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头痛,牙痛,风湿痹痛,鼻渊:治疗少阴头痛,足寒气逆,脉象沉细者,常配伍独活、川芎等药,如独活细辛汤(《证因脉治》);用治外感风邪,偏正头痛,常与川芎、白芷、羌活同用,如川芎茶调散(《和剂局方》);若治痛则如破,脉微弦而紧的风冷头痛,又当配伍川芎、麻黄、附子,如细辛散(《普济方》)。治疗风冷牙痛,可单用细辛或与白芷、荜茇煎汤含漱;若胃火牙痛者,又当配伍生石膏、黄连、升麻等清胃泻火药;若龋齿牙痛者,可配杀虫止痛之蜂房煎汤含漱;治风寒湿痹,腰膝冷痛,常配伍独活、桑寄生、防风等,如独活寄生汤(《千金方》)。散风寒、通鼻窍,宜与白芷、苍耳子、辛夷等药配伍。
【用量】煎服,1~3g;散剂每次服05~1g。
【禁忌】风药升燥发散,凡气虚有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者不宜用。不宜与藜芦同用。
【按语】细辛辛温发散,芳香透达,长于解表散寒,祛风止痛,辛既散少阴肾经在里之寒邪以通阳散结,又搜筋骨间的风湿而蠲痹止痛。又外能发散风寒,内能温肺化饮,常与散寒宣肺、温化痰饮药同用,以主治风寒咳喘证,或寒饮咳喘证。本品辛香走窜,宣泄郁滞,上达巅顶,通利九窍,善于祛风散寒,且止痛之力颇强,尤宜于风寒性头痛、牙痛、痹痛等多种寒痛证。且以芳香透达,散风邪,化湿浊,通鼻窍,常用治鼻渊等鼻科疾病之鼻塞、流涕、头痛者,为治鼻渊之良药。
本品香窜温热之性最烈,非寒邪重者用量宜少。细辛与麻黄、附子同用,助阳解表,以解散寒邪;与五味子同用可治寒饮咳逆上气;与石膏同用可治胃热齿痛;与黄连同用可治口舌生疮,为凉热并用,反佐之法。
细辛、麻黄、桂枝皆为辛温解表、发散风寒常用药,均可用治风寒感冒。然麻黄发汗作用较强,主治风寒感冒重证;桂枝发汗解表作用较为和缓,凡风寒感冒,无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均可用之;细辛辛温走窜,达表入里,发汗之力不如麻黄、桂枝,但散寒力胜,适当配伍还常用治寒犯少阴之阳虚外感。麻黄与细辛皆是祛风寒之要药,散骨间之风寒偏里者用细辛,散皮肤之风寒偏表者用麻黄。
辛夷花
【处方用名】辛夷花、木笔花。
【入药部分】花蕾。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胃二经。
【效用】散风寒,通鼻窍。
【证治】
1感冒风寒:外感风寒,肺窍郁闭,恶寒发热,头痛鼻塞者,可配伍防风、白芷、细辛等发散风寒药。若风热感冒而鼻塞头痛者,亦可于薄荷、金银花、菊花等疏散风热药中,酌加本品,以增强通鼻窍、散风邪之力。
2风寒郁肺,鼻渊:偏风寒者,常与白芷、细辛、苍耳子等散风寒、通鼻窍药同用,如苍耳子散(《济生方》);偏风热者,多与薄荷、连翘、黄芩等疏风热、清肺热药同用。若肺胃郁热发为鼻疮者,可与黄连、连翘、野菊花等清热泻火解毒药配伍。
【用量】煎服,3~9g;本品有毛,易刺激咽喉,入汤剂宜用纱布包煎。
【禁忌】鼻病因于阴虚火旺者忌服。
【按语】本品辛散温通,能发散风寒,宣通鼻窍。本品辛温发散,芳香通窍,其性上达,外能祛除风寒邪气,内能升达肺胃清气,善通鼻窍,为治鼻渊头痛、鼻塞流涕之要药;虽有发散风寒之功,但一般感冒较少应用。
苍耳子(附:苍耳草)
【处方用名】苍耳子。
【入药部分】果实。
【性味归经】辛甘苦温,有小毒。归肺、脾二经。
【效用】发汗通窍,散风祛湿。
【证治】
1风寒郁凝,鼻渊: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流涕者,可与防风、白芷、羌活、藁本等其他发散风寒药同用。鼻渊而有外感风寒者,常与辛夷、白芷等散风寒、通鼻窍药配伍,如苍耳子散(《济生方》)。若鼻渊证属风热外袭或湿热内蕴者,本品又常与薄荷、黄芩等疏散风热、清热药同用。其他鼻病,如伤风鼻塞(急性鼻炎)、鼻窒(慢性鼻炎)、鼻鼽(过敏性鼻炎)等,本品亦较常用。
2风湿阻络或郁表:风湿关节挛病,肌肉麻痹,以及风疹瘙痒,疥癣,皮肤湿疮痒如虫爬等证。风湿痹证,关节疼痛,四肢拘挛,可单用,或与羌活、威灵仙、木瓜等药同用。与地肤子、白鲜皮、白蒺藜等药同用,治风疹瘙痒。本品研末,用大风子油为丸,还治疥癣麻风,皆取散风除湿的作用。
【用量】煎服,3~9g。内服或煎汤外洗,或入丸、散。
【禁忌】血虚头痛不宜服用。过量服用易致中毒。
【按语】苍耳子辛温宣散,既能外散风寒,又能通鼻窍、止痛,用治因其发汗解表之力甚弱,故一般风寒感冒少用。又温和疏达,味辛散风,苦燥湿浊,善通鼻窍以除鼻塞、止前额及鼻内胀痛,用治鼻渊头痛、不闻香臭、时流浊涕者,一药数效,标本兼治,可内服亦宜外用,为治鼻渊之良药。本品以辛散苦燥,性温散寒,能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故善于疏散宣通,能上达巅顶,下走足膝,内通筋骨,外透皮肤,又为祛风疗湿之药。
附药苍耳草:为苍耳的茎叶。性味苦、辛、微寒;有小毒。功能祛风,清热,解毒。主要用治风湿痹痛,四肢拘急等症。也可用于麻风、疔毒、皮肤瘙痒诸证。本品有毒,内服不宜过量,亦不能持续服用。用量6~15g,水煎或熬膏及入丸、散。外用适量。本品散气耗血,体虚者慎用。
生姜
【处方用名】生姜、生姜片、鲜煨姜。
【入药部分】新鲜根茎。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脾、胃三经。
【效用】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证治】
1外感风寒,湿痰犯肺:风寒感冒轻证,可单煎或配红糖、葱白煎服。本品更多是作为辅助之品,与桂枝、羌活等辛温解表药同用,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力。风寒客肺,痰多咳嗽,恶寒头痛者,每与麻黄、杏仁同用,如三拗汤(《和剂局方》)。外无表邪而痰多者,常与陈皮、半夏等药同用,如二陈汤(《和剂局方》)。
2脾虚寒,水湿内停:寒犯中焦或脾胃虚寒之胃脘冷痛、食少、呕吐者,宜与高良姜、胡椒等温里药同用。若脾胃气虚者,宜与人参、白术等补脾益气药同用。对胃寒呕吐,可配伍高良姜、白豆蔻等温胃止呕药最为适合。若痰饮呕吐者,常配伍半夏,即小半夏汤(《金匮要略》);若胃热呕吐者,可配黄连、竹茹、枇杷叶等清胃止呕药。某些止呕药用姜汁制过,能增强止呕作用,如姜半夏、姜竹茹等。
此外,生姜对生半夏、生南星等药物之毒,以及鱼蟹等食物中毒,均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用量】煎服,3~9g,或捣汁服。
【禁忌】本品助火伤阴,故热盛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按语】本品辛散温通,能发汗解表,祛风散寒,但作用较弱,本品辛散温通,能温中散寒,对本品辛散温通,能温胃散寒,和中降逆,可收祛寒开胃、止痛止呕之效,因其止呕功良,素有“呕家圣药”之称,随证配伍可治疗多种呕吐。又辛温发散,能温肺散寒、化痰止咳,对于肺寒咳嗽,不论有无外感风寒,或痰多痰少,皆可选用。本品辛散之力较强,又有化痰止呕之功,配竹沥水治中风痰迷,口噤不语等证。煨用刺激性差,能温中祛寒,治胃寒腹痛。其皮辛凉,有行水之效,临床配茯苓皮、桑白皮、五加皮、大腹皮等治皮表水肿。与半夏配伍,名小半夏汤。治呕而不渴,心下有水饮者。
葱白
【处方用名】葱白、带须葱白。
【入药部分】根部白茎。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胃二经。
【效用】发汗解表,散寒通阳。
【证治】
1外感风寒初起:风寒感冒,恶寒发热之轻证。可以单用,亦可与淡豆豉等其他较温和的解表药同用,如葱豉汤(《肘后方》)。风寒感冒较甚者,可作为麻黄、桂枝、羌活等的辅佐药,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功。
2阴盛阳微:治疗阴盛格阳,厥逆脉微,面赤,下利,腹痛,常与附子、干姜同用,以通阳回厥,如白通汤(《伤寒论》)。
3寒凝气阻:治阴寒腹痛及寒凝气阻,膀胱气化不行的小便不通,取其通阳散寒之功,单用葱白捣烂,外敷脐部,再施温熨。本品外敷又有散结通络下乳之功,可治乳汁郁滞不下,乳房胀痛;治疮痈肿毒,兼有解毒散结之功。
【用量】煎服,3~9g(或一至二茎)。外用适量。
【按语】本品辛温不燥烈,发汗不峻猛,药力较弱,以能宣通阳气,温散寒凝,可使阳气上下顺接、内外通畅,故外能散寒发汗,内可通阳止痛,为肺经之药,故解表散寒用之居多,还能通乳汁,散乳痈。
发散风热药
豆豉(附:大豆黄卷)
【处方用名】淡豆豉、香豆豉、炒豆豉、豆豉。
【入药部分】黑大豆、种仁,加工炮制而成。
【性味归经】辛甘苦寒(因加工不同有微辛微温者)。归肺、胃二经。
【效用】解表退热,和胃除烦。
【证治】
1外感表证: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咽痛等症,常与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等药同用,如银翘散(《温病条辨》);若风寒感冒初起,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等症,常配葱白,如葱豉汤(《肘后方》)。
2邪热内郁:治疗外感热病,邪热内郁胸中,心中懊憹,烦热不眠,常与清热泻火除烦的栀子同用,如栀子豉汤(《伤寒论》)。
【用量】煎服,6~12g。
【按语】豆豉辛散轻浮,能疏散表邪,且发汗解表之力颇为平稳,无论风寒、风热表证,皆可配伍使用。本品辛散苦泄性凉,既能透散外邪,又能宣散邪热、除烦。豆豉为温病表剂之主药,有发汗不伤阴之说。
附药大豆黄卷:本品系采用大豆浸水湿润发芽,晒干而成。性味甘、淡,平;归脾、胃经。功效解表祛暑,清热利湿。适用于暑湿、湿温初起,湿热内蕴所致发热汗少,恶寒身重,胸闷苔腻等症。用量10~15g。
薄荷
【处方用名】薄荷叶、苏薄荷、薄荷梗、薄荷。
【入药部分】茎、叶。
【性味归经】辛凉。归肺、肝二经。
【效用】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证治】
1外感风热或风火上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发热、微恶风寒、头痛等症,常与金银花、连翘、牛蒡子、荆芥等配伍,如银翘散(《温病条辨》)。用治风热上攻,头痛眩晕,宜与川芎、石膏、白芷等祛风、清热、止痛药配伍,如上清散(《丹溪心法》)。治疗风热上攻之目赤多泪,可与桑叶、菊花、蔓荆子等同用;用治风热壅盛,咽喉肿痛,常配伍桔梗、生甘草、僵蚕,如六味汤(《喉科秘旨》)。
2疹毒郁表:风热束表,麻疹不透,常配伍蝉蜕、牛蒡子、柽柳等药,如竹叶柳蒡汤(《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治疗风疹瘙痒,可与荆芥、防风、僵蚕等祛风止痒药同用。
3肝郁气滞,胸闷胁痛: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配伍柴胡、白芍、当归等疏肝理气调经之品,如逍遥散(《和剂局方》)。
此外,本品芳香辟秽,兼能化湿和中,还可用治夏令感受暑湿秽浊之气,脘腹胀痛,呕吐泄泻,常与香薷、厚朴、金银花等同用,如薄荷汤。(《痧胀玉衡》)
【用量】煎服,3~6g;宜后下。薄荷叶长于发汗解表,薄荷梗偏于行气和中。
【禁忌】凡气虚血燥,肝阳偏亢,表虚自汗者,均不宜用。
【按语】薄荷清轻凉散,芳香开郁,上清头目,下疏肝气,既能表散风热之邪,又能舒解气分之滞,为手太阴、足厥阴之药,故为治头风,头痛和眼目,咽喉,口齿诸病及小儿惊热疮疹之要药。薄荷又能解浊辟秽,配用可治暑月腹痛、吐泻等证,炒用可去辛味,用于有汗。薄荷叶长于发汗,梗长于理气而通经络。配荆、防治感冒伤风;配桑、菊治头风,目痛,配蝉衣、全蝎治小儿惊风;配蝉衣、葛根等治麻疹。
桑叶
【处方用名】冬桑叶、霜桑叶、蜜炙桑叶、桑叶。
【入药部分】叶。
【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肝、肺二经。
【效用】祛风散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证治】
1风热袭肺或燥热伤肺: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温热犯肺,发热、咽痒、咳嗽等症,常与菊花相须为用,并配伍连翘、薄荷、桔梗等药,如桑菊饮(《温病条辨》)。肺热或燥热伤肺,咳嗽痰少,色黄而粘稠,或干咳少痰,咽痒等症。轻者可配杏仁、沙参、贝母等同用,如桑杏汤(《温病条辨》);重者可配生石膏、麦冬、阿胶等同用,如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2风火上攻:风热上攻、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涩痛、多泪,可配伍菊花、蝉蜕、夏枯草、决明子等疏散风热、清肝明目之品。
3肝肾不足,眼目昏花:若肝肾精血不足,目失所养,眼目昏花,视物不清,常配伍滋补精血之黑芝麻,如扶桑至宝丹(《寿世保元》)。若肝热引起的头昏、头痛,本品亦可与菊花、石决明、夏枯草等清肝药同用。
4肝阳上扰:头痛眩晕,头重脚轻,烦躁易怒者,常与菊花、石决明、白芍等平抑肝阳药同用。
此外,本品尚能凉血止血,还可用治血热妄行之咳血、吐血、衄血,宜与其他凉血止血药同用。
【用量】煎服,5~9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眼。桑叶蜜制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故肺燥咳嗽多用蜜制桑叶。
【按语】桑叶甘寒质轻,轻清疏散,虽疏散风热作用较为缓和,但又能清肺热、润肺燥,能清泄肺卫风热,兼入肝经,有平降肝阳之效,故可用治肝阳上亢,清泄肝热,又能清泄肝胆之火,且甘润益阴以明目,故除用于外感风热证外,对肝热肝风所引起之头痛、头晕、目赤、口渴、盗汗、咯血等证皆可应用。桑叶散壅于上部之热,常与菊花同用,如桑菊片。又桑白皮泄肺行水,桑椹养血补肝,桑枝通达四肢,桑寄生补肾安胎,均为临床所常用。
菊花(附:野菊花)
【处方用名】滁菊花、杭菊花、黄菊花、白菊花、甘菊花、菊花。
【入药部分】花。
【性味归经】甘苦寒。归肺、肝、脾三经。
【效用】清热祛风,平抑肝阳,明目解毒。
【证治】
1外感风热:发热头痛,目赤,头眩。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温邪犯肺,发热、头痛、咳嗽等症,每与性能功用相似的桑叶相须为用,并常配伍连翘、薄荷、桔梗等,如桑菊饮(《温病条辨》)。肝经风热所致目赤肿痛,常与蝉蜕、木贼、白僵蚕等疏散风热明目药配伍。
2热毒蕴结:痈肿疗疮,用野菊花效高。疮痈肿毒,常与金银花、生甘草同用,如甘菊汤(《揣摩有得集》)。因其清热解毒、消散痈肿之力不及野菊花,故临床较野菊花少用。
3肝热上扰:肝火上攻所致目赤肿痛,与石决明、决明子、夏枯草等清肝明目药同用。若肝肾精血不足,目失所养,眼目昏花,视物不清,又常配伍枸杞子、熟地黄、山茱萸等滋补肝肾、益阴明目药,如杞菊地黄丸(《医级》)。头痛眩晕,每与石决明、珍珠母、白芍等平肝潜阳药同用。若肝火上攻而眩晕、头痛,以及肝经热盛、热极动风者,可与羚羊角、钩藤、桑叶等清肝热、息肝风药同用,如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
【用量】煎服,5~9g。疏散风热宜用黄菊花,平肝、清肝明目宜用白菊花。
【按语】本品味辛疏散,体轻达表,气清上浮,微寒清热,功能疏散肺经风热,但发散表邪之力不强。又入肝经,能清肝热、平肝阳,常用治肝阳上亢,清泄肝热以明目,还能清热解毒。
桑叶与菊花皆能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同可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肝阳上亢,头痛眩晕;风热上攻或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肿痛,以及肝肾精血不足,目暗昏花等证。但桑叶偏走肺络,疏散风热之力较强,又能清肺润燥,凉血止血。菊花偏入肝经,平肝、清肝明目之力较强,又能清热解毒。因此桑叶多用治肺燥咳嗽等证;菊花常用治头晕、目赤诸证,但二者配用,可治外感风热或肝风上扰之头目眩晕。
菊花能祛身上一切游风,而偏于清风热;防风祛周身筋骨之风,而偏于散风寒。配桑叶、青蒿、双花、黄芩等治身热、无汗、不恶寒;配黄芩、山栀等治热甚烦燥;配天麻、决明、僵蚕等治肝火头痛配地丁草、双花、连翘等消疔疮,配熟地、枸杞等治肝肾阴虚之头目眩晕。
附药野菊花:功能消肿解毒,主治疗疮痈肿,平肝熄风,洽肝阳偏亢,证见头晕头痛者。野菊叶、根,亦有疗效。内服、外敷或外洗均可应用。
牛蒡子
【处方用名】牛蒡子、大力子、鼠粘子、牛子、炒牛蒡。
【入药部分】种子。
【性味归经】辛苦寒。归肺、胃二经。
【效用】散风宣肺,清热解毒,利咽散结。
【证治】
1风热犯肺:咽喉肿痛,咳嗽,喉痒吐痰不利。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发热,咽喉肿痛等症,常配银花、连翘、荆芥、桔梗等同用,如银翘散(《温病条辨》)。若风热咳嗽,痰多不畅者,常与桑叶、桔梗、前胡等药配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