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剑上的花纹是用金属锡制成的,这已为现代科学分析所证实。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表面装饰有多种,采用锡是其中之一,青铜的亮黄色与锡的亮白色相互衬托,耀眼美观。但锡有两点不足,一是硬度低,容易出现划痕,所以只能填在剑身的花纹内;二是在空气中容易被氧化而使光泽暗淡,失去了装饰的意义,所以这种方法并没有被较广泛地使用,考古发掘中出土这类文物比较少的真正原因正在于此。
几年前,湖北鄂州市博物馆青铜镜研究所就已经仿制出这种花纹,采用的工艺比较简单,也毫不神秘。
明朝功臣徐达墓前古碑有什么奇特之处?
2003年南京明孝陵连同周围六座明初功臣墓一起列入了世界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在这六座功臣墓中,保存最完好的当属明朝第一开国元勋徐达的墓葬。徐达早年就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先后打败占据两湖地区的陈友谅、苏州地区的张士诚等地方势力,随后又征战中原,最终攻陷元大都,迫使元顺帝北走大漠。由于徐达为明朝立下的赫赫战功,他死后被朱元璋追封为中山王,并赐葬紫金山,配享功臣庙,位列309位开国功臣之首。
徐达墓现保存有龟趺神道碑一通,石马及控马人、石羊、石虎、武将、文臣各一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中山王神道碑形制巨大,通高8.95米、宽2.2米、厚0.7米,比朱元璋“神功圣德碑”的高度8.78米还要高出0.17米。中山王神道碑由朱元璋御笔亲书,全文两千余字,盛赞徐达的功绩。更令人称奇的是,此碑文在断句处均划有小圆圈,如同今日的句号一般。
对此流传有一个故事:由于朱元璋文化不高,碑文只能请手下的文士代写。文士写好后要递呈给朱元璋审阅,但是担心皇帝难以句读,就在断句处加上“句号”以便皇帝御览。碑文经过朱元璋首肯后,交给刻工镌刻。因为是以皇帝手书的名义写成的,所以工匠不敢对文章妄加修改,就把其中的“句号”一同刻在石碑上了。
但许多学者都对此持有怀疑观点,因为皇帝手书的文章都要经过誊写才能交给下属,就算是为了方便朱元璋阅读才加上“句号”的,当他看到碑文上公然展示自己文墨不通,恐怕也不会让此碑留传于世的。
明初功臣李文忠墓前石刻为何未完成?
在距徐达墓东边不远的地方,坐落着明朝开国第三功臣李文忠的墓葬。李文忠也是明初着名的武将,曾经率领10万大军远征漠北,俘获元顺帝之孙以及数百文武官员,并缴获元朝国库所藏玺印、图册以及众多珍宝。不仅如此,李文忠更因是朱元璋的亲外甥而在明朝初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李文忠死后,被朱元璋追封为岐阳王,赐葬紫金山。李文忠墓现存有龟趺神道碑一通,神道西侧有石马及控马人一组,神道两侧排列着石羊、石虎、武将、文臣各一对。如果对照上面所提到的徐达墓前石刻可以发现,李文忠墓前少了一组石马及控马人。在墓前神道东侧还摆放着一块仅雕出大致轮廓的石材,不难发现这就是缺失的那组石马及控马人。
这件未完成的雕刻被认为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关。朱元璋生性多疑,建立明朝后对手下大臣大加诛灭,除兴大狱杀胡惟庸、蓝玉等功臣外,另有徐达、李文忠在内的众多开国功臣之死,也都被后人怀疑与他有关。虽然在李文忠刚刚去世时,朱元璋曾“痛悼不已,辍朝三日,亲为文遣使致祭”。但两年后,他在下给李文忠长子李景隆的诏书中说:“(李文忠)非智非谦,几累社稷,身不免而终……”可见朱元璋内心对李文忠的真实看法。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李文忠墓的建设至此停止,那件未完成的雕刻也就这样废弃在那里了。
镇守墓葬的是什么?
今天在一些大型宾馆、商场门口常见左右摆放一对狮子或老虎的雕像,其含义是用于驱秽避邪,保佑自家经营顺利。这一观念源于古代镇宅守屋的风俗。古人在宅第门外常会安放一些镇宅之物。即使是平民百姓,至少也要在大门上贴一对门神,以保佑全家平安。
在非常重视丧葬的古代社会,人们相信死后的灵魂还会以墓葬为居,长久地活动在地下世界。墓葬就成为了死者在另一个世界的家。同样,为了地下的宅第免受鬼魅的侵扰,也需要在墓葬中安放镇墓之物,这就是镇墓兽。镇墓的观念起源甚早,在战国时期的楚国墓葬中就有一种带有镇墓性质的器物。此类镇墓神物,外形由鹿角、神兽、器座组成。但这种镇墓神物流行时间并不长,进入汉代便已经消失。魏晋南北朝时期镇墓兽出现了多种类型,主要有以牛、马、狮、虎等动物作为原形的样子。到了唐代,镇墓兽基本定型,多为一对蹲坐的神兽,二者身体基本相同,但一为人面、一为兽面。神兽头部长有长角,背部有长长的鬃毛,靠近头部的鬃毛呈戟状直指向上,肩部长有翅膀,下身往往蹲坐在平板或者台上,形象十分凶悍可怖。此类镇墓兽多由唐三彩制成,色彩绚丽,造型生动。将这样一对镇墓兽放在墓门门口,足以震慑企图侵扰墓葬的鬼怪。
从出土文物看古代时钟有哪些类型?
古代没有今日机械、电子类的时钟,但为了国家机构的正常运作,同样需要准确测定时间。最早出现的圭表就是依靠测量日影的长度来计算时间,但圭表不够准确,而且受天气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于是人们又利用滴水的均匀速度制造了漏壶。我国古代的漏壶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在容器底部开孔,容器内有表示泄水时间的标尺,称为泄水型;另一种是将泄水型的漏壶所滴出的水用一容器盛接,盛水容器内有表示时间的标尺,称为受水型。最早发现的漏壶是西汉“干章”漏壶,属于泄水型。
漏壶在使用过程中,随着水量的减少,压力降低,水滴的速度也会变慢,误差逐渐加大。所以漏壶通常配合圭表一起使用来矫正误差。为了保持漏壶中的水压稳定,古人又在漏壶上加一个补偿壶向漏壶中注水,汉代的张衡就提到了二级补偿式漏壶。
后代为了提高漏壶测时的准确性,不断增加补偿壶。现存最早的多级漏壶是元代延三年(公元1316年)制造的受水型漏壶。它有三级漏壶,称为日壶、月壶、星壶,下面才是受水壶。上部漏壶放置在阶梯式架座上,高达2.64米。这组漏壶原存放在广州城拱北楼上,一直使用到清代晚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漏壶的日常使用也极其讲究,漏壶中的水要定期更换,滴水水管也要定期清理,以保证水流通畅。
钱铁券是免死金牌吗?
《水浒传》第九回说到小旋风柴进时,“他是大周柴世宗嫡派子孙,自陈桥让位有德,太祖武德皇帝敕赐予他誓书铁券在家中,谁敢欺负他?”书中所言誓书铁券就是我们常说的免死金牌,是由皇帝赏赐给有功之臣,当功臣或其子孙犯法时,可以用此物抵罪。但古代真的有免死金牌吗?
据文献记载,汉高祖时曾制铁券,并将其一分为二,一半藏于皇宫,一半赐予功臣。如果功臣或其后代犯法,可以赦免其罪。其后史料中能够零星见到有免死铁券的记载。直到唐代安史之乱后,由于藩镇割据愈演愈烈,唐皇室只能利用地方军阀来抵制强藩的反叛势力,甚至对于许多有过反叛行为的军阀,也只能赐其免死铁券来安抚。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唐昭宗赐予镇海、镇东军节度使钱的免死铁券。该铁券长约52厘米,宽29.8厘米,厚0.4厘米,外形似瓦,上有嵌金诏书333个字。诏书的内容主要为:因钱平复了越州一带董昌的叛乱,被任命为杭州地区的节度使,并可免除九次死罪。“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其后唐朝覆灭,钱凭借实力建立了吴越国。宋朝兴起后,钱后代向宋朝投诚。为了表彰吴越的归顺,宋朝承认此铁券继续有效。正是因为得到此免死铁券的殊荣,钱氏子孙一直奉为至宝,供在钱氏宗祠之中,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捐献给国家。
文物与古董、古玩、艺术品有何区别?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和收藏市场的蓬勃发展,民间要求建立规范的古玩艺术品市场的呼声日益高涨,但人们在如何正确理解文物与古董、古玩、艺术品的区别方面还存在着模糊认识,导致古玩艺术品市场发育迟缓以及个别收藏爱好者出现行为不规范的现象。
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与此同时,《文物保护法》
还明确规定,属于集体或个人所有的文物以及依法取得的其他文物,其所有权受法律保护。我们通常所说的古董、古玩和艺术品,应该特指民间收藏的、不在国家禁止买卖之列的那部分文物。公民合法所有的文物,法律允许其相互交换或者依法转让和流通。
古玩和文物之间的区别其实是古已有之。民间收藏雅玩暂且不论,拿皇宫内苑的收藏来说,两者就有明显的区别。皇上后妃自己喜爱的骨董字画之类自然应该属于我们今天说的古玩的范畴,而皇史晟存档的历史档案、证物遗迹自然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文物了。皇宫如此,民间亦如此。再举一个例子:即使是出家人,也免不了有收藏玩赏的欲望。佛教禅宗寺庙中,和尚方丈自己收集了许多珠宝、器物自然属于古玩之类;而其他的——经卷典籍且不论——那五祖私传给惠可的衣钵、那传说中佛祖留下的舍利子佛牙等物可能作为古玩吗?一些民间百姓祠堂中供奉的祖先遗物,尤其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或训示、或启迪、或纪念诸此种种,都是不容亵渎“赏玩”的。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遗物,自然都是皇家、宗教、家族中倍加珍视的“文物”了。
不难看出,所谓古玩,首先看重的是它的玩赏性,突出一个“玩”字。作为古董、骨董者,(骨、古同义)其价值还在于一个“古”字,也就是具有一定的时间磨砺和收藏价值。至于“董”字,其实就是“懂”,收藏者、玩赏者需要一定的辨识鉴赏能力,或者见于玩中获得、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才更有趣味。不过,虽然我们认为古玩和文物是有区别的,就是前者重于“玩”字,后者见于“史”字,但是它们的共性都是一个“古”字。所以,两者的分野是模糊的、重叠的,如两个交错重叠的环。
就是一部分古玩或者文物中具有赏玩和史证的两重性。举例区分三个不同的部分:一是历史上某名人的墨迹(大概不是什么书法家)、或者他戴过的一个旧斗笠等等,其赏玩或艺术或工艺价值极低,那么这种遗物就难称得上是什么古玩。即便你收藏了它们,也不重其赏玩价值,只看重它们的历史意义、历史价值。这东西无论收藏在博物馆或个人家中,都应该属于文物类的。
二是历史上曾经大量流行、出产过的工艺品,或陶瓷、或珠宝、或器具,其个体并不能够代表整个历史或具有特殊历史价值,也并非证明某历史名人的经历生活,也不能代表历史中的艺术、工艺、科技的典型成就。如临村财主家祠堂中用以祭祖的瓷碗,隔壁二奶奶年轻时用过的烟枪。琐琐碎碎,虽不出奇却也温润雅致,这些显然很难与文物牵上什么瓜蔓。
最难界定的应该是那些环中的重叠部分,具有两重性的(文物法早对这些有明确界定)。那些既有强烈的历史意义,又有非凡的艺术玩赏功能——顾恺之的画、王羲之的字、古月轩、宣德炉、商彝周鼎、秦玺汉碑……才更令人痴,令人狂,令人爱,令人愁!
弄清楚了法定的文物概念之后,再解释古董、古玩、艺术品的含义就相对容易得多了。古董、古玩均指古物,是一个事物的不同表述方式。清朝以前,人们把珍贵的古物称为“骨董”,后来渐变为古董、古玩。民国建立后,政府出面保护重要的古物和古迹,并成立了相应机构,于是便出现了“文物”一词。由于许多文物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所以收藏爱好者又将其泛称为收藏艺术品。一件古物,对文物部门来说就是文物,因为它有文化保护价值;对投资者来说就是古董,因为它有增值价值;对收藏家来说就是古玩艺术品,因为它有艺术鉴赏价值。国家出于保护文物的考虑,对于非国宝级的文物,鼓励“藏宝于民”,并且允许民间依法流通,这为民间收藏市场的发展和古玩艺术品市场的兴起铺平了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艺术品投资与股票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并称三大投资热点,其发展势头有愈演愈烈之势。有鉴于此,我们很有必要在搞清楚文物、古董、古玩和艺术品概念的基础上,一边积极保护国家的文物资源,一边加快古玩艺术品市场的建设步伐,避免因个别执法人员缺乏相关法律和文物知识而导致干预民间藏品交流活动现象的发生,努力使我国的古玩艺术品市场建设,朝着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提升经济水平、打造魅力城市的方向健康发展。
鹦鹉螺杯为何珍奇?
鹦鹉螺是生活在印度洋和南太平洋的一种珍稀海螺,因为其源自古生代而被生物学家誉为“活化石”。鹦鹉螺最为奇特的就是其螺壳内部的隔室构造,这些隔室是用来调节气体,以控制整个身体在海水中悬浮的。这个构造与现代潜水艇是同一原理,所以在凡尔纳所着《海底两万里》中所描写的传奇般的潜水艇被命名为“鹦鹉螺号”。因为鹦鹉螺的外壳有着红色螺旋纹,非常艳丽,所以在古代就被视为南海的特至还将其加工为酒杯成为一种精致的酒具。《艺文类聚》中记载:“《南州异物志》曰:‘鹦鹉螺状似霞,杯形如鸟头,向其腹视,似鹦鹉,故以为名。’”李白诗中也有“鸬鹚勺,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的诗句。
这种传奇般的鹦鹉螺杯在考古发掘中确有发现。在南京象山东晋王氏家族墓中就出土了一件用鹦鹉螺制成的酒杯。此杯高10.2厘米、长13.3厘米、宽10厘米,利用天然鹦鹉螺壳制成,在螺壳口部和中脊处镶有鎏金铜边,并在口部两侧模仿耳杯形制装有铜耳。鹦鹉螺杯出土时已经严重破损,后虽经考古工作者复原,但一侧的螺壳缺失,使得螺壳内部的隔室构造展示出来。
新瓷是如何变古瓷的?
新瓷的釉光是浮而散的,行内人称之为“贼光”。去掉“贼光”是仿古瓷要过的第一关。一旦去光过度,釉面变哑色,内行人一看便能识破,而如果去光不到位,浮光仍在,亦易被人识破。
据专家介绍,去浮光的主要方法有:用碱、酸等化学物质按比例掺清水泡浸仿古瓷或涂抹,使釉表面由青灰变成白中闪黄,从而达到去掉贼光的目的。此外,用茶叶水长期泡浸或高温煮都是“陶瓷做旧”最快捷的方法。还有的是将新瓷放置在油烟大的地方,使之长期处于油烟熏的环境,加快釉面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