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721000000025

第25章 《周礼》成书于汉初(3)

汉初的政论,多起于对嬴秦灭亡的总结,进而针砭时弊,探讨长治久安之策。秦始皇临制,使法家思想得到一次最彻底的实践机会,它的弊端如同它的功绩一样,给人们留下无比深刻的印象。要成就大一统的千秋王业,离开中央集权,离开,法”,简直无从谈起,汉初的统治者当然不可能放弃它。但是,仅凭这一手,则中央集权难以为继,因为严刑苛法治民,往往适得其反,,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秦以刑罚为巢,故有覆巢破卵之患”(,秦政之失,最主要的是,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秦尚法律而不施仁义,因此一夫作难而七庙隳。成为鲜明对比的是,儒家思想以仁义道德为标榜,具有柔化社会矛盾、统一民心、安定社会秩序的功能。它越是被秦始皇排斥和摒弃,就越容易使汉初的人们感到亲切,因此,礼法结合,王霸杂用,成为汉初社会的共识,当时的儒者对此尤其热衷。

秦火之后,儒家虽然受挫于一时,但其势力仍较强大。刘邦反秦时,归附或游说他的人之中,儒生极多,如叔孙通,“秦时以文学征,待诏博士”,他降汉时,“从儒生弟子百余人”。他们向汉高祖鼓吹仁义,倡导礼法并用,如陆贾在刘邦面前,“时时前说称《诗》、《书》”,认为,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他说:“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他认为,秦始皇若能再加上“行仁义,法先圣”一手,就不会失去天下。

经过荀况、韩非之手,儒、法的理论已经成熟,礼的学说大致定型。如果说先秦时期的礼与法是泾渭分明、频频交锋的两大阵营,那么,两者在汉初已紧密交融,成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汉初学者多继承荀况的思想,主张礼法并用,德主刑辅,在理论上则把握得更为准确,这一点,可以用贾谊的论述为代表:

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生难知也。若夫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先王执此之政,坚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时;据此之公,无私如天地耳,岂顾不用哉?然而曰“礼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毋讼乎?”为人主计者,莫如先审取舍。取舍之极定于内,而安危之萌应于外矣。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渐然,不可不察也。人主之所积,在其取舍。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或道之以德教,或驱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驱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哀乐之感,祸福之应也。

贾谊对礼、法的功能做了精辟的阐述,礼是“禁于将然之前”,法是“禁于已然之后”,若能礼法结合,则其政“坚如金石”。而礼对人民的教化,是更为重要的,它能“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这种理论与《周礼》中关于礼与刑的安排是完全吻合的。

与战国后期相比,汉初的学术综合有其特色,不仅出现了兼综各家的著作和学者,综合的水平超迈前人,而且综合的范围更为广阔,他们大多不再满足于相关思想的融合,而是着眼于各家思想的沟通。如陆贾奉高祖之命著《新语》,提出“君子握道而治,据德而行,席仁而坐,杖义而强,虚无寂寞,通动无量”的思想,可见是儒、法、道兼容。贾谊的《新书》也是兼综儒、道、法、阴阳各家。即便是汉初流行的黄老之学,实际上也非先秦的老庄可比,它已经成为大量综合别家思想的混合物,司马谈说它是“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至确。

儒家思想与阴阳五行思想交融,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先秦儒家注重社会与伦理道德,其哲学思想则比较贫乏,这对于一个需要神学色彩保护的封建王朝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所幸的是,周秦之际成书的《易传》正在向儒学贴近,它一方面将阴阳、八卦与老子的哲学思想精心糅合,另一方面又对儒家的伦理纲常做了哲学上的论证,使之哲理化、神学化。如礼的尊卑、贵贱,已被与天地乾坤联系在一起,,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

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因而具有永恒性,无可置疑。封建纲常中的男尊女卑、君尊臣卑、父尊子卑、夫尊妻卑,也成了《周易》的起始点之一,根据《易传》的解释,《乾》卦专讲天道、君道、父道、夫道,《坤》卦专讲地道、臣道、子道、妻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乾是主动的,是统治者的,象”;坤是被动的,是被统治者的,象”,坤从属于乾。“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连男女所主,也体现了天地自然的法则。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种法天地、效自然的理论,理所当然地要受到统治阶级的青睐,并使思想家们茅塞顿开,由此,阴阳五行之类的思想很自然地走入了各家的门槛,一时之间成为时髦。所谓,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以阴阳为端,以四时为柄,以日星为纪,月以为量,鬼神以为徒,五行以为质”。,几乎成为汉初政治家们最常用的模式。

大一统的汉帝国,需要一种多功能的思想体系。统治者不仅需要用儒家思想怀柔天下,统一民心;用法家的手段推行政令,提高政府机构的效能;而且需要用阴阳五行或道家思想的神学、哲理色彩装潢自己;于是,各种思想的交融有了最合适的温度。汉初思想家以兼收并蓄为特点,正是时势使然。他们不再宥于一家一说,而是尽情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构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他们所论述的问题,广泛涉及治国平天下的各个方面,我们仍以贾谊为代表,加以说明。

在治国的战略思想上,贾谊主张兼采儒法,德刑并用,他形象地比喻说,“仁义恩厚,人主之芒刃也;权势法制,人主之斤斧也”,两者刚柔相济,缺一不可,他认为,治理一国之民,最根本的是要用儒家思想加以教化,他说,“教者,政之本也”,“有教,然后政治也”,“政治,然后民劝之;民劝之,然后国丰富也”。在国家的礼仪制度上,他主张用五德终始之说改正朔,易服色,“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汉初,郡国并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与时俱增,贾谊主张沿用秦王朝的中央集权的政策,“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在治国的具体方针上,他主张实行,贤人政治”,认为“天下者非一家之有也,有道者之有也”,“唯有道者理之”,只有“有道”者,才配拥有天下。在选择官员时,要尊重民意,“明上选吏焉,必使民与焉”,“必取而爱焉”。在经济思想上,贾谊继承了战国法家强本抑末的思想,主张打击“奇巧末技、商贩游食之民”,“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他还主张由政府经营商业,控制市场,打击工商。此外,在贾谊的政论中还夹杂较多的道家思想。

如果把贾谊的思想作为汉初社会思潮的代表,以它为标尺来衡量《周礼》,则不难发现,二者不仅都以“多元一体”为其主要特色,而且政治主张和思想体系也最为接近。更有趣的是,《周礼》数尚六,因而有六官、六典、六卿、六属、六叙、六职、六联、六计、六宫、六乡、六遂、六德、六行、六艺、六乐、六畜、六兽、六禽、六谷、六牲、六清等等。贾谊则具体地提出“六理”、,六法”、“六术”、“六艺”、“六行”等概念:“德有六理,何谓六理?曰:‘道、德、性、神、明、命,此六者,德之理也。"”,德之理施于人,“外遂六术,故谓之六行”,六行即仁、义、礼、智、信、乐。他又说:,德有六美,何谓六美1有道,有仁,有义,有忠,有信,有密。”他认为“六”是天地阴阳的大数,因为,阴阳各有六月之节,而天地有六合之事”,所以“六则备矣”,“事亦皆以六为度”。《周礼》与《新书》关于六德、六行、六艺的解释虽不尽相同,但“数尚六”的观念却是完全一致的。冯友兰先生认为,《新书》尚六的思想是,贾谊早年还未脱秦朝统治思想影响时候的见解。他早年也就是十几岁的时候”。贾谊生于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卒于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87年)。他十四岁,为高后元年(公元前187年)。高后在位八年,则贾谊尚六的思想当在高后在位期间。贾谊二十二岁时,又主张“数用五”,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时代特征。人们多认为这是受秦以水德王、数尚六的影响。

但是,正如我们在前面所论述的,秦尚六之说有疑问,这从近年秦俑坑发掘的实物可以为证。尚六,应是汉初流行的说法,因而,这一时期的作品很容易受其影响。所以,我们认为,《周礼》一书的作者当是与贾谊同时代的人。此时的儒学已经充分吸收了法家思想,并且日益阴阳五行化,《周礼》的作者以此为指导,摭拾先秦旧制,参以当时新制,编撰了这一宏伟的治国模式,以供统治者采用。此书缺《冬官》一篇,很可能是作者未及完成便遭变故,所以,已完成的部分流佚于民间。郭沫若先生认为《周礼》做于战国,,盖赵人荀卿子之弟子所为”。但是战国时代的荀子之徒不言阴阳五行,因此,不如说此书是“汉初荀子后学所为”为宜。

《周礼》中没有道家思想,又少有谶纬、灾异之说,我们可以据此推定其成书年代的下限。汉初,在齐国任丞相的曹参聘请,善治黄老言”的胶西盖公与政。盖公对曹参,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使,齐国大治”。陆贾著《新语》,也杂有道家思想在内,认为致治之极应是“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民之心,然天下治”,因此“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但是此时的道家思想,尚未成为主流思潮。孝文帝“好道家之学”,窦太后也好黄老之言,以至“景帝及诸窦不得不读《老子》,尊其术”,儒学被孝文帝斥为“繁礼饰貌,无益于治”,而“罢去之”,道家之学遂成为主流而盛行于世。《周礼》作为一部希望被当政者采用的理想国制度,若不迎合当政者的所好,顺应当时潮流,是很难想象的。因此,我们认为,《周礼》成书的下限,当不得晚于文景之世,即道家思想尚未成为主流之前。

《周礼》一书面世的年代,《汉书·景十三王传》明白地记载着,是河间献王所得。献王立于景帝前二年(公元前155年),薨于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此书出于西汉景武年间无疑。清代今文学家以《史记·五宗世家》无献王得《周官》等书之记载为由,否认《汉书》的说法,认为《周礼》是刘歆伪作,其说证据太薄弱。将《史记》与《汉书》对照,前者所无而后者有的现象并不少,如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史记·儒林传》就没有提及,但学术界谁都不否认《天人三策》是董仲舒的专利。据马融《周官传》,《周礼》面世后,“复入于秘府,五家之儒莫得见焉”,当时连高堂生、萧奋、孟卿、后仓、戴德、戴圣都未之见,司马迁未得读此书也就不奇怪了,但他肯定听说过此书,否则他就不可能在《封禅书》中两次提到《周官》。司马迁没有将《周官》的出现当做一件大事,所以失载之。其后,《周官》成为争议的热点,班固才根据当时的材料,注出其来由,这也是很自然的事。因此,今文学家的说法,我们不能据以为信。《周礼》一书面世的时间,至迟不会晚于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

武帝时,董仲舒做《春秋繁露》,“天人感应”成为其哲学体系的核心。此后,阴阳五行、谶纬、灾异之说泛滥成灾,与《周礼》一书的思想体系已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周礼》更不可能是武帝以后的作品。

附录一 论清人《仪礼》校勘之特色

《仪礼》为礼之本经,武帝时即立于学官,其学显于汉魏。然以文古义奥,复之无由,入唐即衰,注释者代不过数人,诵习者寥若晨星。熙宁中(1068-1077),王安石废罢《仪礼》,不复立学官。古时科举分房阅卷,自此至清,再无《仪礼》之房,然其学不绝如缕,版刻讹误日甚一日,而鲜有问津者。万历(1573-1620)所刻北监本十三经,《仪礼》脱误最甚,鲁鱼弥望,满目榛荆,时人竟无觉察者。

《仪礼》为实学,所载冠婚飨射丧祭诸礼,仪节皆环环相扣,一字之讹,每每可致进退失序,面位莫辨。今讹脱满纸,礼法安在1清儒欲以夏变夷,不能不倡导礼学;欲倡导礼学,不能不治《仪礼》;而欲治《仪礼》,则不能不托始于文字校勘,舍此,则一切无从谈起。梁启超云:,校勘之学为清儒所特擅,其得力处真能发蒙振落。他们注释工夫所以能加精密者,大半因先求基础于校勘。”,清代之《仪礼》学,由衰微而达于极盛,校勘之役相与始终,自顾炎武至胡培翚,无不倾力于此,其成就亦冠绝群经,极富特色。兹论其数端,以窥全豹。

一,与唐石经之互勘

清人校勘《仪礼》,以顾炎武为嚆矢,肇端于顾氏以唐开成石经校明北监本十三经。

有清以前,儒家经典之刻石有六:汉熹平石经,魏正始石经,唐开成石经,后蜀广政石经,北宋嘉祐石经及南宋高宗御书石经。《仪礼》经文,仅见于前四种刻石。四种之中,熹平、正始、广政三石经早遭破坏,仅存零星残石,唯开成石经犹岿然壁立于西安。开成所刻《周易》、《诗经》、《尚书》、《三礼》、《三传》九经,缘起于郑覃之奏请,意在“准后汉故事,勒石于太学,永代作则”。郑氏“长于经学,稽古守正,帝尤重之”,参与校定九经者如周墀、崔球、张次宗、温业等,皆宿儒奥学,为一时之选。郑氏等校经文上石后,文宗又命唐玄度覆定,不胜郑重。然“石经立后数十年,名儒皆不窥之,以为芜累甚矣”。其时际遇如此。后数百年间,仍不为世人所重。欧阳修《集古录》所收金石文字,以广博闻名,而独不载唐石经。张淳校定《仪礼》,参用陆德明《经典释文》及五代监本《仪礼》等颇众,唯不及唐石经。朱熹长于《仪礼》之学,然所撰《仪礼经传通解》,于经文考订亦不据唐石经。清儒慨叹于此,“惟自开成至今,几及千年,罕有从事于此者”,“间有一二好古之士,亦与冢碣寺碑同类而并道之”。

康熙二年(1662年)顾炎武客西安,“见唐石壁九经,复得旧时摹本读之”,而知明北监本十三经中,《仪礼》之“讹脱犹甚于诸经”,如《士昏礼》脱“婿授绥姆辞曰未教不足与为礼也”十四字;《乡射礼》脱“士鹿中旌以获”七字;《士虞礼》脱“哭止告事毕宾出”七字;《特牲馈食礼》脱“举觯者祭卒觯拜长者答拜”十一字;《少牢馈食礼》脱“以授尸坐取觯兴”七字。此其大者,它如误受为授,误比为北,误实为宾,误巾为布,误户为尸,误惟为帷,误荐为为之类,触目皆是,赖有唐石经在,而得以正讹补脱。顾氏此举,可谓凿破鸿蒙,石经之价值遂骤显于世。

同类推荐
  • 修好你的包容心

    修好你的包容心

    什么是真正的包容?我们应该包容什么?是什么让我们拒绝包容?不懂包容的人会有怎样的痛苦?包容会为我们带来哪些奇迹?我们如何做到包容?
  • 道哲学

    道哲学

    “道”是中国乃至东方古代哲学的重要哲学范畴。道不是概念,名才是概念。它是人对一切的事、物、思维认知的代名词,它是在讲自然有的不管是被认知的还是不被人知的都是“道”。它有三个阶段一:一切存在的即为“道”。
  • 国粹解人生: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智慧

    国粹解人生: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智慧

    本书精选我们所熟知的国粹经典,比如古代图书典籍、种类不同的戏曲、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武术、中医、民间艺术以及传统的建筑、服饰和烹饪等,根据与之相关的故事和它本身的特点,发掘国粹中所蕴藏的传统智慧,探寻个中滋味,让读者领悟立身处世的道理。
  • 论语的提醒

    论语的提醒

    本书收录了论语的原文,给出了译文,并结合实例总结了论语的智慧,及其对当今社会的提醒。
  • 超越审美现代性:从文艺美学到政治美学

    超越审美现代性:从文艺美学到政治美学

    本书把本来意义上的美学称为“文艺美学”,它有着极其深厚的理论传统,令人崇敬,正如伟大艺术作品深深感动着每个人。本书对艺术的批判和对文艺美学的批判完全是一种先验的政治的理论思维的结果。同理,本书以中世纪艺术为范本所揭示的艺术的象征性和创造性,也是运用理论思维对艺术本质所做的一种“先验演绎”,与对中世纪艺术的历史性研究不在同一个界面上。早就有人把马克思学说的根本精神解读为一种美学,在本书所揭示的政治美学的意义上,马克思学说本质上必然是一种关于最美政制和最美人性何以可能的先验政治美学。
热门推荐
  • 尘世情0a

    尘世情0a

    前尘“暮……妍”“肆…谢谢”“霂霖,如何?”“箜,你给我过来!”“澈…屠了这天下……”“冥,以后你唤惘臣,等我归来…”她坐拥天下,却有着有限的记忆……现世“岚呢?”“段!肆!凌!”“她是霂霖茵”“哥!”“黎…澈…是黎明的黎吗?”“惘臣,这么叫你不介意吧?”她忘却从前,但仍具昔日的风范……闹铃过后,梦醒了……步入高中生活,遇到似曾相识的人,遇到无法解释的事……或者说,从那天清晨睁眼开始,便注定不凡……前尘的情,用今世来续……且看帝君护法如何追妻,揭秘重重谜团后的真相,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幕后者?(S首次发作品,剧情自己也很迷,想法超多,望喜欢的小可爱能说出自己的想法意见,S可能会采用呐!?笔芯~)
  • 走出硝烟之血在烧

    走出硝烟之血在烧

    以许青云、许克、许鹏飞三代人为背景展现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
  • 系统女配扑神记

    系统女配扑神记

    叮---恭喜宿主获得本年纪最佳幸运奖,是否开启炮灰拯救系统?1:YES2:YES嘎嘎嘎---乌鸦飞过!唐婧恩:卧擦!这也叫选择???PS:这是一个系统快穿,女主到各个世界做任务的故事!这是一个软弱,迷糊,霸道,占有欲强的小逗比扑倒神的故事!
  • 梦中的烟草味

    梦中的烟草味

    顾夏婉是一名刚刚参加了高考即将步入大学生活的学生,她暗恋五年的林蕤是她的初中时期的好朋友。在那个热烈的夏天,她终于鼓起勇气向林蕤表明心意,他们带着对爱情热烈的信仰终于走到了一起。但现实总是给人当头一棒,在步入大学生活后,他们最终分开又各自结识了名叫李婕的女孩和名叫苏琛的男孩。时隔多年,那份未尽的爱意还久久萦绕牵挂在各自的心里,他们该如何释怀生命中最为真切的情意呢?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临冬纪年

    临冬纪年

    涅磐之爱,水之冰忆?苍璃之伤,风之影歌?古老的故事依旧在荒凉的大陆上流传?神的使命仍在延续?苍白的爱情在某个时刻定格?千年的路如何漫长?谁凝望了谁的容妆?谁错乱了谁的年华?谁又恋着谁的悲伤?小妖,裳舞,苍璃,斯锊格,安洛,卡伦......还是尘禾......
  • 人一生不可不防的十八种人

    人一生不可不防的十八种人

    知人知面不知心,防人之心不可无。小人、哈巴狗、墙头草、笑面虎、伪君子、大嘴巴、瘾君子、红眼病、多疑者、忘恩负义者、贪婪者、赖皮鬼、窝里霸、滥施暴力者、轻浮人、二管家、自负狂、假面人,这18种人无论哪一种人都会使我们的人生蒙受损失,甄别并防范18种人,方能趋利避害,左右逢源,走向成功。
  • 这个系统有点肝

    这个系统有点肝

    任务:击杀一百只石象怪,可解锁当前奖励。任务:击杀一千只石象怪,可升级当前奖励。任务:击杀一万只石象怪,可解锁终极奖励。……萧晓看着脑海中的系统任务,忍不住吐槽了一句:这个系统,有点肝呀。
  • 盗天诀

    盗天诀

    顺则生,逆则死,为天道!只手遮天,天地间尽在我手,当为盗天!武者时代,人人习武,一名少年生长在这样的时代里,却因为废物资质而无法修炼,沦落为他人的笑柄。一次意外唤醒了家传祖物中的神秘生物,从此踏上一条登天之路!
  • 巾帼之姿

    巾帼之姿

    被污蔑,被逼迫,被陷害,被背叛,被刺杀……这些都成了她每天都要面对,就像是面对一日三餐,面对日升日落一样的必须了。但她还是一路走来了,让她的家族,成为了这个时代的第一,真正的做到了傲视群雄。然而,等待她的是什么?当她从那地狱爬起,当她失去了健康,失去了天真,甚至失去了行走的能力,可是她称之为爷爷的人,和称之为母亲的人,和她要相伴一生的他,却来告诉她这一切都只是他们的一计。她不是他的孙女,不是她的女儿,更不是他的爱人,所以,当一切风平浪静之后,这原本就不属于她的一切,都该归还给那个有着将健康身体,笑脸如花,婷婷玉立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