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8月1日,日本外相松冈洋佑发表“皇道外交宣言”,其中称“要根据我们皇道之伟大精神,首先建立以日、满、华三国为一环的‘大东亚共荣圈’”。
这是日本政府第一次正式使用“大东亚共荣圈”一词。
在日本军部高层的计划里,“大东亚共荣圈”由“东亚共荣圈”和“南方共荣圈”两部分组成。前者指日、满、华,后者主要指原来属于英、美、法、荷等国在东南亚地区的殖民地。
“大东亚共荣圈”的直接目的是为贫瘠的日本本土建立一个庞大的经济资源圈,然后以此为基础,走向全球。
但这样的政策必然损及美国、英国在亚洲的利益。由此,日美矛盾变得尖锐。
亚洲局势的发展,与欧洲有点相似——希特勒借英、法的绥靖政策,一边喊着“这是我们对欧洲最后的一点领土要求”,一边侵入捷克的苏台德地区,而后干脆把整个捷克都吞并掉,而对此,此时无力主动发难的英、法抱着“让他吃饱了,他就不会再动手”的想法,诱惑捷克承认既定事实;而日本人在中国东北的行为虽然遭受国际反对,但列强在相当程度上亦抱着“他们应该会就此满足”的期望,只要“不太过分”,中国就会渐渐接受既定事实。如果列强真有意愿干涉,早就对日本进行贸易封锁了。
日本人不会满足于中国东北,他们需要东南亚的资源——比如橡胶。
从美国民众角度出发,是希望战争不再升级。而当日本人在1941年7月杀入越南,次月又侵入泰国时,美国人像被黄蜂蜇到了。美国国务卿赫尔要求总统罗斯福对日本实行强硬的禁运——在日本占领越南的前两天,美国下令冻结日本在美所有资产。8月1日,宣布对日本实施石油禁运。9月底,宣布禁止向日本出口废钢铁。同时,给予中国5000万美元贷款及实施对华《租借法案》——就像对欧洲战场那样。
罗斯福一发话,英国、加拿大、荷兰、新西兰亦跟进,埃及等国家也对日本实施了制裁措施。这对于战略物质匮乏的日本打击太大了——禁运等于掐住了日本的脖子。特别是在石油和钢铁上,日本对进口的依赖太大了。
面对美国的制裁,日本高层极为担忧。海军军令部部长永野修身海军大将估计,现在日本的石油储备可用两年的时间,如果打起仗来,只能使用一年。
日、美之间开始谈判。自信满满的日本民族主义思想,让日本人无法在谈判中接受对自己不利的条件。
此时满朝高官没几个人认为日本有能力发动对美战争并取得最终胜利,但政治已经被军国主义绑架——此时,谁对美妥协就要面临着民族主义的审判。
军部巨头的想法是——既然已经一脚踩进去拔不出来了,就不在乎把另一只干净的脚也踩进去。把事情闹大,尽情地倒腾一番,没准运气好就翻身了。1937年,蒋介石对发动侵华战争的日本人亦抱着这样的看法——挑逗日本提前在西方强国拥有利益的华东地区点燃战火,以加强列强对日本侵华局势的关注。
太平洋对岸的罗斯福,在日本发动亚洲攻势后,已然知晓日、美一战必不可免。而他亦在等待一个理由——让他可以说服国民正式参战的理由。
11月15日,日本大本营和政府联席会议通过了《关于促进结束对美、英、荷、蒋战争的草案》,规定战争的要领为:“实施闪击战,摧毁美、英、荷在东亚以及西南太平洋地区的根据地,确立战略上的优势,同时确保重要资源地区和主要交通线安全,造成长期自给自足的态势;用尽一切手段,引诱美国海军,适时加以歼灭。”
在当时,日军挑起对美战争,有三个选择:一是在美国本土;二是威克岛或关岛;三是夏威夷。
第一个选择最符合“单挑”的日本武士风度,但可能性则最低,因为日本没有这个作战条件。如果从日本本土出发,途经珍珠港,再到美国本土,距离接近1万公里。如此漫长的距离,光凭舰队作战很难——无法登陆、没有强有力的基地作依靠。这与英、美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是没有可比性的,因为人家有大不列颠岛作为后方根据地。
第二个选择是威克岛或关岛。
关岛距离东京1400海里;威克岛更近,只有1300海里。这两个岛都是美国在太平洋上的重要基地。但问题是这两个岛都太小了,威克岛的陆地面积只有8平方公里,关岛稍大,也不过10余平方公里。当时美军在关岛有500人,在威克岛更少,只有450人。如果日本把进攻这两个岛作为开战的地点,好处是遇到的抵抗不大,容易取胜。而不利的问题是:本来就是因为对美国的胜算不大,才采用偷袭的方式,以最大限度地削弱美国海军,那么既然要偷袭,选关岛、威克岛这么小的目标岂不是太浪费精力了?
既然要偷袭,就要一下子把美国人打疼,最好是把美国太平洋舰队一下打残。于是,日本人选择了夏威夷的珍珠港作为开战地点——这里距离美国本土2090海里,距离日本本土约3200海里,恰好处于东、西太平洋之交通要道。为了防止日本在海上向东扩张,美国太平洋舰队于1940年夏季起,就以珍珠港为太平洋活动基地。
日本人考虑到——虽然我的实力打不进美国本土,但我可以通过袭击珍珠港基地,使美国太平洋舰队在短时间内无法恢复元气及参战,这样便可以保证日本在东南亚进攻的安全。
日本人觉得,美国在进入战争之后,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充分动员其潜力,等到美国开始反攻时,日本至少已有18个月的时间来完成一切准备。而到那时,其在西太平洋有战备资源又有地盘,在既定事实面前,再和美国人谈判就有了更多的筹码。
时任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的山本五十六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在美期间,他对美国的工业成就和强大的经济实力一清二楚。在他看来,和美国开战凶多吉少。他曾经对他人说:“你看看底特律的汽车工业,看看得克萨斯的油田,你就知道我这个决定是正确的。”
山本五十六是明智的——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成为强大的兵工厂,生产了军用飞机29.7万架,航空母舰101艘(给了英国人30艘),坦克6.7万辆,火炮则超过100万门,其强大实力绝非此时的日本能比——航母连修带补总共15艘。
但是,能不能打赢是一回事儿,敢不敢打又是一回事儿——此时的日本政府被强大的战争民意所绑架,愿意下这个赌注。
山本五十六明知道战争成本会很大,但是他愿意付出成本。
于是,12月7日,日本轰炸机“偷袭”了美国位于夏威夷群岛的珍珠港。
上帝欲使人灭亡,必先让他疯狂。
这下子,罗斯福有足够的理由,动员国民直接参与二战——甚至根本不用动员。
而日本人则“有条不紊”地按原计划行事,迅速向东南亚的中南半岛、东南亚诸岛以及西太平洋群岛展开攻势。
对日本人来说,此时必须先拿下美国人在菲律宾的地盘才可以安心地进行后面的攻势——这里是美国在远东的最大空军基地。珍珠港事件爆发后,日本飞机从台湾起飞,对菲律宾的克拉克机场、尼古拉机场实行突然袭击,炸掉半数飞机,剩下部分美机撤往澳大利亚。1942年1月3日,马尼拉陷落,5月6日,美、菲军投降,日军全部占领菲律宾。
此外,英国人在亚洲的远东舰队也是日本打击的主要目标。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前几天,英国海军上将菲利普斯率领的远东舰队刚刚抵达新加坡。珍珠港事件后第三天,日本战机和海军攻击了他们,菲利普斯战死。由此,英、美在东南亚的海军失去对此地区的话语权,日本得以顺利展开行动。
1942年1月11日,日本占领吉隆坡,次月渡过海峡,占领新加坡——这里是东南亚海上要道,占领这里就可以畅通无阻地进入印度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