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353900000025

第25章 同室操戈,举兵问鼎帝王梦(2)

寡人未得诸王之意,没敢联合他们。如今诸王如果能以存亡为重,振弱伐暴,以安刘氏天下。敝国虽贫穷,寡人节衣食之用,积攒金钱,修整兵革,聚积粮食,夜以继日,三十余年,愿与诸王勉励共用。能捕斩大将的,赐金五千斤,封万户;捕斩列将的,赐三千斤,封五千户;捕杀裨将的,赐二千斤,封二千户。捕杀二千石的,赐千斤,封千户;捕杀千石的,赐五斤,封五百户,都是列侯。汉军如有人以军带城邑降者,有兵万人,邑万户,可为大将;有人户五千的,可为列将;有人户三千的,可为裨将;有人户千人的,可为二千石。以下小吏都以不同功劳授爵封赏。其他封赐都是汉法的两倍。愿诸王以此明令士大夫,不敢欺骗。寡人金钱在天者往往而有,非必取于吴,诸王日夜用之弗能尽。有应该赏赐者应告诉寡人,寡人将派人送去。以此敬告诸位。

吴王刘濞在广陵誓师举兵,使长安朝野上下乱作一团,景帝急忙召见晁错,商议对策。晁错建议景帝亲自带兵平定七国之乱,他留守长安。景帝闻此沉默不语,拿不定主意。窦婴上谏称袁盎有退兵之计。景帝于是召见袁盎。

周亚夫用守城之计击败叛军

景帝迫于无奈诛杀晁错,而后一面派袁盎出使吴国劝说吴王放弃谋反,一面加紧调拨人马:授命绛侯周勃之子周亚夫为大将军,主攻吴楚兵马;曲周侯郦寄率兵击赵;将军栾布攻打齐地诸王;大将军窦婴屯兵荥阳,监齐赵兵西进。单说袁盎到吴国后,未及见到吴王,吴王刘濞已知其来意,笑着对部下说:“寡人已是东帝,不知谁当拜谁。”(意为景帝应朝见他)遂不见袁盎,并将其扣留在军中,欲让他一同反叛。袁盎不肯,刘濞便有诛杀之意,令人严加看守。且说袁盎在吴国做相之时,从史曾与他的侍女偷情,袁盎知道后,并未将此事挑破,佯作不知。从史知道事已泄露,怕被治罪而逃走。袁盎发觉后,亲自将他追回,并把侍女赐给从史。自此,从史感恩不尽,常思报谢。而今看守袁盎的领头人正是那位从史。所以袁盎因此得以逃脱,回到关中。

周亚夫统率大军到达荥阳,而后进军洛阳,看到剧孟,大喜:“七国反叛,来势凶猛,没有想到洛阳竟安好无损,又见到剧孟。原以为叛军已占有剧孟,没有想到剧孟会没有动静。如今我大军到此重会剧孟,据守荥阳,荥阳以东不足为忧了。”等军进淮阳后,周亚夫请教曾事从父亲的老谋士邓都尉有何破敌良策。邓都尉说:“吴兵现在士气旺盛,无法同他们正面交锋。而楚兵进军轻率,看样子不能持久。方今为将之计,不如引兵到东北坚守昌邑,那时吴王一定以其全部精锐攻打梁王所在地。而将军可深挖沟、高筑垒,只作坚守;而后派一支轻骑兵断绝淮泗之水,截断吴军的粮饷运道。等到吴军精疲力竭,又无粮草之时,再以全部精锐之兵攻之,必获全胜。”于是周亚夫采纳了邓氏之计,按兵不发,静候时机。

吴楚两国一并发兵,气势汹汹,卷土而来。楚王刘戊率军西进,力克棘壁(今宁陵县西南)乘胜前进,所向披靡;吴王率军北渡淮水,直抵梁孝王辖地。梁孝王十分担心,派云将军出兵,却连伤两员大将,铩羽而归。梁孝王只好一面坚守城池,一面派人求救于周亚夫。周亚夫对此视而不见,不出一兵一卒相救。梁孝王大怒,派人到皇上面前参奏周亚夫,皇上遂派使臣让亚夫救梁,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亚夫仍按兵不动。幸好梁王的使臣韩安国与原楚相张尚之弟张羽带兵据守(张尚为谏楚王而死),屡屡击退吴王,才保城池不失。吴兵欲西进,怎奈梁据城坚守,久攻不下,便转头向东进击周亚夫。军到下邑,吴王欲同周亚夫决一死战,周亚夫却坚守不出。这时吴军粮草供应不继,士兵饥饿难忍,死者甚多。吴军几次挑战,欲速战速决,但周亚夫仍不为所动。吴军此时因不堪饥饿,军心摇动,已有士兵逃亡。周亚夫见时机成熟,遂出动大军,吴兵已无斗志,望风披靡,溃不成军。吴王仅带壮士数千人连夜逃遁,欲过长江,走丹徒,保住东越,固守东南。不料,汉已派使臣联通东越,东越派人趁吴王外出慰劳士兵之际将其杀死,割其头,驰传各地。吴军一败,楚王无力独撑大局,随之而溃,楚王刘戊亦兵败自杀。

“像我这样的人死有余辜”

吴王发兵之初,以大臣田禄伯为大将军。田禄伯曾向吴王谏曰:“吴楚两军西进,没有奇路可走,行动缓慢,难以取得成功。我愿率领五万人马,沿江淮而上,收淮南、长沙之地,进武关,和大王会合,这可谓出奇制胜。”然而吴王的太子劝谏吴王,认为吴以清君侧之名出师,不宜将兵权交给异姓人,让外人掌握了兵权,若倒戈反击,将如何是好?况且田禄伯带兵另行出击,利弊如何,尚难以确定,而吴军的整体力量却马上就被分损却是显而易见的。吴王听信太子之言,拒绝采用田禄伯的策略。吴国的少将桓将军亦谏劝吴王道:“吴国步兵多,步兵利于在地势险要的地方作战;汉军骑兵多,车骑兵利于在平原地带作战。所以吴军不应贪于城池的争夺。所过城邑攻不下的,不要强攻,应尽快直奔洛阳攻取武器库和敖仓的粮食,据守太行山、黄河之险,以号令诸侯。到那时,纵然不入关,天下大局也将确定。如像现在这样缓慢进军,计较于一城一池,等汉军主力进入梁、楚交界地带,那时恐怕大事不妙,望大王三思。”吴王闻此拿不定主意,请教于各位老将。老将却认为那只是年少气盛者急功近利之举,临时用用可以,却不能成就大事,于是吴王对桓将军的策略亦弃而不用。

吴王统率吴军,缓慢西进,未等渡淮水,各宾客已被封为将、校尉、侯或司马,唯有周丘没有被重用。周丘是下邳人,逃亡到吴,除了喝酒,无所事事。因此吴王对他很不以为然,没有任用他,也没有封赏他。此时周丘却自去求见吴王,申诉道:“臣无能,不得已待罪行闲。臣虽不敢奢望求得封将封侯,只愿得到大王一汉节,必有报于大王。”于是吴王赐他汉节,随他而去。周丘得到汉节后,连夜赶到下邳。下邳闻听吴王已反,都坚守城池。周丘到下邳后,先召见县令。县令到,周丘令人杀之,而后召见本地亲戚、豪吏鼓吹道:“今吴王大兵将至,到后,若杀尽下邳人,不过一顿饭的工夫。如果今天大家投降吴军,不仅家家可以保得安全,而且有功者还能得以封侯。望大家能识时务,趁机立功,休做不明之举。”于是众人皆顺从周丘,并布告百姓。周丘不费吹灰之力就将下邳占领,且一夜之间得三万余人。他一边使人回报吴王,一边带兵向北进军,等到达城阳时,已有十万大军,并一举打败城阳中尉军。但此时他已得知吴王败走,知大势已去,便欲退守下邳,未至,途中发病而死。

胶西王印、胶东王雄渠、济南王辟光围攻临菑,三月未能攻下。汉兵至,三王各带兵回本国,齐地因此未发生大的战争。胶西王刘印兵归后,遂袒跣,席槁,饮水,以谢罪于太后。其太子刘德说:“汉兵已走远,臣看汉军已疲惫至极,可以袭击,臣愿收拾大王的余兵袭击汉军,击之不能取胜,再逃入海中,也为时不晚。”刘印说:“现在士气已崩溃,斗志尽失,无法再战。”因而未听从儿子之计。这时汉军将弓高侯韩颓当给刘印送信说:“奉诏诛不义之人,降者赦免其罪,恢复原来的待遇;不降者全部消灭。大王打算走哪条路呢,可三思。”刘印肉袒叩头于汉军军营,进见韩颓当说:“臣印奉法不严,惊骇百姓,才劳苦将军远道而来,敢请菹醢之罪。”韩将军执金鼓见刘印,说:“大王苦于军事,愿听大王为何发兵。”刘印顿首膝行说:“今日之事,全因晁错得天子信用,擅变高皇帝法令,侵夺诸侯的封地。印等认为这是不义之行,恐怕因此而败乱天下,七国才联合发兵,打算共诛晁错。今闻晁错已诛,我等谨慎罢兵回来。”韩颓当对此却冷笑不止,突然发问道:“大王如果认为晁错不好,为何不上书奏闻皇上?没有虎符诏令,擅自发兵攻打他国,恐怕并非仅仅是想诛杀晁错吧?”言毕,出示诏书,掷于刘印:“大王自行做个了断吧!”说完拂袖而去。刘印自叹道:“像印这样的人死有余辜。”于是自尽身亡。太后并太子皆死。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皆被杀。景帝于是废掉这些封国,归属汉中央直辖。

前去围攻赵王的郦将军畏敌不前,等了十个月,待栾布攻下齐地后,才挥军北上,迫使赵王自杀。济北王因部下劫持,没有参加叛乱,才得以保全性命,迁徙为菑川王。

李建成:历史上最可怜的太子

李建成(公元589—626年),唐高祖李渊长子。他虽为太子,而其弟秦王李世民功绩卓著,人心所归。他清平刘黑闼的反叛,以求立功树威。后又与其弟李元吉合谋,下毒于李世民酒中,李世民未死。李世民于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告李建成、李元吉淫乱后宫之罪,翌日李渊召二子入宫,同众大臣审核,至玄武门,李建成被世民所杀。李元吉为尉迟敬德所杀。李世民继位后,追封李建成为息王,谥“隐”,史称“隐太子”。

与李世民并肩作战

李建成是唐朝第一位皇太子,却与九五失之交臂,是他生性残暴、淫乱,还是功德不堪君王位?细细探究其一生,或许可得知一二。

中国封建时代是家天下的社会,每朝每代都是由一姓统治天下,它告诉人们这样一个事实:江山是父子兄弟、同宗同族齐上阵,共同打下来的。中国古代以强盛闻名后世的唐王朝也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唐高祖李渊共有四子:长子建成,次子世民,三子玄霸,四子元吉。玄霸早逝。四子同为窦氏所生,血脉相连。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隋炀帝派李渊到山西河东做慰抚大使,去镇压那里的农民起义军。两年后,又任命其为太原留守,为隋王朝支撑着北方统治。然而全国各地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使隋王朝岌岌可危,统治阶级内部也出现了分化瓦解之势,人心思变,各怀异志。尤其是大业九年(公元613年),隋朝贵族杨玄感起兵反隋,直接促使隋王朝内部的分崩离析。身为隋朝贵族的李渊,与隋皇室有着较近的亲戚关系,他的姨母是隋炀帝的母亲,但这并不妨碍他有了反隋之心。大业十三年,李渊决定起兵举事,遂派心腹连夜赶往河东通知长子李建成马上携家人到太原。自从李渊调守外地后,长子李建成自然而然地接替了父亲在家中的位置,担负起了一家老小的衣食住行和安全,安居于老家河东。得知父亲欲举大事,李建成命家人即刻打点行装,连夜起程,直奔太原而来。然而因形势紧迫,未等李建成携家人到达太原,李渊已起兵。河东的隋朝官员发现李建成举家逃走,知大事不妙,急令各关口严加追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不得不抄小路,躲追兵,绕关卡,终于护卫家人安全抵达太原。李渊见儿子和家人到齐,一直悬在嗓子眼的心这才放下,并任命李建成为左领军大都督,封为陇西郡公。接着李渊即命李建成与次子李世民一并去攻打西河郡。兄弟二人并肩作战,不久克复西河重镇。随后李渊建大将军府,设三军:李建成为左领大都督,左统军隶;李世民为右领大都督,右统军隶。同年七月,李渊亲率大军南下关中——隋朝的统治心脏。以四子元吉为镇北将军,留守太原,李建成、李世民随父入关中。

入关后,李建成同司马刘文静被派往关中东部,屯兵永丰仓,兼守关中东部的咽喉——潼关,以防御东部力量。次子李世民随同李渊围攻长安。随着围攻长安的节节胜利,李建成亦率军从新丰赶赴灞上。历经四个月的艰苦作战,十一月,攻克长安。于是李渊拥立代王杨侑为天子,尊炀帝为太上皇,改元义宁。杨侑封李渊为唐王,总理万机;李建成身为长子,顺理成章地封为唐国世子。

李渊为李建成的前途感到担心

虽然李渊已控制了长安地区,但全国的形势危机并未随之解除。大部分地区仍处在农民起义军、军阀割据势力或隋朝残余势力的控制之下。因此,当务之急是在全国范围内完成军事上的统一。义宁二年(公元618年)正月,以李建成为抚军大将军,东讨元帅,李世民为副统帅,将兵十万,兄弟二人再次联手,东征洛阳。当时,李建成和李世民也没想到,这次东征竟是兄弟俩最后一次并肩作战。四月,已决意篡夺帝位的李渊,召李建成和李世民回到长安。五月,李渊代杨侑自立为帝,建国号唐,是为唐高祖,改年号为武德。李建成也由唐王世子转封为皇太子。唐王朝建立起来了,但全国大部分地区尚处于四分五裂、各自为政的状态,因此军事任务仍十分艰巨。但李建成既然成为太子,将来皇位的继承人,所以不便再带兵征战,只好留在朝中,辅助父皇处理军国大事,完成统一的重担随之落到了弟弟们的肩上。特别是富有战斗经验的李世民,成了统一战争的总指挥,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同时也奠定了他在唐王朝中的政治地位和军事地位。

无论对于哪一个打天下的王朝而言,战争使手足之情更深,而和平之时却反目成仇。伴随着唐王朝的发展壮大,李家的和睦亲情渐渐消失殆尽,李建成受封为皇太子,弟弟李世民、李元吉也同时分别受封为秦王和齐王。此后李建成留在长安辅助李渊处理政务,齐王李元吉镇守太原,秦王李世民包揽了对外的军事作战。但唐朝建立之初,迫于强敌压境之急,太子有时也不得不披挂上阵,征战沙场。李渊称帝之时,活动在陇右的薛举忽然大举进犯,长安顿时人心惶惶,形势十分危急,李渊急派李世民出击薛举,去稳定陇右。适逢此时,司竹地祝山海,自称护乡公,领导农民起义,有兵千余人,声势颇大。李建成遂率将军桑显和镇压祝海山,大获全胜。接着,占据凉州的李轨被安兴贵等人所杀,安兴贵举众降唐,李建成奉命前往接应。当时正值酷暑时节,而李建成却沿途驰猎无度,所统率的士兵苦不堪言,成帮结伙地逃走,以致所剩之人不过半数。李渊对此大为不满,但李建成毕竟是太子,不便过责,可是心里却不免为李建成的前途有些担心。为使李建成将来能成为有所作为的治国明君,李渊经常强令他研习时事,诵读经书。除了军国大政以外,其余事务一律放手让李建成自行决定,以此来锻炼他的政治能力。李渊还选派礼部尚书李纲、民部尚书郑善果辅助李建成处理政务。李渊的这些安排全是为了李建成着想,渴望自己的事业后继有人,能代代相传,而不是像隋代那样两世而亡。

同类推荐
  • 新中国反腐简史

    新中国反腐简史

    《新中国反腐简史》这部著作全面、系统而又概略地记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历史阶段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基本情况,展示了我们党通过扎实的反腐倡廉工作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不懈探索及巨大成绩。我相信,这部著作的出版,对于深入学习和研究我们党的历史经验,继续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共产党人不是狭隘的经验主义者,但我们是实践论者,始终重视实践经验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 说治论策

    说治论策

    本书选编的文章从内容看,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决策服务性的文章。包括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形势分析、领导班子建设、城乡脱贫致富等等。第二类是理论宣传服务方面的文章。联系人们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是释疑解惑,有一定的说服力。第三类文章是作者就本职工作写出的经验之谈。从所选文章来看内容丰富,理论联系实际,有一定的高度和创见。作者紧紧把握现实生活的脉搏,对许多问题提出了开拓性的见解。
  • 入唐三韩人研究

    入唐三韩人研究

    本书对入唐三韩人进行系统探讨,从新视角审视唐与三韩的关系。在学界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笔者充分利用正史记载,并结合石志资料、野史、笔记小说、各种文集和杂记等等进行论述。在论述过程中,侧重对“人”的相关情况(生平、出身、家庭情况、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生活追求)的探讨。
  •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是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研究”的结项成果。全书约56万字。《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在当代全球化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西方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详细勾勒与审视,显示马克思主义文化从通释文明、教化启蒙、意识形态批判,再到生活方式和生产关系及消费社会解剖等诸多层面的辩证关系。作者关注不同历史时期凸显的理论重点,也关注同一重点在其他时期中的发展。全书分为七个板块展开叙述,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思想、第二国际和列宁的文化思想、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兴起、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思想、文化研究的轨迹、后工业时代的文化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初传播。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的著作非常稀见,本书可谓是填补学术空白的著作。
  • 崛起之路:共和国风云60年

    崛起之路:共和国风云60年

    《崛起之路(共和国风云60年)》回忆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以来,每一年中华民族所经历的重大事件,有点有面,从不同角度,以纪实性的手法详尽地重现了共和国60年的历史,图文并茂,相信定能给读者耳目-新的感觉。让我们随着《崛起之路(共和国风云60年)》的脉络,一起去见证共和国60年的崛起之路吧!60年,弹指一挥间;60年,风云巨变。新中国从成立之初的重重困难之中,一路披荆斩棘,风雨无阻,走到了2009年。如今,大国日益傲然崛起,世界瞩目。
热门推荐
  • 死对头之各种不和

    死对头之各种不和

    这本书主要是讲陈婷婷和他死对头的那些事。
  • 不需要爱人的影子

    不需要爱人的影子

    知道真相的她,陷入了绝望,但又被他的温柔给拉回来!“厉承凛,真的败给你了!”“我说过我爱的是你,并不需要怀念她”该死的,我不需要爱人的影子,我只要现在在我面前的你!
  • 民国情缘之烽烟连城

    民国情缘之烽烟连城

    多年未见,他一眼就认出她,而她却一脸茫然,她说:为什么是她他回:费劲了这么多心思,也知能是她。他痴守多年,她饮尽前尘,最终宁死也要脱离他……希望喜欢看的宝贝儿收藏下呢,给么么哒作者是萌新,平时“一本正经”先谢谢点击,有疑问可以留言评论呢.蓝蓝工作比较忙,更新比较随意,大家也可以随意看~
  • 倾世毒妃:邪王宠上天

    倾世毒妃:邪王宠上天

    一场惊动四海的联姻,最后却落了一个五生五世相爱相杀,不得善终的下场,宿命轮回,现代特工顾七七因为一场阴谋而死亡,魂穿到了她的身体里,是继续相爱相杀,还是白头偕老?
  • 上神修炼记

    上神修炼记

    简介待我完结了再写吧?要不,不知道会不会有贴心读者帮我写写呢?看过来!!![主要路线是由彧竹上神引发的桃花劫,无论是身边的属下,刚刚认识的人……]期待留言评论推荐票支持小枝^O^
  • 绝对寒冷:红颜乱红尘

    绝对寒冷:红颜乱红尘

    她有倾城美貌,手握生杀大权,孤身一人在红尘之中漂泊,她渴望爱,她却不懂爱,她希望有人来爱自己,结果却发现她难以爱上任何人,即便,是……他,与她有前世的纠缠,误解经历万年,早已被无限放大,他还能解释清楚,抱回美人归吗?他,眼看着姐姐爱上一个人,又被强制封印了记忆,忘记今生所爱,他发誓,这种事情绝对不会发生在他身上。他,是她给了他希望,是她给了他重生,她是他永远的小姐,可是,当那种崇敬改变了轨道,他又该何去何从?而她,会不会学会去爱?
  • 武中魔

    武中魔

    武者,移山动地,上天入海,一己之力,堪破虚妄;魔者,无视规则,打破规则,一切所为,全凭喜好。
  • 恰似春风来

    恰似春风来

    有人说写诗的人不过是喜欢吟风诵月罢了,我倒觉得,诗者之所以吟咏,大抵是出于敏感而多思的情愫,正如此,方对世间万物有着更多的感怀。
  • 寒魅不过复仇一场

    寒魅不过复仇一场

    冷魅的小姐,一场奇幻的校园复仇旅行,她为复仇不顾一切,就算是生命也再所不辞,她可以伸手毁灭一切,她是一切生命的主宰,但遇上爱情的她,可以舍弃复仇,可爱情却要让她生不如死,或许一位恶魔女不需要那卑微的爱情。
  • 星际网络

    星际网络

    这人真懒,什么简介都没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