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89900000019

第19章 花开见人我见花——社会交往中的关系互动(1)

社交中的关系互动,其实就是双方在良知的水平面上进行的一次碰撞。由于我们生活在感应中,我们只需要做到一点,就可以建立人际关系的艺术。那就是,用拥有良知的那颗心去和对方交流。

1.我们生活在互动中

人问:“人心与物同体。如吾身原是血气流通的,所以谓之同体。若于人便异体了,禽兽草木益远矣。而何谓之同体?”

先生曰:“你只在感应之兆上看,岂但禽兽草木,虽天地也与我同体的,鬼神也与我同体的。”

请问。

先生曰:“你看这个天地中间,甚么是天地的心?”

对曰:“尝闻人是天地的心。”

曰:“人又甚么叫做心?”

对曰:“只是一个灵明。”

“可知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人只为形体自间隔了。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如此,便是一气流通的,如何与他间隔得?”

又问:“天地鬼神万物,千古见在,何没了我的灵明,便俱无了?”

曰:“今看死的人,他这些精灵游散了,他的天地鬼神万物尚在何处?”

——《传习录·黄以方录》

【原文直译】

有弟子问:“人心与物同体。例如,我的身体原本血气畅通,所以称同体。如果我和别人,就为异体了,与禽兽草木就差得更远了。但是,为何又称为同体呢?”

王阳明回答:“你只要在感应的征兆上看,岂止禽兽草木,即便天地也是与我同体的,鬼神也是与我同体的。”

弟子不明白。

王阳明问:“你看看在这个天地的中间,什么东西是天地的心?”

回答:“曾听说人是天地的心。”

王阳明又问:“人又把什么东西称为心?”

回答:“唯一个灵明。”

王阳明总结说:“由此可知,充盈天地之间的,唯有这个灵明。人只是为了形体,从而把自己与其他一切隔离开了。我的灵明就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若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的高大?地若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视它的深厚?鬼神若没有我的灵明,谁去分辨它的吉凶福祸?天地鬼神万物,若离开了我的灵明,也就不存在了。我的灵明若离开了天地鬼神万物,也就不存在了。如此这些,都是一气贯通的,岂能把它们隔离开来?”

弟子问:“天地鬼神万物是亘古不变的,为何认为没有我的灵明它们就不存在了?”

王阳明反问:“如今,看那些死去的人,他们的灵魂都游散了,他们的天地鬼神万物又在何处?”

【心学解】

人是社会的动物,所以人不可能离开社交活动。而社交活动其实就是一种互动,再“形而上”地说,就是彼此之间精神和行为的互相感应。神学家说,神明对人事会有反响,这就是感应,比如善恶终有报。物理学家说,某些物体或电磁装置受到电场或磁场的作用后会发生电磁状态的变化,这一现象就称为感应。比如你用手去摸电门,浑身会抽搐,甚至起火。社会学家说,人在受到影响后而引起的反应,就是感应。比如突然听到巨响,人会吓得脸色发白,反应激烈的会跳起来。

王阳明则说,感应是人活着的证据。他的弟子问他,我的心和我的四肢是同体的,这倒可以理解。因为我心想看,眼睛就会收到指令去看,我心想吃,嘴巴就会收到指令张开。可您为什么会说,我们是和别人、天地万物、甚至是鬼神也是同体的呢?

王阳明说,其实就是个感应。你用心指使你的眼睛去看山,这就是“感”,山就在那里,这是山的“应”。你用心指使你的嘴去吃树皮,这是“感”,树皮就在那里,这是树皮的“应”。

所以说,我的心不指使眼睛去看山,就是未“感”山,无感就无应,山就不在我心中。我的心不指使我去想鬼神,就是未“感”鬼神,无感就无应,鬼神就不在我心中。正如你呼一个人的名字,他回应了你,这是一感一应。如果你不呼唤他的名字,难道他会跳出来回应你吗?

也就是说,没有了我的心,我的天地万物就没有。比如死的人就没有了心,他的天地万物何在?

反过来,如果没有山,没有天地万物和鬼神,那我的心想去感,因为找不到事物,所以就没有任何回应,那么,我的心就什么都不是!

我的心和天地万物,谁都无法离开谁,大家互相证明着对方的存在。

“感应”是王阳明心学中最令人震撼的理论,它提倡人的自信,因为我心就是天地万物的主宰。我心不指使我的四肢和意识去感,天地万物就不存在。更提倡人应该主动去“感”,才能有“应”。用世俗的话讲就是,付出总有回报。

人是社会的动物,人必须到社会中与人交流互动,发生感应才能产生人生的价值,所以说,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感应中,你在现实社会中的一举一动一思一想,其实都是“感”,而你的“感”必会带来“应”。西方的上帝说,要有光,这就是感,于是,就有了光,这就是应。东方的盘古说,我要劈开这鸡蛋壳,这是感,结果天地被他开了,这就是应。

所以我们在社交活动中一定要记住,想要别人的“应”,就应该主动去“感”,用你的真心、你的良知去结交别人,必然会得到使你惊喜的“应”。

2.所谓交流,就是找到对方的频率

钱德洪与黄正之、张叔谦、汝中丙戌会试,为先生道途中讲学,有信有不信。先生曰:“你们拿一个圣人去与人讲学,人见圣人来,都怕走了,如何讲得行?须做得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

——《传习录·钱德洪录》

【原文直译】

钱德洪、黄正之、张叔谦、王汝中于丙戌(1526年)在参加会试的归途中,纷纷讲授先生的学说,有的人相信,有的人怀疑。先生说:“你们扛着一个圣人去给别人讲学,人们看见圣人来了,都被吓跑了,怎么能讲得好呢?唯有做一个愚夫笨妇才能给别人讲学。”

【心学解】

人类生存智慧中有这样一条:想要赢得别人的心,就必须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换句话说,就是要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人生在世,无非是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当你和别人打交道时,正如你和对方中间矗了一座山。所谓交流,就是你和对方同时在山坡的两面开始钻洞。两个洞如果在山躯中完美相遇,说明你们的交流就成功了,反之,如果你钻你的,他钻他的,这两个洞永不能相遇。那么,当你特别想和一个人沟通时,为了保证沟通圆满,沟通前你该做什么呢?

很简单:先问他在什么方位钻洞,你按他的方位来决定你的钻洞方位。这个方位,就是左右高低钻洞的位置。也就是说,当对方的钻洞方位很低时,你必须低下来。当对方的方位很高时,你也要高上去。

用物理学的说法就是,你必须调整自己的频率和别人的频率一样,这样才能形成共振。

王阳明的几个弟子在旅途中为别人讲学,肯定是一副导师的态度,对人指手画脚。所以王阳明才说,你们把自己装扮成圣人的模样,那些凡夫俗子敬畏得都跑掉了,谁还听你们讲学?

其实,这正是凡夫俗子的钻洞方位,他们我行我素地按照自己的意思开始钻洞。或者说,只按自己的频率,没有关注别人的频率。我们在一生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们只按自己的意志去做事,从来不照顾别人的感受。他们总喜欢把自己的钻洞方位定得超高,凡是和他们方位不符的就会被他们抛弃。这种人,和良知无缘,因为良知是能让别人感到幸福的能量,别人无法和你交流,而且还特别畏惧或者是讨厌你,别人如何有幸福可言?

良知告诉我们,想要得到别人的心,就必须站在他们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只有这样,你才能被别人接纳,才能继续下面的沟通。

王阳明的弟子王龙溪年轻时豪放不羁,四处惹是生非,而且尤好喝酒赌博。王阳明特别想见他,但多次找人去邀请,都未能如愿。后来,王阳明命几个弟子每天都喝酒赌博,时间一长,练出了一身绝技。几个弟子在这方面出师后,就被王阳明派到王龙溪经常去的酒馆。先是和王龙溪喝酒,然后和王龙溪赌博。王龙溪大吃一惊,说:“你们这几个腐儒居然会赌博?”王阳明的弟子们说:“这算什么?我们每天都在王老师的教导下喝酒赌博。”王龙溪又是大吃一惊,赶紧跑去见王阳明。

王阳明之所以能让王龙溪主动前来,只是因为他找准了王龙溪的频率,然后让自己的频率和王龙溪一样,从而引起了共振。

你在人际关系中,是否能经常找准对方的频率?

3.仁恕,互动中的良药

“恕”之一言,最学者所吃紧。其在吾子,则犹封病之良药,宜时时勤服之也。

——《传习录·答顾东桥书》

【原文直译】

“恕”虽然只有一字,却最是人应该重视的。它就像是使病人痊愈的良药,应该时刻勤服用它。

【心学解】

人人都喜欢凤凰麒麟,人人都厌恶毒蛇猛兽。王阳明心学中的“仁恕”就是,不能把毒蛇猛兽放到别人怀里,也不要让别人厌恶凤凰麒麟。用孔子的话讲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强让别人喜欢。这是良知的本然,良知所以能辨别是非,就是因为好恶。你不吃狗屎,就不能强让别人吃。你特别喜欢获得金钱,你就不能让别人失去金钱。

有一天,你发现很多人都讨厌你,也许并非是你具备了毒蛇猛兽的心,但肯定是具备了毒蛇猛兽的形。这种形就是“己所不欲,强施于人”,你明明不喜欢痛苦,可听说了别人痛苦的往事后,却当成笑料,毫无悲悯之心,这就是自己不想要的,却希望发生在别人身上。这自然就不是仁恕之道。

王阳明曾对他的一位弟子说:做人其实就是不断光复自己良知的过程。想要光复自己的良知就必须克制自己的种种私欲,在人际交往中,最要不得的是和仁恕背道而驰。我们经常说,要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其实这是废话。因为良知知道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恶的。你遵循你的良知指引,知道了什么是美好什么是丑恶,你当然就知道了对方心目中的美好和丑恶。你知道了对方心中的好恶,那就明白该怎么去为善去恶,我心就是天理,世间种种问题,都是我心能考虑出来的,那何必去心外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呢?

在人际交往中,“恕”的心必不可少。你没有“恕”的心自然就做不到体谅、理解和尊重别人。不能体谅、理解和尊重别人,因为天下一切事物都是感应的,所以,不被别人体谅、理解和尊重马上就会绕回来兜头罩在你头上。而当你去体谅、理解和尊重别人时,感应也会发生作用,你就会被别人体谅、理解和尊重。

为己必要克己,克己才无己。无己者,无我也。“无我”通俗地理解,就是以良知得出好恶后,按这“好恶”去待人接物,千万不要以私意的好恶去待人接物,私意,就是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变态的快乐。仁恕就是“无我”。“不仁恕”就是“有我”。

所以,王阳明才说,“仁恕”是人际交往中的一剂良药。

4.沟通的关键——心外无物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传习录·钱德洪录》

【原文直译】

王阳明游览旅游景点南镇,一友指着山岩中的花树问:“先生认为天下没有心外之物,比如这株花树,它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又有何干?”

王阳明回答:“你未观赏这树上的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样寂静。你来欣赏这树上的花时,此花颜色就显现出来。由此可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心学解】

沟通的关键是什么?其实我们能举出很多“关键”来,但有一种关键,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即使知道了也不会理解,这就是心外无物。

在心学史上,心外无物是通过一个故事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个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天,太阳高照,气候宜人。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中游玩。朋友看到一朵花,就问他:“你总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可你看这朵花,在深山中自开自落,我动心,它是在那里,可我不动心,它也是在那里,你怎么说心外没有物?”

王阳明回答:“你未动心看此花时,此花是和你的心保持一样的状态,沉寂;你对它动了心,看了它,它就又呈现另外一种状态,和你的心同时动了起来。”

花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存在物,它不因人的意识活动而盛开或凋谢,不过,花存在的意义却因人而异,因人立意。花的存在是所谓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花存在的意义是“心”赋予物质意义的问题。王阳明向来是肯定物质的存在性的,他曾跟弟子们说过,意识从来不是凌空蹈虚的,必须附着于物质上。“心中无花眼中无花”的论点主要是探究物质怎样才能与心发生关系,物质如何向人生成,对人有意义。“与花同寂”说的是人与花未发生关系时,人与花各不相干,花对人不存在,人对花也不存在,从心的角度来讲,这是物质的一种存在状态,王阳明称它为“寂”——寂静之意。寂静可不是死亡,也不是无,它是一种存在。可是,如果人看了花,那二者之间就有了沟通,有了生命情感联系,那么,花对人“在”了,人对花也“在”了,花的另外一种状态“明白”也就出现了。可以说,是“心”赋予了“花”存在的意义。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意义”是由人心来生成的,一万种心对同一事物会生成不同的意义。“屎”对于正常人而言臭不可闻,它的意义就是肮脏,但对狗而言,那是美餐,具有幸福的意义,对越王勾践(此人品尝过敌人吴王夫差的大便)而言虽然臭不可闻,但它却具备忍辱负重的宏大意义。“屎”是客观存在的,但你不去看不去吃(不动心),那“屎”的意义就不会呈现,“屎”只能呈现另外一种状态(而不是意义):寂静。

西方哲学家贝克莱的“存在即被感知”观点像极了心灵修行的一个标准,可以为王阳明“心外无物”的观点做一个小眉批。贝克莱认为,万事万物存在的理由就是被人去感知,如果你不去感知,那它就没有任何意义。从意义这一角度讲,看见花时,感觉到了,花就存在;没看时,感觉不到,花就不存在。

王阳明是想用“心中无花眼中无花”论来告诉世人,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但如果我不去感知它,它对我毫无意义。比如,你在撒哈拉沙漠行走,南极的企鹅也正在行走,企鹅的确是客观存在的,可对你有任何意义吗?你在睡眠中,老鼠在阴暗潮湿的下水道里玩耍,猫儿在老鼠洞口纹丝不动,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可跟你有何关系呢?一位倾城女郎在地球上某个地方孤独寂寞着,当你未见到她时,这个人实际上根本就不存在(寂静),只有你见到她时,她的绝代芳华才呈现在你眼前,对你而言才具有了意义(明白起来)。

学者们大呼小叫地说,地球已经成为一个村子,这太过滑稽。地球上仅人类就已达到60亿,还有不胜枚举、层出不穷的各类生物。这对于个人而言,是浩瀚无涯的。很多事都超出了人类的想象力,更不用说感知能力。况且,每个人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范围也是千差万别的。我们不可能完全认识那些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所以,心外自然就没有物。有位心理学家这样说:“所有的不幸事件,都只有在我们认为它不幸的情况下,才真正成为我们的不幸。”

这是对“心外无物”的最好注解,也是身体心灵修行中必须恪守的不二法门。

同类推荐
  • 中华成语故事全集——成功励志的故事

    中华成语故事全集——成功励志的故事

    成语是汉语词汇宝库里的璀璨明珠。它是长期以来人们在相沿习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形式简洁面意义精辟的固定短语。它结可严谨,表现性强,具有庄重典雅的书面语色彩,历来为人们喜闻乐用。不论讲话或作文,准确恰当地镶嵌或点缀一些成语。本书注重知识性、可读性和完整性,每个成语都辟有释义、出处、故事三大部分。编排顺序按笔画多少排列,既方便读者阅读,又方便读者查阅。本书既可作为中小学生学习成语的工具书,又适合不同层次读者作为故事阅读,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 别为小事生气

    别为小事生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别人,自然会获得别人的好感和尊重。宽容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一种“宰相胸襟”,一种大将风度。一点宽容会让别人感动一生,一点爱意会让别人温暖一生,一句祝福与鼓励的话语会让别人幸福一生。关照别人就是关照自己;伤害别人就是伤害自己;宽容别人就是宽容自己。以理智和豁达去化解矛盾,我们才能赢得别人的尊敬和理解。做一个心胸开阔的人,我们将赢得美好的人生。
  • 最受感动的励志成才故事(最受学生感动的故事精粹)

    最受感动的励志成才故事(最受学生感动的故事精粹)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聪明人会从中吸取经验,让个人的人生折射出许多人命运的华彩,从而使生命在有限的时间无限延展。快乐成长让你的内心充满温暖,就像一颗魔力药丸,让你心中时刻充满欢乐,像一把万能钥匙,为你开启任何艰难的关卡大门。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命运。
  • 有效执行

    有效执行

    本书收录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意见、胡锦涛同志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习近平同志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等。
  • 感动青少年的100个感恩友情故事

    感动青少年的100个感恩友情故事

    这套感恩书系正是我们需要的心灵“慧眼”,它像一架显微镜,于平凡的生活小故事中让我们发现爱的真谛;它是一块点金石,让我们在普通生活的点滴中发现爱的璀璨光芒;它是一台心灵的热感仪,无论多么细微或深沉的爱和善良,它都可以敏锐地帮助我们感触到。阅读了它,我们就可以从批评中品享到关切;阅读了它,我们就可以从轻轻的埋怨中体味到温暖和幸福;阅读了它,我们就可以在霜雪中眺望到春天的阳光;阅读了它,我们就可以在风雨中意想到彩虹的华美。
热门推荐
  • 龙物凤扬..more
  • 英雄成长日记

    英雄成长日记

    天知地知神知鬼知,何谓无知;善报恶报速报迟报,终须有报。(书友讨论群:556221175)
  • 我乃仙道

    我乃仙道

    武道纪元元年四星连珠异象将一监狱少年送到了修仙世界。少年成为符月宗一名内门弟子,本以为回不去了的他,意外发现自己可以双穿两个世界……一个刚觉醒宇宙文明的武道世界,一个是恢弘史诗的仙侠世界……【新书求收藏,求推荐】
  • 不败剑神

    不败剑神

    剑出东方,唯我不败!剑锋无敌,所向披靡!且看小小剑宗弟子,在剑道繁衍至巅峰的大陆上,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剑神之路!
  • 我们的新老师竟是无敌的

    我们的新老师竟是无敌的

    韩梅梅是一位知识渊博的便利店收银员,由于不讨老板喜欢,被赶出了便利店,在她沮丧时,无意间得到了神之力!这可把韩梅梅给吓坏了,不过她的接受能力很强,过不了多久,便恢复了平静,她自己心想,要不然去当老师吧?就这么办!因为知识渊博,她很容易就被选上了,并负责三年二班,此刻,三年二班的学生们,还不知道他们要面对一位怎样的老师………(这篇小说可男可女吧,凑合着看,可甜可盐哦)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贞观盛世美名扬

    贞观盛世美名扬

    新书【我的西游网咖】,诚邀诸位品鉴!忆昔大唐贞观世,小邑犹藏万家室。平乱世,抵外敌;征突厥,定高昌;凌烟阁内二十四,贞观盛世美名扬。历史虽好,仍有遗憾,书笔刻画,圆心中唐时梦!书友群:1061186018
  • 重生娇妻酥炸天

    重生娇妻酥炸天

    重生前,她躲他,避他,明明爱入骨髓却不想承认,被心机女暗算,当他倒在她怀里那一刻,她慌了神,重生归来,她唯一想做的就是:撩慕夜琛,撩慕夜琛,而慕夜琛唯一要做的就是:被她撩和宠着她(1v1绝世宠文,欢迎入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王氏医案绎注

    王氏医案绎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