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宇和高恒喝了一下酒,马上就有仆人带来了一个人,那个人大概二十八岁左右,看起来非常有精神。尤其是那双眼睛,一看就是充满了智慧。陈宇看到了他来了,马上站起身来,对他鞠躬表示迎接。
“王年兄,你来了?”陈宇说道。
“是你请我?”那个人说道。
“王兄,请坐,后学末进特来向您请教的。”陈宇谦虚的说。
“我们互相交流一下好了!我王守仁也不敢自称什么学术大家,我们都是同科进士,一起交流一下好了!”王守仁说道。
王守仁看起来也没有歧视陈宇这个考试名次在后面二百名的人,因为王守仁出身高门,他当然知道科举之路有多么的艰难。能够考中科举,那几乎是万里挑一的人杰了,王守仁自己也是考了好几次才中举的。而这个陈宇才十七岁左右,这个年纪中举,即使名次后面一些也不是不能够理解。如果给他多几次机会,说不定还能够获得更好的名次。
“王兄,小弟久闻您的大名,所以想要向您请教一下关于学术的简介。小弟在拜读先人的著作的时候,曾经读过先人提倡先知后行,可是小弟却认为知和行是完全可以合起来,一起坐到啊!”陈宇首先说道。
而旁边的高恒看到他们讨论学术上的问题,马上说:“你们慢慢聊,我先去外面凑凑热闹,如果尺码谈完了告诉我,我来结账!”
王守仁也不喜欢在讨论学术时候有一个满身铜臭的商人在旁边,所以也乐得这个家伙走了。而王守仁听到了陈宇这个知和行的问题,也一阵沉思。
所谓知,在古代就是学习。而行,就是指实践。在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的理论之前,都是讲究程朱理学的先知后行。而王守仁在后来提出了知行合一,并且创立了心学之后,这才成为了最后一位圣人。王守仁的学术方面比较务实,至少比程朱理学务实得多。历史上程朱理学坑害了很多人,而王守仁的心学却让无数人收益,即使二十一世纪还有很多人受到王守仁的理论影响,这个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而陈宇拿出王守仁的理论来忽悠王守仁,这个一忽悠一个准。
“陈年弟,我想问你,你对于知行这两个字是怎么理解的?”王守仁也问道。
“王年兄,知在我眼里就是读书学习的过程,是了解万物之理的过程。而行,就是把所学所思所想使用到我们的生活,为官,甚至是为人。可是小弟却在读圣贤书的时候有些疑惑,古人都是提倡先知后学,那我们到底要学多久呢?自古以来,圣人的学术成就无比巨大,我们恐怕一生都学不完。而小弟却有了一个新的想法,那就是我们一边学,一边在生活,为官中实践我们从书中所学的东西。而我们一边学,一边实践,这样可以让我们明辨是非,能够知道我们那些是应该学的,那些是我们暂时用不上的。而我们一边实践,这样可以让周围无数人,还有治下无数百姓可以感受到圣人的教诲。以自己的行为,来带动四周的人向往圣人,这样不是很好吗?”陈宇说道。
王守仁听到了这个理论,也一时有些目瞪口呆。王守仁在这个时候还没有提出所谓的知行合一的理论,所以对于陈宇这种知行合一的理论也是十分惊讶。其实,王守仁目前还是一个想要为官的人,并没有真正的开始深入的研究学问。
而陈宇提出了这个理论,让王守仁心里有了认同的感觉。王守仁也觉得这个感觉有些奇怪,明明这个陈宇年纪轻轻,而且科举的名次不如自己,可是居然提出的理论连自己都动容了。王守仁根本不知道,这个陈宇完全是在剽窃他未来的理论研究,所以他现在感觉非常认同这个知行合一的理论。
“陈宇年弟,你继续说!”王守仁接着说道。
陈宇看见王守仁上钩了,马上接着说:“王年兄,我时常思考,我们读圣人学说是为了什么?孔圣人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现在在思考,我们是为什么读书。”
“是啊!为什么读书呢?”王守仁也有些被说糊涂了。
“王年兄,北宋的大儒张载曾经说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名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个说出了我们读书人的志向。可是,我们真正能够做到的能够有多少?恐怕万中无一。而我就思考,如果我们做不到,那我们读书是为了什么。后来,我从很多普通人那里感受到了,我们读书就是要学以致用。如果不能够把书里面的东西使用到生活里面,我们穷极一世也只是一个书呆子,于国无益,于自己也没有好处。”陈宇说道。
王守仁也不由得站起来,对陈宇鞠躬,说:“陈年弟,虽然你年纪比我小了十一岁,并且科举的名次也比我低,可是你的学问却比我高。陈年弟,如果不是家父的原因,我倒是愿意拜师于你,这样可以跟你学一些学问。”
陈宇暗叫不好,自己玩大了。陈宇刚开始只是想要忽悠一下这个王守仁,让他可以认同自己,以后对自己的前途有好处。而王守仁的前途可是大大的,王守仁可以说是从古至今官场最容易升迁的那类人。年轻,有才,爹高干,这个就是最容易升迁的三类人了。可是,王守仁三样都占了,这不是上天要王守仁崛起吗?陈宇只是想要坐坐王守仁的顺风船而已。可是现在居然把王守仁给忽悠得有了拜师的想法,那以后陈宇拿出什么理论来教导王守仁啊!
“王兄,拜师的事情万万不可!我们都是同年,互相交流一下就可以了。如果不嫌弃,我们可以结拜为兄弟,我认你做大哥!”陈宇连忙说。
“好,贤弟!我们马上去准备香案,我们就此结拜兄弟好了!”王守仁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