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他还大肆的收受贿赂,随便任用官员,扰乱国家秩序。他出门的时候威风凛凛还不算,就连他家的教书先生回趟江苏老家,江苏全省的官员都要到郊外迎接。雍正渐渐地对他忍无可忍了。
1726年初,年羹尧给雍正进贺词的时候,竟然把话说错了,赞扬的话变成了诅咒的话,雍正便以此为借口,抓了年羹尧,此后又罗列了多条罪状,将他彻底打倒。最后他被雍正逼死在狱中。
评点
年羹尧被杀是自找的。
雍正登基以后,他恃功骄傲、专权跋扈、乱劾贤吏和苛待部下,引起朝野上下公愤。更严重的是,他任人唯亲,形成庞大的年羹尧集团。而且,他在皇帝面前“无人臣礼”,这样的人不被杀才怪呢!
以谦恭的态度对人对事
也许你学识渊博,也许你能言善辩,也许你谈吐文雅,可是仅仅拥有这些,你也不一定会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人际交往中,别人喜欢或者憎厌你的感情,是由你的社交水平、品位以及为人处世的方法所决定的。同时,它也可以决定你事业的成功或失败。所以,在人际交往中,注意陶冶、约束个人的品性和修养,就能有效地赢得他人的好感,避免惹人生厌。
谦恭自律,不要争强好胜初入社会的男女年轻气盛,接受新知识新观念快,富有开拓创新精神,这是一种难得的人才优势,但如果把这种优势误作为追求名利、哗众取宠、恃才傲物的资本,就很容易走入狂妄自大、争强好胜的误区。
在社交场合,无论你自己的知识多么丰富,口才多么犀利雄辩,都应该时刻以谦恭的态度严格约束自己。这样,个人的威信和形象不仅不会受到影响,反而还会使你获得很好的人缘。和风细雨,不要出口伤人。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因词不达意、语言尖刻抑或“刀子嘴豆腐心”而惹人生厌者比比皆是。正所谓“片言之误,可以启万口之讥”。
公元前234年,秦国都城咸阳王宫里,秦王嬴政坐在大殿上,正在聚精会神的阅读着一个名叫韩非的人写的文章,读着读着,秦王被文章中所感染,不由得用力一拍桌案,大声说道:“这真是一部好书呀!作者真是一位有才能的人呀,可惜我没有能和此人生在同一时代,否则能与这样的人见上一面,也不枉活了这辈子了!”
这时候,站在一旁的丞相李斯笑着说:“大王,写这本书的人并不是一位古人,这个人我认识,他叫韩非,是韩国的公子,现在就居住在韩国。”
秦王听了李斯的话非常高兴,连忙放下手中的竹简,并说道:“原来是这样,我一定要把他请到秦国来!”
李斯说:“大王您求贤若渴,秦国又强大无比,天下有才能的人谁不愿意来投奔您呢?不过,你要想得到韩非的话,就一定不能让韩国国君知道,否则他是不会放韩非到秦国来的。”
嬴政冷笑了两声,脸上顿时露出了杀气,他淡淡地说:“只要是我想得到的人,就没有人能够阻止我!韩国不放人,我就派兵去攻打韩国,逼着韩王把人给我送来。”
秦王办事果然雷厉风行,没过多久,他还真的派出大军去攻打韩国了。韩国国小兵弱,根本就抵挡不住强大的秦军,接连失去了好几座城池,情况十分危急。这时候韩王急得实在是没办法了,只好把韩非找来,然后让他做使者去出使秦国,希望能够说服秦王,让他停止攻打韩国。
韩非是韩国的公子,他曾经与李斯一起拜当时的著名学者荀子为老师。韩非聪明好学,进步非常快,就连自认为有才华的李斯也自叹不如。但韩非有一个毛病,那就是说话口吃,不善言辞,在与人辩论的时候,一着急就结结巴巴地说不出话来。可他脑子灵活,思维敏捷,写起文章来洋洋洒洒,气势逼人,堪称当时的大手笔,凡是读过韩非文章的人,没有不佩服他的才学的。
后来,韩非和李斯学成之后,就告别了他们的老师,出来干自己的事业了。
当时,李斯去了秦国,韩非则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韩国,他想用自己学到的本领报效韩国,并帮助韩王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他曾经多次上书,建议韩王利用法(法治)、术(权术)、势(势力),在韩国实行法治,这样就能使弱小的韩国强大起来了。但韩王却瞧不起韩非,根本就没有理会他的建议。韩非见韩王无能,自己的建议受不到韩王的重视,于是,他就只有把心中的怨愤不平通过写作表达出来。
韩非在韩国不被重用,早就有了想要出去转转的想法。这次见韩王要他到秦国去做说客,他马上就答应了下来。
秦王听说韩非来了,心里非常高兴,就连忙到朝堂去接见韩非。见面之后,秦王对韩非说:“先生的文章我已经拜读过了,知道您是当今的奇才,今天能见到先生,实在是三生有幸呀!”
但韩非却对秦王的恭维似乎无动于衷,他不卑不亢的对秦王说:“我是奉命来秦国做说客的,只希望大王不要再进攻韩国了。”
这时,秦王有些不高兴地说:“难道先生今天来秦国,难道就是专门为韩国做说客的吗?”
韩非回答说:“我这次来秦国,不单是为了劝阻大王进攻韩国,而且还要向大王进献称霸天下的计策。”
听了这个话,秦王来了兴趣,他急忙问:“先生有什么计策,寡人正要请教先生。”
韩非答道:“大王进攻韩国实在不是明智的行为,韩国追随秦国几十年了,是秦国的友好之邦。大王如果放着虎视秦国的楚国、赵国不打,反而去攻打弱小而友好的国家,这样做不光会失去韩国这个朋友,还会让天下人耻笑的,到时候如果其他的国家都联合起来对付秦国,那秦国的处境就危险了,这时为攻打一个小小的韩国而失去天下呀!还请大王三思。”
秦王听了韩非的话,点头不语,沉思起来。
韩非见秦王不说话,知道他已经有点心动了,就继续对秦王说:“以大王的英明,秦国的国力,天下还有哪个国家能够比得上呢?但为什么大王至今仍不能称霸天下呢?”说到这里,韩非故意停了下来,看着秦王。
秦王被韩非说中了心思,正等待着韩非继续说下去,他急不可待的催促说:“请先生继续说下去。”
韩非接着说道:“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大王周围的谋臣对您不够尽忠。”
“啊!”秦王听了韩非的话,心中大吃一惊。
站在朝堂上的李斯、姚贾等谋臣听了这话,心里也是又惊又怕,他们无不用怨恨的眼睛瞪着韩非。
韩非就像没有看到这些人一样,径直对秦王说:“大王,如果您采纳我的计策,以秦国这么强大的国力,我保您一举称霸天下。如果不能灭掉其他诸侯国,我愿意把我的脑袋砍掉!”这时候,韩非因为说的过于激动,口吃的毛病又上来了,顿时结巴了起来,急得他满脸通红。
秦王连忙对韩非说:“先生果然有超人的见解,请您不要着急,慢慢儿说。”
于是,韩非就运用自己心中的才学,向秦王诉说了他帮助秦王称霸天下的主张,只听得秦王不断点头称赞,其他大臣一个个低头不语,心惊胆战。
就这样,韩非留在了秦国,秦王还给了他优厚的待遇。
李斯等人妒忌韩非的才能,唯恐韩非受到秦王的重用,把自己排挤下去,于是他们就寻找机会,在秦王面前说韩非的坏话。
有一天,李斯趁别人不在的时候,对秦王说:“韩非虽然很有才华,但他毕竟是韩国的公子,心里总是会替韩国着想的。他不让大王进攻韩国,就是在袒护韩国。当然,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我担心韩非最终还是会回到韩国去,来帮助韩国对付我们秦国,那到时候大王要称霸天下就困难了。”
秦王这时候也觉得李斯说得有理,于是他就问李斯:“依你看,我们该怎么办呢?”
李斯恶狠狠地说:“如果放韩非回国,就是纵虎归山;如果把他留在秦国,也是心腹大患,所以我们不如趁早把他杀了,这样就可以除了后患了。”
就这样,秦王听信了李斯的话,命人把韩非抓了起来,但秦王爱惜韩非的才能,还是不忍心杀他,只是把他关了起来。
韩非正准备尽自己的能力,帮助秦王称霸天下。他万万也没想到会突然被投进了监狱。所以他就要求见秦王来陈述自己的冤屈,但是没有人给他传达;他又想上书给秦王,来陈述他的治国计划,也没有人给他转送。于是他就整日在阴暗潮湿的牢狱里,孤独的思索,愤愤叹息。后来,他还写了《说难》、《孤愤》等文章,来抒发自己心中的忧愤之情。
李斯见秦王没有想要杀韩非的意思,他担心秦王醒悟过来之后会放了韩非。于是他又心生毒计,派人送给韩非一包毒药,并传话给韩非:“你作为韩国的公子,跑到秦国来帮助秦国灭韩,是韩国的罪人。你又用谎言来欺骗秦王,结果被识破了,关进了牢狱。像你这种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韩非知道自己已经难逃一死了,这时他想起自己空有满腹才学却无法施展,顿时也产生了一种绝望感。于是他仰天长叹一声之后,服毒自杀了。
可怜一代奇才就这样冤死狱中。
评点
对于韩非这样一个擅长思考的人,为什么会被冤狱所害。很简单,正是因为他和秦王说的话,让当朝权贵李斯感到恐慌,在陈述个人见解时,没有顾忌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结果被痛下黑手,惨遭冤死。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能无傲骨
傲气,是盛气凌人,傲慢自负,自我感觉良好,也许在某一方面高人一等,优人一招,先人一步,或者并无过人之处,只是虚张声势,故弄玄虚。实质上都是过高的评价自己,蔑视别人,仰面朝天,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自负,自以为了不起,盈气于内,形态于表,大有老子天下第一的气势,以不可一世的表现来傲视别人。傲气十足的人,给人半瓶子醋的感受,会妨碍自己的前程。
傲骨注重内涵的积蓄,坚守操守,维护正气,体现了修养,不仰附于人,也不蔑视别人,内涵深沉,自昂、朴素、坚韧刚毅,出类拔萃,卓然超群,具有人格力量,优于他人也好,低人几分也罢,总是一身正气,在别人乞怜于己时,并不轻视做作。
傲骨不是清高、冷淡、孤标傲世,不是华而不实。它是信念、是捍卫真理。
傲骨与傲气的本质区别,傲气是一种肤浅,而傲骨是一种深沉。
傲气与傲骨,“傲”的具体内涵有别。“气”是一种表象,虽有势而实空。“骨”是内在的深沉厚重。傲气教人孤芳自赏、唯我独尊,傲骨教人自尊自强,正气凛然。傲骨的养成,需要经历的土壤和深厚的文化精神底蕴。
傲骨是一种动力、一种美德,折射的是一个人的人格。有了傲骨就有了原则和立场,就会处理任何复杂的事情,就会赢得尊重,同时也是做人应有的风范!
人不能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元军在南侵的过程中,烧杀抢掠,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强烈反抗,加剧了当时的民族矛盾。
在文天祥、李庭芝、张世杰等人坚决抵抗元军的时候,浙江、福建、广东、湖广、江西等地的广大人民群众,也纷纷组织起武装队伍,来抵抗元军的进攻。文天祥等人相继失败了以后,人民的抗元斗争仍然此起彼伏,持续不断。福建漳州陈吊眼和许夫人的抗元联军一直坚持到了1283年。建宁(今福建建瓯)人黄华,聚集了3万农民抗击元军,很快就发展到了十几万人,也坚持到了1283年。
此外,浙江青田的季文龙,龙泉的张三八,宁海的杨震龙等人也先后发动了抗元斗争。这些人到处打击元朝政府派出的官军,使得元朝初年的统治不能很快的安定下来。
涕地说:“一个年轻女子尚能为父尽孝,我怎能不为国殉难呢?”从此以后,他又开始绝食。
五天之后,谢枋得终于以死殉国了,那年他64岁。
评点
谢枋得是生活在封建社会的人。他所受的儒家教育,是以三纲六纪作立身行事的准则的。但是,并不是所有读孔孟书的人,都能实践儒家的人生理想。更多的人不过是把圣贤的教训挂在嘴上作招牌罢了。一到个人利害相关之际,他们是会毫不犹豫地把做人的原则弃置不顾的。
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不惜出卖原则的人,在生活中随波逐流、无理想、无操守的人,无论古今都是可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