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国王求援于明朝——八道已失,仅靠自己的力量已然无法阻挡。明政府一度担心朝鲜与日本同谋,欲假借向明求援,引明军进朝鲜以歼灭之。在朝鲜使臣的游说,以及多方面战略考虑和情报搜集后,明政府允许朝鲜政府渡过鸭绿江,在明政府控制区内居住。
先期,明朝对日本军队数量的判断失误,但很快调集了大量兵力,步骑兵共43000余人,渡过鸭绿江。1593年,明军方面通过假意和谈,麻痹日军,突然出击至平壤城下。虽然日军配备了优于明军火铳的火绳枪,但明军却从南方运来了威力强大的火炮——佛朗机炮、虎蹲炮、灭虏炮等数百门。
日本国内缺铁,且军队为各封建主私有,无法充分调动资源制造。仅有的火炮也不过是射程一两百米的小炮,而且还主要用来装备海军,陆军仅装备了火枪——射程不及明军火炮的十分之一。这让日军将士成为大炮的活靶子——驻守平壤的日军很快被打退。平壤大捷加速了日军第一次朝鲜战争的失败。
海军方面,日本这个时期的海战能力较弱,被朝鲜将领李舜臣两度击溃,主力精锐部队被歼,是为“闲山岛大捷”。此役后,日军水师完全丧失制海权,无法运送军粮,致使陆军部队无以为继,只得与明军讲和——明军一意主和,撤走主力军,而日本方面仍然占有朝鲜南部四道,并已牢牢控制朝鲜半岛南端,修建防御工事以及储备粮草,为再度攻击作准备。这种议和让朝鲜方面感到不满,一方面因为日军没有撤出半岛,另一方面和谈把朝鲜排除在外——在我的地盘上打仗,却把我排除在外。明、日之间的和谈在双方使者的欺上瞒下之间完成。
1597年,不满于战果的丰臣秀吉发动了第二次对朝战争。这次的准备显然比上次要充分得多,共有陆军14万余,水军2万余。次月,明军再度援朝,分批共派出8万兵力。日军主力在稷山被明朝军队击败,海军也被朝鲜将领李舜臣在鸣梁海面重创。明朝援军继续入朝,进击加藤清正和小西行长部队。1598年8月18日,丰臣秀吉忧郁而死,日本撤军,到12月全部撤出朝鲜,第二次侵朝彻底失败。
与20世纪50年代的美军一样,丰臣秀吉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发动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此后,日本新政府意识到对大陆地区扩张的时机还远不成熟,两国关系转向和睦。
此次中日在朝鲜半岛对抗,牵制了明朝约20%的兵力。对于本身税率极低的中原王朝来说,援朝战争耗费了大量的国力,加速了明末财政的崩溃。朝鲜王国在战争中几乎领土全失,导致百业萧条,多年仍不能恢复。
明朝后期,东北的女真政权崛起,统一满洲各女真部。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大金,1618年开始公开起兵反明。此时朝鲜、后金、明朝在东北部形成复杂的三角关系。但1636年,清军攻占朝鲜,国王投降,改向清朝朝贡,成为清朝的册封国。
清朝后期,中日再一次在朝鲜半岛对话。
18世纪至19世纪,朝鲜王朝危机不断。广大商人要求朝鲜开放国门,而政府则坚持和清朝一样闭关锁国。1866年,法国以朝鲜杀害法国神甫为由,派军舰入侵江华岛,被击退。1871年,美国人入侵大同江,又失败。由此,朝鲜政府多次重申“锁国令”。
而这时的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扩张意识明显——身为岛国,一旦有扩张想法,朝鲜半岛是最近的、最好的目标。
不过在染指朝鲜半岛之前,日本就已经对东亚重要战略岛屿台湾岛下手——1874年,日军在琅峤登陆,进攻台湾的清军。不过此时两国国力悬殊,国际舆论也不站在日本方面。然而清廷还是兼并了琉球,并得到50万两白银的赔款。
很快,日本对朝鲜动手了。1875年,日本派军舰进入江华湾,在永宗岛登陆,次年与朝鲜签订《江华条约》——此条约成为朝鲜主权被破坏的开端。之后,德国、法国、俄国、奥地利、意大利、丹麦、英国、比利时、美国等纷纷与朝鲜签订类似条约。朝鲜社会矛盾日益尖锐,1882年,改革派在日本政党协助下,策动了壬午兵变。
兵变中,起义士兵杀死日本公使馆官员,攻入王宫,王室只得向清廷请援。清廷派吴长庆率3000兵入朝鲜镇压兵变,从此日本和清朝均在朝鲜驻军。1884年12月4日,开化派和日本公使一起策划,依靠日本军队发动政变,杀死守旧派官员,宣布和清政府断绝关系,是为“甲申政变”。袁世凯统率的清军应守旧派要求,于6日开进王宫,击败日军,杀死开化派首领,部分开化派首领逃往日本,守旧派重新掌权。不过,纠缠多日后签订的《天津条约》中,日本仍取得了向朝鲜派兵的权力。
从这一时期到甲午战争爆发,是中国在19世纪下半叶最好的一段时期。在此期间,国内无大乱,远东的国际环境缓和,中国与西方各国都处于和平状态。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历经30年,效果明显。当时中国的国势并不比日本弱。英国权威人士评论说:“亚洲现在是在三大强国的手中——俄国、英国和中国。”
然而貌似风平浪静的东亚,实际上形势正在悄然变化。
1880年,日本参谋本部长向天皇进呈报告,提及清政府正在改革军制,如效仿欧洲强国的话,平时可征兵425万,战时可达850万之巨。1890年后,面对中国扩充海军实力,日本咬牙拿出国家财政收入的60%用以发展军备。1893年,天皇又决定从宫廷经费中抽出30万元,再抽文武百官薪水的十分之一,用于补充造船费用。
与这种“以国赌运”之拼劲相比,清政府在洋务运动过程中,一方面看到自己实力大有提升,另一方面还看到西方人只是想在贸易上占点便宜,于是放松了鸦片战争结束之后的那种紧张心态。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建立之后,就再没有添加任何舰只。1891年后,连炮火装备都停止了购买。
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2000吨位以上的战舰有7艘,共27000多吨,海军实力在亚洲无国能及;而此时日本海军2000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5艘,共17000多吨。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10年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以及排水量72000吨的海军,超过了北洋海军。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朝廷无力镇压,于是要求中国军队入境镇压。同年6月6日,中国军队在牙山登陆。日本军队也以此为借口,趁机于7月6日在仁川登陆,占领汉阳,组织亲日派政府镇压农民起义。1894年,日本军队袭击驻朝鲜的中国军队,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
战败后的清政府,被迫割让了台湾岛、辽东半岛等战略要地。
显然,这为日本的远东战略目标提供了跳板。
而由此起,东亚地区的历史进入了日本主演的扩张时期。
不过,日本人的远东战略意图,受到了俄国的阻拦。
19世纪末,俄国领土已经扩张到228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7%。在西面的纠纷进入平静期后,俄国人把注意力转向了东边。
在俄国人的战略目标里,中国的东北和朝鲜半岛是必得之地。1891年,俄国开始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这条铁路从莫斯科直达远东重镇海参崴,一旦修成,俄国人可以迅速把战略物资运往远东,与其他欧美国家千里迢迢赶来的海军速度相比,具有着绝对的优势。
对此,日本人坐立不安。他们明确地感到,这条铁路一旦修建,自己的远东战略必然受到威胁。为此,日本政府在国际上四处奔走,联合英、美等国向俄国施压,但都没有效果。
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让俄国人受到的压力如山大,感觉到必须压制日本在远东的势力发展——在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期间,多次暗示日本不得侵占东北,而日本偏要占辽东半岛。
德国方面,为换取俄国对其在东亚扩张的支持,愿意干预中日议和。
法国方面,已与俄达成联盟。因其得到印度支那,并盯上了台湾,因此不乐于见到日本迅速坐大。
三国一拍即合,逼迫日本“交还”辽东半岛。俄国甚至打算发动军事打击——“你一口吃这么多,我吃啥?”
而此时的日本虽然战胜,但海军亦损失不小,面对三大强国的压力,不得不妥协,“吐出”辽东半岛——作为“替代”,清廷付了白银3000万两以“赎回”。
在辽东半岛一事上,俄国人以有功者自居,借机强行租借旅顺、大连,将辽东半岛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并修建了直达大连的中东铁路。
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东北兴起,驱赶俄人,拆毁铁路,致使铁路施工一度停顿。同年10月,沙俄以保护铁路为理由,派兵占领中东铁路及沿线和东北各省城,几乎沦陷我东北全境。后因英、日等帝国基于自己利益的反对而撤出,但迅即又于1903年成立以旅顺为中心的远东总督区,并占领奉天。
俄国人的动作让日本不安——事实上,俄国人早已干涉日本人在朝鲜半岛的事务,动摇日本在朝鲜的统治。
到1902年为止,以美国为后盾的英日同盟把俄国看做对手,想打破俄国对中国东北地区的垄断,并打算借日本之手阻止俄国南下争夺其既得利益。德国希望俄国把军队大量投入远东,减轻自己在欧洲的压力,而法国则不希望俄国过多投入东线,因为这会让自己在欧洲的压力倍增。
签订《马关条约》后的日本像个暴发户,从中国得来的2.3亿两白银赔款大部分用于战备扩充以再度发动扩张战争。1894年,日本军备开支为8400万日元,至1897年则增加到2.4亿日元。
日本人确信,一旦俄国人的西伯利亚铁路建成,自己的东北战略将受到极大阻力。所以,在西伯利亚铁路修成之前发动攻势,对自己最有利。在这种一方想拖延矛盾而一方急于求战的局势下,1904年2月8日,日本不宣而战,突袭旅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