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
戴姓大探源
戴姓有两个来源,出自西周时今河南东部地区的两个诸侯国,一支是以祖上谥号为姓,一支是以国为姓。
西周初,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叛乱被镇压下去后,周公把商旧都周围地区封给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建立宋国,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南)。以后世代相传,至公元前799年至前766年在位的一代宋过国君,死后谥号为"戴",史称宋戴公。宋戴公的孙辈中,有的以祖父的谥号为姓,就是戴氏。
在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中,还有一个戴国,为姬姓。在今河南民权东。戴国于公元前713年为郑国所灭。亡国后的戴国子孙,为纪念故国,就相继以原国名为姓氏,至此,又形成一支戴姓宗族。
繁衍之迹
先秦时期,戴氏主要在其发祥地豫东一带发展繁衍。到了汉代,戴氏开始有迁居豫南、江浙、山东等地的。三国至南北朝时,戴氏又有迁居安徽、湖北者。如西汉时的戴遵为慎阳(今河南正阳县北)人,戴崇为沛(今江苏沛县)人。又如东汉时的戴就为上虞(今属浙江)人,戴宏、戴封均为刚(今山东宁阳县北)人。唐初,戴氏开始入闽。据《元和姓纂》所列当时戴氏聚居点有济北(今山东长清县西南)、谯国(今安徽亳州)、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魏郡斥丘(近河北成安)河东桑泉(今山西临晋)等。清代初年时,广东焦岭县一支戴氏后裔迁往台湾屏东,其后分布于高雄、桃园、新竹等地。清代以后,还有福建戴氏陆续迁往台湾,此后,又有戴氏族人迁往海外。
戴姓名人
哲学家戴震
戴震(1723~1777年),字慎修,又字东原,安徽休宁(今安徽屯溪)人,清乾隆时期与吴派并称的皖派考据大师,是王夫之以后重要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戴震自小聪颖过人,有很强的记忆力,善于思考,敢于质疑,早年师从著名学者江永问学习,后由于家境贫困,以教书为业。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豪绅为了侵占戴氏祖坟,对戴震进行迫害。这年三月清廷又大兴文字狱,豪绅企图借乾隆帝炮制的这场文字狱加罪于戴震。面临着杀身灭族之灾,戴震不得已携带书稿逃往北京避难。在京避难期间,他结交新科进士纪昀、王鸣盛、钱大昕、王昶、朱筠等人,被他们赞为"天下奇才",声名大振。但直到乾隆二十年,戴震40岁时才中举人,此后多次赴京会试,均名落孙山,直到乾隆四十年,才为清高宗特许,经殿试赐同进士出身。
戴震批判了宋明以来程朱、陆王之学,在《孟子字义疏证》、《原善》及《答彭进士允初书》等书中集中阐明其哲学主张,在清代思想史、哲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他的弟子段玉裁将他的著作统编为《戴东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