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第三方弥合才能促成的股权交易次数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于是催生了一系列的专业第三方来提供交易服务,如协助企业上市的券商、提供证券评估的评级公司、提供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等。其中最有特点的就是各类证券交易所,它们直接成为交易平台,而这些平台间的竞争对世界经济有着重大影响。证券交易所实际上是向上市公司和投资者出售一个“市场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证交所把不同企业的股本转化为股票。上市公司是“市场平台”的上游消费者——通过在这个平台上发行股票来筹资,投资者则是“市场平台”的下游消费者——通过此平台购买上市公司发行的股票并在二级市场上买卖股票。证券交易所通过构建和出售“市场平台”,分别向上市公司收取上市费用和向投资者收取交易费用,因此上市费用标准、上市公司规模、交易费用标准和投资者交易规模会影响其收益。上市公司通过决定上市地点、发行规模来筹集资金,同时支付上市成本,然后获得净融资额。投资者通过决定在哪个证券交易所交易,购买在该交易所上市的股票获得收益,同时支付交易成本,然后获得投资净收益。对证券交易所而言,设立什么样的上市门槛来吸引潜在的上市公司,这是一个不好把握的问题。尺度放得比较松,就有可能引入一些实际发展远低于预期的企业,虽然短期内上市企业数量多了,总体规模大了,上市费用就能多收些,但长期的结果是这些企业股价低迷、换手率极低,甚至成了无人问津的“孤儿股”。这些企业难以通过股市套现融资,甚至面临退市的窘境,让后来者不敢轻易尝试在此上市,证交所的上市收费也会随之萎缩。尺度收得比较紧也会有类似问题。安然、世通丑闻之后,美国于2002年出台了《萨班斯法案》,该法案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和信息披露提出了极严苛的要求,让上市公司管理层面临被集体诉讼的风险。当时国内不少在美上市公司的法律顾问常常“劝告”管理层说:“有空赶紧提高一下英语口语,万一去美国坐牢的话,还是很有用的。”这也吓退了一批潜在的上市公司,很多新兴经济体的公司原本打算在美国上市,最后都因为这个原因转投他处了。
其实从吸引投资者的角度而言,证交所也同样处于两难境地。如果把上市标准提得很高弄成一个精品店,那可投资的企业数量就不会太多,证交所的总盘子也就不会太大,股价也可能会被推得很高,那么既不利于吸引拥有巨量资金的大投资者,又限制了投资者的收益空间。而只要有人买就可以上市的宽松条件,也会让很多投资者感觉不够安全,会因担心上市企业的质量和盈利前景而转去他处投资。这两种情况都会打击投资者的投资意愿、削弱证券交易规模,使得证交所的收益降低。
平衡上市要求标准与上市企业数量、平衡上市费用水平与上市公司规模、平衡交易费用标准与投资者交易规模,提供最大的流动性、最低的交易费用和最先进的交易技术,这些是证交所相互竞争、争夺“最佳平台”位置的生意经的核心。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是世界第一大和第二大的单一交易市场,这两家的竞争很能体现这一点。
纽交所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极具传统色彩,一直沿袭着交易大厅和人工交易方式,长期稳坐全球证交所的龙头。但在过去几十年里,它受到了各种新兴电子交易方式的巨大挑战,市场份额不断流失,特别是受到纳斯达克等电子交易系统的挤压。
纳斯达克利用先进的电子交易体系,让企业在这里上市的成本比纽交所低了很多。上市成本包括申请上市的费用、正式上市的费用以及维持上市的费用。一家企业在纽交所申请上市的费用平均要高出纳斯达克七倍。同时,企业的上市申请被受理后,根据其发行股票规模的大小,正式进入纽交所的费用要高出纳斯达克20%~50%。此外,两个交易所的上市公司每年缴纳的年费差别很大,尤其是对于那些流通盘较大的公司来讲就更是如此。例如,就5年期限而言,一家流通盘超过2亿股的上市公司,在纽交所要缴纳250万美元的年费,而在纳斯达克只要缴纳30万美元。
纳斯达克还将触角从美国本土扩展至全球,有意在全球建立其交易网络,创造条件让在它这上市的公司可以在全球范围募集资金。纳斯达克于1998年春季吸收了美国证券交易所,还与世界范围内的多家证券交易所建立了合作关系。目前这个联盟的成员包括伦敦证券交易所与德国证券交易所联合组成的IX平台、日本的软银、中国的香港联合交易所等。2006年纳斯达克还意图并购伦敦证券交易所,以便为那些因《萨班斯法案》不考虑在美国上市的企业提供其他上市通道。
除了想方设法争取企业到自己这里上市外,纳斯达克还着力吸引投资者到自己这里交易在纽交所发行的股票。本来纽交所上市公司的股票基本都在纽交所交易,很少在其他交易所里交易,但随着电子交易对交易大厅和人工交易的传统方式的冲击,很多交易活动被吸引走了。1985年时,纽交所上市公司股票90%以上的交易是在纽约证交所内完成的,而到了2005年时,这一份额已经跌到了72%,其余28%被纳斯达克等其他证券交易机构蚕食。作为纽交所在美国国内的最主要竞争对手,除了市值之外,纳斯达克在上市公司数量、成交量、市场表现、流动性比率、机构持股比率等方面都超过了纽交所。因此,倍感压力的纽交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反击。
首先,纽交所于2000年6月8日牵手东京、澳大利亚、阿姆斯特丹、巴黎等占全球股票交易60%的10家交易所正式宣布结成联盟,共同建立“环球股本证券市场”,这一联盟囊括了来自三个关键时区——亚太、北美和欧洲的主要股票交易所。据估计,在此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市值将超过20万亿美元,参与联盟各交易所的交易系统将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一个24小时不间断交易的全球性市场,便于投资者拓延投资范围与交易时间。
其次,纽交所于2005年4月20日宣布与群岛电子交易控股公司(Archipelago)合并。仅有9年历史的群岛公司是一家完全电子化的交易公司,主要提供股票电子交易服务,它拥有纽交所上市公司4%的股票交易量。纽约证交所借助收购Archipelago,将自身转变为传统人工交易与现代电子交易相结合的复合型交易所,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选择。这次合并实际上是一个反向并购协议,规模较大的纽交所被纳入上市公司Archipelago中。也就是说,纽交所凭借这个合并协议实现了借壳上市,由过去一家会员制、非盈利性的交易组织转变为一家公司制、盈利性的上市公司,为自己扩展了资本来源。
同时,纽交所还依托Archipelago设立了第二套上市标准,将其作为纽交所的高成长板块推出,借此与纳斯达克争取中小型高成长企业里的潜在上市公司资源。纽交所希望这能使65%的美国上市公司都来这里上市,而当时这个数字只是35%。
纳斯达克的反应也非常迅速,2005年4月22日,在纽交所宣布与Archipelago合并两天后,纳斯达克也宣布了以18.8亿美元现金收购路透社旗下Instinet电子市场和经纪子公司的收购计划,这将使纳斯达克扩大交易规模、降低交易成本,进一步强化在证券电子交易方面的领先优势。
2006年,纳斯达克在其35周年庆典之际对外宣布,将新开一个适合大型蓝筹股公司的高标准市场,以与纽交所竞争。他们宣称全球最好的企业将转向具有最高标准的交易市场,纳斯达克要为蓝筹股公司创建一个蓝筹股市场,为此要把自己的公司上市财务标准提升到世界最高水平。未来的纳斯达克将由3个市场板块组成:一是全新的“纳斯达克全球优选市场”,进入门槛是市值超过8.25亿美元,上市前三年税前利润超过1100万美元,财务标准和流动性要求高于其他市场,将有大约1000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有资格加入这一板块;二是纳斯达克全球市场,这一板块由之前的纳斯达克全国市场升级而来;三是纳斯达克资本市场,它的前身为纳斯达克小型资本市场。
最大的流动性、最低的交易费用和最先进的交易技术,让投资者和融资企业都有非常丰富的选择。纽交所与纳斯达克争夺“最佳交易平台”的激烈竞争像一个巨大的漩涡,吸引着全球各地的潜在上市公司资源和投资资金从本国转向美国,这推动着他们的业务不断成长,也让他们在世界各地的竞争对手们每天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用谁的钱炒谁的股:资本市场是交易之王
纽交所与纳斯达克竞争的炮火已经覆盖了中国市场。2005年8月,无锡尚德决定赴纳斯达克上市,刚刚完成了第一次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审计报告的过程。此时纽交所董事总经理马杜亲自飞赴无锡展开游说,建议尚德考虑去纽交所上市。尚德已经获悉公司在财务状况、资方规模、盈利能力等各方面的条件符合纽交所上市要求,但其董事长施正荣的疑问是:纽交所的投资人会给予尚德足够的关注吗?马杜的回答使施正荣迅速动心:“纽交所意味着主流,尚德是2005年全球第八、中国第一的太阳能电池制造企业,只有纽交所和你们是最匹配的。”2005年12月14日,无锡尚德在纽交所成功上市,募集资金4.55亿美元,高出预期一倍。在尚德之后,纽交所陆续迎来了新东方教育、迈瑞医疗等中国民营企业,而新东方教育最初也是选择纳斯达克作为上市目的地。两家证交所在争夺中国民营企业赴美上市方面可以说是已经刺刀见红了。
除了两家美国证交所外,其他很多境外证交所也在中国积极争夺潜在的上市公司资源,一些在中国影响力相对较小的境外证交所也都各显神通,用自己的特点争取目标客户。新加坡证交所一方面强调自己的上市门槛比港交所更低,一方面非常重视走近企业的推介活动。从2001年起他们在中国设置了专驻人员,长年奔走于中国各个经济发达城市,每次拜访都会搞推介活动,并义务为地方上的中小企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普及资本市场知识。德意志交易所集团则突出自己上市成本低廉的优势,他们的驻华代表常常强调德交所隶属于德国联邦财政部,政府每年拨给预算,对上市企业的收费其实类似于行政办公费,企业的上市成本非常低廉,大致为1500~5500欧元不等,而英、美证交所的收费动辄在10万欧元以上。他们爱说自己是一个低成本、快速上市的平台,很适合为中国的中小企业提供辅助的融资渠道,如果没有机会在国内上市,德交所是很好的第二选择。此外,伦敦交易所、东京交易所、韩国交易所等也都韧劲十足地在中国开展着推介与服务工作。
相比之下,国内证交所对潜在上市企业的态度常常是高高在上、非常冷淡,与境外证交所形成非常鲜明的对比。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股票流动性等核心问题上,国内证交所也没有体现出足够的专注与坚持,这也是大量中国企业不得不在海外上市的重要原因。
中国证交所的这种态度是由中国股市的出身决定的。我们的股市从为国企解困服务为开端,设立目的主要是希望在财政、银行之外再给国企扎根输血管。所以在这个官办垄断市场上,某些融资者被优先照顾,而投资者和其他融资者的利益就顾不上了。
与此同时,我们的国内投资者的投资意愿则受到各种限制,很难去海外资本市场投资,就连办个港股直通车也很不方便。国内可供选择的其他投资品也不多,不去炒房的话,国内普通投资者就只能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把资金往钦定的几条小胡同里挤。
正是因为有这么一个环境,所以尽管我们的石油巨头在销售额、油气储备较行业老大埃克森美孚还差一半左右,但一在国内上市就成了全世界市值第一的公司。这些年我们创造的各类IPO第一、市值第一确实不少,但其实都是无奈的自娱自乐堆出的泡沫。来得容易去得也快,新股上市当天破发的新闻现在已不罕见。我们的资本市场实在难以让人引以为豪。
而在纽交所、纳斯达克等交易机构的竞争中,美国股市成了世界资本市场的领军者,全球的资金走向和资产价格基本就是在美国被决定。从某种程度上讲,在今天的美国股市上是全世界的钱来炒全世界的股,美国的证交所、券商、投行和各种事务所从中抽头,最后大到不能倒。这就是令我们艳羡不已的金融霸权。其实除了依托美国实体经济的优越条件外,美国股市成为全球最大交易平台就靠一条菜市场的生意经:聚拢人气,让买的人多卖的人也多。所以一方面他们推出各种交易平台,让各种资质的企业都有机会来融资;另一方面用低廉的收费和严厉的监管吸引各路投资者来购买证券,保障市场的规模与流动性,让各种交易意愿都有机会在此得以实现。
这个地位除了让美国能舒服地从全球范围的金融交易里坐地抽头外,还有两项极大的好处。一来让美国企业不用远赴海外上市,在国内就可以大笔吸纳国外资金扩大业务,因为大多数重量级的国际投资者都将美国视为投资重点,在美国驻有常设机构。这使美国企业的融资不用太过受制于本国投资资金的供给情况。二来让美国投资者可以轻松地在其他国家经济成长中获利,他们只要在美国市场上交易那些海外业务公司的股票,就有机会从他国人民发展经济的努力中盈利,而无须亲身去国外开展业务。这就是专业第三方交易平台带来的巨大福利。
相比之下,面对诸多管制的中国投资者,既不能自由投资外国股市,又受制于国内的企业上市管制,不要说搭别人经济成长的便车,就是在本国经济增长中想获点益都是困难重重。都是股市,给国民的好处差异怎么就那么大呢?
资本市场是最重要的以交易行为连接当前与未来、连接不同地区经济活动的领域,是让诸多交易行为得以实现的基础,可以说是交易之王。健康的资本市场是一个国家享有经济自主、经济安全的基本保障。没有资本市场发挥交易平台作用,实体经济再强大也不过是产生一些分散的财富,难以转化为一个经济体的整体力量。1840年清朝被英国打得满地找牙时,GDP还是世界第一。都说中国是输在落后上,那不仅是军事和科技的落后,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以资本市场为代表的交易环境的落后。落后的交易环境不能催生出可信赖的国家信用证券,国家的经济总量优势就既没机会凝聚出军事力量优势,又不能让国家与民众的利益休戚与共,这个国家可不就只剩下一盘散沙嘛。
发展资本市场、改善交易环境,这是一个经济体促进繁荣、惠及民众的根本,也是中国在经济强国之路上必须翻越的关口。
矿工要稳定,政府要激励,双方的需要南辕北辙。投资公司愿意给稳定、赌激励,于是两方谈不拢的交易在第三方的串连下成功了,实现了三赢。用第三方的交易意愿“搭桥”是促成交易的一记杀手锏。
开发园区不能吸引厂商怎么办?引入第三方,用学校引居民,用居民引房地产商,用房地产商引银行,一圈连环计引下来得到优越的招商环境,厂商自然抢着来。洞察交易意愿,巧用迂回包抄,用第三方引入第四方、第五方……直到让主角登台,这是做大事业必须有的眼光与手腕。
做专业的第三方,做专业的交易平台,竞争最大的流动性、最低的交易费用和最先进的交易技术。证券交易所们最终连接了全世界,连接了当前与未来,让自己不可或缺,让自己举足轻重。做好第三方前途无限,用好第三方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