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围炉,田家妇子之乐也。顾篝灯坐对,或默默然无一言,或嘻嘻然言非所宜言,皆无所谓乐,不将虚此良夜乎?余识字农人也。岁晚务闲,家人聚处,相与烧煨山芋,心有所得,辄述诸口,命儿辈缮写存之,题曰围炉夜话。但其中皆随得随录,语无伦次且意浅辞芜,多非信心之论,特以课家人消永夜耳,不足为外人道也。倘蒙有道君子惠而正之,则幸甚。咸丰甲寅二月既望王永彬书于桥西馆之一经堂”,这段《围炉夜话》的自叙状,本身就是一篇颇有文采的明清小品,也直可当作王永彬的夫子自道。
不管是不欲虚此良夜,还是为消永夜计,我想,都不过是文人的托词罢。《围炉夜话》这个想法,兴焉起焉,自有其径迹可寻。
《围炉夜话》是一部典型的清言体著作。作为小品文的一类,清言在明清之际曾风行一时,许多著名作家,如屠隆、袁宏道、陈继儒、张潮都曾涉足这一领域,留下了优美的篇章。其题材亦十分广泛,举凡山林泉石、鱼虫花鸟、国家治乱、世态炎凉,无所不谈。
其实,清言这种文学样式,并非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对明清清言颇有研究的文史专家程不识先生认为,它的源头,或可上溯到《老子》、《论语》。如出自《论语》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出自《老子》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等等,这种对自然的体认,对人生的把握,这种整饬而灵动的句式,在清言中得到发扬。而宜昌先贤王永彬所著的《围炉夜话》,就是在明清小品文盛行时代,在三峡区域诞生的清言著作中的佼佼者。
另外还必须提到的是,虽然王永彬当年居于枝江一隅,但其交游广泛,这也扩大了他的视野。王永彬其受业门生分布较广,除本县人外,还有松滋、江陵、公安等地的人。他虽穷居深山治学教书,但出入门墙者多当地名士。曾与高安周柳溪、夷陵罗梦生、陆城李月亭结诗社,王氏父子与王柏心、朱锡绶、熊文澜、黄元吉等人均有交谊。查《清人诗集叙录》和《清代诗文集总目提要》二书可知,王柏心和朱锡绶都有专门的诗文集行世,朱锡绶诗集里,还有一首写了宜昌的三游洞。与这些文人的交往和相互砥砺,王永彬著述宏富,并撰写出传世名著《围炉夜话》,自然是顺理成章了。
出版史上的失踪者
《围炉夜话》是作者王永彬于清朝咸丰甲寅年(1854年)二月于他的家乡、当时枝江石门坎村中他的书斋“一经堂”完成的。那末,《围炉夜话》到底何时开始付梓?我们从中国国家图书馆的馆藏文献中查询得知,该馆藏有一套王永彬的《桥西山馆杂著八种》,是王永彬撰辑的《围炉夜话》、《音义辨略》、《六书辨略》、《禊帖集字楹联》、《朱子治家格言》、《先正格言集句》、《历代帝统年表》、《孝经衬解》等八种图书的合集。据版权页显示,这套书为刻本,而《围炉夜话》是其中的第四册,版心为“八行十九字白口四周双边单鱼尾。”出书年代为咸丰同治年间。咸丰同治,亦即1851至1874年之间,而王永彬生于1792年,卒于1869年。如果《桥西山馆杂著八种》是其生前所刻印并付梓,那末,其出版年代极有可能在1855年至1869年这十五年之间,而这册国图所藏的刻印本《围炉夜话》,应为目前所知的最早的《围炉夜话》版本。此后百年间,《围炉夜话》鲜有新版出现。
毋庸置疑,《围炉夜话》只是一册片言只语性质的、类似于人生格言的闲书,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中,《围炉夜话》属于子部杂家类中的杂纂项,但我们发现,洋洋八大册之巨的《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没有收录该书,就是著名藏书家、贩书家孙殿起先生的以总括清代以来的著述总目为已任的《贩书偶记》及其续编,也没有收录《围炉夜话》。2008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当代著名藏书家郑振铎的《西谛藏书善本图录》,书后附有西谛书目,但也没有《围炉夜话》出现。
1876年,清朝重臣张之洞撰写的一代目录学巨著《书目答问》刊行,收罗有关书籍2200多种。其中收入了众多笔记类书籍,王永彬的《围炉夜话》付诸阙如。我们还注意到,在《菜根谭》、《小窗幽记》和《围炉夜话》中,前两部属于明人的著作,《围炉夜话》是清人作品,属诞生最晚的了。那末,到底谁是总结出这三部明清人著作为“处世三大奇书”的始作俑者,则可留待有心人考证。
(2012年8月上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