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至的小车间自从散伙后,他凭一己之力,苦撑了多半年的光景。终于,出现了转机。
这一天,张文至以前的一个徒弟,来家看望师傅。
这个徒弟名叫刘立,几年前辞了职,去了广东一家香港人办的模具厂。他机加工基础非常好,人很聪明,又有心计,经过几年的努力,从普通模具工一直做到“高管”。最近这家“港资”模具厂在北京建了个分厂,并把刘立派了回来,现任这家分厂的副总经理。
晚上,师傅留徒弟在家吃饭,两人边喝着小酒,边聊了起来。张文至胸中郁闷,想他一个堂堂八级大工匠,当年是何等的威风,为厂子解决过多少疑难问题,就连书记厂长见着他,也是张师傅长张师傅短地主动打招呼。现如今“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自己办个小车间,竟混得如此灰头土脸。三杯酒下肚,张文至打开话匣子,向徒弟倒开了苦水。
刘立一边听着,一边仔细询问师傅办厂的经过和今后的打算。张文至絮絮叨叨,把一年多来的诸般不顺,一一说给了徒弟。讲到今后的打算,张文至一脸茫然。刘立听完,就目前国内制造业的现状,根据师傅的特点,应该朝哪个方向发展,凿凿实实地给他上了一课。
刘立对张文至说,目前国内制造业的形势,各行业分工越来越明确,越来越向着深层加工的路子进行。仅靠给人家做简单的机加工零件,小打小闹的小作坊,由于缺乏一定的加工深度和规模,会越来越难以生存。随着改革的深入,许多外企、民企应运而生。其中相当多的公司,从事家电行业。他们的产品,五花八门。像什么彩电、冰箱、空调、音响、录像机、电吹风、电熨斗、电饭煲、电话机、剃须刀、矿泉壶、加湿器……数不胜数。由于这诸多产品,绝大多数用工程塑料,采取注塑成型方法加工而成。因此,这就给注塑模具行业,带来了无限商机。
注塑模具属于轻工机械,它是集所有机械加工之精华于一体,单件生产的专用设备。可以说是塑料制品之母。这个行业,对从业人员要求非常高。一个合格的模具技工,至少要经过十年八年的磨练。对模具设计人员的要求就更高了,日本人曾经说过:“一个合格的模具设计师,必须先做过十年的模具钳工。”此话虽然有些过分,但由此可见这个行业的难度。不过,刘立认为,注塑模具制造虽然是一门复杂的技术工作,但对师傅来说,凭着雄厚的机械专业基础和能力,向这方面转行,并非是一件很难的事。
刘立讲完这些,又对北京的模具市场作了一番具体的分析。目前做得又好又快的模具厂,大多集中在南方。但是,许多北京的公司不愿意选南方的模具厂做供应商,原因是他们认为路途遥远,不好控制。北京地区的配套环境很差,许多模具材料、标准件,市场上没有。这些客观因素,制约了北京模具制造业的发展,导致北京地区从事这一行业的厂家很少。鉴于此,师傅的小车间,正是向小模具厂转型的最好时机。
“对您来说,这就是机会。虽然您现在做模具的设备不全,没关系,可以到老厂做外协。”刘立说道。
“我现在是模具厂的业务主管,肯定会全力帮您。您先给我们加工一些零件,慢慢地我再给您拿来些比较简单的模具,咱们一步步来。”刘立接着说。
临走时,刘立拉着张文至的手,不住地给师傅打气:
“咱们从易到难,凭您的技术功底,用不了多长时间,准能在这个圈子里站住脚。”
刘立的这番话,张文至认真地听着,听的是那么仔细。徒弟的分析,头头是道,丝丝入扣,令他茅塞顿开。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辈新人换旧人啊。
那天夜里,张文至失眠了……
注塑模具制造,对旁人来说,也许很难。但张文至是何许人?“老毛子”技校毕业,军工企业培养出来的八级大工匠!注塑模具制造,说到底,归轻工机械范畴,张文至搞了三十多年机械,注塑模具中所涉及内容,像机加工、电加工、金属材料、热处理,这部分,他不在话下。结构原理、运动技巧、脱模机构、液压传动,只要稍加琢磨,也不是太大的问题。弄不明白的,只有塑料原料的特性,和注塑模具特有的一些专业知识和经验。但是,有不明白的就不能干了吗?中国人不明白的事多了,中央领导还“摸着石头过河”呢。干!人有恒心万事成,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天蒙蒙亮时,张文至打定了主意,踏踏实实地睡着了。
刘立说到做到,没过几天真的给张文至送来了订单。从这开始,张文至成了这家模具厂的供应商。他从简单的模具配件做起,一直做到比较复杂的“组合件”。张文至在军工企业受过正规训练,干活规矩自不用说,加工手段又多,读图能力又强,尺寸公差,形位公差,搞了大半辈子。他做的东西,精准可靠,从来没出过任何差错。
那时,刘立所在的那家模具厂生意很好。香港总经理对张文至的能力和工作态度,相当认可。张文至加工的零件,他们用着很放心。于是,把张文至能做的“活”,尽量拿来让他做。很快,张文至的小车间“火”了起来。
一晃,几个月过去了。张文至挣了点钱,他分期付款,买了两台“电火花”和一台“线切割”(模具加工不可缺少的设备)。他的小车间正逐步向小模具厂过渡。不过,直到这时,他只是按照人家的图纸,加工模具的零部件,还没有从头到尾,独立地做过一副完整的注塑模具。
这段时期,外企、民企就像雨后树林中的蘑菇,不住地往外冒。而且,绝大多数只做研发、销售和整机组装。他们把模具制造,注塑加工,统统甩给了供应商。模具厂、注塑厂前景一片光明。
刘立所在的模具厂,是一家较有实力的香港独资厂。同时给好几个大公司做模具供应商。有一次,其中有一家生产家用电器的知名外企,一次就发给他们一个几十套模具的大订单。这几十套模具,价格不菲,但都很复杂,要求也高。刘立的模具厂在规定的时间内,想全部吃下,有一定的困难。他们权衡再三,挑出几副,发给了张文至。
这件事情不知怎么传到了那家外企公司。按这家公司的程序,未经认证的厂家,是不能作为供应商的。但现成的模具厂,加工周期又确有困难。新产品等着新模具,时间刻不容缓。经过一番研究,这家外企决定从技术支持部门派工程师,到张文至的厂子进行实地考察。
从外企派去的这个工程师名叫周海波,三十多岁。此人在模具行业摸爬滚打,已有十几年了。国内国外,大小模具厂见过很多,是这家公司负责技术支持的“老大”,深得公司老板器重。临行时,老板给了他上方宝剑——“能做技术支持,尽量做。一旦发现厂家不具备给咱们加工的能力,立即拿掉。”
周海波正值当打之年,业务精通,加上事业有成,春风得意,不免有些“恃才傲物”。他一听说张文至的厂子是个小作坊,根本就不相信他具备这个能力。此番到这儿,是带着“枪”来的,他准备要“毙”掉张文至。
俩人见面互相自我介绍之后,周海波向张文至提出,审查模具设计图。张文至在这之前,没做过完整的模具,也不会模具设计,拿不出设计图。但是,张文至没有藏着掖着。他一五一十地告诉周海波自己以前是干什么的,是怎么转到这行里来的,到目前为止,只给刘立的厂子做加工,从来没有独立接过模具,因此,这几副模具的设计,还得靠刘立厂里的工程师操作。
张文至这种坦诚的态度,使周海波很感意外。他接触过很多模具供应商,绝大多数为了从客户那儿拿到订单,都是变着法儿地吹嘘自己如何了得,有过多少显赫的战绩。哪有一见面说自己是“雏”的?周海波不由得对张文至有了好感。他对张文至说:
“您忙自己的事吧,我先一个人随便看看。”
周海波十六岁进模具车间,从学徒一路干上来。“文革”结束恢复高考,读了四年大学,机械设计专业。毕业后,干的还是注塑模具,前前后后十几年,其间还去过日本进修。他见过的模具厂很多,对模具制造中各个工种,熟门熟道。
经过一番仔细查看,小车间的工作环境,令周海波很满意。地方虽然不大,但干净整齐,机器虽然不是新的,却锃光瓦亮,一尘不染。所有加工的成品、半成品,以及工卡量具,全都按规矩摆在应该摆的地方。工艺图纸清楚,检验记录完整。他又检查了几件张文至给别人加工好的零件,件件都在图纸要求的公差范围之内,漂漂亮亮,规规矩矩,挑不出任何毛病。
凑巧,这天张文至正给人家加工一根“丝杠”。周海波很感兴趣,站在旁边观看。干过机加工的人都知道,车工车丝杠,是个“忙活”的活。由于干这个活儿,车刀前进速度非常快,一般的车工,都是采用较低的转速,哈着腰,俩手紧忙活,恐怕车刀撞上卡盘。张文至往那儿一站,“范儿”就不一样,腰板笔直,从容淡定。他用的转速很高,却看不出一丝的忙乱。微微发蓝的铁屑,细细的,连绵不断地沿着车刀吐出来,扭动着,盘旋着……不大工夫,一根闪闪发亮的丝杠做成了。此刻,周海波看出来,这老头儿是个“高手”。他把“枪”收了,坐下和张文至仔细地攀谈起来。
张文至八级老师傅,毫无架子,虚心地向比他小二十多岁的周海波请教注塑模具特有的专业知识。周海波年轻气盛,也不客气,把常用高分子材料的收缩率、流动性、注塑件的工艺特点,模具中浇口的型制、位置对制品的影响,以及热流道技术、冷却水路如何在模具中分布等一系列张文至关心的问题,仔仔细细地讲给他听。张文至很欣赏周海波对注塑模具的精通,周海波更佩服张文至深厚的机械专业功底和加工技术。两人“惺惺相惜”,越聊越投机。
不知不觉到了饭点儿,张文至拉着周海波出了厂门,来到一家小饭铺。两人一人一碗牛肉拉面,三口两口扒拉完,一抹嘴儿,又回到厂里。
就这样,周海波主动在张文至的厂里待了三天。从他所承揽的几副模具中,选出一副最复杂的,详详细细地给张文至画了一套完整的模具结构图。他一边画,一边给张文至讲解注塑模具的结构特点。张文至什么基础,一点就通,一看就明白。他从始至终,坐在一旁,认真地看着,并不时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两人时而为一个问题进行争论,时而为双方的默契击掌欢笑,一老一小的关系,一下子拉近了许多。
从这副模具结构图开始,张文至对注塑模具的理解,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四十天后,张文至全部模具做完,验收一次合格。从此,奠定了他在模具制造圈子里的地位,同时正式成为这家外企新的模具供应商。张文至有情有义,吃水不忘挖井人,始终记着周海波的好儿。几年后,周海波辞职“下海”,和几个朋友一道经商办厂。张文至在第一时间,给予了他大力的支持。
当年,周海波所在的这家外资企业,是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知名度很高。他们能选中张文至的厂做模具供应商,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好的宣传。没过多久,其他一些公司,纷纷慕名而来。张文至的生意,终于兴旺起来了。
随着业务的扩大,小车间人员、场地、设备出现了紧张。张文至重新办了营业执照,升级为“一般纳税人”。他招兵买马,添人进机器,扩租厂房。每天加班加点,不分六日,接不完的单子,干不完的活。小厂子一派繁忙,蒸蒸日上。
但是,随着厂子规模的扩大,张文至的“短板”也暴露了出来。
张文至是技工,不是生意人。他做模具,追求尽善尽美,越好越不嫌好。但是办模具厂,说到底,是做生意,不是技术比赛,是讲究成本和“性价比”的。办模具厂的原则,应以满足客户要求为前提,以工厂盈利为目的。“活儿”做得精,固然好。但是,别忘了,这“精”是需要“钱”和“时间”的。
其次,张文至没有注塑机,不懂成型技术。每次做完模具,试模时,到处寻找注塑厂,不但要付很高的试模费,而且还得紧着人家的时间,很不方便。他几次因试模联系不到注塑机,耽误了交货,搞得他非常狼狈。他也考虑过自己上注塑机,但扩租厂房,添置加工设备,投入已经很大,资金周转不免有些捉襟见肘。再购买注塑机,一时没这个能力。
除了这些,最重要的,张文至不会管人。随着厂子的扩大,招来不少技工和设计师。对这些从事技术工作的人,如何管理,他搞不明白。以前,张文至一直是采用把工人当徒弟带的管理方式。这种方式,小作坊行得通。现在厂子大了,来的都是“能人”,还这么办,就玩儿不转了。日子一长,画图的、开机器的、跑外协的,我好了,你坏了,他鼓了,你瘪了,矛盾一大堆。张文至不会协调,按下葫芦起来瓢。每天就这些事,牵扯他很大的精力,令他心烦不已。
此时,模具行业的竞争,开始激烈了。港资台资和一些民营的模具厂,纷纷在京津地区成立。一时间,诸侯纷争,狼烟四起。张文至的模具厂,上不上,下不下,处境有些不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