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583200000012

第12章 大学邦畿千里(2)

夫文王以其常明之德,居敬之心,而克安其止者,于何见之?即于其尽道以应乎人伦物理者见之。惟其所止之皆至善也,故抚六州之众,则以君道临之,君以仁为止也。而文王恩有可施,无不尽者,恤如毁之民如赤子,止于仁矣。安侯服之旧,则以臣道承之,臣以敬为止也。而文王节有必靖,无不顺者,奉播虐之主如圣明,止于敬矣。修世子之礼,则以子道将之,寝门之节,世德之求,凡子之所以孝其亲者,至文王而莫尚矣,止于孝矣。育则百之男,则以父道抚之,恩勤之笃,燕翼之长,凡父之所以慈其子者,至文王而不易矣,止于慈矣。其于国之臣民,有所建置,有所期会,则以交道结之,始之以实心,而终之以实政,则交之道以信为止者,文王必尽而勿爽也,止于信矣。此诗之以“止”赞文王之德为至极而不可加也。

夫尽其仁、敬、孝、慈、信之德,则所性之美已备而明德之善至矣。孚于君臣、父子、国人之间,而立教之本已行,则新民之善至矣。是圣人修身治人之极则也,而文王何以能安所止哉?则必有其作圣之功能,而学者欲得文王之止,必知夫明德之极功,如诗之咏君子者而后可也;必知夫新民之极致,如诗之咏前王者而后可也。诗之咏君子者有云,瞻彼湛水之澳、绿竹则猗猗乎其盛矣。令人观之而不厌也,于乎此而动我不忘乎君子之情焉。夫君子质全而文着,有斐哉其君子乎!吾见其如切如磋矣,治骨肉角者,切之而精,磋之而益精也。而君子之用力功以求精详而不遗,有如此者。吾见其如琢如磨矣,治玉石者,琢之而密,磨之而益密,而君子之致力以求密微而必察,有如此者。吾见其瑟兮僩兮矣,既严密而不疏,有瑟者几焉,又武毅而不懈,抑何其有僩然之意也!吾见其赫兮喧兮矣,既宣着而人共见之,有赫之象焉,抑盛大而远亦闻之,抑何其有赫然之美也!夫君子之有斐如此,则乍见而生人敬爱者,愈久而愈系人思慕,盖终不可諠兮矣。是诗也,国人以称卫武公之德,则以武以耄而好学,以治其身心者,无所不至,而绎思其意可以知学者明德之止焉。

夫明德之事,始于格物致知,而《诗》之言“如切如磋”者,则以道君子之学,讲习其文,讨论其义,悉通于物理,如治骨角者之去粗以求精,其功不已也。明德之事,要在诚意,而《诗》言“如琢如磨”者,则以道君子之自修,省察善恶之几,克治虚妄之念,必纯乎真实,如治玉石之致密而不疏,其功已慎也。明德之事,以正心为修身之念,必纯乎真实,如治玉石之致密而不疏,其功已慎也。明德之事,以正心为修身之主,而《诗》之言“瑟兮僩兮”者,则以道君子之居心,持之严而后守之固,故内有其恂栗,必为瑟为僩而后心常存也。明德之事,以修身为天下国家之本,而《诗》之言“赫兮喧兮”者,则以道君子之立身,庄肃可畏,而从容可象,故外而发为威仪,必为赫为喧,而后身无忒也。夫明德之功,极乎学修内外而交尽,德斯盛矣。其德之盛者,则惟知至善而必止,故《诗》言“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以道此善无不至,而成乎德无不盛,乃以使人敬而爱之,思而慕之,而终不能忘也。此非止乎明德之至善者之轨则哉!学者而能修此,则仁敬孝慈信之道自备,而文王之安止者可几矣。

诗之咏前王者有云:於戏!前王之德及乎人者,近而子孙,远而天下,贵而为之臣,贱而为之民,皆被其恩奉其教,至于今而未能忘也。是《诗》也,嗣王以称文武之德而告诸侯,

则以文武以其盛德成其大业,开一代之治而垂之无穷者,无所不极,而进考其实,则以知大学新民之止焉。

夫新民之事,本诸好恶之平,而后能得天下之情;尽乎事物之理,而后能逮无穷之治。故《诗》之言不忘者,其子孙臣庶之不忘也。前王立教于明备而无过,则后世之君子因其道而得贤焉。前王之所以贤者,非一端之教也。前王推恩以合族而不遗,则后世之君子继其绪而思亲焉。前王之所以亲之者,非一世之恩也。《诗》言“不忘”者,其黎民之不忘也。前王拨乱以反治,武功讫而文教兴。则后世之小人享成平之乐,皆前王有以父安之而使乐也。前王制产以养民,财以散而民聚,则后世之小人蒙生聚之利,皆前王有以经理之而使利也。其贤焉,其亲焉,其乐焉,其利焉,皆前王备尽其道,以使后世之君子小人受其恩泽,而百世常新之则,民固不能忘,而《诗》之咏“不忘”者非虚矣。此非止乎新民至善之舅则乎哉!而学者能知此,则必君臣、父子、国人之交尽其理,而文王之安止,抑可几矣。

夫明德新民,各有至善,而必至于是而不迁,乃能合道之全体,而非恃一念之明悟,尽道之大用,而无取小康之涂饰。故《经》言“止至善”,诚学者之所必知,而求得其得者也。

右传之三章,释止于至善。

【元典】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译文】孔子说:“审理案子,我也和别人一样,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敢花言巧语,使人心畏服,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

【诸儒注疏】“犹人”,不异于人也。“情”,实也。引夫子之言,而言圣人能使无实之人不敢尽其虚诞之辞。盖我之明德既明,自然有以畏服民之心志,故讼不待听而自无也。观于此言,可以知本末之先后矣。

【理学讲评】这一章是释经文物有本末的说话。听,是听断;讼,是争讼;犹人,是与人一般;情,是情实;辞,是争讼的言辞;畏,是畏服。曾子引孔子之言说道:“若论听断词讼,使他曲直分明,我也能与人一般,不为难事,必是使那百姓每相敬相爱,自然无有争讼,乃为可贵耳。”孔子之言如此。曾子又早解之说:“那争讼的人,心中刁诈不实,他的言辞多有虚诞,圣人能使那不实的人,不敢尽其虚诞之辞者,岂是刑法以制之哉!”盖由圣人盛德在上,大能畏服民之心志,使之化诈伪而为诚实,自然无有颠倒曲直,以虚辞相争的,所以讼不待听而自无也。夫无讼,是民德之新,所以使民无讼,是已德之明,必己德明了,然后可使民无讼,则明德为本,而在所当先,新民为末,而在所当后矣。所以说此谓物有本末者,盖以此。

右传之四章,释本末。

【心学讲评】

《经》言物有本末,以明德为本,以新民为末,而本末一贯,由本而生末者也。夫修己有修己之事,而未遑及于治人。治人有治人之事,而不仅修之于己。则何言立本于明德而新民之道即在是乎?则尝征之夫子之言矣。子曰,言治术者以听讼为难,谓审其曲直而施之断,可以服民而革其非;自我思之,苟秉公直之心,行明察之术,可以听矣。吾虽不敏,亦犹人也,非难能也必也。化民于和平正直之道而无讼,然后风俗美而王道可行,乃无讼正未易言也,不望之民而责之上,不恃乎教而必善其感。上有以使之,而后民可安于无争之宇也。乃今自夫子之言思之,何以能无讼乎?盖人各以其情实而相与,则讼不生矣。而偶因一事之忤,一念之争,遂不顾情之有无而曲为之辞,辞则可以百出变而不穷者也,引之愈长而辞不可尽,则讼乃以不止。必使无情者有辞而不得尽,则辞既穷,而情之有无不待辨而自为屈伸,斯无讼矣。而无情者既可有辞矣,何以不得尽也?则所谓“使无讼”也。讼者情虽无而有志,偶有所动,则辞因之以生。故欲止民之争端,必先服其妄志。志欲起而有所畏焉,则欲言之而神以慑,辞不得尽矣。乃以刑法威之,不畏也;即以明断折之,虽畏而畏亦不大也。其惟“大畏民志”乎!上之人以其在躬之清明,端好恶而奉明旦,则民虽愚而戴主德之无私,赫赫明明,自震动之于无言之表,而后志不敢妄动,辞不敢虚陈,而无讼矣。唯如此也,则志,民之志也,而畏之者,上之德也;无讼者,民之新也,而使无讼者,德之明也。不然,但求之民而思革其恶俗,则必从事于听讼,将以新民,而民愈不得新矣。故夫子之言,知本之言也,知本之为先务而末之所自生也。然则明德为本,新民为末,不信然哉。

右传之四章,释本末。

【心理穿梭】

《或问》云:“无不好者拒之于内,无不恶者挽之于中。”夫好恶而必听命于中之所为主者,则亦必有固好者挽之于内,固恶者拒之于中矣。

传文原非以“毋自欺”为“诚其意”硬地作注脚,乃就意不诚者转念之弊而反形之。自欺是不诚。若无不诚,亦须有诚。要此诚意之功,则是将所知之理,遇着意发时撞将去,教他吃个满怀;及将吾固正之心,吃紧通透到吾所将应底事物上,符合穿彻,教吾意便从者上面发将出来,似竹笋般始终是者个则样。如此扑满条达,一直诚将去,更不教他中间招致自欺,便谓之毋自欺也。

传者只为“诚其意”上更无可下之语,只说诚意已足。故通梢说个“毋自欺”。章句云“毋者禁止之辞”,如今郡县禁止词讼,只是不受,非拿着来讼者以刑罚治之也。不然,虚内事外,只管把者意拣择分派,此为非自欺而听其发,此为自欺而遏绝之,勿论意发于仓卒,势不及禁,而中心交战,意为之乱,抑不能滋长善萌。况乎内无取正之则、笃实之理为克敌制胜之具,岂非张空弮而入白刃乎?经传皆云“诚其意”,不云“择其意”、“严其意”,后人盖未之思耳。

但当未有意时,其将来之善几恶几,不可预为拟制,而务于从容涵养,不可急迫迫地逼教好意出来。及其意已发而可知之后,不可强为补饰,以涉于小人之掩着。故待己所及知,抑仅己所独知之时而加之慎。实则以诚灌注乎意,彻表彻里,彻始彻终,强固精明,非但于独知而防之也。

“慎”字不可作防字解,乃缜密详谨之意。恶恶臭,好好色,岂有所防哉?无不好,无不恶,即是慎。盖此诚字,虽是用功字,原不与伪字对;伪者,欺人者也。乃与不诚为对;如《中庸》言“不诚无物”之不诚。不诚则或伪,伪不仅于不诚。不诚者,自欺者也;不诚则自欺,自欺则自体不成,故无物。若伪,则反有伪物矣。总为理不满足,所以大概说得去、行得去便休。

《诗》云“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只为是个贫家,所以扯拽教过。若诚其意者,须是金粟充满,而用之如流水,一无吝啬,则更不使有支撑之意耳。此则慎独为诚意扣紧之功,而非诚意之全恃乎此,及人所共知之后,遂无所用其力也。虽至人所共知,尚有有其意而未有其事之时。意中千条百绪,统名为意。

只为意不得诚,没奈何只索自欺。平常不肯开者自欺一条活路,则发意时所以力致其诚者,当何如敦笃也。故诚意者必不自欺,而预禁自欺者亦诚意之法,互相为成也。

同类推荐
  • 西洋哲学简史

    西洋哲学简史

    作者结合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等背景因素,深入浅出介绍了西方2500年哲学史,分析其起源、发展与意义,并将东西方哲学史上关键节点人物进行比较,使读者既学习了西方哲学,同时对中国传统哲学有所了解。
  • 鬼谷子智谋全解(第四卷)

    鬼谷子智谋全解(第四卷)

    《鬼谷子》立论高深幽玄,文字奇古神秘,有一些深涩难懂。为了让广大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其中深刻的思想内涵,易于好读和好懂,编者在编著本书时,根据《鬼谷子》分章分段集中逐个立论阐述的特点,进行了合理分割划分,再一一对应地进行了注释、译文和感悟,还添加了具有相应思想内涵的故事,以便于广大读者阅读理解。
  • 趣味哲学

    趣味哲学

    本书旨在通过对大量精彩有趣的经济学事件的分析来达到实用为本的目的,让你在精彩有趣的经济学事件中轻松掌握经济学知识,参透理财技巧,明晰赚钱和成功法则。
  • 形而上学俱乐部:美国思想的故事(译文纪实)

    形而上学俱乐部:美国思想的故事(译文纪实)

    思想是一种怀疑,而不是意识形态。第86届普利策奖最佳历史类图书,从内战的阴霾到平权运动和冷战,以思想的历史照见未来。美国经历了一场内战,其政府形态却没有遭遇变革。内战期间,美国没有抛弃宪法,没有暂停选举,也没有发生政变。但从其他几乎所有方面来看,美国变成了另一个国家。战争本身没有让美国变得现代,但战争标志着现代美国的诞生。对于亲历内战的那一代人来说,战争似乎不只是民主的失败,也是文化的失败,思想的失败。创痛深沉的内战使战前的信仰和期望轰然崩塌。在战后的新世界,这些信仰显得极为过时。内战扫除了南方的奴隶制文明,随之也几乎完全扫除了北方的知识分子文化。美国花了几乎半个世纪才发展出可以取而代之的文化,找到一整套理念、一种思考方式,来帮助国人应对现代生活的种种情形。这场上下求索就是本书的主题。
  • 小窗幽记(国学大书院)

    小窗幽记(国学大书院)

    立德修身的恒言警句为学立业的至理名言《小窗幽记》为陈眉公所著的修身处世格言,条条都是人生的回味和处世的领悟,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积极人生态度,又兼容了佛家超凡脱俗和道家清静无为的智慧,历来被称为修身养性、提升自我修养的佳作。
热门推荐
  • 神路覆仙道

    神路覆仙道

    来此寻找成仙的途径,却被害的困在此地。脱困之时,就是成神覆仙的开始。
  • 贪恋红尘三千尺

    贪恋红尘三千尺

    本是青灯不归客,却因浊酒恋红尘。人有生老三千疾,唯有相思不可医。佛曰:缘来缘去,皆是天意;缘深缘浅,皆是宿命。她本是出家女,一心只想着远离凡尘逍遥自在。不曾想有朝一日唯一的一次下山随手救下一人竟是改变自己的一生。而她与他的相识,不过是为了印证,相识只是孽缘一场。
  • 驸马当道

    驸马当道

    “我是大唐驸马杜荷,我为大唐代言!”不一样的杜荷,带你走进不一样的大唐盛世。
  • 剑仙——叶谦

    剑仙——叶谦

    仙侠,是华夏民族神话体系的划时代延续,是释放无垠想象力的起航之窗,是只问人心不问善恶的高武世界。可惜一念之间就会错失良机,酿成大祸。为了阻止邪仙剑再度出世。镇守魔剑的仙阁阁主圙(lue),把希望寄托在了仙灵大陆叶家叶谦的身上。肩负使命!为了自己的家园!他!放手一搏!
  • 吾家有郎初养成

    吾家有郎初养成

    咱不美没关系,可以后天养成,天天喝牛奶,泡牛奶,这样的就有好皮肤了吧。她学琴棋书画,不精能懂就成,这样会有一点内秀了吧。咱这么努力,也小小的美了,却还是要再次面对爱人结婚,新娘不是她的惨剧,难道真的因为咱穿越的时候被一口平底锅砸到脸,所以落地时,脸着地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转身是否回眸

    转身是否回眸

    谁,能感受的了千年的孤独?谁,能耐着千年的相思?吸血鬼凡活了三生三世只为在今生守护自己爱的那个人…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perfect进化

    perfect进化

    强大的虫族,诡异的虚空生物,神秘的幻神界,当他到来时,命运——已经降临!别人的基因都是天生的,但他却是数码暴龙机送的。当然,前提是…(本书有剧毒,奉劝各位试毒需谨慎!小心走火入魔。)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非常道徒

    非常道徒

    时年,二月二十九,蜀都有襁褓孩童引圣灵入体,为此,家破,父母遭受劫难,孩童好运被人救走。十二年后,少年入蜀都,为寻道而来,自此走出一条神道之路。。。。。。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