之际,刘裕也在暗中图谋桓玄。三年二月初一,刘裕以打猎为名,聚集百余人在京口发难,杀死桓修。接着,众人推刘裕为盟主,传檄四方,各地纷起响应。桓玄见情势不妙,挟持晋安帝司马德宗,轻舟逃逸江陵。三月,刘裕率兵进入建康,坐镇京师,指挥各路人马乘胜西进。激战月余,桓玄被逼逃往西川,为益州都护冯迁所杀。义熙元年(405)三月,刘裕迎安帝复位。安帝以裕为侍中、车骑将军、录尚书事、都督中外诸军事。从此控制东晋朝政,权倾天下。

东晋自偏安以来,时时面临北方的威胁。祖逖、庾亮、殷浩、桓温都曾先后北伐,但无一成功。五年,南燕主慕容德死,其侄慕容超袭位,纵兵肆虐淮北,掳去晋两郡太守,驱掠百姓千余家。刘裕上表挥师北上,亲自统领晋军灭掉燕都广固的南燕政权,活捉慕容超。齐境克服后,孙恩妹夫卢循复集孙恩残部,败晋军于豫章。刘裕先后督师镇压卢循、剿灭割据长江中游的刘毅,逼走司马休之,使南方出现一统局面。

八年,刘裕又西攻盘踞四川的谯纵,收服巴蜀。十二年一月,后秦主姚兴死,姚泓继位,内部叛乱迭起,政权不稳。八月,刘裕以刘穆之任尚书左仆射,内总朝政,外供军粮,自己率大军分四路北伐。九月,刘裕抵达彭城。后秦诸屯守皆望风降附,晋军进展神速。十三年,攻克长安,灭后秦,受封为宋王,受九锡。

十四年十二月,刘裕令心腹鸩弑安帝,立司马德文为皇帝。元熙二年(420),刘裕迫司马德文禅让,即皇帝位,国号宋,改元永初,是为武帝。刘裕在位三年,永初三年(422)五月病逝,时年六十。庙号高祖,谥宋武帝,葬初宁陵(今江苏南京紫金山)。

檀道济

檀道济(?—436),南朝宋将领。原籍高平金乡(今属山东),生于京口(今江苏镇江)。东晋末随刘裕攻后秦、镇压孙恩、平定桓玄之乱等,智勇双全,屡立战功,先后封吴兴县五等侯、作唐县男等。刘裕建宋后,以佐命之功,历任丹阳尹、护军将军、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等。文帝即位后,又因战功进号征南大将军,任江州刺史等。因立功数朝,威名日重,诸子皆有才气,心腹皆百战之身,遂有震主之忧,元嘉十三年(436),缠绵病榻的文帝听信谗言,以收买人心、图谋不轨之罪被害,同时被害的还有其11个儿子及手下大将数人。

何承天

何承天(370—447),南朝宋思想家、天文学家。南东海郡郯(今山东郯城)人,京口(今江苏镇江)侨民后代,寓居建康(今江苏南京)。历官钱塘令、尚书祠部郎、衡阳内史、御史中丞等,世称何衡阳。博通经史,在形神问题上集中批判佛教“神不灭”说和因果报应说,提出“形神相资”,形神如薪火,“薪尽火灭,虽有其妙,岂能独传”,精神不能离开形体独立存在。又以自然界现象说明“杀生者无恶报,为福者无善应”,论证轮回报应说毫无根据,具无神论精神。精历算,曾考定元嘉历,订正旧历所定冬至时刻和冬至时日所在位置,于元嘉二十二年(445)春正月初一起使用,直到南朝梁天监八年(509)止,共使用65年。著文《论浑天象体》,求得圆周率值为22/7,有论者称祖冲之圆周率的计算直接来自何承天,密率值355/113或亦用何所创“调日法”求得,但此说亦有争议。兼善弹筝,通音律,发明一种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乐律。著有《报应问》《达性论》《历术》等。

裴松之

裴松之(372—451),南朝宋史学家。字世期。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出身南迁士族。东晋时历仕殿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吴兴故鄣令、尚书祠部郎、司州主簿、治中从事史、世子洗马、零陵内史、国子博士等职。曾随太尉刘裕北伐后秦姚泓。入宋后,曾兼散骑常侍,巡行湘州,又历任中书侍郎,司、冀二州大中正,永嘉太守,通直常侍,南琅琊太守等职。他自幼好学,八岁即通《论语》《诗经》;“博览坟籍,立身简素”,刘裕称其有“廊庙之才”;为官“有绩”,“勤恤百姓,吏民便之”,曾议禁“立私碑”,“立五庙乐”。宋文帝以陈寿所著《三国志》过于简略,遂于元嘉五年(428)命其为之补注。他“鸠集传记,增广异闻”,征引之书多达210种,以补缺、备异、惩妄、论辩等为宗旨,开创了为史书作注的新体例;注文丰富,超过陈寿原书数倍,保存了大量古代史籍佚文。六年,书成,文帝赞为“不朽”之作。二十八年,奉命续修本朝国史,未及撰述而卒。其著作尚有《晋纪》《宋元嘉起居注》《裴氏家传》《集注丧服经传》等。

戴顒

戴顒(378—441),南朝宋音乐家。字仲若。铚县(今安徽宿县西南)人。父戴逵为晋琴家,与其兄皆承父业,以擅琴名世。年少遭父忧,遂不求仕进,以游名山大川为乐。宋文帝闻其琴技超人,对其极为器重。元嘉年间多次请其出仕,均坚谢。宋衡阳王刘义季镇京口(今江苏镇江)时,请其来京口,在城南黄鹄山(今镇江南山)鹤林寺附近造竹林精舍一座。后移至招隐山(也称兽窟山)隐居,直至终老。酷爱南山风景,长期在此研读音乐,抚琴整弦,创作18部曲,代表作为《游弦》《广陵》《止息》。去世后其女将招隐山住所赠予和尚,改宅为寺,后称招隐寺。今招隐寺存听鹂山房,为其当时住所。

朱龄石

朱龄石(379—418),东晋将领。字伯儿。沛县(今属江苏)人。少好武事,初追随桓修兄弟,为修抚军参军,后转投刘裕,参与镇压卢循起义。卢循平息,以为宁远将军、宁蛮护军、西阳太守。义熙九年(413),刘裕遣诸军伐蜀,令龄石为元帅,以为建威将军,率兵二万人,发自江陵。伐蜀之前,刘裕曾为谋求元帅人选为难,众咸谓自古平蜀,皆雄杰重将,龄石资名尚轻,虑不克办,谏者甚众。刘裕力排众议,与龄石密谋进取之策,猛将劲卒,悉以配之,连外戚敬皇后弟臧熹也归他节制。大军先溯江而上,到达白帝城。众军按照刘裕的锦囊妙计行事,兵分三路倍道兼行。朱龄石布置疑兵从涪水佯攻,主力从蜀水进攻,直取成都,出奇制胜,俘杀谯纵,平定蜀国。十二年,以都督关中诸军事之职北伐后秦,功成后镇守要地。胡夏南下略地关中,刘宋势力全线崩溃。朱龄石因水道被断遭擒,押解至长安被杀。

颜延之

颜延之(384—456),南朝晋、宋间诗人。字延年。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出身仕宦之家,惟父早亡,家道败落,幼居陋巷。遍览群书,文章之美为当时之冠。东晋末,在吴郡太守刘柳幕为行参军,转主簿。后入豫章公刘裕世子刘义符府为行参军。刘裕代晋建宋,补为太子舍人。少帝即位,出为始安太守。宋文帝元嘉三年(426)被召还京,授中书侍郎等。刘劭弑文帝自立,任为光禄大夫。宋孝武帝时,为金紫光禄大夫,故后世称“颜光禄”。卒谥宪子。好酒疏诞,耿直褊急,常使酒骂座,肆意直言,时人呼为“颜彪”,以是多为当道所忌,官职时罢时复。与陶渊明过从甚密,渊明死后,作《陶徵士诔》,称其“南岳之幽居者”,赞其品格,为较早肯定陶渊明价值之人。一生坎坷,以文章名世,与谢灵运齐名,世称“颜谢”。但二人相较,谢前颜后,已成定论。其诗喜用古事,堆砌辞藻,失于拙涩。鲍照曾评曰:“颜诗若铺锦列绣,亦雕缋满眼。”(《南史·颜延之传》)有集30卷,佚。明人辑录遗文,汪士贤辑《颜延之集》,张溥辑《颜光禄集》2卷。

谢灵运

谢灵运(385—433),晋、南朝宋间诗人。原籍阳夏(今河南太康),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谢玄之孙。出身世族豪门,幼入钱塘道观寄养,小名“客儿”,故后人习称谢客。笃志好学,博览群书,青年时代居建康(今江苏南京),常与族中子弟以文义相赏,称“乌衣之游”。晋安帝元兴元年(402)袭封康乐公,故后人又称“谢康乐”。义熙元年(405)入仕,历官司马参军、记室参军、太尉参军、秘书丞、咨议参军、中书侍郎、黄门侍郎、相国从事中郎、世子左卫率等。其间数次因事被免。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刘裕登基后,降康乐侯,迁散骑常侍,转太子左卫率。三年,外放永嘉太守。因不得志,任上不理政事,遨游山水。景平二年(424)辞归,与隐士王弘之等交游。元嘉三年(426),召为秘书监,又迁侍中,常称病不朝。五年,辞官归里,与族弟谢惠连等游山玩水,吟诗作赋。八年,任临川内史,仍然优游玩乐,被人弹劾,拒捕而逃。十年,以“谋叛”罪在广州被诛。著有大量山水诗,其时每诗传至都城,均被竞相抄录,一时纸贵,千古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至今被人传唱,被视为山水诗之祖,与颜延之、鲍照并称“元嘉三大家”。精通玄学佛理和史学,亦擅书画,惟基本不存。所作诗文由明张溥辑为《谢康乐集》。

刘敬叔

刘敬叔(390?—470?),南朝宋小说家。字敬叔。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少聪颖,有异才。起家司徒掌记,中兵参军。义熙中,任南平王郎中令,以事忤刘毅,为所奏免。义熙十三年(417)为宋长沙景王刘道怜骠骑参军。刘裕代晋称帝,召为征西长史,宋文帝元嘉三年(426),任给事黄门郎。数年后,因病辞职。宋明帝泰始中卒于家。著有志怪小说《异苑》十余卷,今存10卷,但已非原书。所记多为神仙鬼怪故事,亦记载有晋宋之际士人轶事,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其中最著名者为刘邕嗜痂成癖的故事,唐李延寿取入《南史》。《秘册汇函》本《异苑》卷首有明胡震亨所作《刘敬叔传》。

陆探微

陆探微(?—约485),南朝宋画家。吴(今江苏苏州)人。擅长肖像、历史人物以及佛教画;又兼工蝉雀、马匹木屋。宋明帝(465—472)时常侍奉左右,为最亲信之宫廷画家,多为帝王、权贵、功臣、宠姬等画肖像。绘画师法顾恺之,二人并称“顾陆”,同属“笔迹周密”的“密体”,区别于张僧繇、吴道子的“疏体”。善取前人长处,融会贯通,吸收王献之“一笔书”的书法用笔创“一笔画”,体势线条连绵不断,整幅画一气呵成;又变顾恺之“春蚕吐丝”线条为挺拔刚劲的线条,笔迹劲利,如同锥刀;传还把东汉张芝草书体运用到绘画上,是以书法入画的创始人。又创称为“秀骨清像”的造型风格,即塑造人物于眉清目秀中显出神采生动、自然洒脱与和蔼可亲的神韵,具有时代特征。谢赫赞其“穷理尽性,事绝言象,包前孕后,古今独立”,推为《画品》第一品第一人。笔下人物形象潇洒飘逸,以致蔚然成风,并影响雕塑创作。画风对后世影响极大,与东晋顾恺之、南朝梁代张僧繇合称“六朝三大家”,加唐代吴道子,合称“画家四祖”。据载画作有《宋明帝像》《孝武功臣竹林像》《蝉雀图》《阿难维摩图》《图》《五白马图》《猕猴图》《荣启期》《王献之像》《范惠景母子像》《斗鸭图》等,今皆不存。其画风在其时石窟造像、壁画、砖印壁画中留下印迹。江苏南京南朝墓出土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印壁画,画风与陆探微最为接近,可能据其《竹林像》及《荣启期》为母本摹写而成。

范晔

范晔(398—445),南朝宋史学家。字蔚宗,小字砖。祖籍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东南),永嘉乱后移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士族,高祖范晷、曾祖范汪、祖父范宁、父范泰皆为显宦。出继堂伯范弘之,袭封武兴县五等侯。少好学,博涉经史,善文章,能隶书,晓音律。初为刘裕相国掾、冠军将军刘义康参军。永初元年(420),刘义康封彭城王,进号右军将军,随府转右军参军。后入补尚书外兵郎,出为荆州别驾从事史,又召为秘书丞。元嘉五年(428),以父忧去职。除丧后,为征南大将军檀道济司马,领新蔡太守。八年,随道济北征,还为司徒从事中郎,又迁尚书吏部郎。次年冬,因在彭城太妃丧葬期间聚会酣饮、以听挽歌为乐,左迁为宣城太守。由于仕途失意,期间开始撰写《后汉书》。数年后,迁长沙王义欣镇军长史,加宁朔将军。十六年,以母丧去职,起为始兴王刘浚后军长史,领南下邳太守。次年,刘浚为扬州刺史将军,悉以政事委其处置。未几,迁左卫将军、太子詹事。二十二年九月,因与散骑侍郎孔熙先兄弟等谋迎立义康,为丹阳尹徐湛之告发,于同年十二月以谋反罪处死。所撰《后汉书》是众多东汉史著中唯一得以完整保存至今者,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对此书深为自负,对于所作序、论及赞,称之为“天下奇作”“吾文之杰思”。在狱中时有《与诸甥侄书》,述其著书旨意。该书原计划有10纪、10志、80列传,惟10志未成。梁刘昭补入司马彪《续汉书》8志30卷,并为作注,北宋时合刊行世,成今本120卷。

刘义庆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小说家。字季伯。原籍彭城(今江苏徐州),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王刘道怜次子,出继临川王刘道规。幼才华出众,受刘裕赏识。东晋义熙十二年(416),袭封南郡公。随刘裕北伐长安,督豫州诸军事。宋武帝永初元年(420),袭封临川王,任侍中。元嘉元年(424),转散骑常侍、秘书监,博览皇家典籍。又任度支尚书,迁官丹阳尹,主管首都地方事务。六年,兼尚书左仆射,参与朝政。时宗室互相残杀,因惧不测之祸,八年,辞仆射职。九年,外任荆州刺史,在任八年,颇有政绩,并撰写《徐州先贤传》10卷,仿班固《典引》作《典叙》。十六年,迁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彭城王刘义康被贬而触怒文帝,改任南兖州刺史,加开府仪同三司,其间在门客协助下编《世说新语》。此书记东汉、魏晋名士言行,文辞简隽,为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中最优秀之代表,亦为中国古代笔记小说先驱。后因病于治所广陵告退,卒于建康(今江苏南京)。为人简朴,清心寡欲,爱结交文士,招纳鲍照等名士入幕,与门客编纂图书颇多。原集散佚。今存文5篇,收《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诗2首,收《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另著志怪小说《幽明录》,散佚。鲁迅《古小说钩沉》辑其佚文200多条。

刘义隆

刘义隆(407—453),南朝宋国君主。小字车儿。原籍彭城(今江苏徐州),生于京口(今江苏镇江),刘裕第三子。博涉经史,善隶书,深沉有谋略,惟体弱多病。义熙十一年(415)封彭城县公。永初元年(420)封宜都王,位镇西将军、荆州刺史。景平二年(424)少帝遇害后,被大臣拥立为帝,改元元嘉。即位后,清除专权大臣徐羡之、傅亮、谢晦等,坚持武帝集权政策,压抑豪强兼并,清理户籍,减免赋税,劝课农桑,奖掖儒学,使经济文化得以发展,史称“元嘉之治”。后因全面防御北魏进攻,耗竭民力,国势渐衰。元嘉三十年(453)为太子刘劭所杀。谥景皇帝,庙号中宗,孝武帝即位后改谥文帝,庙号太祖。

鲍照

鲍照(415—470),南朝宋文学家。祖籍上党(今属山西),居东海(治今山东郯城北),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青少年时代。家世寒微,但颇有经国之志。元嘉十六年(439),献诗临川王刘义庆,获赏识,授临川国侍郎、太学博士、中书舍人等。刘义庆死后,始兴王刘浚引为侍郎。孝武初除海虞令,迁太学博士兼中书舍人,历官秣陵令、永嘉令、前军参军、刑狱参军等,后世因称“鲍参军”。因宫廷斗争,泰始六年(470)死于乱兵。一生沉沦下僚,仕途坎坷,但长于乐府、赋及骈文,尤擅七言歌行,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元嘉三大家”。今存诗204首,其中乐府所占比重较大,《拟行路难》19首(亦作18首)及《芜城赋》《登大雷岸与妹书》等较有名,突破传统乐府格律而富创造,吸收民歌精华,感情丰沛、形象鲜明、风格俊逸,对李白、高适、岑参等都有影响。南朝齐虞炎曾编其作品集10卷,现存鲍照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毛斧季校本《鲍氏集》为较早,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鲍参军集》最为流行。

萧道成

萧道成(427—482),南朝齐国创立者。字绍伯,小名斗将。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少从名儒雷次宗受业,治《礼》及《左氏春秋》。17岁随父领兵南行,19岁领偏师征伐沔北蛮乱,23岁随雍州刺史萧思话镇襄阳、职中兵参军。27岁领偏军北征甘肃仇池中,破敌武兴、兰皋,占谈提城,因战功袭父爵“晋兴县男”,后调建康令,有能名。宋明帝时为右军将军、辅国将军,先后镇会稽、淮阴(今江苏淮安)。泰始四年(468),任南兖州刺史。明帝卒,与袁粲等共掌朝政。元徽二年(474)平江州刺史桂阳王刘休范的反叛,晋爵为公,迁中领军将军,掌握禁卫军,督五州军事。昇明元年(477)杀后废帝刘昱,立刘准(宋顺帝)。此后陆续诛灭忠于宋室的袁粲、沈攸之、黄回等。三年三月,进位相国,封齐公,加九锡;四月,封齐王。不久,受顺帝刘准禅位,改国号“齐”,立都建康(今江苏南京),改元建元,史称南齐。即位后,为加强建康防务,于建元二年(480)着手改建城墙,用砖砌筑,形成以中轴线为基准、主要建筑物左右对称的风格,成为北魏重建洛阳的范本。在位期间,性清淡,勤朝政,提倡节俭,减免租赋,禁止宗室经营屯邸。设校籍官,整顿户籍,但因弊端百出,激起民怨。博涉经史,擅长草隶书,好围棋,著有《齐高棋图》2卷,是史载首位亲自著作围棋书的皇帝。四年病逝,葬泰安陵(今江苏丹阳),庙号太祖,史称高帝。

祖冲之

祖冲之(429—500),南朝宋、齐时期科学家。字文远。原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生于建康(今江苏南京)。祖家历代研究天文历法和算学,祖冲之从小接受家传,青年时进入“华林学省”(皇家学术机构)从事学术活动。南朝宋大明五年(461)在南徐州(今江苏镇江)刺史府先后任南徐州从事史、公府参军;八年,调至娄县(今江苏昆山东北)任县令。其间创制《大明历》,最早将岁差引进历法,采用391年加144个闰月的新闰周,首次精密测出交点月日数27.21223、回归年日数365.2428等数据;并发明用圭表测量正午太阳影长以定冬至时刻的方法;在数学方面,算出π的真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还给出π的两个分数形式:22/7(约率)和355/113(密率),其中密率精确到小数第7位;与其子祖暅一起利用“牟合方盖”解决球体积的计算问题,得到正确的球体积公式。南朝宋昇明三年(479)回到建康任谒者仆射,其后主要研究机械制造,曾奉齐高帝萧道成之命“追修古法”重造指南车,能够“圆转不穷,而司方如一”;造出“欹器”(一种灌溉用的汲水罐器);改造西晋初年杜预发明的“连机碓”和“水转连磨”,把水碓和水磨结合起来,称作“水碓磨”,生产效率更加提高;利用轮子激水前进的原理造成一种千里船,能够日行一百多里。南朝齐隆昌元年(494)至南朝齐建武五年(498)在南齐朝廷担任长水校尉,著《安边论》,建议朝廷垦荒地、兴农桑、安民生、固国防。一生著述甚多,在经学、音律、文学、考据方面皆有造诣。著有《易义》《老子义》《庄子义》《释论语》《释孝经》等哲学书籍,均佚失;小说《述异记》在鲁迅《古小说钩沉》中辑有佚文;汇集祖冲之父子数学研究成果的《缀术》被收入《算经十书》,作为唐代国子监算学课本,至北宋时失传。为纪念他,现代数学界把“密率”又称为“祖率”;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小行星1888被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

汤惠休

汤惠休,南朝宋诗人。字茂远。籍贯不详。早年出家为僧。擅文学,尤工诗歌,受民歌影响较深,风格绮丽宛转,与鲍照部分诗歌相似,世有“休鲍”之称。曾品评谢灵运、颜延之诗歌,有谢诗如“芙蓉出水”、颜诗如“错彩镂金”之论,此论历来被论者广为接受,颇有影响。宋文帝元嘉二十四年(447),南兖州刺史徐湛之在治所广陵(今江苏扬州)筑风亭、月观、吹台、琴室以招海内文士,与其结识并结为至交。三十年,孝武帝即帝位,诏命还俗,出仕为官,历任扬州从事史、宛朐县令。约于鲍照死后、宋亡以前去世。有集4卷,散佚。今存诗11首,收《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王敬则

王敬则(435—498),南朝齐将领。临淮射阳(今江苏宝应)人,侨居晋陵南沙(今江苏常熟)。幼好刀剑,以武艺被宋前废帝选入宫,为细铠将。明帝即位,用为直阁将军。泰始初(465),明帝以敬则为龙骧将军征寿春,出补暨阳令,迁员外郎。元徽二年(474),随太祖拒桂阳贼于新亭,敬则大破贼水军,焚其舟舰。昇明元年(477),迁员外散骑常侍、辅国将军、领临淮太守。建元元年(479),出为使持节、平北将军、南兖州刺史,都督南兖兖徐青冀五州军事,封寻阳郡公,邑三千户。建元二年,迁安东将军、吴兴太守。永明七年(489),出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豫州郢州之西阳司州之汝南二郡军事、征西大将军、豫州刺史。十一年,迁司空,常侍如故。世祖崩,遗诏改加侍中。隆昌元年(494),出敬则为使持节、都督会稽东阳临海永嘉新安五郡军事、会稽太守。海陵王立,进位太尉。明帝即位,进大司马,增邑千户。帝疑忌旧臣,既多杀害,敬则自以高、武旧臣,心怀忧恐。永泰元年(498),敬则惧祸及,举兵反叛,被杀。

沈约

沈约(441—513),南朝文学家、史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出身门阀世家,史有“江东之豪,莫强周、沈”之说。幼笃志好学,读书夜以继日,精通文史,聚书至二万卷。历仕宋、齐、梁三朝,旧史一般称其梁朝人。

在宋任记室参军,宋末入朝任尚书度支郎。在齐初为萧长懋记室,长懋立太子后,屡获升迁,仕宦得意。其时亦为竟陵王萧子良赏识,为其座上佳客,与萧衍、谢朓、范云等称“竟陵八友”。齐梁禅代之际,劝萧衍代齐,并连夜草就即位诏书,被萧衍视为成就自己帝业之人。入梁朝后,封建昌县侯,官至尚书左仆射,又迁尚书令,领太子少傅。晚年与梁武帝萧衍产生嫌隙,忧惧而卒。有司请谥为“文”,武帝曰:“怀情不尽曰隐。”故改谥“隐”。作诗重声律,首创“四声”之说,撰《四声谱》,钟嵘《诗品》以“长于清怨”概括其诗歌风格,为“永明体”诗奠基人之一。有文集100卷,多散失,现存者均保留于《全梁文》《全梁诗》中。明张溥辑有《沈隐侯集》;曾编选宋代诗文为《宋文章志》100卷,失传。长于史学,著有《晋书》110卷,《宋书》100卷,《齐纪》20卷,《高祖纪》14卷等。现仅存《宋书》。

纪僧真

纪僧真,南朝齐官员。建康(今江苏南京)人。宋末,僧真随征西将军萧思话及子萧惠开,皆被赏遇。惠开性苛,僧真以微过见罚,既而委任如旧。惠开临终叹曰:“纪僧真方当富贵,我不见也。”后悉心辅助萧道成,极受信任。当初,萧道成在淮阴领军府,僧真随从左右,为领军府参军、主簿,令学其手迹下名,代答书疏。萧道成称帝建齐,纪僧真参与密谋。僧真容貌言吐,雅有士风。高帝尝目送之,笑曰:“人何必计门户,纪僧真常贵人所不及。”建元(479—482)初,代东燕令,封新阳县男,三百户。转羽林监,迁尚书主客郎。永明元年(483),丁父丧,起为建威将军,又为中书舍人,太尉中兵参军。武帝时,任为前军将军、泰山太守、越骑校尉、建康令。明帝时,任为游击将军、司农卿、庐陵内史。建武元年(494),除游击将军,兼司农,待之如旧。欲令僧真治郡,僧真启进其弟僧猛为镇蛮护军、晋熙太守。永泰元年(498),除司农卿。明帝崩,掌山陵事,出为庐陵长内史,历事高、武、明三帝,皆得宠信。

江淹

江淹(444—505),南朝诗人、辞赋家。字文通。原籍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先世于晋室渡江时迁江南,成长于今江苏南部一带。13岁丧父,生活困顿,时以采樵养母。好学不辍,博览群籍,6岁能诗,早有文名,与鲍照齐名,世有“江鲍”之称。历仕宋、齐、梁三朝。20岁入宋始安王刘子真幕,教授五经,并代作章奏。泰始二年(466),因子真被宋明帝刘彧诛杀,转入建平王刘景素幕下。恃才傲物,为同僚所不容,被诬下狱,在狱中作书陈情,感动景素,获释。刘景素密谋叛乱,多次谏劝,二人遂生嫌隙,贬为建安吴兴(今福建浦城)县令。宋昇明元年(477),被辅政的萧道成召回,颇受宠信,掌书记文翰,重要文书大抵出其手。有齐一代,多在朝为官,职位屡迁。建武元年(494)出任宣城太守,在郡四年,还为黄门侍郎,秘书监。传“江郎才尽”故事即发生在其罢郡还京时。故事几近荒诞,但他此时确已无佳作。入梁后,仕途亨通如故,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封醴陵伯。卒谥宪。诗文多作于宋后期、齐前期,尤为被贬吴兴期间,作传世之作《恨赋》《别赋》。凡所著述百余篇,自撰为前后集,多佚,今仅存诗80余首,赋近30篇。明胡之骥有《江文通集汇注》。除诗文外,尚作有《齐史》十“志”,今佚。

刘季连

刘季连(?—505),南朝齐官员。字惠续。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武帝族侄。父思考,刘裕族弟刘遵考之堂弟,显于宋世,位至金紫光禄大夫。刘季连有名誉,早历清官。齐高帝受禅,悉诛宋室近属,将及季连,因太宰褚渊素与他相好,请求免其一死。高帝建元中,任尚书左丞。武帝永明初,出为江夏内史,累迁平南长沙内史,冠军长史、广陵太守,并行府州事。明帝建武中,从平西将军萧遥欣镇江陵,为长史、南郡太守。此时,明帝诸子幼弱,内亲仗遥欣兄弟,外亲倚后弟刘暄、内弟江祏。季连族甥琅邪王刘会为遥欣谘议参军,美容貌,颇才辩,遥欣遇之甚厚。刘会多所慠忽,于公座与遥欣竞侮季连。季连心怀怨恨,乃密奏明帝,称遥欣有反叛异迹。明帝乃以遥欣为雍州刺史。建武四年(497),以季连为辅国将军、益州刺史,令据控遥欣上游。永元元年(499)东昏即位,征季连为右卫将军,道断不至。季连闻东昏失德,京师多故,稍自骄矜。本以文吏知名,性忌而褊狭,士人始怀怨望。入梁,武帝召其还京,命邓元起代为刺史。季连自恃有兵十万,反于益州。因粮尽归降,赦为庶人,后为仇人所杀。

张僧繇

张僧繇,南朝梁画家。吴(今江苏苏州)人。天监(502—519)年间为武陵王国侍郎、直秘阁知画事,在宫廷秘阁中掌管皇家图书、文物、字画。历任右军将军、吴兴太守。擅作历史人物、肖像及宗教画,亦善画龙、鹰、花卉、山水等。一生足迹甚广,除任职南京、常州、绍兴等地外,还曾受命远赴蜀地,昆山、镇江、武汉等处也留下其壁画遗迹。梁武帝好佛,凡装饰佛寺,多命他画壁。所绘佛像,自成样式,称“张家样”,为雕塑者所楷模。因画艺高超,民间流传许多趣闻,“画龙点睛”的典故,即说他在金陵安乐寺画四条龙,给其中二龙点上了眼睛,未点睛者仍留壁上,点睛者则腾云驾雾飞升而去。对绘画贡献颇多,画人物“面短而艳”,在齐梁间逐渐取代顾、陆“秀骨清像”风格盛行大江南北,为丰满艳丽、雍容华贵之大唐风范前驱。用笔也不同于顾、陆紧劲连绵的“密体”,时有缺落而形象具备,所谓笔不周而意周,创“笔才一二,像已应焉”的画风,后人将其画法与唐吴道子并称为“疏体”。又吸收天竺(今印度)法,创不用勾勒,以重色青绿、朱粉染出阴阳的“没骨法”,使画面具立体感。曾在建康一乘寺画凹凸花,近看平面,远望眼晕如有凹凸感,世人惊异不已,遂改名“凹凸寺”。绘画用笔吸取书法笔法,点、曳、斫、拂,多从西晋书家卫夫人《笔阵图》入手,一点一画,别是一巧,是最初以书法入画的画家之一。作品有《二十八宿神形图》《梠武帝像》《汉武射蛟图》《吴王栠武图》《行道天王图》《清溪宫氠怪图》《摩纳仙人图》等,分别著录于《宣和画谱》《历代名画记》《贞观公私画史》等论著,但无真迹流传。

张融

张融(444—497),南朝齐文人、佛学家。字思光,一字少子。吴郡吴(今江苏苏州)人。出身世族,擅言谈,文章狂放,与众不同。宋孝武帝大明中期,任新安王刘子鸾北中郎参军。因事得罪孝武帝,外任封溪县令。不久,荐为秀才,对策中第,历官仪曹郎、抚军仓曹参军等。入齐后,历官咨议参军、镇军参军、征北咨议兼记室、司徒、司徒从事中郎、司徒右长史、黄门郎、太子中庶子、司徒左长史等。著有《张融集》27卷,又有《玉海集》10卷、《大泽集》10卷、《金波集》60卷,均散佚。代表作《海赋》文辞波诡激昂,顾恺之认为超越晋人木华的同题名作。明张溥辑有《张长史集》,收《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僧佑

僧佑(445—518),南朝梁佛学家。俗姓俞。原籍彭城下邳(今江苏徐州),生于建康(今江苏南京)。从小受到佛教的熏陶,幼年即入建初寺拜僧范为师。14岁至定林上寺,拜时人誉为“法门栋梁”的法达为师。20岁受具足戒而出家,后受学于律学著名法师法颖,潜心钻研律学二十余年,成为闻名于时的律学大师。南齐时期,竟陵王萧子良经常请僧佑讲解律藏之学,每次听众皆有七八百人之多。永明末,曾代表朝廷到三吴考核出家的五众。梁朝开国后,朝廷对僧佑倍加礼遇,一切佛教和僧人事务上的疑难大事,梁武帝都会请他决断。开创各寺院造立经藏的传统,并把信众的布施全用于整治、修缮寺院。性格巧思,善于佛像雕凿,作品现存有栖霞山三圣殿佛像及浙江嵊县原剡溪石佛。信徒广大,总共约一万一千余人。博学多闻,佛门一切均有涉猎,一生大多数时间埋首定林上寺和建初寺,穷治佛典。一生著述颇多,据《释僧佑法集总目录序》所列,计有《释迦谱》5卷、《世界记》5卷、《出三藏记集》10卷、《萨婆多部相承传》5卷、《法苑集》10卷、《弘明集》10卷、《十诵义记》10卷、《法集杂记传铭》10卷。其中,《出三藏记集》和《弘明集》为最重要、影响最深之佛学名著。

孔稚珪

孔稚珪(447—501),南朝齐官吏、诗人。《南史》避唐高宗小名讳,省作孔珪。字德璋。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孔灵产子。在宋,太守王僧虔引为主簿,州举秀才,任安成王车骑法曹行参军,转尚书殿中郎,后为萧道成(齐高帝)记室参军,与江淹对掌辞笔,历迁正员郎、中书郎、尚书左丞。以父忧去职,起为司徒从事中郎、州治中别驾从事史、本郡中正。齐永明七年(489),转骁骑将军、复领左丞,迁黄门郎、仍为左丞,转太子中庶子,又为廷尉、江左相等职,参与校定《晋律》旧注,请于国学置律学助教,教授法学,诏从其请,事未施行。后转御史中丞,迁骠骑长史、辅国将军。齐明帝建武初,授冠军将军、平西长史、南郡太守,上书建议北征,不为采纳。东昏侯永元元年(499),为都官尚书,迁太子詹事,加散骑常侍。卒赠金紫光禄大夫。文以《北山移文》,诗以《白马篇》最为有名。原有文集10卷,已佚;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辑有《孔詹事集》1卷。

范缜

范缜(约450—约515),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无神论者。字子真。南乡舞阴(今河南泌阳)人,长期居住建康(今江苏南京)。少孤贫,拜名儒刘瓛为师。布衣草鞋,卓越不群,勤奋好学,深受刘瓛赏识。“既长,博通经术,尤精《三礼》。”35岁始入仕途。初任齐宁蛮主簿,后迁尚书殿中郎。竟陵王萧子良任齐司徒后,移居鸡笼山西邸,招揽文学之士,大力宣扬佛教因果报应。永明七年(489),萧子良大宴宾客,问:君不信因果,何得有富贵贫贱?范缜回答:人生好比树上开的花,花瓣会随风飘落,有的越过窗户落在席垫之上,有的翻过篱墙堕入粪秽之中,这完全是自然现象。萧子良无言以对。后又以问难答对著《神灭论》,批判佛教“神不灭论”。提出“形神相即”“形质神用”;以质用统一论说明形神一元论,“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二者如同刀刃与锋利的关系。《南史·范缜传》称:“此论一出,朝野喧哗。”萧子良派使者王融以高官厚禄引诱,劝范缜放弃神灭论主张。他断然回绝,不“卖论取官”。明帝建武年间(494—498),离京出任湖北宜都太守。任期针对辖地神庙众多、民间迷信神鬼盛行的状况,采取措施严禁。后因母忧去职。

梁代齐后,被梁武帝任为晋安太守,四年后调京都任尚书左丞。时梁武帝好佛,定佛教为国教。为消除《神灭论》影响,梁武帝亲下《答臣下神灭论》敕书,动员曹思文等僧俗60多人,发表70多篇文章围攻,范则撰《答曹舍人》等作答。其著作多佚,《弘明集》中保有少量。

陶弘景

陶弘景(456—536),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出生于江东名门。祖陶隆,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自幼聪明异常,四五岁就用荻干作笔在灰中学字,10岁读葛洪《神仙传》,15岁著《寻山志》。读书破万卷,善琴棋,工草隶,通晓历代典章制度。20岁被召为南朝宋末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笃信老庄哲学和葛洪神仙理论。齐武帝永明十年(492),辞官归隐茅山华阳洞,以听松涛、吟咏为乐,自号华阳居士。后又遍游名山大川,到处寻求灵异。对以往的葛洪金丹教、杨义的《上清》经篆道教以及陆修静的南天师道进行总结和改革,最终开创道教茅山宗。沈约为东阳郡太守时,慕名多次相邀出山,他都不赴约。齐梁禅代之际,萧衍平建康,兵至新林。陶弘景派弟子取小道上表迎候,引用图谶,认为天下必归梁。梁武帝即位后,对他恩宠有加。每逢吉凶未卜或军国大事都要先问陶弘景,书信来往不绝,时人称之为“山中宰相”。其思想脱胎于老庄和葛洪神仙道教,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主张佛道双修,儒释道三教调和兼容并包;倡养性与炼形并重。一生勤于著述,在医药、炼丹、天文历算、地理、兵学、铸剑、经学、文学艺术、道教仪典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纂《真诰》《隐诀》,注《老子》等书200余卷。整理《神农本草经》,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7卷,共载药物730种,首创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药物分类法,至今沿用。

刘绘

刘绘(458—502),南朝齐诗人。字士章。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父亲刘勔为宋末大将。少与父亲门客交谈,顿挫慷慨,颇得赞誉。宋顺帝昇明初,入仕为著作郎,昇明二年(478),任行参军,后历官主簿、镇西外兵曹参军、太子洗马、大司马谘议、南康相、中书郎、太子中庶子、冠军长史、车骑长史等。东昏侯永元三年(501)冬,参与谋杀东昏侯的政变。不久病死。擅长骈文、诗歌和书法。作品多散佚,今存骈文3篇,收《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诗8首,收《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萧子良

萧子良(460—494),南朝齐文人。字云英。原籍东海兰陵(今山东枣庄),东晋时过江,定居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齐武帝次子,封竟陵王。早年任宋邵陵王刘友左行军参军、主簿。昇明三年(479)后,历官辅国将军、会稽太守、征虏将军、丹阳尹、南徐州刺史、南兖州刺史、护军将军兼司徒、车骑将军等。永明五年(487)任司徒,移居建康鸡笼山,召集天下才俊,抄写《五经》和百家著述,依据《皇览》范例,编《四部要略》千卷,中以范云、萧琛、任昉、王融、萧衍、谢朓、沈约、陆倕最知名,号称“竟陵八友”。同时又广召名僧讲佛论法,推动佛学大盛。九年,升尚书令兼扬州刺史,旋拜中书令。居官能体察民情,屡次上书为民请命。卒赠太宰、领大将军、扬州牧。通经史黄老,尤喜佛理,持律甚严,好结交文士。著有《净住子》20卷、《义记》20卷,散佚。今仅存《梧桐赋》及书启等20多篇,明人辑有《南齐竟陵王集》。

萧衍

萧衍(464—549),南朝梁国君主、诗人。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齐高帝萧道成族侄。多才多艺,齐永明年间与沈约、谢朓、范云等七人游竟陵王萧子良门下,称“竟陵八友”。初仕王俭的东閤祭酒,升宁朔将军,封建阳县男。因多次挫败来犯北魏军,军功显著,又历官都督、辅国将军、雍州刺史。因齐东昏侯萧宝卷昏庸残忍,遂于齐永元二年(500)起兵襄阳,拥立南康王萧宝融。梁武帝天监元年(502),迫齐和帝萧宝融禅位,自立为帝,国号梁。颇具治国才能,在位提倡尊儒崇佛,兴建国学,开五经馆,设士林馆,广招学者,制定礼乐,颇有政绩。中年佞佛,大兴土木,广建寺院,耗费无度;晚年昏愦无为,放纵朝政。太清二年(548),养子正德勾结东魏降将侯景叛乱,攻入建康,被囚台城,次年饿死。简文帝即位后,谥武皇帝,庙号高祖。著述丰富,兼及经史诗文佛学等,大都散佚。明代张溥辑有《梁武帝集》,收《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谢朓

谢朓(464—499),南朝齐诗人、骈文家。字玄晖。原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生于建康(今江苏南京)。出身门阀世家。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均为显宦,母亲为宋文帝之女长城公主。少好学,有美名。建元四年(482)入仕,出任豫章王萧嶷太尉行参军,后在随王萧子隆幕下任功曹,转文学,故有“谢文学”之称。时竟陵王萧子良开西邸,招致文学之士,朓与其盛会,参与唱和酬作,与王融、沈约等共称“竟陵八友”。永明九年(491)从随王赴任荆州,西邸文士设夜宴为之饯行,席间多有吟咏。二年后返京,改任新安王(即海陵王萧昭文)中军记室。就在他返京这年,齐明帝萧鸾篡统。朓由此前在诸王门下的文学生涯转为险象丛生的仕宦之途。建武二年(495)转中书郎,不久出任宣城太守,故又有“谢宣城”之称。在郡一年余,其山水名作多作于此时。后因告发岳父王敬则谋反事越级升尚书吏部郎。永元元年(499),贵戚江祏等欲废萧宝卷,改奉始安王萧遥光为帝,暗中联结谢朓,朓不肯,乃被江祏、萧遥光诬陷,系狱而死,年仅36岁。以山水诗著称,其诗一扫玄言余习,抒情状物,情景交融,音韵婉转,清新流丽,对唐诗有深刻影响。宋代严羽称:“谢朓之诗,已有全篇似唐者”(《沧浪诗话》),为“永明体”诗杰出代表,时享盛名,与谢灵运并称“二谢”,为“小谢”。其诗《隋史·经籍志》著录有《谢朓集》12卷,又《逸集》1卷,至唐时已有散佚,今本《谢宣城集》5卷,乃南宋楼炤取其前五卷即诗赋刻之,后之刊本都从楼本出。近人搜集其诗200多首编《谢宣城诗注》。

刘勰

刘勰(465?—539?),南朝齐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字彦和,法名慧地。原籍莒县(今属山东),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出身仕宦之家,父逝后家道中落,幼笃志好学,守贫奉母。齐武帝永明年间(483—493)依附沙门,居建康(今江苏南京)定林寺,助僧祐整理佛经。遍读寺中佛家经典,饱览经史百家及历代文学作品,对文学理论有深入研究。齐明帝建武五年(498)前后,始作《文心雕龙》,费时约五年完成。《文心雕龙》10卷,50篇,体系宏大、结构严密,为中国古代最重要、最系统的文学理论和批评巨著,今已发展为一门专学,称“龙学”。因声名未显,遂扮卖书郎守在文坛名家沈约门前,觑便呈上书稿。沈约阅毕大加称赞,认为“深得文理”。因沈约称誉,刘勰和《文心雕龙》渐为人知。梁武帝天监二年(503),年近40终入仕途,历官奉朝请、临川王萧宏记室、车骑将军夏侯详仓曹参军、太末县令,南康王萧绩记室兼萧统东宫通事舍人、步兵校尉兼东宫通事舍人等。为官清廉,治理得法。受太子萧统赏识,常受请为京城寺塔及名僧碑志撰文,或参与《文选》编纂。中大通三年(531)萧纲立太子后,奉命与名僧慧震在定林寺整理佛经。费时几年整理完成后有出世之思,遂烧发自誓,弃官为僧。著述宏富,惟多散佚,除《文心雕龙》外,今存《灭惑论》《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2文,收入《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钟嵘

钟嵘(467?—519?),南朝齐、梁时期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字仲伟。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人。出身望族。齐永明三年(485)秋,与兄岏并任国子生,受国子监祭酒王俭赏识,荐为本州秀才。建武(494—498)初,为南康王萧子琳侍郎。门阀等第观念颇浓,入梁后上书奏请严士庶、清浊之辨,为萧衍所纳,迁中军临川王萧宏行参军。天监三年(504),随衡阳王萧元简出守会稽,任记室。十三年,返京。十七年,任晋安王萧纲记室。不久卒于任。撰《诗品》3卷,据《汉书·古今人表》九品论人之意,分列上、中、下三品,每品一卷。所录以五言诗为主,所评汉魏以迄南朝梁代诗人122人,显优劣,叙源流,指出各家利病。书前有《序》,阐明自己的诗学观念,论述诗歌发生、发展的历史,阐发有关诗歌创作、欣赏、批评等问题,为重要的诗学理论文章。评诗重真情实感、华美辞采,标举风力,以堆垛典故、拘忌声律为病。以诗的语言论诗,能简要准确地概括诗人风格,常为后世论者所用。开创“诗话”这一论诗形式,影响深远。

谢赫

谢赫,南朝齐、梁时期画家,绘画理论批评家。生平事迹少有记载,目前仅见姚最《续画品》中载其“貌写人物,不俟对看,所须一览,便工操笔。点刷精研,意在切似;目想毫发,皆无遗失;丽服靓妆,随时变改;直眉曲鬓,与世事新。别体细微,多自赫始。遂使委巷逐末,皆类效颦。至于气韵精灵,未穷生动之致;笔路纤弱,不副壮雅之怀。然中兴以后,象人莫及”。善作风俗画、人物画。著有《古画品录》,品评公元3世纪至4世纪的重要画家画作,提出中国绘画上的“六法”论,成为后世画家、批评家、鉴赏家们所遵循的原则。此书为中国美术史上第一部绘画批评专著。

宝唱

宝唱,南朝梁僧人、佛教文献学家。约生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间,卒年不详。俗姓岑,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少时农耕。18岁投僧祐律师出家,常住庄严寺,学习经律。齐末避乱浙江、福建一带,梁天监四年(505)回建康(今江苏南京),敕为新安寺主。广览博寻,勤学善思。曾听居士顾道旷讲经史及《庄子》《周易》。十一年受梁武帝之命,助僧伽婆罗译经,笔受其文,共计11部。又助僧祐编撰《众经要抄》88卷,助智藏纂《义林》80卷,助僧朗注释《大般涅槃经》72卷,助梁太子萧纲编《法宝连壁》200余卷。又纂集历代叙述佛理的著作《续法轮论》70余卷。十五年,修订僧绍《华林殿经目》成《众经目录》4卷。著有《法集》130卷、《出要律仪》20卷、《名僧传》31卷、《经律异相》55卷、《比丘尼传》4卷等。其中除《经律异相》55卷、《比丘尼传》尚存,其他均佚。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辑存其文4篇。

刘令娴

刘令娴,女,南朝梁诗人。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刘孝绰三妹,世称刘三娘。出身门阀世家,兄弟子侄70多人皆文,幼承熏陶,颇有才学。嫁给诗人徐悱,夫唱妇随,琴瑟相谐。因夫宦游在外,情怀相牵,常以诗歌赠答,其诗多写闺怨,其赠答其夫之《答外诗》二首,以写景衬相思,颇真切生动。夫死于晋安太守任上,归葬建康(今江苏南京),遂作《祭夫文》,语言大胆,清新流丽,为古今悼念文字中不可多得之杰作。徐悱之父徐勉名重一时,本拟为子作悼词,见其祭文催人泪下,感叹不如,遂搁笔。有集3卷,散佚。今存诗8首,收《先秦汉魏南北朝诗》;文1篇,收《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陆厥

陆厥(472—499),南朝齐诗人。字韩卿。吴郡吴(今江苏苏州)人,齐诗人陆慧晓之孙,梁文学家陆倕之侄。一表人才,喜文学,尤擅五言诗,以新奇见称。齐武帝永明九年(491),诏令百官举贤,荐为州举秀才。永明末年,与沈约书信往返,讨论沈约等所倡导的诗歌声律问题,为六朝文论之重要材料,常为后人引用。明帝建武元年(494),任太子少傅王晏主簿。次年,迁后将军邵陵王萧子贞行参军。后废帝永元元年(499),因父亲陆闲受始安王萧遥光谋反案牵被杀,悲恸过度而死。有集十卷,散佚。今存文1篇,收入《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诗10首,收入《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其中《临江王节士歌》寄寓不被重用的牢骚,于齐梁诗坛透出些许慷慨不平的气息。

萧宏

萧宏(473—526),南朝梁皇族、梁武帝六弟。字宣达。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梁武帝攻占建康,以之为中护军,卫戍京师。天监元年(502)封为临川王,迁扬州刺史。四年,奉诏都督南北兖、北徐、青、冀、豫、司、霍八州北讨诸军事。五年五月到七月间,梁武帝发动北伐,北伐军两线并进,先后拿下宿预、梁城、合肥、羊石、霍丘、朐山、固城等十几座城池。其中,不少城池都是在齐末梁初被北魏乘虚夺取的,现在失而复得。梁军器械精新,军容极盛,士气旺盛。然而,萧宏攻占梁城后,驻兵洛口(今安徽怀远附近),却怯阵畏缩不前,夜遇暴风雨,弃军逃亡,致使数十万大军溃散。后迁太尉、骠骑大将军等职,领扬州刺史20余年,搜括聚敛,有库房百间,积钱三亿,绢帛、奇珍无数。武帝子豫章王萧综对萧宏恣意敛财非常痛恨,仿照前人《钱神论》写《钱愚论》,讽刺叔叔贪婪无度。武帝见其无谋反的政治野心,亦不加罪。

刘孝绰

刘孝绰(481—539),南朝梁诗人、骈文家。本名冉,小字阿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刘绘长子,与弟孝仪、孝威合称“刘氏三骏”。才华出众,7岁能文,视若神童,14岁可代父拟写诏诰,受沈约、任昉、范云赏识。天监(502—519)初,出仕著作佐郎,迁太子舍人,兼尚书水部郎,安成王萧秀记室,太子洗马,又外任上虞令。后返建康,拜秘书丞。天监十三年,赴郢州外任萧秀咨议,再因事免官,归京闲居。后又出任安西记室,累迁萧宏骠骑咨议参军。普通初年,迁太府卿、太子仆,重掌东宫管记,与昭明帐下殷芸、陆倕、王筠、到洽等同被优礼。北魏正光三年(522),获请为昭明太子编录个人文集并作序,协助昭明太子编纂《文选》。后迁员外散骑常侍、兼廷尉卿,因恃才傲物与同乡兼同僚到洽结怨,被弹劾免官。七年,被梁武帝起用为萧绎咨议参军。累迁尚书吏部郎,又因事贬临贺王长史,旋升秘书监,死于任,萧绎为作墓志铭。原文集散佚。明张溥辑有《刘秘书集》,收《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后人又续补,其中五言诗《赠陆长史倕》为现存南朝篇幅最长之诗。

陈庆之

陈庆之(484—539),南朝梁将领。字子云。义兴国山(今江苏宜兴)人。因出身寒门,长年不得重用,41岁始独立领兵。北魏正光六年(525),梁武帝任命陈庆之为宣猛将军、文德主帅,领兵两千护送豫章王萧综接管徐州,击溃北魏宗室元延明带领的两万兵马。大通元年(527),与寻阳太守韦放合攻魏之涡阳。魏遣征南将军元昭率数万步骑来救,陈庆之乘魏军远来新至,仅指挥100人击破其前锋。大通二年,北魏发生内乱,魏北海王元颢来降,梁武帝欲利用其向北拓地,遂封元颢为魏王,以陈庆之为假节、飙勇将军,护送元颢北归。陈庆之以七千之众,从铚县至洛阳,前后作战47次,攻城32座,战无不克。中大通二年(530),以陈庆之为都督南、北司、西豫、豫四州诸军事、南、北司二州刺史。大同二年(536),豫州闹饥荒,陈庆之开仓放粮济灾民。五年十月去世,时年56岁。梁武帝以其忠于职守,战功卓著,政绩斐然,追赠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谥武。

刘孝仪

刘孝仪(484—550),南朝梁文学家。名潜,字孝仪。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刘绘三子,与兄孝绰、弟孝威合称“刘氏三骏”。幼丧父,与诸兄弟勉励勤学,满门能文。天监五年(506)秀才,初仕为镇右始兴王萧憺法曹行参军,随任益州,兼管记室。后转任中抚军、主簿,迁尚书殿中郎,奉命写《雍州平等寺金像碑》,碑文赞无量寿佛,而以儒家所称圣贤尧与孔丘作比,文辞宏丽,为其代表作。后随晋安王萧纲出镇襄阳,任安北晋安王功曹史。中大通三年(531)萧纲立太子后,任太子洗马、中舍人、戎昭将军、阳羡令,擢建康令。大同中期,任中书郎,又贬安西咨议参军。出使北魏后,复为中书郎兼司徒右长史,又兼宁远长史,主管彭城、琅玡二郡。又升尚书左丞,兼御史中丞,任上多有谏议弹奏,无所顾忌,受时人赞许。后任伏波将军、临海太守。任上励精图治,整顿纲纪,安定秩序,遂使民风大变。中大同初,任守都官尚书。太清元年(547),外任为豫章内史。以文章著名,其兄刘孝绰有“三笔六诗”之说,“六诗”指孝威善诗,“三笔”即指孝仪善文。著有《刘孝仪集》20卷,散佚。明张溥辑有《刘孝仪孝威集》,收《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另存诗12首,收《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与弟孝威文共1卷,收《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萧子云

萧子云(487—549),南朝梁史学家、文学家、书法家。字景齐。南兰陵人(今江苏常州西北),齐豫章文献王萧嶷第九子。曾任国子祭酒,故又称“萧祭酒”。梁天监十三年(514)入仕,历官秘书郎、太子舍人、晋安王文学、司徒府主簿、丹阳尹府丞、贞威将军、临川内史兼侍中、员外散骑常侍、国子监祭酒、领南徐州大中正。太清三年(549)三月,侯景之乱爆发,宫城失守,萧东奔晋陵(今江苏常州),饿死于显灵寺僧舍中。善书法,师承钟繇、王羲之,笔力劲骏,意趣飘然。精草书、行书、小篆,并创小篆飞白,尝飞白大书“萧”字,李约得之,建一室曰“萧斋”。书法深得梁武帝赏识,以为可与钟繇并驱争先,名声远播,百济国曾派使者前来求购其作。欧阳询评其飞白曰:“张乌巾冠世,其后逸少、子敬,又称绝妙,然飞而不白。萧子云轻浓得中,如蝉翼掩素,游雾崩云,可得而语。”传世作品有草书《千字文》、章草《史孝山出师颂》。另有《五十二体书》1卷传世,对后人研习书法有助。

皇侃

皇侃(488—545),南朝梁经学家。一作皇偘,其字不详。吴郡(今江苏苏州)人。青州刺史皇象九世孙。少好学,师事时之名儒会稽贺玚,尽通其业。精通儒家经学,尤明《三礼》之学和《孝经》、《论语》。曾任国子助教,每讲学时,听者常数百人。撰《礼记讲疏》50卷奏上,诏付秘阁。不久,召入寿光殿讲说《礼记》义理,武帝称赏,加员外散骑侍郎。性至孝,曾日限诵《孝经》20遍。母亲卒,还乡里。西平邵陵王钦佩其学问,厚礼迎之,因染心疾,卒。撰有《论语义疏》10卷,略于传统的章句训诂和名物制度,而多以老、庄玄学解经,表现出南朝的玄学之风。此书南宋时亡佚,清乾隆间得于日本,已有窜乱,后收入《四库全书》,《古经解汇函》亦有刻本传世,为南朝经疏仅存于今者。另撰有《礼记义疏》《礼记讲疏》《孝经义疏》等,均佚。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中有辑本。

萧子显

萧子显(489—537),南朝梁史学家、文学家。字景阳。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齐高帝萧道成孙。他13岁时,萧齐皇朝被萧衍推翻。入梁后,萧子显凭借其才华、风度、谈吐,得到梁武帝礼遇信任,历任太子中舍人、国子祭酒、侍中、吏部尚书等职。博学能文,好饮酒,爱山水,不畏鬼神,恃才傲物。酷爱史学,一生撰写五部历史著作:《后汉书》100卷,《晋史草》30卷,《齐书》60卷,《普通北伐记》5卷,《贵俭传》30卷。除《齐书》外均失传。《齐书》在檀超、江淹、沈约等所修南齐史的基础上写定,以南齐宗室而记南齐事,材料丰富,叙事简洁。萧子显完成《齐书》的时间,按唐刘知几说法在梁武帝天监年间。如此说准确,则《齐书》的撰成当在天监八年(509)至十八年期间,即萧子显20岁以后至30岁以前。后人为区别萧子显的《齐书》和唐初李百药所撰《齐书》,称前者《南齐书》,后者《北齐书》。大同元年(535),出为吴兴太守,卒于任。

刘孝威

刘孝威(496—549),南朝梁诗人、骈文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刘绘六子,与兄孝绰、孝仪合称“刘氏三骏”。幼丧父,与诸兄弟勉励勤学,满门能文。梁武帝普通四年(523)任晋安王萧纲法曹,转任主簿,与徐摛、庾肩吾、陆杲和兄刘孝仪等十人被萧纲知赏,称“高斋学士”。萧纲立太子后,又任太子洗马,累迁中舍人、庶子、率更令,并掌书记。太清初年官至中庶子,兼通事舍人。侯景作乱,建康失陷后向侯景投降,随司州刺史柳仲礼奉侯景之命西上,途至安陆饥病而死。以诗著名,其兄刘孝绰有“三笔六诗”之说,“三笔”指孝仪善文,“六诗”即指孝威善诗,所作多侍宴、奉和之作,其中《望隔墙花诗》“隔墙花半隐,犹见动花枝。当由美人摘,讵止春风吹”,颇清新流丽,似为后世《莺莺传》中“隔墙花影动”所效仿。原有《刘孝威集》10卷,散佚。明张溥辑有《刘孝仪孝威集》1卷。存诗60首,收《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萧统

萧统(501—531),南朝梁文学家。字德施,小字维摩。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梁武帝萧衍长子。天监元年(502)立为太子。天赋聪颖,酷爱读书,5岁遍读五经,9岁能讲《孝经》,12岁学判案,15岁协理政务,办事明察,性情仁厚,颇见理政才具。喜爱文学,藏书三万卷,聚集刘孝绰、王筠、陆倕、殷筠、刘勰等文士入幕,常谈文论道,纵说古今,文学之盛为晋宋以来所未见。天监十七年(518),召集名僧,开讲佛教典籍,并在宫内别立慧义殿,专作佛教法集会所。普通三年(522),令刘孝绰为他编撰文集并作序。曾于京口(今江苏镇江)南郊招隐山筑读书台并建增华阁用以读书撰文。中大通三年(531)春,游览宫内后池落水,因此得病而死。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一生最大功绩,是召集刘孝绰等文士幕僚费时两三年编《文选》30卷。此书以情义、辞采并茂为标准,上起先秦、下迄梁代选辑138位作家的作品七百余篇,为迄今所见中国辑录最早、规模最大的诗文总集,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非常重要,对后世文学发展影响至大,论者、论著作极多,形成专门之“选学”。此外又编撰古今典诰为《正序》10卷,辑选五言诗为《文章英华》20卷,均散佚。著有文集6卷,今有两种版本行世。

陈霸先

陈霸先(503—559),南朝陈国创立者。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人。出身寒门,倜傥大度,志向高远,喜读兵书,多武艺。初仕梁,任里司、油库吏、传令吏等微职,后从军,屡立战功,官位渐显。及侯景作乱,起兵征讨,率兵北上,承圣元年(552)攻克建康,大败侯景,任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徐州刺史,镇守京口(今江苏镇江)。三年西魏军破江陵,梁元帝萧绎被杀后,与王僧辩拥立萧绎子晋安王萧方智,主持国政。后王僧辩改立萧渊明为帝,陈霸先苦劝不从,遂发奇兵袭杀王僧辩,废萧渊明,奉萧方智于建康称帝。自任尚书令、都督中外诸军事、车骑将军、扬州刺史、南徐州刺史,执掌朝政。太平二年(557)九月,封陈公,备九锡。再进位相国。十月,改封陈王。旋禅梁称帝,建国号陈,定都建康,改元永定。在位三年,任贤使能,政治清明,使江南局势渐趋稳定。永定三年(559)病逝,葬万安陵,谥武皇帝,庙号高祖。

萧纲

萧纲(503—551),南朝梁国君主、诗人。字世缵,小字六通。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梁武帝第三子,萧统之弟。幼聪颖,6岁能文,援笔立成,辞采华美,识悟过人,读书十行俱下,被父武帝称许。天监五年(506)封晋安王,后历官云麾将军、南兖州刺史、丹阳尹、荆州刺史、江州刺史、侍中、南徐州刺史、雍州刺史等。雍州任上广纳文人名士,以庾肩吾、刘孝威、江伯摇、孔敬通、申子悦、徐防、徐摛、孔铄、鲍至等为学士,号“高斋学士”,同时入幕者还有陆杲、刘孝仪兄弟等文士。中大通三年(531),立为太子,徐摛、徐陵父子,庾肩吾、庾信父子,张长弓、鲍至等海内文士聚集东宫,以“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之思,与文士幕僚竞相作诗,描写贵族生活,文辞轻靡艳丽,时称“宫体诗”,风靡一时。还与他们编纂《昭明太子传》5卷、《诸王传》30卷、《礼大义》20卷、《老子义》20卷、《庄子义》20卷、《长春义记》100卷、《法宝连璧》300卷等,惟这些著作多散佚。侯景之乱中,于太清三年(549)立为皇帝,又于大宝二年(551)废为晋安王,被囚禁,继而被杀。谥明皇帝,庙号高宗。萧绎即位后改谥简文皇帝,庙号太宗。有文集100卷,散佚。明张溥辑有《梁简文帝集》,收《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又有辑补。

徐陵

徐陵(507—583),南朝梁、陈时期诗人、骈文家。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父亲徐摛善诗,为“宫体诗”创始者之一。幼承家学,8岁能文,12岁通老庄。博览史籍,长于口辩,为当时名流所激赏。17岁随其父参晋安王萧纲(即简文帝)宁蛮府军事。萧纲立太子后,任东宫学士。时萧纲幕下尚有庾信父子等,互相唱和酬作,诗文喜用典故,辞藻绮丽,与庾信齐名,世号“徐庾体”,为宫体诗重要作者之一。太清二年(548),以通直散骑常侍身份出使东魏,因侯景之乱羁留邺城7年。后从梁贞阳侯萧渊明南归。入陈后,历任尚书右仆射、右光禄大夫、中书监、太子少傅等,历事诸朝,至后主初年才去世,有陈一代重要公文多出其手,故《陈书》本传称其为“一代文宗”。曾编选文学总集《玉台新咏》,收东周至南朝梁代诗769首,计五言诗8卷,歌行1卷,五言四句诗1卷,共10卷,所收皆“艳歌”,但一些古代优秀民歌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等也赖之以存。其序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将轻艳柔靡文风发展到极致,与所收作品风格颇为合辙。有文集30卷,多散佚,明人辑有《徐孝穆集》6卷,今存。

萧绎

萧绎(508—555),南朝梁国君主,文学家、学者、书画家。字世诚,小字七符,自号金楼子。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梁武帝萧衍第七子,萧纲之弟。幼聪颖,5岁能背诵《曲礼》,6岁能诗。天监十三年(514)封湘东郡王,初为宁远将军、会稽太守,迁侍中、宣威将军、丹阳尹。普通七年(526),外任荆州刺史,都督荆、湘、郢、益、宁、南梁六州军事。后历官平西将军、护军将军、江州刺史等。侯景之乱中,先拥兵观望,继同室操戈,铲除河东王萧誉、邵陵王萧纶,再平定内乱,于天正元年(552)称帝,改元承圣,定都江陵。又与西魏合力攻杀于侯景之乱中在西蜀称帝的萧纪,却复因利益瓜分矛盾,承圣三年(554)为西魏所败,不久被其侄梁王萧詧用土囊压杀。在萧詧与西魏联合攻陷江陵前,命人焚烧古今图书14万卷,为中国历史又一文化浩劫。

萧绎天才英发,博览群书,擅长文学、书画,和裴子野、刘显、萧子云、张缵等才俊为布衣之交。一生著述丰富,有《金楼子》、《汉书注》115卷、《内典博要》100卷、《周易讲疏》10卷、《老子讲疏》4卷、《连山》30卷等,部分出自臣僚之手。所作文集52卷、小集10卷,中以《荡妇秋思赋》最为人称道,惟所著多散佚。明张溥辑有《梁元帝集》,收《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续有校补。

庾信

庾信(511—581),北朝周诗人,辞赋家、骈文家。字子山。原籍南阳新野(今属河南),永嘉乱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幼聪敏,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15岁即为梁昭明太子东宫侍读。及萧纲立太子后,与徐陵同为东宫抄撰学士。时其父肩吾在东宫掌管记,父子出入宫禁,恩礼甚隆。诗文辞藻绮艳,与徐陵齐名,时称“徐庾体”,为宫体诗代表作家。梁武帝太清元年(547),侯景作乱,奉钦命率宫中文武千余人守朱雀门,侯景兵至,弃军逃奔江陵。552年,梁元帝即位于江陵,任御史中丞等。承圣三年(554),奉命出使西魏,被扣留长安,自此再未回南朝。其时西魏攻陷江陵,大肆杀戮,并将十万俘虏带至长安,包括庾信妻子及母亲。在北朝,历二朝五帝,位望通显超过南朝。陈文帝时南北通好,羁北之士纷纷南归。63岁时,陈请求放归王褒、庾信等十数人,周武帝惜才,惟留庾信、王褒不遣。晚景萧瑟,故国之思与仕北之耻纠结于心,郁郁终老。其文学创作,以42岁羁留北方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作品经两次战火,留存甚少,所作流于轻艳,惟声律、用典、骈偶等修辞技巧颇为成熟;后期作品历国破家亡之痛,又受北方清刚之风感染,遂“穷南北之胜”,思想内容深刻,感情真实深沉,风格悲慨苍凉。《哀江南赋》、《拟咏怀》27首为其后期及一生创作之巅峰,亦为南北朝文学之集大成者,对唐诗有重要影响。杜甫评曰:“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戏为六绝句》)“暮年诗赋动江关”(《咏怀古迹》)。其骈文、骈赋与鲍照并举,亦代表南北朝骈文、骈赋之最高成就。有《庾子山集》。

顾野王

顾野王(519—581),南朝梁、陈间文字训诂学家、史地学家、文学家、诗人、书画家、音乐家。字希冯。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出身吴地名门望族。自小聪慧,博览群书,遍观经史,精记默识。9岁写成《日赋》,颇有文采,领军朱异阅后大为惊奇。12岁随父去建安(今福建建瓯),撰《建安地记》两篇。梁大同四年(538),拜太学博士,不久升为中将军、临贺王府记室参军。太清三年(549)“侯景之乱”时,因在家服父丧,当即招募乡兵,随义军赴建康增援。建康城陷,复归吴郡。陈武帝时,任金威将军、安东监川王府记室参军、府谘议参军。陈宣帝太建年间,迁国子监博士,掌国史,主修梁史,为知梁史事兼东宫通事舍。后以才学显著,迁为黄门侍郎、光禄卿。卒赠秘书监、右卫将军。一生著作丰富,内容涉及文学、文字学、方志、史学等多方面。博学宏才,天文地理、蓍龟占候、虫篆奇字,无所不通。工诗文,善书法、丹青,擅长人物,尤工草虫。宋徽宗赵佶曾得其《草虫图》,称为精工之作,著录于《宣和画谱》。

刘逖

刘逖(525—573),北朝齐诗人。字子长。彭城(今江苏徐州)人。魏太常卿刘芳之孙。早年好弋猎骑射,及时行乐,喜交游,为人诙谐。仕于魏,初为郡功曹,任州主簿、永安公开府行参军。因倦于羁旅,遂发愤读书,手不释卷,留心文学,工于诗歌。北齐文宣帝天保初(550),任定陶县令,因事获罪免官。废帝乾明(560)时,任员外散骑常侍,奉使南朝梁,返兼三公郎中。孝昭帝皇建元年(560),任太子洗马。武成帝时任中书侍郎,入典机密;并再次出使拜访南朝陈,归任通直散骑常侍,不久,迁给事黄门侍郎,撰修国史。后又出使北周,与周朝议论往复,斟酌古今,不辱使命,归任仪同三司。齐后主时,任江州刺史、仁州刺史,后召还朝廷,待诏文林馆,与崔季舒等编《御览》,任散骑常侍。武平四年(573),与崔季舒等联名谏阻后主奔赴晋阳,被权贵韩长鸾陷构受戮。文学才华出众,时誉很高,惟所作诗文大都散佚。今存诗4首,收《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同类推荐
  • 褚时健传(试读本)

    褚时健传(试读本)

    《褚时健传》,褚时健数万字自述首次披露,褚橙运营细节深度全公开。褚时健最认可的权威授权传记,自序中称本书“写出了他真实的一生”,《褚时健传》是他最重要的传记作品。88岁老人的传奇人生,起落、颠覆、从谷底反弹的力量,风靡全国的“励志橙”创业史,以及他不息的强大生命力。王石、吴晓波作序推荐《褚时健传》,王石称自己看完书稿夜不能寐。大量细节披露褚橙经营方法和理念,包括褚橙的内部管理、渠道拓展、营销、品质监控等,这是之前的书都没有详细讲到的部分。
  • 陈果夫全传

    陈果夫全传

    《陈果夫全传》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陈果夫和陈立夫的生平痕迹。内容包括:祖上余萌、自强和奋斗、为蒋氏出力、在权力的巅峰上、在得意和不得意之间等。
  •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美国著名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的一部自传体著作,也是她的处女作,于1903年出版,作品一发表,立即在美国引起了轰动,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本书详细讲述了小海伦·凯勒因一场疾病失去了视觉、听觉,但在安妮·沙利文老师的耐心教育下学会读书认字、认识世界,并以优秀成绩从哈佛大学毕业,最终成长为一个名垂青史的教育家及作家的故事。全书文字朴实优美,富有哲理,行文流畅简洁、真实感人,是自传文学的佼佼者。
  • 寒冰的篝火:同时代人回忆茨维塔耶娃

    寒冰的篝火:同时代人回忆茨维塔耶娃

    茨娃女儿、妹妹、马克·斯洛宁、利季娅等人回忆茨维塔耶娃,茨娃两极化的性格,对待朋友和生活的态度,临死前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茨维塔耶娃之死……在书中得到立体的呈现。这些回忆是相关传记写作时常援引的资料。
  • 卑鄙的圣人:曹操2

    卑鄙的圣人:曹操2

    历史上的大奸大忠都差不多,只有曹操大不同!曹操的计谋,奸诈程度往往将对手整得头昏脑涨、找不着北,卑鄙程度也屡屡突破道德底线,但他却是一个心怀天下、体恤众生的圣人;而且他还是一个柔情万丈、天才横溢的诗人;最后他还是一个敏感、自卑、内心孤独的普通男人。
热门推荐
  • 锻神道

    锻神道

    悲剧小子误解封印,因此幸得武神传承。身负血海深仇的他为获取举世无双的灵力,毅然吞食了武神灵种……导致十世浩劫从此展开。成吉思汗、女皇武则天、徐福、刘备,他到底几种身份?他究竟何时醒来?“哼!”小女孩儿娇嗔道:“我不管,反正我让你猜,你猜到了我就帮你把蛋蛋拿开。如果你不愿意猜的话,那你就继续在这里四处的瞎摸吧!”“我不帮你拿走蛋蛋,你这辈子都休想……”友情提示:无限流小说,笑点低者勿入!书中有雷,阅文需谨慎!请到盛大游戏中心购买正版排雷针。“雷只一个字,我只说一次,读者们最好去用宽容表示,风流太放肆,守住了坚持,看我为你爆雷一次!”《锻神道》交流群:1312702
  • 火影之萝莉小鸣人

    火影之萝莉小鸣人

    身为十尾人柱力,岂能不风骚?斑?看我拿你当俘虏;带土?看我破了你的计划;木叶?看我毁了你。我拥有最强通灵兽,最强瞳术,最强遁术,最强血继限界,不对,所有的血继都是我的!我身体里原来封印着九尾,在我来到这里后,九大人柱力体内的尾兽都没了,人柱力还好好的,这是为什么?因为我就是十尾人柱力!
  • 元尊傀儡师

    元尊傀儡师

    在这天元大陆上没有耀眼的魔法,也没有努力的修仙者。这里只有强劲体制的元武者和擅长使用的傀儡的唐门弟子。看一位唐门的弃子如何一步一步的登上大陆巅峰成为至尊傀儡师。本书感谢墨星免费小说封面支持,百度搜索“墨星封面”第一个就是!
  • 绝代医神在都市

    绝代医神在都市

    苏子恒一场冤狱,偶得丹阳天圣仙道传承,为了病重失魂的妹妹,毅然选择了由医入道!漫漫医道前行,各种病症千奇百怪,一双灵神天眼,看透疑难杂症,一身丹阳天圣传承,震慑魑魅魍魉!不知不觉间,苏子恒便走上了绝世医神的巅峰之处!
  • 王小胖的不二童年

    王小胖的不二童年

    如果你从小生活在农村,很可能就是书中的主角;如果你生活在城市,将会看到不一样的世界。王小胖的故事是真实的故事,是平凡的故事,也是有趣的故事。品读王小胖,让我们珍藏美好的童年!
  • 戒烟日记

    戒烟日记

    讲述一个男人从学会吸烟到开始戒烟的过程。学吸烟容易,戒掉烟难。全文重点记录戒烟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以让启发更多人走上戒烟的道路并最终获得成功。
  • 凤御凰:不良皇后

    凤御凰:不良皇后

    三生三世,她还有什么没经历过?二十一世纪豪华婚礼上,新郎携着她的闺蜜离去!一朝穿越,他借助她家族力量登上大统,却以江山为聘迎娶别国公主,并在洞房之夜杀了她、并灭她全族。时光回溯,十八年前。她重生在另一个国度邵国,而他在这里做质子。为了改变家族命运,她层层设绊,阻止他回祁国登上皇位。而他,却屡次救她于危难!祁封越:前世的薄幸帝王:“宁红衣——如果你走,此生此世,我当没有遇过你!如果你——走,从此后,我凤四三千宠爱环膝,永不复再看你一眼!如果你走,终有一日我会以邵国江山百姓为祭品,以天谴,让你死后堕进修罗,永世不入轮回!”[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喜欢你是藏不住心动

    喜欢你是藏不住心动

    林向微第一次见到许沐时是在军训时的操场上,那时她心想这:这男的得长的真帅啊!再次见面是在酒吧里,林向微游戏输了,进行大冒险,被要求:如果第一个进来的男生是你认识的就像他表白,不认识的话就要联系方式!后来,再后来……林向微:我好像喜欢上他了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校园霸主冷心

    校园霸主冷心

    校园三好学生,因受够欺辱收起乖乖男的样子经努力变成冷酷无情的校园霸主藐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