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628800000023

第23章 性爱密码(6)

我们认为,影响这一“禁忌”的最重要因素,需要到心理深层——即原欲自身的发展进程中去寻找。精神分析的研究已表明,人们的原欲总是强烈地附着在原始的对象,儿童时代的性目标始终不曾消失。对女人来说,她的原欲最初的固置在父亲身上(或接替父亲的兄长身上),这种忘情通常不直接导向交合,在最严重的情况下,也不过是把性交作为一个模糊知觉到的目标。如此,丈夫只能成为这原始目标的替身,不是她真正的恋情对象,她的恋情永远指向别人,在典型情况下,是指向其父亲,而丈夫充其量是第二人选。丈夫究竟能否得到满足,是否遭到她的冷落,这完全由固置力量的强弱和持续性而定。就是说,导致性冷淡的最终原因与形成心理症的宿因本是相同的。当然,在一个女人的性生活中,其理智愈多,其原欲就愈能抵抗那第一次性交带来的震惊,男人对她身体的占有就越容易抵挡。这样的女人其心理是被压制了,性冷淡却代之而起。如果这种女人,恰好遇上一个性无能的男人,那么,这种性冷淡就会更加严重,甚至诱发其他的心理症状。

原始人的习俗似乎考虑到了这种早期性愿望动机,于是他们往往让那些能作为父亲之替身的老者、僧侣或其他贤达之士担任首次破坏其处女膜的职责。在我看来,那备受指责的中世纪领主“初夜权”似乎直接由此沿袭而来。斯托福有过类似的见解,他还进一步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十分普通的所谓“托白亚之夜”习俗里,第一次交合的特权,常常只有父辈才能享有。这与荣格的调查是相符的。按照这些调查,在许多民族中,往往由那种代表着父亲意象的神的雕像来完成这一初次交合的使命。在印度的一些地区,女人的处女膜被迫献给木制的类似男性生殖器一样的神像。据奥古斯丁所言,这一习俗也存在于罗马的婚礼之中,只不过做了些改变,新娘只需在那被称为普里阿柏斯神的巨大的阳具上坐一下便可以了。

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讲,还有其他动机影响着女人对男人的这种反应,并对女人性冷淡产生影响。这便是,初次性交激起了女人的其他冲动,这些冲动可以说是长期存在的,而且是完全与女人的角色与功能相悖的。

通过对许多女性神经症患者的分析,我们发现,在早期她们曾艳羡其兄弟的男性生殖器,并因自己不具有它而感到自卑与羞辱(其实,并不是缺少,而是比较小一些)。我们将这种“阴茎嫉羡”视为“阉割情结”的一部分。如果说在这种嫉羡中包含了一种“希望成为男性”的含义,“阉割情结”所包含的就是“男性发出的抗议”。在这一时期,小女孩经常公开表露自己的这种羡慕,随之产生了一种嫉妒情绪。她们有时甚至学着兄弟的样子站着小便,以证明自己与他们相同。在前述的例子中,即女人在性交后总是表现出对丈夫无法控制的攻击性,而丈夫又是她的所爱。经我分析之后,原来她在对象确定之前一直都陷入这种嫉妒状态之中。在正常状态下,小女孩能渐渐地将原欲转移到父亲身上,这之后她所希望得到的不再是阴茎,而是生出一个小孩。

在某些个别的例子里,发展程序也可能颠倒过来,“阉割情结”的这一部分只是到了对象选择之后才起作用,其实这并不奇怪。女子在其“雄性期”里对男孩子阴茎的羡慕,并不是一种“对象之爱”,而是一种十分原始的自恋。

不久前,我有幸对一位新婚妇女的梦进行了分析,这个梦是对其童贞丧失的反应。它同时暴露出了自己的愿望——阉割年轻的丈夫,并把他的阴茎安在自己身上。当然,将其解释为幼年欲望的延续和重复并无不可,然而,梦的一些细节揭示出这是一种超越了常态的反应。这个梦性质以及梦者以后的举止都预示着这一婚姻中的悲剧结局。我们还是回过头来讨论“阳具嫉羡”吧,女人特有的那种敌视男人的矛盾倾向,总是多少与两性关系有关,这可以在女人的奋斗及表现“解放了”的女人的作品中明显看出来。弗伦克兹从生物学的角度追溯了女人的这一敌意起源,认为这种敌意在混沌初开,两性初分时便已经存在了。他坚信,交媾最先发生在两个相似的个体之间,以后,一方变得强盛起来并迫使弱者臣服于这种两性关系。而这种臣服的不情愿倾向正是今天女人的性冷淡的原因之一。我认为,若我们不过分夸大这种说法的价值,这种说法就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

对于女人初次性交时那种矛盾反应的动机,我们已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总的说来,可以概括为:处女因为性心理尚未成熟,所以对与其发生第一次性关系的男人,就觉得不堪忍受。这样一来,处女的禁忌倒成了人类高度智慧的结晶,因为这个禁律注定了要使与她共同生活的男人避免这些危险。在文明的较高阶段上,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人们十分重视女人“性之臣服”之后所带来的好处,因而不再躲避这种危险,女人的童贞便成了男人不愿放弃的财产。然而,关于问题婚姻的研究告诉我们,促使女人对破贞的报复动机,即使在文明妇女的心理生活中也未完全消失。我想下列情形不能不令观察者感到惊奇:许多女人在第一次婚姻中有性冷淡,且不幸福,然而,在离异后却变得温情脉脉,极会使第二个丈夫幸福。毫无疑问,原先的不良反应已随第一次结合的结束而消失了。

不过,撇开这一点不谈,对处女的禁忌在文明社会也未彻底消亡。大家都知道这样一点,作家不时地以此为素材进行创作。安泽鲁波曾写过一部喜剧,叙说一个单纯的农村青年,因担心自己的生命被吞噬掉而不与所爱的人结婚,倒同意她嫁给别人,只有到她成为寡妇,不再有危险时,才肯娶她。这部喜剧的名字为《处女之毒》,这使我想起了驯蛇的习惯,为避免危险先让毒蛇咬一块布。

在海拜尔的悲剧《朱迪斯和霍洛弗尼斯》中,对处女的禁忌及其动机作了最有说服力的描述。朱迪斯是一位受到禁忌保护的处女,其丈夫在新婚之夜由于焦虑而恐惧起来,从此再也不敢碰她。她这样说:“我的美,犹如颠茄,谁若享用它,不死即疯。”当亚述将军带兵占领了朱迪斯所在的城池时,她便设想以其美貌去诱惑他,将他置于死地,很明显,这个想法在爱国面具下潜藏着性的欲求。当这位以勇猛、鲁莽著称的将军强暴了她之后,她便愤怒地砍掉了他的头,成了人民的救星。按照心理分析,砍头象征着阉割,因此这一行为其实象征着朱迪斯阉割了奸污她童贞的男人,正如那位新婚少妇在梦中所做的那样。海拜尔用一种极美妙的语言,使《伪圣经》中这种爱国行为的记载染上了一层浓厚的性色彩。我们知道在《伪圣经》的记载里,朱迪斯回城时仍夸口自己清白如初,即使查遍真伪圣经,也找不到任何关于她这次怪诞婚姻的记载。海拜尔可能以他那诗人特有的敏感,看穿了经文有意造作,重新揭示出故事后面隐藏的真相与内涵。

萨德格尔对此作过深入的分析,认为他之所以选择这一素材,乃是由于他的“双亲情结”所致。由于他在童年期两性倾向的挣扎中总是倾向于女性,所以很自然地理解埋藏于女性心中最深层的隐秘。萨德格尔还引用了诗人自述的动机,说明为何对这一故事作了改编。他发现,故事本身是浮浅的、虚饰的,意在为潜意识中的动机寻找披露的借口。圣经中仅仅提到朱迪斯是个寡妇,而萨德格尔何以使她成为了保持童贞的少女。萨德格尔也有这样一段解释:这里的动机原在于诗人那童年式的幻想,意在否定父母间的性关系,所以母亲变成了保持童贞的少女。对于这种分析,我想再补充一点:诗人既然已确定主角是一个处女,他的幻想便深入到处女膜一旦破裂后她可能有的愤怒和悔恨,从而使他在这一方面做了不少文章。

因此,我们或许做出这样的结论,作为文明的结果,女人的破贞不仅意味着永久地屈从于一个男人,而且还产生了对男人的原始敌视反应。这种敌视反应可转为一种病态形式,使得婚姻的性生活受到抑制。这就是为何第二次婚姻远比第一次美好的原因,使我们感到奇怪的对处女的禁忌,即原始人的恐惧,使丈夫避免破贞的行为,完全可用这种敌视反应予以解释。

有趣的是,精神分析者竟遇到了这样的女人——在她们当中存在着屈从与敌视两种相反的反应,且能保持两者间的密切关系。这样的女人,一方面似乎很爱丈夫,另一方面又想努力摆脱丈夫。当她们试图去爱别的男人时,第一个丈夫的意象(虽然该女人已不再爱他)却常常干扰和抑制了她。精神分析告诉我们,这样的女人事实上仍屈从于第一个丈夫,只不过已不是情感之爱。她们之所以离之不去,只是尚未彻底报复,但即使在极端的例子中,这种报复冲动也未被自己意识到。

自恋的产生

按语:

“自恋”是指个体像对待性对象一样对待自体的一种态度,自恋者自我欣赏、自我抚摸、自我玩弄,直至获得彻底的满足。本文仅是弗洛伊德关于自恋问题专论的一小部分,旨在说明自恋的起源,弗洛伊德以力比多为研究的基础,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指出——之所以会产生自恋,是由于心理能量集中到了一起,即力比多从外部世界的人和物撤回转向了自我,从而产生了自恋的态度。

自恋,由临床描述引申而来,于1899年首次被纳克使用,指个体像对待性对象一样对待自体的一种态度。自恋者自我欣赏、自我抚摸、自我玩弄,直至获得彻底的满足。达到这种程度后,自恋便具有了性变态的性质,因为个体性生活的全部为它占有,所以具有我们所研究的性变态的特点。

观察的结果常令精神分析者为之震惊,许多具有自恋态度的人还遭遇了其他障碍,比如赛哲所指出的同性恋,此外,自恋应得到的力比多或许有更广泛的表现,它或许会在人类性发展的正常过程中为自己保留一席之地。精神分析之于神经症者的困难导致了同样的设想,因为这种自恋的态度似乎可以限制自恋者使之不易受到影响。就此而言,自恋不会是性变态,而是对自我保护本能的自我中心的补充,可以作为适于所有生物体的标志。

如果我们将“早发性痴呆”(克勒佩林)或“精神分裂症”(布洛伊勒)纳入力比多理论的假设之中[参阅作者《性学三论》中的“力比多理论”。——译注],我们就会产生研究原生与正常自恋概念的迫切动机。被称为“精神偏执症”的病人,表现出了两个基本特征:妄自尊大和转移对外部世界的兴趣——对人与物的兴趣。由于这后一原因,使得精神分析难以对他们产生影响,我们的治疗努力也便付之东流。不过,精神偏执狂者对外部世界兴趣的转移尚需做更精确的描述。同样,歇斯底里症患者或强迫性神经症者,也会视其病情放弃与现实的关系。分析表明,他们绝不会中断与人、物的性欲关系,仍在幻想中保持这种关系。比如一方面,要么用记忆中想象的东西代替现实客体,要么把想象的东西与现实的客体相混淆;另一方面,他放弃运动神经的初始活动而去实现与其他客体建立联系的目的。只是在力比多这种情形下,我们也许才可以合乎逻辑地使用被荣格混杂使用的“力比多内向”。否则,就会是“精神偏执症”。病人似乎将其力比多从外部世界的人和物撤回,而在幻想中不用他物加以替代,整个过程就变成第二位的,并成了试图恢复的一部分——将力比多带回到客体。

如此,新问题又出现了:在精神分裂症中,从外部客体撤回的力比多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这些情形中的妄自尊大特征为我们指点了迷津。毫无疑问,妄自尊大是以牺牲“对象力比多”为前提的。从外部世界撤回的力比多转向了自我,并产生了可以称之为自恋的态度。然而,妄自尊大本身全无创新可言,相反,诚如我们所知,它是曾经存在着的条件的更清楚的表现。这使得我们把从“对象贯注”中撤回的自恋看作为一个“继发过程”,在此之上叠置着许多不同的影响。

请允许我申明,在此我并不试图解释或对精神分裂症问题做更深入的探讨,我仅仅是把别处已经表述的观点集中起来,以为自恋的产生提供解释。

在我看来,这种力比多理论合乎逻辑的扩展还受到了第三种资料的支持,即我们对儿童与原始人心理观察与观点。我们可以把原始人的特征概括为一个方面:妄自尊大。表现为对自己愿望与心理能量的高估,思想是全能的,相信语词的魔力,具有对付外界世界的技巧——“魔术”,它好像是这些浮夸的前提的逻辑应用。今日儿童的发展更令我们费解(我在《图腾与禁忌》的第三篇论文中,专门讨论了这一问题),我们期望发现他们与原始人完全类似的态度,于是,我们便形成了关于自我的原始力比多贯注的观念,以后由此生出一部分指向客体并坚持下去,它与“对象贯注”的关系犹如身体中的变形虫与其伸出的伪足的关系。由我们的研究可以看出,作为神经症症状的起点,力比多的这种分配对我们而言却是隐蔽的。我们所注意到的仅是力比多的散发——对象贯注,既可发现,又可收回。广而言之,我们同样看到了“自我力比多”与“对象力比多”之间的对立。一方面用得越多,另一方面则用得越少。对象力比多发展的最高方面可以在爱情中看到:为了对象贯注,个体似乎放弃了自己的人格。同样,偏执狂关于“世界末日”的幻想或“自我知觉”,则是相反的情形。最后,考虑到心理能量的分化,我们可以初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自恋的情形中,心理能量本是聚集在一起的。正如我们前面所说,即力比多从外部世界的人和物撤回转向了自我,从而产生了自恋的态度。

性道德和现代人的不安

按语:

本文是弗洛伊德泛性论文化观的一部代表作。它集中论述了现代社会的性道德与文化的关系问题,强调了性的因素是现代社会文化危机、人生的焦虑与神经症的主要根源,抨击了现代社会的性道德观,提出了改善文明与发展文艺的性本能升华作用说。

在艾伦费尔斯新近出版的《性伦理学》中,作者对“自然的”和“文明的”性道德作了区分。在他看来,“自然的”性道德指人类永久保持健康与效能的能力,而“文明的”性道德指旨在促使人类更加辛勤地从事文化活动。他认为只要比较一下人的内在特征和其文化成就的关系,两者的差异就可得到很好的说明。在对这一思想做更扩展的思考时,我会向读者引介作者书中的观点,而我对作者观点的引用则仅仅作为我对该问题研究的起点。

同类推荐
  • 正义从哪里来

    正义从哪里来

    熊逸围绕正义话题,分章从不同侧面阐述了:要幸福还是要公正,何谓正义,自由意志的两难,原罪的两难,康德的失误,伟大的嫉妒心……他以缜密的思辨,融会贯通古今中外代表哲人的相关思想,比如中国的儒家、道家、墨家,还有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蒙田、斯宾诺莎、卢梭、亚当·斯密、罗素、康德、哈耶克、弗洛姆、罗尔斯等;并列举大量历史案例和文学经典,层层深入,探讨何谓正义、正义从何起源及如何实现正义。这部足以撼动人心的作品,以通俗生动甚至带有文学意味的语言,带我们进入一个精心布局的智力迷宫,在与各位先哲对话的过程中,获得思辨的快感与智慧的启迪。
  • 孟子、庄子、老子

    孟子、庄子、老子

    本书收录了儒家和道家的经典著作:《孟子》、《庄子》和《老子》三部。其中,《孟子》是记载孟轲言行的书;《庄子》则是庄子学派关于伦理、哲学、政治、人生、学术的论文汇编;《老子》又名《道德经》,是春秋时期楚国思想家老聃的杰作,其“无为而治”是思想最为著名。
  • 明代哲学史(修订版)

    明代哲学史(修订版)

    本书是国内外第一部系统阐述明代哲学的专著,内容包括明代初年的朱子学,阳明心学的先驱,王阳明的良知之学,阳明各派弟子主要是浙中、江右、泰州对阳明学的发展,明代中后期的朱子学,明末东林、蕺山对朱子与阳明的融合,黄宗羲、方以智、王夫之等明清之际思想家对明朝学术的反省与总结,以及明代佛教、道教与儒学的会通,天主教初传时期与本土文化的碰撞与吸收等,较为清晰地勾勒出了明代哲学的发展脉络。在论述中,注意各家的独特性及其思想深度,各思想家在整个明代哲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及其相互影响。对明代哲学的独特问题如良知的有无、动静、中和及本体与功夫、先天与后天等有深入阐发。
  • 鬼谷子全书

    鬼谷子全书

    《鬼谷子》作为一部谋略学的巨著,一直为中国古代军事家、政治家和外交家所研读,在今天,它的思想精髓被广泛应用于内政,外交、军事、商务及公关等领域,为当代政界、商界等领域人士所必读之智慧法宝。
  • 毓老师说吴起太公兵法

    毓老师说吴起太公兵法

    本书系根据毓老师1992年在台北奉元书院讲授内容整理而成。《吴起兵法》《太公兵法》为古代重要兵法著作,是历代兵家必读书目,均在“武经七书”之列。《吴起兵法》,又称《吴子》《吴子兵法》。相传是战国名将吴起所著,与《孙子》齐名,并称为“孙吴兵法”。毓老师认为《吴子》六篇,皆兵家机权法制之说,但和《孙子》纯用奇不同,《吴子》强调图国以“和”,教民以“礼”,治兵以“信”。学习《吴子》,了解古代以儒家论兵主要观点。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女总裁的极品豪婿

    女总裁的极品豪婿

    偶然成了千年一遇的美女赵婉儿的老公,中海赵家的上门女婿,他的真实身份竟是世界第一神秘组织混沌的首领.......
  • 再见二少爷

    再见二少爷

    白家长女遭继母陷害,却被陆家小少爷救回一命,隐藏身份考入琛川中学,却遭新的不测……
  • 失婚九零年

    失婚九零年

    为女儿,她打开一段尘封的记忆。遭受不公的胡亚茹,遇到了诸事不顺的江学丰,一眼定情,却迟迟不敢说出口,情定终身却又遭遇背叛。当信任变成背叛的钥匙,受害者变成被耻笑的对象,她会如何面对这黑白颠倒的世界!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夫人的双重人格

    夫人的双重人格

    千易,千家大小姐,从小父母双亡由爷爷养大。她父母的死不是意外,千易也总是受到刺杀,还好千易机智,总能惊险度过。拥有双重人格,第一人格千:天真,活泼,开朗,天生的音乐家;第二人格易:冷漠,不近人情,只想搞研究,天生的科学家。拥有百变小V,千易想什么,它就是什么。玺隽,玺家的家主,君诀科技的总裁,父亲早亡,由母亲带大。从小受了不少冷落白眼,养成了孤僻,桀骜的性格。身边时常出现奸细。她帮过他,误会过他,算计过他,到后来喜欢上他。她很高兴在对的年纪遇见对的人!不管是哪个她,都喜欢!他救过她,伤过她,护过她,最后爱上她。他很庆幸在自己有能力的年纪遇见了想保护的人!只要是她,他都爱!她和他之间由一个交易和一个误会开始,由一份协议结束。
  • 鬼眼邪医

    鬼眼邪医

    她是当代异能特工队中最牛掰的医用特工,却因为五十亿的奖金,接受了“神秘”任务穿越到了古代成了一个小屁孩。他是大周辽北边境,淮相王府的嫡亲小王爷。所有人眼中的第一美男子,却也是外人眼中的头号废物,却有谁知道,痞,不过是他的保护色。正所谓是腹黑中的极品,极品中的战斗机。就是这样一个不把任何事情放在眼里的极品王爷,却被那样一个“土肥圆”兼“矮邪穷”给拿住了。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全职农夫

    全职农夫

    城市绿化所工作的张凡被无缘由辞退,心灰意冷之下回乡,在整理遗物的时候偶得神奇观音净瓶。净瓶有一空间,内存一汪潭水,潭水有催生动植物生长,改良生物的功效。怀有神奇净瓶,留在乡下的张凡同样能干出一番大事业,带领村民搞创收,一同走上发家致富之路。有了神奇净瓶,种菜、摘果、遛狗、养鱼……乡下生活同样精彩!
  • 致我们甜蜜的小幸运

    致我们甜蜜的小幸运

    本文以学霸男和中二美少女的逗比日常相爱相杀,谁说学霸就要一头扎进书堆满头苦读。看我铁树开花,中二美少女如何推翻傲娇学霸变身小奶狗。
  • 曰昆仑

    曰昆仑

    人鬼歧途,终身不处。道家茅山之意!朱祥父亲被害,下葬之日发生诡异。幸亏好友胡文斌相助,父亲才得已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