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
齐侯好示务施,与力而不务德,惠难遍也,施难报也。
不遍不报,卒于怨仇。
——《晋语二·宰周公论齐侯好示》
【要义】
好示,指喜欢表现自己。务施,指致力于小恩小惠。与力,指致力于武力。这段话的大意是:齐桓公喜欢表现自己,施诸侯以小恩小惠,夸耀武力而不修德政,施恩惠难以普遍,受恩惠的难以报答。不普遍,不报答,最终会结下怨仇。
齐桓公召开葵丘之会,邀请诸侯参加。宰周公劝晋献公不要去参加,并对齐桓公的霸业进行了剖析。
这个分析是相当深刻的。它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维系国与国之间乃至人与人之间友好关系的纽带应该是什么?是利益还是道义呢?在当今商品经济的社会中,利益原则大行其道,它真的能代替道义原则吗?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对于这一问题,孟子有一个精辟的表述,即“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意思是说如果上上下下都在相互追逐利益,以攫取私利为第一要务,国家就危险了。从历史发展的进程看,我们可以发现,任何历史时代的任何一个社会,要维系社会的安定、繁荣和进步,都必须处理好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问题,在处理这个问题上,如果用的是利益原则,则必然出现“惠难遍也,施难报也”的情况,以至于产生“不遍不报,卒于怨仇”的境地,所以应该采取的是“先义而后利”的原则。用高尚的道德去自然地感召,辅之以利益,才能使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至于仅仅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而更多的是德义的感召、感情的交流。
在这种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情谊才更经得起风雨的冲击,才更牢固。
【故事】
苻坚是前秦王朝中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他在即位之前就想找一个得力的助手,有人向他推荐了汉人王猛。苻坚派人把王猛请来,两个人一见如故,谈起历史上的兴亡大事,见解完全吻合。苻坚高兴得不得了,常对别人说找到了自己的诸葛亮。苻坚即位后,重用王猛来治理朝政,富国强兵,在近二十年的时间内,先后攻灭了前燕、前梁等割据政权,占领了东晋的梁、益两州,把整个黄河流域和长江、汉水上游都纳入了前秦的控制。
为了争取内部各族的支持,他对各族的上层人物都极力包容和笼络,如对鲜卑族的慕容垂、羌族的姚苌等人,都毫不见疑地委以重任,并经常赏赐给他们财物。苻坚认为他对各族的首领这么好,各族的首领们也肯定会忠于自己的。对于苻坚的这一做法,王猛是坚决反对的,他劝说苻坚道:
“大王啊,鲜卑族的慕容垂、羌族的姚苌是前燕的贵族,他们一直想要报仇复国,留着他们总是个后患。大王一定要把他们除掉,这样才能保障秦国的安全呀!”但是苻坚迷信自己对他们的恩义,对王猛说:“你放心吧,他们是诚心归顺我的。我不但给他们财物,还给他们加官晋爵,如今我们的利益是一致的,他们怎么会不感激我,又怎么会背叛我呢?”王猛回答说:“用恩惠拉拢他们,而不是有共同的道义上的目标,这样形成的关系是不会长久的。这是因为即使大王对他们再好,他们也会认为不如自己做皇帝,所以他们不会对您感恩戴德,只是会与您应付,等待反叛的时机。”
苻坚还是不听,不同意王猛制约异族重臣的建议。前秦建元十一年(375年),王猛得了重病。苻坚去看望他,王猛恳切地对他说:“东晋虽然较为弱小,但是它继承了晋朝的正统,又远在江南,而且他们朝廷内部很团结。
所以我死之后,陛下在短时期内,千万不要去进攻晋国。东晋也绝没有力量来攻打我们。我们真正的敌人是鲜卑人和羌人,是慕容垂和姚苌,留着他们总是后患,一定要把他们除掉,这样才能保障秦国的安全啊!”但是,苻坚还是没能听进去,继续重用鲜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苌。
王猛死后,苻坚在慕容垂的怂恿下,率领大军进攻东晋,结果淝水一战大败,从此一蹶不振。但是,慕容垂和姚苌的兵力却丝毫没有受到损失。
不出王猛所料,鲜卑族的慕容垂、羌族的姚苌见机会来了,就背叛了前秦,各自建立了新的国家——后燕和后秦。苻坚后悔不听王猛的忠告,但兵败穷困,已经来不及再有任何的作为了,他本人也被姚苌杀掉了。
苻坚的遭遇再一次以事实证明了治国如果用的是利益原则,则必然出现“惠难遍也,施难报也”的情况,以至于产生“不遍不报,卒于怨仇”
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