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369400000081

第81章 太虚大师讲国学——中国佛教(1)

太虚大师(1890—1947)

近代著名高僧,中国近代佛教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家。号华子、悲华、雪山老僧、缙云老人等。俗姓吕,乳名淦森,学名沛林,原籍浙江崇德(今浙江桐乡),生于浙江海宁。十六岁出家。他主张革除佛教积弊,以弘教护国,进而兴国救世。1912年赴广州宣扬佛法,被推为白云山双溪寺住持。并与仁山法师首倡组织“佛教协进会”,进京晋见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提出改革佛教计划,得到孙中山的褒勉。后倡议改金山寺为佛教大学,但未获成功。翌年,在南京创设中国佛教协进会,后并入中华佛教总会。在追悼寄禅和尚大会上,主张教理、教制、教产三大革命,撰文宣扬佛教复兴运动,建立了新僧团制度。1914年于普陀山闭关修行,先后撰写佛法导论、整理僧伽制度论、首楞严经摄论等书。29岁出关后,即代圆瑛法师参加台湾法会,游历日本,并在上海创设觉社,主编觉社丛书,倡导大乘八宗平等,而宗本天台、禅宗。更主张以禅、律振兴佛教,且拟弘扬大乘佛法于国际上。时人将其归属为佛教界革新派之代表。1927年,任厦门南普陀寺住持兼闽南佛学院院长。1928年在南京创设中国佛学会,并弘化于英、法、德、荷、比、美各国,应法国学者建议,在巴黎筹设“世界佛学院”,为中国僧人赴欧美传播佛教之始。自此声望日隆,国内有视之为佛教救星者。其后,积极从事于建立佛教中心组织之工作。后于1947年3月17日圆寂于上海玉佛寺直指轩,享年57岁。

《中国佛教》本文原是太虚大师的一次学术讲演稿,最先收入了大法轮书局1948年版的《太虚大师全书》。文中对中国佛学的特质、宗派源流以及各宗代表高僧的佛教思想作了详细的论述,表达了太虚对佛学基本思想和中国佛教发展史的基本观点。共分五章:第一章“佛学大纲”,简要勾勒出了中国佛学的大纲。中间三章用三句话提纲挈领地概括了中国佛学的发展脉络:一、中国佛学特质在禅,二、禅观行演为台贤教,三、禅台贤流归净土行。最后一章则表达了作者重建中国佛学的意旨。

中国佛教

(第一章)佛学大纲

本学期讲中国佛学。前天讲的议印度佛教,可以作为叙言;今天这个图表,可以作为中国佛学的大纲。现在先将下图表作一个简括的认识:左面“大乘以佛为本”,即所谓佛法,也就是佛法界。右面“一切有情界”,也就是众生法或众生法界。此众生界有二线通到当中的“佛性”。佛性一线通到佛。这佛性可以看成是众生与佛相通的心法,即平常所谓“心佛众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佛、心、众生的不同,同时又可以看出众生、心、佛的相通。

佛性以下和众生界以上,是佛所说的教法。这些教法,一方面是佛所证的法,一方面是就众生的机宜和接受的可能性所施的教法。图中的佛性,即是众生可能接受佛陀教化的可能性。这个可能性,非常紧要。如果众生没有可能性,即不能接受佛陀的教化。所以佛陀的教化,虽以一切有情为对象,但也要观察众生的机宜和接受的可能性,才能说出适应众生所急切需要的教法来。图中的教法,即是佛陀观察众生的机宜而施设的。

图表如下:

以上将图表作了一个概略的说明,下面再详细地分开来讲。

大乘以佛为本:大乘法即佛自证法,亦即依佛本愿力,以教化众生的法。所以只要说到大乘法,就应本佛能证所证之心境为本质。《法华经》上说:“三世诸佛,皆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为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故。”又说:“诸法实相,唯佛与佛乃能究竟。”所谓佛之知见和诸法实相,就是佛的自证法界,亦即大乘法的本质。

此处所讲的佛,即佛法界或佛陀的自证法界,也可说是三种身土——法性身、法性土,受用身、受用土,应化身、应化土。二身、十身,减少增多都可以。如果再分类来讲,可以分为无上涅盘与无上菩提。但综合起来说,只消一个佛字。

涅盘是梵语,意译为“圆寂”。在中国,一般人把“圆寂”二字乱用于人的死亡,这是一个绝大的错误。圆寂的本义,是功德圆满、过患寂灭的意思。此已不但是三乘的涅盘寂灭,而是无上圆满的大寂灭。菩提译为“觉”,无上菩提即无上“妙觉”。此种无上菩提无上涅盘的转依果,即名为佛。佛,是从二转依的总相来讲。若分开来说,即如上面所说的菩提与涅盘。关于这方面讲得较详细的,如《佛地经》上的五法:第一清净法界,即此中所讲的无上涅盘;无上善提,即是四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就是说,妙觉或无上菩提,是此四智的总体;此即所谓佛,也就是大乘法的根本。这在密宗的教义里,讲五方佛或五智法身,亦即此五法,不过将清净法界的名字改为法界体性智而已。此五法也可以配三身来讲:清净法界为四智之真实性,即法性身;所成四智真实功德,就是自受用身;依四智中之平等性智与妙观察智,成他受用身;合自受用与他受用曰报身;依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成应化身。五法与三身相摄如此,但总括而言之曰佛。

依大乘根本佛法来教化众生时,就要看所化的众生是否有与佛法相通的共同性,有此共同性,又是否可以领受佛法教化,乃至有否成罗汉与成佛的可能。这种共同性,即是可以教化成佛之可能性,亦即佛性。众生与佛虽有相通的共同性,但在相通的共同性之上,仍各有不同的相用和德能。所以众生与佛,又是截然不同的。

就佛与众生的共同性说,即显示:佛原也是由众生而成的,他不过是已成佛的众生;犹未成佛的众生,未来也可以成。有此共同性,不但可以接受佛法,而且还有一种成佛的可能性,若只有共同性而无可能性,众生仍不能转变成佛。譬如说茶壶中有空,房屋中也有空,空与空是共同性,但因茶壶与房屋德相和业用各个不同,所以虽有共同的空性,而它那德相和业用仍不能转变。然而众生不同,它不但有与佛的共同性,且有转变成佛的可能性。

关于共同性可作几点说明:第一,如说众生是因缘生法,佛亦是因缘生法。在这同一因缘生法的意义上,佛与众生是共同的。第二,佛与众生既同是因缘生法,因缘生法是空无自性的,这空无自性的意义,也是佛与众生的共同性。再就我们的言说分别上讲,佛与众生,都是假名安立,此假名安立,亦是佛与众生的共同性。由于这共同性的缘故,佛将自所证法,说给众生听,也可以说是众生法,故众生可以领受。

但佛与众生究竟有否不同的地方呢?有。如佛是清净的,众生是杂染的;佛是明觉的,众生是昏迷的;佛是安乐的,众生是苦恼的;佛是自在无碍的,众生是缠缚障碍的。佛与众生有此种种的不同,但亦有无异的共同性。如壶中的空,不异房中的空,虽不异,但仍有不同。所以众生转变成佛的可能性,并非离共同性之外而有的,它在变化无穷的活动中,犹如不动的佛性恒时存在。

以图中的佛性为中心,它两边有两条线通空与识,如上面以佛为中心,旁边有圆寂和妙觉。原来空、识是不二的,不过为说明起见,故分别说之。

通无上涅盘是“如实而无可取”之空,这是说明佛与众生的共同性。此性即诸法的空性,通于有情无情。所以如实而无可取之空性,是诸法圆满究竟的如实性,它遍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品,是无少可取的。因为可取之法,都是由于见闻觉知自识分别,或思想言语等上对待假立的,不是恒常不变普遍圆满的真实性。由言识所起的可取之法,还可以用言识来否定它。所以都无可取,只可说是空。

另一则是“极空而无可舍之识”。一张因缘生法的桌子,可以看得见,拿得着;而因缘生法的心识,却拿不着,看不见。因其众缘所生,刹那即灭,又拿不着,看不见。所以说它是极空。虽然极空,但却舍不掉。如唯物论者说,宇宙现象的本源是物质的原子,未生动物以前,仅有物质而无心识。但认识未有动物以前的原子,还不是识?所以唯物论立在认识上面,还不是舍不了识。又如说一切法皆空,“空”还不是在“空的这个念头”上起说?法国哲学家笛卡儿说,我们要以怀疑的态度观察宇宙万有。但他那个“疑”,总是离不了。以“疑”否定宇宙万有,而“疑”的本身,竟成了一个最后的实在。实在的“疑”,当然也可疑,但疑仍在,此疑就是思,也即心识。所以无论你如何否定一切物,面能否定的心识作用,终是不能否定的。此心识的明了觉知性,极其活动灵变,刹那生灭而相续迁流。所以极空而无可舍之识,有其转变可能性,就是说众生都有很大的转变可能性,由众生可以转变成佛。

众生既有成佛的可能性,即有“佛性”。此佛性可分为三种:一、众生与佛的共同性,即理佛性。二、隐密佛性,是就因缘生法上建立的。因缘生法,都是分别假立的名相,同时又有灵活转变的心识。意思说,众生虽然杂染,而清净的佛性,却隐密地藏在其中。此隐密的佛性,或名如来藏。三、事佛性,即在事用上有种种的功能,可能令众生转化而成佛。这是着重在可能性上讲,可能性即如《唯识论》讲的第八阿赖耶识中含藏有解脱生死趋向涅盘的佛性种子,这种子的功能,就是事佛性。此佛性是心佛众生三法中的心法。

平常讲“一切有情界”,包括三界五趣的依正二报,若广言之,亦可包括三乘圣者而为九法界。如二乘人虽证得无学果位,但在未入无余涅盘前,他那先业所感的报体,仍属人天。至于菩萨,他的功德虽已超过二乘,然报体仍在三界中。所以菩萨最后成佛,还是在色究竟天。故言一切有情界,可包括三乘,而成九法界。九法界中之佛性,菩萨已部分证得,部分开显,而二乘亦偏证少分。人天虽未证得,但对佛性善法比较接近。因此,整个佛法有声闻、缘觉、人、天与菩萨之五乘教法,化导众生。不过这化导众生所施设的教法,从大乘法的教理上讲,可以分为三宗,这三宗是从教理行果的理上分立:一、为“法界圆觉”宗。这直从佛法界及约众生可能成佛之佛性而言。二、为“法性空慧”宗。这是约如实而无可取之空而言。三、依种子功能的开发与未开发而立的“法相唯识”宗。这是约极空而无可舍之识而言。佛法通过佛性,适应机宜,而成此三宗之教理。有佛性之众生,一受教理之薰陶,就可发生信解行证的心行,而成为“菩萨道”。所以在三宗下受化者,即为菩萨。菩萨修习所应做之种种行,即为菩萨道。此菩萨道共有十种波罗密,就是:“慧”、“方”、“愿”、“力”、“智”、“施”、“戒”、“忍”、“进”、“定”。此十波罗密中,有通二乘及人天乘的,二乘依菩萨道之戒、定、慧,称之为“声闻到”。此声闻道,只是菩萨道中的戒、定、慧的一分。声闻道中之慧,可通法性空慧中的慧,由此慧而达我空之道理,但也只是部分的。“人天乘”,依于菩萨道中的施、戒、定三法,由施可以济贫拔苦,由戒可以止恶行善,由定可以静心开慧。然此三种,又可分为人乘重施戒,天乘重戒定。但无论如何,都只是菩萨道中之一部分。

图表中的一切有情界上有“人间”,人在一切有情界中,特别灵动与聪明。他种种的活动力,都超过其他一切有情,而显出特别的殊胜,因此佛陀现身于人间说法。在一切有情界中,修得完人的地位,依人乘法,先做一个完全的人,再利用人的上进心,而修天乘法生天。世间一切宗教或哲学,都有完成人格而生天的主张。声闻乘法的产生,是因佛悲悯一班出家修苦行求解脱的人,或众生中迫于生死流转等苦的而说。先由在家的人,再出家求证四沙门果,此沙门果为出家之果。要证此果,故有比丘戒的受持,而比丘戒要人类方可以受。因此,声闻法虽超过人天乘,但也要从人乘做起。

菩萨于十波罗密中最关要的是慧,如他要通达大乘法,从初发心乃至达到成佛,全靠他那智慧的力量。其次是方便,方便是菩萨利他的大行,如行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与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法是。菩萨若无此等方便行,即不成其为菩萨。还有一种是愿,愿是发愿普度众生和成无上佛道,总合而为大悲菩提心。故愿字下有一线相通,表示上求下化的意思。菩萨度生,以一切众生为对相,而众生又都可能受菩萨之化导,而发大悲菩提心,成为菩萨。所以大乘法说,菩萨是普遍一切众生界的。以上讲明菩萨于十波罗密中,特别注重智慧,方便,与愿心三种。

菩萨,如平常说“般若为母,方便为父”,那么此愿心可以说是业识种子。如菩萨胎要依三缘和合而有,由有此胎,方可以继续长成菩萨身。菩萨要有大悲菩提心为业识种,依方便及慧为父母而成胎,否则即不成其为菩萨。所以菩萨是以佛为本,以众生为根的。又般若之母性,还可以生出二乘果。必须和合方便之父性,才可以完成大乘行而得佛果。故就和合成菩萨胎言,第一为大悲菩提心,次为方便,再次为智慧。

(第二章)中国佛学特质在禅

(第一节)略叙因缘

中国佛学,并非与发源之印度及弘扬于世界各国的佛教截然孤立,不过从中国佛教历史研究来看,中国佛学有其特殊面目与系统,把中国佛学的特殊面目与系统讲出来,故成为中国佛学。今先讲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什么叫特质?无论什么东西,都由许多因缘和合乃成,而所成的东西,一个有一个的特质,一类有一类的特质,因为他各有各不同的特殊质素。现在讲到中国佛学,当然有同于一般佛法的;然所以有中国佛学可讲,即在中国佛学史上有其特殊质素,乃和合一切佛法功用,而成为有特殊面目与系统的中国佛学。其特殊质素为何?则“禅”是也。

禅乃中国通用之名,是“禅那”的简称。或云定,或云禅定,印度多叫做瑜伽。这里所说的禅,不一定指禅宗,禅宗也当然在内。今讲之禅,是指戒定慧之“定”的,所以比禅宗之禅的意义来得宽广。“禅那”即静虑之意,就是在静定中观察思虑。所以“禅那”虽可名定,而定中有观有慧,方为“禅那”之特义,故“禅那”亦云禅观。

现在讲中国佛学之特质在禅。佛学二字当然包括各种佛法,而各种佛法的义类甚宽,今不过就中国佛学的特质说,故云在禅。中国佛学所以重禅,当然也有其因缘,今于中国佛学的特质所以在禅的因缘,且分两条来说:

同类推荐
  • 康熙教子

    康熙教子

    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沃土,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抛下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拥有品德的收获;撒下一粒品德的种子,就能收获命运的硕果。孩子的性格特点和禀赋与父母一脉相承,他们说话的神态,走路的姿势,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认识等等,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其父母有意或无意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
  • 衣上酒痕诗中字

    衣上酒痕诗中字

    中国人建立世界,是从一开端而生万物,层层更迭,每一步都是锦上添花。这个锦缎天下从没有经历过裂帛之痛,每一个字都可追溯到伊始,仓颉造字的初端。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大篆到小篆、隶书的这个过程中,中国的文字靠着一个稳固的模件体系继承和发展,并得以由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变化无穷焉。而从隶书到楷书、行书、草书,各种形体逐渐形成的过程中,又体现着中国人标准化生产之外的艺术创造力。
  • 神头电力城

    神头电力城

    神头电力城位于雁门关外,在梅河支流桑干河源头的山西省朔州市,是我国“六五”“七五”“八五”计划期间重点建设项目。近年来不断发展壮大,促进了我国电力企业多元化发展格局的形成。
  • 中国隐士的品格

    中国隐士的品格

    在中国,山是远离尘埃离天最近之所在,从古至今,总有人不管得意或失意都会走向田园,幽栖林下,那些洞悉天地奥妙、道德高尚的人喜欢住在山上。每天,我们穿行在都市中,来不及看一看月亮和渺远的星空,乡村和田垄正在被城市水泥丛林所覆盖,辽阔的田园弥漫在浮尘之中。我们都读过陶渊明的诗,但归隐田园似乎是一个梦。
  • 阐释并守护世界意义的人人文知识分子的起源与使命

    阐释并守护世界意义的人人文知识分子的起源与使命

    本书试图从人文哲学角度对知识分子的本质提供一种阐释。本书又不属于教科书式的“知识分子学”原理研究,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视作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潮录。
热门推荐
  • 太子妃的冷傲男

    太子妃的冷傲男

    玥馨:太子殿下不会是处男吧!玄天逸:处男?玥馨:哇哈哈,处男就是...就是没碰过女人的男人,哈哈哈哈......玄天逸:......“没事,只要有你在,我就不是处男了!”“额......(-_-)”“你可要好好尽太子妃的职责啊!”“......”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我是异界大神豪

    我是异界大神豪

    外门弟子梁羽凭着特殊印记“小鸡啄米图”认祖归宗。谁知自己竟出生在一个拥有庞大势力的上古家族,且还是家族唯一的继承人。为了弥补梁羽,家族倾尽全力——“少爷,这里是一千块灵石,当作这几天的零花钱,还有五十斤灵草,灵丹。家主吩咐,这钱如果三天内用不完,灵草,灵丹三天内吃不完的话,就不要回去了。”“少爷,这是三百本玄阶上品的功法,你且先练着,不够在问我拿。”“少爷,你此次前去西天,路途遥远,族内派了五百名高手。”……面对望子成龙的家族,梁羽一拂衣袖,一本正经道:“作为新时代新青年,我不能让金钱腐蚀我的灵魂。我不想做富一代,更不想做拆二代,我只想安静的做个美男子!”PS:这是一本神豪流+玄幻的小说,不喜勿喷。
  • 演梦录

    演梦录

    人生如梦亦如幻,何为真实,何为幻影。若现世无我所恋,那要这真实何用,不若梦中求真。
  • 超弦

    超弦

    文明始于恒星死亡末年,生命自变异潮汐中进化浑然不觉三维宇宙本来之法则,直至超新星大爆炸灭世到来,证明它曾经存在的只有那座投身亿万星河却只能孤芳自赏的水晶船棺。冰封绝色飘零千年静待依人来世回眸,孤胆少年独闯深空但为忘却往昔温柔。悠长岁月最终在无尽光年外的太阳系冲刷出一段神奇邂逅,它所开启的是两段人生、两个文明纠缠不清永无止境的救赎之路……
  • 网管之妖孽人生

    网管之妖孽人生

    世上职业千千万,我当网管怎么了,碍着你了吃你家的饭,睡你家的床了,调戏你家女同胞了,什么第一集团继承人,我还是喜欢做个平凡人,什么娃娃亲,我很反对你们的落后封建......对了,漂亮吗,我就随便问问......
  • 雄起大唐

    雄起大唐

    李响回到了唐初贞观年间,他用自已多出的千年见识,让大唐龙旗世界飘扬,让大唐战船威加四海。世人尊其:“中华国师。”他却说:“我只想回西安。”
  • 神印王座转世位面

    神印王座转世位面

    皓月转世在另一个位面的世界中,却遇见龙皓晨的后代,并发誓永远守护他。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沧雷录

    沧雷录

    义霆是一个失去前世记忆转生后的人,出生就带着气和灵念,有一天他原来的世界与现实世界发生了重叠,妖王即将现世,义霆又如何保护这些人类,带着他前世的能力和心,去拯救世界,努力吧,诸葛义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