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924700000022

第22章 机缘品第七(1)

机谓根机,缘谓胜缘;机有利钝,缘有胜劣,机缘相感,自性开发。故以“机缘”名篇。按:古本无此篇题,别本或作《参请机缘第六》。今从流行本也。机缘者,兼师及弟子言之也。大凡世出世间,一切善法恶法,无不由过去生中种植前因,至于今生或他生,始获果报。种善因者获善果,种恶因者招恶报,此一定不易之理。必也见自性佛,已断后有,不遗诸因,而后果报可灭;因果即灭.始得超出三界,不入轮回。师之传佛心印,与弟子等之得闻大乘,皆非偶然,故立此品。

师自黄梅得法[1],回至韶州曹侯村,人无知者[2]。时有儒士刘志略[3],礼遇[4]甚厚。志略有姑为尼[5],名无尽藏,常诵《大涅槃经》。师暂听[6],即知妙义,遂为解说。尼乃执卷问字。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尼曰:字尚不识,焉能会义?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7]。

[1]黄梅,见前注。

[2]别本云:“师去时至曹侯村,住九月余。”然师自言:“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此求道之切,岂有逗留?作去时者,非是。按《传灯》《会元》《正宗记》等,以为未得法以前之事。今本则以为得法之后,至韶州逢刘志略。兹依今本。

[3]《万姓统谱》五十八:“志略,唐刘志道之子也。”

[4]礼遇,以礼相待也。

[5]父之姊妹曰姑。尼者,出家之女子,梵语比丘尼。“比丘”之语通男女,而“尼”音则示女性也。”

[6]暂,须臾之间也。

[7]《传心法要》:“裴相公问师曰:山中四五百人,几人得和尚法?师云:得者莫测其数。何故?道在悟,岂在言说?言说只是化童蒙耳。”

尼惊异之,遍告里中耆德云[1]:此是有道之士[2],宜请供养。有魏[3]武侯玄孙曹叔良及居民[4],竞来瞻礼[5]。

[1]年高德优之人曰耆德。《周礼》:“八十曰耆。”《周雅释诂》:“耆,长也。”《周语》:“耆艾修之。”注:耆艾,师傅也。

[2]《书》:“惟有道曾孙周王发。”杜甫诗:“先生有道出羲皇。”韩愈《诤臣论》:“或问谏议大夫阳城于愈,可以谓有道之士乎哉?”

[3]“魏”一作“晋”。

[4]魏武侯,《魏志》第一云:“太祖武帝,姓曹氏,讳操,字孟德,追谥为武皇帝。”或云曹氏玄孙有仕晋封侯者,故作晋武侯玄孙。按:玄孙,乃“系孙”之误,“系”与“”字体相近,故改“系”为“”,后又改“”为“玄”。故有此误。系孙即远孙。《旧唐书》:“柳宗元,后魏侍中济阴公之系孙。”

[5]仰视曰瞻。

时,宝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废[1]。遂于故基重建梵宇[2],延师居之。俄成宝坊[3]。师住九月余日,又为恶党寻逐。师乃遁于前山[4],被其纵火焚草木[5],师隐身挨入石中得免[6]。

[1]《帝王姓系》四:“隋都长安。始文帝辛丑,篡后周,即帝位。终恭帝戊寅,三主共三十八年而灭。”

[2]梵字,谓佛寺也。江总文:“我开梵宇,面壑临丘。”

[3]俄,顷也。时之至短速者曰俄顷。《翰墨大全发集》一:“给孤长者,布黄金地为伽蓝。故寺宇号为宝坊。”按:《大集经》一:“尔时如来示现无量神通力,渐渐至彼七宝坊中。”又云:“诸大菩萨俱共发,来至娑婆世界大宝坊中。”盖欲界、色界中间有大宝坊,佛于此说《涅槃经》。后称寺宇谓宝坊,即据此为美称也。

[4]遁,隐避也。

[5]纵,放也。

[6]挨,强进也。

石今有师趺坐膝痕[1],及衣布之纹[2],因名避难石。师忆五祖“怀会止藏”之嘱[3],遂行隐于二邑焉[4]。

[1]趺坐,结跏趺坐也。《声论》云:“以两足趺加致两,如龙盘结。”《慧琳音义》八:“结跏趺坐略有二种:一曰吉祥,二曰降魔。凡坐皆先以右趾押左股,后以左趾押右股,此即左押右,手左在上,名曰降魔坐。诸禅宗多传此坐。依持明藏教瑜伽法门,即传吉祥为上,降魔坐有时而用。其吉祥座,先以左趾押右股,后以右趾押左股,令二足掌仰于二股之上,手亦右押左,仰安跏趺之上,名为吉祥坐。如来昔在菩提树下,成正觉时,身安吉祥之坐,手作降魔之印。故如来常安此坐转妙法轮。”《嘉祥法华义疏》二:“结跏趺坐是诸佛常坐之法。作此坐者,身端而心正也。”

[2]常人闻石有趺坐痕,则起疑,谓为怪事。以意度之,师固未尝留痕于石也,石上今有膝痕者,殆后人重其德,或镌其迹于石上,如儒者所云“爱其甘棠”之意耶。然佛家多不可思议之事,慎勿以常人之见测度之。

[3]见上文。

[4]二邑,即怀集、四会二县。详见上文注中。

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参祖师,问曰:即心即佛[1],愿垂指谕。师曰:前念不生即心[2],后念不灭即佛[3]。成一切相即心[4],离一切相即佛[5]。吾若具说,穷劫不尽。

[1]唐释慧海《入道要门》下:“有行者问:即心即佛,那个是佛?师云:汝疑那个不是佛?指出看。无对。师曰:达即遍境是,不悟永乖疏。”《传灯录》:“明州大梅法常禅师问:如何是佛?祖云:即心是佛。师言下契,直入大梅山住二十年。祖令一僧去问:和尚见马祖,得个什么,便住此山?师云:马祖向我道,即心是佛。僧云:马祖近日佛法又别。师云:作么生别?僧云:近日又道非心非佛。师云:这老汉惑乱人去,任他非佛非心,我只即佛即心。僧回举似祖。祖曰:梅子熟也。”

[2]前念已过去,不可沾恋而再使之生。以全此心之清净圆明,即离一切相也。

[3]心体湛然,应用自在。故后念不可灭也。后念若灭,已如槁木死灰之无情,不可作佛。

[4]经云:“一切惟心造。”又曰:“心生则种种法生。”故知一切皆由心造。

[5]如今但学无心,顿息诸缘,莫生妄想分别。无人无我,无贪瞋、无憎爱、无胜负,离一切相,即是本来清净佛。

听吾偈曰:即心名慧[1],即佛乃定[2]。定慧等持[3],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4]。用本无生[5],双修是正[6]。

[1]不起一念即定,此名即心。是心常能照境谓之慧,同体异名也。

[2]离一切相,即佛乃定。定是慧体,其名虽异,其本来则一也。

[3]等持,别本作“等等”。《传灯》《会元》《正脉》皆作“等持”。即“定慧均等修持”之谓也。《涅槃经》:“定慧等学,明见佛性。”《顿悟入道要门论》下:“僧问:如何定慧等学?师曰:定是体,慧是用。从定起慧,从慧归定,如水与波,一体更无前后,名定慧等学。”《小止观》上:“《法华经》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当知此之二法,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若偏修习,即堕邪倒。故经云:‘若偏修禅定福德,不学智慧,名之曰愚。偏学智慧,不修禅定福德,名之曰狂。’狂愚之过,虽小不同,邪见轮转,盖无差别。若不均等,此则行乖圆备,何能疾登极果?故经云:‘声闻之人,定力多故,不见佛性。十住菩萨,智慧力多,虽见佛性,而不明了。诸佛如来定慧力等,是故了了见于佛性。’”

[4]习性,研习修成之性也。《地持经》:“习种性者,从先来修善所得,是名习种性。”

[5]定体起用名为慧。慧,寂而常照。定,照而常寂。寂,故无生无灭也。无生无灭之所起用,用亦无生无灭,故能照而常寂。是乃本来一体正法也。

[6]双修,定慧双修也。《修心诀》:“曹溪云:心地无乱自性定,心地无痴自性慧。若悟如是,任运寂知,遮照无二,则是为顿门个者,双修定慧也。”

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赞曰:即心元是佛[1],不悟而自屈[2]。我知定慧因[3],双修离诸物[4]。

[1]前念不生,后念不灭,成一切相,离一切相,无二无别。

[2]不悟者,自己屈辱自佛。

[3]言我今始知定慧之正因。

[4]双修定慧,则离一切相。

僧法达,洪州人[1]。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2]。来礼祖师,头不至地[3]。祖诃[4]曰:礼不投地[5],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6]?

[1]洪州,隋置,旋废。唐复置。南唐建为南都。宋初复为洪州,旋改为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县,即旧时州治也。

[2]《法华经》即《妙法莲华经》,七卷,二十八品。姚秦天竺沙门鸠摩罗什译。明释智旭云:“此经乃如来究竟极谈,具明施设一代时教所以然之线索,如家业之有总账簿,如天子之有九鼎也。非精研智者大师《玄义文句》,不能尽此经之奥,仍须以荆溪尊者《释签妙乐》辅之。”

[3]头至地者,以我所贵之首,接彼所贱之足。五体投地,表至敬也。

[4]音“呵”。《说文》:“大言而怒也。”

[5]《法苑珠林》二十八《致敬篇·仪式部》云:“既知一心合掌之仪,即须五体投地礼之。”按:法达礼六祖,头不至地,盖是乖慢之礼,非如法行礼。故大师诃禁其无礼之慢心,实为法中之诫勖。后学宜知。

[6]蕴,蕴蓄。习,积习。

曰: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祖曰: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1],则与吾偕行。汝今负此事业[2],都不知过[3]。听吾偈曰:礼本折慢幢[4],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5],亡功福无比[6]。

[1]不以为可胜人,则无慢心矣。

[2]《孟子》朱注:“负,任在背。”《前汉书·高祖纪上》“自负”注:“应劭曰:负,恃也。”

[3]都,一概也。

[4]幢,幢幡也。《笔削记》一:“破邪见幢树。”《正法宝净影双卷经疏》:“我慢高胜,幢上出。”慢心之高举,譬如幢之高耸,故曰慢幢。

[5]《止观》七:“为无智慧故,计言有我;以慧观之,实无有我。我在何处?头足支节,一一谛观,了不见我。”《原人论》:“形骸之色,思虑之心,从无始来,因缘力故,念念生灭,相续无穷。如水涓涓,如灯焰焰。身心假合,似一似常。凡愚不觉,执之为我。宝此我故,即起贪、瞋、痴等三毒;三毒击意,友动身口,造一切业。”按:我慢为有我中之一。以法达恃诵《法华经》三千部而慢人,故以生罪之说折之。

[6]“亡”与“无”通。无功与有我对待。旧刻本及藏经本皆作“亡”,俗刻本改为“忘”,非是。“无功”则成无漏因,故曰福无比。功,指一切之有为功德而言,诵经特其中之一端而已。法达以诵《法华经》三千部自以为功,故以无功之说折之。《金刚经》:“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师又曰:汝名什么[1]?曰:法达。师曰:汝名法达,何曾达法[2]?复说偈曰: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3]。空诵但循声[4],明心号菩萨[5]。汝今有缘故[6],吾今为汝说。但信佛无言[7],莲花从口发[8]。

[1]什么,不知而询问之词也。《传灯录》:“在此作什么?”

[2]若实达于法,行住坐卧,出息入息,皆真诵经。今徒劳于文句,故知未达真妙法也。

[3]休歇,止息也。

[4]《破相论》:“若心无实,口诵空名,三毒内臻,人我填臆。”但循声,言心实未诵也。

[5]不但循声读诵,且将经义明白在心,即号菩萨。或云:明心见性,方号菩萨也。

[6]缘,宿缘也。

[7]《血脉论》:“至理绝言,教是言语,实不是道。道本无言,言说是妄。”《庄子》:“无言,终身言未尝言,终身不言未尝不言。”

[8]《法华合论》一:“众生难见者自心,习见者莲华。指其习见之象,示其难见之妙。故以经名《妙法莲华》。”《法华句解》一:“莲华者,上根人观之,即是自性,法华三昧,更非他物。中下之机,则作引物譬喻本有觉性、清净妙理也。妙玄云:问莲华定是法华三昧之莲华,定是华草之莲华?答:定是法莲华。法莲华难解,故以华草为喻。利根即名解理,不假譬喻,但作法华之解。中下未悟,须譬乃知,以易解之华草莲华,喻难解之三昧莲华。”《戒环要解》:“一称经名,则莲华出口。一能随喜,则法香在身。”此言法达果信佛未尝有所说法,离言说相而忘诵经之功,则可以诵《妙法莲华经》矣。故曰:“莲华从口发。”

达闻偈,悔谢曰[1]:而今而后,当谦恭一切。弟子诵《法华经》,未解经义,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广大,愿略说经中义理。师曰:法达!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本无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经,以何为宗?达曰:学人根性暗钝,从来但依文诵念[2],岂知宗趣[3]?师曰:吾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一遍,吾当为汝解说。法达即高声念经,至《譬喻品》,师曰:止[4]。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5]。纵说多种譬喻[6],亦无越于此。何者因缘?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7]。

[1]悔谢,忏悔谢罪也。

[2]《破相论》:“在口曰诵,在心曰念。”

[3]《起信论法藏疏》:“当部所崇曰宗,宗之所归曰趣。”

[4]止,使之止于《方便品》,不再诵下文之《譬喻品》也。

[5]出世,佛出世也。

[6]纵说,尽凭而说之意。《法华文句》:“譬,比况也。喻,晓训也。”

[7]《法华经·方便品》:“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法华指掌疏》一下:“唯,犹独也。以,犹为也。言诸佛所为,无二无三,故曰唯以一事。此事非小,故曰唯以一大事。因此生悲,缘此感佛,故曰唯以一大事因缘。因缘凑合,佛乃出兴,故曰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1]。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佛,犹觉也[2]。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若闻开示,便能悟入[3]。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

[1]《法华要解》:“佛知见者,彻了实相真如真见也。在法名一佛乘,在因名一大事,在果名一切种智。故曰诸佛因一大事故出兴,为一佛乘故说法,欲令众生开佛见知,而究竟皆得一切种智也。此真知见,生佛等有,本来清净。唯人以妄尘所染,无明所覆,而自迷失。《中峰广镜》一曰:佛知见者,乃破生死根尘之利具也。”《法华文句》四:“佛以一切种智知,佛以佛眼见,开此智眼,乃名佛知见。”《法华玄义》九:“灵知寂照,名佛知见。”

[2]《智度论》七十:“佛名为觉,于一切无明睡眠中最初觉,故名为觉。”

[3]《法华经·方便品》:“令众生开佛知见者,即开觉知见也。欲示众生佛知见者,即示觉知见也;令众生悟佛知见者,即悟觉知见也;令众生入佛知见道者,即入觉知见也。”《法华合论》三:“佛不言以佛知见授之众生,而言欲令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者,则知众生本自有之,不从他以得之也。虽不从他以得之,必藉善知识为之缘,以方便为开示,而使之悟入也。”《法华要解》云:“开,破无明之封蔀;示,指所迷之真体;悟,豁然洞视;入,深造自得,而证一切种智。是为佛知见道也。”又以四门配释四位、四智、四教等者,详《天台文句》、《文句记》、及《法华科注》等。

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1]。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2]。

[1]按:此小乘劣慧之机,每兴“佛知见我辈无分”之叹者。如《法华·信解品》云:“犹处门外,止宿草庵。自念贫事,我无此物。”又如“穷子即受教敕,领知珍宝”是也。

[2]驱驰,驱车马而驰逐也。《诗·皇华篇》:“载驰载驱。”按:此言为尘劳所驱驰也。

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1],种种苦口[2],劝令寝息[3],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吾亦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瞋嫉妒,谄佞我慢[4],侵入害物,自开众生知见。若能正心[5],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汝须念念开佛知见,勿开众生知见。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汝若但劳劳执念[6]以为功课者[7],何异犛牛爱尾[8]。

[1]三昧,见前注。《法华·方便品》:“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

[2]《法华·方便品》:“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心。”苦口,犹云苦言。《法华经·信解品》:“如是苦言,汝当勤作。又以软语,若如我子。”

[3]寝,止也。寝息者,止共贪爱也。

[4]我慢者,自恃高贵而慢他之谓也。《法华经·方便品》:“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实。”

[5]《大学》:“所谓修身,在正其心。”

[6]劳,疲也,勤也。《说文》:“剧也。”劳劳,言劳之至也。

[7]功,功令。课,课程。每日限定时间作事,谓之功课。

同类推荐
  • 印度智慧(引进版)

    印度智慧(引进版)

    本书绝非是对某事的定论,它只是为那些开始向印度学习的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些可能的途径。因为本书旨在帮助读者开始一种对知识和灵性的探求,提供了一些特例,通过它们,读者可以看到某种新事物,然后反观自我——新的神性形象,然后再回到自己对神的理解。尽管有很多机会可以进行卓有成效的对比,但我只是偶尔地在实际中进行除印度教以外的宗教传统对比,而其中大部分我用的对比来自《圣经》。当然,因为我是罗马天主教徒,以那种背景执笔写作,我所讲的任何事情可能在本质上都非常具有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味道,但是如果这一点能被认可并牢记在心,就不会有什么问题,毕竟我们总要有个起点。
  • 生死皆是禅

    生死皆是禅

    有人说,这婆娑世界便是一片苦海,无论如何都难逃尘世的重压,却又一切尽如镜花水月,繁华过后终成空。无论悲喜,哭过笑过之后,亦为罔然。所以,看惯这尘世浮华之人,苦求解脱,却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依附于禅。那么禅为何物?事实上,禅的本质极其简单,只要放下知见分别、远离价值判断、取舍贪著,透彻地直指事物本身,就可以明心见性。然而,这世间有几人可以放下、远离、不贪?所以虽经苦修,却依然难成正果。因此,我们不必强求真实的解脱,只需将一颗狂躁、贪恋、执著的心放平和一点,再平和一点,不要太过狂躁、贪恋、执著,就会活得比原来真实、快乐。
  • 佛教养生秘笈

    佛教养生秘笈

    本书以佛教养生观念为主旨,为读者提供了诸多方便易行的佛家养生方法,具体内容包括:精神养生法、生活饮食养生法、佛教医术等。
  • 持一句佛号回家

    持一句佛号回家

    女作家谭天,在沉寂几年后,集自己数年的修学和写《宽霖法师传》《能海上师传》的经验,发力在《持一句佛号?回家——净宗大德昌臻法师传》中,用独特的视角,通过对四川乐至报国寺主持、四川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93岁高僧昌臻老法师一生修行的展示,告诉我们:切勿外求,回照自心,去掉执着,学会放下,完善人格,烦恼自解,为我们呈现了一条回归心灵家园的路。同时明示我们,在浮躁的当今,回归心灵家园的重要!在不安的2012年,为我们带来一抹清凉。
  • 有一种智慧叫禅悟

    有一种智慧叫禅悟

    幸福无处不在,只是我们少了发现幸福的心境。本书选择了许多经典故事,从心境、生命、自然、逆境、修养、生活等方面,以禅悟的境界为读者诠释了幸福的本意,是一本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幸福宝典。
热门推荐
  • wuli总裁:娇妻,有点甜

    wuli总裁:娇妻,有点甜

    “昨夜我们都贴得那么近了,你都没喊流氓,今日就看一看,你就把我叫做流氓了,我觉着不公平。”总裁大人心有不甘,扑向眼前的小娇妻,亲亲抱抱揉揉小娇妻扭捏反抗。裁大吼:“别动,再动我就吃了你!”小娇妻停止反抗,水杏眸子瞪着眼前的总裁大人,“我不动,有本事你别吃啊!”总裁大人服软:“为夫没本事,为夫老婆奴!只愿勤耕耘,换得老婆笑开颜!”“不要脸!”“我不要脸,我要你!”……小娇妻:“你个打火机,轻轻一点就起火!”总裁:“对着自己喜欢的女人,硬不起来的只有太监!”
  • 星墨杂笔

    星墨杂笔

    读者q群300450370无极大世,万界争锋;诸天万族,谁可成仙?在丁白成长的路上他是否会丢失童年的天真,是否会因为这残酷的世界而改变自己的本性?一切的一切尽在《剑寻逍遥》
  • 万古第一鬼才

    万古第一鬼才

    吴易重生在武道世界,这里凶兽可以吞噬万物,天才可以一夜成神,神通者可以逆转乾坤。且看吴易从一个蝼蚁,一步步成长为万界天尊的故事...
  • 我在末世的旅行

    我在末世的旅行

    黑门大开,末世降临。小说爱好者林忆雪渴想过和平的生活,于是她带着系统穿越到未来,却没想到未来的世界还是末世!为了活下去,她抱住路人的大腿。“大腿……啊不,大神救我。”只不过……这大腿好像不是一般腿,这系统好像也不是一般统?渐渐的她竟然成了一个与末世怪物和平相处的深渊旅人!而这个末世的真相也随着她们的旅行,浮出水面。————(第一稿草稿版)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神话版世家

    神话版世家

    其实就是玩个游戏而诶,刘飞同学无意中落入了系统设计的全人类计划之中,以一个落魄世家子的身份重建家族,征战蛮荒。
  • 空谷雪寂

    空谷雪寂

    她从小长在与世隔绝的雪谷,四季皆冬,隔绝了乱世的计谋与杀伐。十三岁那年,她人生中第一次见到了一个男子,一袭绿衣,在白茫茫的世界中,遗世而独立。两年后,她的身边又出现了他,他眉眼弯弯,温暖仿若春风,却不曾想,无尽温柔缱绻的背后,却是惊天致死的一场阴谋。而昔日那个雪谷中初遇的男子,却成了高高在上的西生苑苑主,而她,却成了千年前他遗落人界的妹妹~万年的因果,百年的纠缠当所爱皆成虚妄,你是否依旧会爱?【引子第一人称,正文第三人称】
  • 异世界的男法师

    异世界的男法师

    新人写作,作品刚刚开始希望大家可以给我提些建议!
  • 你用余生偿情深

    你用余生偿情深

    【推荐短篇《你用余生画地为牢》】一场车祸,言蹊背负了无尽的罪名,以恨之名,被他束缚在婚姻的牢笼里。两年来,与他朝夕相处,言蹊小心翼翼的生活,默默地承受着一切,却终究还是动了不该动的心思……当真相不过是一场可笑阴谋,她得来了清白,却只剩满心疮痍。以恨之名,沈默寒捏着她对他的爱,伤她至深。当他幡然醒悟时,身侧却已没了她……
  • 不正经的修仙之路

    不正经的修仙之路

    一觉醒来穿越到了异世界,但眼前的情况好像不太对,怎么刚穿越就死了?不过没有关系,我好在还能继续重生。等等,这情况不太对吧?怎么又是他?李晓尘,在异界每次重生都会被同一个人杀死。直到在几百次之后,竟然好巧不巧的成为了他的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