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悫最喜欢的就是有关历史人物方面的书,他最崇拜东汉时期的班超,他决心也要像班超那样,弃笔从戎,为保卫国家的疆土和人民,去驰骋疆场,杀死立功。因此他并不是一心只顾读书,他还每天都起早在后院舞刀弄剑。
宗悫出生于南朝刘宋初年,那时候,国家分裂为南北两个,社会局势动荡不安,官场十分黑暗。他的叔父虽然满腹经纶,却非常清高,不想涉足于官场。他关心小宗悫的前途,但又不想让他出去做官。
有一天晚上,宗少文在和小宗悫聊天的时候,他问宗悫长大后想要做什么,宗悫不假思索的笑着说:“我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宗少文听完这句话,非常的高兴,他拍着宗悫的肩膀说:“你将来想要干一番大事业,这是个好事情,但你千万别往混浊的官场里钻。”小宗悫微笑着看着自己的叔父,并没有说话。他在想有朝一日,身披战甲,手握长剑,指挥千军万马去冲锋陷阵,报效国家。
宗悫15岁那年,江夏王刘义恭思贤若渴,派人到处去寻访人才。有一天,他的手下对他说:“有一个叫宗悫的少年,年方15岁,他智慧过人,武艺非凡,此人值得重用。”听了这些话,刘义恭马上就叫人去把宗悫请了来。
宗悫来了以后,刘义恭看见他一双大眼睛又黑又亮,听他谈古论今振振有词,果然是个智勇双全的人才,就把他留在自己的府中,做了一名中级军官。从这以后,宗悫曾经多次和刘义恭一起行军作战,立下了许多的战功。有一次,岭南地区的几个地方官在那里策划一起反抗朝廷的战争,宋文帝刘义隆得知这件事之后,急忙派江夏王刘义恭前去讨伐。
当时的岭南地区炎热潮湿,森林中有许多的大象,那里的人就利用大象的体大皮厚,刀剑不容易扎透的特点,组织了一场象战。这可让刘义恭伤透了脑筋。这时候,他想到宗悫熟读兵书,很有作战经验,没准会有办法,于是他就派人把宗悫请来,向他寻求退兵的良策。宗悫沉思了片刻说:“有了,既然对方利用象战,我们何不以毒攻毒,利用动物来对付动物。狮子是百兽之王,我就用狮子去破对方的象战。”
刘义恭一听,宗悫果然是智慧过人。于是他就叫人做了几头假狮子,并把它们带上了战场。双方刚一开始,对方的大象就十分凶猛的向宋军冲来,可大象一看到狮子,掉头就跑。这样就把敌人的队伍给冲散了。宋军没费一刀一剑,就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刘义恭高兴的把宗悫破格提拔为将军,这时候,宗悫还不到20岁。
公元453年,太子为了早日继承王位,竟然谋害了自己的父亲宋文帝刘义隆。这在当时可以列为十恶不赦的大罪之首。宋文帝是刘宋最有作为的一位皇帝,他的死让全国上下痛心疾首,人们都纷纷指责太子刘劭的大逆不道。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刘骏是宋文帝刘义隆的第三子,他接到父亲被害的消息之后,立即起兵讨伐刘劭。
为了迅速打败刘劭,收复建康,刘骏任命宗悫为讨逆大将军,让他和柳元景一起率领主力部队去攻打建康。刘劭也知道自己的行为会遭到很多人的反对,于是他派兵严守建康城。宗悫和柳元景分水陆两路进攻建康。这时候,驻守在其他各地的将领也都纷纷起兵奔向建康,前来讨伐刘劭。
宗悫见建康的守军奋力抵抗,便对他们喊道:“刘劭为了争做皇帝,加害了自己的父亲,这样的人连禽兽都不如,你们不要被他蒙在鼓里,这样的人如果做了皇帝,老百姓就该受苦了,你们应该掉过头来配合我们共同讨伐这个无道的败类。”
守城的官兵听完宗悫的话,才如梦初醒。就这样,他们很多人都放下了武器,迎接宗悫和柳元景进入了建康城。刘劭听说自己的手下与刘骏的人马已经进城了,他自知孤立无助,性命难保,就抛弃了妻子儿女,自己一个人藏在了皇宫的枯井中。结果,很快就被宗悫给找了出来,然后,宗悫当着众人的面把他给宰了。
刘劭死了以后,刘骏做了皇帝,他就是宋孝武帝。因为讨逆有功,宗悫被任命为左卫将军。封为洮阳候。不久之后,他又被提升为豫州(今河南省东部,安徽省西部一带)刺史,此时的宗悫,真正实现了他“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儿时愿望,他成为当时刘宋朝廷中最有名望的一位将军。
然而他并没有忘记叔父的教诲,皇帝想要赏给他豪华的府第、金钱和财物,他都没有接受。他对皇帝说:“陛下,我今生的一切努力,并不是为了荣华富贵,我只求国家安定太平,人民安居乐业,我愿意与千千万万的老百姓过着一样的生活。”他的这一番话,让皇帝和大臣们都赞叹不已。
宗悫“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豪言壮语,一直激励着历代的仁人志士,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评点
宗悫从小就立志“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所以他才成就了自己的丰功伟业。这就是告诉我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吧,你会觉得天地更高远、辽阔,人生更充实,你在前进中会更有动力,你的一生会更加辉煌!
因地制宜,在细节上一定要灵活
一件事情的成功或失败,往往是由细节决定的。这个道理大多数人都知道,可要是真的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的。这是一个习惯问题,如果不能养成注重细节的好习惯,也只能是空想。而习惯又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这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
正所谓:“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要相信,这一习惯的养成一定会使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进入“无为而治”的有序状态,正所谓:习惯成自然。也一定会让我们收获一个成功、丰满而又无怨无悔的人生。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
14世纪中叶,当时正是明朝嘉靖皇帝在位,我国的东南沿海经常受到倭寇的侵犯。他们到处烧杀掠淫,无恶不作。
后来明朝政府启用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祖籍河南,嘉靖七年出生在山东鲁桥(今济宁市东南)的一个军人世家。戚继光的父亲是一个熟读兵书,精通武艺,治军有方的名将。戚继光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熏染,年纪轻轻就立志要荡平倭寇,曾写下“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千古名句。
嘉靖二十三年,17岁的戚继光担任登州卫(今山东蓬莱)指挥佥事,负责山东一带的沿海防守,从此开始戎马生涯。
嘉靖三十一年,戚继光参加了山东的武举考试,在数百名考生中脱颖而出。第二年夏天,戚继光被提拔为山东都指挥佥事,开始全面参与防海抗倭。
不久他就被调到了当时倭患最严重的浙江,任参将。他深入军中,调查研究,从而认识到抗倭必须要有一支纪律严明、不怕艰苦、能征善战的队伍。
戚继光决定组建一支精锐部队。公元1559年戚继光在义乌招收了第一批士兵,先是3000多人,后来又逐渐扩大到4000人,经戚继光多次思想教育、组织建设和军事训练,演练成了一支锐不可当的队伍,这就是戚家军。
在戚继光没来之前,明朝军队在与倭寇的战斗中经常处于不利的地位。按理说这些倭寇都是一些在日本内战中战败溃逃的散兵游勇,往往都是临时组合的乌合之众,根本谈不上什么严密的组织,战斗力也并不强。但就是这些组织松散、纪律涣散的散兵游勇,能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烧杀抢掠如入无人之境,甚至曾出现过30名倭寇打败了中国一千多人的武装力量的情况。倭寇是如何屡屡打败大明帝国的军队的呢?原来,关键就在他们使用的东洋刀上。
当时倭寇使用的武器,很像现在影视作品里日本鬼子所使用的双手指挥刀,我们且称之为倭刀。这种刀柄部和刃部中国士兵使用的单刀要长一些,而且使用起来十分方便。由于它的刀刃比较长,它所接触的面积就大,杀伤力就大于中国的单手刀。因此,在短兵相接的时候,使用单手刀的中国士兵还没有来得及施展自己的威力,几个回合后就被刺伤或杀死,败下阵来就在所难免了。
在刚刚和倭寇作战的时候,戚家军也曾多次吃亏。戚继光经过仔细研究,终于发现了敌人的战刀的奥秘。
“你的刀长,我也弄一个比你长的。”他经过反复揣摩,终于制造出了一种长达数米的长矛,并用这种武器装备自己的队伍。再和倭寇作战的时候,戚家军手持这种长矛,就可以远距离地刺伤或杀死敌人,威力大增,而倭寇的长刀也就失去了优势。倭寇在战斗中后勤保障、人数多少以及人民支持等方面是绝对不能和戚家军相比的,所以他们在戚家军面前屡战屡败就是情理之中了。
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上万倭寇再次侵犯我浙江沿海,戚继光发布了“赶尽杀绝”的作战命令,戚家军经过九次战役,九战九捷,生擒倭寇1400多人,烧死的、淹死的就不计其数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台州大捷”,从此倭寇再也不敢靠近浙江沿海了。
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福建倭患日趋严重,已经身为都指挥使的戚继光奉命率精兵6000进军福建,打击倭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