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钢琴练习曲到了肖邦的时代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然而,使技术性较强的练习曲具有高度艺术性,还应当说是从肖邦开始。肖邦钢琴练习曲的独创性也正在于艺术性和技术性的高度结合。在技术上,肖邦的练习曲不但是提高各种技术课题最有效的练习,而且还开拓了近代钢琴技术的新天地。在艺术上,肖邦的练习曲的确是一首首精致的音乐小品,明显地表现出浪漫派钢琴风格的基本特征,并且一直吸引着无数的钢琴演奏家,所以肖邦和李斯特的练习曲不仅称为十九世纪上半叶浪漫派钢琴技术的“法典”,至今仍还是音乐会上经常演出的优秀曲目。
肖邦一生共创作了二十七首练习曲。1831年创作的这首练习曲是其中流传得最广的一首。这首练习曲,是表现肖邦对华沙革命失败的内心感受。因此,被后人命名为《革命》练习曲。1830年11月,正当肖邦离开祖国不到一个月的时候,爆发了震动波兰的华沙革命。肖邦得知起义的消息之后,心情非常激动。他恨不得马上启程回国,和祖国的人民一起参加战斗。正如他在给朋友的信中所说:“……为什么我不能和你们在一起,为什么我不能当一名鼓手!”1831年9月,坚持了十个月的华沙革命,终于被沙俄军队血腥镇压。当时,肖邦正在赴西欧的途中。噩耗传来时,他几乎到来疯狂的地步。他在日记中写道:“啊!上帝,你还在么?你存在,却不给他们以报应!莫斯科的罪行你认为还不够么?或者你自己就是一个莫斯科鬼子!……我在这里赤手空拳,丝毫不能出力,只是唉声叹气,在钢琴上吐露我的痛苦。”肖邦把自己全部的感情都灌注在音乐中,写出了这首著名的练习曲。
这是一首单一形象的音乐作品。全曲自始至终贯穿在愤怒激越和悲痛欲绝的情绪之中。整个音乐形象是通过左手奔腾的音流和右手刚毅的曲调向结合体现出来的。这首作品虽然前后连贯,一气呵成,但它仍然有着许多细微的变化。练习曲从不协调的属九和弦开始,引出了一连串汹涌澎湃的六分音符。音乐出现得十分突然,因此,给人的印象十分强烈。它好像是肖邦内心感情的总爆发。接着,左右手同时并进,两道音流奔腾不羁,犹如千军万马,浩浩荡荡。突然间高音部出现了一个刚毅的曲调,它清澈、明亮,好像是冲锋陷阵的角号。这段音乐除了表现肖邦内心的愤慨和焦虑之外,还包含着坚定不移的信念。它仿佛是愤怒中的抗争,痛苦中的挣扎。音乐在展开中,越来越趋向紧张,一系列的转调和变化音把全曲推向高潮。练习曲的高潮处是一个胜利凯旋的形象,它仿佛是在严峻的现实面前的片刻幻想,但又不是诗情画意的遐想,而是对华沙起义爆发一瞬间的回忆。在接近结尾的时候,音乐由强到弱,出现了一个悲伤的音调。它像哭泣,悲悲切切;又像诉说,发自肺腑。然而它的背景仍然是起伏汹涌的澜涛。这肺腑是肖邦对整个命运的哀哭。乐曲的结尾又回复到自豪、刚毅的形象。音乐在很强的力度下,从高音向低音冲击,并且左、右手八度同奏,气势逼人。最后,在特强的力度下,奏出了大调的主和弦,它象征着肖邦内心的满腔仇恨和对革命胜利的信念。
欣赏提示
《小调练习曲》是热烈的c快板、44拍子、采用了比较自由的复三部曲式。前面有九小节类似引子的音乐,它一开始即由一个强有力的属七和弦引出一连串由十六分音符构成的从高音向低音进行的快速走句。这扣人心弦的激昂情绪经过三次起伏,使人震惊激奋。
乐曲第一部分的主旋律出现在高音区,以丰满的八度和弦和附点节奏为特征,具有英雄、刚毅的气概。原引子中的左手快速伴奏音型,这时转入大幅度急骤起伏的琶音。它紧随着主旋律运行,犹如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当主旋律第二次重复出现时,后面四小节旋律有所变化,这切分的节奏与渐强的和弦以及向上的半音进行,使乐曲的情绪更为激动、高涨。
中间部开始的八小节带有间奏的性质,由引子中动机的变化与模进构成,它的调性在急骤地变换,音调步步向上盘旋发展,使矛盾冲突达到高潮,后面四小节转回原调,它表现了在感情激烈动荡之后的极度悲愤的气氛。
第三部分从引子音乐开始再现,但它的三个主要和弦都向上进行转位,主题动机加进了三连音的节奏,增强了音乐的动力和感情色彩。在第二乐段的结尾四小节,揉进了中间部结尾处的材料,使音乐的结构更加统一。
尾声中出现了新的音调。不难看出,这个音调与中间部音乐有一定的联系,但紧接着在f自然小调上出现了全新的曲调。它们的情绪转入了极度的悲痛,但在低音由半音的向上和向下的盘旋快速走句,似乎又在积蓄力量,音乐又马上转回原调,终于在最后爆发出愤怒的音响。强力度的升高了三音的大主和弦引出一连串下行的快速走句,使情绪变得更明朗,大有排山倒海、势不可挡之势。最后的四个倍强力度和弦的进行与解决是那样的坚定,尤其终止在升高了三音的大主和弦上,不但使激情和愤慨达到极点,同时也体现了肖邦对民族解放的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