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服人术
【心理战术】
运用普遍认可的道理和逻辑力量进行说服的心理战术。
辩说的力量来自不可战胜的逻辑力量,辩说固然也讲究辞采,但主要靠严密的逻辑来说服人;辩说固然离不开以情感人,但主要的要靠以理服人。既要有鲜明的论点,又要有充分而又必要的论据,有理有据,无懈可击,才具有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就事论事,讲不出道理;泛泛而谈,说不透道理,是不可能使人口服心服的。
【经典案例】
孙明谏赵简子
赵简子的家臣尹铎奉命去治理晋阳。尹铎由晋阳来到晋国国都新绛,向赵简子请示。简子说:“去把那些营垒拆平。我将到晋阳去,如果去了看见这些营垒,这就像看见中行寅和范吉射率领军队将我困在晋阳一样。”
尹铎回到晋阳后,不但没削平营垒,反倒把营垒增高了。简子到了晋阳,望见军营的高墙,生气地说:“哼!尹铎欺骗我!”于是住在郊外,要派人把尹铎杀掉。
赵简子的家臣孙明进谏说:“据我私下考虑,尹铎是该奖赏的。尹铎的意思本来是说:处于享乐之中就会恣意放纵,遇见忧患之事就会励精图治,这是人之常理。如今您见到营垒就会想到忧患,又何况群臣和百姓呢!有利于国家和君主的事,即使加倍获罪,尹铎也宁愿去做。其实,顺从命令以取得君主的高兴,一般人都能做到,又何况尹铎呢!希望您好好考虑一下。”简子说:“如果没有你这一番话,我几乎犯了错误。”于是赏赐了尹铎。
贾诩说张绣归曹
官渡之战时,袁绍派人见张绣,希望与张绣结盟,共击曹操。
使者到了,张绣想要答应,这时,贾诩冒充张绣,坐在张绣的座位上对袁绍的使者说:“你回去告诉袁绍,自家兄弟都不能相容,难道还能容纳天下的国土吗?”张绣大惊,偷偷地对贾诩说:“你怎么能这样做呢?”贾诩说:“不如归顺曹操。”张绣说:“袁绍强而曹操弱,我又与曹操有仇,归顺他能行吗?”
贾诩说:“正因如此,所以更应该归顺曹操。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归顺他的第一个原因。袁绍势强,我们以这点兵力归顺,肯定不会被他重视;曹操兵少,能得到我军肯定非常高兴,这是应该归顺他的第二个原因。曹操有王霸之志,而有王霸之志的人,肯定会释私仇,以明德于天下,这是应该归顺他的第三个原因。希望将军您别再犹豫了。”张绣听了贾诩的分析,心悦诚服,便率众归顺了曹操。果然如贾诩所言,张绣到后,曹操与他把手欢宴,并结成儿女亲家,待之甚厚,后封破羌将军,死谥定侯。
小贝利的抉择
世界球王,被人们称为“黑珍珠”的巴西足球运动员贝利,自幼酷爱足球运动,并显示出超人的才华。
一次,小贝利参加了一场激烈的足球赛,休息时,他向小伙伴要了一支烟解乏。不巧,被父亲看到了。
晚上,小贝利红着脸,低下了头,准备接受父亲的训斥。但是,父亲并没有这样做,他语重心长地对贝利说:“孩子,你踢球有几分天资,也许将来会有些出息。可惜,你现在在抽烟了,抽烟会损坏身体,使你在比赛时发挥不出应有的水平。作为父亲,我有责任教育你向好的方面努力,也有责任制止你的不良行为。但是,是向好的方向努力,还是向坏的方面滑去,主要还取决于你自己。因此,我要问问你,你是愿意抽烟呢?还是愿意做个有出息的运动员呢?你懂事了,自己选择吧!”说着,父亲还从口袋里掏出一沓钞票,递给贝利,并说道:“如果你不愿意做个有出息的运动员,执意要抽烟的话,这就作为你抽烟的钱吧!”说完父亲走了出去。
小贝利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仔细地回想着父亲那深沉而又恳切的话语,他不由地哭出声来。过了好一阵,他止住了哭,拿起桌上钞票,还给了父亲,对他说:“爸爸,我再也不抽烟了,我一定要当一个有出息的运动员!”从此,贝利刻苦训练,球艺飞速提高,15岁参加桑拖斯职业足球队,16岁进入巴西国家队,并为巴西队永久占有“女神杯”立下奇功。如今,贝利已成为拥有众多企业的富翁,但他仍然不抽烟。
引经据典术
【心理战术】
利用人们信服经典名言的心理进行说服的战术。
典故、名言、名句都是传统文化的精粹,蕴蓄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有着以一当十的威力。说辩者引经据典如能恰到好处,自然能加重论辩的分量,赢得说理的优势。
【经典案例】
温人之周
一个温地人去东周都城,周人不准他进去,问他:“你是外人吧?”温人回答道:“我是这儿的主人。”可是问他所住的街巷,他却说不上来。东周官吏就把他囚禁起来了。
东周国君派人问他:“你是外地人,却自称是周人,这是什么道理?”他回答说:“我小时候就读《诗经》,《诗经》里说:‘普天之下,没有哪里不是天子的土地;四海之内,没有哪个不是天子的臣民。’现在周天子统治天下,我就是天子的臣民,怎么是周都的外来人呢?所以说我是这儿的主人。”东周君听了,就命令官吏释放了他。
子产告范宣子轻财
当晋国称霸中原时,晋国由正卿范宣子执政,他要求诸侯朝见晋君时应交纳大量的贡品,郑国人对此感到为难。二月,郑伯赴晋朝见晋君,郑相子产托子西带一封书信,告诉范宣子说:“你治理晋国,四邻诸侯没有听说你的美德,却听说你加重了诸侯的贡品,我对此感到困惑。我听说,君子为一国之长或一家之长,不担心没有财货,只害怕没有好名声。如果您把诸侯的财货聚集到晋国公室,诸侯就会离心离德。如果您又敛财为己谋利,晋国内部就会离心离德。诸侯离心,晋国就会毁败;晋国内部离心,你的家就会毁败。你为什么这么不明白呢!要那么多财货干什么呢?
“美好的名声,好比是装载品德的车子;品德,才是国和家存在的基础。有了这样的基础才不致使国和家毁败。您不是应该在这件事上努力吗?有道德就会快乐,快乐就能长久。《诗》里说:‘和乐啊君子,是国和家的基石。’这是希望君子有美好的品德啊!《诗》里又说:‘上天在监视着你,不要三心二意。’这是希望君子有美好的名声啊!由己及人,反躬自思,以形成美德,那么美名之车就能装载着德行去四方传播。只有这样,远方的诸侯才会来朝见晋国,邻近的诸侯才感到安心。究竟愿让人对你说‘是你养活我’,还是愿意让人对你说‘你靠榨取我而活着’呢?大象长有象牙却毁了自身,就是因为象牙是贵重的财物呀。”
宣子读了信很高兴,于是减轻了诸侯向晋国交纳的贡品。
傅玄为马钧辩护
魏末晋初,中国出了个大发明家,他革新纺织机,制成指南车和连弩机等,他就是马钧。然而昏聩的当权者鄙薄科学技术,不承认马钧是个人才。连著名的地图学家、文学家裴秀,也带头嘲笑马钧。他找马钧辩论,心灵口拙的马钧,几次被裴秀辩得张口结舌。
见到这情景,傅玄愤愤不平,他找到了裴秀说:“你所擅长的是讲话,但是你所短的是技巧。马钧的所长是技巧,所短是辩才,你用你的所长,攻击马钧的所短,当然马钧会负于你,但是反过来,你用你的所短,与马钧的所长较量,你也会负于马钧。技巧是很精深细微的事,马钧发明了器械,但是不能完全说出道理来,再加上口才不济,你却诘难不止,当然马钧要难堪了。”裴秀被驳得羞愧地低下了头。
接着,傅玄又会见安乡侯曹羲。谁知曹羲也跟着裴秀否定马钧是个人才。傅玄不得不跟他说理,他对曹羲说:“圣人选取人才,不限于一种尺度,有的以精神为尺度,有的以语言为尺度,有的以办事为尺度。比如孔子的学生就各有所长,德行好的有颜渊等;口才好的有宰我、子贡;政治才能突出的有冉有、季路;文学才能杰出的有子游、子夏。虽然圣人精通事理,但也都不是全能。如若问文学方面的事情,就只能去找子游、子夏。孔子是圣人,尚且如此,何况一般人呢?如今马钧创造的机械很有用处。但是裴秀却以马钧的口拙加以嘲笑,抓住马钧一些话语上的漏洞而否定他,不用他,这样,杰出的人才怎么能出头呢!”
讲到这里,傅玄气愤地说:“裴秀率先否定马钧,这并不奇怪,同行相妒,文人相轻,许多心地狭窄的人都有这个毛病,把美玉诬为石头,这就是过去楚国的卞和抱着璞玉痛哭的原因啊!”
曹羲大悟,承认否定马钧没有道理,并用傅玄之前说过的话去说服武安侯等。
托古改制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的仁人志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发起了以救亡图存为目的的戊戌变法运动。
当时,清政府内部的封建顽固派势力以慈禧太后为后台,以“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传统哲学观点为理论依据,搬出儒家“敬天法祖”的陈腐教条,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否则,会天下大乱。有的顽固派大臣甚至说:“宁可亡国,不可变法。”康有为等的变法维新面临着极强大的社会阻力与政治压力。
为减轻这种阻力与压力,康有为采取了托古改制的谋略。康有为在变法前撰写了一本书,叫《孔子改制考》。这本书说,中国的上古时代没有书籍,没有可靠的文字记述。因此人们对上古社会的实际情况并不了解。但人们又普遍具有一种“荣古而虐今,贱近而贵远”的一味迷信上古心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诸子百家,包括孔子在内,纷纷利用人们的这种厚古薄今心理,把自己理想中的社会政治制度视为在上古曾经施行过的最美好的社会制度,借此争取人们对自己政治学说的信仰与认可。中国历史上并不一定有尧、舜、文王、武王等圣王,这些上古圣王皆是孔子为改造当时的制度而制造的托古对象。
《孔子改制考》就学术考证而言,有许多地方是牵强附会和错误的,但康有为的主要意图不在学术而在政治,他曾经说:“作为一般的平民百姓,如果公开倡言变法改制,必会遭人诅咒,因此,不如假托于古代圣王,这样,既不使人感到惊恐,自己也可免遭不测之祸。”因此,就历史事实来看,不是孔子托尧、舜、文王、武王之古以改制,而是康有为将几千年来历代统治阶级最尊崇的孔子打扮成改制维新的祖师爷,是康有为为减轻顽固派的攻击而托孔子之古以改清王朝之制的政治谋略。
康有为不但要托孔子之古,而且还要托清帝先王之古以改制,他说:“我世祖章皇帝(福临顺治帝)何尝不变太宗文皇帝(皇太极崇德帝)之法哉?若使仍以八贝勒旧法为治,则我圣清岂能久安长治乎?”康有为等还以清王朝入主中原后“变服色”、“变文字”、“变历法”、“变役法”、“变赋法”、“变刑法”等事实,论证清朝的先帝圣祖也是不断变法改革的,说假若康熙帝和雍正帝生活在当今的社会条件下,他们的变法决心与效果,一定不在俄国的彼得大帝、德国的威廉一世、日本的睦仁天皇之下。
在康有为的宣传鼓动之下,在中国终于发动起一场戊戌变法的维新运动。
以《中山文集》为据
1938年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实行改组后,建立了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陈诚为部长,周恩来为副部长,郭沫若为第三厅厅长。李宗仁将军指挥的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后,三厅为进一步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立即编了一本《抗战将军李宗仁》的小册子。
可是,由于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的原因,陈诚竞命令不准散发,并借题发挥,专门发了个训令,声称:“近查三厅所印各种宣传文件中,每有‘人民’、‘祖国’、‘岗位’等字样,此等文字殊不妥帖。‘人民’应一律改用‘国民’,‘祖国’改用‘国家’,‘岗位’改用‘职位’。以后凡有对外文件,须经呈部核准之后再行印发。”
郭沫若为使这本宣传抗战、鼓舞士气的小册子顺利同广大读者见面,便向陈诚等提出质问:“查中山先生生前文章已屡见‘人民’与‘祖国’等字样。是否亦应一律改用‘国民,与‘国家’?”时时标榜自己为中山先生“信徒”的陈诚等人被责问得哑口无言,对那个“训令”中的无端指责,也就不攻自破了。
比长较短术
【心理战术】
通过比较来说服对方的心理战术。
“权然后知轻重。”人们认识评价一个事物,总要有个客观标准,而这个标准不是凭空确定的,而是要通过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正如鲁迅所说,比较是医治受骗的好方子。在论辩中比长较短,正是以这种认识规律为基础的。因此这种论辩方法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为一般人所常用。
比长较短在运用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选择相反或相对的事物作比较,即对比法:另一种是选择相同的事物作比较,即比较法。
【经典案例】
苏秦说楚王合纵
苏秦为联合六国抗秦,已说服了5个国家的君主,楚威王是他六国之行最后需要说服的对象。他对楚威王说:“楚国是天下的强国,大王是天下贤明的国王。楚国西面有黔中、巫郡,东面有夏州、海阳,南面有洞庭、苍梧,北面有陉塞、郇阳。国土纵横五千多里,武装部队上百万,战车千辆,战马千匹,粮食可支持十年。这是建立霸主事业的资本。凭着楚国的强大和大王的贤明,天下没有谁能抵挡的。现在您竟要投靠西方去侍奉秦国,那么其他国家就没有不倒向西方,跑到章台之下去朝拜秦王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