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708700000006

第6章 上编(5)

除了这些作品外,还有一些作品所写的题材虽然是现代人及其生活,但同样表达了对人的本能和原始生命力的肯定。如张贤亮的中篇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通过对章永璘性压抑和性饥渴的描写,在当代文学史上较早明确宣示性也是人的权利之一,也是不可迫害、不可摧残的。再如王安忆的“三恋”把笔触伸向男女间的性爱本能,小说《荒山之恋》中,已婚的两个男女碰到一起后一见如故,爱的力量使他们不顾道德规范和人们的指责沉醉于美好的性爱之中,并为此相拥着殉情于荒山。另一中篇小说《岗上的世纪》,通过描写一个女知青对欺骗、占有过自己,并被自己控告入狱的队长的性爱,进一步说明了性本能的力量不仅可以冲破社会规范,甚至可以化解仇恨。此后,表现性本能的文学作品越来越多。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开篇就写性,其后又有五六章大量出现性描写。高建群的《最后一个匈奴》、老村的《骚土》、洪峰的《苦界》、铁凝的《无雨之城》等长篇小说也都因表现性心理、性行为而引人注目。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废都》更是集大成者,小说的主人公是名作家庄之蝶,这个时时处于性欲亢奋状态的“西京名人”,与朋友之妻、旧日相好、私奔的女人、小保姆等女人发生性爱,并一一征服了她们。这些作品与既有的道德伦理是冲突的,但不可否认它们对性本能的肯定和张扬,具有反思文明规范压抑人性的意义。随着文明的发展,人与动物的距离越来越远,人为道德和理性所控制,自然本性的东西受到压制和扭曲。这些作品正是借助于对本能的书写来对比和否定文明的缺憾,呼唤人性自然状态的回归。

以上作品对自然状态的崇尚,或者受到道家哲学崇尚自然思想的影响,或者与之在某些方面契合。老庄都强调天、地、人、道的自然本性,认为事物的自然状态是最佳的、最合理的状态,自然本性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人类应该顺应事物的天性,而不应该随意地拂逆、改变它们。“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132】“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命曰天放。”【133】庄子的这些话是把外在的修饰看作对人的削减,对天性的侵蚀,认为用礼乐约束人就损害了天性的完整。庄子还提出“雕琢复朴”的命题,意思是说去掉天性以外的附加物,不对天性作任何约束,然后才能复返于自然,重归于天性。

对于人或人性这个问题,先秦儒家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意旨均在扬善抑恶。儒家要求人性以道德伦理为规范,强调人是道德的动物;现代文明则以科学理性为指导,宣布人是理性的动物。它们都着重于人与动物的区别,并形成了灵与肉、天理与人欲之间的鸿沟。相反,老子和庄子都不把人性放在善与恶的天平上,也未放在神性与兽性、魔鬼与天使、天堂与地狱之间,认为人一旦降生就从“道”那里获得了独有的禀赋——“德”。“德”是“道”的分项,是“一”在“多”中的显现,“德”和“道”都具有完全相同的、不可变异的自然天性。在新时期文学中,洪峰、白桦、莫言等作家通过表现人的本能性和原始生命力,达到了对自然状态的张扬;张贤亮、王安忆、贾平凹等作家则通过表现人的性本能,达到了对人类文明规范的反省和反抗,应该说与道家强调自然天放人性的文化传统有着接受或契合关系。

再看第二类作品。这些作品旨在张扬素朴的人性,其实也是表达崇尚自然状态的思想。如阿城的短篇小说《洗澡》,写到在河中洗澡的蒙古族男青年见到一个女青年走近却不回避,仍然谈笑自如,这与另一位汉族男青年的反应形成强烈对比,而这种素朴的人性和小说中所描写的诗意环境就很协调。再如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儿》中,福奎在葛川江被污染,鱼儿少得可怜的日子里,仍然以捕鱼为生,这似乎是一个不识时务的人,但反映了他人性中淳朴的一面。当年江里有鱼,壶里有酒,他甚至可以和素昧平生的大首长一起喝酒拉家常;如今他宁愿放弃岸上可能有的稳定职业,也不愿为此去巴结做着小官的外甥。但是这种素朴的人性和淳朴的生活方式已经难以保持下去了,现在他只能捕到“小不点儿的鸡毛鱼”,为此他害羞,同时也舍不得撒网,最后他想到了死。

贾平凹对素朴人性的表现也很突出,以《天狗》为例。天狗与师傅师娘一家相处融洽,在师傅伤残之后,按当地的习俗师娘可以招夫养夫,暗恋师娘的天狗因而成为师娘的又一个丈夫。他们三人一开始保持着以往那种相敬如宾的关系,尽管已经成为一家人了,天狗却依旧回自己的屋子去睡。后来他们终于冲破了这种尴尬的局面,得以以新的和谐方式相处。他们那些谦让行为包含着传统儒家的道德美,这种婚姻事件也不符合现代人的价值观,但在特殊的境遇中却又是合情合理的。他们最终突破传统伦理的束缚,实际上折射着自然人性的光辉。

道家崇尚素朴的境界,认为“朴素而民性得矣”【134】,“他们首先感到人类自身的朴素天性的可贵,然后推而广之,作为普遍性的命题提了出来。只有素朴才合乎人的自然天性,这是道家的信念,也是它的思维逻辑”【135】。素朴是事物的原始形态,形和神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正如《列子》所言:“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136】而事物以形神统一,以本然的状态存在就是性了,正如《庄子》所言:“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137】由此看来,“性就是素,都是事物的原始状态,是形神的浑然一体”【138】。中国文学受道家文化的影响,古代出现的正面形象是牧童莲女、渔夫樵夫、隐士游客等,在当代文学中极少出现这类人物,但这种崇尚素朴的精神却融会到现代人物的形象塑造上,从以上作品的分析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

概而言之,道家对“自然”的理解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自然界,另一是指自然状态。在新时期文学中,一些作品表现出对自然界的亲近态度,它们把自然从为我之物转变为自在之物,或者将自然之物作为作品角色或主人公来着力描写。另有一些作品表现出对自然状态的崇尚态度,如肯定原始倾向、张扬素朴人性等。可以说,新时期作家对自然界和自然状态的书写,都受到道家文化的影响或者与之相契合,从而建构了新时期文学的自然话语。

消费主义的本质、内涵及其影响

20世纪的最后二十年,伴随着“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来的是消费主义在中国渐渐兴起。消费主义作为一种话语、一种思潮,给中国社会文化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大概怎么估计也不为过。消费主义是与80年代启蒙话语、50—70年代革命话语有着本质区别的一种话语形式,也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巨大差异。在90年代,由于市场经济的积极推动,各种社会文化思想和话语都在重新寻求自己的文化地位,很显然在文化格局的再次调整中,消费主义逐步占据了上风,并逐渐被指认为一种新的文化—意识形态,它对与之相伴的大众文化的影响也是深刻而鲜明的。

一、从“消费”到“消费社会”

“消费”与货币、市场、商品紧密相关,都是经济学的主要概念,不过,这里侧重于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来理解它们。货币俗名“金钱”,在20世纪60—70年代的中国曾经是一个不能自由谈论的隐词,人们之所以忌讳它,是因为害怕自己的道德形象由此而与贪图享受、道德差、拜金主义画上等号。如今人们对金钱的看法相对理性多了,“我爱美元”等口号表明“金钱”已经是一个被人们热心谈论的显词了。我们知道,货币也好,市场也好,商品也好,最终都是为了人的“消费”。“消费”这个词已经一刻也离不开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了,“消费”的丰富内涵正被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感悟到。

“消费”的一般意义是指使用商品和享受服务,以满足需要和欲望。“消费”在英文中写作consumption,最初含有鲜明的贬义,带有“用尽”、“耗费”乃至“暴殄天物”之类的意思,后来演化为中性词,成为一个与“生产”(production)相对的概念。20世纪中期以后,在表示商品的购买和使用时,“消费”和“消费者”比“使用”和“顾客”多了一层意思,即“消费”所满足的需要超过了基本的生物的范围。当人们谈论“消费社会”意义上的“消费”时,它首先指出了一种富裕现象,通常指满足基本生物需要以外的某种需要的活动,例如,为蔽体抗寒而穿衣服不一定是“消费”,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份或地位而穿某个名牌才是充分意义上的“消费”。但是在中国当下的语境里,“消费”并不限于指那种西方式的富裕现象,而是广义地指称所有购买商品的行为,这与中国政府在法律上确定“消费”、“消费者”的含义有关,从而确立了这两个词在人们心目中的词义。

虽然如此,“消费”本身所潜藏的含义还远远不是这么简单。从古典经济学的观点看,个人从日益扩大的商品范围中购买商品,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需要,从而使“消费成为所有产品的目的”。可是,从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这恰好表明人们控制和操纵消费的机会大大增加了。在现代消费社会里,消费并不纯粹是消费而已,它也是一种生产。

“消费是生产”的理论由法国新马克思主义者让·鲍德里亚作出新的阐发,他提出符号价值以补充政治经济学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意思是说在日常生活领域,物品被当作用具,它的使用价值就被确认,其中体现的是功用逻辑;在市场领域,物品被当作商品,它的交换价值得到确认,此时体现的是经济逻辑;此外,物品还被呈现在地位和声望的领域,此情此景被当作符号,它的符号价值得到确认,其中体现的是符号逻辑。在鲍德里亚看来,当物品作为符号在社会中按照表意逻辑和等价逻辑运作的时候,人们的所有需要都失去了个人独立性,被社会符码化了,服务于确定他们社会地位的产品,从而服从资本的逻辑。结果,人们在消费中参与了资本的增值,参与了社会观念和社会关系的再生产,也就最终保证了资本主义制度的顺利运转和存续,从这个意义上说,“消费就是生产”。具体地说,消费究竟能够生产什么呢?第一,消费生产着商品的品牌和等级。第二,消费进而生产着整个符号体系。第三,消费帮助生产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第四,消费生产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第五,消费生产着个人的社会身份。【139】

“消费”就是这样把个人吸引到现存的游戏规则中,整合进现存的制度、文化和符号价值体系中。在这样的消费社会中,人们所消费的商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具有符号象征意义。鲍德里亚把符号学运用于消费分析,所以“消费是生产”的理论也表述为“商品—记号”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消费必然导致对记号进行积极的操纵。这是记号与商品联合生产‘商品—记号'的晚期资本主义的核心。能指(signifier)的自主性意味着通过诸如传媒与广告对记号的操纵,使记号自由地游离物体本身,并运用于多样的相关联系之中”【140】。记号的过度生产以及影像与仿真的再生产,导致了固定意义的丧失,并使得实在以审美的方式呈现出来。在消费社会里,大众就在这一系列的连篇累牍的记号、影像万花筒面前被搞得神魂颠倒,找不出任何固定的意义联系。

二、消费主义作为文化—意识形态

由“消费”渐渐演化为“消费社会”,再形成“消费主义”思潮,终于使后者成为一种支配人们思想行为的文化—意识形态话语,这就是消费主义的本质所在。

消费主义在中国的兴起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当政治意识形态深刻地渗透到社会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的各个层面的时候,消费主义的思想观念不可能有容身之处,也就不可能萌发。只有经济建设,尤其是市场经济建设占据全社会的工作中心的时候,消费主义才有可能慢慢发芽。中国消费主义的萌芽期可以追溯到80年代城市经济改革启动之时。当时国家确定的现代化经济目标是建设“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随着各种经济政策的落实,以及新闻传媒在政府指导下开展对“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的正面宣传,金钱、商品和市场这些词及其本身所蕴涵的丰富内涵,才开始被中国人深入感知并悄悄认同。1989年的政治事件并没有改变中国自1970年代末期以来的改革路线,相反,在短暂的思想徘徊之后,在邓小平的积极推动下,为适应市场化而进行的经济体制和立法改革步伐更为激进,中国日益深入地加入到世界市场的竞争之中,而内部的生产和社会机制改造都是在市场制度的规约之下进行的。进入21世纪,中国日益加快市场经济的建设步伐,加速与跨国市场的接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使得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前景更加明晰。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国社会的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解决温饱问题的消费过渡到表现个性的消费,从生物性驱动的消费过渡到富于社会性的、象征的和心理的消费。正是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文化—意识形态开始建构起来。“商业化及其与之相伴的消费主义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表明国家和企业对市场的精心创制并不仅仅是一个经济事件,相反,这一社会过程最终要求用市场法则规划整个的社会生活”【141】,从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显现为文化事件。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文化—意识形态,正在逐步确立它在日常生活领域内的巨大影响力。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具有文化主导作用和文化建构意义,自然就成为这种新的文化—意识形态在价值、内涵上最集中最鲜明的体现之一。

我们可以把消费主义概括为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在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换句话说,人们所消费的不只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更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合理满足消费的使用价值与无度占有符号意义的消费是基于两种不同类型的生活伦理、观念、价值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社会上大量的消费需求是被消费主义创造出来的,或者说,消费主义生活方式是无形中把越来越多的人都卷入其中的生活方式,它使人们总是处于一种“欲购情结”(buying mood)之中,从而无止境地追求高档和名牌产品。这本身又构成了现代消费社会中社会关系再生产的条件,消费也成为人自我表达与认同的主要形式和意义来源。对商品的符号意义的消费过程,构建了新型的社会统治与社会支配的方式,并且体现着一种新的社会生活组织原则。

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是由商业集团的利益以及附属于它们的大众传媒,通过广告或各种商业文化和促销艺术形式推销给大众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推销许多情况下是有意或无意强加给大众的。由大众媒介推动和扩散的这种消费生活观念与消费方式,把不分等级、地位、阶层、种族、国家、贫富的越来越多的人卷入其中。这种生活方式不是经常地表现为与个人或国家的经济条件相联系,恰恰相反,它经常表现为不顾个人或社会的经济状况而消费,因而更多地被看作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作为一种新的文化—意识形态话语,消费主义具有欺骗性,齐格蒙·鲍曼阐述了这个问题。他指出,比较消费主义与工业资本主义,后者比前者更诚实。工业资本主义社会,人是按身份区分开来的,只有尽最大努力才有可能进入更高一层,但赢家和输家也始终存在。而消费主义则并非如此直接明了,它允诺幸福的普遍性,甚至还允诺它无法给予的东西。这是其欺骗性之一。另一个欺骗性在于它设定了一个虚假命题:一旦你提供了消费者的自由,你就完全解决了自由问题,于是自由事实上被降格为消费主义。【142】消费主义欺骗性中的第一点在于它藐视公正原则,第二点在于它藐视自我实现原则。公正原则与自我实现原则是西方传统所固有的,是启蒙主义的价值观,它们一旦被发现就不可能再被忘却,将一直对人类产生影响,直至这个世界终结。

三、大众文化作为消费主义的集中体现

消费主义作为文化—意识形态话语,另一个最集中最鲜明的体现是与之相伴而来的大众文化,大众文化的繁荣反过来又加强了消费主义观念的普及程度。

在当代中国的历史情境中,关于“大众”,最为切近而自然的联想就是“人民大众”、“劳苦大众”、“工农大众”,这是源于早期社会主义的历史记忆。因而,戴锦华解释说:90年代的中国大众文化的倡导者,正是有意无意间借助这一历史文化与记忆的积淀,为其提供合法性的论述与申辩。似乎“大众”之于“大众文化”、“大众传媒”的主体地位,有如“人民大众当家作主”、“工农兵占领文艺舞台”的社会理想得以实现的更佳方案。【143】消费主义在中国的兴起得到了中国后现代主义的支持,后者是以大众文化的名义将“欲望”的生产和再生产虚构为人民的需要,将市场化过程中受资本制约的社会形态解释为中性的、不受意识形态支配的新状态。当他们以中性化的“欲望”、“人民”、“大众文化”的名义对知识分子的精英话语进行攻击的时候,消费主义这种新的文化—意识形态经由后现代主义理论而合法化了。所以汪晖认为,中国消费主义文化的兴起,“并不仅仅是一个经济事件,而且是一个政治性的事件,因为这种消费主义的文化对公众日常生活的渗透实际上完成了一个统治意识形态的再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众文化与官方意识形态相互渗透并占据了中国当代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而被排斥和喜剧化的则是知识分子的批判性的意识形态”【144】。

大众传媒积极推进大众文化全面兴起,并同消费社会的功利主义、投机主义、享乐主义合谋,基本控制了人们从物质到精神的所有世俗性需要。这种“需要”更多时候,或者从本质上说表现为“欲望”。每个时代对欲望的言说总在构建不同的欲望边界,即哪些欲望是可以满足的,哪些欲望是不能得到满足的,这种言说就是在引导人们欲望的方向。与90年代以来的情况迥然不同的是,80年代很多欲望是被压抑的、不能满足的,而到90年代以后欲望已经被消费主义思潮正名,各种曾经被压抑的欲望都在不停地寻找得以实现的对象,也在不断产生新的欲望。消费主义思潮以其摧枯拉朽的扩张势力迅速占领文化精神领域,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准则、价值取向、人生态度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的好处已经被人们切身体会到,但其弊端也不容忽视。

消费主义在大众文化中的影响和表现,尤以电视媒体最为突出。无论是王朔式的调侃剧,还是警匪片、打斗片、言情片、帝王后妃剧,甚至录像片的刺激镜头,大多充盈着一种“性”致勃勃的市民味,或权力崇拜的臆想软骨症。各类娱乐节目、知识竞赛、港台歌星MTV或演唱会直播等也培植了一批数目惊人的“电视迷”、“追星族”和“粉丝群”。“渐渐地,人们看世界的方式滞留于电视。人不可能逃离画面去从独特的角度看和听,并且,这种看的方式是编排定的。”【145】当我们把目光集中到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的时候,我们深切感受到人们审美视点和价值倾向的重大蜕变:文学书写的内容从以精神性追求为主转向以物质性满足为主,文学的目的从以追求心灵提升为主转向以张扬欲望为主,文学人物从理性主体、德性主体转变为欲望主体。90年代以来,文学对欲望的书写层出不穷,花样翻新。对个人实现欲、成名欲、权力欲、财富欲等欲望书写随处可见,更广泛更典型的是对“物欲”和“情欲”的书写,前者表现为对物质性的奢华追求,后者则表现为对以性本能为主的感官享乐的追求。

贾平凹1993年写作的长篇小说《废都》可以看作是消费主义欲望书写的象征性和标志性事件。它之所以造成巨大的轰动,就在于它对性本能欲望肆意而大胆的描写,以致被社会传统力量指责和批判,并成为90年代被政府禁止的第一本由著名作家创作的小说。《废都》的出现仿佛是欲望张扬的一种仪式。《废都》和庄之蝶的形象也被解释为文人的精神困境的隐喻,但这种困境的产生却不可否认与欲望有关。所以说,对《废都》无论是批判还是辩解,实际上都没有办法回避欲望张扬的社会文化现实,它们的差别只是在对待欲望公开而大胆的形象的态度上存在不同。90年代以后,欲望不再以“需要”的面目,而是以自身的正面形象大胆而公开地走到审美艺术中,没有显示出丝毫的羞羞答答。《废都》虽然被禁止出版,但各种版本的盗版却更加猖獗,这正迎合了消费主义时代人们追求欲望充分满足的心理。

为了顺应消费主义思潮和话语,迎合读者的窥视欲和被培养出来的阅读趣味,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变得富有趣味化和世俗化。“人文精神”【146】、“当代文学的理想【147】”等讨论只是轰轰烈烈的消费主义大潮中微弱的声音。整个文艺、文化界发生了变化:消解意义而张扬欲望,反对永恒而酷好当下,弃置精神而嗜谈本能。由传媒所代表的文艺“类象”表明当代文化艺术由灵魂裸露的方式回缩到冷漠绝缘的“纯客观描述”,一种放逐本真情感的“语言游戏”。艺术生产者的原创性衰微了,仅存一个假设:艺术不过是重复。人们日益关注自己的钱包和自身的肉体,而对神圣美的东西不再信任,那种虔敬之心和美好情怀为狂妄之心和低俗之性所取代。人们沉溺于折中主义与符码混合的繁杂风格中,赝品、东拼西凑的大杂烩、反讽、戏谑充斥于市,对文化表面的无深度感到欢欣鼓舞。

总而言之,20世纪90年代以来,消费主义从物质到精神都占据了中国人生活的主导地位,一方面,“消费”观念的转变使得消费不只是消费商品的使用价值,更为重要的是消费商品的符号价值;另一方面,消费就是生产,它参与了社会观念和社会关系的再生产,正是这种全新意义上的消费,把个人吸引到现存的游戏规则中,整合进现存的制度、文化和符号价值体系中。消费主义作为新的文化—意识形态话语,正在取得对思想、道德、知识等方面的意识形态宰制或文化支配权,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正在中国形成,并成为大众认可的生活方式,消费主义的大众文化更加普及,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90年代以来的文化面貌和文艺价值取向。

同类推荐
  • 把生活过成你想象的样子

    把生活过成你想象的样子

    想象比真实更有力量!很多人的委屈,只源于失去了想象的勇气。那些看起来很自由的生活,那些看起来很困难的事情,你只要去做了就会发现,其实并没那么难;你只要肯尝试就会发现,其实并没那么遥不可及。一切动人的思念,都会使世界越来越大。所以,任何时候,都别失去了那份去想象的勇气。本书为励志故事集,每段故事,都有难忘甚至凄美,但坚决不萎靡的生活态度。每段故事,在最疲惫的时候,给你收获的勇气。
  • 诗意环江

    诗意环江

    环江,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世界自然遗产地。振衣凭眺万峰前,望里山岚断复连。全国各地的诗人来到环江,长歌短韵,好诗嘉句。景入梦境,一似泉涌。集合成了《诗意环江》。
  • 奥斯维辛之后

    奥斯维辛之后

    奥斯维辛是纳粹希特勒所设的一个很有名的集中营。书名借用“奥斯维辛之后”,即指人类一次重大灾难之后。作者的视野从中国扩展到外国,“以天地之心为心”,对国际事物见解独到。这些涉外文字,时生悲悯,时生义愤,还有不少疑窦,形成“国际题材”的随笔杂文。语言风趣幽默,富有感染力。
  • 是太阳,不是调色板

    是太阳,不是调色板

    本书收入了《与驼队一起远行》、《写给路小固一片歌》、《是太阳,不是调色板》等13篇报告文学作品。
  • 落花人独立

    落花人独立

    收录了《坐看云起时》、《落花人独立》、《灵隐》等60篇散文。
热门推荐
  • 星神合道

    星神合道

    结仇修道界老大昆仑派应该怎么办。师兄惨死,师傅重伤,菜鸟如何勇敢地面对生活生存下去。成长——代价是不是太过昂贵。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是《封神演义》。地球小子怎样成长到博弈大佬?开天之前是什么样的世界(肯定不会是老套的混沌神魔路线),封神被坑的通天会甘心受辱吗?国外神系的诸神和国内传统神话的神仙是什么关系,他们又是什么来历?最关键的是无尽的星空到底有什么,是外星人还是……?
  • 紫降异世

    紫降异世

    她紫溟拥有者,据说得紫溟者,方能一统六界,遭至六界至尊轰杀,附身于灵武大陆四大家族的夜家六小姐身上。她是天才奈何身中剧毒,被家族抛弃。毒发身亡,与修真界奇葩的灵魂融合。当两者灵魂融合,一个全新的紫落现身于人世,将会掀起怎样的浪潮?
  • 酷校草快到碗里来

    酷校草快到碗里来

    他是冷酷校草,她是清纯校花。一次邂逅,她对他一见钟情,从此她就走上了一条猛追酷校草的不归路。九十九次告白,九十九次被拒绝,终于有一次,梧桐树下,他霸道的勾住她的下巴,“陶小鱼,我愿意做你的男朋友。”她以为她的幸福终于来临了,却不想,这只是一个报复的骗局。当她离开的时候,他发现,他终究还是爱上了她。他说,“陶小鱼,这次换我来追你了,你愿意做我女朋友吗”【且看蓝樱学院怎样演绎一场女追男传奇】
  • 萧红精品集

    萧红精品集

    萧红的作品没有贯穿始终、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而是带有散文式的自由、洒脱的特点。萧红独特的女性写作才华,使她的作品拥有难以抗拒的艺术魅力。萧红是鲁迅的忠实追随者,曾参与编辑《鲁迅全集》,受鲁迅影响至深。本书选编了萧红作品的大部分,从中可以领略她的思想和艺术才华。
  • 仙门遍地是奇葩

    仙门遍地是奇葩

    原来仙门竟是这般不以为耻,当真是脸皮厚到极致。师傅喜欢徒弟,徒弟却为魔界鬼祭哭得死去活来。好一个郎艳独绝,遗世独立的灵澈仙人。又好一个不知羞耻,仙门之辱的徒弟。不愧是仙门之境,遍地奇葩,魔为仙成仙,仙为魔堕魔;不疯不魔,不魔不仙(ps:纯属瞎七八扯,毫无逻辑。)
  • 水龙经天变

    水龙经天变

    天地周转小周天,翻云覆雨多少年。第二次修真界气象大变之际,飞沙走石,域外狂魔突破边关,大门大派分崩离析,遁走四散无处归还。此时一名少年门派早已遣散,手揣缘来一本《水龙经》,踏上遥遥无期的散修之路
  • 思想课堂-人性笔记

    思想课堂-人性笔记

    为你的头脑镀金,为你的思想导航。思想笔记系列丛书包括:道德笔记、典籍笔记、婚姻笔记、家庭笔记、教育笔记、经济笔记、科技笔记、历史笔记、伦理笔记、论爱笔记、美学笔记、民俗笔记、农业笔记、情感笔记、人生笔记、人物笔记、人性笔记、儒学笔记、商业笔记、社会笔记、文化笔记、文学笔记、心灵笔记、修身笔记、养生笔记、艺术笔记、语言笔记、战争笔记、哲学笔记、自然笔记。
  • 网游之无敌传奇

    网游之无敌传奇

    没落的古老家族,失落的神秘文明,曾一度被掩埋的历史真相,随着一款游戏【天命】的横空出世,神秘青年被卷入了一系列离奇古怪的阴谋之中,抽丝剥茧,还原历史,一幕又一幕的无敌神话震撼上演。
  • 无赖王妃:放倒腹黑王爷

    无赖王妃:放倒腹黑王爷

    【痞子无赖王妃,大战闷骚腹黑王爷】吃得饱,睡的香;逛妓院,开银行;我是宇宙超萌霹雳无敌小色娘;辣椒随身装,暗器衣里藏,捣蛋整蛊我最强;将军和王爷,土匪和大王,保驾护航在身旁,各路美男齐登场!看现代女穿越在古代,如何混的风生水起?天若灭我我灭天,我命由我不由天!“这……你端的是什么东西?!”看着眼前脸色发青的某王,史琳笑得一脸无害,“嘿嘿~王爷,这是我特别给您熬的大补汤,超级营养,唇齿留香,一碗只要五千两……”
  • 独独不说喜欢你

    独独不说喜欢你

    你看到的浩瀚如星河的世界,是不是就是你所认为的真实世界?宋黎好好地上着大学,突然某天回家路上掉到了河里,然后就莫名其妙动不了了,然后就莫名其妙来到了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宋黎眨了眨湿漉漉的眼睛,看着眼前这个身材姣好,面容英俊的男人,好吧,她承认,如果有一天你掉进了河里,这也许是天降艳福。“你......你就是传说中的河神吗?”沈砚笑了笑,放开她以后自顾自地从水池里面走了出去。宋黎抬头,只看到了大门口的白光和沈砚手里面的一个好像球状物的东西,然后她就彻底晕了过去。很久很久以后,她才知道,她躺着的那个地方,叫营养池,沈砚手里的那个球状物体,是封印了她的世界的水晶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