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5600000002

第2章 治国安邦(1)

居安思危--魏绛回绝恩赐巧言劝王有远虑

这个成语意为处在安逸快乐的环境之中,要经常考虑未来可能出现的危难。出自《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春秋时期,有一次,郑国被宋、齐、晋、卫等十二国联合出兵进攻。大臣给国君出主意,让他向晋国国君进献大量礼物去求和,结果最终成功使晋国同意退兵从而避免了战争。事后郑国遵守承诺给晋国送来了乐师歌女和各种乐器,还有成套车马一百多辆。晋国国君晋悼公看到后异常高兴,便将贡礼赐一半给功臣魏绛说:“这些年多亏你给我出谋划策,国家内外安宁和睦,君臣象优美的音乐般节拍和谐,就和我分享礼物吧。”魏绛拜谢而不肯受,并意味深长说:“国事之所以顺利,那是因为有您的领导才能和大家集体的力量,我个人并没什么贡献。我只希望国君在享受安乐的时候,还要看到国家其实还有很多事情有待完成。《书经》上说:‘安宁时要时时想到可能发生的危难,并有所准备,这样就能不怕任何灾祸’请主公一定记住这句话。”

感悟:魏绛用简单的几句话劝告晋王要心存忧患意识,不为眼下兴盛所迷惑,使之明白有危机感的人才能未雨绸缪,也才能化危机于无形,防患于未然。这样深刻的哲思,对每个国家、每个时代、每个人、都是可贵的,灿烂的思想精华。

励精图治--孱弱宣帝废霍氏专权酿西汉中兴

这个典故出自东汉·班固《汉书·魏相传》:“宣帝始亲万机,励精为治。”

汉武帝死之前,大臣霍光作为托孤老臣独揽了朝政大权,霍氏家族掌握了国家政治经济命脉。公元前74年,汉昭帝刘弗陵死后,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凭借自己的权力拥立武帝的曾孙刘询为帝。历史上称汉宣帝。

汉宣帝宽厚仁慈,初当皇帝时笼络各方势力,对霍光谦让有加,但深知谋略,做事谨慎不鲁莽。霍光在公元前68年病死以后。御史大夫魏相给宣帝进谏,建议汉宣帝想办法削弱霍氏权力,把朝政大权握到自己手里。惊恐的霍家想假借太后手谕来杀死魏相,废掉宣帝。结果汉宣帝提前下手将霍氏家族灭门。结束了霍氏家族称霸朝廷的历史。

从此以后,汉宣帝亲理朝政,发奋努力,把国家治理得繁荣富强。汉宣帝幼小时候因为“巫蛊事件”曾经被关进监狱,后来又长期流落民间,深切体会了天下百姓生活之疾苦,所以独揽朝纲后,一直宽以待民。他对各级官员严格考察,对朝廷节省开支,提倡节约;对百姓降低赋税,减轻他们生活负担;发展农业,推行一系列抚民政策;使西汉从衰落重新出现了兴盛的局面。在历史上被称作“西汉中兴”。

感悟:汉宣帝经过了颠沛流离的生活,真切体会了作为百姓的苦难生活。一朝发力,就能创造历史辉煌,成为一代明君。可见,苦难对于胸怀大志的人来说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

安居乐业--老子的“理想国”显无为而治

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原名李耳,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称。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家与儒家的思想相互补充,其思想精华被各朝各代推崇,并且编写了传世之作《道德经》,是我国思想史上重要的著作之一。

老子毕生的思想是提倡“无为而治”,他认为社会上出现的各种问题都是因为人民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得复杂造成的。他推崇的理想社会简单而原始。在这个社会中国家很小,人民稀少;不用兵器,不打仗;不出门远行;恢复原始社会的结绳记事;人民思想都很简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穿着舒适不求华贵,居所安定不求迁徙。甚至相邻的国家能听见彼此的鸡叫,但却到死都不来往。这样的生活才能使得社会安定,没有祸乱。

感悟:老子给封建统治者出的奇招妙策,百姓满足现状头脑简单就不会发动暴乱。本是封建主义制度的卫道思想,但却适用于大乱之后民生休整。用在关键的时候也是一个治国妙计,且看汉初时期不就是用这种思想成功的使国家逐渐强盛了吗?

以人为鉴--唐太宗以三物为鉴成一代明君

意思是说要常常从别人的事情上吸取经验教训,使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

魏征是唐太宗时期有名的敢言大臣,常常冒死向唐太宗进谏忠言,几次被唐太宗打入死牢,然而矢志不改,直言上谏。这样的诤臣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尽管唐太宗屡次被魏征激怒,但是平静下来后往往深省自身,采纳正确的意见并且亲自向魏征承认错误,安抚其心。君臣齐心合力安内攘外,大唐日益兴盛。

后魏征病逝,唐太宗深感少了一位不避龙威的敢谏之臣,常常思念魏征。叹息的说:“把铜作为镜子,可使穿戴端庄齐整;把历史作为镜子,可以了解历朝存亡兴替;把人作为镜子,可以明了本身缺点,我以前有这三面镜子,可以用来防止自己做错事情。现在魏征已经死了,我丢失了一面珍贵的镜子啊。”魏征死后留下书稿劝诫太宗皇帝:“天下之事有好坏之分,任用好人国家就会繁荣,任用坏人国家就衰败。喜欢什么样的人要谨慎选择。假如喜爱而能避其缺点,憎恶却能用其优点,毫不犹豫的避开险恶之人,信任贤能,国家必然兴盛。”太宗深有感触,反复思考很怕以后犯错,命令百官该进谏的一定要直言进谏。”

感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然而魏征敢言,太宗善听,通过他人来了解自己的缺点,大唐江山在这样博大的心胸智慧治理之下,岂能不国富民强?

焚书坑儒---秦始皇残害儒家失民心加速灭亡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是重要的哲学思想萌发的时期,当时产生了很多学术门派,宣扬自己的治国治民观点,一时间百家争鸣。其中重要的有孔子的“儒家学派”,老子的“道家学派”和荀子的“法家学派”。

秦始皇统一各国以后,建立了封建统一集权制度,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他大兴法家之道,认为刑法严厉是治理国家的最好办法。这时候李斯上谏,指出儒家的著作与法家正好相反,一个崇古,一个推新,会大大影响人民的思想。要想巩固江山,就要统一人民的思想意志,根除儒家思想。秦始皇听取了李斯的意见,将民间的各派学术著作如《诗》、《经》之类全部烧毁,仅限于官方朝廷内部收藏,以此来使人民顺从。

后来由于秦始皇迷信不老之术,少数方士投其所好,在失败后私下用儒家观点批评始皇独尊法家的思想,引起秦始皇心生愤怒,于是将这些术士集中起来数百人全部活埋。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焚书坑儒”。这个本是想永保江山的行动反而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大秦江山在秦二世时期就很快被推翻了。

感悟:人民的思想是永远控制不了的,有压迫就会有反抗,始皇纵有刑法千条,也挡不住洪水一般的人民意志,也挡不住历史前进的脚步。

约法三章--汉高祖不住秦宫还军霸上重施法律

约法三章一般指约定简单而重要的条款,让大家遵守。

汉元年(前206)十月,刘邦的军队在各路诸侯中最先到达霸上。秦王子婴驾着白车白马,用丝绳系着脖子,封好皇帝的御玺和符节,在枳(zhǐ,纸)道旁投降。沛公心怀仁德,没有杀死子婴,当他进入咸阳想住在奢华的皇宫时,手下将领樊哙和张良忙劝他说,时机不到,这样急于求成反而会失掉人心。刘邦考虑到诸侯中他的势力并不强大,于是没有拿走秦宫的任何珍宝,而是命令士兵封存秦宫宝物,自己退守霸上,并且召集各乡亲说:“根据诸侯谁先进入关中谁就先称王的约定,我现在是关中王。秦朝的苛政已经使大家受苦很久了,议论朝政就要灭族,私下聚谈就会被杀头。我现在当了关中王,要和大家约定三条,从此官吏和百姓一样,杀人的要处死,伤人依律治罪,抢劫依法量刑,秦朝法令统统废除。”

这三条法律得到了百姓的集体拥护,大家都争相慰劳士兵,生怕沛公离开关中。从此刘邦深的民心,为以后坐上汉朝皇帝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感悟:刘邦大智而装愚,在小小的关中用简单的纪律顺应了了百姓的心,得民心者的天下,刘邦称帝也就指日可待了。

汗马功劳--或驰疆场或出奇谋立大功者皆英雄

汗马功劳指在战场上建立非常大的战功。也比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出 处自《韩非子·五蠹》:“弃私家之事,而必汗马之劳。”

古时战马在疆场上与主人一起拼杀,冲锋陷阵,要出很多汗。参加的战斗次数越多,战马出汗越多,功劳也越大,该成语用来形容战功很大。除了《韩非子·五蠹》,《史记·晋世家》也说过“汗马之劳”的话。晋文公重耳流亡国外达十九年后,终于回国做了国君,即位为晋文公的时候,对于陪他他流亡的人员,按功劳封官加爵。有一个小臣名叫壶叙,见三次都没有给他行赏,便对晋文公说:“君行三赏,赏不及臣,敢请罪!”晋文公当即向他说明行赏标准,其中第三次行赏的对象是那些在战场上立下汗马功劳的人,如果再次行赏的话才能有他的份儿。《史记·萧相国世家》和《汉书·萧何传》也有一段有关“汗马之劳”的记载。是讲刘邦称帝后,对同乡萧何大加赏赐,众将觉得萧何没有汗马功劳,只是动嘴耍笔杆子,刘邦为萧何辩护的故事。可见“汗马功劳”后来已经不限于是战场上的功劳,也可以指通过脑力劳动建立的功绩。

感悟:无论是晋文公还是刘邦,都做到了赏罚分明,战场上可走马建功,然而笔也可以如战马,墨也可以如汗,写出治国安邦之良策。

广开言路--圣明君主采忠良之言治国安邦

广开言路的意思是指尽量给下面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 出自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来历传》:“朝廷广开言事之路,故且一切假贷。”

古代尧、舜是圣君,就是因为他们能广开言路,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小人就不能蒙蔽他。唐太宗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知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明君兼听,昏君偏信。由于用人得当、政策对路、轻徭薄赋、宽刑轻法,使得唐太宗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唐太宗的贞观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文化昌盛,史称“贞观之治"。

像秦二世、梁武帝、隋炀这些昏君,住在深宫之中,隔离朝臣,疏远百姓,听不到百姓的真正声音导致江山易主,性命不保。而清代末期慈禧太后专政时期,不听劝谏,不能接受不同意见,垂帘听政,拒绝革新,也导致了封建王朝的覆灭。

感悟:以古为鉴,无论哪个朝代,哪个国家,都是招贤纳能,采纳忠言的必定强盛,而深居皇宫,不体察民情,独断专行的那些统治者必将灭亡。

生灵涂炭--苻坚惨死前秦百姓水深火热

苻坚是十六国时期前秦的皇帝。前期励精图治,基本统一北方。但在伐晋的“淝水之战”中,晋军用计渡过淝水,把前秦军队打得大败。苻坚自己也中箭负伤,狼狈撤退。失魂落魄的前秦士卒日夜不敢停歇,加上冻饿、逃散者,损失十之七八,几乎是全军覆没。

前秦从此一蹶不振。先前被苻坚所灭的许多国家又相继复国,少数民族的首领也纷纷据地自立,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割据的局面。后燕、后秦后来联合攻打前秦,于是前秦的国都长安被人包围,苻坚因此退到五将山,等有适当的机会能重新再来。后来苻坚被后秦活捉处死,苻坚的儿子苻丕就一直驻在邺城。不过,前秦的幽州刺史王永听说苻坚已经死了,就请苻丕到晋阳,在王永等人的拥护下,当了皇帝。苻丕当上皇帝以后,加封王永为左丞相。王永写了一篇召告,想号召前秦的部队去讨伐后秦和后燕。公告中说:“自从苻坚被害,国都长安沦陷后,国家就开始走向衰败!老百姓好像生活在泥沼和炭火之中,十分痛苦。各地官员接到这份召告以后,就要派出兵马到临晋会师,准备作战。”可后秦的军队实在太强大了,王永无法获得胜利,前秦也逐渐衰落,不久后就被后秦消灭了。

生灵:生民;百姓;涂炭:烂泥和炭火。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

感悟:战争是统治者宣扬武力的手段,也是那些以战斗为事业的英雄们的梦想。但是却又是底层人民的梦魇,造成多少百姓无家可归,妻离子散。

三顾茅庐--刘备诚恳三请卧龙出山建功绩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挟天子而令诸侯,孙权拥兵东吴霸据一方,汉宗室豫州牧刘备也有争霸的决心,但是苦于手下没有军师出谋划策。后来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有治国安邦之才,就和关羽、张飞带着厚重的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性子急噪,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诸葛亮的住处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战略思想,就是有名的《隆中对》。 后来诸葛亮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这就是历史上的“三顾茅庐”。

感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刘备如果不能不厌其烦的三番恳请,诸葛孔明就不可能名垂千史,留下那么多奇谋妙策的典故了,三国鼎立也就成了一个幻想。

道不拾遗--孔子治鲁三月国泰民安显露旷世才能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自幼聪慧好学,品德端正,谦恭仁慈,春秋时代鲁定公时,孔子曾深受国君赏识,认为他的思想理论能够安定国家,让他在鲁国做过几任官。起初做了中都,后来又升为大司寇。

孔子在当时被认为是最德才兼备的人。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他在职不到三个月,鲁国的政治就日渐清明,民间的风气也有很大转变。路上的行人,都遵守秩序毫不混乱。假使有人丢了贵重物品,老百姓也都不会背着他人收为己有。所以来到这里的游客如有遗失物品的,都不须报到官府就可物归原主。因为拿了别人遗留下来的东西,就是属于“不义之财”,要失德,要遭到报应,从而达到了“道不拾遗”的境地。因为他的改革策略触动了鲁国士大夫的切身利益,在当时的三大家族的合力排挤下,孔子不得不离开鲁国,从而中断了他的为官经历。从此踏上了周游列国的道路。

同类推荐
  •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整洁健身(下)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整洁健身(下)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中华成语故事(第七卷)

    中华成语故事(第七卷)

    本书辑录古典文学语言的精华,它言简意赅;形象生动,成语故事则让儿童在妙趣无穷的故事中熟知一定的成语。从而对学习语言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儿童丰富词汇、增长知识大有益处。科学研究表明儿童在学龄前及小学低年级这一阶段是知识启蒙,道德启蒙的最佳时期,这些内容健康,浅易显懂的成语故事,必将会使儿童终身受益。
  • 信赖、互惠、共生——东亚地区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信赖、互惠、共生——东亚地区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本书以东亚地区交流的历史变迁与发展状况为中心,分别从“19世纪中期以前的东亚地区交流”、“近代西洋殖民主义的冲击和东亚各国的关系变化”、“冷战与冷战后的东亚地区交流”三个专题,汇聚了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国际关系学等专业的中日学者跨学科的讨论成果。
  • 中华成语故事(元)

    中华成语故事(元)

    《中华成语故事》一书精心选取了人们常用、常见的成语,设置了“释义”、“同义词”、“例句”等栏目。“释义”不仅对成语进行解释,还点明了它的出处;每篇以平易而生动的语言将每一个成语背后的人物和故事娓娓道来。成语是汉语言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基。阅读它最原始的故事,了解它的来龙去脉,不仅可以培养、提高自己阅读的能力,也有助于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 《孝经》的教育智慧

    《孝经》的教育智慧

    《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封建纲常起了很大作用。
热门推荐
  • 相如赋

    相如赋

    “他就一介寒门游医,居然娶了能诗赋、善歌舞的柳府四小姐?”“不是说柳府四小姐出落的花容月貌,深的君上宠爱,并在笄礼之日赐名?字为‘容’?”“不错,敢肖想君上看上的女人,这游医是不想活了吧。”“莫要胡说!这是君上赐婚。”“为何?”“因为这柳府四小姐……”他是冷王,正坐在一家茶楼的雅间里,听到外面行人的议论,嘴角噙起一抹冷笑。然而,就在不久以后,同一家茶楼。他再也笑不出来,因为他遇到了这辈子他最不想遇到的人……这好戏才刚刚开始……
  • 重生八零时代

    重生八零时代

    【1V1】双洁男女主角身心干净甜文求支持更新可能会慢
  • 剑行九歌

    剑行九歌

    画得清风,画不得梦;今生渡红尘,只为寻找到任何有关你的讯号;红尘中几人明了,百战黄沙,只为你回眸一笑。剑天铭为了寻找半年前突然消失的妻子,孤身一人离开故乡。茫茫人海,沉沦世间;我且为妻战尽世间强者!任他海枯石烂,沧海桑田,我寻你之心亦从不曾遗忘。
  • 丞相大人又睡书房了

    丞相大人又睡书房了

    本文女尊男卑,不喜勿喷一个是权倾朝野的丞相,一个是倾国倾城的花魁。两人能否跨过身份的差别,能否克服重重困难在一起?
  • 皇后,你被通缉了!

    皇后,你被通缉了!

    她本倾城,但在他眼里不过是颗百害而无一利的棋子,十日凌辱,十日羞恨,她一个弱女子,怎敌得过他那大力气。她是弃妃,无人问津,娘家对自己避之如瘟疫。天下男人取笑她,没了倚靠,她自食其力。不就养个孩子么,多大点儿事啊……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炸弹狂人

    炸弹狂人

    在爆炸中感受火焰的华丽。在爆炸中明白死神是如此轻易的收割生命。在爆炸走出自己的道路!炸药是唯一的武器。当按方天奴下引爆器的那一刹那。整个世界——沸腾了!
  • 那时蓝衣

    那时蓝衣

    古有一女子,蓝衣灰发。乃一字之君,气质清冷。自元起之年,遇一仙者。为墨发青衫,不凡者也。实乃其仙劫,寻一自我。不虞落尘凡,沉陷万年。只为那蓝衣,衾影独对。有一仙女也,白裘灰发。诚然绝色乎,痴情青衫。削半缕灰发,助渠渡劫。可曾想归来,情意全无。尔后历千年,不知喜乐。“后来呢?”后来?终是青衫负了白裘,白裘遗憾痛恨而终。“那蓝衣呢?”蓝衣,难遇青衫。
  • 我的世界之最强系统端

    我的世界之最强系统端

    诺晓燕喜欢玩《我的世界》。有一天,她莫名其妙得获得了“AX311”启动器,从此开启了曲折离奇的游戏人生……
  • 修仙从绝世恶龙开始

    修仙从绝世恶龙开始

    光棍仙帝重生成为恶龙,为了打破封印,修炼绝世秘法,成就绝世恶龙!(这是一本平平无奇的小说,真的。)
  • 镇魂魔石

    镇魂魔石

    当一个普通人拥有了一件逆天的法宝,足以让自己未来的命运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他会怎么做?他会选择继续靠自己的双手奋斗拼搏,还是靠这逆天的法宝实现一步登天的愿望,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相信几乎所有的人都会选择后者,但是天道至公,世间也本就没有白吃的午餐,正如那句话:得到多少就要付出多少,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