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年,即赵孝成王元年,秦国利用赵国国丧、新王年幼之机,派兵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提出要求:必须用长安君作人质,才能出兵相救。
这位长安君,是赵太后的小儿子,其之所以封为长安君,后人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赵国也有地名叫长安,具体在何处已不可考;一说是赵太后认为长安地方好,所以封给了这个美名。
赵太后最疼爱自己的这个儿子,所以齐国点名要他作人质,不怕打败秦国后赵国不重谢他们。
但赵太后宁肯丢失城池,也不肯长安君远离自己到异国做人质,大臣们怎样劝告都没用。赵太后下令:谁若再来劝说,我就把唾沫吐在他的脸上,即重重惩罚之意。
左师触龙出面了,赵太后知道来意,怒发冲冠地等着他。
触龙慢慢吞吞地来到赵太后跟前,开口却不提人质之事。
触龙道歉说:“我的脚坏了,刚才来见你时走得慢,请多原谅。正因为得了这个毛病,好久没来拜见您了,近来您身体还好么?”
话题出于赵太后意料之外,她勉强答道:“我也老了,走路要坐车才行。”
触龙似乎还在扯闲话:“每天饭量没减少吧?”
赵太后说:“硬的东西吃不动,只能喝些粥了。”
触龙仍是离题万里地说,“我近来特别不想吃饭,只好强制自己多走几步路,每天走三四里,多少增加一点食欲,身体也舒适些。”
赵太后到这时脸上的怒气也稍稍缓和,说:“我老太婆是做不到啊!”
赵太后的警戒心慢慢松弛了,但触龙仍不讲长安君做人质的事,而是开口“走后门”。
他恳求赵太后开恩:“老臣的小儿子是个不成器的东西,若是年轻时,我非整治他不可;可现在我老了,溺爱娇宠孩子了,想让他做个宫中侍卫来保卫王宫,这也是我老头子的一个心愿,所以厚着脸皮来向您开口,请您允诺!”
赵太后爽快地答应下来:“这好办,他多大了?”
触龙:“十五岁了,虽然还小,但我想在我死前给他安排个地方。”
赵太后问道:“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
触龙逼上一句:“比妇人更疼爱得厉害。”赵太后在谈笑之间完全放松警惕之心了,她笑着争论道:“还是妇人特别关心一些。”
触龙开始正面谈话题:“老臣认为您疼爱嫁给燕王的女儿就比疼爱长安君厉害。”
赵太后又争辩说:“你错了,我疼爱燕后不比疼爱长安君厉害。”
触龙说道:“我看不是这样。大凡父母疼爱子女,都替他们安身立命作长远打算。您当初送别远嫁的女儿时,女儿上车您还为她而哭,因为她就要远去异国他乡去了。她到了燕国之后,您不是不想她,但每次祭祀时都祈祷她不要回来(按古代风俗,诸侯之女嫁给外国,只有被退位或是国亡才能回到本国),这难道不是为她作长远打算,祝愿她生了子孙之后相继做燕王么?”
赵太后下意识地肯定:“是这样!”
触龙开始讲正题说大道理了:“二代三世以前,直到赵国建立,赵王子孙封侯的,现在一个世袭为王的也没了,不仅是赵国,其它诸侯国也没有这种例子了,为什么呢?难道王侯的子孙就一定不好了吗?不是的,因为他们位尊而无功,俸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现在你给长安君很高的职位,封给他肥沃的土地,赏给他许多金银财宝,却不找机会让他出力立功。这样下去,一旦您有个三长两短,无功厚禄的长安君怎么能在赵国立足呢?”
至此,赵太后就已大彻大悟,同意长安君去作人质了。
这篇文章乃是劝说成功的远古范本。
那么,触龙是凭借什么说服了赵太后的呢?这便是他能审时度势,顺着赵太后的心理、反应,随机应变,时机成熟后才开始进入正题来劝说,从而获得成功的。
10.绝对要谨慎
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谨慎从事的性格是获取成功的必要条件。慎于言行,是事业必须的规则,是人生必备的性格品质。
谨慎的性格包括慎言、慎行。可以说,凡是善于谨言慎行的人,成功对他们来说是相对容易的。因为他们大多数思想深沉,思维严密,凡事都能考虑的十分周到。他们深深地懂得,言语能够伤人也会伤到自己,说话如果不小心,一句话说出口,很可能会招惹是非,引起争端和麻烦,甚至殃及生命。
美国作家霍姆斯曾经说:“谈话犹如弹竖琴,如何让它停止发出声响和如何让她奏出乐音,两者同样重要。”这番话无疑告诉我们,不管在什么场合,小心谨慎永远比卖弄口舌更重要。
在说服他人时,少说话会降低被别人抓住话柄的机会。同样言多必失,下面曹操杀杨修的原因就很能说明问题,不信咱们往下看。
杨修爱多嘴多舌。他自认为是个绝顶聪明的人,有事没事就爱炫耀。曹操嫌工匠造的园门太宽了,就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其实这种小伎俩,别人未必看不懂,但别人不会扫上司的兴致。杨修一看,赶紧就公布答案,不就是说门太“阔”嘛。后来曹操在一盒点心上写了“一合酥”,杨修又沉不住气了,告诉大家“一人一口”。
杨修嘴太快且毫无顾忌。曹操疑心病重,杀了半夜给自己盖被子的内侍。这事说出去当然不好听,他就谎称是梦中杀人。杨修猜到真相,忍不住在葬礼时感叹:“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杨修说话也不注意场合。曹操兵退斜谷时吃了败仗,正在进退维谷之间,随口传令以“鸡肋”为夜间口号。杨修非常理解曹操进退两难的心情,猜到他可能会退兵,并教随从准备归程。一时大家都知道曹操欲归之意,纷纷做起了退兵的准备。曹操夜里心烦意乱,看到此情此景,肺都气炸了。叫杨修前来询问,杨修还振振有词:“鸡肋不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吗?由此知王意。”曹操正怕军心涣散,盛怒之下斩了杨修。可怜他空有一身才华!
这下知道说话谨慎的好处了吧?在说服他人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场合,揣摩一下对方的意图,不要乱下结论。尤其是很多人在一起的时候,说话要加倍小心。别看对方正点头附和你的言论,说不定心里会怎么看你呢。口服心不服,你的说服工作肯定不算成功。当然,谨慎劝说他人,也可避免对方钻我们说话漏洞的空子。
11.营造好氛围
每一次的说服都会在一定的氛围中进行。这种氛围有的热烈、积极、友好、双方都抱着互谅互让的态度;有的却很冷淡、紧张、双方抱着寸土必夺、寸利必争的态度。不过,更多的说服气氛介于上述两个极端之间,热中有冷,快中有慢,对立当中存在友好,严肃当中包含轻松。说服气氛的营造应该因人而异,但必须服从于说服目标、方针和策略。
如果一开始就形成了良好的氛围,双方就很容易沟通,便于协商,所以大家都愿意在一个良好的气氛中进行说服活动。如果一开始就怒气冲天,那么对说服者来说无疑会十分不利。
说服开始前,由于双方各自带有一定的目的与使命,因此往往都对对方抱着各种各样的猜测、戒备的心理。要创造良好的氛围,应从双方刚开始接触时就开始,借助各种语言手段,去促进双方的了解,沟通双方的情感,消除双方的隔阂,发掘双方的共同点,为搞好交流,说服对方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需要运用寒暄语,满足对方的各种“亲合需求”,对方有了亲合需求的满足感,就会促发认同感,这种心理逐渐升华,感情沟通好了,猜忌、戒备的心理就会削弱,就为建立融洽、良好的气氛打下了基础。因此,寒暄是十分重要的,它是说服他人的润滑剂,是减少双方心理障碍的有效催化剂。
寒暄时,要主动热情、大方得体,力求先入为主地向对方传递有声无声的信息,借此表现出自己对对方的热情、友好、关心与信任,也表现出自己的真诚。
寒暄的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但最好是令人轻松愉快的、非业务性的。比如,闲聊一下双方的家乡、阅历、家庭等;
当然了,寒暄也要适可而止,到了一定的“火候”,就应该及时因势利导,“言归正传”切忌兴之所至,忘乎所以,忘了自己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