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父亲面露难色,不过,他很快镇定地说:“好,每天陪你打15分钟,可以吧?因为爸爸实在太忙了。”
培智本来就要变脸,觉得爸爸太吝啬了,可是想到昕怡老师说的每天10~15分钟,再看了看昕怡老师,昕怡正用鼓励的目光看着自己。培智只好说:“行,那您得说话算数。”
看到父子俩和解的样子,大家都感动了,孩子们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这件事过去之后,培智父亲真的履行了自己的诺言,每天花时间陪儿子打球,父子俩一边打球一边聊天,关系越来越亲近,培智父亲对儿子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发现自己对儿子真的了解得太少了,不再限制儿子自己做事情了,买手机的事情也迎刃而解。
培智父亲发现,原来儿子身上有很多优点是自己所不知道的,忽然意识到过去自己对儿子真的是太过苛刻了。儿子其实已经长成大人了,他做事很有头脑,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幼稚、无知,而且儿子完全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只是他需要父亲的肯定和夸赞,并在困难时提供支持。
即使偶尔犯小错误,儿子也会吸取教训,等下次碰见类似的事情绝对不会再像以前那样考虑不周,他也会主动来找父亲商量,认真听取父亲的意见。
培智父亲高兴地说:“嗨,以前总觉得孩子小,不懂事儿,现在发现,只要我们不那么情绪化,经常听孩子说话,陪伴孩子,就会更多地了解孩子,并给他肯定和欣赏,促使他们情绪稳定,做好自我管理,处理好自己人生的问题。”
说着他环顾了大家,继续道:“以前我总说没时间,现在我想对各位家长说,其实每天花15分钟时间陪孩子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只要我们心里有孩子,就好办多了。我现在把时间调整得非常合理,能坚持每天陪儿子了。我发现和儿子在一起真的很开心,比什么工作都有意义。”
最后一个问题:“结果怎样?有没有如你所料?”或是“下次碰见相似的情形,你会怎么选择?”让他有机会检视自己的判断。
如此练习几次,孩子就会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需要我们操心了。
孩子犯错时,不妨依次问问孩子这八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发生什么事情了?
第二个问题:你的感觉如何?
第三个问题:你想要怎样?
第四个问题:你觉得有些什么办法?
第五个问题:方法的后果会怎样?
第六个问题:你决定怎么做?
第七个问题:你希望我做什么?
第八个问题:结果怎样?有没有如你所料?或是下次碰见相似的情形,你会怎么选择?
情绪在告诉我们什么
听培智父亲讲能够做到每天花15分钟陪孩子,聪聪不满地说:“我爸从来都说他没时间陪我下棋。”
杨先生不好意思地说:“嗨,这点确实有难度,儿子对我非常不满,也很失望。”
杨先生认为自己没有时间,儿子却不这么认为。
在聪聪的内心中,他渴望爸爸能够经常陪自己下棋,而在杨先生的信念系统中,工作高于一切,尤其军人身份的特殊性,因而导致聪聪内心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对父亲失望、不满,杨先生因为儿子不理解自己而愤怒。
那该怎么办呢?
聪聪愤愤地说:“其实我爸象棋下得很好,我就是想和他学,可他总说没时间,不陪我。哼!”
昕怡问:“这时你心里什么感觉?”
聪聪委屈地说:“爸爸不喜欢我呗。”
聪聪开始有不被接纳的感觉,内心也开始不接受自己。
杨先生急得脸红脖子粗,立刻说:“不是,不是,我确实忙,没时间。儿子,不是你想的那样。”
昕怡见杨先生着急的样子,鼓励他说:“能想出一个什么办法每天抽点时间陪聪聪下棋吗?”
杨先生痛苦地皱眉,不停地挠头,其他人开始帮忙出主意,有人说可以在睡前抽出一刻钟,有人说饭后15分钟,还有人说你总不会24小时工作吧,总之大家各有各的主意,但似乎都不符合杨先生的需求,不过至少大家给了一个思路。
终于,杨先生一拍脑袋,说:“我想到了一个办法:每天晚上吃完饭先陪儿子下棋,然后开车去值班,把原来晚饭后步行去值班的计划调整到每天早晨步行去单位,这样既不影响我的健身计划和工作时间,同时也能有时间陪儿子了。”
见爸爸为了陪自己下棋而想办法,聪聪开心地笑了,用敬佩的目光看着爸爸,原来爸爸不是讨厌自己呀,他是真的没有时间。聪聪心里便理解爸爸了,觉得做军人真的很不容易,并有些钦佩父亲呢。
张轶爸爸被杨先生感动了,说:“我一直紧张女儿和妈妈之间的关系,这么看来也需要花些时间陪女儿了。”
“你早就该多陪女儿了,我一个人管她太累了,整天焦虑。”张轶妈妈没好气地说。
孩子无论多大,都需要父亲的陪伴,父亲能够切断孩子和妈妈之间的过度黏腻关系,父亲能够促使孩子尽快长大,让孩子知道:不仅有一直关爱自己的妈妈,还有严肃而疼爱自己的父亲,父亲的参与有效地激发了孩子的成长意识,让他意识到自己不再是被母亲呵护在翅膀下的“小鸡”,父亲有助于孩子早日独立。
愤怒带给我们力量去改变一个不能接受的情况;痛苦指引我们去找寻一个摆脱现状的方向,感到痛苦的人是该做出改变的人;焦虑、紧张是在提示我们事情很重要,需要额外的专注和照顾,也指出已拥有的资料和能力不足够,需添加一些能力;恐惧指引我们找寻认为需要付出的代价是什么,以及思考可以做些什么使自己无须付出这些代价;失望是在提醒我们想控制某事或对某人有期望,抑或不接纳自己。
和情绪握手言欢
艾琳说:“提到父亲陪伴孩子,我就特别生气,我丈夫工作很忙,常常半夜才能回家,我让他管孩子,他说他根本没有时间,如果他能来参加这个周六俱乐部活动就好啦,只是他太忙了。”
生气只是在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我们需要了解的是我们为什么生气,如何改善这种状况。
昕怡问道:“你知道是什么使你如此生气么?”
艾琳说:“过去不知道,现在知道了,是我的内在信念,正如您说的:‘情绪的真正来源是我们内心的一套信念系统,如信念、价值观、规则。外来的事物,只不过是诱因而已。内心的信念系统,才是决定因素。’我认为父亲应该多和儿子交流、相处,因为他现在长大了,我真的管不了他了。”
昕怡说:“那现在知道是信念在影响你的情绪,如何改善呢?”
艾琳说:“如果我不再向他报告儿子的问题,而是在他面前夸赞儿子,他肯定会愿意和儿子在一起的,以前我的做法使他对儿子的教育充满了挫败感。”
杨先生说:“你这样做一定有效,我们男人就怕听到妈妈说孩子如何如何不好,因为平时上班已经很忙,很累了,如果再听到这些烦人的孩子教育问题,真的很头疼,我有一段时间就不愿意管孩子。”说着他不好意思地看着儿子。
改变认知,调整策略,果然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
培智听到大人们这样的谈话,说道:“我妈妈从来不向我爸报告我的问题,都是爷爷奶奶报告的。有次我犯错了,妈妈也不高兴,但爸爸回来后她对爸爸说:‘今天我没有很好地理解儿子,当时有些生气,后来发现从儿子那个年龄的角度想事儿,他能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我需要给他点时间。’这是我偶然听到的,特别感动,后来就自己改正错误了。”
昕怡好奇地问培智妈妈:“您当时是怎么做到不和孩子生气的呢?”
培智妈妈见儿子提起自己的事情,有些不好意思,说道:“嗨,当时我就想,孩子就是孩子,和孩子生气,那不说明自己也是孩子了么?所以就安静地坐在那里做了几个深呼吸,心里想着‘他需要时间,我不能急’,慢慢就好啦。”
昕怡说:“嗯,真的很棒!你做的是缓解情绪的很好的呼吸法。”然后昕怡扭头对着大家说:“当情绪来临时,大家就这样做深呼吸,先和自己的身体建立连接,感受自己的呼吸和心跳,安静地坐在椅子上,做3~5个深呼吸,深深地,缓慢地吸气,同时在心里对自己说‘ 安静,这只是暂时的,很快会好的’呼气时同样缓慢,并把烦恼、气愤、不满一同呼出,这样反复做几次之后,会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人就逐渐平静下来。”
张轶妈妈说:“那当时非常气愤或者痛苦怎么办呢?”
注意到大家都有期待,昕怡说:“好问题,除了首先关注情绪带来的身体变化和做深呼吸外,重要的是需要体会和感受那个情绪,不要隐忍,不要对他人发泄,也不要逃避,而是和那个情绪待在一起,允许情绪出来,去仔细体会生气、愤怒、不满、失望、焦虑等情绪,弄清楚它们要告诉我们什么。”
艾琳说:“那个体会很不舒服,当时在咨询中您让我尝试做,我做过,很难受。”
昕怡说:“是的,刚刚开始时的确很难受,正是这个难受在提供重要信息给我们。”
艾琳说:“是,最初我不想和那个难受相处,慢慢地随着我的坚持,我发现能够和那个难受的感觉共处了,而且体会到了这个难受带来的内心声音。”
昕怡说:“太棒了!你的体验给这里所有的家长和孩子一个示范,促使大家明白我们是能够做到和自己的情绪相处的。”
张轶问道:“那怎么面对别人的情绪呢?”
昕怡说:“嗯,这是一个好问题,大家会打篮球吗?”众人点头。
昕怡继续说:“当篮球从一个人手里传递到我们手里时非常有力量,我们需要策略才能接住,否则会伤到自己,对吧?”大家又点头。
昕怡说:“情绪也是如此,面对别人的情绪来袭,需要策略,首先我们接受他是一个普通人,每个人都会有情绪,这是正常的。
“接受对方有情绪并如实反馈,‘我注意到你有点情绪,你愿意和我谈谈吗?’或者‘我看到你有点怒气,是什么使你生气呀?’如果对方不想谈,那告诉他,‘当你想说时你可以随时来找我,我会很愿意听你说’,然后走开。
“接受绝对不是批评(你怎么可以这样发怒呀?),不是否定(你不应该在这里发怒),不是表示不耐烦(唉,你又发脾气啦!),也不是忽视(好像没有发生似的),接受就是‘你这个样子我是接受的,我愿意跟你继续交流’的意思。
“咨询中有个原则: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这个原则在亲子关系中也同样适用。
“当对方有情绪时,需要先处理情绪,当情绪稳定下来了,再谈具体内容,这样就比较容易沟通了。”
张轶说:“嗯,我想知道,当我妈发脾气时,我经常忍着,时间长了,就忍不住了。怎么办?”
昕怡看着张轶继续说道:“人们通常处理自己的情绪只有三种途径:忍——隐藏在心里;发——发泄出来;逃——不去想有关的事情。其实,这三种途径并不能彻底解决情绪问题,都没有结果。
“‘忍’字心头一把刀,现代科学研究证实,忍久了会引起严重的健康问题。发泄出来则会在别人心头‘扎了无数把刀’,破坏人际关系,或者产生不良行为,如‘捏捏族’的出现。你忍久了,心就痛了,这就不奇怪上次你在家里所发生的事情了。”
张轶妈妈恍然大悟:“我说呢,上次张轶用跳楼来反抗,原来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呀!那以后可真不能再跟女儿发火啦,我得管管自己的情绪了。”
张轶爸爸说:“你终于知道要改自己的臭脾气啦,我平时都懒得理你呢。”
这时,只见张轶妈妈有些害羞,不再用眼去瞪女儿和丈夫了。果然成长啦。
昕怡继续说:“是的,您女儿的跳楼举动就是在使用‘发’这个途径,这样的发泄也是有害的。逃虽然暂时有效,但日久则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出现‘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情绪潮,长期积累就会导致失眠。对待情绪最好的办法是和情绪握手言欢,正面相对而不是逃离。
“正如印第安女巫的诗歌中写道:‘我想知道你是不是能跟痛苦共处,不管是你的或是我的,而不想去隐藏它、消除它、整修它。我想知道你是不是能跟喜悦共处,不管是你的或是我的,你是不是能跟狂野共舞,让激情充满了你的指尖到趾间,而不是警告我们要小心,要实际,要记得作为人的局限。’”
大家听昕怡说到这里,心里终于明白怎样管理情绪是最有效的了。
凡事不能忍,也不能随便对他人发泄,即使发泄,也要找一个安全的方式,比如打枕头、砸被子、打沙袋、运动等,这些都是很好的发泄途径,既安全又有利,同时多听音乐,多读书,做有益于彼此关系建立的事情,不随意指责和批评他人,遇事先冷静下来,和自己的情绪在一起,仔细体会情绪背后的需求。
逃避根本不能解决问题,俗话说,“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到了还得去面对,与其这样,不如直接面对,并恰当地表达,协商处理。这样既理解了自己,同时也有利于彼此关系的维护,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