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人生从明确的定位开始。一个人要想对自己有个清晰的定位,就要充分认识自我,选择适合自己的事情做,扬长避短,在自己的优势上下工夫,给自己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尽力把握每一次机遇,学会变通和多角度考虑问题。
古人云:“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特长,但是大部分人往往不善于表现自己的优势,让自己脱颖而出,最终遗憾的与机会失之交臂。而那些“有心之人”、充满自信善于挖掘自我潜能的人,虽未必处处都高人一等,却往往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成就个人事业巅峰。
认识自我是一种能力
成功指南
在自我认识的时候,想做到客观、全面,就必须通过他人的眼睛观测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古希腊德尔斐城的帕特农神庙里,镌刻着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并非易事,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常常会说某人“一点自知之明都没有”,这里所谓的“自知之明”,也是自我认识的一个普通说法。
对自我有清晰的认识,才能作出正确的事,否则出现偏差,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所处的位置认识不清,就会导致命运的悲剧发生。
清朝咸丰年间,中国金融业受控于两大集团,北是山西帮的“票号”,南是宁绍帮的钱庄。安庆人胡雪岩年轻时就在钱庄当学徒,与官宦子弟王有龄结为“生死之交”,利用王有龄的官场与社会关系开设钱庄。胡雪岩曾在王有龄穷困潦倒之际给予其资助,因而后来王有龄得志后常想着对胡雪岩报恩。胡雪岩通过不断网罗人心,采用灵活的手段,靠经营丝绸、茶叶和军火发了大财,渐渐成为江浙巨商。
后来,太平天国李秀成兵围杭州,胡雪岩的家业即将毁于一旦,但他把危险看成机会,购置了大批粮食支援守城清军抗敌。不料清军无能失守,好友王有龄自缢。胡雪岩于是投奔左宗棠麾下,为其筹措军饷,镇压太平军,以保家业。但军饷所耗钱财巨大,一个商人的财力终归有限,他又以机灵应变之能与洋人谈判,开我国近代史借外债之先河。此举深得左宗棠赏识,遂保荐其受二品顶戴和黄马褂。胡雪岩还受赐紫禁城骑马之殊荣,成为清末赫赫有名的红顶商人。
胡雪岩春风得意,又协助左宗棠购办武器镇压回捻起义,成为军火商人,一夕间获利百万,官助商势,商助官银,使他家业飞升,成为官场、商场的红人。此时,胡雪岩开始大兴土木,妻妾成群,生活腐化,当然也没能脱开古训:树大招风,福兮祸依。
左宗棠与当权重臣李鸿章矛盾尖锐,作为左宗棠财政支持人的胡雪岩自然也就成了李鸿章的眼中钉,“排左必先除胡”成为李鸿章的重大策略。同时,胡雪岩与外商之间的勾当也暴露天下,引发左宗棠之疑,他的败相已然显露。他想维持江南蚕业,与洋人竞争,但孤军奋战,终因资金周转不灵而渐渐支撑不住。而当年他用钱支持过的清政府,见他抵挡不住,便弃之而去。到了此时,胡雪岩完全衰颓,妻离子散,人去楼空。人生亦曾富贵,亦曾凄凉,宛若黄粱一梦。
胡雪岩的结局也往往是那些不能认识自我的人的悲哀下场。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看不清自身的缺陷与自私自利的品德,也有些人恰恰相反,看不到自身的优势和优秀的品质。所以,在自我认识的时候,想做到客观、全面,就必须通过他人的眼睛观测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但切忌完全依赖他们,那样会走进一个失去自我、没有主见的沼泽。
人贵自知,这是千百年流传的一句话,在如今的时代还同样具有深刻的意义。因为,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准确地评估自己的能力,才能量力而行,找到自己的位置,做自己适合做的事,从而避免走弯路,并最终取得成功。
站在别人的角度看自己
成功指南
一个具有健康情绪的人,必须学会正确认识自己。
不恰当的自我分析使自己的整个心理产生的错觉会引起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系列变化:或自高自大,目空一切;或自暴自弃,妄自菲薄。这对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极为不利,对他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也有很大的妨碍。
一个人如若自高自大,就会使自己的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后退;若自暴自弃,则永远失败。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如果因为错误地评价自己而使自己的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埋没了自己,那么就会处于自卑感和失败感的控制之下。长此以往,就会变得胆小、退缩,形成消极的情绪和性格,最终导致心理疾病。所以,一个具有健康情绪的人,必须学会正确认识自己。
但是,精确地认识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们常说:旁观者清。这是因为了解外界的事物需要的是观察力、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这些属于智商范畴,并不太受情商的影响,只是经常被运气所左右。而认识自己,就需要较高的情商。
人在开始准备了解自己之前,都对自己怀有各种期望,如果在了解自己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能力不及自己的期望,自然会产生失望的情绪,从而低估了自己的其他能力;相反,如果在了解自己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能力远远超出自己的期望,自然也会产生惊喜的情绪,从而高估了自己的其他能力。只有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才能在平和的心态中对自己进行精确的评估。
著名作家威廉·史泰隆在自述严重抑郁的心境时,有十分生动的描述:“我感觉似乎有另一个自我与我相随——一个幽魂的旁观者,心智清明如常,无动于衷,带着一丝好奇,旁观我的痛苦挣扎。”
有些人在自我体察时,的确对激昂或困扰的情绪了然于胸,从自身的体验向旁观迈开一步,仿佛另一个自我在半空中冷静旁观。
“我在愤怒面前不能自已了!”
在这种场景中有两个我:一个身临其境怒火中烧的我,一个旁观的我。“旁观的我”以局外人的身份来观察自己,来评判自己的情绪,这个时候其与自己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距离,是以一种鸟瞰的方式来打量自己,与自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能够更清楚地了解那个潜在的我,了解自己真实的情绪。
每当你受到刺激需要发泄时,便可试着先让自己冷静,然后在脑子里迅速地幻想出一个内心的旁观者。这个人可以是潜在的自我,也可以是另外一个人,想象他就在你旁边,他在注视着你的表演,看你如何发泄不满,而他的内心正在嘲笑你。这时你便会觉得自己的行为有多么的不理智,你就会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从而找到一个正确的处理办法。
量力而行,选择适合的事情做
成功指南
人们在制订计划与行事之前,应把自己的实际能力与当时的状况考虑进去。如果不顾一切,只会带来挫折。
一只鹰从高岩上飞过,以非常优美的姿势急速俯冲而下,把一只羊羔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能这样去抓一只羊,就不用天天吃腐烂的食物了,那该多好呀!于是它就反复练习鹰俯冲的姿势,希望像鹰一样也去抓一只羊。
一天,这只乌鸦觉得练习得差不多了,就呼啦啦地从山崖上急速俯冲而下,猛扑到一只羊身上,狠命地想把它带走。尽管它不断地使劲拍打翅膀,但仍飞不起来。它想放弃羊飞走,然而它的脚爪却被羊毛缠住了,无论如何都拔不出来。牧羊人看到后,跑过去将它一把抓住,剪去了他翅膀上的羽毛。傍晚,他带着乌鸦回家,交给他的孩子们玩。孩子们问是什么鸟,牧羊人回答说:“这确确实实是一只乌鸦,可是它却想充当老鹰。”
故事中那只悲惨的乌鸦做事完全不顾是否可行,不自量力的结果只能是惨败。
许多人认为压力无处不在,其实有许多压力来源于做事时没有“量力而行”。俗话说:“是多大人穿多大的衣。”我们在做事时首先要考虑到自己能否胜任,而不要被炫目的外表与光明的前景所迷惑。
量力而行容易取得实际的成效,并因此而增强自信心。同时,量力而行也不会使人因达不到既定目标而垂头丧气。
人们在制订计划与行事之前,应把自己的实际能力与当时的状况考虑进去。如果不顾一切,只会带来挫折。
如果说准确地评估自我是为了发现自己的强项,那么选自己能胜任的工作就是发挥强项的过程。
选择自己能胜任的工作包含着三层含义:
1.这是一份符合自己性格特点的工作
找到这样一份工作的前提是你充分了解自己的性格等各方面的特点,并明确地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和怎样去做,有明确的目标并有达到目标的具体方案。
我们要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锻炼自己,让自己知道该做什么、该怎样做,这对我们的发展益处颇多。
2.自己能做这份工作
这需要你对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有个正确的认识,即不过分低估自己的能力,也不过分高估自己的能力。
很多人过低估计自己,而且又不尝试做些事情去发挥自己被忽略的能力,他们早就认识到,适应社会是件很惬意的事情。他们的行为准则是中庸的,他们追求平均,而且不想完全发挥出他们的实际能力。
3.这份工作自己能够做好
这是一个自身能力与目标和现实相互协调、相互统一的过程,也是“胜任工作”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做”与“做好”是不同的——“做好”是“做”的延伸和结果,中间要加入你自己的主观努力和对客观事物的把握,它需要你既了解自己的能力范围,又了解工作对能力的要求程度,随后适时地调整自己,以达到最好。
所以,在选择工作或者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的时候,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上述三个方面的因素,真正做到量力而行,这样才能让自己获得真正的发展。
扬长避短,在自己的优势上下工夫
成功指南
要发挥自己的优势,着力在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上下工夫,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即最大化地创造自己的价值。
诺贝尔奖获得者无疑都是取得杰出成就的人士,总结其成功之道,除了超凡的智力与努力之外,他们都能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优势。如爱因斯坦的思考方式偏向直觉,他就没有选择数学而是选择更需要直觉的理论物理作为事业的主攻方向。
成功者的成功事实向我们证明:如果你能扬长避短,“顺势而为”地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就会事半功倍、如鱼得水。所以,一定要发挥自己的优势,着力在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上下工夫,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即最大化地创造自己的价值。
本科毕业的谭伟,在学校时成绩和表现都不突出,但令同学们大吃一惊的是,他竟过关斩将,进入了竞争很激烈的《晨报》,做了一名“无冕之王”。谭伟为什么能脱颖而出呢?原因在于,他展示了自己的特长。
谭伟的特长是写作。大学期间,他已经在各级刊物上发表过数十篇文章。按照“一招鲜,吃遍天”的理念,谭伟打算从事文字工作,正好本市的《晨报》要招五名记者,谭伟自然要去试试。
应聘的人比谭伟想象的要多。但是谭伟对自己很有信心,他凭借自己优美的文笔和缜密的分析问题能力赢得了考官的青睐,顺利地通过初试,进入复试。
参加复试的有七个人,都是应届毕业生。总编说将从七个中选一个。正巧有人打来热线电话提供了一条新闻线索,总编让他们跟着一位记者去采访,每人写一篇新闻稿回来。到达现场时,他们发现事件并不复杂:一个私营老板欠了员工三个月的工资,现在不知去向,员工等着这笔钱回家过年。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各要素都很明了,大家只花了半个小时就完成了稿子。
谭伟意识到,一篇不足三百字的新闻稿很难分出各人的高下。他想起一些大报曾开设的栏目“本报今日出击”、“冰点”等,栏目中的不少深度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老板拖欠员工工资实在是不“新”的新闻,而这种现象的屡屡发生是值得深究的,谭伟决定做一个深度报道,更多地从法律的角度予以探讨,这是谭伟的优势所在。于是谭伟大胆地对总编说:“给我两天时间,后天的这个时候我准时交稿。”
总编以为谭伟还没写出来,皱了皱眉头,但还是应允了。
回到宿舍,经过了一个晚上的思考,谭伟草拟出了一个提纲:一、备忘-把一年来省内发生的同类事件汇集到一起;二、为什么-对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考察;三、怎么办-怎样防止这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用了一上午的时间,谭伟在图书馆把全年的省内主要报纸通翻了一遍,找到了七篇同类事件的报道。他中午打的去对昨天的事件重新采访,主要是听受害者的声音,晚上去找系里的民法专家,请他谈谈员工如何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以及当权益受到侵害时如何寻求法律救助。
第二天,他用了一上午写成了一篇近4000字的报道。当他把打印稿交到总编手里时,总编大吃一惊,看过后,当即签发,并且满面春风地对谭伟说:“你明天就来实习,跟刘主任跑。”
文章见报后,社会反响挺不错,并且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而谭伟,现在跟着一位主任级记者在跑新闻。
谭伟的故事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一个人如果没有找到工作或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可能并不是因为他的能力不够,而是因为他没有找到自己的优势以及这项优势与自己理想的工作之间的契合点。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特长,只有进行全面的分析,找出自己的强项和优势,并充分发挥优势,才能更容易取得事业上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