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民族教育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和各地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在教育法律法规中将民族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各地也制定本地区民族教育的地方性法规来指导民族教育工作。1999年,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了《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教育条例》,这些法律法规涉及民族教育的方方面面,并作出较详细和具体的规定。经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的江城、宁洱、墨江、元江、镇沅等自治县的自治条例,把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哈尼族聚居的县,也坚持以教育的发展带动经济的发展,对发展民族教育制定了行之有效的规定、办法,采取了多种形式办学的特殊政策,促进哈尼族和哈尼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经过60多年的发展,哈尼族地区已基本形成了包括基础教育、双语教育、职业教育、中等师范教育、高等教育在内的民族教育体系,民族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一、基础教育逐步发展
1952年后,从内地派遣了一大批干部和教师到边疆民族地区,在哈尼族地区举办了一些民族中小学,哈尼族中小学教育发展加快。1956年,云南省教育厅还成立了民族教材编译室,编印了哈尼、傣、景颇、拉祜、佤等民族文字的小学课本。这个阶段的哈尼族学生完成学业后,成为了哈尼族地区建设的骨干力量;同时从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需要出发,坚持用受哈尼族群众欢迎的办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培养出不少能劳动、会记账的新型人才,深受哈尼等各民族群众的欢迎。1979年以来,云南省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民族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哈尼族地区的民族教育有了飞速发展。
首先,在经济上给予民族教育特殊扶持。对边境一线20千米内的民族中小学生给予生活补助费,贫困山区的学生实行“三免”(即免学费、书籍费、文具费),重点建设边疆一线和重要口岸的学校。从2000年起,红河州对边境沿线小学生实施“三免”教育,2005年对民族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学生全部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免学费、杂费,补助生活费),2008年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收杂费,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安排专项经费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实行定额补助。2009年,红河州下达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资金4.28亿元,小学生公用经费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00元,初中生提高到每人每年500元,60.17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享受全套免费教科书,24.09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领取到生活补助。
其次,提倡多种办学形式,巩固和完善半寄宿制高小。红河州开办寄宿制或半寄宿制民族高小班827个,给予13.8万名少数民族小学生生活补助。成立县级民族中学,没有民族中学的贫困县的一中设民族部,哈尼族聚居县民族中学和一中的民族部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为了帮助民族地区培养合格人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在部分重点高校和普通高等学校设立专门的少数民族预科班和民族班,招收少数民族学生。1990年以后,哈尼等12个文化教育比较落后的民族,选派学生到云南民族中学和云南师大附中学习,帮助这些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更多地进入高等院校。
国家对西部地区发展教育采取的政策措施惠及哈尼族地区,促进了哈尼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哈尼族地区的县(区)都达到国家“两基”验收标准。2010年红河州“两基”人口覆盖率达100%,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1.5%以下;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33%,小学在校生辍学率为0.22%;初中毛入学率达100%,初中在校生辍学率为1.02%。红河州还将中央和地方教育专项经费重点向民族地区倾斜,先后实施了“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边境学校建设工程”等重点工程,全州投入各类教育专项资金共计14亿元,新建校舍面积111.8万平方米,排除危房面积31.5万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哈尼族地区中小学的办学条件,促进了哈尼族教育的快速发展。红河等哈尼族地区,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加大对民族地区支教力度,建立了城镇学校教师定期到农村学校服务的制度,实施了“城市教师支教工程”“应届大学毕业生支教工程”“滇沪合作支教工程”等活动,选派骨干教师到哈尼族乡村学校支教,招聘教师到民族地区任教,缓解民族地区教师结构性短缺和结构不合理的状况。
二、双语教育成效初显
双语教育是哈尼族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52年,政府为帮助哈尼族人民解决文字问题,组织了有哈尼族干部参加的“哈尼语文工作队”进行哈尼语科学调查。1957年工作组提交了《关于划分哈尼语方言和创制哈尼文的意见》,制定了拉丁字母形式的《哈尼文字方案》(草案)。哈尼文以哈雅方言的哈尼次方言为基础方言,以绿春县大寨哈尼语的语音为标准音。这个方案于1957年3月在昆明召开的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科学讨论会讨论通过,经1958年4月全国第二次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科学讨论会讨论,呈报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试行。
1958年4月,云南民族学院开办了第一期哈尼文培训班;1958年和1963年,中央民族学院民语系举办了两期哈尼文本科班;1985年后,中央民族大学与云南民族大学先后举办了多期哈尼文大专班。1958年后,红河州开展哈尼文推广工作,先后在元阳、绿春、金平开办了5期扫盲师资培训班和哈尼文教师培训班,培训师资500多人。接着开展了哈尼文群众扫盲运动。经过3个月的学习,红河县扫除哈尼族青壮年文盲和半文盲34870人,占该县哈尼族青壮年文盲和半文盲的85.4%;元阳县扫盲5437人,占文盲和半文盲的6.9%;绿春县扫盲指挥部组织了350人的扫盲队,到农村、工厂、矿山、机关进行哈尼文扫盲,使13510人脱盲,收到一定成效。元阳县俄扎乡哈播村马叔波,接受哈尼文扫盲,在担任村干部的20多年时间里,一直使用哈尼文,提高了工作效率;俄扎阿东村的段莫娘学习哈尼文后,学医问药、配制药剂都用哈尼文记载。
1983年,红河州政府召开的“红河州哈尼文推行讨论会”决定在红河、元阳、绿春、金平4县部分全日制小学试行哈尼汉双语文教学,再次较全面地开展了哈尼文的试行工作,试点学校达243所,265班,7528人。在开展双语文教学试验的学校中涌现出了一些成功的范例,如绿春县大兴镇广吗小学,从1984年开展哈尼汉双语教学试验至今,培养了一批哈尼文和汉文都有一定基础的学生;通过哈尼文的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用哈尼文辅助汉文科目学习的方法,效果十分明显。除了进行双语教学试验外,1984年以来,红河州在哈尼族聚居乡、镇开展的哈尼文成人扫盲工作出现了元阳县俄扎乡哈播村公所和金平县阿得博乡箐口村公所两个哈尼文无盲村。
三、职业教育已成体系
新中国成立初期,哈尼族地区没有一所中专学校,1953年哈尼族只有中专生11名。1958~1960年,红河、普洱、西双版纳、玉溪都创办了卫生学校、农业学校、财经学校、商业学校等中等专业学校。1962年后,云南省执行刘少奇主席提出的“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积极试办半工(农)半读学校”的指示后,职业教育的发展出现新的高潮,各级政府都开办了大批半工(农)半读学校、农业学校和其他职业中学。
1979年后,职业教育在调整、改革中得到发展,办学条件日益改善,教学质量逐步提高。云南省先后在省部级中专开办了民族班,专门培养少数民族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哈尼族学生快速增长。红河、普洱、西双版纳和玉溪还先后创办了技工学校,红河州创办了警察学校,红河民族干校改扩建为民族中等专业学校,普洱市创办了云南省亚热带作物技术学校、林业学校。21世纪以来,红河、普洱、西双版纳、玉溪等州市发挥各方面力量,创办了一批中专学校;哈尼族地区还有农业高中、民族干校开展了职业教育。2008年,普洱市整合普洱农校、普洱财校、普洱林校和普洱技校等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资源,新建了普洱职教中心。红河州大力发展民族职业教育,每年划拨600万元民族职业教育专项补助经费,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职业教育发展步伐明显加快。2009年年底,全州共有中等职业学校41所,在校生人数达到40976人。1986年以来,全州民族职业学校共为社会培养输送了43300名毕业生。
四、中等师范教育长足发展
1949年,云南省全省有13所省立师范学校,哈尼族地区却没有一所。1951年成立了云南省允景洪初级师范学校,开拓了云南的民族师范教育事业。1955年,云南省民族师范学校在昆明成立,哈尼、佤、景颇、藏、怒等民族有了第一代中等师范学生。1974年后创办了红河、思茅、澜沧、西双版纳、玉溪等民族师范学校,为哈尼族地区培养了一大批小学、幼儿园教师。1986年,为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山区、农村的师资问题,云南省政府要求坚持定向招生、定向分配,对边远山区和民族地区要给予更多的照顾。1987年,墨江等民族自治县都创建了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在职教师。全省还采取“对口支援,开放办学”的方式,云南师范大学、教师进修学院和哈尼族地区的师专、师范学校,继续实行定向招生制度,培养了一批少数民族小学、初中教师。一些地方的教育和民族部门密切配合,从小学起就选好本村寨的儿童进行培养,让他们进民族小学、民族中学、民族师范,毕业后回村寨任教,以解决本地难以选派合格教师的问题。师范学校都继续创造条件,增设和办好音乐、体育、美术、幼师等专业,注意培养学生双语教学和复式教学的能力,以适应中等以下教育改革的需要。
五、高等教育从无到有
1970年时云南的民族地区没有一所高等学校,全省也一直没有设立民族高等院校。成立于1951年的云南民族学院(现为云南民族大学),1950~1971年的任务主要是轮训少数民族干部和开办高考预科班。1958年在蒙自创办的滇南工农大学于1963年并入昆明工学院,滇南工农大学停办。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学生只能混读于一般院校中,边疆地区的哈尼等少数民族学生能上大学的很少。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哈尼族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有320人。1971年云南民族学院恢复并改为高等院校,从1977年起开始招收大学本科生。
哈尼族地区的高等学校教育有了新的进展。1977年红河州师范学校举办昆明师范学院红河普通专业班,1978年在红河州师范学校的基础上创建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3年与云南广播电视大学合并创建本科学院红河学院,现设12个院系、33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农学、教育学、经济学、历史学、法学、管理学等9个学科。1978年,创建玉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玉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玉溪成人教育中心、玉溪师范学校合并成立玉溪师范学院,设有10个专业学院以及成人教育学院、36个本科专业,涉及文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理学、工学、农学7个学科门类。1978年在思茅师范学校的基础上成立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全日制公办省属普通高等专科学校。2001年,在普洱市创建云南热带作物职业学院,是全省乃至全国唯一的一所热带作物学院。2001年,原西双版纳教育学院等三所学校合并成立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是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2002年,在玉溪农业学校的基础上,成立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是面向全国招生的普通全日制公办高等职业学校。这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结束了哈尼族地区没有高等院校的历史,哈尼族地区已形成了具有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体系,为哈尼族教育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哈尼族子女考入大学提供了一定条件。2010年,高校哈尼族在校生已达2000多人。哈尼族教育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各级各类民族教育初具规模,取得了显着的成就,对边疆的稳定、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